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小說《吶喊》的讀後感範文四篇

經常看書可以讓我們瞭解時事,增廣見聞。同時也能夠增強我們的思考能力,你有為你喜歡的書籍寫過讀後感嗎?下面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小說《吶喊》的讀後感範文四篇,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小說《吶喊》的讀後感範文四篇

小說《吶喊》的讀後感範文

《朝花夕拾》是魯迅回憶自己往事的散文集,而《吶喊》則是魯迅的第一部小說集。其中,我最喜歡的是“阿長與山海經”這篇文章。

這篇文章講的是魯迅小時候和一位叫阿長的保姆在一起的時光。這個保姆雖然沒什麼文化,但是懂的禮節很多,在大年三十早晨都讓魯迅按照習俗把該乾的事幹完。不過有一次她把魯迅的隱鼠害死了,魯迅非常恨她。後來,魯迅的叔祖送他一本《山海經》繪本,他很喜歡,但沒多久就把書弄丟了,想再買也沒買著。阿長告假四五天回來後帶來了一本新的《山海經》,魯迅忘記了仇恨,非常敬佩阿長。

我認為阿長是一個懂禮節、關心他人的人。懂禮節體現在除夕夜,阿長讓魯迅準備明天的事。第二天早晨,必須讓魯迅按照習俗把該乾的事幹完才能上床。關心他人體現在她把隱鼠害死了以及把新的《山海經》帶回送給了魯迅。害死隱鼠是因為她以為那是老鼠,不讓它傷害人們;如果她不關心魯迅,就不會給他新的《山海經》。

《朝花夕拾吶喊》這本書中還不止這一篇文章,有趣的還有很多篇。比如“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百草園是魯迅先生童年的樂園,那裡的一草一木,一蟲一鳥都深深地刻在了童年歡樂的記憶裡。三味書屋既是魯迅先生認真讀書的地方,同時也是一個充滿童趣的地方。如果大家有興趣,可以看看這本書,也歡迎大家推薦書籍。

小說《吶喊》的讀後感範文

吶喊!吶喊!中國人民站起來啦!一本《吶喊》,曾經激勵了多少舊社會的年輕人。

出自魯迅之手的《吶喊》,是中國新文學的奠基作,是五四運動事情社會人民的真實寫照。“描寫病態社會的不幸人們,解除病苦,引起療救的注意,併為新文化運動吶喊。”魯迅是這樣介紹這本書的。它揭示了種種深層次的矛盾。儘管,那個時代離我們很遙遠很遙遠,但看完這本書,我的心情也不禁沉重下去。

書中第一篇小說《狂人日記》,描寫了一個迫害症患者的心理活動。這個可憐的人兒啊!深受封建禮教和制度的迫害,對社會甚至是自己身邊的人都有一種恐懼感。它總認為現實是個吃人的世界,認為封建社會是個吃人的社會。儘管,那個社會是不會吃人的,但那句“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也不得不引起我們的深思。這篇文章是作者對吃人社會發出的勇敢挑戰,是反對封建社會的第一槍。

而《孔乙幾》則又是一篇抨擊封建禮教和制度的文章。孔乙幾,是封建社會的一個落魄的讀書人。在封建統治的毒害下,他只會“之呼者也”,一無所能,不得不做了樑上君子,並在生活的折磨下慢慢死。可憐的他,因窮困成了人們的笑料,因偷竊被打斷了腿,儘管他心地善良,可又有誰會同情他那?在茫茫人海中,他就只能這樣走下去。“孔乙幾還欠十九個錢那!”是啊,他的債誰幫他還那?辛酸的故事,鞭撻了封建社會對知識分子的戕害,使人不禁心中一沉。

再說說〈阿q正轉〉,大家再熟悉不過了。他是魯迅的代表作。他塑造了一個以“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的貧苦你們阿q的典型形象。他同樣可憐,一無所有,受欺凌與剝削,只能用所謂的“精神勝利法”自我安慰。曾經的他,渾渾噩噩,苟且偷生,在聽到辛亥革命後,他卻嚮往革命。可這一切的一切,都在他被槍斃時結束,他的死,他的死又是一場悲劇。阿q,這個看似不可理喻的人物,卻正是那個年代廣大農民的縮影。阿q的命運揭示了農民在腐朽思想毒害下的人生扭曲,不得不引起人民的慷慨。

魯迅的小說,有思想,耐人尋味,他讓迷陷於封建制度的人們都清醒起來。那麼生活在現代的我們該做些什麼那?就讓我們一起跟著魯迅一起吶喊,吶喊吧!珍惜現在,珍惜美好的生活,為了祖國的美好明天努力努力!

小說《吶喊》的讀後感範文

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完全忘卻,這不能完全忘的一部分,到現在便成了《吶喊》這部小說的來由。”

——《吶喊》

開始拿到這本書的時候,心中無由的產生的一種陌生,那種陌生感是寒冷的。帶著這樣的感覺,我開啟了品讀《吶喊》這部小說的征程。

從《一件小事》、《狂人日記》、《故鄉》這些文章中,我感到了迷茫,我真正的不能理解,不能感受出文章中的韻味,相反我對要讀懂這本書的意念越發強。在《孔乙己》中,我看到了悲慘的人生,同時也看到了造成這悲慘人生背後那黑暗的社會,我開始慢慢懂得魯迅先生為什麼要棄醫從文,能夠治好國民的皮肉之傷是完全不足夠的,只有填滿了那內心的空白,人們才會覺醒,才會懂得拿起武器反抗那扭曲的黑暗。

可以使人歡,可以使人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

與家人團聚必然是歡,妻離子散可以使憂,但是我覺得用“苦”或者是“悲”字來形容就更加好了。當時的社會是黑暗的,造就了這樣淒涼的文章理所當然,祥林嫂的慘死街頭,孔乙己的悲慘,外加國民的愚昧無知,營造了這樣淒涼的氛圍,從而產生了《吶喊》這部小說。

有時,面對生活的不如意,我也想吶喊,將這種不滿發洩出來,寫到書本中,但是這畢竟只是內心的暗示。有人說,時間可以使人忘卻那內心的傷痛,開始的強烈感覺會隨著時間的遷移而變得淡了,最後淡的讓你已經忘卻了曾經有過這樣的傷痛。然而,我覺得其實並不是這樣的,這樣的感覺就如同魯迅先生書中說描述的那樣“所謂回憶者,雖說可以使人歡憂,有時也不免使人寂寞,使精神的絲縷還牽著已逝的寂寞的時光,又有什麼意味呢,而我偏苦於不能完全忘卻。”回憶就是這麼強烈,因為內心深處的強烈呼喚,所以造就了今日的吶喊。

今日的吶喊與昨日的《吶喊》這部小說唯一的區別就是,面對的人,所處的社會,表露的情感的不同,而這些不同並不能阻隔兩者的聯絡,這便讓我想到了一首詩《如果》,可是生命中並沒有如果,有的只有無盡的吶喊與彷徨。

小說《吶喊》的讀後感範文

酷愛讀魯迅的作品,《吶喊》也是出自魯迅之手筆。孫乙己、閏土、阿Q。一個個鮮活的人物,從《吶喊》這本書中浮現出來。這本書中的《孫乙己》這篇文章反映了封建社會人們的疾苦。

孫乙己,鹹享酒店唯一穿長衫站著喝酒的常客,滿口是之乎者也,卻沒有撈得半點功名。雖然他非常喜歡讀書,卻因為貧窮,不得不去偷。本來還可以靠替人家抄書,換碗飯吃,可惜他又有一樣壞脾氣,便是好吃懶做。坐不到幾天,人和書一起失蹤,幾天過去,便沒有人叫他抄書了。一次他偷書偷到了舉人家裡去了,被打折了腿,坐在一個蒲包上,賣了書又去喝酒了。又黑又瘦的孫乙己在旁人的說笑聲中,坐著用這手慢慢走去了,從此,再也沒有看見孫乙己。

孫乙己唸書念迂了,因此他的許多言語行為非常可笑。但他是可憐的,封建科舉制度害了他。他的貧困,屈辱的生活,應該得到人們的同情,然而卻沒有。他是善良的,可以從他常常教孩子們讀書可以看出。可是集合所有的人都在取笑他,戲弄他。人們對他說最多的一句話是:“偷啊,你又偷什麼了,啊!”這樣,他終於在孤獨和寂寞中死掉了。這個故事是在描寫一般社會對於苦人的涼薄。這是當時社會人民發自內心底的吶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