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實用文 > 職業規劃

職業規劃,先下手為強

職業規劃,先下手為強
王圖強,北京人文大學執行校長,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全國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會成員、北京市民辦高等學校教育教學綜合評估專家、中國民辦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之星”評審組終評專家。

“請介紹一下你的職業規劃。”面對招聘企業這樣的問題,不少應聘學生敗下陣來。職業規劃,原本是幫學生找“婆家”的“利器”,如今卻變成了拖學生後腿的“暗器”。職業規劃真的這麼神嗎?很多人疑惑。還請本期精品職業顧問王圖強一一道來。

制定規劃要趁早

記者:有人說,制定職業規劃是踏入職場後才需要做的事情。以您多年的經驗,您如何看待這個問題?

王圖強:一定要及早制定職業規劃,尤其對大學生而言,在校期間制定職業規劃更是必做的功課。以前,無論是學生,還是家長,都將考上大學作為終極目標。大學畢業後要從事什麼工作?很多人甚至不去考慮這個問題。結果,所學專業與個人天賦、興趣、特長不相符的情況屢見不鮮。很多人在畢業找不到工作時開始悔不當初。為了避免這種現象的出現,每個學生現在就要問自己:“我到底想要什麼?”

記者:現在,應聘學生經常被招聘企業問到有關職業規劃的問題。這是不是也預示著,職業教育將越來越受到學校的重視?

王圖強:的確如此。現在,學生在轉變就業觀念,而學校也逐漸重視起就業指導工作。我們在這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去年九月,我們編寫並正式出版了一套就業指導方面的教材。這在國內尚屬首次。我們還通過舉辦講座、開設就業指導必修課的方式來幫助學生認清就業形勢,增加就業知識,提高就業技能。其實,我們在員工中也進行了職業規劃培訓,尤其是幫助年輕員工儘早瞭解自己的理想是什麼,實現理想要經歷哪些步驟和過程。講理想是好事,但理想不能是空想,要一個環節一個環節地去準備。

成功背後代價大

記者:您認為,對一個職場人而言,什麼是最重要的?

王圖強:經歷是職場人最寶貴的財富。就我個人經歷,我教過書,做過學生輔導員、團工委書記、學生辦公室主任,從事過招生、教務管理和科研工作,還搞過後勤、產業經營……回頭看看,在過去的二十多年中,我幾乎“嘗”遍了學校各領域的工作。我常和同事開玩笑說,我這個校長,雖然並不精通學校各方面的工作,但也不會被輕易騙倒,因為我有過在不同崗位工作的經歷。現在,有的年輕人覺得,做校長沒什麼大不了的,自己也能勝任。但被問到一名校長應該具備何種知識、技能和素質,他們卻一無所知。

今日的社會,人們都比較急功近利,都夢想著掙大錢、謀高位,但這就好比練習書法,非一日之功。我們在學校開辦了書法課,請來各流派的名家授課,但很多同學不願意從蠅頭小楷練起,他們希望速成草書,但這是不可能的,沒有十年八年的功夫是辦不到的。

所以說,要想成功,就要花時間去積累,去鍛鍊,成功是要付出代價的。很多學生看到了丁磊的風光,感慨於他的幸運——適時遇到機遇。殊不知,機遇不是每個人都能抓住的。其實,每個人身邊都有機遇,但沒有真本事,機遇轉瞬即逝。


職場新人學溝通

記者:從事大學教育多年,對即將走入職場的“新兵”,您有何建議?

王圖強:現在,大部分學生都出生於獨生子女家庭,他們從小被呵護、被寵愛。環境使然,他們不懂得如何處理人際關係,如何與人溝通交流。所以,我想提醒職場新人,在處理人際關係時,要學會尊重別人,這種尊重不是表面上的客套,而是發自內心的。而一個職場新人還要特別重視與領導的溝通交流。許多人工作時勤勤懇懇、任勞任怨,但到了與領導溝通的時候,卻不知說什麼好。於是,自己付出的大量勞動被三言兩語輕鬆帶過,以致某些不瞭解基層工作的領導誤以為你不夠勤奮、不夠認真。記住,該開口時就開口。

最後,我特別希望告訴還在校的大學生,年輕人應該抓住時間多學一些知識。你們擁有令人羨慕的青春年華,有很多事情等著你們去做,比如好好讀書。因為沒有時間,對我們而言,讀書已經變成了一件艱難甚至是很奢侈的事情。每每看到學生有時間卻不讀書,想到自己想讀書而不得,我都感到心痛。每一個人都要珍惜自己現在所擁有的東西。

【解案】

踏足職場,你最關注什麼?成功!許多人如此回答。但成功之路上,你總會遇到各種職業困惑。當你有苦在心時,請不要吝惜筆墨,將你的故事和疑問寫成郵件,傳送至,精品職業顧問會為你解答。

案例一職場新人該如何與同事相處?

大學畢業剛參加工作時,Amy小心謹慎,生怕自己處理不好人際關係,開罪公司裡的前輩。但Amy還是遭到了別人的排擠。一個大她六歲的女同事總是看她不順眼,甚至籠絡一批同事孤立Amy。那時,上班之於Amy無異於煎熬。每天,她都盼望能趕快做完工作,逃出那個令自己窒息的地方。

一年後,Amy跳槽進入一家IT公司。選擇IT公司,Amy的理由很簡單:“在那裡,大家都是一門心思搞技術,誰有工夫將人際關係複雜化啊!”

進入公司,Amy卻發現,情況並非如她所想。部門中,只有Amy是新人,其他同事都已共事多年。一時間,她很難融入同事圈子中。辦公室中,一位同事經常一有事情就叫Amy幫忙。礙於面子,Amy從來不和她計較,但卻常因此而影響自己的工作進度。一次例會上,老闆表揚了Amy做的案子,誇她有新人的銳氣,同時批評了另一位同事的方案。當時Amy就覺得那位同事的表情怪怪的。果然,從那以後,那位同事開始對Amy有了戒備,甚至敵意。更要命的是,那位同事仗著自己是公司裡的“老人兒”,拉著其他人冷落Amy。忽然之間,Amy發現自己又一次陷入了人際關係的怪圈中。“兩份工作都是如此,是不是說明我自己存在一些問題?我到底應該如何和同事相處?”Amy很鬱悶。

王圖強觀點:學會尊重你的同事!

我遇到過這樣的員工,他們總是在抱怨:“同事不配合我的工作,我該怎麼辦?”其實,身為一個職場人,你首先要做的就是熟悉自己的工作環境,這之中包括營造一個適合自己的工作氛圍。一個人在工作中遇到有人唱反調的情況,這很正常。有人說:“如果不需要面對人際關係問題就好了!”我只能說,這是無法成真的美夢。有人的地方就會有複雜的人際關係。處理好人際關係是幹好工作的前提和基礎,否則,縱有千般武藝,你也難以施展。

換了兩次單位,依然在人際關係方面出現問題,看來,Amy要試著從自身找原因。案例中,Amy已經意識到了自己的問題,只是一時還未找到解決方法。其實,在我看來,處理好人際關係不外乎兩點:第一,勇於面對人際關係問題,切忌消極迴避;第二,也是最為重要的,學會尊重同事,嘗試從對方的利益、前途來進行換位思考。Amy不妨想一想,她所面對的同事已在職場打拼多年。為在競爭激烈的職場站住腳,他們勤勤懇懇、誠惶誠恐,一個新人的到來會給他們帶來很大沖擊,尤其是新人的鋒芒畢露,更讓他們有苦在心。如此想來,人家“請”你吃軟釘子也就不難理解了。更何況,作為新人,你也不得不承認,自己還有很多不懂、需要請教的地方。

此外,新人還要學會適當吃虧。就Amy的境況而言,如果她能提前就會議中提交的案子與前輩溝通,甚至能在會上將前輩推到前面,那麼,表面上,Amy吃虧了,實則相反。當然,吃虧也要吃得高明,要讓前輩明瞭你的“好意”。

案例二 如何克服職場七年之癢?

1998年大學畢業,Sam進入一家研究所工作。他所在的研究室在所裡是數一數二的,效益不錯。當時正值所裡進行改革,45歲以上的主任全讓位給年輕人,所裡的領導都年紀不大。“不過這也意味著,我的升職機會不多。” Sam這樣想。於是,他選擇了辭職

Sam下面去的公司是外資企業,各項福利健全,工作壓力比研究所大,不過年輕的Sam覺得這才是工作!公司裡,人際關係相當簡單,同事之間絕對是“君子之交”。但也正因如此,Sam覺得同事間太沒有人情味了。於是,Sam又辭職了,而且是降薪辭職。

Sam去的第三家公司是民企,而且在一個小城市,雖然薪水不高,但在大城市待慣了的Sam打算換換環境。在他的印象中,小城市開銷少,薪水低點也正常。誰知道,那個小地方的消費水平比大城市高,房子也特別貴,而且小地方公司的另一個特點就是本地人太多,特別排外。可想而知,Sam又憤而辭職了!

現在的這家在大城市的私營公司已經是Sam去的第四家公司了。公司里加上老闆還不到20人,工作壓力不大,福利也都健全。但已在職場奮鬥了整整7年的Sam開始對工作有了厭倦情緒。他又想到了辭職。現在,對Sam而言,如何克服職場七年之癢成了擺在眼前的大問題。

王圖強觀點:學會珍惜自己所擁有的東西!

人們常說“七年之癢”,不光是職場,婚姻也難逃此概率。

Sam的問題在於,他始終不知道自己到底追求的是什麼。是升職的機會?是充滿人情味兒的工作環境?還是豐厚的待遇?正因為不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每到一個新公司,Sam最容易注意到的都是公司的“陰暗面”。比如,第一個單位能提供豐厚的報酬,但Sam沒有看到,他所看到的只是自己少了升職的機會。
坦率地講,Sam缺乏一個陽光的心態。他看到的永遠是公司的不足之處,是讓自己感到鬱悶的地方。那些好的地方呢?Sam視而不見。一句話,自己有什麼就不珍惜什麼,沒有什麼就追求什麼。但是,別忘記,任何事情都是有得有失的,珍惜自己所擁有的,就是最大的幸福。而且,請記住,一個人來到新的單位,要嘗試融入企業文化,因為無論你有多高的水平,也無法一上來就主宰企業。

不可否認,一個人在進行第一次、第二次求職時是有一定盲目性的,也很有可能找到一份不適合自己的工作。倘若如此,跳槽之於你不是壞事。但是,凡事都講究個“度”,不可頻繁跳槽。找第一份工作時,出現偏差情有可原;找第二份工作前,你就要好好反省;而到了找第三份工作的時候,你就要選準了,在行業中幹出一些名堂來。

我們學校在招聘時,會對頻繁跳槽者說“不”。事實證明,頻繁跳槽者在講述自己的跳槽理由時,習慣將自己形容成“受害者”,而抱怨企業有種種不對之處。但是,如果不試著改變這種做法,從自身找原因,那麼,你的問題得不到改正,你很有可能在同一地方再次跌倒,只能疲於跳槽,不斷地給自己和企業帶來傷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