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月亮讀後讀後感推薦7篇

要是讀後感中沒有自己的感受,它的存在價值就不夠高,讀後感是我們看完一本書之後的感受性的文字,也要認真對待哦,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月亮讀後讀後感推薦7篇,供大家參考。

月亮讀後讀後感推薦7篇

月亮讀後讀後感篇1

莎士比亞在《雅典的泰門》裡說:“金子?貴重的,閃光的,黃澄澄的金子?不,是神喲!我不是徒然向它祈禱,它足以使黑變成白的,醜的變成美的;邪惡變成善良,衰老變成年少,怯懦變成英勇,卑賤變成崇高”,乃是世人對金錢的普遍態度。滿地六便士時,有多少人願意捨棄金錢,抬頭仰望月亮?

這就是《月亮與六便士》的要義,這是一部關於天才的故事,也是一部關於給人生做減法的故事,更是一部捨棄了成功的勵志故事。查爾斯··斯特里克蘭是倫敦很成功的證券商人,在結婚後,他突然選擇拋棄家庭,來到巴黎學習繪畫,只為了追慕心中的夢想。斯特里克蘭的面前有著為他安排好的幸福生活,但心中似乎總有一團火在召喚著他,讓他寧願放棄一切,甚至抱著被妻子責罵叛徒的風險,來到巴黎,在最艱苦的環境裡追求藝術。斯特里克蘭夫人是一個傳統的保守的妻子,得知丈夫離開自己的原因後不能原諒他,她也無法接受自力更生的日子,始終覺得被別人養才是妻子的本分。施特羅夫是一個平庸的畫家,他和妻子過著中產階級的平靜生活,這種生活甚至有些自欺欺人,他們自認為在平衡的日子裡將自己的角色扮演得極好,殊不知在作為旁觀者和闖入者的“我”看來,這一切不過籠罩著虛偽的面紗。其實,施特羅夫是斯特里克蘭的伯樂,他發現了他的天才,也願意幫助他在巴黎開啟市場。但是斯特里克蘭是一個固執的人,生意對他來說不是最重要的東西,心中追逐的藝術之夢才是他孜孜以求的終極目標。所以他始終在逃離,始終不滿足,始終願意放棄去開始新的挑戰。逃離倫敦,來到巴黎,逃離巴黎,來到塔希提,他和一個土著女子住在一起,在生命的最後時刻雙木失明,卻在牆上畫了一幅描繪伊甸園的偉大作品。這是一個何其大膽的隱喻!斯特里克蘭最終讓這幅畫在火焰中燃燒,他不願意留給後人任何痕跡,他在失明中,在極度的原始裡找到了自己原初的存在,他彷彿回到母體的嬰兒,失明的眼睛重新睜開,重新看到了他一直以來想看的東西——藝術之神的親吻。

我們每個人在生活中都會遇到斯特里克蘭一般的選擇時刻,都會在看似安排好的生活裡感到惶惑,是否應該放棄眼前的苟且,去尋找詩與遠方?安穩是平庸的最大誘惑,是讓我們縮手束腳的關鍵點,我們害怕贏家通吃,自己落得一無所有,我們願意屈從眼前的苟且,放棄詩與遠方,不是我們不想,而是我們不敢。有幾個人能擁有非凡的品質,肯在生命的道路上狠狠賭一把?《月亮與六便士》講述的就是這一場賭局。斯特里克蘭是贏了還是輸了?他爆得大名,卻也是生命終止之後。在這一點上,斯特里克蘭的原型高更與他的朋友兼敵人梵高是多麼像啊!斯特里克蘭血液中波動的是天才的基因,是成熟的果實,是篤信自己將成為神的自傲,因此斯特里克蘭有勇氣這樣做,這不禁讓我想到23歲的馬爾克斯願意放棄大學文憑去寫小說,因為他相信自己骨子裡流淌的是文學巨匠的血液。是啊,也許天才都是共通的,都是在生命的某一刻突然聽到了命運的召喚,然後放下一切成為聖徒,聖徒就是看不見而信,願意為之去做。

月亮讀後讀後感篇2

很多人應該都聽說過《月亮與六便士》,這本書的作者威廉·薩默塞特·毛姆被譽為“全世界最會講故事的人”,近百年過去了,這本書依舊暢銷,它帶來的關於理想與現實的感悟適合任何年代、任何年紀。

小說中,毛姆創造的主人公查爾斯·斯特里克蘭德,是一位擁有穩定工作與美滿家庭的證券經紀人,但有一天他突然決定離家出走前往巴黎,並給妻子寫信要求離婚,所有人都以為他有了外遇才與情人私奔,然而,事情的真相卻令人大跌眼鏡。查爾斯只是因為無法控制自己對畫畫的強烈渴望,隻身前往異國他鄉只是為了追尋自己的繪畫夢想而已。追尋夢想的過程中他吃盡苦頭,但卻始終堅持著對藝術的追求。最後,他隱居在南太平洋的小島上,娶妻生子,安心創作,最後病死。他在死前繪出了一幅天才之作,卻囑咐妻子將那幅畫燒為灰燼。

讀過這本書的人對查爾斯這個人物皆是又愛又恨,有人認為他為了理想拋妻棄子非常自私冷酷,但更多的人依舊會被他執著的追求深深感動。一個四十歲的中年男人,只是偷偷的在夜校學了一年的畫畫,畫技一般卻敢拋棄一切去巴黎追尋他的繪畫理想,在普通人眼裡,他就是一個瘋子。但不可否認,瘋子與天才本來就一線之隔。查爾斯用他窮困潦倒的後半生證明了自己是個天才。

小說中從未出現過“月亮”與“六便士”這兩個詞,書名卻是“月亮與六便士”。月亮代表高高在上的理想,難以觸及;六便士象徵著世俗生活的慾望,俯拾皆是。作為普通人,我很難認同查爾斯的行為,畢竟人是被無數關係牽絆著的社會動物,我們的每個行為都在不斷衍生名為“責任”的後果,他原本所擁有的,已經是很多人夢寐以求的生活了。雖然不認同,但可以理解。畢竟,活著的意義不是別人說了算的。

什麼是生活呢?書中毛姆講完亞伯拉罕醫生的故事之後說到:“做自己最想做的事,過自己想過的生活,心平氣和,怎麼能叫作賤自己?做一個有名的外科醫生,一年賺一萬英鎊,娶一位漂亮的妻子,就是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如何看待生活的意義......”在物慾橫流的時代,人們總是用淺薄的幸福、世俗的成功來衡量一個人的世界,同學會上的攀比、家庭聚會上的詢問、親朋好友的關心,無時無刻不在提醒我們去努力複製所謂的“幸福”,逐漸地忘了“謀生”與“生活”是不同的。如查爾斯所說:“我必須畫畫,就像溺水的人必須掙扎。”為創作忍飢挨餓、窮困潦倒那都不算什麼,那是他的詩與遠方。

但理想主義也要解決基本的生存,也要健康地活著,而不是像查爾斯那樣連肚子都填不飽,一天只吃一片面包,靠朋友救濟和借錢過生活。同樣是理想主義,書中的另外一位角色亞伯拉罕醫生就沒有走極端,他心平氣和地過平凡的生活,雖然不富有,但也不狂熱到走進深山老林進行創作,他不追逐名利,但也不甘平庸,敢於探索生活的價值。如是,我們不必如查爾斯那般極端的追求“月亮”,放棄“六便士”。畢竟,作為凡人,我們首先要活著,儘可能體面地活著,再去追求自己的理想,兼顧理想和現實,感情與理智,藝術與生活,自我和社會。

願你能抬頭望月,也不忘腳下的六便士。願你攢夠了錢,還有勇氣繼續出發。

月亮讀後讀後感篇3

小時候以為,人長大了之後就會開始談夢想。後來長大了才發現人更多的是懷念年幼時的敢想敢做。我以為,人只有在青春期才會迷惘,是因為後來大家都找到了夢想,慢慢才發現是大家都習慣了生活。

理所應當地,每個心裡裝著夢想的人都會被迫害。真不怪我們,在我們看來,夢想就是白日夢。

人總要吃飯。用勞動來交換糧食比直接生產糧食更輕鬆一點,這樣我們可以省下時間來做喜歡的事情。為了省下更多時間,我們要花更多時間去熟練技能。於是我們就陷入了這種怪圈之中。幸好啊,我們還能夠繁衍後代,延續我們做不完的事情,然後投入時間不斷糾正他們往既定方向前進。生活可能就是這樣吧。只吃飯不幹活的人是非常無恥的。

我討厭毛姆筆下的斯特里克蘭,他太過於冷酷無情,他傷害了那麼多愛著他的人。

書中的男主角是以保羅。高更為原型的,而保羅。高更比男主角的生平看上去有了很多人情味。

所以一切都是作者的構想,斯特里克蘭只是一個純粹的夢想化身。也好,世界上從來沒有過這麼薄情的一個人。

一個心懷夢想的人也許會名垂青史,也許不會;但必定不會被大多數人所理解。這大概就是人類社會最大的幸慶和悲哀吧。

“雖萬千人,吾往矣”“十年一覺揚州夢,不負青樓薄倖名”“忍把功名,換了淺斟輕唱”

月亮讀後讀後感篇4

人生注重時序,閱讀有時也是這樣。

幾年前,我讀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覺得這是一本好書,於是碰上愛好閱讀的朋友就推薦它。我對這本書的喜愛多少與當時的處境以及心境有關。那時的我有迫切想要達成的目標,但卻受各方條件的限制,常有身不由己的感慨。看到小說中的主人公,恣意“任性”,對人之常情的東西嗤之以鼻,這正是我個性中缺失的東西,於是乎對主人公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

?月亮與六便士》是英國作家毛姆以法國印象派畫家保羅·高更為原型創作的一部小說。天才畫家跌宕起伏的人生與放蕩不羈的個性令人心嚮往之,同時也會心生難以望其項背之感。

和《月亮與六便士》不同,毛姆在《刀鋒》中刻畫了一個普通的美國人拉里。拉里身上既有獨特個性,又有一種謙和感。就整個故事情節來看,我更喜歡《月亮與六便士》,它的筆墨集中於主角,情節更緊湊,故事感更強。《刀鋒》中多條故事線交錯,除了主人公外,書中涉及的其他角色的命運走向都有較為詳盡的始末交代。這些部分對那些耐心不足的讀者來說,應該會覺得有些“拖沓”。但《刀鋒》中刻畫的主人公拉里的人物形象,我非常喜歡,他不像《月亮與六便士》中的思特里克蘭德那麼冷酷、尖刻到令人難以理解;拉里非常富有同情心,為人謙和、誠摯且實在。像他這樣的一個人,無論成為誰的朋友,都會令對方感到榮幸。

?刀鋒》與《月亮與六便士》都出自毛姆之手,兩者有一些相似之處。它們的敘述角度一致,都是第三者敘事:敘述者兼作故事的講述者和半參與者。讀完《月亮與六便士》,再去看《刀鋒》中設定的“懸念”,其實已然毫無懸念感。你會發現這又是一個男人跳出別人為自己設定的人生路徑,奔赴自己預想的人生旅途的故事。拉里這個剛從戰場上退役的美國青年,不想投入工作,與美麗的未婚妻解除了婚約,想去流浪人生。他的想法在周圍那些有身份的人看來,是在作賤自己、糟蹋時光。他們認為拉里患上了戰後創傷後遺症,才會產生流浪巴黎的荒誕想法。未婚妻以為他是一時興起,沒想到他早已打定了主意,並不打算回頭。拉里靠著微薄的收入,四處流浪,到各地尋找何為人生、人生為何的答案。他始終沒有找到一個清晰明確的答案,但在印度獲得了內心的愉悅,打開了新的生活視角。我們生活中出現拉里這樣的人,多數人會把他叫做瘋子,他不要過體面人的生活,非要到處吃苦,找罪受,很難理解這樣的人。但也會有少數人將他稱作理想主義的踐行者,把這個眾人視為平庸之徒的人喚作傳奇;因為他聽到內心的呼喚,就像虔誠的信徒獲得上天的啟示那樣刻不容緩地尋找朝聖之路。拉里究竟是傳奇還是瘋子,取決與人們對生活的定義以及對功成名就的看法。

拉里和本書中的另一個人物艾略特形成了鮮明的對照,前者不受名利的誘惑,放棄自己的身份地位和錢財,去追尋何為人生的巨集大命題;後者有修養、智慧,儀表堂堂、資產豐厚卻一生痴迷於上流社會的交往活動,在宴會與請帖之間庸庸碌碌。關於個體如何存在以及社會在個體生活中扮演怎樣的角色,這將是人類無法徹底解答的難題,讀幾本哲學書籍有時候能緩解一下思考這些難題引發的頭疼症,但是不深入生活,不找到自己的人生智慧,就只能哀嘆生活索然無味,人生缺少靚麗風景。多彩的生活需要強有力的世界觀來支撐,以此來構架起一個人的信仰世界,給他生命的信念、生活的力量。

人可以從閱讀中品嚐人生百態,有時也需要從內心的呼喚出發用腳丈量大地。儘管我沒法去過流浪人間的生活,但我儘量讓精神世界處於流浪狀態。人說要安居樂業,我漫浪的腦袋裡常常浮現的是漂泊四海。

雖然我難以成為拉里和思特里克蘭德,但是非常欽佩他們有出走半生的勇氣。

月亮讀後讀後感篇5

這幾天我讀了一本書,叫《鼴鼠的月亮河》。故事講了一隻黑色的小鼴鼠米加一心想為尼裡發明洗衣機,因為尼裡承擔家裡所有的洗衣任務。她太累了。

鼴鼠米先生一家住在月亮河一帶,米先生是月亮河的挖掘專家。米先生一天到晚忙個不停地幫別人挖掘地洞。米先生的揹帶褲上有好多大大的口袋,那是他叫米太太特意為他準備的。他在大大的口袋裡放上小小的工具,比如繩子、刀、電筒等。米太太有時會在大口袋裡放一塊小麵包,因為她怕米先生工作時會餓著。但這引起了這樣一件事,有一天米先生在挖掘地洞時,他想掏小刀,結果掏出來了麵包。

這次,米先生是在幫刺蝟先生挖掘過冬的地洞。他從洞裡鑽出來的時候在想他的太太該生小寶寶了,米先生髮現其他的孩子是棕色的,只有一個孩子是黑色的,這隻黑色的鼴鼠就是米加。而且他一出生就把家裡人折騰了一個星期。一天,月亮河一帶搬來了尼先生一家,尼先生最小的女兒叫尼裡,她承擔了全家的洗衣任務,一天,尼裡在河邊洗衣服,她爸爸的一件衣服掉到了河裡。米加正在河邊看星星,米加看到了尼裡爸爸的那件衣服,把它還給了尼裡,這樣米加就和尼裡成了好朋友。一次尼裡在洗衣服的時候米加想尼裡每天都在洗衣服很累,想發明洗衣機。米加為了發明洗衣機而離開了家鄉。最總實現了自己的夢想。

這個故事讓我明白了友誼最重要,還要象米加一樣有一顆堅持不懈的心才能達到自己的目標。

月亮讀後讀後感篇6

兩天前得到一個訊息,於我是一個災難性的訊息,是晴天霹靂。窗外秋意正濃,銀杏樹燦爛地黃著,在陽光下拼命眨眼睛以討人們的歡喜,而我卻只注意到了被風吹落的葉子,有時候一片一片在空中打幾個旋然後無聲地落下,有時候許多樹葉集體逃離樹幹,帶著沙沙的響聲落到了地面......我的心情隨著這些樹葉跌落到了谷底。這種時候我往往把自己關在家裡,與外界隔離,慢慢消化我的焦慮、擔心與絕望。

窗邊的小桌上放著一本書,是毛姆的《月亮與六便士》,我知道月亮代表理想和希望,六便士代表現實,我現在遇到的問題正是理想與現實相悖的問題,於是翻開書讀將起來。漸漸地我的思想被毛姆帶到了20世紀初的倫敦,隨他參加倫敦熱鬧的社交,認識了各種各樣的人,跟著他來到巴黎、來到澳大利亞的小島塔希提......我的心情也隨著書頁的翻動跌宕起伏,時而興奮,時而絕望,時而好奇,時而期待。當我讀完書的最後一頁,窗外已經一片漆黑,奇怪的是我卻看見了樹葉搖曳,彷彿舞臺上身著金黃舞裙的舞女正在謝幕。我明白了一個道理:離開是一種選擇,就像春天樹葉重回枝頭,這沒有對與錯,更沒有希望與絕望。

?月亮與六便士》講述了一箇中年人為了自己的理想(或者叫初心)放棄當下安逸穩定的生活,選擇離家出走。然後他遭遇貧窮,飢餓,無處安身,病痛折磨等百般困窘,但他都毫不在意,也從不後悔,最終,他得到了他自己所追求的東西。故事其實很套路化,用第一人稱旁觀者的視角講述主人公思特里克蘭德與眾不同的一生。對思特里克蘭德的執著與堅持我不以為奇,好奇的是他的動機。僅僅是為了理想“畫畫”嗎?如果是這樣他應該很珍惜自己的作品,可是他不是,他將作品隨意丟在牆角,隨意送與他人。他在乎的是畫畫過程,享受的是內心深處所希望的-寧靜與美。人活著究竟是為了什麼?人活著的意義究竟是什麼?我想這部作品作者終究想要表述的是這些問題。

毛姆說“從事自己最想做的工作,生活在讓自己開心的狀態下、自己心安理得,這樣算是把人生給搞砸了嗎?還是要成為知名的外科醫生、年收入一萬英鎊、娶得美嬌娘,這樣才算成功?我想這取決於你賦予人生的意義、你對社會的要求,以及你對自己的要求。”這句話讓我很受益。讀後感·我的苦惱我的焦慮都來自兒子的一個決定,而這個決定跟我希望的正好相悖,於是我擔心他的將來。是呀,兒子的人生在於他對自己的要求,而不是我對他的要求,惟願他將來做他想要做的那種人,而是他不得不做的那種人。

月亮讀後讀後感篇7

寒假裡,我讀了很多書,但讓我最喜歡的這本書的名字叫《鼴鼠的月亮河》。書中的主人公是一隻鼴鼠米加,他是隻與眾不同的小鼴鼠。

米加十分不喜歡他爸爸給他選擇的人生道路——挖洞,他有自己的夢想,那就是發明。一次,米加看尼裡手洗衣服很吃力,就離開家,去城裡買做洗衣機的零件,又在那裡結識了很多新朋友,發生了很多新鮮事。比如:他和咕哩咕在一次魔法演出中,他變成了烏鴉,又在烏鴉坡經歷了一場戰鬥。不過,最後米加又變了回來,成功製造出洗衣機,送給了尼裡。

書中的米加有夢想,而且不管現實如何,身邊環境如何,他都要堅定去實現他的夢想。看完這本書後,我慚愧極了,我甚至想到我之前學騎自行車的事。學騎車本就是我自己的想法。剛開始,在媽媽的攙扶下,我騎得有模有樣的,一旦她沒扶著,我馬上摔了個狗啃泥,還忍不住亂髮脾氣:“我不要騎了!”任憑媽媽怎麼鼓勵我,我也不肯上車。事情也就不了了之。

看完書,米加成了我的榜樣,以後無論我有什麼夢想,我也要像他一樣,堅定地實現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