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最新《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讀書其實就是為了幫你解決問題的,從書中獲取許多你不知道的知識,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最新《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最新《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關於最新《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讀著佐藤學二十多年的實地研究匯聚成的這本書《靜悄悄的革命》,裡面的知識我慢慢咀嚼,內化,雖然不能準確地說出我收穫了多少,但是開卷有益是必然的。

不由想起剛剛調到二小工作改行教語文時的經歷,俗話說“隔行如隔山”,一點兒也不誇張,我臨時代理一個班的語文課老師兼班主任,那時我真是兩眼一抹黑,對於教語文我什麼也不懂,怎麼辦呢?每天下了班,我就要趕往以前單位教語文的前輩邵老師家裡,跟她學習怎樣備課,一學就是幾個小時,可是心裡還是空落落的,即使課本上記得滿滿的,第二天該怎麼上課也是茫茫然。當時的我迫切想知道我該怎麼上好語文課,怎樣說好每一句話,怎樣讓學生聽我說話。

印象挺深的是厚著臉皮蹭了兩位大姐的課,看她們在講臺上揮灑自如,臺下的學生聽得有滋有味,我羨慕得不得了,心想,她們是怎麼練就的這一身的功夫?然後,我就依葫蘆畫瓢,把聽到的學到的搬運到我的課堂上,結果是邯鄲學步,課堂上我依然手忙腳亂。

現在想想,我一味地關注自己要說什麼,要做什麼,不去想學生需要什麼,不傾聽孩子們的聲音,怎麼可能上好課,可見,會傾聽也是種能力啊!佐藤學說,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是擅長傾聽的兒童,因為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那麼不善於傾聽的老師呢,往往自己很愛講話,但講話時是不會對自己的言辭進行謹慎的選擇的,也對在場的每個學生能否聽到或理解自己的話毫無意識。

每一次讀到這些,課堂上那些我唱獨角戲的場面就會跳出來,好像在嘲笑我的自以為是。老師應該怎樣傾聽呢,書中寫到,老師在課堂上以慎重的、禮貌的、傾聽的姿態面對每一個學生,傾聽他們有聲和無聲的語言。在學習能夠豐富地展開的教室裡,教師在向學生講話時,不僅能意識到自己的言語,選擇合適的言語,還能有意識地專注地傾聽學生的言語,其“講述”的行為同時也就是“傾聽”的行為。

最有意思的是關於傾聽學生的發言佐藤學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

現在我一直提醒自己努力做一個傾聽者。我的課堂語言會有意識的慢一些,開口說話前有個緩衝,思考一下有沒有更好的表達方式,能不能激起學生聽的慾望和說的衝動。

當孩子們小組比賽朗讀課文時,讀罷,我請他們互相評價,以往評價好像是我獨攬的,然後梳理出讀好課文的方法,現在,我會把這樣的機會交給孩子們。男孩旭從作為朗讀者和傾聽者這兩個角色的不同角度來總結,他認為自己可以讀得更好一些,而且,他用詞很講究,說話有條理,我肯定了他的表達,鼓勵他做得更好。自那以後,每節課上都能看到他高舉的小手,期待我做他的傾聽者,我發現,他也在回報給我尊重和信任,我倆的投球配合得不錯。

接到學生的投球給我帶來成就感,讓我想接住更多的球,甚至是投偏的球,作為投球者,孩子比我的渴望更強烈,每想到此,我更堅定地想成為優秀的傾聽者,與自己對話,與學生對話,傾聽孩子有聲的、無聲的語言。

課堂上的質疑、梳理我會有選擇地放手讓孩子們做,而我就是傾聽、判斷、指導。比如,當孩子說出自己的想法後,我發現有待調整的地方,就會請其他的孩子給出建議,再回到原問題上有針對性對話,讓孩子們在傾聽與對話的過程中有效的學習,我嘗試著用有意識的自我提醒和約束來改變我的課堂。

佐藤學說,會傾聽的老師才能實現與學生的對話。這種對話絕不是表面上熱熱鬧鬧的課堂,而是站在欣賞、體味學生髮言的立場,或許,課堂上是靜悄悄的,但是老師的傾聽讓課堂浸潤在一種不一樣的氛圍裡,空氣中流動著孩子和老師的思考、碰撞、融合、完善、超越,那必定是潤澤的課堂,也是我努力想要追求的課堂。

關於最新《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革命,看到這兩個字首先想到的是轟轟烈烈的運動,革命烈士的壯舉,可是這裡的革命卻是靜悄悄的,怎麼回事呢?看過《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後細細想想,現在我們所進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這樣的靜悄悄的革命嗎,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場面,有的只是潤物細無聲的日常教學,而這些正是我們在這場革命中所要思考的問題。

認真讀完書後,我不禁為日本教師們的敬業精神以及他們的研究鑽研精神所感動。在這本書中,佐藤學先生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學中的課程觀、教學觀、師生互動觀等;同時,作者也對在教學過程中以及對課程的認識中所顯現出來的問題做出了深刻的批判,並且,也為現代學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國小改革的實踐提出了許多實用而深刻的建議。我下面就其中的幾個問題寫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學先生參觀了許許多多日本及國外的中國小,正如書中所說“我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可是,作者卻發現在這些不同的教室裡進行的教學,卻是大同小異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點,向現在的教學方式提出了質疑,而這些質疑對我們反思正在進行的新的課程改革也可以說是很有幫助的。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組成,而在這四個要素中,我們以前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學生都要服從教師的安排,這是我們現在所擯棄的觀點,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這是好的改變,可是現在好像所有的活動都集中在學生身上,特別強調學生的“自己解決”、“自己決定”等,這是與我們所推行的課程改革所不相符的。

也就是佐藤學先生所提出的“虛假的主體性”佔據了我們的課堂,在課堂上,學生真的發揮出他們的主體性了嗎,教師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而為什麼會產生“主體性”神話這樣的現象呢,佐藤學先生一針見血的指出:“產生主體性假象的溫床——教學中的形式主義”。

在教學中,老師們有沒有深刻思考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是否能夠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言,在熱鬧的課堂中,學生是否真的明白了,還是隻是敷衍。我們必須象佐藤學先生所說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和學習環境的。

關於最新《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傾聽者。回想我們的課堂,常常埋怨孩子們不接應,不願回答。閱讀《靜悄悄的革命》,似乎讓我找到的問題的癥結所在,那就是——傾聽。傾聽遠比發言更加重要,因傾聽是學習的基礎,是學習的重要行為。而學生能傾聽源於教師的傾聽。《靜悄悄的革命》書中有這麼一段話,“傾聽學生的發言,如果打一形象比喻的話,好比是在和學生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便不對你說什麼,他的心情也是很愉快的。學生投得很差的球或投偏了的球如果也能準確地接住的話,學生後來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這樣的投球般的快感,我認為應當是教師與學生互動的基本。”像這樣的精闢之言讓人耳目一新,發人深省!是啊,在我們的教學活動中,有多少教師認真傾聽了呢?特別是我們年輕的教師,懷裡揣的是教案,腦中想的是下一個環節,想著自己該說些什麼話,該怎樣把學生引到自己要走的路上來,該開展哪個活動,對學生的發言沒有耐心聽。佐藤學先生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的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這個提示,讓我意識到: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要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髮言的態度。學生雖需要鼓勵,但教師應該認真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並做出敏感的對應,應能慎重地選用每個學生都能理解的詞語講話,這樣,學生之間才會開始互相傾聽,才能在教室裡形成仔細傾聽別人的講話、互相交換意見的關係。就如佐藤學先生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裡,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只有在“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裡,才能通過發言讓各種思考和情感互相交流。許多時候,我們急於完成“教教課本”的任務,將時間緊緊地攥在自己的手中,擔心學生會走向自己沒有預設的那一條路上,於是用自己的想法代替學生的發言,心安理得地做一個驕傲的傳授者。

3、導演者。《靜悄悄的革命》中指出:“在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中,教師的精力集中在深入地觀察每個學生,提出具體的學習任務以誘發學習,組織交流各種各樣的一意見或發現,開展多樣化的與學生的互動,讓學習活動更為豐富,讓學生的經驗更深刻。”作為教師,一堂課,課前教師得認真研讀教材,結合教材實際、學生實際,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特別要注意的是,教學設計用怎樣的具體任務以誘發學生的學習,組織怎樣合理、有效的活動,讓活動成為引令學生學習的實體。在這一環節上,教師成為了導演者。而走入課堂,教師應該注重的是學生的主體,改變原來的教學理念,重視傾聽思路各異的“異向交往”,理解“無論什麼樣的學生的發言或行動,都有他自身的‘邏輯世界’。”因此,課堂掌控在教師手中,教師就是課堂中的導演者。教師只有做到了“用教科書教,而不是教教科書”,學生才能“用教科書學,而不是學教科書”.我想,這樣的課堂才是個性的課堂、多彩的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