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草船借箭》教案集錦8篇 《草船借箭》教學精華

《草船借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典故,講述了劉備兵少糧匱的困境,最終通過借箭成功攻克敵方的故事。本文將為您蒐集整理優秀的《草船借箭》教案,幫助您更好地教授此經典故事。

《草船借箭》教案集錦8篇 《草船借箭》教學精華

第1篇

1.瞭解本課故事,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肚量,有膽略。

2.能從課文中具體瞭解人物的性格,體會首尾呼應的寫法。

講讀課文。先突破重點段“借箭經過”(6—9節),再突破重點“借箭起因”(1—2節)。

1.匯入性設問:課文分成幾段?諸葛亮為什麼要借箭?哪一段寫他借箭?

①自由讀課文,讀前出示投影片,按以下問題邊讀邊找:

諸葛亮在什麼時間什麼天氣去借箭?草船借箭後是怎麼回來的?和誰同去?向誰借箭?

學生回答後,教師按問題的順序在黑板上寫出:第三天四更大霧漫天順水順風魯肅曹操

②由一名學生朗讀課文,其他學生帶著“諸葛亮怎麼借箭”這一問題邊聽邊找答案。

學生回答後,教師板書:繩索連船一字兒排開擂鼓吶喊頭←尾→頭

①讓學生從板書的逐項內容分析中,瞭解諸葛亮是一個什麼樣的人。

a.從“第三天四更大霧漫天”瞭解諸葛亮(時間選得好,天象算得準)是“知天文”的人;教師板書:知天文

b.從“順水順風”瞭解諸葛亮(想得周密,知水知風)是“曉地理”的人;教師板書:曉地理

c.從“魯肅同去”瞭解諸葛亮(知魯肅聯合抗曹心誠,能夠幫助做準備,並且不向周瑜吐真情)是“善知人”的人;教師板書:善知人

d.從“向曹操借箭”瞭解諸葛亮(知曹操用兵謹慎,只用箭射決不出兵)是“善知人”。

②引導學生理解諸葛亮“談笑”的“笑”字的含義。(“笑”是對魯肅的安慰;“笑”是對曹操80萬大軍的蔑視;“笑”是對借箭成功充滿了信心。)

③出示投影片,讓學生從以下板書內容的分析中,瞭解諸葛亮“巧籌劃”的本領。學生逐項分析後,教師板書:巧籌劃

④小結:讓學生從“知天文”、“曉地理”中瞭解諸葛亮是一個“料事如神”的人;從“善知人”、“巧籌劃”中瞭解諸葛亮是一個“足智多謀”的人。

(三)使學生從“料事如神”、“足智多謀”兩詞中,領悟出諸葛亮是一個“神機妙算”的人,自然匯入“借箭結果”(10—11節)這一段。

1.諸葛亮:按期如數得箭,巧把造箭變借箭表現出他的`智與謀已達到爐火純青、左右逢源的地步。

2.周瑜:“長嘆”、“不如”等詞語說明他不得不服,自愧不如,自己的智與謀在諸葛亮的眼中不過是雕蟲小技而已。

(四)學生理解以上內容之後,教師再引導學生突破難點:“借箭起因”(1—2節)。

周瑜:表面客氣設下圈套→步步相逼話裡藏刀→置人死地而後快。

諸葛亮:表面糊塗早已察覺→立下軍令狀胸有成竹→置於死地而後生。

讓學生從“捏把冷汗、扣人心絃、拍案叫絕”的心理體驗中,進一步理解諸葛亮的高尚情操:以自己的才智、計謀、膽識,既教訓了周瑜又顧全聯合抗曹的大局。

《草船借箭》教案集錦8篇 《草船借箭》教學精華 第2張

第2篇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五課《草船借箭》。上節課,我們已經瞭解了課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結果是(周瑜長嘆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結果截然不同,是諸葛亮的什麼(板書:神機妙算)使周瑜改變的`。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裡呢?請同學們聽課文第三段錄音,聽時老師建議大家用線劃出寫諸葛亮究競“算”到了什麼的句子。聽明白了嗎?

(1)齊讀。諸葛亮能預測到三天之後肯定是大霧漫天(板書:大霧漫天)可見諸葛亮懂得什麼?(板書:懂天文)

出示: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

比較句子: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不敢……”

這兩句話有什麼不同?課文里加上“一定”說明了什麼?

哪些句子證明,正如諸葛亮所料,曹操果然不敢出兵呢?

曹操確實不敢出兵,諸葛亮敢斷定曹操不敢出兵(板書:不敢出兵),是因為他早就知道曹操這個人的——特點。(板書:知人心)

諸葛亮算到那天正好是順風順水(板書:順風順水),可見諸葛亮還懂什麼?(板書:曉地理)

4、學到這裡,你們佩服諸葛的神機妙算嗎?好,現在你們能圍繞“諸葛亮真是神機妙算啊!”把上面幾方面內容連起來說說嗎?

6、小結:由於諸葛亮神機妙算,知天知地知人,所以能順利地向曹操借到了十萬枝箭。

(1)請同學們快速讀第三段,用線劃出寫諸葛亮指揮船上軍士的句子。

師:船頭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東,不掉過來可以嗎?為什麼?(用手當船操作,體會這樣安排的巧妙)

齊讀,這句中的“謝謝”是什麼意思?(感謝、嘲笑)

(3)老師已把同學們剛才找出的句子中的重點詞語寫出來了。(出示)

(4)現在請同學們想一想,假如你是魯肅,該怎樣告訴周瑜借箭的經過?

第3篇

3.會用“要是……就……”、“果然”、“神機妙算”各寫一句話。

4.感受諸葛亮的神機妙弊,知道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知天時、懂地利、識人心。

初讀課文,自學生字新詞,瞭解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三國演義》中的部分內容改寫而成的,是—篇歷史題材的課文。學習本文時,首先要弄清故事發生的歷史背景,還要弄清故事中寫了哪幾個歷史人物,人物之間的關係怎麼樣。

(1)東漢末年,正值孫劉聯合抗曹之時,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草船借箭》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歷史階段,也就是我們以前學過的《赤壁之戰》之前。

(2)瞭解曹操、周瑜、諸葛亮、魯肅各是怎樣的人,之間關係如何?

(曹操是漢室的丞相,周瑜是孫權手下的大將,諸葛亮是劉備手下的軍師,魯肅是協助周瑜統率三軍的。渚葛亮和魯肅都是主張孫劉兩家聯合抗曹的人。課文通過草船借箭一事,讚揚了諸葛亮的聰明才智。)

2.自學生字新詞(劃出生字新詞,藉助拼音讀準字音,聯絡上下文或理解詞義)。

()要()三天趕造()。()向()借船,然後用草船向()借到了箭。

四、再讀課文,瞭解課文大意,給課文分段。

2.默讀課文,根據事情的發展順序,結合課文第2題的提示,把課文分成4段:

2.給多音字“都”、“更”、“了”、“只”組詞。

思考:赤壁之戰時,周瑜的3萬軍士戰勝了曹操的80萬大軍,周瑜用的那麼多箭是從哪兒來的?諸葛亮是怎樣借箭的?

(1)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為什麼還立下軍令狀,保證3天之後交10萬枝箭?

思考:(1)周瑜為什麼要害諸葛亮,課文中哪裡看出周瑜要害諸葛亮?

(2)哪些詞句證明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為什麼還要立下軍令狀,保證3天后交10萬枝箭?

(周瑜要諸葛亮3天造10萬枝箭在當時是不可能的,這是周瑜假公濟私,圖謀置諸葛亮於死地。)

(“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這是周瑜明知故問。)

當週瑜聽說諸葛亮3天能造好箭,還立下軍令狀,他的心裡為什麼很高興?

(在當時,3天肯定造不出10萬枝箭,既已立下軍令狀,完不成是要殺頭的。)

(周瑜對魯肅說的:“這是他自己說的……回來報告我。”)

諸葛亮請魯肅幫忙時說的幾句話(“不過……就完了”)。

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為什麼還要立下軍令狀,說3天造好10萬枝箭呢?

學了這部分課文,我們知道了諸葛亮挺有才幹,顧全大局;魯肅真誠厚道,言而有信;而周瑜卻挺妒忌諸葛亮,心胸十分狹窄。

3天前,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周瑜心裡很高興。3天后,周瑜帶了500名將士來到江邊幹什麼?

結果周瑜在江邊看到了什麼?齊讀第四段。最後周瑜怎樣?

1.草船借箭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結果是(周瑜長嘆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結果截然不同,是諸葛亮構機妙算使周瑜改變的。

其它同學一邊聽,—邊找:哪些事說明諸葛亮神機妙算?

(讀有關句子)齊讀曹操下令說的一段話。進一步理解諸葛亮知道曹操多疑多慮,不敢出兵。

由於諸葛亮知天知地知人,所以向曹操借到了10萬枝箭;

(1)生自由讀課文,劃出寫諸葛亮指揮船上軍士的.詞語。

(向北靠近曹軍→船頭朝西船尾東→一字兒擺開→擂鼓吶喊→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繼續受箭→順風順水駛回。)

先討論交流,再請學生講,讓全體學生更深一層地理解課文內容,佩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3)江上霧很大,為什麼曹操的軍士能那麼準地射中諸葛亮的草把子呢?

(因為諸葛亮的30個軍士在四更時分擂鼓吶喊,曹軍不習水戰,不敢出來。於是多疑的曹操在大霧之中只好下令朝擂鼓吶喊聲處放箭,這時箭像雨點一樣射過去,草把子上很快就插滿了箭。)

(4)船頭第一次朝西,第二次朝東。不這樣可以嗎?為什麼?

(6j大霧還沒散完,諸葛亮就帶船隊走了,臨走之前還怎麼說?,(“謝謝曹丞相的箭”)

1.體會神機妙算,能用“神機妙算”說一句話,然後朗讀全文。

(“借”字概括了事情的經過,又體現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課文從周瑜妒忌諸葛亮的起因,到周瑜自嘆不如的結果這一強烈的對比中,襯托了諸葛亮驚人的膽量,聞人的智慧。本文寫了一場智鬥,全文按故事發展的順序,

緊緊圍繞“神機妙算”來寫的。在事件層層發展,人物性格對比中,突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第4篇

1、學會本課的五個生字。掌握商議、都督、委託、水寨、輕易、支援、甘受懲罰、大霧滿天、飲酒取樂、神機妙算等詞語。

2、理解課文內容,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有肚量、有膽略,更重要的是有創新精神。

理清文章的敘述順序,在理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分清事情的前因後果。

1、感悟祖國燦爛文化的民族底蘊,激發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和創新意識。

??重點: 瞭解草船借箭這件事情的前因後果和一步步的發展過程。

??難點: 從草船借箭這件具體事情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和他的創新精神。

??解決辦法: 通過小組討論,教師相機點撥,結合朗讀課文理解問題。

五、教具學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及實物投影

1、從問題入手,激發學生興趣,同時交代時代背景,便於學生的理解。

2、啟發學生交流自學成果,鼓勵他們提出自己的問題。

3、有重點的討論學生提出的問題,相機點撥學生理文章的前因後果。

1、自己查詢資料,自學課文,並提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並帶著問題讀書,在讀中思考、領會、劃詞劃句,使學生動腦、動口、動手,弄懂弄通課文的內容。

2、通過小組合作討論,解決自己不能解決的問題,不能解決的全班討論解決。

1、談話匯入:今天我們來學一篇根據《三國演義》的有關章節改寫的故事。(出示課題後齊讀)

2、簡介背景:東漢末年,即1700多年前,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曹操打敗了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諸葛亮奉劉備之命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也就是在赤壁之戰之前發生的。

第一段(1~2)講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支箭的`任務來為難諸葛亮,諸葛亮接受了這個任務,並保證三天造好。

第二段(3~5)講周瑜不給造箭材料,進一步陷害諸葛亮。諸葛亮不要造箭材料,巧妙地做好借箭準備。

第四段(10)講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佩服諸葛亮神機妙算,自嘆不如。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來刁難諸葛亮,諸葛亮因借箭而顯示才幹。通過學習,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基本把握了。請大家以箭來總結段意。

學生歸納之後,教者充分肯定,並且相機指出: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果的順序寫的。

師:初讀了課文,大家看出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想設計陷害他。第二自然段是一段精彩的對白。我讀提示語,一、二組讀周瑜的話,三、四組讀諸葛亮的話。想一想:從對話中可以看出周瑜和諸葛亮分別是個什麼樣的人?

師:這一段對話的提示語太單調,怎麼總是周瑜問,周瑜說呢?我們學過的提示語中,常常有恰當地描寫說話人的動作、神態等的語句,可以幫助我們理解人物的個性特點。只是本文是由古文翻譯過來的,古人寫文章用提示語一般很簡潔,某人曰就好了。那好,我們接下去就來通過人物對話的朗讀和揣摩,給文中提示語加一個確切的表示人物動作、神態、心理活動的詞語,再讀讀這句話,更深地體會人物的個性特徵.

生:我給第一句加假惺惺,因為一個大都督怎麼會不知道水上交戰用弓箭最好?他這是裝的。(讀)

師:詞用得好。但這兒問和說有重複之嫌。請再讀讀,改一改,把句子讀好。

生:周瑜明知故問: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

生:我給周瑜第二句話前加狡猾地一詞。諸葛亮是一個文人,一個客人,他沒有兵工廠,怎麼造十萬枝箭?分明想害他。

師:剛才,大家從周瑜的語言中體會出他的險惡用心,由此加深了對人物的瞭解,真棒極了。接下去,把周瑜和諸葛亮的對話認真讀讀,仔細想想,從中挑選出你認為有必要的,補充提示語,並說說理由。

生:我認為軍情緊急,可開不得玩笑一句前可以加高興。因為周瑜看到諸葛亮上當了,心中非常高興。

生:周瑜雖然高興,但又要忍著,裝模作樣。所以,我添上心中暗喜,嘴上卻說。

師:好啊,從語言交流中體會到人物內心複雜的變化了。

師:請你把諸葛亮的話讀一讀,讀出他胸有成竹的語氣。

小結:這一段的語言交鋒,句句緊扣,可畫出兩個人鮮明的性格特點。周瑜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表現了他心胸狹窄,凶狠狡詐。諸葛亮明知周瑜不懷好意,卻以大局為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繼續學習第十課《草船借箭》。(出示課件題目)上節課,我們已經瞭解了課文大意,知道草船借箭的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結果是(周瑜長嘆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起因和結果截然不同,是諸葛亮的什麼(板書:神機妙算)使周瑜自嘆不如的。

神機妙算什麼意思?(課件出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哪裡呢?請同學們默讀課文,老師建議大家用線劃出寫諸葛亮究競算到了什麼的句子。聽明白了嗎?

建議每個小組中的人員分好工:先是一人讀課文,其餘同學邊聽邊想課文中哪些材料與解決這個問題有關;讀完課文後互相交流、討論,一人準備彙報,其餘同學準備補充。

1、這時候大霧滿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選擇這樣的天氣,說明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正因為大霧漫天,什麼都看不清,曹操才不敢輕易出動只叫一手射箭,諸葛亮借箭的妙計才得以實施。

⑴會不會是湊巧趕上大霧滿天呢?聯絡上文說說。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裡。(引導學生反覆誦讀此句,要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從容不迫。在讀中悟到諸葛亮早在三天之前就已算準了這場大霧。)

⑵我覺得這個句子寫得太羅嗦!前兩天不是沒動靜嘛,沒動靜有什麼可寫的?完全可以寫成這樣嘛: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裡。這樣寫既清楚又簡練,多好!改不改?為什麼?(組織學生議論。)

小結:只有這樣寫,我們才能真正體會到諸葛亮的胸有成竹。大家看,這就是神機妙算的諸葛亮!

2、諸葛亮吩咐把二十條船用繩索連線起來,朝北岸開去。

(把船隻用繩索連線起來,一字兒擺開,既便於統一行動,避免走散,又不留空檔,使受箭面積大。)

3、諸葛亮下令把船頭朝西,船尾朝東,一字兒擺開,又叫船上的軍士一邊擂鼓,一邊大聲吶喊。

4、魯肅吃驚地說:如果曹兵出來,怎麼辦?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天亮了就回去。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後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嗎?(小組討論後組織全班交流。)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一手朝我們射箭;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一手朝我們射箭,箭一定會像下雨一樣;

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一定會叫一手朝我們射箭,這10萬枝箭我是借定了。

你們真是諸葛亮的知音啊!既然如此,那課文為什麼把這些話寫出來呢?

小結:如此談笑風生,鎮定自若。為什麼?因為他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謹慎,在看不清虛實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出動,只叫一手朝他們射箭。這樣寫,不僅使課文含蓄,而且給讀者以思考回味的餘地。

出示:曹操聽到鼓聲和吶喊聲,就下令說:江上霧很大,敵人忽然來攻,我們看不清虛實,不要輕易出動。只叫一手朝他們射箭,不讓他們近前。他派人去旱寨調來六千名一手,到江邊支援水軍。一萬多名一手一齊朝江中放箭,箭好像下雨一樣。

引導學生理解:曹操生性多疑,再加上天氣的原因,只叫弓琴手射箭而不派兵進攻,正中諸葛亮的下懷,這也是他事先算到的。

7、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去受箭。為什麼?兩面受箭,既能多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

可見,諸葛亮方方面面考慮得那麼周密、那麼成熟、那麼滴水不漏,安排巧妙,你們說諸葛亮神不神?(生齊答:神。)妙不妙?(生齊答:妙。)

8、什麼時候曹操才知道上當了?出示:天漸漸亮了,霧還沒有散可是這邊的船順風順水,已經駛出二十多裡,要追也來不及了。

難怪周瑜長嘆一聲,說:(生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出示討論:那麼,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呢?

生:我覺得周瑜的智商不如諸葛亮,因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生:周瑜的胸襟不如諸葛亮,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善於把握全域性。

生:諸葛亮考慮問題的能力、觀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勝過周瑜。

教師提示:根本區別在於,提到箭,周瑜想到得失什麼,諸葛亮想到的是什麼?由此你覺得兩個人的真正差距是什麼?(創造性思維)

1、(①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利用有霧的天氣,其借箭的妙計才能實施。②利用曹操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大霧滿天,曹操看不清虛實,不敢輕易出兵,只得放箭。③考慮周全,安排巧妙,諸葛亮用二十條船以繩索相連,一字排開,兩面受箭。)

2、請同學們自己組織語言,要求用四個字來概括諸葛亮的才幹。

題目草船借箭,箭是借來的嗎?題目說草船借箭合適嗎?

這首詩是後人用來讚揚諸葛亮的智慧的。引導學生齊讀、背誦;同時指出:這首小詩精煉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經過,其中的驟雨飛蝗用來比喻曹軍射來那麼多的箭。要求學生課後把這首詩抄下來,背熟。

第5篇

3、認識諸葛亮借箭成功的主要原因是有知識,有計謀,有膽略。

教學關鍵:教師善於激發學生提問題,憑藉課文(文字、插圖),把握重點,突破難點。

1、從《草船借箭》這個課題中,我們可以知道什麼?

4、反饋。 帶著問題讀課文,激發興趣,提高讀書的效率。 通過知道什麼,還想象知道什麼,把學生帶進課文內容中。

1、字詞反饋:指名認讀生字新詞,注意讀準字音、認清字形(把自己認為難寫的字在生字旁書寫一遍)、初步理解字義。

2、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把作者安排的材料補充完整。

(2)諸葛亮置備了草船,趁著大霧向曹操“借箭”。

3、分析諸葛亮在大霧掩護下利用草船向曹操“借箭”的過程,剖析人物的性格特點。 有感而發

這是在學生基本瞭解課文內容的'基礎上,進一步探究重點內容。

2、劃出對話進行研讀:理解語言的內涵,揣摩人物的內心活動。

“軍營裡......”(借軍令進逼,暗示要立軍令狀) 主動探究

1、找出你最感興趣的地方自由讀,想想該用什麼語氣?

--------------------------------------------------------------------------------

小黑板出示詞語,同桌互批,全班小結。 報詞語、詞語意思、同(近)義詞、反義詞……

1、採用多種方法朗讀課文,深刻地來感受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2、總結:《草船借箭》中的“借”能用“騙”來取代嗎?為什麼?

3、你還可以用別的順序安排課文的內容嗎?與課文的安排比,哪一種更合適。

第6篇

1.認識“瑜、忌”等9個生字,會寫“妒、忌”等11個生字,正確讀寫“妒忌、推卻、都督、遲延、探聽、幔子、私自、軍令狀、自有妙用、神機妙算”等詞語。2.默讀課文,理清層次,理解課文內容,瞭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1.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內容。

3.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教學準備課件:歌曲《滾滾長江東逝水》、《三國演義》及作者簡介、詞語解釋

1.(1)教師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請同學們欣賞。

(3)學生閱讀歌詞,說說對這首歌的瞭解。(這是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歌。)

(4)學生互相交流,說說自己對歌詞的理解,教師評議並梳理詞意:滾滾長江向東流,不再回頭,多少英雄像翻飛的浪花般消逝。爭什麼是與非、成功與失敗,都是短暫不長久。只有青山依然存在,依然地日升日落。江上白髮漁翁,早已習於四時的變化。和朋友難得見了面,痛快地暢飲一杯酒,古往今來的紛紛擾擾,都成為世人下酒閒談的材料。

(5)問題交流:歌詞裡說“浪花淘盡英雄”,你最崇拜《三國演義》中的哪個英雄?(學生自由發言。)老師相機呈現三國人物形象。

(6)匯入課題: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節選自《三國演義》的一篇課文《草船借箭》。(板書:草船借箭)學生齊讀課題。

?三國演義》全稱《三國志通俗演義》,是一部長篇歷史小說,作者是明朝的羅貫中。《三國演義》是中國古代長篇章回小說的開山之作,是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與《西遊記》《水滸傳》《紅樓夢》齊名。

學生閱讀,師生交流。引導學生說說自己對《三國演義》中人物的瞭解。

羅貫中(約1330年-約1400年),名本,號湖海散人,元末明初小說家。《三國志通俗演義》的作者,山西太原人。

簡介《三國演義》,同時瞭解作者及寫作本篇文章的背景,有助於學生理解課文,激發了學生閱讀名著的興趣。

2.自學課文生字詞,可以用筆在文中圈出來,然後用合適的方法來解決生字詞。

1.學生默讀課文,思考:作者是從哪些方面來敘述的?是按照什麼順序將故事串接起來的?哪些地方給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2.學生以小組為單位交流讀後的收穫,教師巡視指導。

3.小組推薦一名同學彙報交流的結果,其他同學做補充。

1.快速瀏覽課文,試著瞭解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

3.小組派代表作彙報發言,全班交流,教師評議並小結。

(1)故事的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的任務來為難、陷害諸葛亮。

(2)故事的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只箭。

(3)故事的結果: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嘆不如。

此環節的設計是教師幫助學生找到梳理文章結構的方法,幫助學生從整體上把握課文內容。

1.教師簡介“草船借箭”的時代背景。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稱為“魏、蜀、吳”三國。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

2.請同學們默讀文章第一、二自然段,看看從這部分課文能瞭解到哪些資訊。

4.學生小組交流自學結果,教師適時引導學生抓人物對話交流自己的感受。

(1)從這部分課文中,你瞭解到什麼?(周瑜要陷害諸葛亮。)

(2)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周瑜為什麼還要害諸葛亮?

(3)周瑜要害諸葛亮,你是從課文中的哪些詞句瞭解到的?(他們的對話。)

①當時,周瑜是吳國的是大都督,難道他不知道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好嗎?(周瑜是知道的,他明知故問。)

②周瑜這樣問的目的是什麼?(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能,意欲加害諸葛亮。這是周瑜設好圈套,明裡共商軍事,暗裡設陷阱害人,明知故問。)

(3)周瑜設計想陷害諸葛亮,他是怎樣一步一步達到自己的目的的?①“公事”是什麼意思?(朝廷之事;公家之事。)“推卻”又是什麼意思?(借理由推託、拒絕。)為什麼不能推卻?(諸葛亮回答“用弓箭最好”,這正中周瑜下懷,於是假借“公事”逼迫諸葛亮承擔造箭任務。)

②從這段對話中你覺得周瑜是個怎樣的人?(周瑜是個具有險惡用心的人。)

③同桌一起交流,想象周瑜當時的心理活動(請同學根據自己的課文內容的理解,選擇描寫人物說話時動作和神態的詞語填入括號裡。)

⑤再讀加入描寫人物語言和神態詞語的語段,總結下列問題:

b.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為什麼不揭穿他,反而接受趕造十萬枝箭的任務,還要立下軍令狀,說三天造好十萬枝箭呢?從中可看出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

諸葛亮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諸葛亮喝了幾杯酒就走了。

⑦當週瑜聽說諸葛亮三天能造好箭,還立下軍令狀,他的心裡為什麼很高興?(周瑜知道在當時,三天肯定造不出十萬枝箭,既已立下軍令狀,完不成是要殺頭的。周瑜以為他的計謀要成功了,所以很高興。)

⑧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為什麼還要立下軍令狀,說三天造好十萬枝箭呢?(諸葛亮為顧全聯吳抗曹的大局,不計個人得失。)

⑨從學習中你瞭解到諸葛亮是個怎樣的人?(胸有成竹,顧全大局。)

(4)教師小結:學了這部分課文,我們知道了諸葛亮,顧全大局;而周瑜卻妒忌諸葛亮,心胸十分狹窄,陰險狡詐。

(5)指導朗讀:分角色朗讀課文第1~2自然段,,要讀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如讀出周瑜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讀出諸葛亮明知周瑜不懷好意,卻以大局為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

6.談話過渡:從課文第1~2自然段的學習中,我們瞭解到:周瑜想害諸葛亮,他步步緊逼,把諸葛亮圈入了他設定的圈套。而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似乎已陷入他的'圈套,讓周瑜的計劃得逞了。(板書: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的任務來為難、陷害諸葛亮。)

採用讀、思、議等多種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感受人物形象,理解故事情節。

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的任務來為難、陷害諸葛亮。

1.認識“瑜、忌”等9個生字,會寫“妒、忌”等11個生字,正確讀寫“妒忌、推卻、都督、遲延、探聽、幔子、私自、軍令狀、自有妙用、神機妙算”等詞語。

2.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內容。

3.緊扣課文語言,感悟文中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特點。

4.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1.默讀課文,理解課文內容,按照起因、經過、結果的順序說一說故事的內容。

3.通過學習,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激發學生學習、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感悟文中人物的特點。初步學習閱讀古典名著的方法。

1.上節課我們一起初讀了課文,瞭解了課文是按照事情發展的順序來敘述的,並且理清了文章的結構,瞭解了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下面我們一起來複習一下:

③這部分課文的哪句話點出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原因?

2.談話過渡:從上節課的學習中,我們還了解到周瑜自嘆不如諸葛亮,周瑜是怎麼“嘆”的?快速瀏覽課文,從課文中找出來。(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神機妙算”是什麼意思?(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謀劃。形容有預見性,善於估計客觀形勢,決定策略。)

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都表現在哪些方面?請你默讀課文,圈畫批註出來。

學生交流,教師小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現在借箭準備和借箭過程。

此環節的設計為了與上節課做好銜接,為學習新課做好準備。

2.魯肅是周瑜的部下,為什麼諸葛亮敢於向他求助?(諸葛亮深知魯肅為人忠厚,顧全大局。)

3.從哪裡可以看出魯肅為人忠厚,顧全大局?請默讀課文3~5自然段,把書上有關句子標出來。

魯肅答應了。他不知道諸葛亮借船有什麼用,回來報告周瑜,果然不提借船的事,只說諸葛亮不用竹子、翎毛、膠漆這些材料。

感受魯肅十分誠信、顧全大局、對諸葛亮讚賞與默默支援。從“果然”一詞也能夠看出諸葛亮知道魯肅的為人。

(1)諸葛亮請魯肅幫忙,做好哪些準備?(二十條船,每條船上要三十多名軍士。船用青布幔子遮起來,還要一千多個草把子,排在船的兩邊。)

(2)諸葛亮為什麼對魯肅說“不過不能讓都督知道。他要是知道了,我的計劃就完了。”?(諸葛亮知道周瑜聰明過人,所以不讓魯肅向周瑜提借船之事。)(3)從中你能感受到什麼?(從這裡我們可以看出諸葛亮有計謀、有膽略,知人善用。他早在立軍令狀之前,就算好了人,想好了整個草船借箭的計劃。)

1.指名讀課文6~9自然段,標出能表現諸葛亮“神機妙算”的有關語句。

2.小組合作學習,互相交流:從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第一天,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第二天,仍然不見諸葛亮有什麼動靜;直到第三天四更時候,諸葛亮祕密地把魯肅請到船裡。

(1)讀一讀,說說你從這段話知道了什麼?(諸葛亮知道第三天四更時候有大霧,他在等霧。)

(2)諸葛亮那個時代有沒有天氣預報啊?(沒有)這又說明了什麼?(這就說明了諸葛亮懂天文,識氣象。)

(3)除了這兒,你還能從哪兒看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諸葛亮笑著說∶“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我們只管飲酒取樂,霧散了就回去。”

(1)從“大霧漫天”你瞭解到什麼?(瞭解到當時的天氣情況:到處都是大霧。)

(2)從天氣的變化中你感受到什麼?(選擇這樣的天氣,說明諸葛亮精通天文、氣象,預測準確。)

(3)從“諸葛亮笑著說”你感受到什麼?(諸葛亮鎮定自若,是因為諸葛亮深知曹操疑心重,用兵謹慎,在“看不清虛實”的情況下,不會“輕易出動”。這一笑,笑出了諸葛亮的自信,笑出了諸葛亮的大度,笑出了諸葛亮的胸有成竹,笑出了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笑出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笑出了英雄本色。)

(4)把船隻“用繩索連線起來”,“一字擺開”的目的是什麼?(既便於統一行動,避免走散,又不留空當,使受箭面積增大。)

(5)軍士為什麼要“擂鼓吶喊”?(這樣做既是為了虛張聲勢,製造進攻的假象,吸引曹操軍隊的注意力,引曹軍出來射箭,又是讓曹軍明確射箭的目標、方向。)

(6)從這段敘述中你對諸葛亮又有了什麼瞭解?(諸葛亮考慮周全,安排巧妙,抓住曹操謹慎、多疑的性格特點,利用大霧的天氣,前去“借箭”。)

諸葛亮又下令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仍舊擂鼓吶喊,逼近曹軍水寨受箭。

(1)“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這樣安排的目的是什麼?(這樣既能兩面受箭,又可保持船體平衡,也便於箭滿後順風順水返回,省去調頭的時間。)

(2)你對諸葛亮又有了什麼新的瞭解?(“把船掉過來,船頭朝東,船尾朝西”,顯示了諸葛亮過人的智慧。“逼近曹操受箭”,進一步說明諸葛亮對曹操生性多疑、小心謹慎的性格瞭如指掌。此行“借箭”,輕輕鬆鬆向曹操借到了十萬支箭。諸葛亮謀劃之周密,安排之巧妙,不僅顯示出諸葛亮豐富的天文知識,也體現了諸葛亮具有高超的軍事指揮才能。)

4.自由讀課文3~9自然段,總結“借箭的經過”。(板書:經過——諸葛亮利用草船向曹操“借”了十萬只箭。)說說從哪些地方看出諸葛亮神機妙算?

(2)小組派代表做彙報發言,師生評議,教師小結:

(1)小組交流:周瑜到底在哪些地方不如諸葛亮呢?

(2)小組派代表做彙報發言,師生評議,教師小結。

①周瑜的智商不如諸葛亮,因為周瑜想到的是“造箭”,而諸葛亮想到的是“借”箭。

②周瑜的胸襟不如諸葛亮,周瑜心胸狹窄,嫉賢妒能,而諸葛亮寬厚待人,顧全大局。

③諸葛亮考慮問題的能力,觀察事物的能力,掌握天文、地理的能力都要勝過周瑜。

4.教師小結:草船借箭的前前後後,的確說明了諸葛亮神機妙算。“周瑜大吃一驚,長嘆道:‘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這句話照應了課文開頭的第一句話。(板書:結果——諸葛亮借箭成功,周瑜自嘆不如。)

1.課文結構嚴謹。故事以“借”為主線,按事情發展順序進行敘述。先寫了草船借箭的原因;接著寫了諸葛亮做草船借箭的準備;然後重點寫了草船借箭的經過;最後寫了事情的結果──箭如期如數交付周瑜,周瑜自嘆不如。故事的起因、經過、結果敘述得清清楚楚。不僅如此,文中的許多內容還前後呼應,如,結尾與開頭照應。這樣嚴謹的結構,大大增強了故事的完整性和嚴密性。

2.作業:運用學會的閱讀方法,利用課餘時間閱讀《三國演義》中自己感興趣的章節。

起因: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內造十萬只箭的任務來為難、陷害諸葛亮。

第7篇

師:這是哪部電視劇的歌曲? 《三國演義》那個人物最有才能,智謀最高?

出示學習內容:課本《草船借箭》;叢書《諸葛亮舌戰群儒》;課外閱讀《諸葛亮揮淚斬馬謖》。

出示學習目標:1.學會運用語言、動作、心理和側面等描寫來分析人物形象。2.學習表現人物形象的方法。

1.讀《草船借箭》,找到描寫諸葛亮的'句子,說說你眼中的諸葛亮是怎樣的人,填寫學習單。

方法提示:我認為諸葛亮是一個()的人,從 課文第()段()可以看出來,這是()描寫(語言、動作、神態、心理,側面等)。

小組討論總結諸葛亮是一個怎樣的人,可以用那些詞語來形容?抽生到黑板上板書這些詞語。

用今天所學描寫人物的方法,如語言、動作、心理等描寫一個你熟悉的同學,讓其他同學說說你描寫的同學是怎樣的人,用到了什麼描寫。

四、學習總結:1.我會通過……感受人物性格。2.我會運用學到的方法描寫人物。

第8篇

一位教師在教學《草船借箭》第二小節時設計了下面兩個朗讀教學環節:

先讓學生自由讀,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錯字,讀通這一節。在此基礎上,把全班學生分成兩大組,一組讀諸葛亮說的話,另一組讀周瑜說的話,旁白部分去掉不讀。由於去掉了旁白,學生朗讀時讀得十分緊湊,讀出了對話的語氣。

首先,啟發學生想象人物對話時的心理、動作、表情等,在學生討論、發言的基礎上,把第二小節變為:

有一天,周瑜請諸葛亮商議軍事,(周瑜不懷好意地)說:我們就要跟曹軍交戰。水上交站,用什麼兵器最好?諸葛亮(想,周瑜又要玩什麼把戲了,他稍加思索)說:用弓箭最好。周瑜(拍了一下大腿,豎起大拇指)說:對,先生跟我想的一樣。現在軍中缺箭,想請先生負責趕造十萬支。這是公事,希望先生不要推卻。(諸葛亮想:果然不出所料,他又要為難我了,我就來個將計就計吧。於是)諸葛亮說:都督委託,當然照辦。不知道這十萬支箭什麼時候用?周瑜(試探地)問:十天造得好嗎?諸葛亮(故作驚訝)地說:既然就要交戰,十天造好,必然誤了大事。周瑜(眨巴著眼睛)問:先生預計幾天可以造好?諸葛亮(胸有成竹地)說:只要三天。周瑜(想,你在說大話吧!他一本正經地)說:軍情緊急,可不能開玩笑。諸葛亮(拍了一下胸脯)說:怎麼敢跟都督開玩笑?我願意立下軍令狀,三天造不好,甘受懲罰。周瑜很高興,叫諸葛亮當面立下了軍令狀,又擺了酒席招待他。諸葛亮(想了想,補充)說:今天來不及了。從明天起,到第三天,請派五百個軍士到江邊來搬箭。諸葛亮喝了幾懷酒就走了。

然後,讓學生進行角色朗讀,一組讀諸葛亮說的'話,另一組讀周瑜說的話,中間的旁白及括號中加進去的內容由教師讀。教師讀得繪聲繪色,學生讀得入情入境,教學效果令人滿意。

朗讀是閱讀教學中經常用到的教學手段,也是理解課文培養語感的有效途徑。採用什麼形式朗讀,如何組織朗讀,這都將直接影響到朗讀作用的發揮。本教例根據課文以對話為主的特點,對課文作了先刪後添的變動,通過去枝減葉,學生角色朗讀時好像就在面對面地說話,真正進入了角色,讀出了對話的語氣,體會了人物說話時的內心思想活動;而引導學生添油加醬的過程其實就是由表及裡理解課文內容的過程,通過添沒加醬的朗讀,深化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達到了以讀導悟、讀中見悟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