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寄風箏讀後感推薦7篇

讀後感比較忌諱的一點就是直接闡述書籍的原文,優秀的讀後感往往能讓更多人對原著產生濃厚的興趣,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寄風箏讀後感推薦7篇,感謝您的參閱。

寄風箏讀後感推薦7篇

寄風箏讀後感篇1

花了一天的時間,終於把《追風箏的人》這部小說看完了,看完之後,心情久久不能平復。

文中的阿米爾彷彿小時候的自己,懦弱、感情細膩,有時為了周圍人的感情考慮,委屈自己,只是很欣慰,在阿米爾做錯事情的時候,能夠在一次次的成長中救贖自己。特別感動於他最後為了救出索博爾而孤身去阿富汗,為了他,與阿塞爾打架。有時,救贖真的就是那麼簡單。

有時候,真的希望有人能打我幾拳,打醒現在的自己,救贖自己所犯的錯誤。很多事情,知道自己錯了,還是堅持下去,只是害怕自己承擔更多的責任。

慶幸的是,自己從來沒有犯過阿米爾所犯的嚴重的錯誤。只是,審視自己內心的時候,總覺得如果我碰到這種情況,也許自己也是這種作為。對於自己的性格,分析的太透徹,也是不好。只是隨著自己的.成熟,希望自己所犯的錯誤能越來越少。

為你,千千萬萬遍!哈桑,忠誠而善良的人,但同時,也代表了一個民族的悲哀,奴性的思想。但是,真心希望自己能夠遇見一個像哈桑的摯友。

人,貴在有自知之明。犯錯並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去救贖。如果有能再次成為好人的機會,就要牢牢抓住,罪行能導致善行是最重要的!

在看到這本書的書名的時候,追風箏的人,我曾以為這是一本能讓我輕鬆的書,畢竟風箏承載了我童年時太多的快樂和美好回憶,但是在結束閱讀後,我的心情很沉重!它細膩的文字讓我在閱讀時並不只是一個旁觀者,它讓我因為阿米爾的怯懦而憤怒羞愧,它讓我因為哈桑從男孩到男人不變的忠誠而感動。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我無法定義它是悲情還是溫馨。文章主人公哈桑和阿米爾,他們是僕和主,是兄和弟,是低賤和高貴。

在那裡,一個名為喀布林的地方,一群孩子追著斷了線的風箏,在大街小巷裡追逐,哈桑卻早已知道風箏會落在何處,阿米爾問哈桑他知道的原因,哈桑能肯定地回答他就是知道,還反問了阿米爾,我什麼時候騙過你?阿米爾輕聲說,我怎麼知道有沒有騙過我。哈桑對阿米爾絕對的忠誠,阿米爾給予哈桑的卻只是懷疑。為此哈桑發誓,為了你,我寧可啃爛泥。阿米爾卻還是不信,他進一步確定,你真的會為我啃爛泥?哈桑堅定的說,我肯定!然後又說,但是你又怎麼能忍心讓我啃爛泥。不談論他身為僕的忠誠,僅僅是朋友之間,哈桑給予他的還有真誠,這不是因為阿米爾擁有的財富,僅僅因為兩個孩子之間的友誼!

寄風箏讀後感篇2

這本書主要講述的是:一位阿富汗的富家少爺阿米爾同他爸爸的僕人的孩子哈桑本是一對情同手足的好朋友,在玩耍時所犯下的錯誤都由哈桑獨自承擔下來,當阿米爾被別的孩子欺負的時候哈桑總是無所畏懼的為阿米爾擋下來,在一次風箏比賽中,哈桑為了讓阿米爾得到他爸爸的喜愛,獨自一人憑藉他精湛的追風箏技巧為阿米爾追最後的藍風箏,但遲遲沒有回來,阿米爾便決定去找哈桑,在一個巷子裡他終於找到了哈桑,卻發現哈桑正在被阿塞夫欺負,作者由於懦弱只敢在角落裡看著哈桑被欺負。後來由於作者受良心的譴責,每晚都失眠心情低落,為了讓自己好受,就把一些錢放在了哈桑的枕頭下面讓他爸爸發現從而讓哈桑一家離開了。後來由於塔利班組織的執政,阿米爾一家也不得不移民美國。

二十年後,當阿米爾重回故土看望病重的父親的合夥人拉辛汗時卻發現了一個天大的祕密,哈桑竟然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為了表示對哈桑的歉意作者孤身一人前往戰亂連連的故土尋找死去的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但作者卻驚奇的發現索拉博竟然在舊敵阿塞夫手上並與之進行決鬥,最後索拉博用彈弓擊傷了阿塞夫的左眼併成功的逃脫了。幾年後阿米爾收養了索拉博,並將他帶到了美國。小說最後以作者在美國放風箏,成功擊落敵方後索拉博為他追風箏而結尾。

讀了這本書,我感到了震撼,因為我們是和平時代的孩子,是共產主義下的孩子,我們無法理解戰爭的殘暴,我們無法理解為什麼哈桑會無謂的將阿米爾擋在身後而阿米爾卻無所作為。通過這本書,我感受到了哈桑對於阿米爾的濃濃的愛,那以跨越了階級,是發自內心的愛。而阿米爾雖然也和哈桑做了朋友但在他的心中他只是一個玩伴,因為他只在沒人陪他玩兒的時候才去找他,對於他來說哈桑只是一個無聊的時候可以玩兒的東西,艱難的時候可以犧牲的東西。然而隨著時間的流逝,阿米爾也逐漸明白了自己的過錯,不畏艱難前往阿富汗尋找哈桑的兒子,也如同哈桑幼年時保護他一樣在阿塞夫的手下保護哈桑的兒子。全文開頭和結尾都有風箏,而“追逐風箏的人”也不只是說哈桑追逐風箏,也是說阿米爾追逐哈桑的性格逐漸變成一個他爸爸希望的那一種人。

寄風箏讀後感篇3

有一本書,充滿了回縈難忘的景象;有一本書,詮釋著友誼的力量;有一本書,交織了愛、恐懼、贖罪……它就是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

富家少爺阿米爾和僕人阿里的兒子哈桑情同手足,但在風箏比賽後發生的一件事使阿米爾自責和痛苦,他逼走了哈桑,自己也跟父親逃往美國。成年後的阿米爾為了贖罪,回到故鄉,卻發現一個驚天的謊言——自己和哈桑其實是親兄弟!當兒時的噩夢再度重演,阿米爾和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分分合合,最終還是有了個美好的結局。故事殘忍而又美麗,作者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

“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我印象最深的一句話。哈桑說過,他不會動搖的是那耿耿的忠心;法裡德說過,他拋開家庭,幫阿米爾度過難關。

這本書裡每個人的性格都刻畫得很完美。哈桑單純、忠誠、勇敢,他一生都是為了阿米爾少爺,小時候保護他,替他捱打頂罪,戰亂中也在守護他的家,為它而死,這種純粹的忠誠和愛,讓許多人落淚。埃米爾心理複雜,小時候因自己的私心傷害了最好的朋友,過後自責、痛苦,卻又不敢去面對對方,最終還是深厚的情誼戰勝了他的怯懦,他不惜一切要去追回那個“風箏”……

在這本感人至深的小說裡面,“風箏”是具有象徵意義的,它既可以是親情、友情,也可以正直、善良、誠實。對阿米爾來說,風箏隱喻他人格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或許,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曾繫有一個“風箏”——純真的情感、美好的品質,但當我們長大後,我們才發現,不知不覺中,“風箏”已飛去很遠,這個時候的你,是否還有那份勇氣去做一個“追風箏的人”?

寄風箏讀後感篇4

“我睜開眼睛,望見藍風箏猛然紮下,好像輪胎從高速行駛的轎車脫落……”

空中的風箏,那僅剩一隻的風箏——我想它是橙色的,那是一種富足、快樂而幸福的顏色,或許是黃色的,它是驕傲的象徵。他換來的是爸爸嘴角邊亮起的一絲笑容,阿米爾把臉埋在爸爸溫暖的胸膛上,這種感覺真好,爸爸終於以他為榮。

那隻藍風箏,從空中飄落,那隻牽動心絃的風箏,也從阿米爾內心消逝。小巷的死衚衕中,那個與阿米爾情同手足,甚至為了他可以拼命的哈桑,正以自己卑微的身世與能力與阿塞夫鬥爭。很遺憾,命運在他的身體與心靈上刻下了永遠的烙印,不過他完全可以把藍風箏給他,回去告訴阿米爾“對不起,阿塞夫……”但他沒有,永遠不會也不可能這樣做,他像一隻哈巴狗,永遠忠誠的跟隨著阿米爾少爺。然而親眼目睹這一切的阿米爾,什麼都沒有做,挺身而出?呼救?不,都沒有。最終,阿米爾的自責與痛苦逼走了“為他千千萬萬遍”的哈桑。心中的風箏落了,留下的只有自私、懦弱與背叛。

“我側過手臂,一陣急劇的抖動之後,我們的風箏逆時針劃出一個半圓。我突然佔據了上面的位置……”

多少年後,阿米爾帶著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再次放起風箏。他儼然成為了哈桑——破裂的嘴脣——就像哈桑的兔脣。被阿塞夫打得脾臟破裂,牙齒脫落,肺被刺穿,眼框裂開。這些肉體上的痛苦,換回了索拉博的自由,也擺脫了心靈的折磨。不再逃避,用自己的行動挽回曾犯下的錯誤。此刻,他放飛的是風箏,也是積壓的憂鬱,自責與遺憾。他追的是風箏,也是索拉博嘴角微微的翹起,更是原諒與解脫。

我們總喜歡給自己找很多理由去解釋自己的懦弱,總是自欺欺人的去相信那些美麗的謊言,總是去掩飾自己內心的恐懼,總是去逃避自己犯下的罪行。但事實總是,有一天,我們不得不坦然面對那些罪惡,給自己心靈予救贖。

寄風箏讀後感篇5

看到這本書的標題時,我覺得這個標題很有深意,像是在暗示著什麼,出於對標題的好奇,我買回了這本書,想要一探究竟。

?追風箏的人》這本書是作者寫給阿富汗的孩子們的,主要講述了12歲阿米爾和哈桑在贏得一場風箏比賽後,發生了一件悲慘的事情:哈桑被別人欺負,可阿米爾看到了,卻沒有為自己的夥伴出頭,因為這件事,阿米爾也是內疚不堪,於是想辦法陷害哈桑,讓哈桑離開,阿米爾也因此背判了哈桑,不久後,因為大戰爆發,自己又和父親逃往美國。後來阿米爾依舊因自己曾經背叛了哈桑而感到自責和內疚,為了救贖,於是啟程返回阿富汗,可這也讓他發現了一個今天動人的大祕密,他知道了哈桑原來是他同父異母的親兄弟,這雖然讓他難以相信,但他還是選擇坦然地接受,通過拉辛汗的幫助,阿米爾也成功地把哈桑的兒子帶到自己身邊,像親兒子一樣對待他。

其實這本書的故事情節,和我看到標題時想象出來的故事不太一樣,本以為會是一個人美好幸福的一生,可在這本書裡,每一個人的遭遇都是那樣的悲慘,那樣的痛苦,可是哪個人的人生能確保一帆風順,不會經歷痛苦、悲慘的事情呢?只有經歷風雨,才能見到彩虹!

我認為作者也通過這本書,向大家展示了阿富汗那些鮮為人知的故事,以及人性的特點,也很好地描繪出了,親情、友情、愛情、背叛、贖罪這五種關係。在現在的生活中,肯定也有很多人被這種關係困擾著,但無論怎麼樣,都要好好地去協調這幾種關係,就像文章結尾說的一樣“也許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風箏,無論它意味著什麼,讓我們勇敢地追。只有追到了,他才能成為健全的人,成為他自我期許的阿米爾。”

讀了這本書之後也讓我明白:贖罪並不與幸福快樂畫等號,只是為了彌補自己的過失成為健全的人。

最後,再附上一句我在這本書裡很喜歡的一句話:“為你,千千萬萬遍!”

寄風箏讀後感篇6

當我看到四分之一時有點不想讀,當看到最後時又無法再讀,正如網上所說的,這是一部沉重的書,書中鮮有明快的節奏和歡樂的笑語,多是戰爭的傷痕以及世事變幻的淒涼,然而書中又給我們帶來了忠誠、善良,又將親情和友情交織在一起。

本書幾乎是圍繞著拉米爾一生來寫的,從最開始的童年生活到青年時的遷移,再到戀愛、結婚,再到中年後被迫重返故鄉。童年的阿米爾很悠閒自在,家境富裕、社會地位高貴,有很多美好的回憶,尤其是和哈桑在一起的日子,每當讀到這樣的文字總會讓人想起童年的生活。然而自己的懦弱和膽怯先背叛了他,促使他發生了一系列的心裡變化,最終逼走了對他無限忠誠的小夥伴哈桑,這是他最初的懦弱。

每部小說的故事情節總會曲折,拉米爾到美國後生活較為平淡,做生意、談戀愛、結婚,雖然他經常想起少年的夥伴哈桑,但內心的自責以及對現實的逃避讓他再也沒有和哈桑聯絡。命運似乎繞了一個圈,最終他還是知道了哈桑的訊息,並震驚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兄弟,就是那個對他無比忠誠的少年時的僕人,在被逼返回阿富汗尋找哈桑兒子時,拉米爾的思想真正的在重返家園發生了劇烈的變化。滿街的乞丐、悽慘的街道、貧窮的人民、鮮血淋漓的屍體……,最終拉米爾在反差的衝擊下,變得勇敢和無畏。

事實上,小說對拉米爾的心裡描寫的非常細膩和到位,並且從前到後交代了他的思想變化,看這部小說就象是看回憶錄,一部分原因是以第一人稱寫的,另一部分原因是小說的背景。後半部描寫孩子的語言比較多,從拉米爾妻子無法生孩子到拉米爾重返咔喀爾尋找哈桑的兒子索拉博,以拉米爾為主線的生活變化及思想變化描寫了在兩個政權對阿富汗統治下不同的生活場景,戰爭給人們帶來了怎樣的劇痛;

哈桑是追風箏高手,哈桑的兒子索拉博同樣喜歡追風箏,我在想追風箏的人暗示的到底是他們父子倆呢還是拉米爾,或者兩者都是。

譯者說,風箏象徵著夢想、希望、未來和光明,小說告訴人們不管怎樣都要勇敢地去追。

寄風箏讀後感篇7

小說總是能表達出各種情感:悲傷快樂又或是殘忍,本週若說起最大的收穫除了課堂上老師們的諄諄教導就是看了《追風箏的人》這樣殘忍而又美麗的故事,作者以溫暖細膩的筆法勾勒人性的本質與救贖,讀來令人蕩氣迴腸,給寒冬的季節添上了濃墨重彩的一筆使心間頓生暖暖的感動。

人生也是這樣各有各的幸福各有各的不幸,不要總在抱怨生活,而要學著面對人生。本書的主人公阿米爾的朋友哈桑就是這樣的一個人。他的母親很小就拋棄了他和他的殘疾父親。他們遭受著眾人的恥笑和不屑的眼光,他們難過悲傷但並沒有放棄生活的希望依舊在這阿富汗這片土地上找尋著他們自己的天地。

童年就像糖果的香味那樣甜,那樣美好。“我的整個童年,似乎就是和桑一起度過的某個懶洋洋的悠長夏日,我們在爸爸院子裡那些交錯的樹木中彼此追逐,玩捉迷藏,玩警察與強盜,玩牛仔和印第安人,折磨昆蟲……”追逐著風箏望著空中的飛鳥飛過而留下的痕跡真希望這一切可以定格在那一瞬間。

悲劇是什麼?魯迅先生說“悲劇就是把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阿米爾和僕人的兒子哈桑參加了阿富汗傳統的鬥風箏比賽。要贏得最終的勝利,還必須追到被他最後割斷的風箏。哈桑是當地最出色的追風箏高手,他替阿米爾去追,承諾阿米爾一定追到。然而,風箏追到了。哈桑卻被幾個少年抓住恥笑與傷害哈桑。阿米爾目睹一了,格軟弱的他卻選擇了袖手旁觀,並再次錯誤地選擇了逼哈桑離開家門。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蘇聯入侵阿富汗,阿米爾和他父親亡命出逃,阿米爾遠遷美國,但他對哈桑的負罪感未減,後來他知曉了有關家庭的巨大祕密,原來哈桑是他同父異母的弟弟。為了找回“再次成為好人的路”,阿米爾重返阿富汗,而哈桑已死,阿米爾在被拳擊的捶打中我看到了久違的感動,那是一種勇敢,一道動人的風景線,一瞥驚鴻的亮光。阿米爾最終救出哈桑的孩子找到“再次成為好人的路”!

在《追風箏的人》中,風箏是一個象徵。它是珍貴的友情、溫暖的親情、美好的愛情,也是忠誠、友善、勇敢……而對阿米爾而言,童年時的那次追風箏,他的自私、怯懦傷害了哈桑,他在對友情的背叛中也喪失了自己的最美好的心;而他為哈桑的兒子追風箏其實是獲得救贖的途徑,追風箏成為阿米爾成長史中的儀式!也是一種對希望的寄予,我相信這個時候阿米爾的心已經得到了救贖因為他已經找到了自己失去的美好。

標籤:讀後感 風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