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詩經注讀後感精選7篇

流水賬似的讀後感是沒有任何意義的,既浪費時間精力,對於讀後感而言,最重要的不是在於它的篇幅長短,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詩經注讀後感精選7篇,感謝您的參閱。

詩經注讀後感精選7篇

詩經注讀後感篇1

?詩經》是我國古代五經之一。其中它按音樂劃分為三個類別:風、雅、頌。而我最喜歡的一篇莫過於十五《國風》中的《蒹葭》。

?蒹葭》一詩雖然看似平常,宛如於《詩經》中三種表現手法中的“賦”(平鋪直敘),但如果細細品讀,會深感意味深長。它講述的是:一位玉樹臨風的美男在蘆葦邊隱隱約約地看見了一位楚楚動人的花季少女在湖中央,從而不顧一切去追尋她。

就是這麼一個簡單的故事,但如果細細品味,就會發現文中的“伊人”不僅是指清純的少女,也泛指生活中的理想。而美男追尋的路程,又可看作是尋求理想的艱難長途。這麼一來《蒹葭》不再是“賦”;而是“興”(藉助其它事物為所詠之內容作鋪墊),是激勵我們的壯美詩篇呀!

從中告訴我們要為自己的理想不斷地努力努力,再努力。而再看看我自己,每次都說要寫一本書,但哪一次,我是堅持把書寫完的呢?還不是都只開了個頭,就放棄了呢?正如屈原所說“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我缺少的不正是恆心嗎?所以要想成功能不有毅力,有恆心嗎?恆心是成功之根本,之源泉!要想成功必需有恆心;必需堅持不懈!有了恆心,不但能成功而能起到事半功倍!

魯迅先生曾對《老子》一書作出了這樣的評價:“不讀《老子》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而我想說:“不讀《詩經》,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諦!”

詩經注讀後感篇2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千古傳誦的佳句,讓我第一次認識《詩經》。閱讀之後,不禁被它那清新、高雅、和諧、神祕的氣質所吸引,愛不釋手。

“一日不見,如三秋兮。”是戀愛中人的典型心態;“執子之手,與子偕老。”這是一位厭戰思妻士兵的內心獨白。“豈不懷歸,是用作歌,將母來諗。”是徵人對父母深深的思念;“誰謂河廣,一葦杭之。”是身在衛國的宋國人的思鄉之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含蓄地表達出詩人對某種可望而不可求的理想的追求。

“淡彼兩髦,實維我儀,之死矢靡它。”生動地展示了一名堅貞不屈的女子誓死捍衛自己愛情的決心;“雖速我獄,亦不女從。”是一位女性對逼他從婚的貴人的斬釘截鐵的答覆。

“勿剪勿拜,召伯所說。”是人民愛屋及烏,對有德政的召伯的遺蹟的珍重;“民之罔極,職涼善背。”是詩人對昏庸腐敗的統治的博大、崇高、深沉的憂患。“碩鼠碩鼠,無食我黍。”是人民不堪剝削壓榨,忍無可忍,幻想投奔“樂土”的詩。

睿智、沉靜,是詩人的性格,含蓄,樸素而又精緻,是詩的語言,詩人用詩的形式,抒寫的卻是他們並不平靜的心靈。對愛的自主追求,對自由的渴望,對正義的崇奉……每一種感情都是如此的強烈,如此的真切;每一顆心都是如此的善良,如此的虔誠。

閱讀了《詩經》,我看不到古時人們的閉塞,愚昧與保守,我看到的盡是愛,智慧,自然,希望與陽光。一切美好的詞彙,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充溢著每一首詩。那麼和諧,那麼執著,那麼崇高,那麼聖潔,每一首詩都是一首動聽的歌,每一首詩都是一個真實的故事,每一首詩都擁有一個美麗而高尚的靈魂。

昔日雄霸天下的帝國已化為雲煙;當年國色天香的羅裙已散入黃土……今天,真正觸動我的情感與靈魂的不是幾件博物館裡的文物,而是那些經久不滅的人的故事。一首首清新而高雅的詩,講述著一個個動人的故事。我彷彿被帶到了遙遠的國度,歷史又重新展現在我的眼前:恍恍惚惚,若隱若現,神祕而悠遠……我彷彿聽到了來自遠古的聲音,隱隱約約,斷斷續續,彷彿要告訴我什麼……也許是歷史,也許是故事,也許是未來,也許是別的什麼。

愛,自由,正義,是《詩經》永恆的主題,這也是生命永恆的主題。閉上眼睛,用心靜靜地聆聽,你可以聽得到——那來自遠古的心靈的呼喚。

詩經注讀後感篇3

離別總是詩歌裡最傷感的主題,尤其是男兒被迫擱置兒女情長,為國出征,這樣的離別更填一層悲壯之情。

還記得《周南·汝墳》裡,那個苦苦思念著在外服役的丈夫的女子嗎?男兒在外為“王室”奔命,她在家裡卻食無味、寢不眠,日思夜想。

這首《擊鼓》則以出征在外的丈夫的視角,與之遙相呼應。他用不乏愁怨的口吻,敘述了隨軍出征中的慌亂與危險,回憶起出征前與愛人分離的場面來。他緊握著姑娘的手,對她立下誓言:倘若我能回來,一定與你白頭到老,生則同居,死則同穴,今生今世,永不分離!

嗯,用現在話說就是:等打完這仗我就回老家結婚……

可能所有的flag,立得越堅決就太容易倒吧。所以他只能悲痛疾呼:距離太遠,相會太難;分別太久,我怕一不小心就再也回不去了,難以履行我的誓言。

我們讀歷史,往往只能看得到王侯將相之間的戰爭與和平。但在歷史的聚光燈找不到的地方,卻有無數不為人知卻感人肺腑的悲歡離合。

也許我們從史書寥寥幾行的記載裡,看到的只是貴族操縱戰爭時的縱橫捭闔,可這些民間流傳下來的詩歌,卻從一個個小人物的視角,為我們還原了一段不一樣的歷史,告訴我們,他們不是作為故事的襯托、甚至僅僅作為統計勝負結果時的龐大數字的一個小分子,而是有血有肉、有情且至深的真實的存在過。

也許,與李白的那首膾炙人口的《子夜吳歌》對比來讀,更能體會這種戰爭中離別帶給普通家庭的複雜情感:

長安一片月,萬戶搗衣聲。

秋風吹不盡,總是玉關情。

何日平胡虜,良人罷遠征。

詩經注讀後感篇4

論古來今往的風雅,無非高山流水,兒女情長。

秋水漫漫,那天早上露水都還沒幹,凝成霜。霧氣彌矇,一片撲朔迷離亦真亦幻的氤氳裡,他眺望到那個令他朝思暮想的佳人。他不由得欣喜若狂,那躑躅於蒹葭叢中若隱若現的女子真的就是自己上下求索的意中人嗎?他望穿秋水,正欲大步流星尋她,卻彷彿瞥見她莞爾一笑,接著蓮步生波,不見蹤影。他焦急地追尋,卻只瞧見溪邊浮動的倩影,一圈一圈,漾開去······

自小與高尚閒逸洽洽不融。過於清高,過於淡漠,反而失去了真實感。然而卻對詩情有獨鍾。哪怕也是白紙黑字,哪怕只是寥寥兩行,哪怕偌長侷促,也字斟句酌。這便是流傳千萬代的詩吧。

嗜詩的男人總是少而又少,但我們的總理,---,卻愛詩。《詩經》是中國文學史上第一部詩歌總集。“詩三百,思無邪。不學詩,無以言”詩如一品清茶,所有愛恨永墜萬不復劫,輕抿一口,彷彿跨越萬次輪迴,泯滅那時最後一眼。

詩何奇!毋須單刀直入,單是憑摺一段細柳,扯一枝斑梅,便悄悄地道出了夙願。邃夜忘穿明月,淚流蓄積成海,勾勒出思念與苦痛。

懂詩的人,心中一定有故事。也許是愛恨情仇,也許是遠大報國。詩是中國文化,在時間深淵裡流亡。無關苟且,卻有一絲掙扎的意味。

---曾三次在演講中提及《詩經》中的句子。在如今這樣繁瑣的篇幅中,烙下幾句經典,無非就是最好的表述了。

從前,一褶白紙,一硯青墨,舔舐筆尖,筆鋒走蜿蜒,翰墨滲透開來,殘情踴躍紙上。而如今,馬路上,車廂裡,充斥著各色各樣的手機提示音,交躍在一起,卻奏不出好聽的曲調,只渲染一片嘈雜。

那時有兩袖清風拱手相讓,如今更多的卻是爭吵怒罵。

自古來的造化,都在詩中看出足跡。雖不屑那些自古謳歌的高尚,卻不能失了風氣。而詩,一定是那最好的薰陶。

詩經注讀後感篇5

?詩經》是民歌,之所以現在這樣高高在上,讓人覺得高不可攀,除了語言和社會變遷之外,還有詩歌本身發展的因素。每每想讀詩經,但每每我又止步於它枯澀難懂的文字。這個國慶節,我開始閱讀《詩經》。人與書的邂逅,大抵總是這樣,涼爽的天氣,泡一杯清茶,輕輕念出書中的句子——

“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於是這枯澀的文字和著杯中迷濛的水霧,莫名便叫人心安。這卷叫做《詩經》的古書,其實卻不是詩,而是歌。千年前那些人們,哼過吟過唱過的民歌,猶如帶著晨露的桃花,無比質樸卻又悽美高雅。一伸手,便一束在手,襯著你明豔的臉龐,盈盈地笑。孔子亦被這句子打動過吧——“詩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無邪。”

也許是古代社會沒有當今世界紛亂複雜,也許是古人心中有一絲的純美,彷彿什麼也無須遮掩,沒有粉飾,沒有忸怩,沒有故作姿態……那些四字的句子,是一顆顆袒蕩於天地之間的赤子之心,可以幫助你尋回那個還沒有受到任何汙染和傷害的最初的自己,在自然中純潔、甜美地微笑著。

讀著這些深澀難懂的文字,可以自由自在地聽從自己的心靈隨著那些句子浮想聯翩。恍惚間,我覺得自己連這身體,都被這清新之風浸潤得輕靈起來,或許連《牡丹亭》裡的杜麗娘聽了“關關雎鳩,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這般清雅溫潤的言語,也會步出閨閣羞怯張望,看看那園子裡的嫵媚春光。

這樣的一卷書,念著念著,彷彿回到兒時心境,內心有如頭頂湛藍的天空,廣闊遼遠,深邃不可觸控。此時人不再徘徊糾纏於俗事之中,時光可以這樣從紙頁間流過,就很幸福。

詩經注讀後感篇6

“采薇采薇,薇亦作止。曰歸曰歸,歲亦莫止。 靡室靡家,玁狁之故。不遑啟居,玁狁之故......”

豌豆我採了又採,即使採完了,又長出來的,要不是因為獫猶的緣故,我不會長期鎮守在邊境地區,而是回到故鄉。這是《采薇》第一章大概的解釋。

?詩經》是我國最早的一部詩歌總集,歷史永久,蒐集了從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的詩歌。《詩經》大概有300多首,都是由孔子和君吉甫從民間和皇室上收集並編制而成的。之所以稱為《詩經》是因為漢武帝把詩、書、禮、易、春秋化為五經的緣故,就是大家所說的四書五經中的五經。

?詩經》的內容分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風,風在詩經裡面包括了15個地方,也就是15國風。比如說我們所熟悉的《兼葭》,就是秦風型別;第二部分是雅,分為大雅和小雅,小雅比較容易懂,而《采薇》就是《小雅 鹿鳴之什》裡面的,那麼大雅呢?晦澀難懂,需要有很高的文言基礎的人才能領悟;第三部分是頌,頌主要用來讚美國家的或是舉行祭祀儀式上用的。

?采薇》是一首鎮守邊疆的士兵返鄉的詩。講述的是一個士兵以採豌豆為開頭來抒發相思之情。這首詩經專家考證創作於西周時期,不過,可惜作者不詳,因為先秦時期的作家一般都是不留名的。

“昔我往矣,楊柳依依。今我來思,雨雪霏霏。”是六年級語文書中《采薇》的節選,被譽為詩經中寫的最有名的詩句之一。寫出了出征和回鄉中的景物和情懷。被很多古人引用,是一段以樂景寫哀情,又以哀景寫樂情的典範。對比了出征前的楊柳依依和現在的大雪紛飛,來說明自己離家之久,思念之深。

經常讀詩帶給我很多不同的感受,大概思念家鄉和懷念親人是我們中國人永不褪色的記憶吧!

詩經注讀後感篇7

這是一首出嫁的衛國貴族女子思歸不得的詩歌。

首章從河流起興。這裡的泉水,是一個專屬名詞,專指一條叫“泉水”的河流。它是淇水的支流,而衛國的國都就在淇水之畔。所以她以泉水匯聚到淇水來起興,表達它這個嫁到外地的女兒,盼望回到故鄉衛國的心情。

第二章是回憶當年出嫁時候的情形,如何與父母親戚依依不捨。第三章寫的是歸寧的情形,如何重新裝飾她出嫁時乘來的馬車,要告別婆家回孃家了。

最末章把這種思歸故鄉的心情提升到了憂愁家國的高度。一句“思須與漕”,點明瞭她為何而嘆息憂愁。學者認為,“須”即是“沫”,這是商王朝的舊都(也就是商紂王的朝歌),也是衛國始封之地。衛國是周王朝在原來商朝的國都地區建立的諸侯國,以之來控制、監視殷商遺民的。後來衛國國都幾次遷移。到了春秋時期,河北的狄族勢力猖獗,常常入侵周王朝的諸侯國,衛國一度被滅國,在齊國的扶持之下才南遷到了“漕”地,建立了新的都城。

這句“思須與漕”,把衛國立國之初的興盛和現在國破家亡的衰落進行了強烈的對比,於是她思歸故國就不再侷限於兒女情長的層次了,突出了亂世之中,國家命運和個人的命運都如浮萍一般朝不保夕,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這種有家不能回的蒼涼之感才顯得尤為沉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