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苦難歷程讀後感7篇

寫讀後感是很尋常的一件事,一起來寫讀後感吧 ,多讀書可以使我們的思想也在讀書中得到昇華,並且要學會寫讀後感哦,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苦難歷程讀後感7篇,供大家參考。

苦難歷程讀後感7篇

苦難歷程讀後感篇1

以前,每當我閱讀列夫、託耳斯泰的作品時,總會有一種不知所云的感覺。而在這幾天我再一次讀他的《苦難的歷程》時,才感受到那種國破人亡的憤怒。

當時的俄羅斯帝國四面受敵:外有德奧波三國在共同與俄作戰,國內又有白軍,捷克人和哥薩克在反抗。託耳斯泰借一位士兵之口感嘆:俄羅斯帝國算是完蛋了。

這本書描述了當時混亂時局下的四個主角:伊萬、伊里奇、瓦季姆。羅辛,達莎和卡佳。在這四個人中,我最欣賞的是瓦季姆、羅辛。在我初次看這本書時,我覺得羅辛這個人很奇怪:活得好好的卻偏偏要上前線,還想要去尋死。他拋棄相對強大的蘇俄紅軍,卻加入了處境艱難的白軍。現在我才明白,上前線,尋死都是因為一腔報國熱情,不惜生命;加入白軍,是因為他認為白軍才是正義的隊伍,堅持自己的信念,這正是一種英雄氣概。

讀這本書後,我想到了我們中國。在解放前的幾十年裡,中國紅軍不也是危機四伏嗎?然而有無數像羅辛這樣的人加入了這支弱小而又危險的軍隊,使這支軍隊壯大了起來,才有了八年抗戰的勝利,才有瞭解放軍攻入南京總統府的那一幕,才有了1949年10月1日,毛澤東主席站在天安門上宣佈:中國人民從此站起來!才有了我們今天的幸福生活。

所以新中國也經歷了一次苦難歷程,正是因為無數人的拋頭顱灑熱血,才換來了五星紅旗在北京的升起。

?苦難歷程》,一部國家的興衰史!

苦難歷程讀後感篇2

在讀書館小說區找書時,無意間發現了這本書,這本書肯定被很多人借過,因為它已經被翻得壞掉了,這本書的作者是阿-托爾斯泰,這位著名的作者我也不用多多介紹了,我想說,他真的是俄國文學的一個里程碑式的人物。

這個書名,我查了查,是來自俄國古代偽經《聖母歷難記》,我個人理解,這本書的主角是兩個姐妹,以她們的生活來描寫出十月革命前夕和後來的俄國社會狀況和人們的思想思潮,也寫出了當時的社會變革和無產階級革命的歷史程序。給我印象很深的是,這本書裡描述出的,真的比歷史課本更加生動真實,我感到了在1914-1920年這六年時間裡,俄國人民為建立世界上第一個社會主義國家經歷的苦難。

讀完了這本小說,讓我更加深刻的、更加全面的理解了十月革命,我十分推薦喜歡歷史的同學讀這本書,這本書無論是角度和情節都非常的生動、精彩。

讀俄國文學對我有一個很大的困擾就是,名字很複雜,因為俄國人的名字多很長,很難記,就像在這本書裡,女主角達莎的名字以好多種不同形式的名字出現,有全名,有愛稱,有簡稱...讀的時候總是很糾結,這本書尤其是厲害,以前讀《鋼鐵是怎樣煉成的》時都沒有這樣深刻的感覺,這本書徹徹底底的折騰了我一次。

還有我想說的是,最早翻譯這本書的是瞿秋白。這位是我很尊敬很尊敬的人。

苦難歷程讀後感篇3

每個絢爛的生命都是在其代表民族精神,參與創造中綻放出異彩。每部傳世名著都是社會激烈變動的縮影。《苦難的歷程》就是這樣一部由其作者阿·托爾斯泰歷時二十年創作出的傳世佳作。

阿·托爾斯泰是蘇聯傑出的語言藝術大師,曾三次榮獲斯大林獎金。他積極參與社會活動,曾被選為最高蘇維埃代表、科學院院士。他在文學上的光輝成就與他一生積極探索人生的價值並長期筆耕不綴是分不開的。

阿·托爾斯泰出生於薩馬拉省的一個貴族家庭。早年就讀於彼得堡學院,中途退學,開始轉向現實主義創作。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上前線,到過英、法等國家。他擁護二月革命,對十月革命感到困惑,一度在白軍任職,一九一八年流亡國外。大部分時間他住在巴黎,在柏林時開始創作《苦難的歷程》的第一部《兩姊妹》。和高爾基的交往堅定了他回到祖國的信念,一九二三年,他返回莫斯科,開始了新的創作階段,完成了一系列有影響的作品:《糧食》、《伊凡雷帝》、《苦難的歷程》後兩部《一九一八》、《陰暗的早晨》等。他把自己毫無保留地獻給了蘇聯的無產階級文學事業。他也獲得了蘇聯人民的認可,獲列寧勳章。

?苦難的歷程》是托爾斯泰用了二十年時間精心構思和反覆修改所完成的三部曲長篇小說《兩姊妹》、《一九一八》、《陰暗的早晨》。它也是作者本人“良心所經歷的一段痛苦、希望、喜悅、失望、頹廢和振奮的辛酸歷程”的結果。

小說以第一次世界大戰、二月革命、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等重大歷史事件為背景;故事的發展從彼得堡到外省,從荒僻的鄉村到硝煙瀰漫的戰爭前線,從伏爾加河到庫班,從烏克蘭到莫斯科,畫面廣闊;以四個性格不同的資產階級知識分子為主人公;情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主人公各奔東西,他們的個人幻想破滅開始,他們在動盪的年代裡各自有著曲折複雜的探索和追求,在接近並融合到歷史與民族的行列過程中終於跳出個人感情和願望的狹隘圈子,在一九二○年國內戰爭將結束時,他們四人在莫斯科幸福團聚,在莫斯科大劇院中個人和集體、俄羅斯和蘇維埃,愛國主義和共產主義高度地結合在一起。也令人信服地表明瞭:個人只有在同國家、民族的結合中才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和真正的幸福。

這部小說還多方面顯示出很高的藝術技藝。作者善於結合波瀾壯闊的歷史事件展示人物的心理狀態和性格發展。驚心動魄的鬥爭場面和表現愛情、歡樂、痛苦、探索的情景交錯出現,主人公隨著情節的發展逐步豐滿,人物的深層心理刻畫細膩而清晰。倒敘、插敘的恰當運用,書信、筆記、歷史資料的適當安排,使這部小說的結構顯得輕鬆自如。

儘管《苦難的歷程》中(尤其是後兩部)不時表現出對斯大林的個人崇拜,但瑕不掩瑜,《苦難的歷程》仍是托爾斯泰一生中重要的作品,也是蘇聯文學最優秀的長篇巨著之一。更重要的是它還是一部人生的哲理教師!

苦難歷程讀後感篇4

俄羅斯文學的優良傳統乃是在其表現生活的深度和廣度上遠遠超過了他國文學。在讀列夫托爾斯泰,託斯隨耶夫斯基等人的作品是,你不得不感到強烈的心靈震撼。他們總是在書中嚴肅的追問自己,我們為什麼而生活,我們活著有什麼意義。總是在探索者人生的價值。在俄羅斯文學中,苦難的氣質異常的鮮明,這無疑與他們民族的精神氣質密切相關。東正教的強烈的懺悔意識已經深深的融入了俄羅斯民族的血液之中。他們從不甘於平庸的生活,他們總是一生在尋求人生的真正意義和價值。在俄羅斯文學中,主人公可能大都並不可愛,但他們卻是善良的,有尊嚴的。

?苦難的歷程》也當然繼承了這一優良的傳統。作品通過兩對戀人達莎和捷列金及卡嘉和羅欣在戰爭年代的動盪歷程,展示了俄國十月革命和國內戰爭帶給俄羅斯民族的全景式變化。

作者雖然在處處描寫戰爭,但是,他所要表現的並不是戰爭本身,而在於描繪戰爭對每個階層的俄羅斯人的方方面面的影響。因此作者並沒有詳細介紹戰爭的佈局及經過,沒有花費太多的筆墨去寫戰爭的殘酷而是主要將戰爭作為一個背景場,在這特定的場合中去細緻觀察人們在時刻面對苦難乃至死亡的威脅下的種.種反應。而正是在這些艱苦條件下每一個俄羅斯人的種.種反應中,集中體現了整個俄羅斯民族的真實面貌,表現了堅毅樂觀的民族品質,我認為這才是這部作品去著力展現的。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做到了。

苦難歷程讀後感篇5

從一戰開始前到國內戰爭結束,在這十來年的時間裡,俄羅斯大地上翻天覆地。炮火連天,飢寒交迫,推翻沙皇,十月革命,白匪叛亂,紅軍苦戰,洶湧澎湃的波濤一波接著一波,每個人在這浪潮中受到衝擊,或沉或遊。姐姐卡佳善良柔弱,在律師丈夫鼓吹把戰爭打下去而被士兵打死後一度絕望,後與對沙皇政權的腐敗深惡痛絕的軍官羅申相愛,一度隨羅申流亡,後來在尋找羅申時,被馬其諾匪幫中曾是羅申的傳令兵名為“照顧”實為劫持,最終奮力掙脫逃離。一向同情工人反對沙皇暴政的工程師捷列金早在1918年就參加紅軍,在庫班英勇作戰。充滿青春朝氣的妹妹與捷列金相愛,後來在尋找捷列金途中,被捷列金連隊的士兵帶回連隊,她導演了話劇“強盜”,為紅軍戰士們演出,極大地鼓舞了紅軍戰士的鬥志。羅申為了他的“俄羅斯”,參加了白軍,他親見白軍槍殺無辜的婦女兒童,槍斃紅軍家屬,看到舊貴族和軍官們始終在花天酒地,他醒悟了,深責自己是“混蛋”;他參加了起義,加入了紅軍。最後,國內戰爭結束,他們四人在莫斯科團聚,被邀列席蘇維埃代表大會。他們在樓上的包廂裡,看到上臺演講的列寧,他們真心地笑了,眼前彷彿展現出光輝燦爛的前景。

阿.托爾斯泰(1883-1845)很細膩地描繪出了在大革命的洶湧急流中,這四個從舊社會出來的知識分子的彷徨,苦悶,探索,追求的歷盡艱難困苦的人生經歷,也展現出了大革命洪流的歷史畫卷。作者阿.托爾斯泰出身於俄羅斯舊貴族家庭,他熱烈歡迎二月革命,卻對十月革命不理解,出於害怕,他流亡到境外,主要生活在巴黎,後來因思念祖國在取得國內同意後回國定居,除了完成本書,還寫出了“彼得大帝”。“苦難的歷程”可以說也是作者本人心歷過程的寫照。應該說,阿.托爾斯泰也還是很了不起的。

苦難歷程讀後感篇6

用了近兩天的時間讀完了《苦難歷程》,不想說其社會性和思想性的問題,感想最多的,主要是對於戰爭。

?苦難的歷程》主要記述了一戰,二月革命和十月革命前後幾年所發生的事情,主要的線索人物是兩姐妹,戰爭之前是中產階級家的小姐,無所事事;再由她們倆輻射出另外兩個主要人物,她們的丈夫;在他們四個人背後的是廣闊的戰爭政治以及人民的困苦場景。

一戰爆發後,男人們走向戰場,前面是敵人的子彈,後面是己方的子彈,向前向後都是死亡,而死亡中間則是飢餓,寒冷和惡臭。二月革命以後,前線的人棄戰場而退,等待他們的依舊是飢餓和死亡,土匪橫行,各方勢利爭得你死我活,到處都是戰場,女人們要下地勞作,還要經受掠奪,生命一樣毫無保障。不管是達莎,卡佳,還是別的女人,都經受過這種惶惶不可終日的生活。十月革命以後,所有的人都在作戰,沒有人生產,物資奇缺,無論城市還是農村,人人時時都面臨著死亡。這是怎樣的日子啊,又豈是苦難二字就可概括。我沒有看到什麼浪漫主義,感到的只有恐怖。作者不僅僅是展現這樣一副悲慘的場景給我們看,同時在思考,通過主人公的想法來說出的感受,同時也就契合了我們的感受:痛恨戰爭,主張和平。

除了這些關於戰爭的描寫,這本書還寫了關於人性,人性是複雜的,尤其在災難面前,善良,忠誠,勢利,卑鄙一起爆發出來,農民的豪爽,勢利與膽小表現得很真實。我覺得不足的是對於戰爭高層的指揮者人性沒有深入體現,都是中性的,各方的指揮者在感覺上是差不多的,沒有善惡之分,都是狡猾的,狠毒的,叛賣的或者被叛賣的,象索羅金,尼爾金,正反兩方看不出區別,也許本來就沒區別。

在戰爭和人物性的描繪上,我覺得外國人和中國人沒什麼不同,應該說在人的通性上是一致的,敵方友方,俄國人,法國人還是德國人都是同時具有友善和邪惡的。但不同的是,在中國的戰爭類作品裡卻很單調,淨是臉譜化的描寫,正面人物就是高大全,沒有七情六慾;反面人物都是愚蠢猥瑣,千篇一律。感受的都是革命的豪情,戰爭的浪漫,而非苦難。

總的來說:人物刻畫不夠生動,較扁平,我幾乎說不出主要人物的各自性格特點,達莎和卡佳基本上沒有什麼不同,而捷列金和羅辛也很相似;故事情節和主題上,作者似乎是有些茫然的,戰前的描寫是灰暗的,沒有一絲美好,在砸碎這個舊世界之後,也並沒有創建出一個新世界,到處是搶劫到處是戰場,物質奇缺,也是灰暗的,這是作者就忍不住利用羅辛來懷戀一下過去,發出質問,我們砸碎過去,到底建立的是什麼?於是他投奔白軍,為過去而戰,總體色調灰暗壓抑。另外,情節發展感覺不夠自然,始終給我一種刻意的感覺,對戰爭的描寫我覺得還算客觀,但主要人物的思想變化上還是有迎合主旋律的嫌疑。

犧牲換取了下一代的幸福,可歌可泣。

苦難歷程讀後感篇7

俄羅斯,一個冰天雪地的國度。大都市十分繁華,而在這繁華背後,卻隱藏著一段曲折艱辛的建國史。讓我們走進歷史的深處,重溫這段《苦難的歷程》。

?苦難的歷程》以歷史程序及革命鬥爭的過程為主線,主人公的生活為支線兩線互相依靠,環環相扣,真實準確地還原並反映了第一次世界大戰到俄國國內戰爭這一苦難的歷程。以四個主人公的所到之處為場景,描寫在這一場景中人們及戰場上所發生的所有事情,將戰場和人們的生活完美地結合在了一起。場景從莫斯科到烏克蘭,從伏爾加河到庫班,從頓河到察裡津,畫面廣闊,佈滿整個俄羅斯,情節以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四個主人公的夢想破滅,東奔西走。他們在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各自有著自己曲折複雜地探索和追求,在接近並融合到民族與歷史的過程中,體驗了一段痛苦、希望、喜悅、失望、頹廢和振奮所交織成的一段歷程,並終於跳出了個人感情和願望的狹隘圈子。在國內戰爭即將結束時,四個主人公在莫斯科幸福團聚,體會到了個人只有置身於民族與國家中,才能真正地感受到幸福與安定。

書中最後一段話說:“命運已定!我要麼在陣營裡,要為我們自己及世界的權利,要為永遠消滅人剝削人的現象而鬥爭。”

標籤:讀後感 苦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