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職場 > 活動策劃

2021年霸州市“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

2021年霸州市“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

2021年霸州市“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

 

農作物病蟲害是影響糧食穩產增產的關鍵因素,控制農作物病蟲危害是減災保豐收的關鍵舉措。麥蚜、草地貪夜蛾、粘蟲、玉米螟、穗腐病是影響主要農作物生長和產量的重大病蟲害,直接威脅糧食生產安全。為切實做好防控工作,有效遏制遷飛性流行性暴發性重大病蟲危害成災,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損失,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目標,特制定本方案。 

  一、思路目標 

(一)總體思路。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批示和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落實中央、省農村工作會議、中央1號檔案及全國農業農村廳局長會議要求,切實扛起糧食安全政治責任,千方百計保持糧食發展好勢頭,把農作物重大病蟲害防控作為農業農村工作的重點任務,突出主要作物、重大病蟲、重點區域,堅持分類指導、分割槽施策、聯防聯控,強化監測預警,大力推進綠色防控,突出統防統治,實現病蟲綜合防治、農藥減量控害。同時,抓住關鍵時期,適時開展應急防治,堅決遏制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害暴發成災,最大限度降低危害損失,努力實現“蟲口奪糧”保豐收。 

(二)行動目標。確保小麥、玉米等糧食作物重大病蟲害總體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跨區域遷飛性、流行性重大病蟲害關鍵孳生區和重發區防治處置率達到100%。加快推進綠色防控產品和技術示範推廣,持續推進農藥減量增效,主要農作物病蟲害綠色防控覆蓋率達到45%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達到46%以上。 

二、重點任務 

  (一)打好小麥防病治蟲攻堅戰,確保夏糧豐產豐收。重點抓好小麥赤黴病、白粉病紋枯病、莖基腐、麥蚜、吸漿蟲、紅蜘蛛等病蟲監測預警,健全資訊週報制度和病蟲害預警制度,做到監測到位、預報準確、彙報及時。抓好防控關口,組織發動農民合作社、專業化服務隊伍、家庭農場、種植大戶和農民等各方面力量,適時開展小麥“一噴三防”,保證小麥生產安全

(二)做好玉米穗期病蟲防控,保障秋糧提量提質。重點開展草地貪夜蛾、棉鈴蟲、玉米螟、二點委夜蛾、桃蛀螟,玉米穗腐病、玉米褐斑病監測預警,突出抓好玉米穗防控工作,解決制約玉米產量和品質的穗蟲、穗病、穗腐難題,實現玉米生產“一控雙提”(控制穗期病蟲害,提高產量,提升品質)。

(三)統籌做好其他糧食作物病蟲防控,實現安全生產。農區蝗蟲要加強對蝗區重點區域東亞飛蝗監測防控,在採取生物防治、生態控制等綠色防控措施基礎上,突出抓好高密度點片應急防治。

三、工作要求 

 (一)強化監測預報預警。切實加強測報工作的基礎地位,充實農作物病蟲害測報隊伍,鼓勵以政府購買服務等方式聘用農民植保員,保證測報工作的順利完成。嚴格執行農業農村部《農作物病蟲害監測與預報管理辦法》,準確掌握髮生消長動態。根據部、省要求實行一週一報制度,不得瞞報、謊報、緩報、漏報。提升監測預報資訊化水平,通過“河北省病蟲疫情資訊排程指揮平臺”定期報送相關資料。通過病蟲害情報、週報等多種形式,及時釋出病蟲動態,為防治決策提供科學依據。

(二)積極推進植保專業化統防統治。精心組織,積極參與全國“統防統治百縣”建立活動,積極參加省級統防統治先進縣建立活動。採取多種形式,開展技術培訓和交流,大力推廣高效新型植保機械,提高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植保技術和規範管理水平,提升統防統治效率、效果和效益。加強專業化統防統治的宣傳和交流,形成利於統防統治發展的良好氛圍,推動統防統治工作更好更快發展。 

)全面推進科學安全用藥。結合高素質農民培訓工程,以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為重點,開展科學安全用藥技術指導,推廣高效環保型農藥品種來替代高毒、高殘留農藥,提高對症選藥水平,強化適時、適期、適量用藥和交替輪換用藥,嚴格執行安全間隔期用藥規定,嚴防違規用藥,避免亂用藥,促進農藥減量增效。

 四、保障措施 

(一)強化責任落實。切實落實政府主導、屬地責任、聯防聯控工作機制,科學制定方案,細化工作措施,及早安排部署,強化督導檢查,確保“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順利開展。

(二)強化指導服務。層層建立分片包乾責任制,防控關鍵時期組派精幹力量深入生產一線,舉辦現場培訓,面對面、手把手指導農民開展防治,力爭做到每戶有一份防控技術明白紙,每村有一位防控技術明白人,每鄉鎮有一名技術員,確保防控技術落到實處。

 (三)強化宣傳引導。加強資訊報送,做到對上有資訊、對外有聲音、對下有通報。充分利用電視、廣播、報刊、網路、微信公眾號等宣傳媒體,大力宣傳各地好經驗、好做法、好典型,為工作推進營造良好的輿論氛圍。

五、行動安排 

(一)制定行動方案。3,制定印發《2021年霸州市“蟲口奪糧”保豐收行動方案》,明確目標任務、重點任務和工作要求並組織實施。 

(二)準確監測預報。2月下旬開始積極開展病蟲害越冬基數(春季)調查,結合作物佈局、歷史資料和氣象因素等進行科學分析,對病蟲害發生趨勢進行準確預報。在全年病蟲害發生的關鍵時期,全面開展小麥條鏽病、蝗蟲、草地貪夜蛾等重大農作物病蟲監測預警,做到監測調查全面,分析預測準確,資訊報送及時,預報釋出廣泛,科學指導防控。

(三)嚴格資訊報送。做好病蟲害監測資料的收集、整理和彙報工作,通過國家和省級病蟲疫情資訊排程指揮平臺,實行重點病蟲發生防控資訊“週報”制度,同時執行新發突發重大病蟲害當天即報制度,及時掌握髮生防治動態。

(四)及時防控重大病蟲。在準確監測的基礎上,對可能發生的重大病蟲制定有針對性的防治技術方案,積極開展宣傳,普及科學防治技術,組織和協調社會力量特別是要發揮專業化防治組織的作用,及時控制危害。

附件:1.2021年霸州市小麥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要點 

2.2021年霸州市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要點

3.2021年霸州市農區蝗蟲防控技術要點

 

 

 

 

 

 

 

 

霸州市農業農村局

2021年31

 

 

 

 

 

 

 

 

 

 

 

附件1

2021年霸州市小麥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要點

 

一、防控目標

重點防控小麥條鏽病、白粉病、蚜蟲、吸漿蟲等重大病蟲,兼顧麥蜘蛛、紋枯病、根腐病、赤黴病、莖基腐病等。防治處置率9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覆蓋率46%以上,高產建立示範片實現專業化統防統治全覆蓋,綜合防治效果85%以上,病蟲危害損失率控制在5%以內;化學農藥使用量明顯降低,綠色防控技術覆蓋率45%以上。

二、防控策略

堅持因地制宜、分割槽治理、分類指導的原則,突出綠色防控,應急處置與持續治理相結合,專業化統防統治與群防群治相結合的防治策略,抓住重點區域、重大病蟲、關鍵時期,實施科學防控,注重用藥安全,實現小麥生產安全與農藥減量有機結合。

三、防控措施

(一)分割槽防控重點。針對我市實際,小麥病蟲害防控要以麥蚜、吸漿蟲、地下害蟲為主,兼顧麥蜘蛛、白粉病等。根據小麥不同生育階段,明確主攻物件,兼顧次要病蟲,綜合防

(二)主要技術措施。根據小麥不同生育階段,明確主攻物件,要統籌兼顧,全程謀劃,綜合防控。小麥生長全過程,嚴密監測和及時防治小麥條鏽病,防止大面積流行危害。

1.小麥返青-拔節期。

重點防控紋枯病兼顧白粉病、蚜蟲、麥蜘蛛、莖基腐病等和麥田雜草。一是農業措施。清溝理墒,合理施肥,科學化控,控旺促弱,培育適宜群體數量;二是生物防治。提倡人工釋放異色瓢蟲、蚜繭蜂等天敵控制蚜蟲;使用井岡黴素、多抗黴素、木黴菌、苦蔘鹼、耳黴菌等生物農藥控制紋枯病、蚜蟲。三是藥劑防治。推薦使用戊唑醇、丙環唑、氟環唑、噻呋醯胺等高效低毒低風險化學農藥以及生物農藥,用足水量,確保效果。

2.小麥孕穗期-揚花期。

重點防控赤黴病吸漿蟲,兼顧麥蚜、白粉病、條鏽病等。堅持立足預防、適期用藥的防策略。一是適期用藥。掌握小麥揚花初期這一關鍵時期,主動用藥預防赤黴病;對吸漿蟲,重點應做好成蟲期防治;二是對路用藥。選擇氰烯菌酯、戊唑醇、高氯等高效對路安全藥劑,防治赤黴病要儘量不使用效果差、用量大、抗性水平高、易刺激毒素產生藥劑,如多菌靈;三是精準用藥。選用自走式噴杆噴霧機、植保無人機等作業效率高、農藥利用率高、防治效果優的藥械,用足藥量和水量,保證防治效果。

3.小麥灌漿成熟期。

重點控制麥蚜白粉病、條鏽病、紋枯病。一是針對病蟲害發生種類,實施“一噴三防”措施。選用氟環唑、噻蟲嗪等高效低毒安全的殺菌劑、殺蟲劑,並與生長調節劑、葉面肥等科學混用,藥肥混噴,綜合施藥,防病治蟲,防早衰防乾熱風,一噴多效。二是適時搶收。小麥成熟收穫期,及時收割、晾晒,如遇陰雨天氣,應採取烘乾措施,防止收穫和儲存過程中溼度過大,導致赤黴病菌再度繁殖,造成毒素二次汙染。

四、重大病蟲防治技術

(一)條鏽病。加強病情監測,落實發現一點,防治一片的防治策略,及時控制發病中心;當田間平均病葉率達到0.5%-1%時,組織開展大面積應急防控,並且做到同類區域防治全覆蓋。防治藥劑可選用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氟環唑、已唑醇、丙環唑、醚菌酯、吡唑醚菌酯、烯肟·戊唑醇等。

(二)赤黴病。在調優種植結構、推廣抗性品種的基礎上,做好病害的適期預防工作。堅持“立足預防、適時用藥不放鬆,小麥抽穗揚花期一旦遇連陰雨或連續結露等適宜病害流行天氣,立即組織施藥預防,降低病害流行風險。在病菌對多菌靈已產生抗藥性的麥區,停止使用多菌靈,選用氰烯菌酯、戊唑醇、丙硫菌唑等單劑及其復配製劑,以及耐雨水沖刷劑型,並注重輪換用藥和混合用藥。提倡使用自走式寬幅噴杆噴霧機械、機動彌霧機以及自主飛行的植保無人機等高效植保機械,選用小孔徑噴頭噴霧,避免使用擔架式噴霧機;同時,新增適宜的功能助劑、沉降劑等,提高施藥質量,保證防治效果。

(三)白粉病。當病葉率達到10%時進行噴藥防治,抽穗至揚花期可與赤黴病等病蟲害防治相結合。病害常用藥劑有三唑酮、烯唑醇、腈菌唑、丙環唑、氟環唑、戊唑醇、咪鮮胺、醚菌酯、烯肟菌胺等;嚴重發生田,應隔7-10天再噴1次。要用足藥液量,均勻噴透,提高防治效果。

(四)紋枯病小麥返青至拔節初期,當病株率達10%左右時,進行噴霧防治;藥劑可選用噻呋醯胺、戊唑醇、丙環唑、井岡黴素、多抗黴素、木黴菌、井岡·蠟芽菌等。

(五)莖基腐病、根腐病。重發地區實行輪作換茬或改種非寄主作物;採用戊唑醇、咯菌腈、氰烯菌酯等藥劑進行種子拌種或包衣;莖基腐病在返青拔節期,選用戊唑醇、丙硫菌唑對準莖基部噴施防治。揚花初期葉面噴施丙環唑、戊唑醇等防治根腐病。

(六)蚜蟲。當苗期蚜量達到百株500頭時,應進行重點挑治。穗期田間百穗蚜量達800頭,益害比(天敵:蚜蟲)低於1:150時,可選用吡蚜酮、啶蟲脒、吡蟲啉、抗蚜威、苦蔘鹼、耳黴菌、綠僵菌等藥劑噴霧防治。有條件的地區,提倡釋放蚜繭蜂、瓢蟲等進行生物控制。

(七)吸漿蟲。提倡小麥穗期成蟲防治。即在孕穗期田間設定黃板(10cm*15cm)監測,黃板順麥壟雙行設定,行間距20cm ,行內板間距10cm。當孕穗或抽穗前期,每10塊黃板誘集到1-2頭成蟲時,或用兩手扒開麥壟,一眼能看到2頭以上成蟲時,儘早選用高效氯氟氰菊酯、氯氟·吡蟲啉等藥劑防治。重發區間隔3天再施1次藥,以確保防治效果。

(八)麥蜘蛛。在返青拔節期,當平均33釐米行長蟎量達200頭時,可選用阿維菌素、聯苯菊酯、馬拉·辛硫磷等藥劑噴霧防治,同時可通過深耕、除草、增施肥料、灌水等農業措施進行控制。

綠色防控與專業化統防統治主推技術

(一)小麥條鏽病全程防控技術。採取“加強監測、及時防控,發現一點、控制一片,發現一片、控制全田”的技術措施。對發病區應全面開展專業化應急防控,嚴格控制病情,防止條鏽病大面積爆發危害。

(二)小麥赤黴病預防技術。密切關注抽穗揚花期天氣預報,如天氣預報未來2天有陰雨、露水和多霧天氣,應於小麥揚花初期組織開展統防統治,做到見花打藥,主動預防。

(三)穗期病蟲“一噴三防”防治技術。小麥抽穗至灌漿期是赤黴病、條鏽病、白粉病、麥蚜、吸漿蟲等多種病蟲同時發生危害的關鍵期,可選用合適的殺菌劑、殺蟲劑、生長調節劑、葉面肥科學混用,綜合施藥,藥肥混噴,防病治蟲,防早衰防乾熱風。

“一噴三防”常用農藥種類如下:

殺蟲劑: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噻蟲嗪、辛硫磷、溴氰菊酯、高效氯氟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氰戊菊酯、抗蚜威、阿維菌素、苦蔘鹼等。其中,吡蟲啉和啶蟲脒不宜單一使用,要與低毒有機磷農藥合理混配噴施。

殺菌劑:三唑酮、烯唑醇、戊唑醇、己唑醇、丙環唑、苯醚甲環唑、咪鮮胺、氟環唑、噻呋醯胺、醚菌酯、吡唑醚菌酯、氰烯菌酯、丙硫唑·戊唑醇、丙硫菌唑、氟唑菌醯胺、蠟質芽孢桿菌、井岡黴素等。

葉面肥及植物生長調節劑:磷酸二氫鉀、腐殖酸型或氨基酸型葉面肥、蕓薹素內酯、氨基寡糖素等。

 

附件2

2021年霸州市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控技術要點

一、防控目標

草地貪夜蛾蟲口密度達標區域防控處置率85%以上,危害損失率控制在3%以內,其它玉米重大病蟲害防治處置率90%以上,綜合防治效果85%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比例46%以上,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

二、防控策略

針對我市玉米病蟲害的發生特點優先選用抗耐病蟲品種,以綠色防控技術為支撐,大力推進專業化統防統治,積極推行病蟲害全程綠色防控實施秸稈粉碎還田、種子處理、深耕土壤、播前滅茬、苗期害蟲防治、成蟲誘殺、赤眼蜂防蟲、穗期“一控雙提”等技術,保障玉米生產安全。

三、重大病蟲害防治技術

春播玉米重點防控玉米螟、地下害蟲、二、三代粘蟲、雙斑螢葉甲、大斑病、莖腐病、線蟲矮化病等。夏播玉米重點防控草地貪夜蛾、玉米螟、棉鈴蟲、三代粘蟲、蚜蟲、二點委夜蛾、薊馬、褐斑病、穗腐病、小斑病、粗縮病等。

(一)草地貪夜蛾。

1.種子包衣。選擇含有四氯蟲醯胺、氯蟲苯甲醯胺等成分的種衣劑實施種子統一包衣,防治苗期草地貪夜蛾,同時可新增蕓薹素內酯等提高防效。

2.理化誘控。在成蟲發生高峰期,採取高空誘蟲燈、性誘捕器以及食物誘殺等理化誘控措施,誘殺成蟲,干擾交配,減少田間落卵量,壓低發生基數,減輕危害損失。

3.生物防治。提倡採用白僵菌、綠僵菌、核型多角體病毒(NPV)、蘇雲金桿菌(Bt)等生物製劑早期預防幼蟲,充分保護利用天敵,減少化學農藥使用,促進可持續治理。

4.科學用藥。對蟲口密度高、集中連片發生區域,抓住幼蟲低齡期實施統防統治和聯防聯控;對分散發生區實施重點挑治和點殺點治。施藥時間最好選擇在清晨或者傍晚,重點關注心葉、雄穗和雌穗等部位。推廣應用茚蟲威、甲維鹽、乙基多殺菌素、蝨蟎脲、蟲蟎腈、氯蟲苯甲醯胺等高效低風險農藥,注重農藥的交替使用、輪換使用、安全使用,延緩抗藥性產生,提高防控效果。

(二)玉米螟。秸稈粉碎還田,減少蟲源基數越冬代成蟲羽化期使用殺蟲燈結合性誘劑誘殺成蟲產卵初期釋放赤眼蜂滅卵。心葉末期噴灑蘇雲金桿菌、白僵菌等生物農藥,或四氯蟲醯胺、氯蟲苯甲醯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殺蟲劑噴施。

(三)棉鈴蟲。利用生物食誘劑誘殺成蟲,可有效降低田間落卵量,減少蟲源基數。產卵初期釋放螟黃赤眼蜂滅卵卵孵化盛期可選用蘇雲金桿菌製劑、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氯蟲苯甲醯胺等噴霧防治

(四)玉米蚜蟲。玉米抽雄期,蚜蟲盛發初期通過噴施噻蟲嗪、吡蟲啉、啶蟲脒、吡蚜酮等藥劑進行有效防治

(五)一是控制蟲源基數。蟲卵孵化初期噴施蘇雲金桿菌製劑,注意臨近桑園的田塊不能使用二是成蟲防治。為減少有效卵量成蟲發生期田間安置殺蟲燈,集中連片使用傍晚次日凌晨開燈。三是幼蟲防治。要注意及時防除田間雜草,突出早查早治,低齡幼蟲可用滅幼脲。抓住幼蟲3齡暴食危害前關鍵防治時期,在幼蟲3齡之前施藥防治。玉米田蟲口密度二代達30/百株和三代50/百株以上時,可選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氯蟲苯甲醯胺、高效氯氟氰菊酯等殺蟲劑噴霧防治。

(六)二點委夜蛾。一是農業措施。播前滅茬或清茬,清除玉米播種溝上的覆蓋物;或在播種機上配置清壟器,播種時直接清除播種溝上的覆蓋物。二是種子包衣。利用含有溴氰蟲醯胺等藥劑成分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三是藥劑防治。可選用氯蟲苯甲醯胺、甲氨基阿維菌素苯甲酸鹽等,採用噴霧、毒餌誘殺和撒毒土等方式進行防治。

(七)地下害蟲及薊馬、蚜蟲、灰飛蝨等苗期害蟲。利用含有噻蟲嗪、吡蟲啉、氯蟲苯甲醯胺、溴氰蟲醯胺等成分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來預防

(八)玉米葉蟎。播種至出苗前,及時清除田邊地頭雜草。點片發生時,選用噠蟎靈、噻蟎酮、克蟎特、阿維菌素等噴霧,重點噴灑田塊周邊玉米中下部葉背及地頭雜草

(九)根腐病、絲黑穗病和莖腐病等。優先選用抗病品種。選用咯菌腈·精甲霜苯醚甲環唑、吡唑醚菌酯或戊唑醇等成分的種衣劑進行種子包衣。

(十)玉米葉斑類病害。選用抗病品種,合理密植,科學施肥。在玉米心葉末期,選用苯醚甲環唑、烯唑醇、吡唑醚菌酯等殺菌劑噴施,視發病情況隔710天再噴一次,褐斑病重發區在玉米810葉期用藥防治。與蕓薹素內酯等混用或新增有機矽助劑減量增效

(十一)玉米紋枯病。選用抗耐病品種,合理密植。發病初期剝除莖基部發病葉鞘,噴施生物農藥井岡黴素A,或選用菌核淨烯唑醇、代森錳鋅等殺菌噴施,視發病情況隔710天再噴一次。

(十二)玉米粗縮病。選用抗病品種。避免小麥與夏玉米套播;夏玉米適期晚播,避開灰飛蝨傳毒盛期;玉米2葉1心至4葉1心期田間噴施吡蟲啉、噻蟲嗪和吡蚜酮等藥劑,消滅粗縮病傳毒媒介灰飛蝨,兼治薊馬和其他害蟲。在使用煙嘧磺隆除草劑的地塊,避免使用有機磷農藥,以免發生藥害。

三、大力推廣玉米穗期病蟲“一控雙提”技術

近年來,玉米穗期病蟲害呈重發態勢,各地應根據穗期玉米螟、棉鈴蟲、蚜蟲、穗腐病病蟲的發生情況,準確把握防治適期,在小喇叭口期到穗期利用植保無人機等先進植保機械,結合生物食誘劑等綠色防控產品,大力推廣 “一控雙提”(控制病蟲、提高產量、提升質量)技術,控制後期穗腐病、玉米螟、棉鈴蟲等病蟲的發生,降低玉米籽粒伏馬毒素、黃麴黴素等有害物質含量,起到增產提質雙重作用

 

 

 

 

 

附件3

2021年霸州市農區蝗蟲防治技術要點

一、防控目標

蝗區東亞飛蝗達標區處置率達100%,專業化統防統治比例達到90%以上,生物防治佔70%以上;土蝗達標區處置率70%以上,專業化統防統治比例70%以上,生物防治60%以上;危害損失控制在5%以內。實現“飛蝗不起飛成災、土蝗不擴散危害”總體目標

二、防控策略

貫徹“改治並舉”治蝗工作方針,協調運用農業、化學、生物和生態方法,狠治夏蝗、抑制秋蝗,把蝗蟲控制在不起飛、不危害的水平。應急防控落實屬地責任,實行區域聯防聯控,強化應急防控演練擴大秋蝗查治範圍,及時防控秋蝗高密度點片,嚴防造成區域性暴發態勢中低密度發生區優先採用生物防治和生態控制等綠色治蝗技術;突發高密度發生區及時開展應急防治,科學選藥,精準施藥,減少化學農藥使用量,保護蝗區生態環境,促進蝗蟲災害的可持續治理。

三、防治重點區域

重點防治區域為揚芬港鎮、辛章、勝芳鎮、王莊子鎮等蝗區的國有荒地、葦荒地及溝坡堤埝等特殊環境,對可能出現高密度、群居性東亞飛蝗的區域,實施統防統治

四、防治措施

(一)重點排查蝗情隱患。

加強監測隊伍建設,做好技術培訓工作,保證監測的準確到位。在蝗蝻發生的關鍵期,要做好宣傳發動,組織鄉鎮農技人員和種植大戶、合作社、專業化防治服務組織和農民群眾,及時開展大田普查,明確蝗蟲發生區域、蝗蝻齡期和密度,尤其要加強國有荒地、葦荒地及溝坡堤埝等特殊環境蝗情的調查監測力度。從5月1日開始到9月份殘蝗調查結束,實行蝗蟲發生防治資訊動態週報制度,重要蝗情和突發蝗情要隨時彙報,切實做到及時準確傳遞,不得延誤蝗情。

(二)優先採用生態控制。

通過進行興修水利和改造蝗區工程、種植棉花和苜蓿等蝗蟲不喜食的作物、搞好墾荒種植和精耕細作,深翻土地等措施,開展生態治理,改造生態環境,改造蝗蟲孳生地;在土蝗常年重發區,可通過墾荒種植、減少撂荒地面積,春秋深耕細耙等措施破壞土蝗產卵適生環境,壓低蟲源基數。

(三)大力推進可持續治理。

主要在中低密度發生區(飛蝗每平方米0.5頭、土蝗每平方米5頭以下)及生態敏感區(包括湖庫、水源保護區、自然保護區等禁止或限制使用化學農藥的區域),優先使用蝗蟲微孢子蟲、綠僵菌等微生物農藥防治,合理使用苦蔘鹼、印楝素植物源農藥,持續將蝗蟲控制在低密度水平。

(四)科學應用化學防治。

在高密度發生區採取化學應急防治,可選用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等農藥。對飛蝗發生密度每平方米10頭以上、土蝗每平方米30頭以上高密度發生區可組織植保專業化防治組織使用大型施藥器械或無人機開展防治。重點推廣超低容量噴霧技術,在蘆葦、玉米等高稈作物田以及發生環境複雜區,重點推廣煙霧機防治,應選在清晨或傍晚進行。

(五)加強防範境外蝗蟲。

按照“御蝗於境外、備戰於境內”的防範策略,密切關注境外蝗情動態,提前儲備馬拉硫磷、高效氯氰菊酯等對路防治藥劑等應急物資,組建應急隊伍,開展應急演練,一旦發現遷入,立即組織查治行動,及時開展應急防治撲滅遷入蝗群,確保入境蝗蟲不二次起飛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