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優秀作文

黨建論文:社群黨建經驗材料,黨旗在社群飄揚作文

黨建論文:社群黨建經驗材料,黨旗在社群飄揚作文
                     黨建論文
  
甘棠街道六角石社群是一個典型的居民區,社群黨支部是在2001年整合社群的基礎上產生的。轄區面積0.05平方公里,下轄21個居民小組,有居民1544戶,總人口3992人,轄區黨員147人。近幾年來,在街道黨工委的領導、指導和幫助下,在實施社群黨建“三三四”模式過程中,堅持以人為本,服務居民,多方聯動,激發出社群黨員、居民群眾、社群單位參與社群建設的積極性,夯實了社群黨建的基礎,社群黨員和居民組織為他們的“孃家”。六角石社群先後被江西省評為“人民調解優秀委員會”、“市學習型先進單位”、“市計劃生育優秀單位”,“區社群建設名星社群”,連續五年被評為區“先進黨支部”等榮譽稱號。一、夯實基礎,黨員的聚凝之家在加強社群黨員的教育管理上,採取四種方式加強了對社群黨員的管理。一是對流動黨員進行“協管”,制定社群流動黨員管理制度,建立流動黨員檔案,努力做到“三知”:知去向、知現狀、知思想。對流入本社群的黨員,動員他們參加社群支部的活動;
二是動員居住在社群的一些黨員把組織關係轉入社群,並做好居住在社群的待職畢業大學生黨員、復退軍人黨員、分流下崗失業黨員組織關係的轉接工作;
三是對組織關係留在原單位的退休幹部職工黨員實行社群和單位“共管”,社群黨支部委派專人與退休職工黨員進行定期聯絡,建立“退休幹部職工黨員聯絡冊”,通過個別談話、家庭走訪、電話、書信等聯絡方式,全面掌握退休幹部職工黨員在思想、工作和生活方面的情況,並徵求他們的對社群建設的建議和意見;
四是積極探索對黨員進行教育培訓的有效途徑,以黨員活動室為基地,加強黨員教育培訓工作。先後組織開展了“如何爭當先鋒,為社群建設作貢獻”等專題教育培訓活動,極大地調動了社群黨員幹部的工作積極性,增強了服務意識。社群黨支部,幫助張巧表、李德江等26名下崗職工聯絡到了新的就業單位。支部書記張寶華,居委會副主任、共產黨員李金花、張淑芬帶頭落實黨員“一幫一”活動,分別與困難戶塗雪平、王富年、趙焱森結成對子,定期到聯絡戶家裡走訪慰問,與他們交心談心,時常送去大米和衣服等,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困難。二、以人為本,居民的貼心之家社群是密切黨群關係的橋樑和紐帶,落實到基層,使廣大居民群眾相信黨、依靠黨,我們努力貼近居民,從為居民辦好每一件小事做起,形成為居民解難事、辦實事、做好事的工作特色,做居民的貼心人,用黨心凝聚民心,做到有情必知,有求必應,有難必幫。一是做到有情必知。我們規定了有情必知的五必訪、五必問、五必記的“三五”工作標準。“五必訪”是指,黨支部要做到對新遷居民家庭必訪、支援社群工作的領導必訪。規定每個社群幹部每月必須走訪50戶居民家庭,同時做好筆記。通過五個必訪,不但隨時瞭解居民的實際情況,而且溝通聯絡了感情,還可以及時幫助解決居民的實際問題。“五必問”是指黨支部要求在社群幹部要經常通過同居民隨意的談心、聊天,問寒問暖,做社群的有心人,傾聽社群的黨員和居民群眾要求什麼?關係什麼?隨時掌握社群的工作動態,做到“每月戶籍變動情況必問,遇到共建單位必問,碰到社群統戰物件必問,70歲以上老人情況必問,再就業上崗人員情況必問。“五必記”是,黨支部要求社群幹部要十分注意收集、記錄整理、分析社群的各種工作情況,做到“下崗待業情況必記,困難家庭情況必記,解難設想措施必記,居民互助服務必記,走訪家庭情況必記”使黨支部工作有基礎、有條理、說得清、做得明。二是做到有求必應。社群黨支部為滿足居民日常生活的需求,想方設法滿足居民提出的各種要求,按照“缺什麼補什麼”的思想,認真規劃和建設社群便民、利民設施,設立和開展為民服務的專案。幾年來逐步辦起了老年人活動室、醫療點、再就業服務中心等公益設施,基本形成“小修小補不出社群、小毛小病不出社群,一般諮詢不出社群”的為民服務新格局,不斷擴大社群居民群眾的受益面。由於我們社群是老城區,存在下崗工人較多、物業管理不全等一些問題,所以我們主動加強與各方面的聯絡,將下崗工人的基本情況逐一登記,建立資料,同時根據他們的需求為他們聯絡工作。去年,百歲坊附的有三棟樓的居民由於物業管理不善,造成很長時間用不上水,居民意見很大,想集體上訪,我們得知後,修繕公司進行溝通,及時解決了居民用水,又防止了居民上訪,維護了社群穩定。三是做到有難必幫。社群的許多事是小事,也是大事。這些小事做好了,也就是為社會作出貢獻。我們社群有個殘疾人叫張立珍,沒有工作,就業無門,大夫年老多病,生活的困境一度令她灰心、消沉、社群黨支部瞭解這一情況,立即幫助她辦理了最低生活保障,並安排到社群當起了衛生監督員,生活有了著落,張立珍對未來充滿了希望。同時充分發揮在職黨員和社群現有的85名特困家庭和14名殘疾人都結成幫困對子。特別是市委副書記林興富與我們社群的盛廣榮、殷俊國兩家特困戶結成“一幫一”物件,經常到他家中走訪慰問,送錢送物,幫助他們解決實際困難,在居民申傳為佳話,也正是有了像林書記達樣的領導率先垂範,較好地帶動了其了黨員幹部積極參與幫扶活動,使社群真正實現了“不讓一個老人受屈,不讓一個窮孩子輟學,不讓一個貧困家庭捱餓,不讓一個下崗職工失去生計”的目標。三、建立機制,社群是居民服務之家。隨著“兩級政府,三級管哩,四級網路”的社群工作新體制、新思路的確定和形式,社群的工作任務越來越重,工作要求越來越高,單純依靠社群幹部幾個人的工作已經不能適應新時期社群工作的發展要求,關鍵是耍發揮社群每一位成員的作用,尤其是社群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於是,我們支部一班人邊學習、邊實踐、邊探索,以“四個雙向”為抓手,切實加強社群黨員的隊伍建設,發揮好他們在社群建設中的作用。一是雙向認識。社群工作是一項綜合性的繁瑣工作,大事是大,小事也大,這些大大小小的家事、雜事維繫著每家每戶。黨支部、社居委的幾個人再熱心,再盡力,只能是杯水車薪,要靠居民大家熱心,齊心,才能勢眾力強。黨員的先鋒模範作用發揮了,把群眾帶動起來,社群的事就好辦了。有了這樣的認識,於是我們分頭到社群黨員家庭及黨員所在單位宣傳社群工作的重要性,懇切地希望得到大家的理解、支援和配合,使這些黨員和黨員所在單仕都認識到:社群的居住環境、生活質量、文明程度提高了,得益的首先是居民自己。同樣居民群眾的身心健康了、心情舒暢了,就會更加努力地工作,盡心盡責,得益的是社會,是單位本身。二是雙向聯絡。黨員隊伍管理好了,就有戰鬥力;管理不好,就缺乏戰鬥力。為此,我們把這些同志的情況登記造冊,根據區委組織部的要求,向每位在職黨員發放一本《報到證》和“四卡”,上面有黨員在社群參加備種活動和社群的日常表現記錄欄等等。由此建立了在職黨員所屬單位黨組織和社群黨員支部雙向聯絡的渠道,規範了社群在職黨員的管理。同時在社群設有公示欄,公佈社群黨員的情況,每戶黨員的家門上還張貼上《黨員之家》的標牌,黨員們走進社群,就能自然產生一種榮譽感,更有一種責任感,促進在職黨員做“全天候”黨員,在八小時以外也能自覺發揮共產黨員的模範帶頭作用。王曉玲是國棉一廠的在職黨員,她主動在社群報到,並積極為社群想辦法、出點子,發揮自己從事團的工作的優勢,與社群黨支部一起經常組織社群團員、青少年志願者開展“假日雛鷹”、“紅領巾助殘”等主題活動,受到社群居民的歡迎。三是雙向服務。黨支部組織、發動社群黨員參與社群的管理,建設和服務,不能搞“指令型”,只能提倡“志願型”。我們社群黨支部一貫以真心換人心,努力做好社群黨員的服務工作,為黨員發揮模範帶頭作用創造條件;在日常生活中為他們排憂解難,關心他們子女入托、讀書、就業,幫助他們請家教、請保姆、請醫生、請鐘點工,從而與他們建立了感情,溝通了思想,大大激發了他們和他們單位的領導回報社群的積極性。於是這些單位有人出人,有力出力,有錢出錢,為社群改造、建設、創造文明社群、安全社群做出了貢獻。我們還特別、尊重在職黨員參與社群活動的積極性,每次擬訂社群的工作目標,召開社群議事會時,都要請一些同志一當“內參”,定期向他們彙報社群各項工作的進展情況,不失時機地讓這些同志在社群這塊精神文明的天地裡找到自已第二個舞臺,黨支部努力為他們“唱好戲、搭好臺”。如在抗非典的戰爭中,為了阻隔疫情輸入,轄區100多名黨員主動請纓,有的義務擔當資訊員,有的對外來人員做細緻的思想工作,有的宣傳防非的科普知識,70多歲的老黨員趙玉蘭,退休不退崗,積極發揮餘熱,自覺擔負起維護環境清潔、報告外來人口、社群日夜巡邏的任務,被居民親切地稱為“不拿工資的黨員幹部”,黨員用真情奉獻社群,構築起一道堅固的防線;“非典無情人有情”,社群34戶孤老人、殘疾人、特困戶收到了黨支部及轄區黨員送來的消毒液與宣傳品,黨組織的關情義一次送到了弱勢群眾的手中。四是雙向反饋。黨支部與在職黨員所在單仕的黨組織對黨員的情況進行雙向反饋,實行單位—家庭—社群“一條龍”的考核機制,單位裡要提幹、晉級、評先進、發展入黨,現在都習慣先到社群黨支部聽取意見。黨支部也把在職黨員在社群中的先進事蹟、好人好事及時向所在單位黨組織反饋,並且及時在社群內進行宣傳表彰,收到了較好的社會效果。

《黨建論文:社群黨建經驗材料 黨旗在社群飄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