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復活讀後感作文

復活讀後感作文5篇

復活讀後感作文

《復活》是一部單一線索的作品,情節並不跌宕,勝在飽含感情、充滿思想和智慧。以下是小編整理的《復活》讀後感範文,希望給大家帶來幫助。

復活讀後感

《復活》作品中,不同的人的死與復活都是不同的。就先說聶赫留多夫,出生於地主之家的他本來是個健康、真誠、善良的小夥子,單純地愛著姑媽家的半養女半婢女瑪絲洛娃。多美好啊!可是,他習慣了靠繼承的土地過奢侈、放蕩的生活,沒有了愛,有的只是對異性的肉-欲。他心中本來美好的愛變成了只是用來消遣的“遊戲”。之後他再次來到姑媽家的時候誘姦了瑪絲洛娃,並拋棄了她,忘記了她。

並且過了另一種空虛、糜爛、頹廢的生活。他不需要勞動,不需要流汗,他做的只是吃飯喝酒,跟同事爭奪情-婦,順便再做做陪審員。他死了,和聶赫留多夫一樣有地位的,還有最初的法庭庭長和聖彼得堡的監獄長。庭長再辦案的時候不需要一丁點查證,何時,他只需給一個審判結果:是死是活,活的是流放還是苦役。他必須以最快速度結束工作,然後風馳電掣趕到旅館和小情人與約會。如果案子錯了的話呢,就讓被錯判的人蹲在旮旯裡頭哭去吧。

至於監獄長,是一個男爵身份的老將軍。它可比庭長橫多了!他曾經率領部隊殺死了一千多名保衛自己的自由、家人和土地的農民。並且在年歲大了以後入主聖彼得堡監獄,創造了十年裡讓監獄裡的囚犯有一半以上自殺了的記錄!這些豐功偉績足以讓他受用終生。毫無疑問,他們也死了,不過,雖然都有地位的他們的心靈都死了,可是最大的差距還是看他們能不能復活。當聶赫留朵夫看到了被他奪走了一生幸福的瑪絲洛娃站在法庭上被毫無根據得判處了莫須有的罪名時,他想起了自己骯髒的行為和生活,他醒悟了。他善良的本性終於喚醒了他腐化了的心靈。他的生活又變了,他不再去找情-婦了,不再頻繁地出現在富豪們的宴會上了。他做的,是傾心竭力地搜尋線索、證據請律師向上級申訴,從而為瑪絲洛娃減刑。並決定與瑪絲洛娃結婚,儘量讓她以後的生活幸福。他以極為積極的心態為自己贖罪。此外,他還探訪了自己家得僱農,瞭解到了基層人民惡劣的生活。並付諸行動,不顧親人的反對,把土地分給了農民,改善他們的生活。

在監獄裡接觸瑪絲洛娃的時候他還看到了監獄裡還有許多囚犯也是被錯判的。於是他又為他們奔走。他復活了。那庭長和男爵呢?他們見到的社會的殘酷的現實比聶赫留多夫多許多。而當他們看著一個又一個的無辜的人直接或者間接死在自己的手裡時,他們沒有一絲懺悔,反而引以為榮。依舊過著自己的日子。他們徹底地死去了。同樣是上層人物的他們,思想差異巨大,奮鬥目標有著天壤之別是為什麼呢?我覺得就是因為他們對身邊的人的態度不同;看到別人受難時的感受不同。也許,這就決定著精神已經死去的他們能否復活。也並不是說沒有顯赫的地位,就不能再死後復活。瑪絲洛娃。本來活潑可愛,單純善良的她遭到了聶赫留多夫獸性的蹂躪。接著又被拋棄。經受了一次又一次打擊得她還是被擊倒了。她甘願做了妓-女,甚至絲毫不以此為恥。認同了醜惡的她,精神死去了。可是,當她見到了聶赫留多夫,聽到了他的懺悔,看到了他如此堅定地決定為自己犧牲。她幾乎從他身上看到了從沒體會到過的來自人性的尊重和愛。

此時,深為苦役犯的她為了不拖累涅赫留多夫而決絕了他的求婚。並且,在她被流放西伯利亞的途中,深深得被革命者的高尚氣節所打動,並她找到了自己真正的歸屬。她在革命者的行列中不但擁有了平等,並且有了新的生活意義。她竭力做一個對得起他們的人,還渴望為別人謀福。她又復活了,最終瑪斯洛娃接到了涅赫留多夫為她爭取來的減刑公文。也徹底地拒絕了他的求婚。可是呢,文章的最後我沒讀太明白。不過我覺得她的生活應該還是會不錯的。也許她流放也會成為一個為人民謀福的革命者吧。至於涅赫留多夫,贖罪之後的他也把自己的土地分給了農民們,我希望他也能成為一個民-主戰士為基層人奮鬥。《復活》這本書表現的思想,是一種充滿矛盾的思想。這本書充分的表現出人世間的人性。《復活》給我帶來的是指正直,是勇氣。我會永遠用這份勇氣和正直生活的。

復活讀後感

暑假,我一口氣讀完了托爾斯泰晚年的一本著作《復活》。似乎很深奧,卻又像讀懂了什麼,精神上的復活,比現有擁有優越的物質生活顯得更加珍貴,更有意義。

一個曾經有著純真美好的童年,對生活充滿希望的年輕人,卻在魚龍混雜的上層社會中過著花花公子般的生活;一個美麗純樸的姑娘,在長達八年的妓女生活中墮落。他們也許會這麼渾渾噩噩地過完一生,但因一次法庭上的偶遇,使這一切發生了改變……

這一次,聶赫留朵夫以陪審員的身份來審理瑪絲洛娃的案件,他認出被告就是他年輕時傷害過的卡秋莎·瑪絲洛娃,又聽到她被冤枉時的慘叫,或許是靈魂的反省吧,他在瑪絲洛娃入獄後奔波在社會的高層,希望替他減刑,可都沒成功,一次次探獄,聶赫留朵夫看見瑪絲洛娃奄奄一息的樣子,覺得自己現在所擁有的都不算什麼,於是用自己的全部家當將她保釋出來。

他又一次向她求婚,她卻拒絕了,因為她不想連累聶赫留朵夫……

這裡,聶赫留朵夫和瑪絲洛娃真正意義上的復活了,這並不是死而復生的復活,而是一種心靈反省和淨化,使自己的心靈得到昇華。托爾斯泰在這本書中反映了人性的醜陋與純潔。《復活》是一本不可多得的好書,大家有機會可以讀讀他。

復活讀後感

在復活一書中,聶赫留朵夫"懺悔貴族"的形象闡述了托爾斯泰作為作者想要表達的精神與主旨。在他身上,“精神的人”和“動物的人”二者交替出現。一方是人之初性本善的天性,一方是在作者抨擊的沙俄統治階級薰陶下腐朽靡爛的惡。

大學時期的聶赫留朵夫熱情而單純,象牙塔中不諳世事的少年腦中灌輸著在當時俄羅斯算得上不切實際的,及其理想主義的名主理念。雖然出生於地主家庭,在注重血統的沙俄是不可與統治階級分割的一分子,但聶赫留朵夫仍堅定不移地反對著土地私有制,“佔有土地是不正當的”,為被剝削的農民、工人呼籲正義,爭取改革。

然而,參軍後,聶赫留朵夫很快地沾染了腐敗的生活方式,再次回到馬斯洛娃身邊後將她誘姦致孕又用100盧布打發拋棄了她,使她被掃地出門,生活困苦,領了黃色執照開始妓女生涯。

馬斯洛娃的如同德伯家的苔絲,被誘姦後生活急轉直下。但她不同於苔絲,因為苔絲於艾裡克是罌粟般引誘其墮落,讓其甘心於沉溺罪惡中的禁果;而馬斯洛娃於聶赫留朵夫,是救贖,是藥引,是他獲得精神上新生的燈塔。因為他,馬斯洛娃不再相信“上帝和愛”,不再相信美好存在於世間。這個因自己的孽障淪落煙花之地,勾欄之中,被徹底地傷害而即將不久於人世的女子,喚醒了被動物面支配的聶赫留朵夫殘存的“精神的人”。自此,他開始了為馬斯洛娃上訴,從而接觸社會各個階層的人間百態,產生對沙俄社會的反思與痛恨,直至獲得馬斯洛娃的原諒,散盡家財與她同被流放西伯利亞的道路。而馬斯洛娃也在原諒聶赫留朵夫中復活了自己。

全書中,最令我恐懼的不是沙俄統治的殘忍不公,不是社會底層人民飽受剝削虐待的悽苦生平,而是這些社會因素造成的精神上完全的,徹底的,悲哀的空虛。托爾斯泰曾描述馬斯洛娃作為妓女的生活,下午起床,挑衣服,吃油膩的甜食,與鴇母吵架,傍晚縱情享樂直至凌晨。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行屍走肉般的生活失去了任何存在的價值與意義。在風雨中的車站失去了信仰的馬斯洛娃,彷彿也失去了靈魂。於徹骨的麻木與放蕩中,馬斯洛娃只是個挖掉了精神的軀殼,沒有了自我,沒有了意識,以一個渺小的,獸性的姿態存在著。這恐怖的空虛蔓延著,不僅在底層人民中出現,也更在貴族,這些因腰纏萬貫連基本的謀生工作都不需要實行的遊手好閒者們中出現。托爾斯泰也在文中借聶赫留朵夫問道,受苦的意義是什麼?存在的意義是什麼?

於我而言,這就是為什麼馬斯洛娃和聶赫留朵夫兩個具有典型的形象能如此觸動人心。只有走出精神上的空虛,才能夠真正的活,名曰“復活”。空虛是這些可憐人們逃避難以承受的苦痛的途徑。聶赫留朵夫也一樣,他困惑於社會中如此的苦難與不公之意義,徹夜翻讀聖經焦急尋找答案,得出結論為,要克服如此的苦難與罪惡,唯有“在上帝面前承認自己的罪”。這具有濃郁薰陶的思想卻也不失為真理,歸根結底向上帝懺悔是為了尋求寬恕。承認並知曉了自己的罪惡,繼而尋求某種更高精神存在的寬恕,受害者的寬恕,或自我寬恕,但寬恕並非包庇。承認罪孽,並帶著罪孽活下去,無論你是信徒或無神論者,這都是通往心靈淨化的唯一道路。西蒙鬆之類的革命者攻擊的是製造社會性麻木空虛的源頭,即封建體系。而聶赫留朵夫與馬斯洛娃,代表了千萬渺小的封建受害者,即沒有能力或不願傾其所有來改變全社會的人民。在政教合一,根深蒂固的沙俄,托爾斯泰創造此二人的意義是,個人信仰與懺悔,宗教主義的路途,才是絕大部分麻木而無力改變社會的民眾尋求解脫的方式。面對俄羅斯民族深沉的苦難,托爾斯泰一生的思想沉澱給出的解決方法,盡顯了生活在精神世界的文豪思想,從個人的精神上解救這個他所深愛的民族,而非社會性的改革。

個人宗教主義具有足以抗衡封建腐爛的社會體系的能量,也可能是在不能改變體系之前,人民的唯一救贖。這就是我眼中,復活的主旨。

復活讀後感

同俄羅斯的音樂一樣,俄羅斯的文學永遠有一種獨特的味道,我見識太少,不知道該怎麼形容,但它確實是獨特的。

作為托爾斯泰的收官之作,托爾斯泰或許是準備把自己全部的思想都傾注在這部作品中,對政府、官員腐敗無能竭力批判,對社會體制的腐朽失效無情揭露,對罪與罰進行探討,對宗教思想進行探討,對貴族的嘲諷,對貧農的同情,對一切苦難的關懷,還有對俄羅斯社會生活狀態的細緻描繪,思考深入,細節豐富,堪稱包羅永珍。

一句題外話,《復活》中還講了一個關於“三體”的小笑話,用來形容聶赫柳朵夫、卡秋莎和革命者西蒙鬆的三角戀關係,不知道深受俄羅斯文學影響的劉慈欣,寫《三體》是否是受此影響。

聶赫柳朵夫是托爾斯泰本人的影子,是他一直以來想成為的那個人,聶赫柳朵夫所有“不合邏輯”的所作所為,都是托爾斯泰想做而不敢做的事。

托爾斯泰本人嚮往樸素、甚至苦修般的生活,但為了夫人和家庭,他卻無法放棄他的土地,他的莊園和他的生活,於是只能一再忍受這內心的矛盾,他甚至私下寫過同夫人的訣別信但卻祕而不宣,他只是想通過這樣的方式尋求心靈上的解脫。但他在去世前的一段時間,他終於出走了,並病死在路上,這是他最後的勝利。

正是這樣的煎熬,這樣的內心鬥爭,才塑造出了聶赫柳朵夫這樣一個人物。姑且不論那些關於土地,關於私有,關於政治,關於革命的思考是否正確,讀後感.但他成功地為聶赫柳朵夫注入了自己的靈魂。一些評論認為本書最大的敗筆即在於將一個70歲飽經滄桑的靈魂注入到一個30多歲浪蕩公子的身上,實在是不協調,如果這個人物的轉變能再坎坷曲折一些,或許會不那麼突兀。

另外,全書的最後一部分,“福音書”式的佈道,也飽受詬病。

確實,有的細節也許處理的還不夠自然,或者說有點匆忙,這也給批評家們以口實,但這雖然不是託翁最偉大最完美的作品,但已經足夠震動我們的心靈。

詩曰:

權貴府上連場宴,西伯荒原徹骨寒。百年滄桑世事改,人間依舊多苦難。

復活讀後感

19世紀末的俄國文壇,《復活》《戰爭與和平》與《安娜—卡列尼娜》一起成為托爾斯泰的三部代表作。而我讀的是《復活》,這是一個悲慘的故事;該女子被誘姦,被逐出,淪為娼妓和罪犯。而當其最初責任人願意補贖時,好運將至時,又得病身亡,真太悲慘,這部小說是作者列夫.托爾斯泰的嘔心瀝血之作,又是一部涉及俄國當時政治宗教的小說,題材驚世駭俗,發人深省,內容有勸人善,改邪歸正的作用,而在大結局時,作者迎合讀者的心理,把之寫成大團圓的結尾,男女主人公摒棄前嫌,終成眷屬,但作者認為不符合生活的真實,而修改了稿子,男女主人公無緣結合,而形成了一個悲劇,這也反映了當時的俄國社會,而作者托爾斯泰的作品被譽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在整部作品中,其主人公聶赫留朵天是一個有正義感的人,他出身貴族,卻具有強烈的反省精神,道德意識,他同情人民,鄙視腐敗,因而慷慨解囊,毫不畏懼地與黑暗做鬥爭……內心正義,平等,他的本性善良,面對被自己拋棄的初戀情人,他能產生愧疚之心,具有一定的責任感。女主人公瑪絲洛娃是一個純潔美麗的人,漂亮厚道,即使在牢房裡,她還關心別人,看到孩子受到飢餓,她自己不能坦然進食,她與聶赫留朵夫有過純潔的愛情,愛她的聶赫留朵夫拋棄她,使她吃盡苦頭,但無論瑪絲洛娃多恨他,自己在心裡還是承認他是她所認識的人中最好的一個,發現聶赫留朵夫悔改之後,還是從心底裡饒恕了他,併為他的生活著想,拒絕他的求婚,寧可自己受到傷害,也絕不傷害他人,這本小說一方面表現了作者晚年代表性主題——精神覺醒和離家出走,另一方面即主要方面則是借聶赫留朵夫的所見所聞,展示從城市到農村的社會陰暗面,對此作了深刻的批判,通過主人公們的遭遇淋漓精緻地描繪出一幅幅沙俄社會的真實圖景,以最清醒的現實主義態度對當時的國家機器進行了激烈的抨擊。

列夫托爾斯泰的《復活》就語言風格而言,讀起來簡明易懂,讓我感到輕鬆,而小說所表達的意義卻不是那麼的輕鬆,而是嚴肅的,至於這本小說為什麼要叫“復活”呢?我想是這樣的:在書中,聶赫留朵夫的日記中有這樣的一句話“我覺得她的內心在變化,連我都不敢相信,可是我覺得她就是在復活。”看到這裡我頓時就明白了為什麼這本小說叫做“復活”作品以兩個主人公的經歷表現了他們在精神與道德上的復活,告訴我們要與人為善,每個人心裡都有一顆善良的種子,我仍是一個漂亮的人,之所謂“人之初性本善”用一顆善良的心去看世界會更加美好。製造一個寬鬆和諧的人際環境會使自己有一個發展個性和創造力的空間,與人為樂,給自己快樂。

小說情節跌宕起伏,人物刻畫入木三分。在語言、行為和生動的細節描寫中突出了人物個性,描繪精確,筆力雄渾。多處運用誇張的寫作手法等。都值得我們在習作時借鑑,另外,我覺得這本書給了我太多的資訊量,即使我讀了很多遍也還是無法理解其中的道理,我還需要時間慢慢品味。

相關文章:

1.《復活》讀後感500字

2.《復活》讀後感800字5篇

3.復活讀後感1500字5篇

4.《復活》讀後感1500字

5.《復活》讀後感500字

6.《復活》讀後感

7.列夫·托爾斯泰長篇小說《復活》讀後感5篇

標籤:讀後感 復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