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13窮人的讀後感7篇

讀後感可以成為一個有益的學習工具,幫助我們更好地理解課程內容,提高學術成績,讀後感是文學作品與讀者之間的一次深刻的對話,它讓我們更親近作者,感受到他們的情感和思考,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13窮人的讀後感7篇,感謝您的參閱。

13窮人的讀後感7篇

13窮人的讀後感篇1

阿富汗是一個石油資源非常豐富的國度,而現在卻是一個滿目瘡痍的地方。如果不是因為卡勒德·胡塞尼的《追風箏的人》,可能永遠都不會了解到真實的阿富汗。原來它也曾是個美麗的地方,一個有故事的地方。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阿富汗首都喀布林也有著自己繁華的地段,寬廣的馬路,路兩邊種滿奼紫嫣紅的薔薇,商鋪林立,車水馬龍。主人公阿米爾是一位情感細膩、渴望得到更多父愛的富家少爺。他的僕人哈桑,一個圓圓臉、竹葉型寶石眼、大鼻子、小耳朵、兔脣的可愛的人。兩人年紀相仿,但在等級森嚴的阿富汗,地位卻截然不同。

兩個淘氣的小男孩喜歡光著腳丫一人坐在一棵白楊樹上,有時一邊用破鏡子把陽光反照進鄰居家惹他們生氣,一邊甩著腳丫開心地吃著桑葚乾和胡桃,有時候阿米爾慫恿哈桑用彈弓射鄰居家的獨眼德國牧羊犬。哈桑從來不違背阿米爾的願思。當大人們氣呼呼來質問兩個頑皮孩子的時候,總是哈桑一力承擔所有責問。哈桑忠實堅強,勇敢真誠,阿米爾膽小懦弱,善良敏感,雖然表面上與哈桑親密,但在他內心,並沒有將哈桑作為他的朋友。一主一僕,他們是不可能真正平等的。

當地有一項盛大的比賽——追風箏,得到冠軍的人就可以算是一名小英雄了,可以得到大家羨慕的眼光。規則很簡單:放飛你的風箏,割斷對手的線。對於他們來說,最大的獎勵是在冬天的比賽中撿到最後掉落的那隻風箏,因為那是無上的榮耀。為贏得父親更多的愛,阿米爾決定參加比賽。哈桑不僅追逐風箏的本領強,而且非常瞭解阿米爾的心思,知道阿米爾將這次比賽看的很重,決定全力幫助他。賽場上兩個小夥伴通力合作,打敗一個又一個競爭對手,直到天空中只有兩隻風箏。一隻自己的,另一隻是對手的藍色風箏。哈桑用絕招出其不意將對手打敗。藍色風箏隨風飄舞,阿米爾看著風箏飄向的地方拿著風箏對哈桑說“快去,拿到那隻藍色的風箏!”“為你,千千萬萬遍”這是哈桑的承諾。

風箏拿到了,災難卻出現了。

阿米爾眼睜睜地看著哈桑被欺負,卻沒有膽量挺身而出保護他。這份罪惡感一直深深地埋在阿米爾心中,久久排解不開。每每想著哈桑那句“為你,千千萬萬遍”,心如刀割。多年以後得知哈桑已死,阿米爾再也不能挽回什麼,但是哈桑的孩子還處於為難之中,為了救出他,阿米爾走進被恐怖填滿的地方,即使被打得遍體鱗傷、鮮血佈滿衣衫仍咬牙堅持,不放棄,成功的將哈桑的兒子帶出那個恐怖的地方。

生活,需要朋友的支援與鼓勵,更需要無私的付出。我們不能昧著良心背叛朋友,因為一旦錯過了,那將會是一生的遺憾。我們都是追風箏的人!擔起責任,鼓起勇氣,翻過千山萬水,跨越艱難險阻。我相信,我的風箏一定會在某座山的後面等著我。

13窮人的讀後感篇2

這本書主要講叫納粹的一群人,裡面有一個叫做阿道夫希特勒,阿道夫希特勒就妄想能統治世界。他在世界上把猶太人從地球上無情的清除。阿道夫希特勒為了消滅他的這些敵人,所以他在歐洲各地建立了幾十個被稱為集中營的大規模監獄。歐洲幾乎所有國家的猶太人,無論男女老幼,都被迫背井離鄉,被押送到集中營,很多人餓死或病死,更多人被活活地殘忍地殺死。被押送到集中營的猶太人,他們嚐到了離開親人和死亡的滋味。

我聽我媽媽說:猶太人為什麼聰明?猶太人的聰明,不是一生下來就有的,而是經過他們的努力,才變得更加聰明,也因為他們讀書讀得多,看書看得多,這也為他們的大腦新增智慧。我心裡想著:這個叫做阿道夫希特勒的人,他明明是自己不夠努力,不夠勤奮,這應該怪自己,不應該怪別人。我還覺得,我們整個地球的人都不應該類別為一種、一家、一族、一國,我們整個地球的人更不應該彼此用有色的眼光看待,我們整個地球的人更不應該大動干戈、相互殺戮。我多麼希望整個地球人都能互相幫助的。書裡講了一個叫漢娜的小女孩和他的哥哥喬治和它的父母家人都被阿德夫希特勒給殺害了。只有他的哥哥喬治逃了出來,沒有被殺害,因為喬治和家人妹妹分開了,不知道他們已經死掉了,當喬治聽到了這個訊息後,很傷心,但他還是勇敢、堅強的活下去了。

13窮人的讀後感篇3

在剛剛過去的暑假裡,我讀了很多書,其中《做最快樂的讀書人》這本書我尤其喜歡。

故事裡的小明是一個喜歡閱讀的小男生,讀書的時候,他總是很快樂。但在成為班級讀書角的擂主之後,他就陷入了保住擂主的怪圈中。他不停地閱讀,弄得自己很累,甚至影響刷牙、洗臉、睡覺,成了一個書蟲。最終,閱讀沒有了樂趣,也沒有把書讀透、讀懂。值得慶幸的是,他的奶奶通過比賽的方式讓他明白了,閱讀的目的是讓自己更快樂,所以他重新回到了快樂的閱讀中來。

這個故事讓我想起了自己的親身經歷。不記得從什麼時候開始,我也喜歡上了讀書,無論是隻有圖畫的漫畫書,還是純文字的故事書,我都喜歡。在書中,我跟隨主人公的步伐,走過不同的國家和城市,瞭解了不同的風土人情,也學到了很多有趣的知識。老師說這叫秀才不出門,便知天下事。在書中,我感受著主人公的思想,故事好像發生在自己身上。有時候看到好玩的故事,我會不管別人的目光,自己哈哈大笑起來。有時候看到主人公受了委屈和冤枉,我又會情不自禁地跟著流淚。那種全身心投入的感覺,真是令人著迷。但是自從上學期我被評為學校的閱讀之星後,我的閱讀就似乎帶上了功利性,總是強迫自己多讀一些書,多寫一些閱讀卡,還會因為擔心看的書不夠多而不肯按時睡覺,躲在床上偷偷看。讀書的快樂不再來源於閱讀本身,而是來自於多讀書的成就感,來自於同學們羨慕的眼光,來自於爸爸媽媽的笑容和老師的表揚。我也像小明一樣失去了閱讀的快樂!

直到看了《做最快樂的讀書人》這本書,我才發現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我決定要像小明一樣,回到快樂的閱讀方式中來,在閱讀中吸收知識,在閱讀中豐富自己的思想,在閱讀中得到快樂。於是我開始放慢讀書的速度,只為快樂而讀書,不再管自己是否能當上下一次的閱讀之星了。漸漸的,我發現自己又愛上了讀書本身。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古人說得真好,我們應該把書當作自己最好的朋友,高興地和他們一起玩兒。為快樂而讀書,我就是最快樂的讀書人!

13窮人的讀後感篇4

暑假這兩天在家讀了德國著名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福祿培爾所著的《人的教育》一書。《人的教育》這本教育名著蘊涵了福祿培爾的許多重要思想,在教育上有很大影響。他非常值得我們去研讀。

全書共分為五章,在第一章“總論”中,作者提出了教育要順應自然的原則,從這一原則出發,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注重他們的個性的發展。對此我感受很深,也非常贊同他的觀點,我們不妨看看我們身邊的朋友們,他們的孩子才多大,就不管孩子有沒有音樂的天賦,就送去彈鋼琴、彈古箏、拉二胡等。甚至幾個月大的孩子每天竟要聽一小時的《聖經》,難道你不覺得荒唐嗎?孩子的童年應該是快樂的而不是像趕集似的穿梭於各種培訓班!

在《人的教育》中,福祿培爾還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兒期,人的教育主要是託付給父母和家庭的,兒童與家庭成員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因此要給缺乏教育知識的父母提供內容和方法上的指導。對於這一點也是我很欣賞的,我覺得為人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去學習瞭解一些育兒方法,避免錯誤教育對幼兒產生不利影響。

雖然這本教育鉅著 讀來受益匪淺,但書中提到的有兩個觀點,我並不贊成。第一是他的唯心主義思想,作者將一切都歸結為上帝這個統一體。第二是作者在書中強調“培養精明能幹的母親的必要性居首要地位”。其實我認為,在一個健康的家庭中,父親在孩子的心目中也是同等的重要的。如果作為一個父親在孩子的眼中不能與母親同等重要,那麼,這個家庭一定不是一個健康的家庭。不單是母親要精明能幹,父親也應如此。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環境,既使是.好孩子也會養成不良習慣甚至於學壞的。

總之,這本書中提到的教育思想,不僅對當時德國教育普遍存在的那種機制的和機械刻板的教育方法具有革命意義,而且對當下的幼兒園教育和家庭教育也具有啟發意義。值得一讀!

13窮人的讀後感篇5

?人的教育》為我們講述了幼兒教育中的各種問題,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地方。

福祿貝爾在對待家庭與教學科目時,認為“教學即生活”,強調只有當家庭與學校生活一致時才能達到教育的目的。在課程與教育目的問題上,福祿貝爾有一段話至今仍發人深思,他說:“幼兒時期的生活方向未完全確定,如幼兒繪畫並不是為未來成為畫家做準備,教幼兒音樂並非以將來成為音樂家為目的,這些活動仍然為發展幼兒時期多方面人性所需,如個體需食物來補充營養一般。我們要幫助兒童真正過著完美的兒童期,為達到這個目的,即使兒童的學校生活需要延後一年或兩年來完成,還要比誤導他們的人生目標要好一些。”

福祿培爾關於教育的另一個重要原則是人的“自動”發展的原則。

福祿培爾認為,這種“自動”發展是個體利用自我能動的力量,通過內部表現於外部和外部表現於內部的兩個階段實現的。之所以提出人的“自動”發展的教育原則,還在於反對舊教育對兒童的束縛。但福祿培爾並沒有因此使兒童的發展絕對自由化,而排斥外部力量對兒童發展的作用。

為了更好地發揮教育的作用,福祿培爾研究了兒童的發展過程,將其劃分為三個階段:幼兒期、少年期和學生期。在他看來,不同的教育手段對兒童的影響和作用是不同的。

我想,所謂教育,就是在孩子這張“白紙”上進行描繪。描繪的次數多了,這張白紙上的內容也就越豐富。隨著內容的豐富,想要再次描繪,必須要進行適當的調整。因此,對於孩子的教育,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方法和手段必須調整。這樣,才能在畫紙上,描繪出更為豐富多彩的畫面。

在幼兒的生活中,作者也有其獨到的見解。在沒有其他活動物體存在時,不能讓幼兒獨自呆在床上或搖籃裡,這樣不僅會使身體虛弱,也是產生心理上嬌嫩和脆弱。幼兒的臥床從早期起不應過於柔軟,也不能用羽毛的枕頭。而飲食始終只能是養料,唯一的目的是促進體力和智力活動,兒童的食物應該儘量簡單,以能夠維持兒童的生活所需,使他在體力和智力上達到同樣程度的發展為限。教幼兒站立和步行時,我們不應當使用柺杖和繩子。在幼兒的成長中,他會自己發現自己有走路和站立的力量,自然的學會這些技能。這些觀點,涉及到生活中的各個方面。對於兒童過分的保護,並不能讓他們最好的成長。適當的放手,讓幼兒在“艱苦”的環境中學會生活,在困難中學會堅強。有利於他們身體的發展,又有利於他們心理的鍛鍊讓他們成為獨立、堅強、自信的人。

?人的教育》這本教育名著非常值得我們去讀,這次我只對書中內容作大致得了解,也還有一些不明白的地方,今後我還將花更多的。時間去仔細研讀。

13窮人的讀後感篇6

今年暑假期間,我有幸拜讀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外國教育名著叢書中《人的教育》一書。本書是一本著名的教育論著,分別論述了學前和學校教育的重要作用。作者福祿培爾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19世紀新教育的倡導者之一,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被稱作“幼兒教育之父”。他的關於學前教育的理論和實踐活動,是他一生活動的主要方面。這本書是一部泛論兒童時期學前和學校教育的書,對我們國小教育有很多的啟示。書中,福祿培爾主張教育要適應兒童的天性,反對強制性教育和壓制兒童的發展,重視兒童積極活動和發展兒童個性以及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主張人的一切發展階段教育的連續性等理念。

在本書中,福祿培爾闡述了學前教育的重要性,今後來學前教育的發展有著很深的影響。福祿培爾把人的教育所涉及的年齡範圍劃分為幼兒期、少年期(少年早期)和學生期(少年後期)三大發展階段。在他看來,受教育的人在各個發展階段上必然會按照自己的使命顯示出自己必須實現的各種功能。學前教育在人的教育的整個體系中佔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幼兒期是人的發展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階段。書中寫到:“人的整個未來生活,直到他將要重新離開人間的時刻,其根源全在於這一生命階段,不管這未來生活是純潔的還是汙濁的,是溫和的還是粗暴的,是勤勞的還是怠惰的……他(她)將來對父母、家庭和兄弟姐妹的關係,對社會和人類、自然和上帝的關係,按照兒童固有的和天然的稟賦,主要取決與他在這一年齡階段的生活方式。”

如果兒童在這一年齡段遭到傷害,假如存在他身上的他的未來生命之樹的胚芽遭到損害,那麼他必須付出最大的艱辛和努力才能成長為強健的人,必須克服最大的困難在其朝著這一方向發展和訓練的道路上避免這種損害所造成的畸形。所以,他把學前教育有機地列入整個人的教育的過程,看作人的真正教育的開始,明確了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在《人的教育》一書中,福祿培爾提出了家庭教育在學前教育中的重要作用。在幼兒期,人的教育主要是託付給父母和家庭的,兒童與家庭成員一起構成一個完整的不可分割的統一體。因此要給缺乏教育知識的父母提供內容和方法上的指導。我覺得作為兒童的父母懂得一些如何教育孩子的知識和方法策略是非常必要的,父母的教育對孩子今後的發展有很大影響,父母在平時要有意識去學習瞭解一些育兒方法,避免錯誤教育對幼兒產生不利影響,給美好人生造成傷害,給人生成長造成障礙。

對兒童的教育應順應自然的原則,是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他要求讓兒童從最早期開始就能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採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展、穩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福祿培爾拿園丁修剪葡萄藤作為比喻:“葡萄藤應當被修剪,但修剪本身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相反的,不管出自多麼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於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教學中一定要順應少兒的天性,耐心的指導,不能強制性地教育壓制兒童。與讓兒童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的主張一致,福祿培爾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在作為人類一員和上帝兒女的每一個人身上包含並體現整個人性,但他在每個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方式被表現、被塑造的……”我們在教育教學實踐活動中,要充分尊重學生的個性發展,以人為本,因材施教,要千方百計保護他們做事的積極性並予以肯定和支援,尊重他們正確的觀點,從而促進他們和諧發展,健康成長。

書中還說道,遊戲在學前教育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其實這對於我們國小教育來說,遊戲也是很好地促進課堂教學的一種有效,低年級學生尤其如此。因為遊戲會直接影響兒童的生活和教育,遊戲能提高兒童的學習興趣。一個能幹的、平心靜氣的、堅忍不拔的堅持遊戲的兒童必然會成為一個能幹的、堅忍不拔的、能夠以自我犧牲來增進別人和自己幸福的人。福祿培爾為了讓兒童開展遊戲和其他活動,設計出一個從簡單到複雜、統一到多樣、循序漸進、合乎邏輯聯絡的遊戲和作業體系以及配套活動玩具,因此也就有了他著名的“恩物”,這套教具對發展兒童的智力和創造性有非常重要的意義。此外他還主張為兒童創設活動條件,如讓孩子在自己的花園裡種植植物,組織他們手工製作等。因此,學校應該為學生開展更多的興趣活動,讓學生能夠培養良好的興趣愛好,教師要引導他們做有意義的事情,提高他們的綜合素養。

福祿培爾作為歷史上的一位著名教育家,近代學前教育的奠基人,他的學說的重大價值早為外國教育界人士所重視。發展我國教育事業,建立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具有體系,不僅需要研究我國教育的歷史和現狀,總結我國教育的經念,而且需要研究外國教育的歷史和現狀,借鑑外國教育的經念。這本教育名著,在中外教育史上有很大影響,對我們的日常教育教學實踐活動很有指導性,非常值得一讀。

13窮人的讀後感篇7

?人的教育》這是一本著名的監獄著作。書的作者是福祿培爾,他是德國著名的教育理論家和教育實踐家,也是近代學前教育理論的奠基人,他被稱作“幼兒教育之父”。《人的教育》是一部泛論兒童時期學前和學校教育的著作。在書中,福祿培爾提倡教育要順應兒童的天性,反對壓制兒童的發展和強制性教育,重視兒童積極活動和發展兒童個性,還強調早期教育的重要意義,主張人的一切發展階段教育的連續性等。

福祿培爾教育理論體系的一條重要原則是教育要順應自然。他主張讓兒童在最早期的時候就不受干擾地自然的發展。因此,“教育、訓練和全部教學與其是絕對的、指示性的,不如更應當是容忍的、順應的,因為在純粹採用前一種教育方式下,人類那種完美的發展、穩步或持久的前進將會喪失。”福祿培爾拿了身邊的小事園丁修剪葡萄園這件事來當做例子:“葡萄藤應該定期被修剪,但是修剪了之後不會給葡萄藤帶來葡萄,不管出自多麼良好的意圖,如果園丁在工作中不是十分耐心地、小心的順應植物本性的話,葡萄藤可能由於修剪而被徹底毀滅,至少它的肥力和結果能力被破壞。”這句話很值得我們去深思的。當一名教育工作者,我們教育學生就好比是園丁在修剪葡萄藤,一定要去順兒童的天性,細心耐心的指導學生,不能強制性的教育和壓制孩子!對於這一點,作者還看到了兒童的個性發展,一定要去順應兒童的天性,耐心的指導學生,不能強制性地教育壓制學生。因此在以後的教學過程中我們要注意這一點。和讓兒童不受干擾地自然發展的主張一致,福祿培爾也重視兒童個性的發展;“在作為人類一員和上帝兒女的每一個人身上包含並體現整個人性,但他在每個人身上是以完全固有的、特殊的、個人的、獨一無二的方式被表現、被塑造的……”對於這一點我想也就是我們在教育兒童時,一定要尊重他們的個性發展,做到以人為本因材施教,保護好兒童做事的積極性並予以肯定和支援,尊重兒童正確的觀點,從而促進他們更好地發展。

在書中提到福祿培爾認為,對於兒童來說的話,兒童學校教育的主要時期是學生期,他將帶著信仰和信念、預感和期望去感受著他的另一個外部世界。因此,教育是把兒童作為一個人,不僅交給他學習的物件本身,而且教給他學習的物件有感知識。通過十幾年的教學探索和反思我也深深地感到,師道之尊,可以使學生仿之、效之,但絕不是不可超越之。教師本身不是全部知識、全部真理的化身,那麼,就應該做到放下架子,蹲下身子,與學生一起去探求真理,發現真理,開創教師和學生真正平等的對話平臺。語文學習應該尋找一種能和學生談話的輕鬆,態度的平等親切,心靈的坦誠和諧。語文這門學科絕對不是隻依靠教師就能學好,而是需要學生自己從鮮活的文字中感悟到自己獨特的情感,從平凡的生活中去感悟到高尚的情操,從一個個標準答案中體會一次次獨立思考。教師要永遠相信自己教給學生的和學生教給自己的一樣多。對於學生成長來說,語文教學能使教師和學生成為終生追求真善美的友人和夥伴,教師和學生在語文課堂上一起幸福成長,這樣才是真正的教育和理想的學習。

努力讓學生找到自己是好學生的感覺--我不斷地這樣提醒我自己:“如果每一個學生都學會了認識自己,都找到自己是一個好學生的感覺,都有了自信和創造的尊嚴,他們獲得的是終身享用不盡的真正財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