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師說》教學反思7篇 《師說》:一位教師的教學反思與感悟

《師說》是一本教育類雜誌,以深度報道和探討教師教育為主。本期主題為教學反思,旨在啟發教師從不同角度反思自己的教學方式,推進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質量的提升。

《師說》教學反思7篇 《師說》:一位教師的教學反思與感悟

第1篇

首先,是在課件的製作上,要以實用為第一要義,在背景和字型的配色上,在清晰度上,都要考慮學生能否看清楚。第二,在課件的使用上,必須要有自己的思路,不能讓課件束縛了思維。所以在課件的選用上,可以用魯迅先生的“拿來主義”作為原則。第三,要讓課件,及音訊資源為語文教學服務,而不能以課件製作是否精美作為評價一堂的好壞的唯一標準。要明白,它只是語文課堂的`一個輔助手段,是為語文教學服務的。

其次,要考慮學生的實際接受效果。教師的教,只有通過學生的學才能體現出來。教學方法,教材的處理,一切教學設計,都要圍繞學生的學習效果來考慮。

再次,是關於如何處理教材的問題?對於教材的處理,要跳進去再跳出來。用教材教給學生一種方法,而不僅僅侷限在知識的層面上。

最後,是課堂的語言,這是我,也是大多數老師存在的共性問題。課堂語言上,自己存在的最大問題是課堂用語不夠精煉。我會盡力地抓住每一個機會,鍛鍊自己,展示自己,找出自己課堂上的不足,儘快成長起來。

《師說》教學反思7篇 《師說》:一位教師的教學反思與感悟 第2張

第2篇

我覺得自己的文言文教學過分注重文言基本知識的傳授,面面俱到,對“言”的關注遠遠超過“文”。其實像《師說》這樣淺易的.文章,無論是文言基礎知識的積累還是情感的探索,我們都可以放手讓學生去做,以調動學習的積極性。

1、充分重視誦讀,重視情感的體悟。綜合採用學生出聲誦讀、默讀、集體誦讀、個別誦讀、教師範讀等各種誦讀方式,誦讀中間穿插文言基本知識的積累和梳理,讓學生體會掌握字詞的基礎上深入探究文字的內容和情感。教學既注重了“言”,也注重了“文”,很好地完成教學的任務。

2、要找準知識的載體。新課改追求學生的自主性,但並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老師要通過不著痕跡地預設問題引導學生去思考探究,從而實現能力的生成。

3、要古為今用。象《師說》這樣經典的篇章,除內容外還為我們提供了議論文的寫作模式。在課堂上,老師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分析文章的論述結構、論證方法,瞭解文體特點,為寫作打下良好的基礎。

第3篇

最近在教《師說》這一課,對其涉及到跟從老師學習的種種道理,本人頗有感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韓愈這般說辭令我不禁想到,自己作為老師,其實還有很多地方需要學習。隨著時代的進步和新課程的不斷推進,教師自身素質更應該不斷地適應新課程對教學的要求。作為教師,自身素質的侷限性往往會導致自己對文字的解讀很不到位,這就要求我們要花更多時間親自去閱讀文學作品,積極調動自己的情感去感受作品的豐富內涵,而並非一味地讀作品評介,消化別人咀嚼過的東西,只有在提高自身素質的基礎上,我們才會避免課堂上師生之間存在缺少應有的交流與溝通等這些煩惱。

往往我們道理是懂了,但實際操作起來就沒那麼輕鬆了。經過課堂實踐,我深深感到自己也存在這樣的問題——課堂上師生之間缺少應有的交流與溝通。而教學是一種教師和學生的雙邊活動,強調的是師生與作家、作品之間面對面、心與心的交流。這就要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善於根據學生特點,在閱讀教材中從適當的角度尋找學生學習的興趣點。而讓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首先要了解學生的實際,瞭解他們學習語文的目的、態度、習慣、方法、興趣、愛好、情感、意志以及生理、心理特徵。比如,在關注學生日益增強的自主意識、自尊心、自信心和豐富的情感、旺盛的求知慾的同時,也要注意到學生存在的問題,諸如意志脆弱、缺乏刻苦精神、學習習慣不穩定,會產生逆反心理,等等。

語文教師沒有紮實的功底和過硬的素質,沒有與時俱進的教學理念,就不能對文字作出自己的獨特理解和感悟,也就培養不了自己對文學形象的情感體驗能力和對文學言語的'理解感悟能力,進而不瞭解學生的學情,也就沒有足夠的能力指導學生閱讀和鑑賞作品,無法幫助學生對文字進行意義建構。

要克服這種教學的危機感,要求我們必須深刻理解課程改革帶來的語文教育的新理念,不斷學習,更新觀念,豐富知識,提高自身文化素養,以便更好地指導語文閱讀教學實踐,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這也是我今後教學工作的努力方向。

第4篇

本節課的講授環節是在學生充分預習課文的基礎上,提出自己的發現、質疑。我根據他們提出的問題,學生提問、回答、互相評價來展示他們的成果和質疑。並針對這些疑問,通過ppt引導學生通過品味、分析文字語言來感悟作者無貴無賤,無長無少,道之所存,師之所存也的精神,並培養自己勇於反省的`精神;讓學生熟悉作者韓愈及文體知識,翻譯課文、掌握、積累文言實虛詞以及詞語的特殊用法、特殊文言句式;讓學生在掌握知識的基礎上理解文中所採用的論證結構和論證方法,使學生能力和精神上都有收穫。

面對《友邦驚詫論》這樣一篇具有深厚文化內涵的老課文,我的教法仍然比較傳統,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一等的位置,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使他們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相信對課文內容的深入理解,對探索氛圍的創設乃至對求索精神的弘揚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讓學生從原文中摘取背景資訊並通過這些資訊揣摩文章主旨的目的基本達到。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裡有不同的收穫,解決了“優生吃不飽,潛能生消化不了”的問題。通過研修學習在課件製作和授課安排方面有了一定的提高。

第5篇

在教學《師說》一文時,我的匯入部分是這樣設計的:為了提高教師的社會地位,我國於1985年正式確立教師節,以此引導社會各界人士表達對教師的感謝與尊重,相信同學們從國小到高中一定積累了不少讚美老師的名言警句,今天我們就來誇一誇我們的老師吧!

表達對老師的讚美之情,教師進行概括和評價。繼而介紹《師說》的創作背景,由唐朝的教師地位,恥學於師的求學態度,從而引出課文。

學生在匯入部分建立起了學習自信,對於唐朝“師道不復”的社會背景引起了濃厚的探究慾望。接著“這個時候有個文壇風雲人物挺身而出發出了恢復師道的怒吼!哪位同學來介紹一下他呢?”學生介紹完後我通過課件進行了補充。在朗誦環節我先讓學生自讀,然後出示課件進行正音及長句斷句指導,接著讓學生齊讀,最後再進行教師範讀讓學生聽讀後自行斷句。課堂開始到這一環節都十分的`輕鬆順利。

關鍵在於翻譯環節耗時太多。因為安排了提前預習,所以我放手讓學生四人一組去翻譯全文,翻譯中不理解的詞和句組內探討解決,解決不了的圈點標註,留到全班答疑,其他學生也無法正確解答的我再來進行解答。在學生翻譯到重點時我對重點虛實詞及特殊句式進行強調,提醒學生批註。翻譯環節進行完之後就下課了,其他的教學環節沒能完成。.我思考了一下,認為翻譯環節可以進行以下調整:

首先課文的翻譯難點在一二段,最困難的是第二段的翻譯,我利用課件給出第二段翻譯中的重難點字詞,再讓學生去翻譯可能會好一點。解釋第三第四段可以放手讓學生去翻譯。另外就是學生基礎太差我應該讓學生分段翻譯,這樣時間也好嚴格把控。更加高效的完成翻譯,用節餘的時間完成接下來的教學環節。

第6篇

?師說》是個傳統篇目,也是韓愈散文中一篇重要的論說文,文章論述了從事學習的必要性和原則,批判了當時社會上“恥學於師”的陋習,表現出非凡的勇氣和鬥爭精神。

文章不長,按照學生的理解程度和一般的講課程序,利用三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面對這樣一篇文章,在新課標的要求下,怎樣把老的文言文教學傳統傳承,即對字詞方面的掌握和要求,又怎樣把新課標要求的方式加以體現,成為了我面前的一道難題。

在經過反覆的推敲和教學試驗後,我的第一課時教法仍然比較傳統,1、先由本學期接觸過的“論”文體引出“說”並講述這類文體的特點。2、再由“說”引出文章標題《師說》,3、解題,留下“本文是解說關於老師的道理的嗎”的懸念,引起學生的閱讀興趣。3、讓學生閱讀註釋(1),瞭解作家生平,要求將重點資訊記熟。4、教師範讀課文。5、利用幻燈片檢查實、虛詞,古今異義詞,通假字,特殊句式的掌握情況。6、讓學生回顧開頭留下的懸念,帶著問題朗讀課文,進行整體感知。

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活動,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同時,在各個活動過程中給不同程度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和任務,使每個層次的學生在同一個時間段裡有不同的收穫。

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文言實、虛詞,通假字,古今異義詞,特殊句式的掌握比較好。

第二三課時我用了一種傳統文言文很少使用的教學方法,我決定從文章的最後一段入手,引出李蟠的“不拘於時”和“能行古道”,然後再牽動文章的其他段落,這樣文章的教學實際上就變成4-1-2-3的順序,這樣的安排既可以讓同學們拿到一篇完全陌生的文言文有話可講,又打破了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按部就班的模式,然後通過問題引導學生去仔細研讀文章的第一、二、三段,用問題的串聯貫穿整個文言文的教學,如讓學生理清第一段的寫作思路。教師根據論點—教師的職責(正面)---教師的重要性(反面)---擇師的態度---擇師的標準這一思路指導學習。並讓同學們在朗讀中把一個一個問題很自然的滲透,最後再由古人的從師之道和社會風氣,拓展和延伸到同學們自己的學習生活中去,通過4人小組進行討論,讓同學們侃侃而談。

但是在具體操作過程當時,並不像課堂預設的那樣順利。文章行到“‘古道’在文章中哪裡具體體現?”的時候,同學們的回答並不象想象的那樣有規律,同學們很容易可以找到第一和第三自然段的相關內容,可是第二自然段的“巫醫樂師百工之人,不恥相師”卻很難找到,因為同學們還沒有完全理解這篇文章。

課堂的大部分時間安排學生回答問題,體現了以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思想。從課堂回答問題的情況看,學生對基本字詞和文章結構的掌握比較好。另外在拓展延伸的'討論方面,同學們也能很積極的談通過學習《師說》這篇文章後受到的啟示。這樣的安排擺脫文言文教學沉悶的氣氛和教師從頭至尾灌輸的弊端,也可算是一種新的突破和嘗試。

由於過分強調課文內容的理解學習,把對課文嚴密結構的分析放到次一等的位置,使學生在這個問題上的思維密度降低。即便有論證方法和邏輯思路的講述,也僅僅是為理解文意服務,並沒有遷就到文學欣賞的高度,在提升學生的品位方面有欠缺。而且,講課時過分依賴事先的設計和講究各個環節的無縫連線,安排學生進行課堂討論的時間少,使他們沒有機會對課文內容和觀點質疑求異,在以後的課程中我還要加以改進。

第7篇

?師說》上完了,可是並沒有自己想要的欣喜。明確而有深度的思維,也並沒用挽救我的課堂。經過了很多的探索,可是備好課和上好課之間有長長的距離。這個距離充滿著探索的艱辛與思考的苦楚。

在備這篇課文時,我有了活躍的思維字課文的處理上我打破了順流而下的順序,我從當時的社會的風尚談起,然後再去發現作者立論的勇氣與智慧。這樣的處理,我想學生更能夠理解文字的實在內容,更能夠解讀文字的價值。只是在處理文字時,我忘記了應該把難點放在哪個問題上,而課堂之上,我是否引領學生去理解這個難點?這個是我收穫到卻又常常忘記的備課要點。

另外,文與言,要應該怎樣處理語言經常阻礙了學生對文德理解。在沒有掃除障礙的時候,文的理解就變得仰視,變得像水中月鏡中花。當然,如果時間充足,那麼我想兩者的關係會更好處理一些。我的遺憾在於,這篇課文,我的理解可以說比較到位了,也比較有深度,真正用自己的知識讀出了文章的品味,但是,由於一節課的時間,我的學生對與文章的語言和內容沒有較充分的熟識過程,雖然文章的主要內容是講從師之事,與學生的知識經驗有連線,但是,在連線之外,由於語言表述的陌生學生並不能真的理解文意,更重要餓是學生該如何看待一定要有老師這樣的觀點?一定要有老師是從狹義的角度啦理解的,其實文章真正的'要義在於重塑學習風氣,提倡人人應該謙虛地相互學習,從根本上糾正當時對謙虛求學的錯誤看法。但是,語言的難度讓學生沒有理解到這個通俗的確永遠具備真理性的話題,理解上的差距讓學生的整個學習過程充滿了生硬的理解。而我沒有抓到學生這個理解的差距,在學生生硬理解的基礎之上把學生引到韓愈所體現出來的魅力、勇氣與智慧,又把學習提拔到對人與國家發展的重要性上來,這樣就脫離了文字。就算沒有脫離文字,首先就脫離了學生的現有水平,沒有真正地從他們具備的基礎出發。這是我課堂的失敗,也是課堂效果沒有我預期的那麼好的原因。

由此想來,我們面對文字應該靈活處理。淺顯的學生易於理解的文言可以如此處理,但是難度較深的文言,這樣的處理方式使得教學的過程有點揠苗助長的意味。上好課,真是不容易,很多問題並不能預見,總是在課上完了之後,才會發現自己的失敗。我們的失敗也常常在慣性的錯誤。因此,我們懂得之後,還要記得去改善。

在文言知識的總結課上,我的總結很潦草。我只是讓學生順著課文總結,在泛泛的尋找與總結中,我們抓到的是零碎的知識點,真正的總結應該是在學生的基礎上提高概括性,能夠把知識前後聯通,實現知識的遷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