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脫貧攻堅工作調研報告優選素材合集

脫貧攻堅工作調研報告優選素材合集

     【篇一】

XX區黨委、政府高度重視扶貧開發工作,特別是近年來,全城區上下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系列重要講話精神,按照中共十九大關於精準扶貧總體部署和自治區、XX市關於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部署要求,牢固樹立抓脫貧攻堅就是抓發展、抓民生的理念,始終把脫貧攻堅工作作為首要政治任務和第一民生工程,用脫貧攻堅工作統攬經濟社會發展大局,突出問題導向,圍繞貧困村和貧困人口脫貧摘帽目標任務,全面實施貧困人口“五個一批”和貧困村“公共設施服務”工程,落實各項保障政策,以更大的決心、更明確的思路、更有力的舉措、更加超常規的行動,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一、總體情況

XX區有扶貧任務的包括4個鎮37個行政村和1個開發區2個社群。XX區共有“十三五”貧困村7個,其中20XX年已完成脫貧摘帽5個,20XX年脫貧村2個;

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872戶共6090人,其中20XX年退出戶有587戶2107人,20XX年退出戶有335戶1129人;

20XX年脫貧戶276戶885人;

20XX年脫貧戶466戶1411人,20XX年未脫貧人口208戶558人。

二、當前脫貧攻堅工作面臨的問題現狀分析

自20XX年全面進入脫貧攻堅戰以來,雖然XX區脫貧攻堅工作取得顯著成效,但目前的脫貧攻堅工作還面臨嚴峻形勢。存在主要的問題現狀有:

(一)無勞動能力貧困戶是難以穩定脫貧的主要原因。目前剩餘的208戶未脫貧戶大多是“老、弱、病、殘”等無勞動能力的貧困戶。貧困涉及面廣,分佈比較分散,分別在所轄的4個鎮各村坡,貧困程度不同、致貧原因複雜等問題仍然非常突出。有的貧困戶、貧困人口同時存在兩種以上致貧原因,情況複雜,增加了精準施策、精準扶貧、精準脫貧難度。除整戶無勞動能力、無力脫貧無業可扶的貧困戶需要政策兜底、資金兜底外,其餘也只是“有一定勞動能力”戶,且普遍缺乏增收技能和發展資金,需要大量資金投入和技能培訓,實現穩定脫貧難度較大。

(二)穩定脫貧增收的措施還有待進一步做實。一是“輸血式”扶貧的多,“造血式”扶貧的少。幹部很多依然是“慰問式”扶貧,持續的產業扶持措施少,部分貧困村存在幹部“點菜”、群眾“下廚”的現象。二是產業結構比較單一。貧困戶產業發展單一,扶持的貧困戶支柱產業難以形成,扶貧產業專案市場風險抵禦能力弱,養殖、種植業效益週期相對較長,急需帶富能力、抵禦市場風險能力強的能人或企業帶動和保護。三是部分貧困戶自我發展能力天然缺失。對於失去部分勞動能力貧困戶,由於他們日常照顧自身生活都已比較困難,根本不具備發展相對規模的種養殖業,基本上是“養幾隻雞、幾隻鴨,種一點蔬菜自給不自足”的現狀,因此幫扶幹部也很難以找到有效辦法,只能為貧困戶“再多送一些雞、鴨苗,長大後再動員‘朋友圈’愛心購買”的增收辦法,缺乏真正長效脫貧的招數。

(三)兜底物件保障措施和保障管理服務有待規範完善。兜底保障措施有待完善。根據《社會救助暫行辦法》,有些應該納入扶貧兜底的物件不符合現行農村低保評定標準,應與中央《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保障兜底要求有效銜接。扶貧與低保“兩線合一”有待明確,脫貧線與農村最低生活保障線之間有差異,存在機械的套用低保標準、條件,對於整戶無勞動能力戶目前尚無法達到“低保兜底”要求。另外,低保家庭因病致貧返貧現象突出,醫療保障成為兜底保障難點,醫療保險、大病救助作用發揮有待創新。因病致貧貧困戶多為重病、大病、特病、慢性病,需要長期治療服藥,現行農村醫保政策大病報銷比例少,許多貧困戶又不夠大病保險、商業補充保險、醫療救助的條件,致使因病致貧貧困戶脫貧難度大。兜底保障管理服務有待加強。社會救助工作量大面廣,困難群眾救助涉及民政、殘聯、衛計、教育、住建、人社等多部門,幫扶專案需要整合,避免碎片化。社會救助政策名目多,物件標準各不相同,各部門獨立運作,部分基層人員不能準確理解執行政策。

(四)樹立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思想基礎還有待進一步築牢。部分掛包部門對扶貧開發的長期性和複雜性認識不足,扶貧開發合力不強,大膽創新不夠,存在厭倦和畏難情緒,容易產生“扶貧疲勞”;

部分幫扶幹部雖然對貧困戶越線脫貧感到信心十足,但對於貧困戶脫貧越線後如何有效的防止返貧的思考不多,對真正實現“兩不愁、三保障”的扶貧理念認識還不足,個別基層幹部僅僅滿足於算“經濟賬”、“收入賬”,喜好短平快的扶貧效應,而忽視了建立長效機制的“造血式”扶貧。

三、做好新形勢下脫貧攻堅工作的對策建議

(一)精準解決好扶持誰、怎麼扶的問題

深入開展遍訪貧困村貧困戶“脫貧攻堅回頭看”專項行動。按照自治區、XX市的統一安排部署和“識真貧、扶真貧、真扶貧”的要求,對貧困戶進行再核實、再調查、再識別,及時查漏補缺,加強跟蹤監測,強化動態管理。做到精準一戶一卡一冊,重新摸底當前致貧的原因,認真分析貧困戶當前面臨的困難和致貧原因,從而根據不同貧困戶的情況精準施策、精準扶貧和精準脫貧,不斷提高扶貧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同時完善更新系統和資料庫,做到幫扶手冊、國辦系統、資料大平臺和貧困戶的實際情況相符合,實行動態管理,確保資料真實可靠,確保真正的貧困農戶建檔全覆蓋,運用網際網路技術、大資料手段,實現脫貧攻堅資料化查詢、資料化排程,資訊化管理、精準化實施。

通過精準識別、分析對比後只是解決了扶持誰的問題,對於怎麼扶的問題,還需進一步分類施策。當前,我們一直強調因村施策、因戶施策,但實際落實過程中總體仍然比較紊亂,難以形成合力,主要是由於到村到戶已經是最下層的“子目錄”,缺乏上一層“選單”的統籌指導,致使部分幫扶幹部在具體落實中感到難以適從、無從下手,因此需要對上一層“選單”加以完善。首先,要根據貧困戶勞動能力區分為“可通過扶持自主發展”和“政策兜底”兩大型別,第一種型別主要通過產業、勞務等方面給予扶持,第二種型別則只能通過低保、醫保、養老、教育等方面給予“政策兜底”。其次,要根據致貧原因明確一項最主要的貧困型別,把明確的貧困型別歸類後由城區和鎮相應職能部門進行對口指導幫扶,如因病致貧的貧困戶由衛計部門統籌指導幫扶幹部落實幫扶措施、因學致貧的貧困戶由教育部門負責指導、因殘致貧的由殘聯負責指導、因缺技能或就業的由人社部門指導、因缺產業的由農林水利部門指導等等,變幫扶幹部自下而上的“爭取”工作方式為部門自上而下的“任務”工作方式。再次,要加強幫扶幹部政策知識培訓。由於幫扶幹部基本是城區、鎮各個部門的幹部組成,對於各項政策情況往往難以全面掌握,而貧困戶和政策情況多種多樣,種類繁多,涉及多個不同的部門,很有必要對他們進行專項培訓,確保幫扶幹部能夠根據所聯絡貧困戶情況對照政策無逢對接、逐項落實、避免錯漏,實現幫扶政策落實全覆蓋。

(二)加快轉變農業發展方式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大力培育發展特色富民產業,狠抓特色產業扶貧。以行政村為基本單位,充分發揮各村人才、土地、環境資源優勢,合理引導貧困戶改變發展思路,通過大力推進規模化、標準化的種植、養殖業發展,實現農業產業一村一特色,做到每一個行政村都有一個促進農民增收的亮點。調整農業產業結構,推行貧困戶土地規模流轉,探索資產性收益扶貧模式,鼓勵企業或大戶集約經營,帶動貧困戶增收脫貧。充分發揮好村級組織及合作社、專業大戶等新型經營主體和龍頭企業的帶動示範作用,著力提高農戶組織化和專業化程度,提升農業產業化水平,增強貧困群眾脫貧致富能力,確保貧困群眾持續穩定脫貧。要大力發展電子商務,運用現代資訊科技拓展特色農產品的銷售市場,擴大銷售規模,真正把資源優勢轉變為經濟優勢,進一步拓寬群眾增收渠道。要把脫貧攻堅與美麗鄉村建設、新農村建設緊密結合起來,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力度,加強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努力改善貧困鄉村的村容村貌,不斷豐富群眾的精神文化生活,鼓勵引導群眾以更加飽滿昂揚的精神狀態為過上幸福美好新生活而努力奮鬥。推進農村產業融合發展,要以延伸產業鏈、拓展農業功能為重點,加快發展農業生產性服務業、農產品精深加工和流通,開發農業旅遊、文化、康養等多重功能,促進農業生產全環節升級、全鏈條升值。要牢記“惠農”初心,堅持把農民更多分享增值收益作為基本出發點,著力構建股份制、合作制等緊密型利益聯結機制,鼓勵企業和農戶形成利益共同體,讓農民充分參與和分享融合發展的紅利。要遵循市場規律和產業發展規律,尊重企業和農戶的主體地位和經營決策權,充分調動和發揮各類經營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要加強規劃引導、政策支援、服務保障、市場監管和試點示範,努力創造農村產業融合發展的有利環境。

(三)加強對貧困戶的扶貧扶志宣傳教育

提高貧困人口思想認識是關鍵。船上人不急,岸上人急斷了腰也枉然。思想是一切工作開展的源頭,只有提高了貧困人口脫貧的思想意識,才能發揮貧困人員幹事創業致富的積極性,才能讓扶貧工作順利開展。否則扶貧將成為扶貧工作人員的獨角戲無法取得實質性成效,即使有一定效果也將很快出現返貧現象;

甚至讓貧困人員養成不勞而獲的思想,那麼扶貧將失去意義。做好思想扶貧工作,改變其落後的觀念、懶惰的思想和安於現狀進取精神不足的狀態,打消其“等、要、靠”的思想,才能避免年年扶,年年貧,甚至越扶越貧的情況出現。今後要加強扶志教育,在豐富內容和方式上下功夫。一是增加扶志內容。進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樹立正確的榮辱觀,培育積極健康向上的精氣神。進行自力更生、艱苦奮鬥等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的教育,培育人窮志不窮,窮則思變、窮則思勤的奮鬥精神和脫貧的勇氣和決心。進行徵信知識教育,強化借錢必還的誠信意識。二是要因戶施策探索多種扶志教育方式。除了傳統的講授式方式以外,積極探索外出考察開闊視野的扶志教育方式。宣傳部門要利用好電視、報紙、雜誌、網路,多製作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影像、圖片、文字,發揮好宣傳工具這一思想武器的引領作用,用生動活潑的文化、藝術形式影響村民、改變村民,營造貧窮落後不光榮、好吃懶做很可恥的輿論氛圍。總之,要多措並舉,幫助貧困戶找準自己貧困的原因,分析當前脫貧致富的優勢條件,認識到貧窮與自己努力不夠有直接關係,脫貧是自己的責任,要用自己的雙手脫貧,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拼搏精神,樹立戰勝貧困的信心鬥志,在精神上與貧困絕緣。

(四)“社會保障兜底脫貧一批”作為脫貧攻堅主要措施之一,不僅政策性很強,又是操作層面要求很嚴的一項工作。

一是完善兜底保障物件識別認定機制。進一步完善兜底物件標準,將扶貧低保戶、低保戶統一納入兜底物件,對扶貧低保戶可採取階段性施保。嚴格兜底物件識別認定程式,建立申請、核查、評議、審批聯動機制,低保評定要堅持將家庭收入核查作為最基礎、最核心的環節,民主評議作為重要參考,加強過程痕跡管理,減少評定過程中的主觀因素,實現公平公正。全面準確執行特困群眾評定標準,建議將法定贍養、撫養、扶養義務人家庭人均收入低於最低生活保障線確定為“無贍養、撫養、扶養能力”。積極主動做好服務,協調組織工作服務隊進村入戶為重度殘疾人等特殊困難人群提供辦理證件、身體檢查等服務。二是完善和整合保障措施。自上而下制定出臺扶貧和低保“兩線合一”政策,在實施的時間安排上,建議以縣區脫貧時間節點為準實現“兩線合一”。完善農村低保、五保制度,堅持分類施保、動態管理,對當年超過低保標準但收入尚不穩定的貧困戶,可適當延長退出時限。進一步加快敬老院、兒童福利院、救助保護機構、殘疾人康復託養機構、交鑰匙工程等設施建設步伐,提高特困人員集中供養水平。完善農村合作醫療“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結算機制,提高大病救助和慢性病報銷額度。落實好睏難殘疾人生活補貼和重度殘疾人護理補貼等政策,加大貧困群眾臨時救助力度。積極探索發揮商業保險的補充作用,將兜底物件購買醫療保險費用全額納入財政預算,養老保險由各級政府和兜底物件按一定比例分擔,提高兜底物件保障水平。三是提升兜底保障管理服務水平。完善市縣配套政策,將兜底保障所需資金列入各級財政預算,為兜底保障工程提供可靠的資金保障。加強縣鄉救助隊伍建設,鼓勵發展壯大社會救助志願者服務隊伍,幫助困難群眾在物質脫貧的同時實現精神脫貧。建立各級各部門資料互通、資訊共享,實現資訊線上自動比對,動態監測管理,工作機制有效銜接,確保救助物件不重不漏。實行部門聯動,整合各扶貧專案、資金,將零散的、碎片化的扶貧政策捆綁起來,形成兜底保障合力。建立社會救助“一站式”服務視窗,方便群眾辦事。將所有社會保障救助政策專案梳理彙編成冊,加大宣傳力度,引導群眾依法依規理性尋求救助幫扶。

(五)進一步增強打贏脫貧攻堅戰的使命感和緊迫感,築牢脫貧攻堅強大的思想基礎。

切實糾正整改存在的問題,堅決防止政策不落地、幫扶走過場、擺花架子、做表面文章、數字脫貧等形式主義,要立足群眾實際需求,沉下心來幫扶,在精準識別的基礎上,因人因戶施策,因貧困原因和貧困型別施策,真正做到幫扶幫到點子上、扶貧扶到關鍵處。“第一書記”、駐村工作隊員和幫扶幹部結合去年實施脫貧攻堅工作實踐中,駐村工作隊的職能職責、發揮的作用、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梳理,及時調整和完善相關政策規定,真正確保駐村幹部“住得下,留得住,會幹事,幹成事”。對“第一書記”和駐村工作隊(組)成員職責任務、培訓管理、考核獎勵等進一步明確和細化,強化執紀問責,堅決杜絕隨意脫崗、工作敷衍、責任心不強、工作不實的情況發生。扶貧要勇於創新,敢於嘗試。我國經濟之所以能發展在於改革開放的大膽嘗試,要打贏脫貧攻堅戰,要求黨員幹部要充分發揮其引路人的作用,不固於以往送錢、送物的扶貧模式,不拘泥於買雞送鴨的簡單填“富”方式,行政工作人員應積極投身於轉變貧困人員的思想上,加強與貧困人員的溝通,讓其思想先“富”起來,用正確的思想去指揮行動,在正確的道路上努力才能達到致富目標。脫貧攻堅,要充分發揮領頭羊的作用。黨員幹部應積極改變以往只動手不動腦、簡單粗放的送“富”方式,自覺提高責任心和工作的積極性,多進行實地考察,多瞭解當地部分相對富裕人員的致富情況,大膽創新,打破平均主義,對鄧小平同志提出的“讓少數人先富起來,然後帶動大家共同致富”的舊法新用,挑選容易接受新思想、新事物的貧困人員進行重點扶貧,讓其成為標杆,用行動去改變其他貧困人員的思想,充分發揮羊群作用,讓貧困人員自強自立,發揮苦幹實幹的精神,迅速渡過貧困的河流。

(六)強化宣傳氛圍,在扶貧工作實踐中提煉先進典型和成功經驗

結合自身實際,不斷創新宣傳形式、豐富宣傳內容、拓寬宣傳陣地,把加強宣傳作為脫貧攻堅鞏固提升工作的重要抓手,營造全社會共同關注、支援和參與脫貧攻堅的良好氛圍。將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宣傳列入日常重要工作,定期更新、維護宣傳欄、展示牌,設定與時俱進的宣傳標語、生動活潑的宣傳海報,系統全面的宣傳展板,全方位展現精準扶貧精準脫貧、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成效。挖掘提煉扶貧工作先進事蹟或成功經驗,提供示範引領;

以圖說新聞,直觀展示村容、村貌、人文和鄉風等建設成果;

採訪農民對精準扶貧、精準脫貧的真實感受和態度。及時收集精準扶貧中的典型案例、先進做法和成功經驗等,撰寫資訊簡報上報市扶貧辦。通過各類媒體、扶貧資訊網站集中宣傳脫貧攻堅工作的典型做法和先進經驗。尤其是去年脫貧攻堅以來,各條戰線湧現出的先進典型進行表彰,切實營造脫貧攻堅濃厚氛圍、凝聚正能量。

【篇二】

深度貧困地區是脫貧攻堅中的重中之重、難中之難,為深入分析貧困地區貧困的特點和貧困的本質,以及脫貧攻堅政策措施的有效性、適用性等內容,為深度貧困地區貫徹落實黨委、政府脫貧攻堅決策、部署,以及進一步加強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政策保障提供意見建議。5月30-31日,XX區調查隊在我區含有深度貧困村的5個鄉鎮中抽選了XX鎮、XX鄉兩個鄉鎮,在抽中的鄉鎮中各抽選了2個深度貧困村(其中:XX鎮抽選了XX村、同原村,XX鄉抽選了龍源村、烏沙塘村),在抽中的每個深度貧困村中隨機抽選了3-5戶共15戶建檔立卡戶,通過實地走訪與問卷相結合的方式進行了調查,並走訪了扶貧等相關部門開展此次調研。

一、深度貧困村基本情況

XX區共有9個深度貧困村,在全區5個鄉鎮均有分佈,9個深度貧困村共有常住人口6663戶29018人,建檔立卡戶4580 戶19318人,佔全區總人口的9.5%,總貧困人口的30.1%。目前,9個深度貧困村均未脫貧,佔我區10個未脫貧村的90%,未脫貧的5162戶20541人絕大多數都是深度貧困人口。

根據調查資料彙總結果顯示:15戶調查戶共有常住人口59人,其中60歲以上9人,16歲以下11人;

具有勞動能力35人,在家務農5人,在外打工21人。收入主要來源為種養殖業的2戶,打工收入的11戶,從事非農產業的1戶,其他1戶,分別佔全部調查戶數的13.3%、73.3%,6.7%,6.7%。調查戶貧困的主要原因為家庭成員患病或殘疾6戶,子女上學負擔重1戶,家中勞動力缺乏2戶,有致富想法但缺少技術、資金5戶,沒有發展的思路和想法1戶,分別佔總調查戶數的40%、6.7%、13.3%、33.3%、6.7%。享受到勞動力技能培訓有9戶,發展特色產業12戶,小額信用貸款12戶,子女助學補貼8戶,最低生活保障13戶,危房改造2戶。6戶認為享受到的扶貧政策有點適合本戶的情況,9戶認為享受到的扶貧政策很適合本戶情況,分別佔40%、60%。7戶認為享受到的政策幫扶對後期致富有一點幫助,8戶認為享受到的政策幫扶對後期致富的幫助效果明顯,分別佔46.7%、53.3%。

二、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的主要舉措及典型經驗

(一)精準攻堅深度貧困。XX區委、政府研究制定了《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實施方案》,提出實施健康扶貧、殘疾人扶貧、老年人養老保障、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危房危窯改造等“十大工程”,加大財政政策、金融政策等“八個支援”,統籌推進脫貧攻堅與攻克深度貧困任務。針對9個深度貧困村脫貧難度大的實際,按照“一村一策、一戶一法”的標準制定脫貧攻堅實施方案,確保脫貧措施精準。

(二)加大扶貧產業培育。聚焦深度貧困村脫貧銷號,落實普惠性產業補助,支援貧困群眾發展5.30特色產業或其他新增特色種養業,大力宣傳百瑞源、壹加壹、千紅裕等品牌。引進杞煌公司等企業,集中流轉深度貧困村土地,加大圈棚補助力度,發展種養產業。在XX、XX、XX村建設扶貧車間,引進寧夏XX福利製衣有限公司等企業進行服裝加工、包裝袋生產等,為村民務工提供機會。計劃實施屋頂光伏發電專案,向9個深度貧困村傾斜。發揮勞務組織牽線搭橋作用,組織深度貧困村建檔立卡戶勞動力赴XX、XX、XX等地區務工。整合資源推進集中養殖業,鼓勵動員村幹部、致富帶頭人牽頭、群眾參與,組建合作社入駐飛地集中養殖。

(三)做好政策保障兜底。加大深度貧困村基礎設施建設,確保貧困群眾的生產生活有保障,按照補齊40個貧困村基礎設施短板。全面解決“十二五”生態移民“多代同室”,有效解決同水不同價等問題。加強金融扶貧,確保有貸款意願的建檔立卡戶戶均貸款6萬元以上,覆蓋率達到80%以上。籌措教育基金1000萬元,構建建檔立卡戶子女學前教育到大學教育資助體系。加大醫療救助力度,將貧困患者全部納入醫療救助範圍;

深入推進分類精準救治和分級診療,加強60週歲以上貧困人口單、雙老戶家庭醫生簽約健康管理。落實低保救助、殘疾人津貼等政策保障。

(四)激發群眾內生動力。夯實黨建促脫貧基礎,對接自治區安排8家企業與我區8個深度貧困村結對幫扶,協調吳忠市選派1361名幹部結對幫扶,成立馬渠、魯家窯、節灌站3個“十二五”生態移民安置區扶貧工作組,每個貧困村駐村工作隊選派人員增加至3人,配優配強幫扶力量。堅持把扶貧與扶志、扶智結合起來,對主動脫貧的建檔立卡戶,按照5:4:3比例分3年累計獎勵1.2萬元,引導貧困群眾變“要我脫貧”為“我要脫貧”。支援企業在貧困村建設扶貧車間7個,整合扶貧、農牧、人社等培訓資源,實施精準勞動技能培訓,確保取證率達到80%以上,實現戶有一名產業工人、掌握一門使用技術。

三、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方面存在的問題

(一)深度貧困村建檔立卡戶貸款難。全區發放小額貸款共計5.37億元,涉及建檔立卡戶12535戶,戶均貸款4.2萬元,貸款覆蓋率76.6%,低於自治區5―10萬元的貸款標準。深度貧困村村民底子薄、基礎弱,但一般只能貸到3-5萬元,資金支援遠遠不能滿足實際需求,缺口大。

(二)水資源短缺,解決同水不同價問題難。XX區建設泵站8座,通過多級揚水為生態移民村提供生產生活用水。經核定XX魯家窯生態移民安置區人飲及灌溉用水水價分別達到2.2元/立方和1.47元/立方,馬渠生態移民安置區人飲及灌溉用水水價分別達到2.9元/立方和0.8元/立方。遠高於老移民農村人飲及灌溉用水2.0元/立方和0.135元/立方,移民負擔重,並且泵站管理執行需要專業人員,泵站執行成本大、管理難。

(三)“十二五”生態移民發展產業難。我區龍源、XX、同原、XX、XX5個“十二五”生態移民村均是深度貧困村,雖然群眾發展養殖業意願強烈,但受土地、水資源等因素制約,飼草料配送、糞便集中收集處理、動物防疫等配套尚不完備,為村莊環境衛生管理、人居環境營造、養殖安全風險等方面帶來極大困難。深度貧困村發展種植、養殖特色產業的持續性不強,發展後勁不足,穩定增收難度大。

(四)勞動技能培訓發揮作用不明顯。一方面部分貧困戶因自身年齡、文化程度以及認知等原因,認為培訓沒有用處,不願參加培訓;

另一方面培訓時間和專案無法與群眾需求有效契合,培訓的實用性、針對性不強,一定程度上造成扶貧培訓資源浪費。

(五)收入來源單一,持續增收穩定難。調查戶中有73.3%的主要收入來源於打工,但是大多在流轉的菜地、西瓜地、枸杞地裡面從事除草、施肥等雜活,每天工資70-100元不等,或者在工地從事小工,勞動報酬都很低,且從事務工時間較短,很少有從事高報酬的技能工種。在外出務工形勢越來越嚴峻,務工渠道有限的情況下,務工收入缺乏有效支撐,難以持續增收。

(六)自發移民脫貧難。我區有3.5萬自發移民,是脫貧攻堅中的重點和難點,由於自發移民無本地戶籍,無法享受附著在戶籍上的經濟利益和社會權利。20XX年我區將230戶1000餘名自發移民納入建檔立卡戶,脫貧攻堅任務加重、難度加大。

(七)部分人員“等、靠、要”思想依然存在,精神脫貧難。現階段,部分貧困群眾認為貧窮可以享受到很多政策照顧,可以不通過勞動無償得到補助,滋生懶惰思想,不願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生活條件,為沒有享受低保等一些補助一味的怨天尤人,內生髮展動力依然不足,扶志治愚脫舊的任務依然艱鉅。

四、推進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的幾點建議

(一)聚焦精準培訓,拓寬就業渠道。堅持需什麼、培什麼,根據貧困戶年齡、學歷、喜好等實際情況,建立培訓需求臺賬,圍繞市場需求和勞動者意願實施精準培訓,實現每戶貧困戶掌握1-2門勞動技能的目標,注重培育種植、養殖大戶和致富帶頭人,開展實用技術和勞動技能培訓,解決培訓大呼隆、學習大眾化的問題。結合“百企幫百村”,對接幫扶企業,安排一部分技能型勞動力長期務工,拓寬務工渠道。

(二)聚焦整合資源,推進集中養殖。“十二五”生態移民村居住集中且宅基地面積有限,不利於大規模發展家庭養殖業,探索組建農民專業養殖合作社入駐飛地園區集中養殖的“社企合作”模式,整合資源、擴大規模,推動新型養殖業發展。

(三)聚焦健康扶貧,加大救助力度。通過製作通俗易懂的健康扶貧政策宣傳卡,宣講健康扶貧政策等多項舉措,將健康扶貧政策宣講送到村、到戶、到人,不斷提高群眾對健康扶貧政策的知曉率,尤其加大對長期慢性病患者的政策扶持,對接完善醫療報銷體系, 減輕貧困人口醫療費用負擔,努力解決“因病致貧、因病返貧”的問題,助力打贏脫貧攻堅戰。

(四)聚焦精神扶志,激發內生動力。只有把移民群眾的積極性調動起來,志氣立起來,勁頭鼓起來,脫貧致富才有希望。要堅持從扶志氣、扶技能、扶信心入手,加大宣傳引導,突出思想引領,廣泛深入動員,激發群眾要脫貧、想致富的內生動力。通過強有力的思想引導,啟發移民群眾的內心覺醒,摒棄等、靠、要思想,樹立自力更生、自我發展的意識。

【篇三】

脫貧攻堅民主監督,是中共中央賦予各民主黨派的重要使命,也是各民主黨派首次擔當對國家重大戰略決策進行專項監督的歷史重任,開拓了民主黨派民主監督工作的新局面,也彰顯了多黨合作制度的優越性。按照中共黑龍江省委的部署,民革黑龍江省委負責黑龍江省哈爾濱市所轄9縣3區163個貧困村的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對此,民革省委高度重視,召開多次會議進行研究,創新確立了“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全覆蓋”的工作思路,並將參政議政與民主監督工作有效結合,注重及時總結基層工作中的好經驗、好做法,認真收集其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並提出相應的意見建議。

一、民革省委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情況

為貫徹落實《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打贏脫貧攻堅戰的決定》,根據中共黑龍江省委關於轉發《省委統戰部、省扶貧辦關於充分發揮民主黨派作用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的實施方案》要求,民革省委創新確立了“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全覆蓋”的工作思路,即充分發揮民革省直和哈爾濱共54個支部,2400多名民革黨員的優勢和力量,深入到163個脫貧攻堅對口貧困村,摸實情、說實話、出實招。20XX年,制定了《民革黑龍江省委開展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方案》和相應實施意見,為每個支部印發了任務分配表和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須知,並結合支部的各自特點,進行搭配組合,如將綜合支部和高校支部分為一組,以達到優勢互補、資源共享的目的。民革省委還先後組織兩次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培訓,明確監督內容、方式,要求民革全黨和基層支部充分發揮力量,強化壓力傳導,並充分結合各自優勢,將民主監督、參政議政和社會服務工作結合起來,監督的同時,幫助尋找有效扶貧策略,幫助化解誤會、解決矛盾,切實反映和解決貧困地區在脫貧攻堅中存在的實際問題。截止到現在,按照民革省委“壓力傳導、助推工作”的要求,已陸續組織700餘名民革黨員深入到163個貧困村、700餘戶,摸實情、說實話、出實招,形成相關報告50餘篇,反映梳理問題100多個,工作取得階段性成果。

在“1121”工作模式,即“1個領導小組+1個工作小組+2個調研組+1個監督重點”的組織架構下,民革省委調研組七次赴延壽縣,實現了對延壽縣46個貧困村監督全覆蓋的工作目標。針對調研中發現的六個方面的問題和相應的六條建議,延壽縣委召開專題會議制定整改方案,分解整改事項,並將整改結果及時反饋給民革省委。民革省委調研組在五常市民意鄉褚家村暗訪中發現該村在精準識別、飲用水安全保障和機動地費使用等方面存在問題後,撰寫了《關於赴五常市民意鄉進行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工作的情況反映》,反映給了哈爾濱市委,得到了哈爾濱市委的高度重視,經過認真調查,五常市民意鄉黨委書記、分管扶貧副鄉長被免職,民革省委脫貧攻堅民主監督實踐取得了實實在在的效果。針對在實際監督工作中存在的問題,如政策對接不精細,資金分散無合力、幫扶幹部存在畏難情緒等,民革省委深入挖掘,認真思考,形成了題為《容錯機制重民意 脫貧攻堅敢作為》和《精準對接政策 精細落實政策 盯準扶貧攻堅“最後一公里”》的大會發言,報到全國政協。並在省政協十二屆三次常委會上作了《建諍言 勇監督 發揮黨派優勢 助力脫貧攻堅》的口頭髮言。

二、脫貧攻堅工作中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在調研中我們發現,隨著我省脫貧攻堅工作的不斷推進和深化,各地努力探索多渠道、多元化的工作路徑,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但扶貧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諸多的制度安排、責任細化和資金劃撥等,其中有許多共性問題應引起重視。

(一)扶貧政策宣傳不到位,“坐等脫貧”現象普遍

在走訪調查中發現,部分群眾對扶貧政策瞭解的並不深入,存在認識偏差,從而產生三種現象,一是“爭當貧困戶”現象。從現有情況來看,普通農村農戶家庭之間往往收入差異並不明顯,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生活差距不大,看到貧困戶能夠享受國家給予的補貼和政策,非貧困戶家庭尤其是位於貧困臨界線的家庭很容易產生矛盾和不平衡心理,從而想方設法要擠入貧困戶的隊伍中;

二是分戶致貧現象。基層在落實中,出現了“拆戶”、“分戶”現象,一些家庭為了享受低保和評上貧困戶而分家,弄虛作假。鬧出了“財產給兒女、債務歸父母、老人交政府”的奇觀,形成了錯誤導向,容易引發群眾不滿,更是一種資源浪費;

三是貧困戶參與度低的現象。大多數貧困戶屬於“救濟式脫貧”、被動脫貧。貧困戶參與度低,“剃頭擔子一頭熱”,扶貧駐村幹部熱火朝天,貧困戶卻在旁觀望,沒有激發出奮鬥的熱情,一些產業扶貧專案,如合作社(公司)+農戶的做法,實際情況往往是扶貧貸款投入了,貧困戶並沒有付出勞動,只在年底的時候等收益,催生了一部分“懶漢”。部分沒有喪失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等、靠、要”心理嚴重,即使經濟上達到了脫貧指標,也不願意脫貧。

(二)扶貧產業支撐不足,低端化同質化問題突出

貧困戶脫貧容易,致富難,缺少產業支撐,返貧風險大。一是存在產業趨同現象,出現惡性競爭。部分地方缺乏規劃,多注重從專案的方式切入,而忽視對縣域、鎮域扶貧產業的統籌謀劃,導致毗鄰村莊、鄉鎮甚至是鄰縣、鄰省出產的農牧產品都極為相似。走訪的十個村莊中,大概有九個都會選擇木耳菌、笨榨油等小型專案,造成市場嚴重過剩,形成惡性競爭,農民遭受巨大損失;

二是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低。貧困村現有的企業多為作坊式的小型加工企業,受觀念、體制和發展理念等影響,多數為初級產品,規模小,沒有後續加工鏈條,產品附加值低;

三是產業規劃不考慮實際情況,盲目而為。在扶貧產業選擇上,一些地方前期論證不夠,市場調研不充分,對自身的認識不足,低端化問題突出,產業可持續性差。還有的地方在既缺人力資源,又缺龍頭企業,還缺技術技能的情況下,不考慮實際情況和百姓意願,盲目發展產業;

四是產業扶貧面臨著巨大的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貧困村發展產業的依託是農業,而在農產品生產的過程中會面臨著許多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一旦出現市場危機,不僅嚴重影響到貧困村和貧困戶發展產業的積極性,使產業扶貧資金“打了水漂”,還會使貧困戶重新“返貧”。同時,在實際操作中,多數企業與農戶還是一種鬆散的買斷關係,簽訂合同缺乏履行保障機制,雙方利益關係不穩定。如,農產品價高時貧困戶不願出售,價低時企業違約壓價收購,公司和貧困戶雙方互不信任。有些貧困戶即使與公司簽訂了養殖合同,但還會出於利益短視,將畜產品轉賣他人甚至吃掉。

(三)扶貧資金使用不充分,效益很難最大化

一是扶貧資金無法形成有效合力。脫貧攻堅工作以來,

很多部門都匹配了相應的扶貧資金,並對這些資金有著嚴格的投向規定,定期予以檢查。這些分散的資金和分散的專案,落實到具體的貧困村,就如同“撒胡椒麵”,既和實際需求不匹配,“打醬油的錢不能買醋”,也無法形成合力,不能使資金使用效益最大化。二是扶貧資金存在閒置問題。雖同為貧困村、貧困戶,但條件不盡相同,發展短板和發展思路各異,資金閒置的原因也多元。有的貧困村資源良好,可以發展產業,但由於扶貧資金有限,無法將產業落地,因此資金遲遲未動;

有的貧困村外出務工人口較多,留守的多為老年兒童,既無人力優勢也無資源優勢,無法發展產業,故而資金閒置;

有的貧困村基層幹部,既無市場經驗,又怕承擔風險,錢“不敢花”,寧可不幹事也怕辦錯事,扶貧資金成了“燙手山芋”。

(四)扶貧政策缺乏精準性,需要穩定的配套政策

一是對貧困家庭的計算週期不夠準確。貧困戶家庭收入計算週期為每年10月至次年9月,對於單季作物省份來說,這一統計週期並不適合,以東三省為例,每年10月農作物正在收割,農民還未獲得實際收益,這時統計家庭收入,會影響統計資料的精確性。二是對部門之間的扶貧政策整合不夠。針對扶貧效果,每個部門各自考核標準往往並不相同,多頭檢查、重複檢查,既影響了工作效率,也影響了工作士氣。行業部門聯動配合不緊密,各自為政現象仍時有發生,會使一些貧困村錯失發展良機,政府、社會、企業還未形成一個良性的互動群體,各方的資源沒有充分整合。三是政策缺乏精準和穩定性。有些政策扶持存在“虎頭蛇尾”現象,即“重生產、輕市場”,“ 重種養、輕加工”,“ 重落地、輕跟蹤”,導致很多產業專案開端良好,後繼無力;

有些發展政策支援不精準、體系不健全,如農村宅基地房屋產權融資門檻過高,扶貧產業貸款週期過短等;

有些扶貧政策存在“一刀切”現象,如個別家庭雖然生活遠低於貧困標準,但因擁有一輛用於看病的破舊機動車,而無法認定為貧困戶。

(五)缺乏激勵和容錯機制,幹部存在畏難情緒

扶貧幹部工作在一線,條件艱苦,工作任務繁重,還要面臨多頭檢查、重複檢查,缺乏激勵機制,催生扶貧幹部畏難情緒。再以扶貧資金為例,去年省市財政給每個扶貧工作隊50萬資金,這筆資金使用由四個部門監管,考核、審計標準各不相同,形成了不使沒問題,使了可能出問題的局面,才導致許多資金閒置,老百姓看著著急,幹部看著害怕。目前,引入第三方評估是國家精準扶貧工作成效考核中的一項重要制度創新,對駐村幫扶工作進行考核,主要方式是給受訪者發放同一調查問卷,但這種“一刀切式”問卷並不科學,針對貧困戶和臨界貧困戶沒有區分度,貧困戶與非貧困戶之間很難平衡,考核結果往往不能客觀反映事實,給扶貧幹部帶來較大壓力。

三、關於脫貧攻堅工作的幾點建議

怎樣確保脫貧攻堅成效?怎樣使脫貧攻堅之路走得更加堅實?在工作中,我們認為,政府應做到“有所為,有所不為”,不斷反思操作模式,不斷激發脫貧內生動力,不斷整合各項資源,只有這樣,才能使貧困戶早日脫貧致富,才能早日實現脫貧攻堅目標。

(一)加強政策宣傳,激發內生動力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講:“人窮志不能短,扶貧必先扶志”。貧困地區不能完全躺在國家和社會幫扶上,要堅持正面引導和負面倒逼相結合,將建檔立卡戶納入社會信用體系,樹立致富光榮的思想,營造感恩奮進、主動脫貧的良好風氣,要在不斷加大幫扶力度的同時,堅持貧困群眾在脫貧攻堅中的主體地位,探索創新產業扶貧的方式,切實提高貧困戶對發展產業的積極性和參與度,從而激發貧困群眾靠自己雙手擺脫貧困的信心和鬥志。可以選擇優秀駐村幹部,先進典型代表組成工作隊,針對群眾重點存在疑慮的政策和熱點問題,統一組織宣講培訓。開展文藝扶貧,組織文藝團體走村入戶,通過歌曲、快板、二人轉等群眾喜聞樂見的宣傳方式,向廣大群眾講清脫貧攻堅的重大意義和系類舉措,宣傳“脫貧光榮”,化解“邊緣”貧困戶的不平衡心理。同時大力宣傳在助力脫貧攻堅中湧現出的先進人物和典型事蹟,樹立群眾身邊的脫貧致富榜樣,營造奮力爭先的脫貧氛圍。

(二)注重頂層設計,產業佈局因地制宜

將頂層設計與因地制宜有機結合,遵循比較優勢原則,加強貧困地區產業扶貧開發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根據不同的資源稟賦和發展比較優勢,從中長期的角度做好扶貧產業的選擇和佈局,從而避免短兵相接、同質競爭。同時,產業扶貧要充分面對現實,是不是每個村都需要搞產業,還要看實際情況,對於那些人口資源流失嚴重、青壯年勞力缺失、留守老人和兒童駐守的貧困村,對於那些既無良好資源、又無良好交通環境的貧困村,對於那些既沒有勞動能力和完整智力、又缺少技術技能的貧困戶,都要區別對待,不能盲目地走產業脫貧道路。

(三)創新資金使用模式,構建風險抗禦保障

一是改革創新扶貧資金的管理、使用模式。扶貧資金之所以閒置,根源在於供需錯位。財政部今年釋出訊息,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將推廣至全部832個國家扶貧開發工作重點縣和連片特困地區縣,並鼓勵貧困縣儘可能在“大類間打通”“跨類別使用”,做到“應整盡整”。除了對涉農資金進行整合外,其他的專項扶貧資金和專案也應進行整合。建議下放部分資金的使用權,讓縣區能針對當地實際,對專項資金的用途進行適當調整,因村施策,使資金的下放能精準對接貧困村和貧困群眾的需求,切實使財政投入在精準脫貧中發揮最大效用。二是構建政府、金融和保險有機結合的支撐保障機制。政府為產業扶貧搭建融資平臺,金融部門為產業扶貧提供信貸服務,保險機構為產業扶貧構建風險抗禦保障。

(四)注重政策整合,確保政策精準落地

一是要做到政策的充分整合,應特別注重政策整合帶來的捆綁效應,避免各自為戰、條塊分割,做到專案圍繞規劃走,資金圍繞專案聚。只有這樣,才能撬動金融部門和社會資源參與到脫貧攻堅中來。二是建立扶貧領域的大資料資訊共享平臺。實現民政、公安、農業、人社等行業政策和行業資料共享,全面、動態地掌控扶貧專案實施與資金使用情況,對貧困地區、貧困人口以及扶貧專案實時線上監測,對扶貧成效進行科學化評估。三是做到政策的精準對接和精準落地。每一項國家巨集觀扶貧政策出臺後,各地都應根據實際情況及時制定具體的操作實施細則,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政策的精準落地,避免政策誤讀。同時充分考慮到單季作物省份的實際情況,建議國家調整貧困戶家庭收入計算週期,以每年12月末或是次年1月初為計算起始時間,使統計更加精準。

(五)完善考核機制,激發幹部工作活力

20XX年,中共中央辦公廳印發了《關於進一步激勵廣大幹部新時代新擔當新作為的意見》,提出“建立健全容錯糾錯機制,寬容幹部在改革創新中的失誤錯誤”。一是可以把脫貧攻堅實績作為選拔任用幹部的重要依據,拓寬基層扶貧幹部的晉升渠道,提高扶貧戰線幹部的政治待遇,特別是對貢獻突出、表現優異的扶貧戰線幹部設立評優評先單獨獎項,給予記功等獎勵,通過比照發放特殊崗位津貼等方式提高幹部的經濟待遇。二是引入容錯糾錯機制,保護幹部改革創新的積極性,旗幟鮮明地對幹部在扶貧工作中出現的失誤合理“容錯”,營造敢於幹事又有擔當的良好氛圍。在建立容錯機制的同時,要科學規劃對扶貧工作的考核辦法,劃清“可容”與“不容”的明確界限,堅持有錯必糾、有過必改、違紀必處、違法必抓。

【篇四】

當前,脫貧攻堅工作已經進入常態化階段,在認真貫徹落實中省市關於脫貧攻堅的重大決策部署,特別是習總書記在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座談會上重要講話精神的同時,加快推進產業扶貧工作是助力全縣脫貧攻堅、奮力實現追趕超越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XX縣按照全縣脫貧攻堅工作總體部署,緊盯茶葉、畜牧、魔芋、中藥材四大主導產業,著力園區承載、科技支撐、龍頭培育、品牌打造,在推進脫貧攻堅工作上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與現階段中省市脫貧攻堅的總形勢、要求和任務相比,還有差距和不足,還需要下大功夫、下真功夫。

產業扶貧現狀及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產業扶貧組織機構及相關政策

成立了縣產業脫貧工作推進組,明確縣農業局為產業脫貧工作推進組的牽頭單位,同時,成立了產業脫貧工作推進領導小組,強化對全縣產業扶貧工作的組織領導。建立了產業脫貧工作聯席會議制度和各成員單位聯絡對接機制,保障產業脫貧各項工作有序推進。制定出臺了《XX縣關於切實推進產業脫貧工作指導意見》《XX縣產業脫貧規劃(20XX―2020)》,印發了《實施精準產業到戶扶持的指導意見》《產業脫貧資料資訊資料報送制度》《移民搬遷產業扶貧實施規劃》《網際網路+農業促進產業脫貧實施方案》《農業科技助力精準扶貧實施方案》等政策檔案。

(二)工作措施及成效

1.重抓“三園一業”,築牢增收基礎。立足資源稟賦,堅持長短結合,突出產業扶貧“三園一業”(即:連片現代農業產業園,村村特色示範園,戶戶產業小庭園和勞務輸出產業)。今年上半年,10個現代農業園區實現產值1.72億元,增長11.3%。生產茶葉4809噸;

發展家庭適度規模養殖戶2.12萬戶;

建設規範化魔芋基地1萬畝,發展高山延遲蔬菜6000畝、訂單辣椒、花椒6027畝、設施蔬菜1200畝;

新增林藥面積3.7萬畝、核桃基地7500畝、小雜果2300畝,食用菌栽培400萬袋,蜜蜂養殖2.5萬箱;

實現農村勞動力轉移就業6萬餘人。

2.突出“三個精準”,推進產業到戶。一是產業對接精準。堅持做到產業選擇與市場需求對接、產業佈局與貧困群眾對接、產業經營與技能特長對接,促成XX的資源稟賦、自然生態等優勢得到轉化運用,主導產業、小眾產業以及特色產業得到發展,貧困群眾的積極性與技能特長得到全面發揮;

二是增收方式精準。切實做到家庭經營增收、入股分紅增收、勞務增收“三位一體”融合穩增收,實現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民“三變模式”促增收;

三是服務保障精準。全力推動科技服務、投入保障、基礎支撐齊頭並進,切實解決產業發展中的實際困難和問題,激發貧困群眾脫貧內生動力,挖掘產業扶貧潛力。保證了貧困村、貧困戶產業全覆蓋,做到了產業長短結合,一戶一策。目前,產業到村到戶臺賬、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臺賬基本建立,落實產業到戶1.27萬戶4.29萬人,落實247個新型經營主體帶動貧困戶1.2萬戶4.04萬人,做到了靶向治療、精準發力。

3.加強統籌規劃,促進融合發展。因地制宜,制定了《XX縣產業脫貧規劃(20XX―2020)》,目前,各鎮(辦)按照規劃要求,積極推進產業脫貧專案落地。同時,積極推動移民搬遷產業扶貧“兩園”建設,按照“安置點有主導產業、貧困戶有增收門路、貧困人口有致富技能、產業發展與移民脫貧同步前進”的目標,融匯農業休閒觀光、電商等業態,推進三產融合發展。

4.強化示範引領,拓展創新思路。在農業產業示範園建設上,立足茶產業發展,落實縣茶技站聯絡指導,遴選陝西怡溪春茶業科技有限公司、XX縣豐源林牧業有限公司為示範點,建立帶動貧困戶機制,分別帶動貧困戶94戶和76戶,多種形式增加貧困戶收入;

在特色產業創新示範專案推進上,遴選XX縣黎豐農牧業有限責任公司為示範點,落實縣園藝站聯絡指導,實施訂單辣椒生產,貧困群眾產業發展積極性高,帶動116戶;

在示範點與貧困戶共贏發展利益關聯機制建立方面,形成了勤興肉牛“合作社+基地+技術+貧困戶”四統一回收抱團發展模式、利民魔芋“規模經營+貧困戶”收益多元化發展模式、黎豐辣椒“公司+基地+貧困戶”訂單農業等模式經驗,在全縣產業發展中推介推廣。

(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1.自然條件較差,山大溝深,土地零散,自然災害頻發,嚴重製約縣域經濟發展。

2.產業基礎薄弱,產業結構比較單一,支撐發展能力不足,基本上都是農業產業為主,第二產業發展不夠,第三產業發展水平較低。產業發展主要以家庭為經營主體,規模小,組織化程度低。村集體經濟“空殼”問題突出,成立的新型經營主體存在“空轉”現象。

3.貧困程度較深,貧困面大,20XX年資料清洗精準識別後現有建檔立卡貧困人口17639戶48968人,貧困發生率21.69%,貧困村127個(含10個深度貧困村)。貧困發生率高於全市5個百分點,高於全省11個百分點。貧困人口居住分散,空心化、老齡化、因病致貧返貧等問題突出。

4.貧困群眾文化程度普遍偏低,自身發展能力、動力不足。

這些現實存在的問題,迫使我們要切實把貧困群眾放在心上,把脫貧職責扛在肩上,把產業扶貧任務抓在手上,持續用力、久久為功,在系統推進、靶向施策上下功夫,集全縣之力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

開展產業扶貧工作的幾點建議

(一)準確定位、突出優勢。首先要緊扣“市場”做文章,既立足於擺脫當前的貧困,又著眼於可持續的脫貧,精準佈局短平快產業和中長線受益產業,打牢產業扶貧基礎。其次要堅持互補錯位發展,立足資源稟賦,找準比較優勢,XX縣森林覆蓋率達66.2%,縣城空氣質量優良天數年均達到340天,被譽為“天然氧吧”和“天然中藥庫”,20XX年被確定為全國首批、陝南唯一的國家生態保護與建設示範區,具有得天獨厚的推動種養結合、農牧迴圈的產業發展優勢,可因地制宜推動連片現代農業產業園、村村特色產業示範園、戶戶產業小庭園建設,以“三園”聯動機制實現大園帶小園、產業帶農戶、長效穩增收,走出符合XX貧困山區特點的產業扶貧新路子。

(二)聚焦重點、精準發力。立足貧困村資源稟賦、產業基礎和區位特點,兼顧時效性和長期性,因地制宜精準佈局產業。繼續推進“茶葉、畜牧、魔芋、中藥材”四大主導產業,適度規模化、標準化發展;

因地制宜發展食用菌、蠶桑、中蜂、馬鈴薯、特色蔬菜、小雜果、林下種養及特色水產、林產等區域性短平快特色產業,實現貧困戶與產業有效對接。同時,不斷完善產業獎補、貸款貼息、稅費減免等方面政策措施,以激勵貧困戶發展產業。

(三)系統謀劃、創新路徑。建立產業扶貧專案庫,推行“把思路培育成典型,把典型提煉成模式,把模式規範成專案,以專案推動產業發展”的途徑,把貧困戶吸附到新型經營主體周圍、嵌入到產業鏈條當中,切實讓產業發展成為貧困戶脫貧致富的根本依託。各鎮(辦)以及駐村工作隊、第一書記要充分專注產業發展規劃、產業幫扶措施,全力推進村級經濟組織和互助組織規範執行,積極引導有勞動能力、有發展意願的貧困戶在房前屋後開辦產業小庭園,支援貧困村至少建立1個特色產業示範園,鼓勵跨村連片建立1萬畝以上的現代農業產業園。依據貧困戶的勞動能力、技能特長等,量身定製庭園業態,確定短平快專案,實現產業對人、人對產業;

依據貧困村資源稟賦和產業基礎,重點在示範園區發展主導型產業,實現一村一品;

充分發揮縣域自然生態資源優勢,全力推進主導產業、小眾產業以及特色產業的融合發展,建立現代農業園區,實現一園一特色,爭取讓產業在貧困村、貧困戶實現全覆蓋。在產業規劃佈局上,堅持因地制宜、適生優生的原則,在海拔1000米以上的高山地區,主要發展林特產業、林下經濟、牛羊養殖、中藥材等產業,在800米以上的半高山地區,重點發展茶葉、魔芋等產業,在800米以下低海拔河谷、平壩地區重點發展畜禽養殖、特色水產、糧油作物、蔬菜種植等產業。

推動產業扶貧工作的主要措施及成效展望

(一)大力發展特色優勢產業。以農業倍增工程為抓手,因地制宜打造一批特色鮮明、優勢明顯的致富產業,逐步實現貧困村“村村有主導產業、戶戶有增收門路、人人有致富技能”的目標。一是發展小眾產業。堅持一村一品定位,按照有特色、有基礎、有主體、有效益、有市場的“五有”要求,以村為單元,因地制宜發展畜禽養殖、食用菌、林產等區域性短平快“小眾產業”,提高貧困人口產業參與度。20XX 年底前,實現129個貧困村都有產業覆蓋,每個產業扶持貧困戶至少有1 個長、中、短期結合的產業增收專案。二是突出抓好四大農業主導產業。畜牧產業方面形成生豬產業穩定發展、白山羊產業加快發展,其它畜禽養殖齊頭跟進的發展格局。到2020年,全縣飼養生豬達到85萬頭、牛10萬頭、羊50萬隻、禽200萬羽的養殖規模;

茶產業按照“一帶二區”佈局(210國道生態觀光茶園旅遊帶,楮河、納溪河流域優質富硒區和三元、簡池優質高產區),把握好基地建設、產品加工、市場營銷三個重點環節,每年新建茶園1萬畝,低產茶園改造1萬畝,培育豐產茶園1萬畝,配套搞好水電路等基礎設施建設,20XX年茶園面積達到13萬畝,茶葉產量達到5500噸,2020年達到15萬畝,年產茶葉7500噸的突破發展目標;

魔芋產業重點抓好基地建設、種芋繁育和魔芋初級加工,實現產量超過10萬噸;

重點抓好藥源基地建設、主體培育、市場銷售三個關鍵環節,全縣中藥材種植面積達到15萬畝。三是大力發展特色產業。在涇洋草壩、小洋毛埡等半高山地區建立反季節蔬菜基地5000畝;

在黎壩、簡池等地建立訂單辣椒種植基地5000畝;

沿210國道、鎮碾路發展食用菌袋料栽培500萬袋;

在巴山、大池等蠶桑基地種植蠶桑3萬畝;

在九陣、鹿池等地沿河谷、平壩平緩地帶發展特色水產養殖300畝,水產品產量達到450噸。

(二)加快經營主體培育。依託四大農業主導產業,加大對龍頭企業、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的建設培育力度,帶動貧困戶增收致富。積極培育認定一批省、市、縣級示範園區、重點龍頭企業、示範專業合作社、家庭農場,加大扶持力度,持續增強帶動貧困戶增收能力,引領帶動經濟發展和產業扶貧。扶持經營主體實行自主創新和技術改造,拉長產業鏈,提高農產品附加值,促進一二三產融合發展,加快職業農民培育,培養懂技術、會管理、善經營的職業農民。到2020年,培育扶貧帶動型龍頭企業30戶,農民專業合作社總數達到800個、家庭農場150個,培育職業農民1000人,力爭實現新型經營主體貧困村全覆蓋。

(三)著力推進三產融合。一是大力發展農產品加工業,搭建貧困人口生產就業新平臺,帶動有一定勞動能力的貧困戶進入產業鏈;

大力發展電商服務業,在2020年之前全力實現全縣129個貧困村建立電商服務站,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

加快農產品流通服務體系建設,依託XX縣物流配送中心,構建縣、鎮、村三級物流配送體系,實現線上線下雙向農產品流通。二是大力實施農超對接工程,依託心連心購物中心及所有鎮級超市,廣泛吸收農民專業合作社新鮮農產品入駐超市流通,切實解決貧困村、貧困戶農產品流通“最後一公里”的問題;

大力發展休閒農業、觀光農業,拓展農業經濟,帶動貧困人口就地創業就業。

(四)創新生產經營方式。加快土地和林地流轉,鼓勵貧困戶以承包經營權入股,引導貧困戶土地經營權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專業合作社、龍頭企業、農業園區流轉,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支援各類新型經營主體吸收貧困戶以土地經營權、產品、勞力等要素參股,密切與貧困戶的利益聯接關係,各經營主體僱傭勞動力要優先向貧困戶傾斜。目前,我縣長嶺鎮碗廠溝村國耀農業公司推行的農戶以土地入股合作社就是創新生產經營方式的一個成功案例,該公司共流轉土地1600畝、土地入股1500畝,吸納社員270戶1230人,其中僅在冊貧困戶就有122戶315人,不僅降低了公司的前期投入,也保障了社員長期受益。

【篇五】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穩定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破解“三農”發展難題的新路徑,壯大農村集體經濟的新舉措,有利於形成“農民主體、政府主導、市場引導、企業帶動、城鄉協同”的經濟社會和諧發展新格局。通過“三變”改革,啟用農村“沉睡”資源,啟用存量資產、自然資源、人力資本,推動精準脫貧,促進農業生產增效、農民生活增收、農村生態增值,具有重要現實意義。

鎮巴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基本做法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啟動以來,我縣按照省市工作部署,緊緊圍繞發展壯大集體經濟,構建脫貧攻堅長效機制,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為基礎,以建立健全集體經濟組織為切入點,強化“責任、政策、工作”三落實,健全工作機制,穩妥推進產權制度改革工作。

(一)堅持組織領導奠基礎。成立以縣委書記為組長,縣委副書記、主管副縣長為副組長,縣級相關部門為成員的工作領導小組。領導小組下設辦公室,縣農業局局長任辦公室主任,抽調專人組成專門工作機構,負責日常工作,統籌協調改革中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健全督導考核機制,指導督促各鎮(辦)開展工作。堅持“縣指導、鎮主體、村實施”工作執行模式,按照“先行試點、總結經驗,逐步推進”的思路開展工作,結合我縣實際,縣委制定了《鎮巴縣關於穩步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實施意見》、《鎮巴縣全面開展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三變”改革工作實施方案》等檔案,明確了指導思想、基本原則、目標任務及方法步驟等。

(二)堅持政策宣傳造氛圍。加強對改革政策的宣傳培訓,增強群眾的知情權、表達權、監督權,調動群眾參與改革的積極性和主動性,營造了良好的改革氛圍。通過召開動員培訓會、懸掛橫幅、製作宣傳欄、發放宣傳單等多種形式,廣泛宣傳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目的意義及相關政策。不斷加強業務培訓,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的政策法規、技術路線、程式步驟等相關業務知識進行全面系統的培訓,確保全縣改革工作規範推進。持續強化“四支隊伍”職能,注重改革的系統性、整體性、協同性,形成改革合力,提高農村“三變”改革的能力和水平。改革啟動以來,組織縣鎮村相關人員先後參加省市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三變”改革業務培訓22場次,參與培訓人員1100餘人次。印發各類資料10000餘份,落實政策宣講到戶。

(三)堅持規範操作保根本。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是農村經濟體制改革的一項根本性制度安排,涉及全體成員的切身利益。我們把保障農民群眾民主權益作為基本原則,按照“成立工作機構、制定工作方案、宣傳動員培訓、清查核實資產、成員資格認定、股權設定量化、建立集體組織、發展集體經濟”等八個環節按步驟有序推進。各鎮(辦)區別不同情況有針對性地開展改革工作,因村制宜,一村一策,制定規範的工作方案和指導政策。在推進改革中堅持“守住底線、規範提升、放活發展”,準確理解改革政策,規範改革設計,切實做到數額無誤、產權明確、現狀清楚、群眾認可。每項決策都提交村集體經濟組織成員(代表)大會民主討論,履行規範的操作程式,取得廣大成員的理解和支援。

(四)堅持資金保障啟用力。針對全縣大多數村無集體經營性資產和集體資源性資產,屬典型的集體經濟空殼村的現狀,按照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脫貧攻堅相關政策要求,利用財政涉農整合資金向集體經濟組織注資,作為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的啟動資金。20XX年,印發了《鎮巴縣 20XX年資產收益扶貧壯大農村集體經濟推進“三變”改革支援資金管理辦法》,將全縣產業脫貧資金總額的35%共5340萬元,注入到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當年退出貧困村和深度貧困村集體經濟組織每村50萬元,其它貧困村每村30萬元的標準進行支援,以此倒逼貧困村加快集體經濟組織發展步伐,逐步消除集體經濟“空殼村”。

鎮巴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取得的成效

根據各村特色,因地制宜,分類施策,探索總結出了一批發展村集體經濟的典型,帶動了貧困群眾增收。截至20XX年6月底,在農業部門註冊登記的集體經濟組織(村集體經濟合作社)81個。成立了集體經濟組織的村數佔行政村(社群)總數的 44.8%。全縣有集體經濟收益的村達到20個以上,典型引路作用明顯,全縣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勢頭良好。

(一)“1+N”模式多管齊下,發展集體經濟。楊家河鎮三灣村堅持黨支部引領,緊扣脫貧攻堅,堅持民主決策和規範操作,完成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工作,成立了集體經濟合作社,並將原有的村扶貧互助合作社和村互助資金協會納入到村集體經濟合作社統一管理,以村集體經濟組織為載體,以集體資產資源和扶貧資金為依託,選準對接經營主體,多渠道發展集體經濟,促進貧困戶增收。一是村集體經濟合作社對鎮政府為其注入的涉農整合資金50萬元,全部投入到北京同仁堂陝西麝業公司,採取合作發展林麝養殖入股分紅的模式,每年增加村集體積累3.5萬元以上。二是村互助資金協會將鎮政府為其投入的涉農整合資金40萬元,按照帶資入企方式加入康裕農業開發有限公司發展高山富硒茶產業,先期實現貧困戶按約定比例分紅2.4萬元,帶動65戶貧困戶增收。三是利用康裕公司流轉貧困戶及周邊群眾閒散土地、荒廢坡地,按不同地塊及地面茶園簽訂土地流轉協議,帶動該村78戶貧困戶及農戶增收。四是村扶貧互助合作社內成立了村級水電服務隊、基礎設施維護隊、農產品營銷服務隊、環境保潔服務隊。在該村各服務隊實施的小專案建設中吸納貧困戶及當地“能人”加入其中,村集體經濟通過小型專案增加收益。目前,三灣村已有集體積累4萬元,貧困戶分紅收益2.4萬元,實現了村集體收入零突破。

(二)社企共建產業基地,發展集體經濟。黎壩鎮先期以各貧困村扶貧互助合作社為載體,採取合作社與光伏企業合作共同投資,引資企業發展光伏產業,建設分散式光伏電站。按“共同投資,收益平分,公司管理,貧困戶分紅”合作原則,優化利益分成,實現有“伏”共享。光伏專案總投資860萬元,全鎮86戶貧困戶利用政策扶持資金和小額貼息貸款戶均5萬元共計投資430萬元入股到村扶貧互助合作社,貧困戶按照投資額的6%連續三年定額分紅。分紅期滿時,各村扶貧合作社、貧困戶可優先回購不定份額光伏專案產權,獲得產權後不參與運營管理條件下,按照所佔份額全部收益95%實現永久分紅。目前,該鎮貧困村光伏專案年收益25.8萬元,惠及86戶“三無”貧困戶400餘貧困人口,人均增收800元。

(三)自主經營特色產業專案,發展集體經濟。碾子鎮三官村結合村情民意,選擇優勢專案,自主發展農業產業專案。一是將農戶承包土地流轉到集體經濟合作社,統一規劃整理,發展荷塘觀光園特色蓮藕產業100畝。二是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免費向貧困戶提供苗木、技術培訓、市場營銷等服務,發展青脆李(冬李)450畝,並與貧困戶達成股份制合作協議,產業見效後集體經濟組織與貧困戶按3:7比例分紅;

蓮花村集體經濟組織通過流轉土地,發展了50畝特色生薑產業,並吸納貧困戶到基地務工。村集體經濟組織同步推進市場營銷,已經與周邊市縣的超市、農貿市場、食品企業等方面的客商達成了初步合作協議。

鎮巴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存在的問題

(一)農民群眾對改革的認識不足。鎮巴地處秦巴山區東南隅,雖然擁有較為豐富的耕地、山林等資源,但大多承包到戶,集體資源很少,加之農民群眾生產生活環境相對封閉,部分貧困群眾思想保守,傳統小農意識頑固,改革發展意願不強,不能適應與外界市場相同步的改革,而且對改革未來的前景認識不足,在土地股份合作中大多趨向土地流轉,收取流轉費用,不願入股,無法從真正意義上由農民變成股民。

(二)經營主體存在經營風險。農業生產面臨著自然風險和市場風險雙重壓力,所以農業既是弱勢產業,更是高風險產業。“三變”改革後,村集體、農民的有關資產權利權益入股進入了相關生產經營實體(有限公司、合夥企業、專業合作社等),這些經營實體是自負盈虧的經濟實體,生產經營過程中受冰凍、旱災、水災、雹災等不可抗拒的自然因素和不可預見的市場因素雙重影響,出現經營性虧損風險的機率非常高。而且經營主體與入股村集體、農民按照市場經濟主體明確責任,經營主體按照市場規律進行生產經營活動,市場風險更加不確定,經營性虧損的風險將更加增大。20XX 年鎮巴縣在20個村開展試點,起步階段的改革政府主導作用大,對參與企業和專案選擇相對比較優質,出現經營性風險機率相對較小。但從20XX 年開始全面推廣後,各村的情況千差萬別,政府支援力度及惠及面有限,經營主體出現虧損的機率呈上升趨勢。如何面對農村、農民風險承受能力偏低的背景下,建立有針對性生產經營風險防控機制,化經營風險解或者將經營風險有效分擔、降到最低,守住農村、農民生產生活的底線,是當前我們亟需破解的難題。

(三)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實際操作困難。農村集體資產“折股量化”,是指讓農民成為村集體的“股東”,賦予農民對集體資產股份的佔有、收益、有償退出及抵押、擔保、繼承權等六項權能,解決長期以來農村集體資產不明晰、所有權被虛置等問題,使村集體的每個“股東”都能從集體經濟發展中公平獲得紅利。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還存在折股量化難以實現的問題。如,為了幫助壯大村級集體資金盤,縣級層面整合了部分資金,按照30至50萬不等的標準分別注入了村級公管賬戶,但由於某些村人口基數龐大,如果按照人口折股平分,每人僅能獲得幾十上百的資金,對村民的帶動作用不大,弱化了資金效益,也違背了整合涉農資金支援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的初衷。

鎮巴縣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啟示和建議

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工作推進兩年多以來,我們摸著石頭過河,敢於嘗試,勇於創新,積極破解農村改革深層堅冰,不斷推動我縣農村產權制度改革取得新進展。在此過程中,我們有三點啟示:

啟示一:“資金變股金”過程中的制度支撐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指導。目前,省級層面關於開展“三變”改革的導引性檔案是20XX年10月19日省農業廳出臺的《陝西省“三變”改革工作導引》,其中關於“資金變股金”有關規定中指出,對財政投入貧困戶的專項資金,直接量化為貧困股金,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持有並經營,作為集體特殊股,所得收益歸貧困戶所有,一併將成員股、集體股、貧困戶優先股“三類股份”規範設定。對扶貧資金投入形成的經營性資產,所有權固化給集體,收益權由集體和貧困戶按一定比例分配,配套實行貧困戶脫貧退出的動態調整機制。在實際操作中,缺乏相關制度支撐,很難細分,力爭建議在省市層面出臺更為具體的指導意見,便於縣級層面操作。

啟示二:“農民變股東”過程中的承接主體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抓手。從鎮巴兩年多的實踐來看,能夠承接集體資產、經濟效益穩定的市場主體不多。而且大多數村級集體經濟基礎差、底子薄,發展中還有適應市場規律的過程,當前能獲取集體經濟分紅的村還不多,農民獲得感不夠。在實際承接主體選擇的過程中必須要將群眾的獲得感與承接主體的社會效益、經濟效益結合起來,統籌考慮。

啟示三:“資源變資產”過程中的風險防控是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的重要保障。在“資源變資產”過程中,大部分村集體經濟基礎不強,少量的集體資源、資產一旦入股到市場主體,極端情況下市場主體的破產會導致集體經濟資產流失。需要對以資源或資產入股的專案建立嚴格的審批制度,既要做好經營風險評估,更要做好社會穩定風險評估。

為此,提出三項建議:

(一)加強思想轉變。一方面,相關部門要加大對全縣幹部的教育培訓力度,加強他們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系統性、綜合性的把握,加強對農村集體經濟產權制度改革和三變改革關係的理解,提高對農村產權制度改革的認識,積極為農村集體經濟組織造就一批懂經營、會管理的專業人才隊伍。另一方面,要廣泛開展宣傳發動,以座談會、村民代表大會等多種形式對農村集體產權制度和三變改革工作進行政策解讀和宣傳,引導群眾積極參與,充分發揮村民主體作用,並積極引導他們參與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產業。

(二)構建風險防控機制。一方面探索建立經營風險補償機制,引導和鼓勵參加農村“三變”改革的合作社等農業經營主體,樹立現代化經營理念,提供科學經營管理水平,增強市場競爭能力。例如,支援鼓勵合作社等經營主體購買農業保險,降低經營風險。另一方面,探索建立參與“三變”農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對由於生產經營原因出現參與“三變”農民收益嚴重減少,不能維持最低生活需要時,可由政府拿出部分整合的涉農資金,為這部分農民發放最低生活保障金,幫助其渡過改革發展攻堅期。

(三)做好集體資產折股量化工作。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難點在資產折股量化到人頭。對於產權明晰、量價清楚沒有爭議的資產,很容易就分下去了,對於一些無法量化折股到人頭的資產可以採用由鎮辦和縣農業局、農經站指導,村民代表參與共同估算,對集體“三資”進行清產核資,全面清理核實集體經營性資產、非經營性資產、資源性資產,並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對結果進行認定。加快建立完善農村產權價值評估和交易中介的組織及平臺,針對難以折股量化到戶的村集體經營性資產,加大招商支援力度,吸引社會資本盤活村集體經營性資產,以集體經營性資產折股入股,採取靈活措施盤活資產,實現資產轉換變股。對於整合的涉農資金,不將資金平分下去,可先按村級人口折股,村民(社員)持股,將資金用於發展產業等持續發展壯大村級集體資產的業態之中,實現整合資金效益的最大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