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8篇 深度剖析《草船借箭》:教學反思與思考

《草船借箭》是中國古代著名的軍事故事,也是中國小歷史課程的重點內容。然而,在實際教學中,學生常常只重視背誦故事情節,缺乏對其中蘊含的戰爭思想與策略的理解。本文旨在對《草船借箭》教學進行反思,探討如何深化學生對這一經典故事的認知。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8篇 深度剖析《草船借箭》:教學反思與思考

第1篇

?草船借箭》是根據我國著名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改寫的。課文寫了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要諸葛亮在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以此陷害他。諸葛亮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有膽有識,才智過人。教學時我落實了“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

學生質疑:“草船借箭”是什麼意思?“為什麼用草船借箭”為什麼說是“借”箭而不是“取”箭,“騙”箭等等。這一目的培養學生提問題的能力,教師從中尋找有價值的問題,確定教學活動的重點。

教會學生質疑,還要讓學生學會解疑。在熟讀課文的基礎上,我鼓勵學生提出自己感興趣或不懂的問題,跟大家討論。如“草船借箭成功的原因是什麼?”全班交流,各抒己見表現個體思維等方面的差異。

教學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課堂上學生質疑:如果三天內江面上沒有大霧,諸葛亮“草船借箭”落空了會怎樣呢?問題一提出,引起學生極大興趣,大家各抒己見:有的說,諸葛亮肯定大難臨頭中計了,有的說,諸葛亮足智多謀,定會有化險為夷的計策,有的說,聰明一世,糊塗一時,這一回諸葛亮很可能凶多吉少……圍繞諸葛亮這個人物命運的預測,學生的看法雖然不同,但言之有據。教師沒有輕易下結論,而是肯定學生的思維,並鼓勵學生課後閱讀,繼續探究。

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擔心教學內容沒法按時完成,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8篇 深度剖析《草船借箭》:教學反思與思考 第2張

第2篇

凡是精彩的語文課,往往不僅有扣人心絃的開頭,環環相生的程序,而且有精心設計、耐人尋味的結尾。全國著名特級教師霍懋徵曾經執教《草船借箭》,她的收課處理別具一格,富有創新意識,聽後給人以課雖盡而意無窮的深切感受。現在,讓我們研究一下她教學本課的收課藝術,以便從中獲取有益啟示。

?草船借箭》的中心人物是諸葛亮。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幹,故意刁難,請他十天內造出十萬支箭,誰知諸葛亮只用了三天時間便從曹操那兒“借”來了十萬支箭,在事實面前,周瑜不得不服輸。學生們對諸葛亮的才幹自然十分佩服,教者如果簡明點示一下也未嘗不可。霍老師並不這樣處理,她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引導學生自己組織語言,要求用四個字來概括諸葛亮的.才幹。學生們人人動腦,個個爭先恐後地發言——

由於答案不是唯一的,學生們可以根據課文內容和自己的理解,從不同的側面作出對諸葛亮的評價,所以發言踴躍,氣氛熱烈,形成了圍繞“才幹”的輻射性思維。

霍老師這樣處理對於開拓學生思路、培養創新能力是大有好處的。

本文的中心事物是“箭”,周瑜借造箭來刁難諸葛亮,諸葛亮因借箭而顯示才幹。通過教學,同學們對課文內容基本把握了。霍老師在引導學生評價了諸葛亮之後,水到渠成地引導學生認識全文可以分成四段,同時根據教學中的板書作出簡明扼要的歸納——

學生歸納之後,教者充分肯定,並且相機指出:這是按照事情的“起因、發展、高潮、結果”的順序寫的。

以往的教學,許多老師都喜歡首先從解題開始,然後是讀文、分段,再後進入課文內容的分析,表現出一種程式化傾向。霍老師有所突破,她不急於引導學生分段,而是在學生理解全文內容的基礎上,在課尾歸納段意。這樣做收到了事半功倍之效。

當然,不是每篇課文都要把分段、歸納段意放在未了,霍老師這樣做也是因文制宜罷了。

如前所述,本文的中心人物是諸葛亮,中心事件是借箭,牽涉到周瑜、曹操,長江、大霧等等人和物,這些都已經分析過了,收課時是不是照例佈置作業,算是結束呢?霍老師另闢蹊徑,從她那充實的知識倉庫中精心選取了一首小詩,用幻燈打出來:

這首詩是後人用來讚揚諸葛亮的智慧的。霍老師引導學生齊讀、背誦;同時指出:這首小詩精煉地概括了草船借箭的經過,其中的“驟雨飛蝗”用來比喻曹軍射來那麼多的箭。要求學生課後把這首詩抄下來,背熟。顯然,如此收課,使學生加深了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拓展了知識領域。同學們學習課文,抄背小詩,尋求不盡,興味極濃。

第3篇

?草船借箭》教學反思首先,多謝語文科組的團體智慧的幫忙,尤其是簡校長和副校長的高屋建瓴的評課,讓我在實踐活力課堂、正式公開課的時候,有的放矢,開放課堂,培養了愛說話、爭著說話的孩子。

a。採取關鍵詞教學法。抓裝果然”“必須”“吶喊”,這樣,教學必須更加遊刃有餘。這位教師,真是火眼金睛,一眼就把評課的關鍵詞抓到手。果然是才子領導。

b。教學語言要更加的老練,不斷錘鍊自我的語言。這次公開課,也算是第二次試教,我把校長的匯入語活用進去,果然課堂的劍拔弩張的氣氛,立刻就出來。尤其是“我們明白《三國演義》裡面有著名的`三十六計,今日,我們一齊來學習這三十六計裡面的其中一計。這一計,叫做什麼?”課堂的氛圍,證明了校長的匯入的指引是成功的,也說明我們試教者要適時引入繪聲繪色的匯入語。

c。“學生的說話,十分精彩,十分聰明,也十分機智。可惜,老是忘了讓學生自我學會收網。”這是師父張主任的評課。我覺得很有道理。先前,我不是不想收網,也不是不明白收網的好處。只是,不懂得如何收網。那裡,張主任的評課,給了我一個很好的指引。十分感激!

d。“課堂有了很大的緊張,匯入液十分精彩,十分流暢。以前課堂的阻阻滯滯,此刻基本無影無蹤了。這是大體的評價。至於小的方面,就瑕不掩瑜了。”這是之前的一位四年級的搭檔教師的評課。因為之前合作過,所以,對我的教學的語言和思維,尤其是課堂比較熟悉,評課

e。“課堂很簡便,很幽默。學生在簡便的課堂中,完成了學習的任務,同時,學生的學習生命也充滿著活力1這位教師,也是喜歡採用古文字教學的教師,十分好學。學習生命,的確很重要。如果是沉悶而死寂的課堂,有如一潭死水,那麼,這樣的課堂,就算是有效的,也是摧殘人性的,也是負面大於正面的教育影響。這,也是當今教育大師葉瀾先生的《教育概論》所抨擊的教育現象。簡而言之,生命大於學習。綜上所述,某以為,活力課堂之質疑,非同小可。質疑之後,如何回到“質疑”的出發點,又是非同小可。

最終,引用屈原先生的話————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最終,再次感激大家。

第4篇

1.準確把握課堂目標。直接切入中心,找原因——“草船借箭”的原因。

周瑜妒忌諸葛亮,讓他十天造十萬支箭。諸葛亮從容向周瑜立下了軍令狀,答應三天造好十萬支箭,引出“造”箭結果:諸葛亮如期交箭,周瑜不得不歎服諸葛亮的神機妙算!

我通過“神機妙算”一詞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學習的方法,一步步深入瞭解諸葛亮知天文、懂地理、識人心的特點,讓學生感知了草船“借”箭的過程,令學生清晰地認識了人物特點,使學生領會了“神機妙算”在文中的深刻含義,並感受到文中生動的細節描寫,準確、精練地用詞。

在課堂上,我儘量鼓勵學生大膽設想,激發學生積極思維,以學生的閱讀分析為主,師生相互影響,相互交流;有效地訓練了學生的閱讀理解能力,促進了學生的思維發展,也激發學生親近古典名著的興趣。

課堂中我利用小組合作的方式研讀第2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在學生彙報通過三天之後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讓學生探究,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那麼,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通過細細品讀體味,一個活生生的`搖著鵝毛扇談笑風生的,知天時,懂地利,識人心的大智大勇的諸葛亮形象躍然紙上。

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我將主問題“從哪些地方可以體現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拋給學生後,讓學生去找,小組合作去琢磨,然後帶著他們體會,教給他們聯絡上下文學習的方法,真的不用怕學生讀不出、找不到,課堂上學生的滔滔不絕讓我們見識到了學生們知識面之廣、思維能力之強。

在本課時的教學中,我認為還有不足的地方。存在的不足主要表現在:讓學生活動不夠到位,擔心教學內容沒法按時完成,因此,有些體現學生主動性的動手、動口的活動還不夠到位。個別學生的口頭表達聲音過小,應該鼓勵學生大膽表達。

第5篇

?草船借箭》這篇課文是根據我國古典歷史小說《三國演義》中的有關章節改寫而成的。課文主要寫周瑜由於妒忌諸葛亮的才幹,用十天造十萬支箭來為難和陷害諸葛亮。諸葛亮和周瑜鬥智,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的暗算,表現了諸葛亮過人的膽識和才智。我這節課上的主要資料是諸葛亮怎樣利用草船借箭的這一部分。

整個教學過程思路比較清晰,教學重點突出,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求知慾望比平時旺盛,好奇心和進取性也能被我調動起來,師生配合比較默契,教學目標基本完成。我覺得主要亮點表此刻以下幾個方面:

一、充分挖掘文章的資料,發展學生的語言本事。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而語文的工具性對聾生來說尤為重要,是他們學習語言和長遠發展的重要保障。在課堂中,我抓住文章中每一個與學生生活學習密切關聯的詞語句子,讓學生進行讀說寫的訓練,來豐富他們的詞語積累和提高他們的語言表達本事和運用本事。

例如這節課中,對誰一邊做什麼一邊做什麼這樣的常用句子,把字句改寫成被字句這樣的句式,還有比喻句用什麼比喻什麼,反問句改成陳述句這樣的資料,我都挖掘出來,穿插在課堂中讓學生進行說寫訓練,既發展了學生的語言又鞏固了所學的知識。

二、緊緊抓住課文的主要資料,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慾望。

德國教育家第斯多惠曾指出:“教學的藝術不在於傳授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熱烈活潑的教學氣氛不會自然構成,也不是永恆不變的。教師應當運用行之有效的手段來製造和烘托課堂教學的氣氛,使學生產生一種新鮮感和強烈的求知慾,從而自然融入教學主題。抓住課文的資料設疑激趣,就是最好的手段之一。

在這節課中,我對文字進行了深入解讀,對教學過程進行了深入思考:是讓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自然得出如期交箭的結果,從而感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還是先從結果出發,再去探求借箭的過程?結合學生的特點,我選擇了後者。讓學生從周瑜的長嘆中體會周的心境,進行朗讀、模仿,從而感知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這時,在學生情緒高漲的時候及時提出問題: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表此刻哪裡?他的借箭計劃又是怎樣取得成功的呢?從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活躍了課堂氣氛。

三、充分利用多媒體和實物教具,讓學生動口動腦動手。

俄國教育家烏申斯基說過:“注意是我們心靈的唯一門戶,意識中的一切,必然都要經過它才能進來。”注意,是學生進行學習和掌握知識的前提條件,在課堂中,我十分注意運用多種手段來引起學生對課堂資料的注意。

如複習借箭準備的環節,我出示了一隻“草船”,一下子就把學生的注意力吸引過來了,再讓學生根據“草船”說說借箭的準備工作,既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又培養了學生的表達本事。又如教到諸葛亮下令“船頭朝東,船尾朝西,一字兒擺開”這一句時,我畫出簡筆畫,讓學生把準備好的紙船擺一擺,學生的興趣都很高,使課堂氣氛更加活躍,學生的.學習進取性也更高。存在不足: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是因為諸葛亮懂天文,識人心,曉地利,有膽略,會計謀。要讓我們班的學生從草船借箭的過程中概括出這些原因,是相當難的。結合學生的特點和課文的資料,上課時我試圖引導學生總結出“懂天氣、識曹操、曉地利、有勇氣”幾點更加具體,更加表面的原因。

課後一推敲,覺得原因具體了,學生容易理解,但內涵也變窄了,並且和前後文資料有點“脫節”。如識人心,它就包括了前文的識周瑜,識魯肅。從這點來說,“識曹操”作為借箭成功的原因之一能夠,但作為一種“概括”顯然有所欠缺。

草船借箭之所以取得成功,正是基於諸葛亮的神機妙算。那麼,他的“神”表此刻哪裡?“妙”又體此刻何方呢?能夠說借箭的過程中處處體現著他的這一特點:算到三天後江面必有大霧,算定曹操不敢出兵應戰,算到船隻的排列,算到歸程的順風順水.......能夠說文章處處體現著諸葛亮的足智多謀,神機妙算。

但在教學的過程中,我只是根據教學的目標,設計了為目標服務的幾個問題,牽引著學生去思考、分析。顯然,這樣的分析還不夠全面深入。

這篇課文很多地方很多事情都是有前因後果的。研究到學生的理解本事,我只是把問題設計成讓學生去尋找原因,而忽略了“結果”。比如當諸葛亮的船隻逼近曹營時,我只是引導學生理解諸葛亮為什麼下令軍士擂鼓吶喊?而沒有追問:擂鼓吶喊的結果會怎樣呢?就轉到另一個問題去了,雖然另一個問題也回答了這個結果。

總之,這節課有亮點,但也存在著一些不足的地方,留待以後去改善。

第6篇

近幾年,“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的議題引起了越來越多的老師的關注。通過探討,我認為以媒體為強有力的輔助,採用“談話法”學習《草船借箭》,能真切提高閱讀教學的有效性。在談話中,力求教學目標明確,“三維”目標整合,年級語言訓練目標突出。通過師生互動,讓靜止的課堂變成流動的活水,讓師生沉浸在和諧的課堂人文環境中。

從兩個字的比較入手,揭示課題。由“箭”與“劍”的形狀談到它們的區別及各自的用途。講這一點是為了配合課文中周瑜的一句問話,“水上交戰,用什麼兵器最好?”,這是周瑜向諸葛亮挑戰的第一步,他作為一個都督,怎會不知道用什麼兵器最好呢?以周瑜的性格,他怎麼會是誠心請教呢?在談話中學生了解了“箭”與“劍”的不同用途,就不難理解周瑜的`“別有用心”,而諸葛亮將計就計,讓周瑜輸得心服口服。為了更好的理解這兩種兵器,運用圖片來幫助學生直觀感知,不僅清楚它們各自的用途,也對漢字的演變有所瞭解,滲透文化意識。

課一開始播放電視劇《三國演義》主題曲,引起學生對三國曆史的回憶,激發閱讀文字的興趣。對於三國鼎立,孫劉聯合共同抗曹等學生不十分了解的內容,教師直接剪輯電視劇中的片段,配上簡潔的語言進行介紹,進行一種及時的、必要的補充。這些資料的及時補充,不僅創設了一定的歷史情境激發學習探究的慾望,還幫助學生理解故事的發生、發展。

以此為契機,教師在談話中很自然地向學生展現草船借箭的時代背景、三國的形式、課文中人物身份和背景,並用現代的官職來幫助學生理解故事中人物的職責等。通過談話,努力挖掘學生的知識儲備,談三國,知三國,為深入理解課文做好鋪墊。

抓住關鍵詞“神機妙算”引導學生探究學習,讓學生聯絡上下文找句子體會“神機妙算”,引導學生緊緊抓住文字去讀,去品,去悟。通過讀一讀,畫一畫,議一議等方式促使學生與文字與教師之間進行更深層次的對話,感悟人物形象的栩栩如生。

如引導學生揣摩句子“這時候大霧漫天,江上連面對面都看不清。”提出疑問: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假如你是魯肅,怎麼讀這個句子?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也會吃驚、害怕嗎?他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討論中體會到魯肅的害怕、吃驚,諸葛亮的暗喜、得意,突出諸葛亮的自信,突出諸葛亮的運籌帷幄,突出諸葛亮的神機妙算──知天文。還如引導學生加嘆詞誦讀“諸葛亮神機妙算,我真不如他!”一句,則讓學生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周瑜自愧不如無可奈何的深深嘆息。

課件出示這些重點的句子,起到了很好的強調的作用,引起學生的充分注意,根據這些句子設疑問難,猶如向學生的心海投下了一顆巨石,激起了學生思維的浪花,他們就會更主動,更細緻地研讀語言文字,深入理解課文,從而在品味文字中感受名著的魅力,激發對名著的閱讀興趣。如果不抓住這些重點句子進行探究,勢必達不到長文短教的效果。

設計中注重培養學生的語言能力和思維能力,如概括主要內容是引導學生把幾個人物的聯絡用簡潔的話說出來,不僅簡潔地概括主要內容,還使學生從整體上把握故事的脈絡。再如讓學生用四個字的詞來讚揚諸葛亮,待學生詞窮盡之時出示詞語加油站,提供與人物形象特點有關的四字詞,豐富學生的詞彙,達到運用恰當的詞語讚歎諸葛亮的訓練目的的同時,也促使學生多了詞語的積累。

在比較句子環節,通過反覆誦讀重點句子等方式領悟課文的寫法的奧妙,又充分把握文章留白處,引導學生想象人物的神態、心理活動等來展開想象說話。如啟發想象說話:“‘霧這樣大,曹操一定不敢派兵出來。’這是話中有話、話後有話呀!你能把諸葛亮沒說出來的話說出來嗎?”類似的訓練既加深對文字的理解,又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第7篇

人教版新課標國小五年級語文下冊第19課《草船借箭》這篇文章改自《三國演義》中有關“草船借箭”的情節。課文描寫了周公瑾妒忌孔明的才幹,以“十天內造好十萬支箭”這難題陷害孔明。而孔明用妙計向曹操“借箭”,挫敗了周瑜,表現了孔明的才智過人和膽識。在教學《草船借箭》時我貫徹“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新理念。下面把《草船借箭》的教學反思分享一下:

在《草船借箭》的教學過程中,選擇有思維含量的“發散點”是有效進行發散思維訓練的關鍵。

如,教師作為《三國週刊》的記者採訪“孔明”:“孔明先生,您在借箭中的表現我佩服不已,請問您在向周瑜立下軍令狀時,怎會有如此把握?”學生會自然地對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加以總結,並加入自己個性化的理解。

在課的結束部分,我在引導學生總結了本課無論是諸葛亮的神機妙算、周瑜的妒才陰險,還是魯肅的仁厚守信,曹操的謹慎多疑,我們都是從文章對人物的語言描寫中體會到這一寫作方法後,總結出:這也是《三國演義》刻畫人物一個很重要的方法。通過語言,能幫助我們更深入地體會人物的內心。隨即設計小練筆作業:想象一下,如果周瑜刁難的是武松,故事情節會怎樣?這一練筆作業的設計,讓學生有了非常大的拓展想象空間,而且將本文所學用到了寫作上。

二、充分把握文章留白處,感知人物形象

1、本課我教學的重點之一放到了研讀第二自然段的人物對話,體會人物內心,感知人物形象:

由於這個自然段有一個明顯的特點──以對話形式組段。在教學中我丟擲問題:“分角色朗讀第二自然段,給周瑜和諸葛亮兩人加上他們說話時的動作、語氣、神情。並想想為什麼這樣加?他們在說話時想些什麼?”我的本意是希望學生可以通過自己的研讀與合作探究交流,體會周瑜的妒才陰險與諸葛亮的機智、胸有成竹。學生在小組內交流的時候,議論紛紛,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觀點。此時,課堂的氣氛達到了最高點。

可在這裡的教學中,在最該體現個性化閱讀的`時候,我卻設計了一個齊讀練習,雖然說在我的引導下,學生認識了周瑜的陰險狡詐、諸葛亮的神機妙算,但這與我的本意並不一致。由於我花了大量的時間在學生的引導上,在朗讀方面花的時間就顯得少了。現在回過頭來想想,語文教學中就是強調通過有感情地朗讀來加深對文章理解的重要性。如果我把更多的時間到學生充分地朗讀體會上(合作讀、分角色讀、分組讀等多種形式的讀),在讀中領悟人物形象,可能達到的效果會更好。

2、在學生彙報到通過三天之後的漫天大霧,體會到了諸葛亮的神機妙算時,我設定了一個問題:這場大霧,諸葛亮和魯肅都看到了,請大家說說看魯肅看到這場大霧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有的同學說:“魯肅會感

到很害怕。那麼大的霧,船要是誤進了曹軍的水寨怎麼辦?”有的同學說:“魯肅會大吃一驚:前兩天還是好好的,怎麼現在會有這樣大的霧。”我又說:“假如你是魯肅,怎麼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害怕,吃驚的語氣。)於是,我又試著問:“那麼,諸葛亮看到這場大霧又會是一種怎樣的心情呢?”“假如你是諸葛亮,怎麼讀這個句子?”(引導學生讀出暗喜,得意的語氣。)從而進一步體會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與魯肅的老實忠厚。

3、假設具體情境,如果那天駐守曹軍大寨的不是曹操,而是一個性情莽撞的人,結果會怎樣?這一設計學生不但對曹操這一人物形象更加了解,而且深化了諸葛亮神機妙算的認識。

總之,本文的教學設計,我力爭培養學生的自主閱讀,自主感悟,自主探究,自主發展的語文綜合素養,重視探究性閱讀過程的指導,並抓住幾個主要問題,適時,適度地巧問妙點,引導學生感悟隱藏其中的深刻內涵,使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更透徹,對人物形象的把握更準確,發現和鼓勵學生的創新精神,同時也進行較好的語言和思維的訓練。

美中不足,就是教師引導的還是過多,學生自主質疑探究的能力沒有得到很好的發展,對於這片篇幅較長的課文來講,如何把握學生理解課文內容的深度與朗讀訓練到位的統一問題,還需要自己在日常教學中進一步的研究與探討。

第8篇

教學《草船借箭》這一課,臨近尾聲,在分析總結人物個特徵時,我提問:同學們,你最喜歡課文中的哪個人物,學生踴躍發言,各抒己見,大部分同學都說喜歡諸葛亮的神機妙算、足智多謀、顧全大局,還有的說喜歡黃蓋的忠誠、愛國……這些人物的鮮明個性在同學們的頭腦中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正當我要結束這個問題時,一學生突然站起來說:“我喜歡課文中的周瑜”,這真是出乎意料的回答,同學們也驚訝地望著他。說實話,這篇課文我都教了好幾遍了,每次都向同學提出同樣的問題,學生的回答大同小異,可從來沒有學生提過這樣的問題,面對這與眾不同的思維,作為教師,我應盡責任對他的創新思維加以呵護,想到此,我沒有有馬上下結論,而是鼓勵他說出自己的理由,這位同學接著說:周瑜年少英才、武藝超群,他想幹出一番大事業,出人頭地,因為諸葛亮的才幹超過了他,周瑜才忌嫉他,忌嫉的目的是想讓自己成為天下第一的,這也是一種進取精神,忌嫉是一種挑戰,是一種競爭,沒有忌嫉,你就會自我滿足,就會停止不前、他又例舉了一個他曾經忌嫉過的一個同學的例子,他說正因為有忌嫉心的“激勵”,才使他超過了這個同學,多麼有理有據的發言呀,我立即對他的發言給予了肯定,同學們也對他投來了讚許的目光。

說真的,對於學生的這種逆向思維,我平時是很少見的,尤其沒想到的`是這個平時並不起眼的學生竟有這樣的獨特的思維方式,可見,學生的潛能是不可低估的呀!為此,我們要營造一個和諧、寬鬆的學習環境,讓他們的創新思維能力得到進一步發展,讓他們的個性得到進一步張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