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鄉鎮脫貧攻堅調研報告

  鄉鎮脫貧攻堅調研報告

全面抓好脫貧攻堅各項任務落實,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xx鄉積極開展脫貧攻堅“轉作風、大調研、抓精準、促落實”專項行動。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鄉鎮扶貧調研報告資料,提供參考,歡迎閱讀。

鄉鎮脫貧攻堅調研報告

報告一

為全面抓好脫貧攻堅各項任務落實,促進群眾增收致富,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xx鄉積極開展脫貧攻堅“轉作風、大調研、抓精準、促落實”專項行動,將脫貧攻堅作為統攬全鄉經濟社會發展的重大課題進行研究,深入開展調研,探索思路方法,積累經驗做法,為決勝全面小康社會奠定基礎。

一、xx鄉貧困現狀

xx鄉共有建檔立卡貧困戶371戶1489人,其中:2018年新識別納入10戶31人。目前全鄉仍有2個深度貧困村和162戶建檔立卡貧困戶636人尚未脫貧,2018年計劃脫貧摘帽77戶330人,2019年計劃脫貧摘帽85戶306人。xx村委會共有14個小組234戶農戶1004人,其中建檔立卡貧困戶97戶358人於2016年全部脫貧,xx貧困村於2017年脫貧出列,圓滿完成各專案標任務。

二、xx鄉脫貧攻堅工作開展情況

2019年,xx鄉緊緊圍繞全市脫貧攻堅工作部署和鄉情實際,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堅定不移打好脫貧攻堅戰。

(一)不斷壯大產業發展。緊緊圍繞產業發展佈局,抓好傳統農業,培育新興特色產業,探索發展鄉村旅遊業,積極推廣xx村“以獎代補”產業幫扶模式,引導農戶發展規模化、集約化、產業化現代農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拓寬增收渠道,推動全鄉經濟跨越發展。

一是不斷擴大規模養殖。繼續發展壯大生豬、肉牛等養殖,養殖大戶達297戶,生豬出欄14130頭,牛出欄2242頭,羊出欄9840只,家禽出欄13.5萬羽。

二是培強特色生態產業。特色種植方面,因地制宜,科學謀劃,堅定產業發展方向,以核桃、魔芋、中草藥、果蔬為重點,在穩定糧煙生產的基礎上,有序推進核桃提質增效,目前已落實種植魔芋9400畝、果蔬3000畝、中藥材3000畝、小米辣1500畝,示範種植羊肚菌5畝;特色養殖方面,發展黑山羊、野雞等特色養殖。

三是積極培樹新興產業。大力推進“網際網路+農業”,培強鄉集鎮電商體驗店和6個村電商站點。四是探索發展鄉村旅遊。以打造xx村特色旅遊體驗區為重點,發展xx種植650畝,規劃落實一批鄉村旅遊體驗專案。

(二)穩步推進專案建設。牢固樹立“抓專案就是抓發展”的理念,積極向上爭取專案資金,繼續在專案建設上下功夫,加大農村基礎設施專案申報、儲備、建設力度,不斷改善農村基礎條件。

一是加強公路設施建設。完成涉及2016年度易地扶貧搬遷建設專案3條44.28公里公路和2座橋工程量核驗工作,穩步推進投資1180.53萬元的2條28公里農村人居環境通村道路改建及硬化工程。

二是加強水利設施建設。完成xx易地扶貧搬遷水利工程專案核驗工作和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專案前期工作。

三是加強電力設施建設。實施完成2個農網改造工程專案。

四是加強網際網路專案建設。大力提升農村網際網路覆蓋面,完成37戶農戶農村“網際網路+”工程,實現33個小組連線光纖網,新增526戶網路寬頻使用者,全鄉村組實現4G網路覆蓋達90%以上。

(三)打好精準脫貧攻堅戰。圍繞脫貧目標任務,科學編制精準脫貧四級規劃,鞏固提升已脫貧人口的扶貧成效,抓好xx、xx2個貧困村提升工程,穩步推進建檔立卡資料資訊調整和補錄工作,新識別納入10戶31人;實施完成26萬元建檔立卡貧困戶產業到戶專案和發放100萬元產業信貸資金扶持貧困戶發展增收產業;完成2017年度60戶危房改造及抗震安居工程建設專案驗收和補助資金兌付工作,抓好2018年度63戶4類重點物件危房改造和抗震安居工程建設;抓好整村推進、易地扶貧搬遷專案工作,全面落實健康扶貧、教育扶貧相關政策。

三、xx鄉脫貧攻堅經驗做法

(一)狠抓基礎設施建設,提升經濟發展硬體水平。針對我鄉基礎設施薄弱的實際,鄉黨委、政府牢固樹立“抓專案就是抓發展”的理念,依託脫貧攻堅政策扶持,積極爭取、協調專案落實,全面提升基礎設施水平,促進脫貧攻堅工作全面開展。

(二)狠抓特色產業培育,提升群眾增收致富能力。始終把脫貧攻堅作為首要政治任務,注重貧困群眾經濟發展能力提升,加大特色產業培植力度,促進群眾增收致富,為全面建成小康奠定堅實的經濟基礎。

(三)創新“以獎代補”產業幫扶模式,激發群眾內生髮展動力。大膽創新,勇於探索,改變傳統的產業幫扶模式,採取“先補後做,以獎代補”的方式,避免部分貧困戶“套利”的僥倖心理,極大削弱貧困戶“等、靠、要”的思想,有效激發貧困戶自我發展的內生動力,加快“輸血式”扶貧向“造血式”扶貧的轉化。

(四)多措並舉扶貧濟困,提升幫扶成效。促進貧困戶脫貧退出,是脫貧攻堅工作的重點,xx鄉緊緊圍繞“掛包幫”“轉走訪”工作,堅持貧困幫扶多措並舉,堅持教育扶貧、產業扶貧、健康扶貧齊頭並進,確保貧困戶脫貧有保障、脫貧不返貧、脫貧能發展。

(五)健全完善體制機制,推動脫貧攻堅科學化管理。xx鄉持續建立健全脫貧攻堅體制機制,完善社會服務管理,確保脫貧攻堅專案建設、產業發展、易地搬遷、掛包幫扶及一戶一檔科學化管理,促進工作落實。

(六)堅持生態環境保護,打造綠色經濟增長新動能。多年來,xx鄉依託生態環境的獨特優勢,堅持脫貧攻堅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努力打造以馬龍河流域的綠色經濟和鄉村旅遊示範帶,強化引領帶動,為我鄉脫貧攻堅和經濟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

四、xx鄉脫貧攻堅存在的困難和問題

(一)自然條件惡劣、基礎設施滯後,制約經濟發展。xx地處山區,受經濟發展水平、資源稟賦等因素的制約,轄區內交通、水利、電力等基礎設施建設滯後,配套設施不完善,群眾增收困難,經濟“造血”功能不足,難以適應新時期經濟發展的要求。

(二)專案偏少,專案整體帶動作用不夠明顯,群眾致富條件受限。多年來,xx鄉人口高度分散,專案建設成本高、難度大,專案整體偏少,導致全鄉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後,專案帶動作用、經濟社會效益發揮不夠明顯,制約了群眾生產生活和增收致富。

(三)產業結構單一、規模不足、結構不優,發展內生動力不足。在產業發展過程中xx鄉因自然條件、基礎設施、資金投入、人力技術等因素的制約,導致產業結構調整難度大、優化困難,產業規模化發展難以形成,市場不穩健,產業發展風險難以預估等,都嚴重製約了我鄉脫貧攻堅推進步伐。

(四)群眾生態意識不強,農村人居環境亟待提升。由於我鄉基礎設施整體配套不完善,導致人居環境專案落實困難,加之群眾意識不強以及政策指引、宣傳不夠,群眾良好的生活習慣暫未全面養成,目前部分村組髒、亂、差情況不同程度存在,農村人居環境亟待提升改善。

(五)群眾主體作用發揮不明顯,脫貧摘帽任務艱鉅。由於xx鄉貧困程度較深,貧困戶致貧因素多樣,整體發展不均衡,群眾“等、靠、要”思想仍然不同程度存在,群眾主體作用發揮不明顯,扶貧專案、產業發展、脫貧致富任務落實困難。

五、深入推進xx鄉脫貧攻堅工作的對策和建議

(一)抓教育,強引領。一是強化教育引領,加大宣傳教育培訓力度,明確和清晰貧困群眾增收、發展、脫貧的思路和方向。二是採取多種形式,大力開展農村種養殖實用技術培訓,培養一批專業新型農民,積極發揮農戶在產業發展中的主體作用,積極落實到戶產業發展。三是結合學習宣傳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深入開展“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專題教育和“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學習教育活動,強化思想道德和政策形勢宣講,全面提升群眾道德意識和致富意識,切實把群眾思想素質提升作為扶貧、扶志與扶智的關鍵核心。

(二)抓專案,夯基礎。繼續在專案建設上下功夫,不斷提升基礎設施建設水平。一是改善“路網”,積極爭取脫貧攻堅建設專案,不斷提高村組公路硬化率,同時加快推進在建村組公路路面硬化專案,進一步改善群眾生產生活和出行條件。二是建強“水網”,爭取及早實施鄉集鎮供水工程二期專案和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及早啟動實施投資120萬元的xx河節水灌溉專案。三是完善“電網”,實施好電壓質量低和存在安全隱患的臺區電力改造工程,全力解決新搬遷無電戶的用電需求。四是進一步抓好貧困村提升工程和自然村整村推進、危舊房改造和易地扶貧搬遷精準扶貧專案。

(三)抓特色,培產業。緊緊圍繞全鄉產業發展思路,因地制宜,大力培育增收產業,多渠道增加農民收入。依託種養殖專業合作社,引導農戶採用“基地+公司+農戶”的經營模式,做大做優做強現代特色農業產業。大力推進“網際網路+農業行動計劃”,支援企業和個人參與涉農電子商務平臺建設,培強鄉集鎮農村電子商務站點,以點帶面,充分發揮“網際網路+農業”輻射帶動作用,促進產銷銜接,促農增收。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培植建設一批鄉村特色旅遊專案,打造xx村特色旅遊示範區。繼續培植優勢特色產業,科學合理佈局產業,不斷優化產業結構,持續落實好“核桃、魔芋、果蔬、中藥材”四大特色產業發展工作,努力實現核桃提質增效10000畝的目標。

(四)創品牌,找市場。一是進一步依託xx、xx”等綠色品牌,不斷提升農產品質量和附加值,提高現有品牌知名度。二是圍繞“綠色、生態、本土、安全”目標,持續發展壯大特色生態產業,積極培育以綠色生態種養殖和野生菌為主的新品牌,積極對接種養企業、農副產品經銷商、旅遊開發商,依託國資商城、農村電子商務平臺,開啟農副土特產品銷路,拓寬群眾增收渠道。

(五)抓生態,建新村。大力弘揚生態文化、倡導生態文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依託生態環境的獨特優勢,堅持脫貧攻堅與生態環境保護同步推進,全面打造具有區域特色的產業發展格局和綠色經濟帶,強化引領帶動,為全鄉脫貧攻堅和經濟健康發展注入新動能。

(六)抓作風,促發展。深入落實全面從嚴治黨主體責任,狠抓作風建設,重點抓好制度創新及運用,建立改進幹部作風常態化保障機制;進一步抓好群眾工作,結合“三問”活動持續健全黨員幹部聯絡群眾的工作機制,進一步密切黨群幹群關係;抓好扶貧領域監督執紀問責,加強作風建設監督制約,營造風清氣正的幹事創業環境。

報告二

如期打贏脫貧攻堅戰、實現同步小康,是包括民主黨派在內的全省統一戰線的政治和社會責任。20**年**月以來,民建省委在省委統戰部的指導下,積極響應民主黨派“六個參與”行動和統一戰線“千企幫千村”行動,凝聚會內力量,帶領會員企業中天金融集團,結對幫扶省級深度貧困村——遵義市播州區平正仡佬族鄉團結村。通過“三方”合力攻堅,創新“三變”實踐,促進“三產”融合,堅持扶智、扶心、扶志“三扶”結合,團結村的貧困發生率從31.6%下降到5%,成為了全國、省、市、縣(區)四級肯定表彰的鄉村振興示範村,成為了貧困村民“回得來的故鄉”。民建省委充分發揮密切聯絡經濟界、企業界的優勢,引領會員企業以產業扶貧為抓手,精準幫扶深度貧困村團結村的探索、實踐和經驗,開創了統一戰線助力脫貧攻堅的新模式,寫入了《中共貴州省委貴州省人民政府關於深入實施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發起總攻奪取全勝的決定》,得到了省委、省政府的肯定,值得向全省甚至全國推廣。

一、“4個三”:團結村脫貧攻堅的新探索和新模式

(一)“三方”合力:統戰引領,三方協同,合力扶貧攻堅。堅持把黨建融入幫扶全過程,將黨建延伸到專案、延伸到產業鏈、延伸到扶貧一線、融入到幫扶全過程。在會員企業成立民建支部,在省委統戰部的全力支援和民建省委的組織指導下開展工作。充分發揮民建會員企業的優勢和潛力,投入團結村脫貧攻堅,形成了統戰引領,省委統戰部、民建省委、民建會員企業三方協同、合力扶貧攻堅的新模式。中天金融扶貧團隊入駐團結村後,相繼成立了團結村精準扶貧專案黨支部和團支部,與當地基層黨組織攜手聯動,建立了溝通協調機制,不斷推動組織優勢、服務資源、服務功能最大化,實現“點對點”精確到位、“手牽手”扶貧攻堅。

(二)“三變”創新:因地制宜踐行“三變”,啟用農村生產要素。扶貧團隊進駐團結村後,因地制宜踐行“三變”,創新提出金融精準扶貧新模式,成立平臺公司,盤活農村“沉睡資源”。分別注資4000萬和3500萬元,成立與團結村共同持股的大發農業公司、大發旅遊公司兩個集體經濟平臺企業,將全村土地、集體森林資源等通過使用權入股、存量折股、增量配股等方式,轉變為平臺企業、合作社或其他集體經濟組織的股權,收益的80%均反哺給村集體。村民手中“沉睡”的資源,變成股權收益的來源,村民成為企業主人翁,主動參與集體經濟發展,從而對脫貧有信心,對致富有希望。

(三)“三產”融合:秉持現代經營理念,推動農旅等產業融合發展。在團結村成立合作社,推廣“公司+合作社+農戶”經營模式,在公司、合作社、村民之間形成了緊密的利益聯接和共享機制。通過選品種、引技術、注資金等多種方式,全方位解決團結村產業增效、農民增收問題。依託平臺企業,深度挖掘村內優特農業資源,開展種養殖專案,引進標準化生產和發展農產品深加工,推進農業結構調整和升級。將“大發精神”與大發渠紅色文化、當地仡佬族文化相結合,打造農旅文深度融合的團結村田園綜合體,將旅遊業發展成為增收著力點。實施“品牌強農”戰略,打造農業品牌“樂耕甜”和旅遊品牌“大發天渠”,帶動全村農旅產業向高附加值產業鏈發展。

(四)“三扶”結合:扶智扶心扶志,激發貧困群眾內生動力。多措並舉提高團結村社會保障水平,解除貧困農戶後顧之憂。改善團結村衛生室醫療條件,對村醫進行醫療技術培訓;組織專業醫療隊對700位村民進行體檢,建立健康檔案,預防減少急病大病。設立教育公益基金,對團結村217名高中及以上的學生提供教育資助,並捐資為團結村學校修整校園、購置裝置。向全村5430人捐贈團體意外保險,讓大家放心脫貧奔小康。開展“新型職業農民”培訓,提高村民的文化素質和專業技能;成立農民工創業創新中心,為村民提供學習機會和就業平臺。弘揚“大發精神”,用艱苦奮鬥、堅韌不拔的精神力量鼓舞和號召貧困群眾,激發貧困群眾脫貧致富的決心和鬥志。

二、團結村精準扶貧面臨的新問題和新挑戰

一是地理環境與基礎設施的制約。團結村自然條件較差,山高路遠,地廣人稀,交通不便,生產生活方式落後,社會發育程度低,基礎設施建設滯後,產業配套不到位,抵禦自然災害能力薄弱,耕地利用率僅10%,對發展農業產業、旅遊產業造成嚴重製約,給脫貧攻堅帶來很大的難度。

二是產業基礎薄弱且與市場脫節。團結村的產業要實現經濟效益可持續,仍面臨一些問題,比如:生產供應能力不足,規模化程度不夠;“樂耕甜”品牌的“無公害產品、綠色食品、有機農產品”和 “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等認證缺乏,尚未進入全國銷售渠道;生產環節和物流運輸成本高,導致產品價格相對偏高,在市場上不具備優勢;旅遊產品的規劃、設計不夠科學,對普通消費者的吸引力不夠。

三是心靈貧困與文化貧瘠的現實。團結村人口結構以中老年為主,青壯年勞力外出務工,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現象普遍存在。由於交通不便,資訊閉塞,村民缺乏文化活動和精神生活,除了面臨脫貧致富的問題,也需要獲得平等發展、豐富心靈和成長的機會,受到尊重和關心,感受陽光和溫暖,充滿信心和希望。

四是內生動力與脫貧能力的不足。主觀上,有的貧困戶“靠著牆根晒太陽,等著別人送小康”“等靠要”思想較為突出,缺乏自我脫貧的決心、勇氣和行動,既不想投入物資也不想投入精力,安於現狀,甚至有些群眾寧願自己不發展也不支援村裡發展產業。客觀上,受因病、因學、因殘、喪失勞動力等致貧原因的影響,貧困戶的自我發展能力和抵禦風險能力弱,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思想觀念舊,生產經營能力較低,農業技術的培訓不到位,市場資訊不靈,運輸成本高,導致貧困戶發展產業成本較高,脫貧能力不足。

三、統一戰線助力脫貧攻堅的思考與建議

一要以貧困戶為主體,激發貧內生動力,形成可持續的“造血機制”。要把貧困人口的素質教育、技能培訓常態化,努力提高貧困地區人口素質,使貧困人口具有脫貧致富的一技之長,徹底阻隔貧困的“代際傳播”。要培養脫貧致富帶頭人,樹立致富典型和標兵,發揮榜樣的示範和激勵作用,讓農戶帶農戶,先富幫後富,先進帶後進。要做好產業發展“保障”,針對貧困戶發展種植養殖業風險大、成本高等問題,加大科普宣傳、技術推廣、能人示範等,切實幫助貧困戶掌握相關技能,減少相應損失及風險。

二要加強基礎設施“硬體”和人文“軟體”建設,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要加強交通等基礎設施建設和配套投入,以促進產業可持續發展,同時也要加強“軟體”建設,比如挖掘和推廣當地仡佬族文化,推進團結村“人文社科示範基地”建設,加強公共服務建設等,為可持續發展打下基礎。

三要繼續大力宣傳和弘揚“大發精神”,助力更多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脫貧攻堅,鄉村振興,必須以精神之“食”來補鄉村之“空”,“精神食糧”就是“大發精神”。一方面,要賦予“大發精神”更多新內涵,將創業、創富的精神融入其中;另一方面,要持續弘揚“大發精神”,讓“大發精神”這面旗幟飄揚到更多地方,讓“大發精神”這把火炬照亮更多鄉村,助力深度貧困村脫貧攻堅,推動更多鄉村實現振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