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關於國小數學教案範文錦集4篇 國小數學教案優秀範例彙編

本篇文章為大家整理了一份國小數學教案範文錦集,包括數字、運算、時間、空間、幾何等相關教案,可供教師參考或借鑑,幫助提高國小生數學學習效果。

關於國小數學教案範文錦集4篇 國小數學教案優秀範例彙編

第1篇

1.使學生理解加減混合的意義,掌握運算順序,正確進行計算。

2.初步培養學生連續看圖的觀察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老師出示口算卡片,指名回答。(說出各題的計算過程)

我們學習了連加、連減、知道連加、連減表示的意義,那麼如果一個算式裡面內有加法,又有減法,它又表示什麼含義呢?該怎樣計算呢?這就是我們今天要研究的問題。

魚缸裡有幾條黑金魚?有幾條紅金魚?求共有幾條金魚?應該怎麼算?(板書:)如果撈走2條,求還剩幾條?怎麼計算?(板書:)

如果我們把剛才演示的內容用圖來表示(貼例題圖)你能敘述一下這幅圖的意思嗎?

(引導學生敘述題意:魚缸裡有4條黑金魚,3條紅金魚,撈走2條,還剩幾條?)誰會列式?

觀察這個算式,和我們前面學習的連加,連減有什麼不同?

加減混全式題應該怎樣計算呢?結合這道例題,誰來說一說?(在學生充分討論的基礎上總結出:先算4加3等於7,再算7減2等於5。)板書:讓學生自己練習說計算過程,然後指名說一說。

你能說出這幅圖表示的意思嗎?(學生分組說一說圖意,然後指名敘述:有4只鴿子在吃穀子,飛走了1只,又飛走了2只,現在有多少隻?)

這也是加減混合算式,你會計算嗎?(同桌互相說一說)

兩道例題有什麼不同?(一道是加在前,減在後,另一道是減在前,加在後)

說明:無論是加在前,還是減在前,只要有加有減都叫加減混合,計算加減混合算式與前面學習的連加、連減的計算順序是一樣的,都是從左往右依次計算。

每人一張小卷子,學生獨立計算,比誰算得又對又快,前五名完成的同學把卷子交到老師那裡,全對的為“計算小能手”,其他同學訂正後全對的第人發一朵小紅花。

今天我們學習了什麼知識?做加減混合式題要按什麼順序計算?

關於國小數學教案範文錦集4篇 國小數學教案優秀範例彙編 第2張

第2篇

在一年級上、下冊教材的中,已經進行了估計和估算的滲透,在這一冊教材中第一次正式出現估算的教學內容。對二年級的學生來說仍然比較抽象,難以理解。同時,《標準》提出了要加強估算的要求,要讓學生“能結合具體情境進行估算,並解釋估算的過程。”

備課時我發現課本例4是讓學生判斷媽媽要買三種生活用品,帶100元錢夠不夠。這一生活場景的出現,使學生認識到,在日常生活中,有時需要進行精確計算,有時根據實際的需要只要估算出大致的結果就可以了,便於學生更完整、全面、深刻地認識估算的功能。但是我認為以例4引入新課有些太唐突,對學生理解估算的含義和估算的.過程沒有做足鋪墊。所以我在設計教學過程時先以猜價格的遊戲匯入,遊戲時給出提示:轉筆刀接近10元、書包接近30元。同學都踴躍參與,各抒己見,經過同學們的努力,都能完整的說出接接近10和30的數。至此我便抓住同學對“接近”的理解,滲透什麼是大約,從而會說()大約()這樣的句式,再通過練習會找各數的最接近的整十數。

接著再教學例4,幫助學生理解在買東西時不需要計算出精確的結果,只進行大約的計算,學生很快能找到三種物品的價格最接近的整十數分別是多少。再結合之前學習的連加、連減和加減混合式,讓估算的策略變得多樣化,同樣也可以用連加、連減,加減混合的演算法,但是包含了加法的估算和減法的估算。在這一環節的教學上我有些超之過急,有些學生不理解加減法的估算,仍有學生不進行估算,還是用精確計算的方法。

在練習部分,也出現同樣的情況。經過課後反思我認識到,在課上要充分給學生自主探究的時間和空間,可以發揮小組合作的優勢,集中集體的智慧,探索估算的方法,學會估算。教師根據可能出現的估算方法加以點撥,引導學生解釋估算的過程,讓學生之間相互補充,明確估算策略。採取的策略可以靈活多樣:先估後加、先加後估、先估後減……儘量把所有的策略都展現出來,使學生體會到解決同一個問題可以有不同的方法,只要是合理的,均應予以肯定,保護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更激發了他們積極主動探究解決方法的願望。通過學生之間的交流,發揮學生的主體性,也為學生了積極思考與合作交流的空間。對此我會朝這個方向一步步努力。

第3篇

1、教材分析 拔蘿蔔——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數學(北師大版)一年級下冊第3單元《加與減(一)》中的內容。 本課時的內容是在整十數加減法、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基礎上安排的。教材先提供了小兔子拔蘿蔔的情境,從中引出問題:“一共拔了多少個蘿蔔?”讓學生自己列式計算,並說出計算過程。教材中提供了四種計算方法(並非讓學生全部掌握,學生還可以有別的方法)。在學了加法計算之後,讓學生試著計算:“小白兔比小黑兔少拔了多少個蘿蔔?”以促使學生從加法計算遷移到減法計算上去。這是新教材與舊教材的不同。

(1)自己探索100以內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2)從加法計算方法遷移得出減法的計算方法,培養初步的知識遷移能力。

發展應用意識,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兩位數加減兩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計算方法。

學生學會在理解圖意的基礎上,自己提出數學問題,引導學生嘗試用自己的方法進行計算,體現演算法多樣化的思想,進一步體會加減法的意義。

學生已有整十數加減整十數、兩位數加減一位數(不進位、不退位)的知識作為基礎,有一小部分學生在上學前已對豎式有簡單的瞭解。對於看圖編故事和從圖中提出問題,前面的學習中已有過練習。這些都是本節課學生學習的前提條件。 在本節課中,力圖體現出學生學習方法的轉變:從被動接受學習變為在自主、探究、合作中學習。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再自己想辦法解決,並能以小組為單位共同合作完成;讓學生親自體驗知識的形成過程,促進學生思維的發展。

師:同學們,老師這兒有一幅畫,是一個好聽的故事,大家想聽嗎?

教研組材料 公開課說課稿 20xx.3.30 2 生:我知道了黑兔拔得多,白兔拔得少。 師:你還能提出哪些問題? 生:我想知道,兩隻兔一共拔了多少個蘿蔔? 生:黑兔比白兔多拔了多少個? 生:白兔比黑兔少拔了多少個? (教師將生的問題板書在黑板上。)

師:同學們提出了好多問題,有的咱們已經解決了,這兒還有三個問題(指黑板),咱們來解決“一共拔了多少個蘿蔔”的問題。怎樣列算式呢? 生:36+23=?(有的學生已報出結果。) 師:算出結果的同學想一想自己是怎麼算出來的,其他同學自己想辦法計算 36 +23 的結果,可以用小棒、算盤、練習本等。 (學生動手探究,教師巡視,對有困難的`學生引導、幫助。) 學生彙報自己的計算方法: 生a:我是用擺小棒的方法計算。我在左邊擺3捆零6根,就是36,在右邊擺2捆零3根,就是23。然後數一數,一共5捆零9根,就知道36+23=59。 生b:我是撥計數器算的。我先在十位上撥了3個珠子,在個位撥6個珠子是36,再在十位上撥2個珠子,在個位上撥3個珠子,一看是59。 生c:我是用口算得出的,6+3=9,30+20=50,50+9=59。 生d: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3=39,39+20=59。 生e:我也是用口算得出的,36+20=56,56+3=59。 生f:我是用豎式計算的(邊列豎式邊說),先寫一個加數36,再寫第二個加數23,並把加號寫在第二個加數的左邊,寫好後在下面畫一條橫線,再計算:30+20=50,6+3=9,答案也是59。 師:很好。在列豎式時一定要注意,兩個加數中個位的兩個數上下要對齊,十位上的兩個數也要對齊。然後再計算:個位上6+3=9,把9也寫在個位上,和上面對齊,十位上3個10加2個10是5個10,5寫在十位上,和上面對齊。 師:以上四種方法:擺小棒、撥計數器、口算、列豎式,你認為哪種最簡單? 生a:我認為列豎式簡單。 生b:我認為口算簡單。

師:剛才大家通過自己的努力解決了一個問題,後面還有兩個問題,同學們可以以小組

教研組材料 公開課說課稿 20xx.3.30 3 為單位選擇其中的一個問題,四個人共同去解決。 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選擇並討論解決問題。 小組長彙報: 組a:我們解決第一個問題,兔哥哥比兔妹妹多拔了多少個蘿蔔,我們的算式是36-23=13。 師:你們是怎樣計算36-23的? 組a:我們用口算,6-3=3,30-20=10,10+3=13。 組b:我們列豎式(邊寫邊說),先寫第一個數36,再寫第二個數23,6-3=3,3-2=1。 師:是3-2=1嗎? 生:是3個10減2個10等於1個10。 組3:我們解決第二個問題,算式也是36-23=13。也用口算,30-20=10,6-3=3,10+3=13。

師:在這節課中,你們認為自己表現得如何? 生a:我認為自己表現得很好。 師:哪一點表現得很好? 生a:老師提的問題我認真思考,還積極發言了,而且我講的故事很好。 生b:我認為自己表現得還可以,我也積極發言了。 生c:我認為自己表現得不好,我把36+23算錯了。 師:同學們也可以評價一下別人。 學生踴躍發言,都很注意發現其他學生的長處。 師:在這節課中,有好多同學都表現得好,他們認真思考,積極發言,而且把小組活動組織得很好。大部分同學也都能好好地去學習,個別同學沒積極思考,老師希望你下一節課有所進步。

第4篇

各位評委老師,大家好。我說課的內容是北師大版國小數學四年級上冊《旋轉與角》一課。

學生已經認識了銳角、直角、鈍角也感知了圖形的旋轉。在基礎上,教材從旋轉紙條入手,使學生體會旋轉過程中角的變化,從而引出平角和周角,為下一步學習角的度量打基礎。改變了傳統教材中僅依靠觀察圖形推出概念的方式,改靜態觀察為動態描述,具有活動性、過程性、和體驗性的特點,很好的發展了學生的空間觀念。

四年級的學生已經有一定獨立學習的能力,積累了一些角的學習經驗,頭腦中也有旋轉的概念。在已有認知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親身體驗和生活中的觀察,相信學生能很快掌握本課知識點。

1、通過操作活動,認識平角與周角,能說出生活中的平角與周角。知道各種角的形成過程,瞭解各種角之間的`大小關係。

2、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感受角的動態美。

我使用的是引導教學法和直觀演示法,限度的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節課以學生為主,教師輔助,使用動手實踐、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法。採用的教具有鐘錶模型、課件、芭比娃娃;學具有活動角、圓形紙片。

複習學過的角及角的各部分名稱,老師撥動鐘錶模型,讓學生觀察鐘面上時針和分針不停的旋轉過程中所形成的最小夾角是什麼角,讓學生初步感知旋轉可以得到角,匯入課題《旋轉與角》。當6時整時,時針和分針所夾的角學生不認識,這時產生認知衝突,激發學習興趣。

讓學生拿出自己的活動角,固定其中一條邊,旋轉另一條邊,邊旋轉邊說自己旋轉出了什麼角。繼續旋轉,當角的兩條邊在一條直線上時,

(1)提問:它與我們以前學過的角相比,有什麼不一樣?

學生經過討論得出它符合角的條件,是一個比鈍角還大的角。

讓學生在操作、觀察、討論交流的過程中認識平角,從而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接著老師示範,學生學習平角的畫法。

請學生用芭芘娃娃來演示芭蕾舞蹈演員“大跳”和“旋轉一週”的動作,引導學生欣賞舞蹈中平角和周角的動態美。

說說生活中的平角和周角,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使學生體驗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絡,體會角的普遍存在。

請同學們在點子圖上畫出學過的五種角,並按從大到小的順序給它們排隊。進一步體會五種角的大小關係。

讓學生拿出圓形紙片,對摺兩次,發現折成了一個直角,再展開一下,發現:平角和直角的關係:1平角=2直角,接著再展開成原來的樣子,又發現:1周角=2平角=4直角。這一活動的目的是讓學生主動探索發現直角、平角和周角的關係。

讓學生說說本節課的收穫。希望他們今後能仔細留心身邊的事物,發現更多美極了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