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讀後感感600字優秀5篇

寫讀後感不是簡單複述故事的內容,必須要把自己的感受融入文章中,在一篇讀後感的寫作中,絕對不能偏離文章內容,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讀後感感600字優秀5篇,感謝您的參閱。

讀後感感600字優秀5篇

讀後感感600字篇1

關於易經我是早有耳聞, 可惜一直沒有時間去拜讀這部偉大的著 作,終於在研究生階段,我有幸選了一門關於易經的選修課,通過對課程的學習,讓我對易經有了初步的瞭解。 在學校該門課程之前,我一直認為易經是一門關於占卜的學問。 甚至經常看見大街小巷上打著易經的旗號為大家算命時候,我一度認為易經不過是古代人的一種愚昧無知的表現, 由於他們無法解釋科學 現象,所以就發明了易經來解釋自然萬物,甚至將易經等同於封建迷信。然而通過課程學習,我深深的認識到我原來的看法是片面的,易 經並不完全是命理學說,也不是完全是用來占卜、算命的,在需要問吉問凶的時候,人們才會真正重視易經,以達到趨吉避凶的目的。

易 經的作用表現為一下幾個方面。首先,易經是我國古代文化的基礎, 可以說,我國古代的許多思想家的思想理論出發點都是易經,比如,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無論是孔孟之說,老莊之道,還是孫子等 兵法家,他們思想的理論基礎都是易經,孔子曾說“不學易,無以知”的感慨,老子更不必說,在他的道德經中,通常都是易經的成分,如 “大圓若缺”等語言,幾乎就是易經的本質精華之所在;其次,易經是人們修身養性蘊德、提高思想的最好著作之一,易經中的許多語言是 相當富有深刻含義的,是非常發人深省的,比如,易經乾卦,象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意識是天道按照一定的規律執行不休,君 子應該象天道一樣,自我堅強,不斷地追求進步,通過不停止不休息的努力,以提高自己的能力和道德修養;而乾卦的九三“君子終日乾乾,夕惕若,厲無咎”,意思是為學為道的君子,要效法乾無如日經天的精神,一天到晚都要剛健中正地前進,雖然到了夜晚,也要像白 天一樣警惕自己,就不會有過失了。第三,易經告訴了我們科學的思維方法,即唯物辯證法,如其“近取諸身,遠取諸身”,既是易經的來 源的解祕,同時,不也是告訴我們如何思考問題嗎?即觀察事物要用聯絡的觀點,從自我出發,聯絡身邊的事物,做到周詳。實際上, 《易 經》的作用何其大也,舉不勝舉。

總體而言,易經確實不愧為我國古 文化的精萃,它的許多思想和觀點,都是符合唯物主義辯證法的。

讀後感感600字篇2

古華的《芙蓉鎮》,是第一屆茅盾文學獎獲獎作品,以虛構出來的湘西芙蓉鎮為環境,以十年動亂的萌芽、發展、結束為時間線索,以胡玉音等人的遭遇為代表,是一部時代特色鮮明的長篇小說。

全書共分四章,每章七節,每個章節都有標題,結構緊湊,框架鮮明,作者的邏輯性很強。優秀的文學作品大致可以分成兩類,分別是作者跟著作品走,或者作品跟著作者走。前者的優點是區域性好看,但易輸於整體;後者整體思想性強,但區域性不夠精彩。《芙蓉鎮》屬於第三種,即,全域性上,作品跟著作者走,區域性上,作者跟著作品走,所以,《芙蓉鎮》在故事上文字上即清晰又精彩。大局是框架,沒有規矩則不成方圓,但若拘泥於規矩,文學作品就成了刻板的數學題,美的感受就成了公式。這一點上,古華先生跟路遙頗為相似。

?芙蓉鎮》是以寫時代為目的的小說,人物是古華先生表現時代的工具。或者說,芙蓉鎮是濃縮了的十年動亂背景下的中國,《芙蓉鎮》上的人物,是十年動亂背景下,國民的代表。基於此,讀者會看到,古華先生在描寫某個人物遭遇時,忽然筆鋒一轉,轉向當時的中國有同樣遭遇的那些同胞們。作者只是借題發揮,《芙蓉鎮》是古華先生抒發感傷的視窗。所以,雖然全書字數不多,人物不多,但是全書的表現力極強,讀者彷彿能聽到作者的心跳,與作品人物共同回到了那個瘋狂的年代。

所謂階級鬥爭,不過是人與人之間的鬥爭;所謂革命,不過是人革人的命。在本書中,十年動亂本身已經成為了書中人物打擊報復的工具,提供了發洩的機會。這就使得這本書人性十足,一切故事,都是人事,十年動亂造成的破壞,也是建立在人的劣根性這一基礎之上的。《芙蓉鎮》並沒有簡單的停留在對十年動亂的批判,而是更深入的剖析被捲入十年動亂的那些人物,使讀者隨作者一起反思人性。

文學作品不是胡侃。優秀的小說是來自作者靈魂深處的吶喊。一字一淚,一字一血。

讀後感感600字篇3

從小到大,我讀過許許多多的書,也明白了不少道理。《上下五千年》讓我知道了一個個動人的歷史故事;《小故事大感動》使我懂得了人間的真愛;《哈利波特》給予了我豐富的想像力------而這幾天,我讀著《林肯傳》,心情久久不能平靜,我被一種精神,一股力量深深地震撼著。

林肯,美國的第16任總統,他出生卑微,是一個木匠的兒子。小時候家裡很窮,他什麼活都幹過,上學時間全部加在一起還不到一年。可他勤於讀寫,努力吸取知識。他歷經磨難,永往直前,經過不懈地追求,終於在52歲時任美國總統。

林肯一生的經歷讓我感覺到他是個有目標的人。儘管他卑微的鞋匠的兒子,但他心中始終有著明確的人生奮鬥目標,併為之不斷努力。你看,林肯的父親一直希望林肯子承父業,做一個像出色的鞋匠,但林肯有著自己的理想,做一個“辦實事,說真話”的好律師。他如願以償之後,進入國會,參加了總統的競選。有了目標就有了方向。我現在的目標就是要靠自己的努力,考上理想的中學,曾經我制訂了美好的計劃,為了激勵自己,還在班級裡確定了我追趕的目標。時間慢慢地過去了,我的目標沒變,但我的意志在減弱,行動更令我慚愧。林肯就是靠堅強的意志實現目標的,我不能做“語言的巨人,行動的矮子”,我想只要我永不放棄,一定能成功的。

讀了書,我感受到林肯的成就是勤勉鑄就的。在有限的時間裡,林肯總是把握每分每秒,從極其有限的書本里獲取新的知識。他白天干活,晚上常常到屋外借著火堆的光線看書。他把能找得到的書都找來了,反覆閱讀,有的還能背出來。很多人難以理解與土地和木頭打交道的林肯為何這樣拼命地讀書,但是他依然執著。想想我現在,是爸爸媽媽的“小皇帝”,被他們寵愛著,要什麼有什麼。我從來不做家務,也從來沒有為吃和穿擔心過。我家裡有很多書,有些好書我還一次都沒有翻過呢。書櫥上積上了灰塵,我無暇顧及,沉醉在電視與電腦的花花世界,使我不能靜下心來好好看書,想我需要去掉浮躁,靜下心來充實自己。

讀後感感600字篇4

初讀餘秋雨的《文化苦旅》總是感嘆於他那伸張有力的筆法和豪邁中略帶悽苦的哲語。是什麼使得作者筆下的文章能夠吞吐千年,博通古今而顯得遊刃有餘?是一種閱歷,一種修養。大江南北,長城內外無處不見證著他那滄桑而深邃的足跡。就是這種閱歷和修養造就了《文化苦旅》的那種獨具風格的藝術特色:對於讀者來說,欣賞餘秋雨的美文在很大程度上留給讀者本身的是一種精神上的洗禮和文化省思的自由空間;就其作品本身來講,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更給這部美文以強烈的美感。下頭就詳細將講這兩方面的藝術特色:

首先,文化省思,精神洗禮的社會功用是其主要的藝術特色。在《文化苦旅》中涉及的資料可謂古往今來,不僅僅有莫高窟的玄祕與聖潔,還有黃河禮貌的盛衰歷史,不僅僅有江南的秀美與嬌豔,還有廟宇的悠遠與深沉,在描述的字裡行間,作者的那種對中國歷史文化的見解很自然地融合到文章中去(這種文化見解包括了作者對歷史現象的批評,讚揚等態度)。讀者在閱讀的同時也潛移默化地理解了作者的歷史觀點,甚至理解了這種觀點,從而引發了讀者對文化的某種反思,在此同時讀者的精神也得到了洗禮。比如,《道士塔》這篇文章,作者並沒有過多的批評那個“王道士”,而是將“敦煌失竊”的過錯歸咎於那些官僚們的身上,讀者從這一點能夠聯想到當今社會,從而讀者的精神某種程度上受到了洗禮。

其次,語言的詩化,敘事的故事化也是其藝術特色之一。餘秋雨《文化苦旅》語言的詩化現象比其它作家的美文表現的更為突出,比如《江南小鎮》這篇文章中的語言就顯得那麼的富有詩意,異常是文章中引用了一些楹聯,例如“淺諸波光雲影,小橋流水江村”等;還有在《洞庭一角》中多次引用古代詩句,更添加了文章的那種詩韻味兒。另外在《廟宇》中作者詳細敘述了“胖和尚”與“瘦和尚”一些對話;在《風雨天一閣》中也描述了天一閣遭浩劫的一段細節等,這些故事化了的敘事成了《文化苦旅》的一大特色。

?文化苦旅》憑藉作者對山水的詩化描述以及對歷史事件的故事化敘事,來尋求一種對文化人生的省思和精神的洗禮,從而揭示了中國文化的巨大內涵。

讀後感感600字篇5

?紅與黑》是司湯達的代表作。主角於連是一個身份卑微的農民的兒子,通過自己兩個女人躋身上流社會,而最終卻被陷害成為了階級鬥爭的犧牲品。

對於於連,人們可以作出很多評判,可以說他是個盲目追求個人利益的小人物的悲劇,一個野心家的毀滅,一個反封建鬥士的犧牲等等。各有各的看法,但又都在情理之中。就認為,說於連是個個人主義野心家固然不錯,但不如說他是個追求幸福而又不幸走上歧途的人更為確切些。

於連的一生都在追求幸福。他雖出身卑賤,卻有幸受到良好的教育,又有著傑出的智慧,所以他日後能廁身在所謂的上流社會中。什麼是幸福,怎樣得到幸福,是困惑著人類幾千年的問題,也同樣困惑著我們的於連。在他心目中,幸福並沒有確切的標準,只是在他的心計,在他的警覺,他的一個又一個的“作戰計劃”當中。他為第一次擺脫了父兄的虐待而幸福,為德。萊納夫人面前履行“某種責任”而幸福,為驕傲的瑪蒂爾德在自己面前屈服而幸福,為一次次地發跡而幸福得要命。他渴望幸福,渴望飛黃騰達,他發誓寧可死一千次也要飛黃騰達。為此,他製出了一個又一個“作戰計劃”,使出各種虛偽手段,他超人的智慧發揮的淋漓盡致。但他每每在幸福之時,他又會捫心自問,深深自責。因此,他的計劃總會漏洞百出,總會讓人懷疑。

於連在這種幸福的標準是以社會和他人標準為標準,追求他人和社會的承認。他並沒有獲得多少快樂和幸福,反而使他處在一種緊張狀態,僅僅是感到“快樂的到了極點”,興奮地跑來跑去,一種“野心家實現後的狂喜”,只是片刻激情而已,剩下的是想著緊接著應該在制定一個計劃。當他以為德。萊納夫人的一封信斷送了他的幸福時,他想到了報復,最終被投進了監獄。在獄中反而使他從社會的束縛解脫出來,獲得了自由。他卸下了往日一切偽裝和麵具,找到了真實的自我,也找到了真正的幸福。他放棄了逃跑和上訴,能夠真誠地對待每一位朋友,坦然地面對死亡。

司湯達在寫完《紅與黑》後認為在五十年後才會有讀者。我們讀完後也禁不住問自己,我們是不是那少數的真正為自己而幸福的人?

標籤:讀後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