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讀書可以提升我們自己想修養,使我們不斷進步,並且取得成功,那麼相關的讀後感該如何寫呢?以下是本站小編和大家分享的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以供參考。

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這本書是一年前一次上阮老師課,佈置下來要看的書。由於當時沒有做硬性的規定,所以也就沒有看。當時倒是看了張華老師中國版的《靜悄悄的革命》,兩本書都可以說是一種田野研究或者質性研究。張華老師是自己深入一所國小,自己和老師同學在一起生活的所見所聞,描述的是當代中國教育課堂內發生的人和事,很真實感人,可讀性高。今天咱不提這本書而單說說日本教育名家佐藤學的著作。

這本書通俗易懂,不像一些教育學家寫的文章,很多人怎麼也讀不懂,裡面主要敘述筆者在一些學校參觀時發生的一些事情,在這些事情中確揭露了日本教育正在發生翻天覆地的變換。課堂教學結構、師生關係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教師的思想在慢慢對新課程由批判轉變為認同,再到身體力行的去執行新課標。這本書分別從教室佈置、教學改革、課程設計、教學實踐等幾個方面來講述日本的課程改革是超前的,而且是靜悄悄的。筆者的一個重要的觀點是教育是一個慢的學科,教育改革急躁冒進是很難成功的。

這本書最大的特徵就是通過一件件鮮活的事例來描述當下日本教學改革的實況,我們知道日本的教育教學現狀與我國的相差不大。在本書的前面,教室裡面的風景——向創造性學習邁進。其中一個老師說:“判斷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裡每個學生的表情、學習姿態,看他們是否是持續學習?”這說明新課程裡面的態度、情感、價值觀已經引起教育評價的注意。一切自主的學習都是理想的學習。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才是目前新課程改革的學生學法指導的中心即自主學習能力。

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最近有幸選讀了《靜悄悄的革命》的這本書。該書作者是日本東京大學教授佐藤學先生。這是一本沒有大理論大敘事的小書。作者與別的教授不同,他用最平實的語言講述著教育的真理。佐藤學每週去各地的學校訪問,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在各個教室裡觀摩,近20年來一直如此,他與校長、老師們一起研討改革中的問題,丟開一切抽象的語言,把自己融入到學校的教師和學生中,因為長期融入其中,才能用平實的語言講述真理。他認為,教育改革應是一場“靜悄悄的革命”。這種“靜悄悄的革命是從一個個教室裡萌生出來的,是植根於下層的民主主義的、以學校和社群為基地而進行的革命,是支援每個學生的多元化個性的革命,是促進教師的自主性和創造性的革命。”

雖然寫的是日本的教育,但卻和我們中國的教育現狀有著驚人的相似之處。如果把我們的新課程改革看作是一場革命,它就絕非是一場一蹴而就的革命。因為教育實踐是一種文化,而文化變革越是緩慢,才越能得到確實的成果,讀後感《《靜悄悄的革命》讀書筆記800字》。”和我國的教育改革相似,日本教育也在一個深刻的“轉型期”,“在教育方式和教育觀、歷史觀上,日本的教師正在體驗改革過程中的各種混亂狀況,邊摸索著新的學習方式”,但樂觀的伊藤學稱“這種混亂局面決不是壞的徵兆”。

真正從事教育改革的人士,也許就要有這種耐心和達觀的。在耐心與達觀時,伊藤學融入了學校和教師中。他說:“教學是充滿活力的,如果我沒能與教室中的一個個學生和老師共鳴的話,那麼,真實而生動的觀察是不可能的。”他發現每個教室都有一個個固定的風景,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飄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進而提出忽略教室的多樣性和在其中發生的事情的固有性,僅一般性地議論教學是非常空洞而沒有什麼意義的。通過解讀一些小故事裡所包含的深刻內涵,來重新審視每天的教學活動,並以此為切入點,向改革教室邁出新的一步。真誠傾聽,不僅聽學生好的思路、好的想法,更重要的是及時緩解學生心中的不滿、困惑、焦慮。

佐藤學在《在靜悄悄的革命》中寫道:“這種傾聽不是聽學生髮言的內容,而是聽其發言中所包含著的心情、想法,,與他們心心相印,從而產生‘啊,真不簡單’、‘原來如此’、‘真有趣呀’等共鳴共感。喚起這些情感體驗可以說是傾聽學生髮言的‘理解方式’應具有的最重要的意義。”我們一天8個小時都在圍著學生轉,然而交流的機會卻很少。

儘管新的.教學理念要求教師注重挖掘學生的內在潛力,然而受傳統教學方式的影響,師生之間仍以單向交流為主。學會傾聽要求教師面對學生時,從眼神、語言、表情和身體姿態各方面,充滿關注和期待,這對學生是無比重要的精神力量。心靈交融的課堂意義就在於,它能點燃學生和教師智慧的火把。在很多情況下,師生之間的誤會都是因為沒有機會申述或彼此沒有認真聽而造成的。如果老師在工作中經常聽取學生的談話,可以獲得更多的資訊,知道自己的不足,更好地瞭解學生,減少不必要的麻煩、誤解和摩擦。

關於《靜悄悄的革命》讀後感範文

革命,看到這兩個字首先想到的是轟轟烈烈的運動,革命烈士的壯舉,可是這裡的革命卻是靜悄悄的,怎麼回事呢?看過《靜悄悄的革命》這本書後細細想想,現在我們所進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這樣的靜悄悄的革命嗎,沒有什麼轟轟烈烈的場面,有的只是潤物細無聲的日常教學,而這些正是我們在這場革命中所要思考的問題。認真讀完書後,我不禁為日本教師們的敬業精神以及他們的研究鑽研精神所感動。在這本書中,佐藤學先生深入淺出地闡述了日本目前教育教學中的課程觀、教學觀、師生互動觀等;同時,作者也對在教學過程中以及對課程的認識中所顯現出來的問題做出了深刻的批判,並且,也為現代學校的改革,尤其是中國小改革的實踐提出了許多實用而深刻的建議。我下面就其中的幾個問題寫一些自己的看法。

佐藤學先生參觀了許許多多日本及國外的中國小,正如書中所說“我看過數不清的教室,可以說沒有哪一個教室和其他教室洋溢著完全相同的氣息,有著完全相同的問題。”可是,作者卻發現在這些不同的教室裡進行的教學,卻是大同小異的。因此,作者以此切入點,向現在的教學方式提出了質疑,而這些質疑對我們反思正在進行的新的課程改革也可以說是很有幫助的。教學是由“學生”、“教師”、“教材”、“學習環境”四個要素組成,而在這四個要素中,我們以前強調教師在教學中起到主宰性的作用,學生都要服從教師的安排,這是我們現在所擯棄的觀點,強調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性,這是好的改變,可是現在好像所有的活動都集中在學生身上,特別強調學生的“自己解決”、“自己決定”等,這是與我們所推行的課程改革所不相符的。也就是佐藤學先生所提出的“虛假的主體性”佔據了我們的課堂,在課堂上,學生真的發揮出他們的主體性了嗎,教師可以通過什麼方法來充分激發學生的主體性呢,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教師認真思考的問題。而為什麼會產生“主體性”神話這樣的現象呢,佐藤學先生一針見血的指出:“產生主體性假象的溫床——教學中的形式主義”。在教學中,老師們有沒有深刻思考教師是否能夠尊重每個學生微妙的個別差異,是否能夠認真傾聽學生的每一次發言,在熱鬧的課堂中,學生是否真的明白了,還是隻是敷衍。我們必須象佐藤學先生所說的“教學必須建立在還原學生的‘主體性’,克服‘主體性’神話的基礎上”,就是要考慮教師、教材和學習環境的相互作用,考慮孩子的經驗,與孩子進行有意義的,富有挑戰的“拋接球”活動。

佐藤學先生在書中還提出了要讓學校成為“學習共同體”,在教室中要實現“活動的、合作的、反思的學習”提倡以學為中心的教學,要千方百計的促進交往,並且從“學”這一繁體字的結構,說明了學習的象徵意義,揭示了學習的本質。學習就是和文化遺產的交往,就是教師或家長支援學生在交往中成長,這一字型體現了對以孩子為中心的交往的支援。所以在我們的教室裡,正是要構築這樣的一種關係,即學生在交往中共同成長的關係,而能觸發和支援這種關係的人就是教師。為了要實施以“學”為中心的教學,教師要積極構建一種新型的師生關係,在教學中,既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又要將教師的主導作用充分發揮出來,在教室的引導下,班裡的孩子互相學習,積極與老師進行互動,成為佐藤學先生所提倡的交響樂團式的教學。

《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例舉很多事實,讓我看到我們在教學改革中存在的問題,以上認識只是對課堂教學的一些認識,還有關於學習方式、學校教研、與課程實踐的闡述等都讓我受益菲淺,我難以言盡,就以該書最最本質的闡述來表達我的收穫,那就是“這場教育革命要求根本性結構性的變化。僅此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