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學生《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3篇

李澤厚《美的歷程》這本書深受廣大讀者的喜愛,那麼學生在讀書的同時是不是都有不少的讀後感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學生《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僅供參考,歡迎大家的參閱。

學生《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3篇

學生《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1

我讀《美的歷程》可以算是個例外,這本書罕見的厚,全書377頁,感覺是我看過的唯一比這本書厚的就是半部《資治通鑑》。買書我可沒這講究,不分厚薄,只管喜歡,先從架子上不分青紅皁白,檢面善的就抽出來,交款的時候再把書擺到檯面上,價格質量做一番綜合衡量天人交戰,之後拿上三、五本飄然遠引。

長話短說,那天在三聯,我忘記把《美的歷程》從購物車裡面抽出去,就這麼把它買回來了。(不知道這無意識的行為是否也埋藏著什麼潛在動機?)我沒有任何理由不心疼,88塊錢!!!不過這本書貴也有它的原因,全書收錄214幅精美插圖照片,其中大部分是彩色的。看在這錢的分上,再厚的書,也要咬牙看下去。如此,我在廁所裡開始了《美的歷程》。之後我發現了一個道理,看插圖多的書自有好處,就是看的快,成功感強烈。一次如廁,我最多看了50頁。但也有慢的時候,比如在上“魏晉風度”那一章的廁所時,我一次就耗費了將近30分鐘。原因是我看到了非常好的一幅圖片:河南洛陽出土的一尊北魏時期泥塑。在描述這泥塑之前,我要先問大家一個問題(這問題我出了廁所馬上就問了我的女朋友,她的回答讓我非常高興,其智力水平正好符合我的要求),我們心目中的古代人是個什麼樣子?為了讓大家有充分思考的時間,我這裡先分個段。

答案我自己說出來吧:峨冠博帶,寬袍廣袖,對於武俠小說看多了的朋友,古人有時候腰裡還配著一把寶劍,總之,有點不食人間煙火的味道。小時候讀郭沫若的《屈原》,裡面畫的屈大夫就是這個樣子,後來看過的所有古人造型也都是一個模子(可能最近中央電視臺拍的《笑傲江湖》裡面的餘滄海算個大例外)。但你來看看這塑像(書中163頁),在頁面的右下角,一個小小人縮成一團,抱頭坐在一塊圓形石頭上,只能看到聳起的雙肩和一頭亂髮。這是一個有血有肉的人,他在為什麼而痛苦悲傷?靠,簡直就是個小哈姆雷特,說它象哈姆雷特,還有一個原因,就是他的頭髮都打著卷,貼在頭皮上。就是這個泥塑,讓我在馬桶上憋了半小時,不是沒有收穫,出來的時候我帶著這樣一句話,讓我的女友五體投地:不瞭解中國的歷史你會看不起中國,瞭解了中國的歷史你會覺得這不是中國。現在,這本書我已經看完了,對於作者的學養除了敬佩我沒什麼好說的,而且,單憑那麼多漂亮的圖片,我花這個價錢就完全值得。只有一樣,再好的書也有打折的時候,別的不說,我那本插圖版精裝《西方的智慧》就是半價買的。就一句話,萬一哪天你們誰看見這本書打折處理了,可千萬千萬別告訴我。

學生《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2

“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但需要讓我去給“美”這個字填充使它變得不抽象,我會找一個自己喜歡的物象來解釋。當再問我“什麼是美”,“美從何而來”,我會意意識到自己不懂美。讀了李澤厚先生的《美的歷程》,我對美才開始瞭解。不是冗長的資料,讀起來會有散文的趣味。我喜歡的是書中把美的發展歷程聯絡到了人類精神文明和社會時代發展上。

從史前文明的“自義農,至皇帝”到明清時期的“清太祖,膺景命”。第一章的龍飛鳳舞的圖騰文和原始歌舞,第二章的青銅饕餮,都包含了人在自然崇拜時期對"神"的普遍觀念。人們的文明還是在思想啟蒙階段,對美的執著來源於心中的敬畏。其表現形式也是在生活的日常,也是初生階級統治者的美好幻想。之後就是三四五章的先秦理念,楚漢浪漫,文晉氣質。人類文學啟蒙到初步形成格局,類似於詩經的賦比興,諸子百家,到後期魏晉南北朝曹氏三傑,以及引入印度的佛教。

詩歌又是由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折的新興文化的端倪。楚漢浪漫又發源於地主階級追求生活的豐滿。文晉風度又顯現出門閥士族"非湯、武而薄周、孔"的價值追求。佛教的引入也是為了執政者融合儒家文化鞏固統治。從各個時間的作品可清晰看出。最後的幾章唐宋明清。唐朝的詩讓美開始有了自由的形式,人們開始抒發自我意識,把主觀情緒融入進作品。宋詞元曲和明清小說則更多的表現了人的現實生活的悲傷和下層市民的希冀和願望。還有近代人們對於表達的要求更直白,直接導向本質的現實生活。這是我看完第一遍的清晰印象,其中可以聊的話題甚多,它就像一幅巨集大的美術圖。其中的宗教思想我看著挺累的,因為聯絡到了康德哲學,更喜歡書中感性的文字,有趣的看著中國文化在藝術長廊的發展。

學生《美的歷程》讀後感範文3

我有幸讀到這本書,並得以在炎炎夏日靜下心來,以美之名遊走在歷史的罅隙間,流連忘返。

我從書中有了中式美學的初印象:拙而樸,簡而精,韌且潤。早期的陶土容器,青銅禮器,發揮了當時生產力的最高水平,展現最原始樸素的信仰。詩三百是簡單上口的字句,精要展示了當時的生活圖景與追求。隋唐的佛像,以刀刻入山石中,卻展示出流暢的線條,塑造出慈悲溫潤的眉目……一路走走停停,站在當下多元化的文化洪流時代,回望過去涓涓細流匯聚成海,終於覺得自己隱隱抓住了中式文化的脈絡與底蘊。

美是她本身,也是觀察一個時代整體氣象的視窗。

美承擔了一個時期的認知程度。猙獰的青銅饕餮及"巫師"的存在,恰恰是認知水平較低的先民對自然的想象,並與治理群落相銜接的產物,而到春秋戰國時期,儒學則把關注的點轉移到現實生活中的社會人倫中,並生髮出以此為中心的禮樂制度,樂曲歌舞便有了端莊的"禮"的姿態。

美是有因果的,反映了政治,經濟,社會百態。魏晉時期政治環境的混亂卻解除了思想界的束縛,人們開始了迷茫的發問,不問那由虛無想象構成的神明,而是問自然宇宙,問自己的內心,終於出現了"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的悵惘心緒,流出一絲空靈之美,也成就了"顧日影而彈琴"的嵇中散,與友人在搖亂竹影中高唱"世故紛紜,棄之八戎",那狂狷不羈的名士們終於因其絕美的風骨,在我眼前越來越立體……大唐盛世,國泰民安,繁榮昌盛,肥美之態的盛行也有了緣由。宋時南遷完成,朝堂重文輕武,理學興盛,美也愈發婉約含蓄,"揀盡寒枝不肯棲,寂寞沙洲冷。"的空漠之嘆便有了歷史的厚重感……美在一段時空的多種因素下孕育出來,又在這些因素之上給人以精神的慰藉。

美是無疆界的,我也窺得了她跋山涉水而來的歷程。時間座標來說,李澤厚老師展現了北魏前的佛像故事,印度本土佛教色彩濃重,多野蠻血腥,教人逆來順受,忍受世事不公的現實,而隨著李唐盛世的到來,觀念的開放生活的安穩,佛像故事趨於"極樂",也就更為本土化了,宋後佛像線條更為柔和,較唐時清瘦,融入了宋的氣質。地理座標來看,較遠的克孜爾石窟有著鮮明的異域風格,伴著駝鈴聲聲進入敦煌、雲岡,佛像就親切許多,更亞洲的五官,斑斕的色調讓人移不開眼睛,進入伊洛之畔,龍門佛龕甚至生出天人合一的意味,為本土所用了……遍歷了這段時空,才能品到美的動態演變,和而不同。

當然,但看美本身,就十分讓人享受。"江流天地外,山色有無中"的中國山水畫就帶有中式牧歌的美感,從概括意境的追求,到多義性的風神之美,再到精緻明確的細節感,靜中有動,巍巍高山似有晴嵐流動翻湧,鳥獸被定格在畫上,卻好似下一秒就會發出婉轉鶯啼,或者撲出畫面……我國文字自帶了音韻美,《詩經》中賦比興,詩律詞格,明清小說更是朗朗上口,帶有坊間的市井氣息……

以美的名義,我感受到了美學的發展邏輯,她有繼承,又擁有時代的烙印,才成為"變異而多彩的巨川",她擁有相通的人性奧祕,為後人長久欣賞,"心理結構是濃縮了的人類歷史文明,藝術品則是打開了的時代魂靈的心理學",由此看來,美也是人類認識自己的鑰匙。

感謝這趟簡約的巡禮,讓我對美的過往產生哲思,又對美的未來充滿期待,更學會以美之名,品味萬物,在感性與理性中達到平衡,尋找真與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