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熱門精選示例三篇

《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目的是培養學生成為獨立自主的學習者,相互之間共同學習和合作,你知道相關的讀後感怎麼寫才更吸引人的眼球嗎?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熱門精選示例三篇相關參考資料,提供參考,歡迎你的參閱。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熱門精選示例三篇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1

“革命”?這是一場什麼樣的革命?為什麼又是靜悄悄的?剛聽到這本書的名字時不禁讓我產生這樣的疑問。在仔細讀完《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後,我感覺它像一股清泉從我的心靈流過,如此真切、動情,細細想想,現在我們所進行的教育改革不正是這樣靜悄悄的革命嗎,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場面,有的只是潤物細無聲的日常教學,而這些正是我們在這場革命中所要思考的問題。

文中深刻地指出: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作為普通的一線教師,我更多的把我自己定義為這場革命的主體,儘管這將是一個漫長的過程。書中有如下問題給我了比較大的觸動。

第一:一個好的工作習慣

“小林老師決心從一年做一次法國大菜的教師,變成每日三餐過問柴米油鹽並能做出美味佳餚的教師;他決心把那種期待學生會發生戲劇性變化的教學轉變為不間斷的可持續培育學生的教學”,是的,任何事物的變化都是一個細緻的持續的過程,而非一蹴而就,可是在教學中,我們常常希望一兩次耐心的談話,幾次認真的輔導,就把一個特殊兒童變成我們所希望的好孩子,而忽視了他在過去養成的習慣不是在短短的時間就可以改變的。在我們的教學工作中,我們常認為好的活動是上給觀摩者看的,也只有他們評價好的活動才是好活動,只要認真準備了我們的水平也就上升了,於是在接到開課任務後會精心準備“法國大餐”款待客人,他們走了,法國大餐也不再做在普通的家常教學中,事實上我們自身教學水平的提高在於平時教學的積累,而不是在單單的一次公開課鑽研,聽聽別人的評價就可以提高的,學生的營養也決不是一次法國大餐就可以猛補上來。在班級管理中,也是同樣如此,平時要求不一致,一會緊、一會鬆,但是在學校的各項活動評比中,又是那麼奢望自己的班級能出類拔萃。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時間的積累才能達到質的飛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狀態靜悄悄地,默默的滲透到學生的學習和教師的教學工作去,並且堅定不移的堅持下去。它應當是一個完整的程式,而不是簡單的一次幾次孤立的活動,當厚積而薄發。

第二:一個好的教學——交響樂團式教學

所謂交響樂團式教學就是讓各種學生的看法和想法相互碰撞激盪,迴響共鳴的活動。佐藤學先生認為,教學是以學生的“學”為中心的,以學生的應對為軸心,教師的活動在很大程度上表現為與學生各種各樣的想法、認識相互激盪碰撞和迴響共鳴。這時的課堂,好像不同樂器的聲音相互協調的鳴響而產生了交響樂一般的教學。那麼在教室裡,如何讓各種各樣的意見、想法相互呼應,來產生如同交響樂一般的教學呢?

首先需要教師善於捕捉引起幼兒群體爭論、探究的思維點,接好孩子的“每一個球”。活動是變化的,活動中的孩子是有各自思想的獨立的個體,這就使得我們的教學存在很多不確定因素,活動並不一定照著你預期的目標走,有時可能會偏離了軌道。最為常見的就是幼兒的回答。佐藤學先生將師生之間的這種交流形象地比喻成了玩棒球投球練習,把學生投過來的球準確地接住,投球的學生即使不說什麼,心裡也肯定是愉快的,學生投偏了或投得差的球也能接起來的話,學生今後就會奮起投出更好的球來。平時我們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在幼兒發言時,總要一一幫腔、一一評價,將其發言的內容竭力吸引到自己的教學軌道中來;在幼兒發言時,腦子裡想著“下一步該怎麼辦”,只注意了趕教學流程,並沒去很準地“接住”每個幼兒的發言,長此以往,那些投偏球或投差球的學生就會討厭投球,甚至還會討厭他們自己。結果,只有,那些擅長事先了解老師棒球手套狀況的學生,才會瞄準老師準備好的手套將球投進去。不擅長接球的教師,應當專心一意地正面面對學生,去接住他們的每一個球,重視他們的每一個球,而不要以為只有按自己的教學計劃上課才是上課。

其次需要教師用心地傾聽“異向交往”。人與人的交往決不是預成的、調和的、平平靜靜的。教室裡的“交響樂團”也是如此,不可能總是和諧的聲音,常有不和諧的聲音伴隨著,才是自然的。然而平時的課堂中,我們更多重視的是“雙向交往”,也總是容易按自己的思路來聽孩子的意見。對與教師的思路相反的“異向交往”,特別容易被忽視。耐心地傾聽“異向交往”的話語,教學的情景才可能更豐富而深刻。因為這是與老師思路岔開的、意想不到的、老師難以瞭解的發言。試想課堂上常見的“釣魚”式的問答教學,教師對不同思路的話語不敏感、不喜歡,千方百計的牽著孩子順著預定的教學思路走,不允許發生一點點意外,這樣的交往也就只能停留在表面,陷入膚淺和單薄了。這時,仁慈的寬容、連線性的詢問和耐心的等待,往往能使孩子把自己的獨特想法完整的表達,完美的呈現,使教學中的交往豐富而深刻的展開,形成一個妙趣橫生甚至是震撼人心的交響高潮。

我覺得在教學活動中:對孩子而言,無論什麼樣的發言和行動,都有其自身的“邏輯世界”;對教師而言,讓每一個學生的想法和頭腦中的表象都相互碰撞、呼應起來的“交響樂”本身,乃是教學的最大妙趣。

第三:一個好的學校——學習共同體

從《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我發現佐藤學先生在追求一種理想的教育:就是通過在學校實施“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創造以學為中心的課程,進而將學校發展成為一個學習的共同體。走向“學習共同體”的改革意味著一場深刻的變革,它不僅要把學校建成學生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而且也要成為作為教育專家的教師門互相學習成長的地方,成為家長和市民參與學校教育、相互學習成長的地方。

首先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佐藤先生在書中談到: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應當以在教室裡構築一種新型關係為出發點,即讓每個兒童持有自己的課題,互相探究、互相交流、互相啟發,即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具體地說:就是組織和指導有任務的學習、有小組活動的學習、有學生將自己的東西用作品表現出來與同伴共享、互相欣賞的活動的學習。也就是說,就是從個體出發,經過與同伴的合作,又再返回到個體的學習。

其次教師間要形成“合作性同事”的關係。所有的教師都必須開放自己的教室,互相觀摩教學、互相“批評”。研討教學的目的不是對教學情況的好壞進行評價,研討的焦點應針對教學中的“困難”和“樂趣”所在,大家共同來分享。因此,互相談論這個活動哪裡有意思,哪裡比較困難,幼兒有哪些表現,並通過相互交談讓幼兒學習時的具體樣子重新浮現出來,這樣的教學研討才是每位教師所期待的。

最後在教學活動中要大力開發利用家長的資源、社群的資源,學生、教師、家長、教育委員會、使學校成為大家的學校,都熱心於教育和學習,共同參與,真正在最大程度上促進了學生的健康、快樂成長。

“靜悄悄的革命”是對教師“心靈的革命”,雖然來勢並不凶猛,卻能讓我們感受到這種革命的力量,正如該書最本質的闡述“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決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2

朋友,當你讀到如下內容:這場“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這場革命要求根本性的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言,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此時你會怎樣來想想我們的工作了嗎?

我真誠地想,工作的目的必須徹底地發生變化,由關注少數的優勝這的應試教育,徹底地扭轉為關注每位學生的發展和成長的個性化教育是我們當前工作的目標和核心,如果還不發生轉變,你就“敖拓樂”。這場革命從哪裡開始呢?通過上邊的那句話,就知道該如何轉變了吧?從我們日思月想的課堂開始,這是我們工作的方向,是不可動搖的力量,課堂不能改變,這場革命就不能徹底,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時代,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每位學生,就不能服務於我們的社群每位公民。由此可知,悄悄的革命必須從教室開始,從每位同學開始,從每位老師和每個課時開始,這就是“悄悄的革命”開始了。

“讓教室裡的學習成為每個學生都能得到尊重,每個學生都能放心地開啟自己的心扉,每個學生的差異都得到關注的學習。”讓學生在課堂中得到尊重,開啟心扉,每個人的學習活動都得到關注。這是課堂教學的基本要求。結合我們的課堂教學,在自主學習的進行中,獲得獨立的自主學習知識的過程,能夠培養學生獨立工作的能力,能夠獨立思考,獲得知識,有充分的獲取知識的過程;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學生盡力互相關注學生間的知識交流和只是感情的交流。

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應當追求的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傾聽的教室”當我讀至此處時,才真正理解到課堂學習的內容“用心傾聽”而不是相互排斥,不是敷衍了事,這是非常關鍵的內容。如何教育學生傾聽,這需要我們做足功課,慢慢地養成習慣。

學校應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在傳統的“階梯型”課程之外創造“登山型”課程。在教學中,我想既要保證大多數的同學學會內容,做到普及教育,又要像登山一樣,讓學生朝上追趕,力爭逐步提高,逐步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在共同體中,教師處在首席之中,適時引導,適時講解,適時點撥,讓學生有逐步獲得適時提高的機會,才能提高學生的綜合能力。

日常的學科學習的改革才是中心課題。這項改革是非常關鍵,把“國學課程”

變成中心的工作,才能保證所有的、悄悄的革命在日常的教學中進行,才能保證教學革命的長期性、經常性、徹底性,才能讓每位同學收益,才能讓革命成功。

來自課堂教學改革中的革命開始了,勇敢地面對,把課堂教學革命進行好,我們的明天會更好。

《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 篇3

我們知道教育是關乎國家興衰的事業。很少有人會把教育當作是一場革命鬥爭。面對學生的心聲:“學習是一件痛苦的事情,”“學校並不快樂”“老師一點也不可愛”,我們往往會強行學生從屬我們的權威。作為教師,我們禁不住問自己:教育這一事業的人性魅力何在?怎樣創造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怎樣的教師是優秀的教師?怎樣的教育實踐是優秀的實踐?怎樣去“傾聽”學生、“理解”學生?讀完《靜悄悄的革命》一書,自己的心靈也得到了一次洗滌,自己教育實踐中的一些疑惑,也找到了答案。特別是以下兩點,更是極贊同佐藤學教授的觀點。

一、教學中要關注到學生不確定的回答

在以往的課堂教學中,每當提出問題後,如果學生回答的正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會不自覺地舒一口氣,或會心的微笑一下,而當學生回答的不是我們想要的答案時,總是想方設法的引導學生回答出自己設想的答案上來。對於這種現象,佐藤學教授分析到“在這些學習行為中,其不確定的思考或表現與那些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具有同等重要的意義。明晰的思考或表現容易變成一種把思想和情感定型化的行為,而不確定的思考和表現往往在創造性的思考和表現中更能發揮威力”。這就提醒我們,確定或不確定的答案,我們都要重視,尤其是不確定的,包含有創造思維的過程,應該更為重視,如果教師能夠引導學生把這些不確定的、模糊的思考和表現相互反響和激盪,課堂的內容就變得豐富多彩了。如果教師能夠做到這些,學生思考的威力就會淋漓盡致地發揮,個性思維特點得到充分的發展,而在這些個性思維的相互作用下,就可能創造出“交響樂團式的教學”——不同的音響,奏出和諧的音樂。

二、教學中要學會傾聽

佐藤學教授提到:“善於學習的學生通常都是善於傾聽的兒童,只愛自己說話而不傾聽別人說話的兒童是不可能學得好的。學習,是從身心向他人敞開,接納異質的未知的東西開始的,是靠‘被動的能動行為’來實現的行為。”的確,老師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學生髮言的內容,判斷髮言的對錯、語言的精彩,而是要仔細傾聽孩子發言中所傳遞出來的心情、想法的資訊,要和孩子心心相印,從而產生情感共鳴。孩子的傾聽,不僅僅是傾聽老師的講解、指導,傾聽同學的發言,而是在傾聽的過程中接收到隱藏著的心聲,從而激起情感的共鳴。在別人的話語裡,有鮮花、有荊棘、有廢渣、有珍珠、有林林總總的一切。細心傾聽者能從中聽到心靈的聲音。因此,在很多時候,我們更需要的往往不是“發言熱鬧的教室”,而是“用心地互相傾聽的教室”。形成互相傾聽的教室的第一步,是教師自身自始至終地保持專心專意地、鄭重其事地聽取每個學生的發言的態度,要能做到與學生對話,要去體味對方話語中潛在的複雜想法。的確如此,傾聽,像一面鏡子,鏡裡就有真容。就如佐藤學教授所說的:“在以自然的輕聲細語來交往的教室環境裡,更能培養自立、合作的學習者”。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它帶給我們一種冷靜的思考,這是在教學改革轟轟烈烈的年代裡的冷卻劑,讓我們躁動不安的心平靜下來,聆聽學生與教師真實的聲音!也許很多情況是我們無法改變的,很多改變也是艱難的,但既然有時我們改變不了別人,但起碼可以從自己的課堂改變,以自己微小的力量加入這場靜悄悄的革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