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革命詩讀後感7篇

將讀後感寫得全面之後,才能吸引更多人閱讀原著,隨便應付完成的讀後感是不會對自己的寫作水平有幫助的,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革命詩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閱。

革命詩讀後感7篇

革命詩讀後感篇1

今天,我讀了《靜悄悄的革命》的第一章,其中教師學會傾聽學生的語言一節,我感受很深。

在我們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我我們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的舒了一口氣,或者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所需的答案時,總是想法的引導學生回答自己預設的答案來。

對於這種現象,左藤先生說到:在這些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與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與表現是同等重要的。

明晰的思考與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與表現往往在創造的思考與表現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是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得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著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為重視,如果我們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進行反響,課堂的內容就會變得更加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做到這些,學生的思考的威力就會得到淋漓盡致的發揮!

同時,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左藤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也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鄭重其事的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

在我們現實中,有時候我們雖然“恩、嗯”地點頭,熱心聽學生的發言,但其實是希望,可以聽到學生的發言和我的自己思考是一致的。所以我們並不是在專心的接納學生的話語。

我們往往為了自己的教學進度而忽視某些學生的發言,以致未能與學生的想法產生共鳴。我們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這樣學生之間才能互相傾聽,教師的榜樣作用吧。

我覺得《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讓我們來靜靜地來聽一聽孩子的聲音吧!

革命詩讀後感篇2

暑假中有幸拜讀了日本教育學佐藤學博士的《靜悄悄的革命》一書,為佐藤學博士的平易、務實的研究態度所感動,為他的喝彩,為他對教學中的形式主義的鞭辟入裡的批判所震動。以下是我的一些讀後感。

一、為研究態度所感動

說真的,很早以前就聽過佐藤學教授的大名,但對他的書就是沒有閱讀的慾望,總是以為一名外國教授,又是專門搞教育學理論研究的權威,寫出來的著作會不會是超現代的,自己看得懂嗎?這次正因閱讀任務,帶著疑問讀完這本書以後,不禁為佐教授的研究態度深深折服,“務實、堅持、平易、深刻”就是我對他研究態度的印象。他作為日本名牌大學的名教授,對行動研究從不馬虎,也不搞形式化、表面化。作為付諸行動的研究者,他走訪了全日本各地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與教師共同嘗試從內部對各類學習班和學校進行改革,就如他書上說的“一向在用心推進這一“靜悄悄的革命”,“每週去各地的學校訪問、幼兒園、國小、國中、高中和養護學校等,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裡觀摩,近20年來一向如此”,這是多麼難能可貴,這20年來他一向堅持做著行動研究,摒棄形式化、表面化的作法,深入學校,與校長和老師們一齊研討改革中的種種問題,用強有力的事實來支撐自己的研究成果,他堅持實事求是,認為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真實交流自己所感受的,會得到意想不到收穫,認為“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為此他發現“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或有

著完全相同的問題”,他為自己最初5年的行動研究的力不從心,充滿著自責和自厭的情緒,但透過20年來的堅持,他認為“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從書本中學到的東西固然重要,但作為一個教育研究者和實踐者;還是從教學實踐和現實中學習,像能夠讀懂書本一樣讀懂課堂裡的現實”。

佐教授還對現實教學中存在的形式化的現象、問題和案例進行深刻分析,如在“談到創造相互學習的教室——息息相通”中,認為“與學生息息相通是組織相互學習的教師的基本功”,在案例中,他敘述著一個“浦公英學習”的故事,案例中原田老師是一名代課教師,原田老師是一位能夠與學生產生絕妙感覺的教師,但原田老師拒絕“齊步走”,最後選取與學生同呼吸的方向,作出“即使明年會失業也不管了”的決定,原田老師和學生一齊經歷“浦公英學習”,但當原田老師代課期滿以後,沒等浦公英開花,全被校長拔掉了,佐教授為之可惜,深深嘆息“這些浦公英不是雜草,而是學生、家長和原田老師息息相通的交往的結晶啊”,批判當前教育沒有創造相互學習的教室,缺乏能夠發展與學生交往的教師。

反思:比較之下,我在為佐教授的研究態度所感動之餘,也重新審視自己,儘管自己做課題研究有7年多了,在這幾年中儘管一向堅持著,但感覺還是不夠深入,有時也會正因自己的侷限而感到不安,但很快地用一些困難為藉口就放下繼續的念頭,平時對自己所帶的實驗班離成為潤澤的教室還有必須的距離,在課堂上沒有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去應對每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的和無聲的語言。

革命詩讀後感篇3

早在國小時期,理解紅色教育的我們就閱讀學習了不少革命先烈的革命故事、詩歌,如連環畫《劉胡蘭》《雞毛信》、兒童讀物《王若飛在獄中》,詩歌有葉挺將軍在獄中作的《囚歌》,陳然的《我的“自白書”》,夏明翰的《就義詩》,惲代英的《獄中詩》等。從那時候起,我就崇拜先烈,仰慕英雄。

為人進出的門緊鎖著,為狗爬出的洞敞開著,一個聲音高叫著:爬出來吧,給你自由!我渴望自由,但我深深地明白――人的身軀怎能從狗洞子裡爬出!我期望有一天,地下的烈火,將我連這活棺材一齊燒掉,我就應在烈火與熱血中得到永生!”(葉挺《囚歌》),詩歌中濃縮著葉挺將軍牢獄生涯的深切體驗,是他對於生命、自由和尊嚴之辯證關係的悲壯思考,每一句都具有厚重的份量,擲地有聲,值得深思。“對著死亡我放聲大笑,魔鬼的宮殿在笑聲中動搖;這就是我――一個共產黨員的自白,高唱凱歌埋葬蔣家王朝。”(陳然《我的“自白書”》),這首出自羅廣斌、劉德彬、楊益言的回憶錄《在烈火中永生》和小說《紅巖》中的先烈詩作,因其激情澎湃、琅琅上口、感染力強,多年來一向被收入中國小語文課本,成為一首膾炙人口的著名詩篇。我記得,這首詩,當年我背誦得滾瓜爛熟,因為背誦但是,老師不讓回家吃飯。“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殺了夏明翰,還有之後人!”(夏明翰《就義詩》),提起氣壯山河的革命烈士詩篇――“砍頭不要緊,只要主義真”,人們便會想到它的作者夏明翰。這位只有短短二十八歲生命的烈士,留下的不僅僅是這首光照千秋的就義詩,也以自己的奮鬥經歷在黨的歷史上寫下了重要篇章。

這些詩歌是先烈們生命的絕唱,不朽的豐碑,或直抒胸臆,或宣傳革命道理,或記述戰鬥人生,或記錄民間疾苦。

字裡行間洋溢著昂揚的革命樂觀主義精神,表現了革命先烈視死如歸的革命氣節和堅定的共產主義信念,具有深邃的文化思想內涵和珍貴的歷史文獻價值,激勵著一代又一代之後者永遠向前,為實現共產黨人的最高目標而努力奮鬥。

先烈們的革命事蹟和革命樂觀主義精神永遠為後人們所銘記。劉少奇同志在慶祝建黨四十週年紀念大會上的講話中談到,“當我們回顧四十年曆史的時候,我們對於為共產主義事業和中國人民解放事業而犧牲的光榮的先烈們,表示崇高的敬意。他們之中,許多是共產黨員,許多是勞動人民,許多是黨外人士。他們在鬥爭中,流盡了自己的鮮血,獻出了自己的生命。他們是永垂不朽的!”

讀了這本書之後,我不禁對自己提出一連串的問題:你經受過烈士們所以前受過的鍛鍊和考驗麼?你的年齡比烈士為革命而英勇犧牲的時候的年齡,或者更小些,或者更大一些;但是你為黨為人民所做的事業,能比得上烈士所作過的百分之零點幾嗎?在解放勝利的這天,假如不奮發學習和努力工作,用心參加祖國的社會主義建設,你不會覺得愧對於革命先驅者的鮮血嗎?你能不下定決心,從此以後更加振作起來,急起直追,勤勤懇懇,老老實實,聽黨的話,站在自己的崗位上,為人民服務得更多一點和更好一些麼?我一次又一次地懷著沉痛的情緒和無比的尊敬崇敬,細讀了這些先烈們用鮮血和生命寫成的詩篇,並閱讀了全部烈士們的傳略,我內心更加激動,感受更加強烈,更加愛好這些詩作。革命先烈們的形象在我的腦海裡顯得更加偉大,更加崇高了。我認為,這部詩抄是當下青少年不可缺少的精神教育讀物,是一部愛國主義教育的精美範本,的確值得一讀!

革命詩讀後感篇4

五星紅旗迎著朝陽冉冉地升起,晨風中飄揚。它鮮紅如血,彷彿火團,在這鮮血染紅的大地上空熾烈地燃燒。它是被革命先烈的熱血染紅的,包含著多少革命先烈對祖國的赤誠與火熱。

中華民族的發展史,是中華兒女為祖國振興而犧牲的英雄史,那些為了國家和民族利益前仆後繼烈士,他們從星火燎原,到萬里長征,從轉戰南北,到抗美援朝……他們為人民拋頭顱,灑熱血,他們是埋骨青山,無須馬革裹屍還的英雄!

巾國英雄趙一曼,因叛徒告密,與所在部隊被圍困於道北一帶,為掩護部隊主力突圍,身負重傷而被捕。關押期間,受盡酷刑,被折磨得奄奄一息,依然堅持鬥爭。郭沫若為其題詩紀念:蜀中巾幗富英雄,石柱猶存良玉蹤。四海今歌趙一曼,萬民永憶女先鋒。青春換得江山壯,碧血染將天地紅。東北西南齊仰首,珠河億載漾東風。

革命烈士劉胡蘭也因叛徒告密而被捕,她鎮靜的把入黨信物萬金油盒交給母親後,被氣勢洶洶的敵人帶走。劉胡蘭在威逼和利誘面前不為所動,她被帶到鍘刀前,眼見匪軍連鍘了幾個人,坦然躺在刀座上……

董存瑞捨身炸碉堡;黃繼光用自己的胸膛擋住敵人的機槍口;邱少雲烈火燒身,紋絲不動;狼牙山五壯士為了不做俘虜,而跳入懸崖,英勇就義……

他們是偉大的英雄兒女,他們是英勇的革命烈士,他們是我們最好的學習榜樣。他們為國捐軀、勇於獻身,他們的名字被深深刻在歷史長河中,被刻在人們心裡。

革命詩讀後感篇5

今天,我讀了許許多多的小故事。有王樸的故事,有劉胡蘭的故事,有董存瑞的故事......但我印象最深的是抗日小英雄王二小的故事。

王二小1920年生在河北省淶源縣上莊村,他在抗日戰爭時期,王二小的家鄉是八路軍抗日根據地,經常受到日本鬼子的掃蕩,而王二小是兒童團員,他常常一邊在山坡上放牛,還一邊給八路軍放哨。1942年10月25日,日本鬼子又來掃蕩了,走到山口時迷了路。他們看見王二小在山坡上放牛,就讓他帶路。王二小先裝著聽話的樣子走在前面,為了保衛轉移躲藏的鄉親,把敵人帶進了八路軍的埋伏圈。突然,四面八方響起了槍聲,敵人知道上了當,就氣急敗壞地用刺刀挑死了王二小,正在這時候,八路軍從山上衝下來,消滅了全部敵人。王二小犧牲後,當地軍民把他埋葬在劉家莊的山坡上。現在,王二小的墳上長滿了青草。他的鮮血染紅的那塊大石頭,現在還靜靜地臥在山溝裡,人們把它叫做血色石。詞作家、曲作家立即創作了歌曲《歌唱二小放牛郎》來紀念他。

讀後我想到了王二小為了保護轉移躲藏的鄉親們,把敵人帶進了埋伏圈,犧牲了自己保護了別人。他可以不保護躲藏的鄉親們,他也可以不犧牲自己,但他沒有,他為了別人犧牲自己。再想想我們,不用保護別人,也不用犧牲自己,在這種好的環境下,我們為什麼不好好珍惜呢?想想別人再想想自己,其實我們也可以做到的,但我們不努力,只要努力也可以做到。

從現在起,我們應珍惜現在擁有的一切,在這美好的環境裡發奮讀書,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長大後報效祖國,把祖國建設的更加美好。同時,祝福我們的國家越來越繁榮昌盛,立足於世界強國之首,不再受其他國家欺負。

革命詩讀後感篇6

暑假裡,我《革命英雄的故事》這本書,書中描寫了許多耳熟能詳的英雄們的光榮事蹟,他們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被捕之後,面對敵人的威逼利誘,嚴刑拷打,面色不改,寧死不屈。這些英雄人物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堅貞不屈,傲骨凌霜的江竹筠。小說《紅巖》中江姐的原型就是她 江竹筠十歲的時候就到襪廠當了童工,後來到一所學校邊工邊讀,抗日戰爭暴發後,就積極參加抗日救亡活動。1948年春,她的丈夫被國民黨反動派殺害,她勇敢地接替了她丈夫的革命工作,6月因叛徒出賣而被捕。

在一次審訊中,特務拿來一把特製的四稜筷子,用力夾在江竹筠的幾個手指間。大汗淋漓,疼痛難忍的江竹筠使盡全身力氣喊道“你們可以整斷我的手,殺我的頭,要我說出組織,永遠辦不到!”幾天後,江竹筠傷口未愈,特務分子又用竹筷子猛夾她的手指,看她還是不說,就殘酷地把竹籤子釘進她的指尖,竹籤撕裂著血肉,可江竹筠斬釘截鐵地喊道“竹籤子是竹子做的,共產黨的意志是用鋼鐵做的!”然後就疼痛地暈了過去。

為了讓江姐開口。國民黨軍統用盡了老虎凳、辣椒水、吊索、帶刺的鋼鞭、撬槓、電刑等酷刑,簡直到了慘絕人寰的地步,江姐被折磨的皮開肉綻,但她堅貞不屈,正義凜然,關鍵時刻守住了黨的機密。

1949年11月14日,在重慶即將解放前夕,江竹筠被特務殺害於渣滓洞監獄,年僅29歲。

看到這裡,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想到現實生活中,我們面臨困難,總是沒有足夠的勇氣,畏縮不前;面對誘惑,又意志不夠堅定,犯下了種.種錯誤。我們都應該向這位英雄“江姐”學習,什麼事都要堅持,不能放棄。

革命詩讀後感篇7

今天,我看了一篇《抗日英雄楊靖宇》的故事,這篇故事給我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楊靖宇任東北抗日聯軍第一路總司令兼政治委員。楊靖宇曾經五次被捕入獄,屢受苦刑,堅貞不屈。1939年在東北地區反“討伐”作戰中,他率警衛旅轉戰濛江一帶,最後隻身與敵人周旋五晝夜。渴了,抓一把雪吃;餓了,吞一口棉絮或樹皮。1940年2月23日在吉林濛江三道崴子壯烈犧牲,時年35歲。當敵人將楊靖宇割頭刨腹後,發現他的胃裡盡是枯草、樹皮,竟無一粒糧食。

楊靖宇,革命的戰士、人民的英雄,他的革命精神、抗日精神還有保家衛國的精神是千古不朽的,是抗日事業中的一段抹不掉的記憶,就如詩人臧克家寫的《有的人》中的一樣:”有的人死了,他還活著······”是啊,一個對人民,對國家,對事業有貢獻的人雖然死了,但他還活著,活在我們心中,活在這個十三億人口的心中。他為了國家,為了人民群眾的生命安全,為了國家的財產,不惜以“頭顱不惜拋棄,鮮血可噴灑”的意志為抗日戰爭努力奮鬥。五次被抓捕,受盡各種酷刑,他就是不屈服,不向日本鬼子低頭。在一次任務中,他巧妙地與敵人周旋五晝夜,可是在這漫長的五天裡,他又是怎麼生活下來的呢?渴了就從地上抓一把雪吃;餓了,就把樹上的樹皮扯下來吃,沒有樹,他就把棉絮或枯草一口吞下。他就是在這麼惡劣的環境下,艱苦戰鬥,最後被殘忍的敵人割頭刨腹的時候,胃裡只有樹皮和枯草,沒有一粒糧食的蹤跡,誰看到這一幕後不會淚流涕下,淚流不止呢?

抗日英雄楊靖宇,我們永遠記住你!

標籤:讀後感 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