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語文草船借箭教學設計

  語文草船借箭教學設計



語文草船借箭教學設計

一、教學要求:

1、知識技能

(1)學習本課10個生字,會寫14個生字,理解詞語在句子中的意思,會用“推卻、輕易”等詞語造句。

(2)緊扣課文語言,感知文中周瑜、諸葛亮等人物的特點,感受人物形象。

(3)認識學習以記事為主的課文,必須抓住事情發展的線索,理清它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複述故事。

二、過程與方法

(1)聯絡上下文,通過對重點詞句的理解,來認識文中的人物。

(2)通過有感情地朗讀及複述,加深認識人物特點。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感覺諸葛亮足智多謀,安排周密,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的本領。

(2)激發學生親近古代文學作品的興趣

三、重難點、關鍵:

1、扣住課文語言,感受人物形象,體驗閱讀名著的樂趣。

第一課時

一、創設情景,激發情趣,匯入新課。

1、創設情景: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

2、交流資料:

(1)你知道這是哪部電視劇的主題曲?

(2)你讀過《三國演義》嗎?你知道其中的哪些故事?你喜歡其中的哪些人物?

教師總結:(課件出示)

《三國演義》是我國四大名著之一,作者羅貫中。小說以漢末三國曆史和民間流傳的三國故事為基礎創作而成。全書共一百二十回,故事起於劉關張桃園三結義,止於東吳滅亡,描寫了漢末及三國時期的社會鬥爭和廣泛的社會生活。在《三國演義》這本書裡,諸葛亮是被作為傑出的政治家、軍事家來歌頌的,作者對他是崇敬和讚美的,特別對他的智慧,更是著力進行渲染。

3、板書課題:今天咱們就來學習一個和諸葛亮有關的故事————《草船借箭》

二、檢查預習

1、簡介故事背景(先讓學生交流資料,然後教師出示課件總結)。

草船借箭的故事發生在東漢末年,曹操、劉備、孫權各據一方。當時曹操剛剛打敗劉備,又派兵進攻孫權,於是劉備和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劉備派諸葛亮到孫權那裡幫助作戰。諸葛亮“草船借箭”的故事就是在孫、劉聯合抗曹的時候發生的。

2、認讀生字詞語。

妒忌 都督 曹操 推卻 遲延 探聽 私自 排程 水寨 擂鼓 吶喊 支援 丞相 軍令狀 自有妙用 神機妙算

3、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學生質疑)

三、初讀課文,感知課文大意。

學生自讀課文,完成下列問題:

1諸葛亮為什麼要“借箭”?

2諸葛亮向誰“借箭”?

四、細讀課文,梳理脈絡。

1、指名讀課文,完成問題。

(1) 課文的哪幾段落分別寫了諸葛亮“借箭”的原因?

(2) 哪幾自然段寫了諸葛亮“借箭”的經過?

(3) “借箭”的結果是怎樣的?

2、讀後彙報。

五、學習課文一、二自然段。

1、默讀課文思考:

(1)周瑜為什麼要害諸葛亮,課文中哪裡看出周瑜要害諸葛亮?

(2)哪些詞句證明諸葛亮知道周瑜要害他?明明知道周瑜要害他,為什麼還要立下軍令狀。

(3)魯肅是周瑜的部下,為什麼諸葛亮敢於向他求助?

2、分小組交流,討論。

3、彙報交流。

①周瑜為什麼要害諸葛亮?

齊讀“周瑜見諸葛亮挺有才幹,心裡很妒忌。”

“妒忌”。(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

②課文哪些地方證明周瑜要陷害他?

(讀書上有關句子,並講出理由)

(周瑜要諸葛亮3天造10萬枝箭在當時是不可能的,這是周瑜假公濟私,圖謀置諸葛亮於死地。)

(“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這是周瑜明知故問。)

當週瑜聽說諸葛亮3天能造好箭,還立下軍令狀,他的心裡為什麼很高興?

(在當時,3天肯定造不出10萬枝箭,既已立下軍令狀,完不成是要殺頭的。)

④諸葛亮明知周瑜要害他,為什麼還要立下軍令狀,說3天造好10萬枝?

(諸葛亮胸有成竹,顧全大局)理解諸葛亮為顧全聯吳抗曹的大局,不計個人得失。

4、小結

學了這部分課文,我們知道了諸葛亮挺有才幹,顧全大局;而周瑜卻挺妒忌諸葛亮,心胸十分狹窄,陰險狡詐。

5、分角色朗讀課文第二自然段中的對話部分,要讀出人物不同的性格特點。(周瑜表面客氣,內心暗藏殺機;諸葛亮明知周瑜不懷好意,卻以大局為重,從容鎮定,胸有成竹。)

六、學習課文第十自然段。

1、師: 3天前,諸葛亮立下軍令狀,周瑜心裡很高興。3天后,周瑜帶了500名將士來到江邊幹什麼? (是抓諸葛亮的)

2、結果周瑜在江邊看到了什麼?最後周瑜怎樣?

欽佩諸葛亮) 書上從哪兒看出? (長嘆不如)

3、長嘆什麼? (嘆諸葛亮神機妙算)

教師範讀周瑜長嘆說的話,學生自由學讀,齊讀。

4、課文的“借箭”部分就寫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同學們下去認真自學,下節課我們一起學習。

七、佈置作業。

1.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目標設計思考:

一直在從文章的思路和表達方法上來研究這篇文章的特點,我想到了這樣幾個方面:

第一,魯肅見了周瑜,告訴他借箭的經過。周瑜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本來,周瑜是要用造箭這件事情加害諸葛亮,但是瞭解了“經過”,長嘆一聲,我不如他。為什麼這是長嘆?是因為這些事情都是諸葛亮一步一步算計好的,使得周瑜的如意算盤落了空。但是,周瑜在此之前,卻一點都不知道“諸葛亮關於造箭另外的算計”,自然是“自嘆不如”了。

於是,我們得思考:作者這裡用什麼方式來表現諸葛亮的突出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對比的方式——一個嫉妒他、本來也很聰明本以為可以加害於他的對手的讚歎!一個原本認為自己很聰明可以施妙計害人的大都督的態度轉變!(這方法主要是提升了“諸葛亮神機妙算令人敬仰欽佩的程度”)

第二,作者借周瑜的話來對諸葛亮的特點加以概括和讚歎:“神機妙算!”

這個詞語的意思。機、算,都是思考判斷決策智謀智慧。我們一般都會說“諸葛亮足智多謀”,但是,“神機妙算”相比而言程度要比“足智多謀”深,深在“神”和“妙”上面,這兩個字,都沒辦法表現具體的程度,是表現“方法策略智謀”高階到了常人難以所及,只有神仙才能想的的出來。

文章當中,周瑜、魯肅、曹操,都不是平常人物。但是,諸葛亮的計謀、策略、思考,這些不平常的人物都沒想到,都是到了事情結束才“恍然大悟感嘆不已!”

那麼,我們來看看,在作者筆下,周瑜和魯肅,他們分別知道什麼,不知道什麼?哪些內容是最後才知道的?這就是神妙所在。作者通過“他們開始不知道,後來才知道”的情節,來表現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的。

第三,他們不知道諸葛亮所知道的,所想的,這是對比,對比突出了諸葛亮的特點;而諸葛亮的神妙所在還不僅如此,更在於作者寫“諸葛亮知道對手的任何心思”,而且判斷的非常準確,應對策略非常合適,從而令讀者由衷佩服諸葛亮。

作者按照這樣的思路,來表現諸葛亮的特點。這個思路是成功的。成功在文章設定了一個有一個我們讀者讀起來生疑的環節,隨著閱讀,一問一個有一個得到解決;成功在,作者用一些關鍵的語句來讓我們疑問,又通過那些讓我們細細去讀去品味的任務行為語言來解答這個疑問。

於是,我想,我們教學這篇課文的表達學習的著眼點,我們進行教學的思路,或許不難確定了。

教學目標設計思考:

思考之一:閱讀教學我們要做什麼?我們要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要養育學生的精神、培育智慧,要引導學生學習語言表達,再賞析語言文字表達精妙的過程中培養他們學習語文的興趣。這是閱讀教學從一年級到六年級目標設計的指導思想。

就本文的教學來講,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高段,課程標準做了如下要求:

針對本課教學,課程標準在高段(國小高年級)的閱讀教學要求,有如下幾點需要提請注意:

1.能用普通話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默讀有一定的速度,默讀一般讀物每分鐘不少於300字。

3.能聯絡上下文和自己的積累,推想課文中有關詞句的意思,辨別詞語的感 情 色 彩,體會其表達效果。

4.在閱讀中瞭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在交流和討論中,敢於提出看法,作出自己的判斷。

5.閱讀敘事性作品,瞭解事件梗概,能簡單描述自己印象最深的場景、人物、細節,說出自己的喜愛、憎惡、崇敬、嚮往、同情等感受。閱讀詩歌,大體把握詩意,想象詩歌描述的情境,體會作品的情感。受到優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勵,嚮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閱讀說明性文章,能抓住要點,瞭解文章的基本說明方法。閱讀簡單的非連續性文字,能從圖文等組合材料中找出有價值的資訊。

6.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體會頓號與逗號、分號與句號的不同用法。】

就《草船借箭》一文的教學來看,我們可以做些什麼?

第三條規定,在本文落實,我細讀文字,覺得應該在“神機妙算”這個詞語,學生不但應該讀懂意思,而且應該結合上下文,結合本文故事發生的背景(包括小說第四十五回內容和第四十六回本選文前面的情節(周瑜要加害諸葛亮及其加害原因),結合本文主旨表達來深刻體會“神機妙算”到底“神在哪裡,妙在哪裡),從而不但理解這個詞語表達表達事物的一般意思特徵,而且,藉此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態度。

第四條規定,文章的思想感情,是作者要表達的諸葛亮的智慧(神機妙算的特點),和作者在文中表達的對諸葛亮“神機妙算”的內心態度傾向——一種讚美、一種敬仰。這是要引導學生體會出來的,要引導學生結合故事情節的整體,需要結合文中描寫諸葛亮在“涉及本人生命利害”的大事面前,“舉重若輕”的表現來體會;“表達順序”,不簡單的是“事情發展順序”這樣一個概念,而是本文的順序特點——整個事情都是在諸葛亮的掌控之下,有他自己操縱,沒有一點“意外”的向前發展,而別人,都在諸葛亮的掌控之中,“為諸葛亮完成任務”服務,至少沒能干擾諸葛亮。這是本文的順序特點,從“小說表達的角度”,這是作者安排文章結構順序的一個獨特之處。

這是需要引導學生體會的,而體會這個特點,就能夠很好地幫助體會作者要表達的思想感情——諸葛亮的“在大利害面前舉重若輕的人格、神機妙算的智慧”。

第四條中初步領會文章的表達方法。這篇文章中,表達順序的落實,採用了“處處設懸念,一步一步做交代”的方式,“懸念”的提出,不僅我們讀者認為驚訝困惑,文中那麼多“高明”人物也蒙在其中,這是懸念與內容的關係,因此,對比的表達方式就很突出了,這是有利於我們引導學生去體會文章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的“表達方法”,可以算作一條目標吧。

第四條:在交流中敢於提出自己的看法,做出交流,這一條落實起來針對性也會很強,因為處處設伏,因為周瑜與諸葛亮的關係,學生都會提出疑問、個性化思考,這當然要針對“生成”來做了。

第五條目標,“瞭解梗概,簡單描述,說出好惡,”等,可以通過“讀通文字之後進行概括”,讀完之後對文章的任務和表達方法進行評價來完成。這一條目標,我們就將其確定為概括文章主要情節(內容)吧。我個人看法,要讓學生能夠說清楚如下內容。

周瑜要加害諸葛亮,讓諸葛亮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立下軍令狀並說只要三天。三天過後,諸葛亮帶著二十條插滿草把的船隻駛向曹營,在哪裡叫軍士擂鼓吶喊,擺出要攻打曹營的架勢。曹操不敢下水出擊,命令兵士萬箭齊發,射向船上草把。諸葛亮用這樣的方式完成了造十萬支箭的任務。

我以為,學生只要能夠概括出本故事中人物做事的如上主要特徵,就算了解了梗概,把握了主要情節。

思考之二、識字、釋詞,朗讀怎麼辦?

識字,到了高年級,更多要求學生自主識字,教師針對存在問題,抓重點給予個別指導;本文的詞語,有一些屬於比較生僻但是不難懂的,比如“延遲”“嫉妒”、“軍令狀”,這些詞語含義並不深刻,只要讀懂了詞語的意思就不再影響閱讀,因此,在自己預習的基礎上,抓住共性的問題指點一下就可以。

關於朗讀,我想,這個目標的確定,如果有時間完成的話,可以重點指導學生讀出“諸葛亮”在“大利害面前舉重若輕的態度和說話語氣”就行。當然,前提是領會了,體驗到了,打心眼裡佩服了,這個時候,朗讀就不再是激發,而是從內心在傳遞這樣的意思和情感態度。】

教學目標:

一、認識本課10個要求會認的生字,會寫14個生字,通過結合生活實際和講述,瞭解“幔子、排程、水寨、擂鼓、吶喊、丞相、都督、軍令狀、翎毛、膠漆”等名詞術語,結合課文,採用推測、換詞等方式,瞭解“推卻、遲延、探聽、私自、支援、自有妙用”等詞語,通過查字典和聯絡上下文理解“才幹、妒忌、神機妙算”等詞語的意思。

二、練習抓住故事的主要情節特徵(反應諸葛亮神機妙算的主要情節)來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三、練習結合全文內容和詞語之間的聯絡,來深刻理解“才幹、嫉妒、神機妙算”幾個詞語並體會七對錶現人物所起的作用,體會作者對諸葛亮敬仰、讚美的思想感情。

四、體會文章“處處伏筆照應”、“人物對比”“諸事情發展一切由諸葛亮自己掌控的特殊順序”的表達方法和思路對錶現諸葛亮“計謀神妙”的作用,深入體會“神機妙算”的含義和作者對諸葛亮敬仰讚美的情感。

教學設計:

課前預習:

1、要求學生自學生字,認準讀音;找到文中的一些介紹古代官職、器物名稱的詞語,通過詢問、揣摩、結合影視劇回憶等方式,瞭解他們的意思;讀課文,嘗試著通過結合上下文、查字典等方式,來理解文中一些其他讀不懂的詞語的字面意思。

2、反覆講課文讀幾遍,力爭將課文讀通順,讀懂每一句話的意思。

3、讀課文思考,課文講了怎樣的故事。

講課前:教師瞭解(而不是訂正)學生的預習情況,發現他們在認讀生字、詞語理解、課文內容把握過程中的特點。

第一課時

一、匯入新課。本文跟我們學過的其他課文不一樣,除了小說內容是古代故事,文章一些言語也還帶有古代的文言文的痕跡,我們先來認真讀懂這些帶有文言色彩的文字。

二、檢查預習。

1、認讀生詞,糾正易錯讀音。(強調擂鼓助威的“擂”字讀音,區分多音字。)

2、讓學生介紹自己課下了解到的課文中寫古代官職、器物詞語的意思。在學生不能介紹清楚的情況下,教師介紹“丞相、都督”,順便向學生交代清楚“三國魏蜀吳、曹操的丞相、諸葛亮這個丞相、周瑜這個都督”的官職和他們之間的關係。

3、請學生介紹自己查字典、結合上下文理解詞語的情況,結合“才幹、妒忌”的理解,介紹小說第四十五回周瑜設計殺曹操水軍頭領被諸葛亮看破而生嫉妒之心,要殺害諸葛亮的緣由,結合理解“神機妙算”的字面意思,幫助學生理解本文寫周瑜要害諸葛亮,最終沒害了,周瑜不得不服了諸葛亮。

4、檢查讀書情況,指導分段讀課文,指導學生把課文讀通順。

三、概括文章的主要內容。

彙報自己對課文的瞭解:草船借箭講了怎樣的故事?要求抓住主要情節來介紹。

指導學生抓住課文中“周瑜做事的目的(前因)、諸葛亮的應對、諸葛亮的作法及做法的特點、結果(包括周瑜長嘆)”,用簡單但是能明白把主要情節、做法主要特徵介紹清楚的話,表述主要內容。

指導要點:看看學生是否把上面的要點介紹清楚;語言是否簡練。針對存在問題,讓學生跟重複說,一直到說清楚,符合要求(班上百分之八十的學生能說清楚)。

(意圖,通過抓住主要情節概括、表述,基本讀懂課文主要內容)。

第二課時:

匯入:上節課,我們瞭解了這個故事,知道了諸葛亮用怎樣巧妙的方式來“造出”了十萬支箭。周瑜說,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比不上他!

回憶神機妙算的意思:神、妙:形容高明;機、算:指推測 。驚人的機智,巧妙的計謀。在本文,諸葛亮的什麼計策是巧妙地?那些機智是驚人的?(回憶課文內容)

好,那麼,我們換個詞:說,諸葛亮“足智多謀”,我這比不上他。這樣換行不行?

(可能有結果。如果有結果,就是:足智多謀,沒有高明、神奇、巧妙的意思,表現一個人的聰明才智的程度不如神機妙算高。如果學生有結果,那就順著學生的結果往下進行:好,那麼,我們來研究一下,作者是如何把這種高明、神奇、巧妙的程度寫出來的。

如果沒結果:好,我們來看看,作者是如何把“神機妙算”的特點表達出來的,看看換了到底行不行。)

一、研讀本文相互照應的特點,體會其對錶現人物的作用,體會諸葛亮的計謀的“神妙”所在。

1、教師佈置任務:本文寫作上很有特點,那就是我們讀文章的時候,一邊讀一邊會產生一些疑惑,一直讀下去,疑惑解開,一直讀到事情做完,疑惑才全部解開。

請同學們讀課文,用筆勾畫出那些讓我們疑惑的地方,表上序號,再用不同顏色的筆勾出疑惑解開了的地方,標上上同樣的序號,看看我們能夠找出多少這樣的地方。

2、學生自己讀書,做對應性勾畫。

3、學生相互交流。(可以採用小組合作的方式,也可以不採用)

(設計意圖:學生自主讀書,感受文章伏筆照應的地方,初步感受伏筆照應)。

相關要點:(1)周瑜要諸葛亮造箭,諸葛亮答應,並且說只要三天,還立了軍令狀(——為什麼答應人們都做不了的事情?而且立了軍令狀?能完成嗎?為諸葛亮擔憂),結果:草船借箭,借來了十萬多支。

(2)諸葛亮不用造箭的材料,只要船隻、草把、軍士,能夠造箭嗎?(——莫名其妙)去“草船借箭”才明白。

(3)魯肅是周瑜的人,諸葛亮不讓魯肅告訴周瑜準備船隻草把軍士的事情。(萬一告訴了怎麼辦?)魯肅果然“沒提”。

(4)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白天,都沒動靜。諸葛亮不用做準備(因為開始我們並不知道他要草船借箭)。到了出發才明白,諸葛亮要等大霧。

(5)到曹營陣前擂鼓吶喊,(曹兵出來怎麼辦——才二十條船,六百軍士啊,魯肅替我們提出了擔憂),諸葛亮斷定曹操不敢出來,(真的嗎?)曹操果然沒出來,只是射箭。

學生交流的過程中,注意提出來:為什麼不到這裡不明白了,困惑了,甚至擔憂了。

3、討論,認識諸葛亮對所有事情都“胸有成竹”:

我們不明白的這些事情,魯肅明白嗎?周瑜明白嗎?曹操明白嗎?他們分別不明白什麼?

但是,諸葛亮明白嗎?他都明白什麼?(對應上面所有的疑惑,一條一條的體會)

周瑜肯定不會給他造箭的材料,他必須另想辦法(教師總結:知道周瑜的害人之心);明白三天後有大霧,可以去草船借箭,曹操多疑不敢出兵(教師總結:知曹操、知天文);明白魯肅這次一定不告訴他借船的事情(教師總結:知魯肅)。

教師引導思考:這麼多事情,文中的其他人物不明白,只有諸葛亮自己明白,所以,一些事情都按照諸葛亮的設計,順利發展、實施,最終成功。你們說,諸葛亮“草船借箭的計謀”怎麼樣?

神機妙算!

用足智多謀行不行?

不行!

諸葛亮太神奇了,說是什麼事情都聊得到——這叫料事如神!

正因為諸葛亮知道一切,所以,“三天,造十萬支箭”這事情嗎,對諸葛亮來講,可以立軍令狀嗎?既然可以,說明諸葛亮覺得這事情怎麼樣(提示:他是劉備的丞相,軍師,還得幫助劉備打天下呢!)?(非常容易,很有把握!)

所以,諸葛亮在整個過程中,他都表現得非常輕鬆,用一個詞語來講叫舉重若輕。

讀課文,看看諸葛亮的言行、語言中,哪些詞語突出了諸葛亮的舉重若輕。

學生讀書,再勾畫。

(只要三天!原立軍令狀。甘願受罰。自有妙用。保管。曹操一定不敢出來,只管飲酒作樂!),指導學生朗讀有關部分,讀出諸葛亮的胸有成竹,舉重若輕。)

4、認識對比寫法對錶現人物的作用。

回憶第一課時,文中人物的官職:(順便介紹魯肅的官職:參軍校尉,相當於部隊的參謀長),想象:這些人都是傻瓜嗎?

但是,在諸葛亮面前,他們顯得怎麼樣?(弱智一般)

介紹小說的特點:很多情節為想象出來的,而不是現實中真實的存在。在《三國志》(介紹《三國志》),其實是沒有“草船借箭”這件事情的),情節是虛構(介紹虛構的概念)出來的。作者為什麼在這個故事中,將周瑜、曹操、魯肅這些著名政治家、軍事家寫成這個樣子呢?(為了表現諸葛亮,諸葛亮做事,這些人都被矇在鼓裡,而諸葛亮卻知道他們所思所想,實在太神奇了!)

老師總結:這就叫做對比襯托,是為了更好的突出諸葛亮的神奇啊!

5、研究開頭結尾的特點:首尾照應對錶現人物的作用。

教師提出問題:文章開頭寫了周瑜,結尾又寫了周瑜。我們看結尾:周瑜長嘆一聲,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

結合全文來思考,這一嘆,嘆出了周瑜當時怎樣的情感態度?

佩服、惱怒、心有不甘、無可奈何!朗讀這段話!讀出周瑜的感嘆中的“無奈、佩服、惱怒、心有不甘”來!

二、佈置拓展閱讀:本次諸葛亮給了要加害諸葛亮的周瑜不小的教訓,此後的教訓還多著呢。《三國演義》中,有著名的情節“諸葛亮三氣周瑜”,怎麼氣的?氣到什麼程度?請同學們去讀三國演義,找到有關章節,一睹為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