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赴國外借鑑學習城市規劃考察報告

  赴國外借鑑學習城市規劃考察報告

境內生態環境良好,動植物物種多樣,農牧、採礦、旅遊服務、機械製造和生物工程等產業優勢明顯,是南半球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下面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赴國外進行城市規劃和生態環境考察借鑑學習報告文章,提供參考,歡迎閱讀。
 

赴國外借鑑學習城市規劃考察報告

 

按照市委的統一部署,2月22日-3月13日,在市委常委、組織部長的帶領下,赴澳大利亞考察學習生態建設與社會環境管理工作,先後對悉尼、墨爾本和黃金海岸等地的城市規劃管理與生態環境建設進行了考察,在博士山學院、維多利亞大學參加了專題培訓。現就培訓考察情況報告如下:

一、基本情況

澳大利亞位於大洋洲,總面積769.2萬平方公里,總人口2200萬人,轄六個州和兩個領地,是一個奉行多元文化的移民國家。境內生態環境良好,動植物物種多樣,農牧、採礦、旅遊服務、機械製造和生物工程等產業優勢明顯,是南半球經濟最為發達的國家。

考察學習期間,先後在墨爾本博士山學院和維多利亞大學參加了可持續發展、固體廢物管理、可再生能源利用、垃圾處理等專題培訓;參觀了悉尼海港大橋、悉尼歌劇院、墨爾本聯邦廣場、中央火車站等城市地標建築;實地考察了墨爾本市政廳節能建築、維多利亞女王市場、西部汙水處理廠、SITA公司垃圾填埋場;先後同維多利亞州和昆士蘭州環境發展、城市建設官員,就生態環境保護與城市規劃建設管理進行了深入交流。通過深入紮實的考察學習,真正開闊了視野、解放了思想、提升了境界。

二、經驗與啟示

考察學習期間,大家為澳大利亞整潔如新的城市外觀、花園般的城市景觀、高效的道路交通系統、深厚的文化氣息、完善的基礎設施、佈局合理的社群服務設施、活力四射的城市品質、溫馨細膩的城市服務所折服。澳大利亞建國200年來,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與生態環境建設方面進行的有益探索、積累的成功經驗、形成的鮮明特色,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非常值得學習和借鑑。

(一)注重規劃引領。規劃是城市的靈魂。

在澳大利亞,一個城市的戰略規劃是城市政府安排任期內各項工作的總綱,是政府工作的宣言書。從澳大利亞城市發展歷史和建設管理實踐中可以充分感受到城市規劃的前瞻性、權威性、連續性。

一是規劃體系完備。澳大利亞有完善的規劃法律法規,城市規劃的立法權和審批權集中在州政府。以維多利亞州為例,先後頒佈有規劃法、規劃複議委員會法、歷史建築法、開發區法、建築控制法、考古與土著文化保護法、社群公共設施法、官地法、土地排水法等法規。

        澳大利亞城市規劃體系大致分為州政府負責的區域規劃和地方政府負責的實施性規劃。突出城市個性特色的規劃避免了重複建設和走彎路,起到了導航引路的重要作用。經過多年的發展,各城市創出了品牌。堪培拉成為“大洋洲的花園城市”,悉尼成為“世界上最美麗的海港城市”,黃金海岸成為“陽光下的天堂”,墨爾本成為“最適合居住的城市”。澳大利亞城市規劃編制超前。如墨爾本早在建市之初,就以法律形式劃定城市功能區,奠定了北部遺產區、中部首府區、西部工業區、南部藝術區和東南體育區的城市主框架;在城市地下排水系統規劃建設時,雨汙分流,主幹管道直徑達4.5米,距今已使用170多年,管網仍然完好無損,城區汙水排放暢通。

二是規劃實施嚴格。

澳大利亞各州政府都制定有規劃法,對規劃的制定、修改、審批、公示有嚴格的規定。經批准的法定規劃是一切與規劃有關事務展開的基礎和依據,具有很強的法律效力。規劃一旦制定,一般都不能隨意改變,原則上各地方政府每6-8年只可對一些具體的實施性規劃做適度微調。如首都堪培拉,1911年美國建築師格里芬設計的規劃方案中標,近百年來,該市始終圍繞該規劃進行建設。

       20世紀初,墨爾本市基於消防和日照等因素,依法對建築物高度作出了40.2m的限制,此後百年都在嚴格執行;近年來,為了激發中央商務區(CBD)內涵與活力,應對城市人口的極具暴增,在規劃亞納河南岸新區時,允許建設高層建築,一座現代化新城矗立在亞納河南岸,與北岸形成強烈對比。規劃法對專案建設不僅有安全、健康、宜人等方面的規定,還有風貌、體例的規定。如悉尼等城市商業零售街門店、旅館、賓館外牆立面,在保持建設之初原有風格不變的前提下,必須每五年重新粉刷一次,這一規定至今仍在執行。

三是規劃科學合理。

澳大利亞規劃建設充分利用山水地形等自然要素,科學合理。悉尼充分利用海岸線,沿岸佈置大片綠地、文化娛樂設施等,城市建築按離海岸距離逐漸升高,不僅使每排建築都有良好的海景視線,同時從海面眺望城市可見到逐層疊起的特色景觀。為避免中心商業區的過度擁擠,悉尼在規劃中明確在保持中心商業區現有競爭力的前提下,將公共設施和教育、醫療等優質資源配置在新建立的三個核心商業區,每個區之間車程1小時左右,適應了人口的猛增。澳大利亞特別重視單體建築的設計。1932年建成通車的悉尼海港大橋,1857年設計時就充分考慮到城市未來發展對交通的需求,超前設計了雙向8車道、2條鐵軌、1條自行車道和1條人行道,通車80年來始終保持暢通無阻,現在依然是連線悉尼港南北兩岸的重要交通樞紐。

悉尼歌劇院從1950年開始籌劃到1973年正式落成剪綵耗時23年,這期間儘管歷經了幾屆政府人事更迭和建設資金籌措困難的現實,但最初設計的精巧構思、奇特造型與新穎結構沒有變。如在歌劇院沿海岸邊的景觀燈,其燈頂設計了一束狀如花蕊的鐵絲,其目的就是防止眾多的鳥兒棲息燈上,鳥糞弄髒燈泡而增加清洗的麻煩。現在,悉尼歌劇院每年承辦來自世界各地的大型歌舞劇演出3000場次以上,成為了全球歌舞藝術家嚮往的藝術殿堂和世界建築史上的不朽傑作。

(二)注重生態建設。

改善生態環境是城市發展的立足點。澳大利亞早立法、嚴執法、大投入、重教育,全社會一以貫之參與保護環境、改善環境,生態建設水平世界領先。2011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公佈的全球最佳宜居城市中澳大利亞有4個城市位列前十,墨爾本榮登榜首。考察團在澳期間,正值夏末秋初,20天時間沒有見到蚊蠅,沒有發現亂扔紙屑、雜物現象,沒有白色汙染,大家感觸至深。環境整潔、綠草如茵,鳥語花香,樹木鬱鬱蔥蔥、鳥兒悠閒自得的在草地上啄食也無人打擾,靠的是完備的法律、嚴厲的執法和良好的市民素養作支撐。

一是環保法規體系完備。

       澳大利亞環保立法始於上世紀60年代末,比歐美許多發達國家早了近20年。聯邦政府出臺的環保法律法規多達50餘部,汙染目錄、空氣質量、工作場地汙染、包裝材料、垃圾廢棄物運轉、汽車尾氣排放等一系列日常性的控制指標都成為聯邦法律。

二是環保執法相當嚴格。

       澳大利亞法律對於嚴重違反環境保護法規的法人可以判處100萬澳元的罰金,對自然人可判處25萬澳元罰金,對直接犯罪人可判處高達7年的有期徒刑。各地對居民洗車、澆草坪等耗水性活動都依法實行嚴格的時間限制,不管任何人違反,都要受到重金處罰;在一些風景遊覽區和主題公園,明文規定遊客不許帶走任何自然物體(包括貝殼),違者處以高額罰款;在設立的“禁菸區”吸菸,處900澳元罰款。

三是政府高度重視環保工作。

       可持續發展、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的相關工作由政府主導,在聯邦、州和地方三級政府都設有專門的環保機構,環保人力配置優勢相當明顯,環保警察人數佔到環保公務人員總數的一半以上。政府每年直接用於環保的財政投資總量約佔到全國GDP的1.6%以上。在城市公園建設、綠地管理、汙水處理、垃圾處理等方面投入大量資金,著力增強城市公共服務功能,提升市民幸福指數。僅墨爾本大都市區就建有200多個城市主題公園,堪培拉人均佔有綠地多達70餘平方米,所到的各個城市都如同一個“大花園”。

在澳培訓考察期間,培訓班一行每到一地,隨處都能看到藍天、白雲、碧水和綠地,感受到當地那種人與自然和諧共生、親善和合的氣息。四是堅持開展公民環保教育。長期以來,澳大利亞始終把環保教育貫穿於學校教育、家庭教育、公民教育全過程,從小培養未成年人愛護大自然、保護生態,不影響他人,不妨礙社會的良好行為習慣;利用社群組織、語言學校和民間團體指導幫助新移民瞭解掌握法律法規、風土人情、公共道德準則,使他們儘快融入社會。考察所到之處深感市民環保意識強。人人能自覺分撿收集垃圾、分類定點投放;上街購物能自覺使用布質、紙質等環保型包裝物和可降解塑料袋;在室外、公園等公共場所吃完水果、食物後會自覺打理乾淨;公共設施乾淨整潔,鮮有損壞丟失。市民遛狗也是一景,主人隨身帶著塑料袋,隨手拎走狗的糞便丟到垃圾桶內。

(三)注重以人為本。

“一切為了人”是城市發展的目的。澳大利亞城市的顯著特點是享受自然、回饋自然。城市人口密度低,除了市中心矗立高樓外,其他都以兩層以下建築為主,風格統一,並與周圍的環境相協調。政府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各個環節,都能把民眾需求放在重要位置去考量,切實做到了發展成果由全民共享。2011年,澳大利亞全國人均壽命達到81歲以上,位列全球第二位。

一是在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設計建設上,非常注重人性化。

       澳大利亞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推行標準化、規範化。市區沒有奢華建築,沒有豪華的亮化設施,規定辦公場所、寫字樓燈火徹夜不息,形成了比較柔和的亮化風格。公園、廣場基本上都是綠地和樹木,民眾可以很方便地接近綠地,坐在上面休憩。全國大約有1.3萬個公共廁所,全免費使用,廁紙、洗手液、烘乾器等一應俱全;高速公路外50米範圍內有人居住,必設立隔音牆;城市主幹道路一般都設有機動車專用道、自行車道、人行道、健身道、輪椅無障礙通道,間隔300-500米就規劃建設有立體停車樓,極大的方便了市民出行。對殘疾人的尊重和關愛更讓人敬佩,從紅綠燈指示杆的導盲發音器,公交車臺階的升降器到專門的通道,洗手間等都充分考慮到了這個特殊群體的需要。又如,墨爾本戰爭紀念塔周邊建築物高度限制為30米以下,一律不得高於紀念塔,充分體現出人們對英雄的敬仰和對亡者的尊重。這充分體現了“人”在城市中的主導地位和“物”的從屬地位,

二是在政府決策過程中非常重視民眾參與。

       城市規劃編制過程、成果、實施完全公開,任何公民都可發表自己的見解。城市規劃的重大專案和工程都在網際網路上公示和投票,徵求不同利益群體的意見,爭取社會各界方方面面最廣大人群的理解和支援。墨爾本某醫院計劃在城市過街天橋上設定大型霓虹燈廣告牌,設計方案拿出之後,政府出面召開聽證會議,廣泛徵求周邊民眾意見,多數民眾以“易產生光汙染”為由,否決了該方案。

三是在城市街區佈局與功能設定上,充分尊重民俗,滿足民願。

       澳大利亞為移民國家,公民文化背景、宗教信仰、生活習慣各不相同,在城市建設中非常重視多元文化的融合。墨爾本緊密結合當地實際,儘可能滿足不同民族、不同人群生活習性和文化追求,規劃建設了唐人街、義大利街、阿拉伯人民住區和嘻皮士街等街區,充分彰顯出了多元文化特色。悉尼充分考慮老年人生活困難、精神孤獨的實際,專為老年人規劃建造了一室戶和兩室戶的高層公寓,併為每3戶配一臺公用洗衣機和一臺烘乾機,每戶室內配有緊急電話直通底層活動室,室外有草坪、噴泉等,環境優美,滿足了老年群體的需求。

(四)注重市場化運用。

引入市場機制是城市管理的重要手段。澳大利亞是高福利國家,社會保障類支出、基礎設施建設投資等是政府的主要支出。多年來,澳大利亞進行了以“再造公共部門”為主要內容的“新公共管理”改革,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市場開放,引入競爭機制。政府採取多種靈活的方式建設、運營城市基礎設施,提供公共服務,尤其是吸引私營企業參與。垃圾處理場全面推向市場,每年地方政府只按總預算費用一次性付費,垃圾處理場建設、垃圾收集、運輸、處理和再利用由企業具體實施。

城市公共衛生管理通過簽訂合同,由私營保潔公司承擔,每三年重新進行一次招標。經營城市是澳大利亞的一大特色。享有“文化之都”的墨爾本,深度挖掘城市文化內涵,用文化元素提升城市影響力,通過市場化運作,每年不間斷地舉辦各種電影節、美食節、時裝節、音樂會、國際花展等重大節慶活動和澳網公開賽、一級方程式車賽等令人激動的大型體育賽事,使鮮明的城市文化元素轉化為資源優勢,直接拉動了城市旅遊業、服務業等相關產業快速發展。

(五)注重市民素質提升。

       高素質的市民是城市文明的基礎。澳大利亞健全的法制環境和高質量的教育,造就了高素質的市民。市民在搭乘交通工具、公共場合、文明禮貌、環境衛生等方面有違反規定的行為,都會被處以重罰,更主要地是這些處罰還事關公民誠信,如果公民有了誠信汙點,那麼其在以後的就學、就業、信貸、創業方面就會舉步維艱。市民普遍能自覺堅守行為準則和言語準則,與人相處和諧而優雅,公眾場合沒有大聲喧譁、隨地吐痰、亂扔垃圾等不文明行為,街道、公園也不曾見亂寫亂畫、亂擺亂放的現象;城市交通有序,行人穿行街道都自覺走“斑馬線”,沒有亂穿馬路的現象,車輛遇有行人時都會停下來,超市購物、遊園時都自覺排隊,沒有擁擠插隊的現象。

總體上來看,澳大利亞在城市規劃建設管理和環境保護方面積累的許多成功經驗,都值得我們學習和借鑑。但由於地廣人稀,資源豐富,澳大利亞城市扁平化發展、住房低容積率等做法,需要我們從我國國情出發注意加以克服。

三、幾點建議

在澳大利亞20多天的考察學習,我們深深地認識到,科學長遠的規劃是城市建設的根本、更是引領城市發展的靈魂,良好的生態環境是發展競爭力的核心內容、更是人類幸福生活的理想家園。當前乃至今後一個時期,我們應當按照“適度拉大城市框架、著力完善城市功能、不斷提升城市品位”的城市發展思路,進一步解放思想,強化“五個理念”,穩步推進城市健康、快速發展,打造宜居、宜業城市,努力形成競爭優勢,促進可持續發展。

一是強化規劃立市理念。

       規劃是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的重要體現,是城市建設中最重要、最基礎的工作。要超前、科學編制城市總體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修建性詳細規劃,處理好區域性與整體、近期與長遠、需要與可能、現代化建設與歷史文化傳承等關係,注重規劃的前瞻性;嚴格規劃編制和修編的法定程式,把住規劃編制、變更和實施和各個關口,增強規劃的權威性;因地制宜,充分利用地勢落差建特色建築,增強規劃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

二是強化生態為先理念。

       環境是最稀缺的資源,生態是最寶貴的財富。實施“生態立市”戰略,鞏固提升“省級衛生城市”建立成果,紮實推進“省級環保模範城市”和“省級園林城市”建立。進一步提升城市綠化的水平和檔次,著力形成綠樹環繞、鮮花滿城的城市靈動空間,塑造獨具特色的城市風格。加大渭河綜合整治力度,以河堤修築加固為契機,實施渭河綠色長廊建設,做好綠色生態文章。紮實開展節能減排。以汙水處理廠二期工程為抓手,加快企業汙水處理設施提標改造,深入推進農村垃圾規範化治理,完善汙水、垃圾處理基礎設施,加強執行監管,確保穩定達標排放。倡導低碳生活,鼓勵文明、綠色消費,使城鄉居民養成節能節水節材的良好習慣。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優調強產業結構,著力發展綠色經濟。

三是強化以人為本理念。

        “人”是城市的主導,“物”是城市的從屬。在城市設計上應更加註重人性化、體現人文關懷。科學佈局工業園區與商業區、居住區,最大限度避免工業、商業服務業對居民生活的影響,特別是規劃佈局好我市的化工工業園區,避免影響群眾生活;增加主城區次幹道和小街巷數量,形成城市交通“微迴圈”;規劃實施一批停車場,緩解城市靜態交通擁堵問題;注重城市基礎設施、服務設施規劃設計,留出更多休閒場所,科學合理搭配城市功能,營造舒適、舒心的城市生活環境。

四是強化市場經營理念。

       創新思維,以城聚財、以城養城、以城興城。對凡具有商品屬性的城市基礎建設專案,儘可能開放經營。充分發揮財政投入的導向、示範和催化作用,引導吸收社會資金投向;通過公開拍賣公共服務設施的經營權、使用權、冠名權和廣告權,吸引企業、社會團體、個人投資城市基礎設施建設;發揮好城市融資平臺作用,採取專案打捆方式推向市場,爭取銀行支援,擴大城市化建設信貸總量。

五是強化素質培育理念。

       市民素質是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體現。要著力營造人人講文明、講公德的濃厚氛圍。在各類企業和進城務工人員聚集區,開展宣傳教育活動,加快新職工、進城農民生活方式的轉變,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將社會文明素質教育貫穿於青少年成長教育的全過程,使孩子們從小養成講衛生、知禮儀、守規矩、愛自然的良好習慣。發揮“小手牽大手”的作用,以孩子帶家庭,以家庭帶社群,以社群帶社會,提高全體市民的文明素質。探索建立一整套科學、系統地城市管理規章制度,強行入軌、嚴管重罰,用嚴格的規章制度來規範、約束市民,使廣大市民自覺養成積極向好的生活行為和良好習慣,使這座“文明城市”更加文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