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集錦8篇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文輯探尋優化路徑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集錦,收錄了關於北京春節傳統文化的教學實踐與反思。本文將通過對教師教學經驗的探討和學生學習感悟的總結,深入探討如何有效傳承和弘揚北京春節文化。同時,還將分享教學中遇到的問題與挑戰,並提供解決方案,以期更好地提升教學質量。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集錦8篇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文輯探尋優化路徑

第1篇

?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語言真摯感人,字裡行間蘊涵了對北京濃濃的熱愛之情。這篇課文按時間順序介紹了老北京過春節的一系列習俗,語言簡潔生動,字裡行間透出人人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我們同屬北方,過年的習俗大致相同,對於課文的理解相對比較容易,教學時,我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讓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我們高村完小在08——09學年度語文教研組查進行了“培養學生良好的預習習慣”小課題研究,因此,學生養成了提前預習的習慣。在教學課前我讓學生蒐集相關資料,開闊眼界;讓學生通過各種途徑查詢有關老北京過年的每個習俗的來歷。瞭解作者的生平簡介,主要作品等等。為學習課文打下基礎。

課堂上,我通過檢查導學案,檢查同學們的預習情況,瞭解生字的掌握情況,課文的大致瞭解情況。課堂上通過研讀除夕夜的段落讓學生感悟春節的喜慶祥和。

我覺得教學這篇課文對課文的理解不是重點,因為對五年級的學生來說,對春節習習俗的理解不是難點,難點我覺得應該是寫作方法的學習,以及課堂練筆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因此,在研讀了除夕夜這一部分之後,我讓學生寫一寫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學生仿照老舍先生的除夕夜真實地再現了自己家除夕夜的情景。課例大教研中有的老師說現在的孩子對春節不是很感興趣,寫的除夕夜大多是看春晚,但我們的孩子卻不是這樣,有的`孩子饒有興致的寫了自己家供財神的情節,怎樣擺供品,爸爸和自己怎樣磕頭、許願等等,真實俗白非常貼切,這或許是城鄉的差別吧。通過這樣的小練筆不僅讓孩子們瞭解了家鄉春節的獨特習俗,也明白了真實的生活才是最好的寫作素材。

儘管通過教研組集體備課,自己精心準備,但還是存在很多不足,聽完徐元霞老師執教的“北京的春節”以及楊主任的講話,反思自己的教學行為覺得還存在如下不足:不敢真正的放手給學生,對課標的解讀還不是很到位。今後要加強學習,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集錦8篇 《北京春節教學反思》:文輯探尋優化路徑 第2張

第2篇

?北京的春節》是我國著名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實洗煉的語言將老北京春節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娓娓道來,也反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展現了一幅醇厚悠遠、極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圖。編排此文,旨在豐富學生的見識,讓學生在領略老北京新春獨特風情民俗,領略老舍先生簡潔生動的語言特色的同時,激發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一、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引導學生在指名讀課文的基礎上,回顧課文內容,說一說作者按照時間順序主要寫了什麼?從北京的春節中你都能品出年的什麼味道。然後瀏覽課文,瞭解詳寫的幾個日子,再根據自己的喜好,感知批註這幾個節日裡自己的感受。教師指導學生運用讀課文畫句子的方式,引導學生邊讀邊思,師生共同參與,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

二、有詳有略地處理講讀,引導學生體悟作者寫作手法的精妙。

在課文中,老舍先生選擇了春節中的九個時段來介紹北京春節的習俗。其中,除夕、七年級和十五三個時段為詳寫,其它為略寫。要是在學習時處處點到,鬍子眉毛一把抓,只能達到囫圇吞棗的效果,所以,我主要引導學生抓住三個重點時段來品讀,從而感受到北京春節的隆重與熱鬧,喜慶與歡樂,體會本文表達方法的精妙之處。

三、要想使學生對一節課感興趣,教師自己必須有興趣。我正是帶著極大的興趣來上這節課的`。我的情緒也極大地感染了我的學生,大家學得很投入。我重視了讀的訓練,學生讀的質量逐步提高。

但是,教學是門遺憾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反思的地方,我所教學的這一節課,也有一些不足,比如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其次,對春節豐富內涵的挖掘還不夠深入。

課堂教學是一個在教師引導下學生主動參與、獨立思考、自主發現和不斷創新的過程,而不是簡單、被動地接受教師和教材提供的現成觀點與結論。這也誠如古羅馬教育家普魯塔克所說:兒童的心靈不是一個需要填滿的罐子,而是一顆需要點燃的火種。是啊,生活是最好的老師,豐富多彩的生活,豐富多彩的體驗,開闊了學生的視野,喚起了學生真實的情感體驗,學生才能在課堂上暢所欲言,欲罷不能。一節課下來,我欣喜地感受著課堂教學中生命的湧動和成長,這一切都源於——生活這個最好的老師。

第3篇

?北京的春節》是我國著名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以平實洗煉的語言將老北京春節熱鬧景象和風俗習慣娓娓道來,也映出老北京人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展現了一幅醇厚悠遠、極具特色的民俗風情圖。編排此文,旨在豐富學生的見識,讓學生在領略老北京新春獨特風情民俗,領略老舍先生簡潔生動的語言特色的同時,激發對美好生活的熱愛之情。

有關老北京春節的一些風俗習慣,對於南方的學生來說,知道得比較少,理解起來相對有一定的難度。但春節對於學生來說比較熟悉,又很喜歡,因此可從學生自己過春節的經驗談起,激發學生的興趣,從而達到教學目的。

教學中,首先激發學生的興趣,學生學習的興趣調動起來後,再整體感知老北京春節的熱鬧。指導學生邊讀課文邊畫句子,邊讀邊想,提出問題,展開討論。在交流中,師生共同融入其中,感悟除夕的'熱鬧、大年七年級與除夕景象的截然不同和正月十五的高潮。最後總結寫法,感受詳寫略寫的好處,指導學生學習突出北京春節的民俗特點所採用的表達方法,並進行小練筆。

進入六年級以來,感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了一個層次,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再侷限於一個段落,學會了前後貫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教學時,先讓學生找出本課的寫作順序,並把它記下來,學生很快就能掌握課文的大概內容,把文章的頭緒理的一清二楚。一個外籍學生第一個舉手回答問題,他說:老師,我知道課文的寫作順序,但我不明白這些節日的意思,中國的節日太多了針對他的問題,我讓學生以表格的形式出示這些節日,並注清每個節日的特點,中國的孩子對這些節日還是很瞭解的,通過師生共同探討,這個外籍學生對中國的春節又瞭解很多。

但不足的是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節日時,這三個部分有著共同點,而我只是一個個的介紹過去,對它們的內在聯絡卻隻字沒提,其實,如果放手讓學生從整體上去看,去悟,去體會,效果遠遠大於我的講解,課堂也不會這麼乏味,而且更能讓學生明白,作者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以此為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

第4篇

關於本文的教學,我一直苦於找不到一個合適的“抓手”。課文這麼淺顯,內容這麼熟悉,語言這麼俗白,教什麼能讓學生有收穫呢?怎麼教能學生感興趣呢?後來根據團隊的備課意見,逐漸捋清了思路。我的教學分為很明確的四個板塊:概說課文、初識規矩、探祕規矩、領悟寫法。

在“概說課文”這個板塊,我故意設定了一點“障礙”,就是得用固定的句式來說,這樣就不僅僅是對內容的理解和感受了,還涉及到語言的組織了。孩子們得在腦海裡搜尋“有……有……”的四字詞語,還得找課文內容與之匹配,這樣,孩子們的思維就活起來了。

“初識規矩”這個板塊,就是要求提煉出文章中的主要詞句,知道北京人是怎麼過春節的,以及初步懂得為什麼要這樣過春節。這也是對課文脈絡的梳理。

“探祕規矩”這個板塊,是本節課教學的重點,意在引導學生感受到“規矩”背後的東西——情。這個“情”裡面,既有親情,也有友情,還有鄰里情。是這份情,把大家聯絡在了一起;也是這份情,讓大家感受到了生活的幸福與美好。在這個教學環節裡,必須引進一些教學資源,對文字部分內容進行補充闡釋,這樣方能揭示“規矩”背後的文化內蘊。我很自然地想到了很多關於過年的歌曲、兒歌、祝福語,最後經過挑選,我主動為孩子們連結了三份資料。而其他相關資料,則由孩子們課前根據自己對課文的理解去搜集整理。從課堂效果來看,這些資料的連結是很有必要的。

“領悟寫法”是我幾乎教學每篇課文前都要去好好思考的好好琢磨的。我們的語文教學,首先要“得意”,然後要“得言”,也就是先要理解文字的言語內容,然後感悟文字的'言語形式。尤其是一些寫法很有特點的表達形式,我更是著力尤多,以期學生能達到模仿、借鑑、運用的程度。有些方法,即便學生當下不能運用,作為“種子”播在這兒也是不錯的,待到有朝一日,條件成熟了,也許它就發芽了呢!這篇課文的寫法之奧妙,我們在課前研討時已經提出來了,不再贅述。在課堂上,我通過引導孩子們對幾篇文字進行比較,比較順利地達到了預期目的。另外,我想說明的是,《兒時的春節》是我幾年前寫的下水文,沒想到這次教學竟派上用場了。

第5篇

教學本課時,我覺得自己對於收集資料方面預習做得不夠好:課前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在預習過程中我總是希望學生能蒐集很多的資料,來豐富學生的知識庫。

但是,從這節課的效果來看,學生蒐集來的資訊資料是原始的、零散的、無序的,課堂上不可能花大量的時間讓學生彙報,而且學生的接受能力也有限。如何融入自己的思考,挖掘出有實用價值的資料為課堂教學服務,是十分重要的。我想在以後的預習中應該教會學生精挑細選,選擇有用的材料為自己服務,逐步具備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這才是新時代教師應該交給學生的一項本領。

通過這節課我感受到了預習還應該有針對性和側重點,學生蒐集的資料不在於多,而在於有效。在以後的課堂我會讓學生大膽地在資料當中挑選自己最感興趣的內容,哪怕只是一句話、一個小故事也可以。既減輕學生的負擔,又要把蒐集的資料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它的作用,這樣的`預習才是有效的學習。

這是新學期學習的第一篇課文,還縈繞著濃濃的年味兒,孩子們帶著年的喜悅走進了課文的學習。值得人高興的是:孩子們在課外蒐集了資料製作了課件。在課堂上,我和學生一起回到課文中描繪的老北京,品讀了老北京的年味兒,瞭解了獨特的年風俗。但是,讓我注意到的是:查詢資料的孩子很多,但是孩子們沒有真正意識到資料對學習的重要性和作用,在有效利用資料上還需要引導。

資料大多很長,內容雜,但有都是和課文有關的。學生還沒有學會處理資料,不知道可以去除一些關係不太緊密的內容,從一大堆資料中提煉一些有用的精華資料。看來還是要交給學生處理的方法,並要真正落到實出。

2、蒐集資料的學生始終是一部分,有些學生無動於衷:

我想原因之一首先是老師的動員工作還要做得細緻些,注意激發學生的興趣,對蒐集了資料的學生多激勵,產生榜樣作用,以點帶面。鼓勵學生通過多種方式豐富學習資源,開闊自己的視野,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3、資料和課文學習割裂開來,是兩張皮,沒有有機地結合起來:

學生手中拿著一大堆資料,只是想一吐為快,卻沒有想到要把資料和課文學習緊密結合起來,讓資料充分發揮作用,幫助自己學習;學習到課文的一部分,應運用資料的哪一部分,而不是一讓交流資料,我就一股腦地倒出來,根本不管此時此處課文是否需要這個資料,這個資料是否和此處課文聯絡緊密,能否幫助我們加深對這段課文的理解倒完了資料就站在哪兒等著老師同學的評價,學習是個自我積極參與,主動與他人交流的過程。

在這個過程中,需要學會篩選資料、利用資料、提煉資料、幫助理解課文,尋找更多的學習資源,是個思辯、表達、交流的過程。因此,我還需要在平時的教學中注意啟發學生、耐心地培養學生,讓學生真正學會學習。

第6篇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地區、不同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本文作者—著名語言大師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在教學過程中我儘可能貼近學生生活,注重以生為本,注重學生的生活體驗。因為在講授本節課時,我們的新年剛剛結束不久,學生對自己及家鄉春節的習俗還記憶猶新,所以在課堂上我設計了讓學生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同學們爭先恐後、滔滔不絕地發表著自己的見解,整堂課學生們自始至終保持著濃厚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熱烈、濃厚。這樣的設計不僅加深了學生對課本知識學習的興趣,通過他們彼此之間的交流還擴充套件了學生的知識面,有利於培養他們善於觀察、留意生活的良好習慣。

我在課堂上注重課本和閱讀銜接的聯絡。將老舍的《北京的春節》和梁實秋的《過年》、斯妤的《除夕》作對比閱讀。讓學生體會不同區域不同的年文化、年習俗及不同階段的人物心理。

在本節課結束後,我將繪本《鬥年獸》帶入了課堂。過年時,孩子會領紅包、放鞭炮、貼春聯、穿新衣,但孩子可能並不知道這些習俗的由來。《鬥年獸》正是講述過年習俗由來的民間故事。當傳統文化正在逐漸消失,或喪失了原來的'意義時,我們應該讓孩子從民間故事裡,體會到祖先的智慧,瞭解文化傳承。本以為學生會覺得很無趣,可是,沒想到課堂上每個孩子都聽得特別專心。

相信,只要我們每位語文老師都能通過課內閱讀挖掘課文閱讀的材料,重視對學生課外閱讀的引導,孩子們都會愛上閱讀,並逐漸養成閱讀的習慣,那麼在不久的將來他們都會顯出絕對的優勢。《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第7篇

一直以來,總以為精緻的教學便是細膩,便是對於幾個語段進行反思的感悟。談到感悟,便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的想,再進行反覆的說。然而,現在終於感覺到自己的錯了。精緻的教學需要的不僅是這些,至少它還需要擁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精準的策略。

前幾天,我就人教課標六下的《北京的春節》一課,經過了一輪有意義的磨課。之所以覺著有意義,原因便在於上面所述。

六年級是國小階段最高的一個層次。這時候的孩子已經不再是一個個毛頭小兒,他們已經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能對文章進行前後貫通的理解。於是,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著眼於整個篇章,而不應該只是一個段落。

然而,反觀我的教學過程,卻發現整體的教學還是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的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著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是無法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絡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於是,這燈也就活了,不再是靜止的,沒有生氣的了。

剛拿到這篇文章,總覺得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老舍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蘊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說……教學活動儼然也了“熬臘八粥”。

特別是六個特別的日子的教學不知道取捨。在初次試教的時候,連什麼是“臘八粥”“臘八蒜”也讓學生去讀,去了解。實際上這些內容,學生讀一遍早就可以明白了,教師根本不用花什麼功夫去讓他們討論。可是自己就是那麼傻,總不敢放手。臘八如此,就更不用說其他日子了。於是,教學便也了小腳走路,躡手躡腳了。現在想來,甚是可笑。所幸的是,經過一次次的磨課探討,終於明白,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亦有詳略之分。該舍的時候,還是得大舍,切不可像佛家所云般“過於執著”。

處理重點語段,我的“策略”往往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方法單一,效果自然也就不甚理想了。更何況這些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學生的能力,於是教學便演變成了少數學生的舞臺。

比如教“除夕”這一部分。我的'過程是先讓學生讀這一段,然後說一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通過自己的引說,讓學生體會到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

所以關鍵是,對於重點段的教學,我們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在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老舍寫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過關鍵詞的加紅,也可以通過關鍵詞的隱藏等方法,讓學生去比較著讀,來體會這些詞背後所隱含的意義所在。這樣教學的效果定然能夠更好。

春節,是我國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一個古老傳統節日。不同的地區、不同的民族過春節,都有著自己獨具特色的風俗習慣。《北京的春節》是第十一冊第七單元的篇一篇講讀課文。作者老舍先生,用他那如椽的大筆、“俗白”的風格、京味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幅北京春節的民風民俗畫卷,展示了中國節日習俗的溫馨和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有機會可以研究老舍的《北京的春節》並且可以和老師們探討怎樣能更好的教學本課。在設計本課時,我首先要定位自己教學本課的教學目標。課文很長,但是文章每一節都很精妙,越品越有味道,因此不知如何取捨,最後還是決定將本課分為三課時來完成,而我要教學的為第二課文,引導學生體會人們準備過年的忙碌、喜悅。在本課的教學中,我以“談年”的方式,主要運用交流,體會的方法,通過對文字的學習及聯絡自己的過年感受,體會出人們盼望新年,準備過年的忙碌,喜悅的心情,及我們中國傳統新年在每一箇中國人心中的特有地位。整節課,我努力的調動學生對新年的美好回憶,利用了一些圖片及喜洋洋的樂曲給學生創設情境。學生在教師創設的情境下,很快的進入角色,沉浸在了喜慶的氣氛中。在本節課中,我充分的讓學生聯絡自己的生活體會老北京人是如何過年的使之與文字產生共鳴。

針對本課的教學實際,結合老師們的評課,感覺教學中還是留下了一些遺憾。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感覺教師的引導過多,課文的每個方面都想要學生掌握到,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結果卻適得其反。一堂課下來,重點沒突出,難點更不能突破。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此外,在感悟老舍淳樸、風趣、通俗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不能達到學生積累語言的目的。如果教學中能放手讓學生自主探究,結合自己的生活實際暢談過年的感受,課堂氣氛可能比較熱烈、濃厚。

第8篇

今日,我六年組全體語文教師以《北京的春節》一課為例,進行了教後研討,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北京的春節》是老舍先生的作品,文章語言簡潔生動,字裡行間透出人們歡歡喜喜過年的的心情,反映出老北京人熱愛生活,追求美好生活的心願。文中列舉了大量的習俗,情趣盎然,學生喜聞樂見。

教學時,主要以讀為主,輔以靈活多變的教學方式,使學生樂讀。使學生在讀中感悟,讀中生情。瞭解老北京春節的風俗習慣,感受春節的熱鬧氣氛。通過閱讀,找出春節“開始”“高潮”和“結束”的日子。有感情地朗讀課文,體會作者熱愛北京,熱愛生活的思想感情。

為了讓孩子們感受到春節的那種熱鬧氣氛,就先讓他們說說家鄉春節的特色,再來進行對比感受。因此我把落腳點放在了讀書上,運用觀看畫面、學生評一評、教師語言渲染、男女生比賽等形式,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在讀書的過程中,學生能結合自己的情感體驗來感悟課文內容。例如學習除夕一段,我首先讓大家講一講我們當地除夕的特色,通過對比感受北京春節的不同,同時感受過年的熱鬧氣氛。

隨著年齡的增長,學生有一定的感悟能力,如何引導學生進行感悟,而且能將自己的感受得以淋漓盡致地發揮,成為備課的一個難點。我又把落腳點放在了學生身上。設計了“你認為他讀的怎麼樣”“小組交流”“男女生比賽讀後,讓學生當評委談出自己的理由”等形式,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使精彩的發言,獨到的見解,有滋有味的讀書聲充溢課堂。

為了讓學生更深刻的體會春節的熱鬧,我在教學“春節的高潮”一段時,在學生熟讀的基礎上,我問學生:“元宵和除夕有什麼不同?”學生們很快地回答出:元宵節明月當空,處處張燈結綵------緊接著,我創設了這樣的情景:假如你是一個導演,你會準備哪些道具拍攝老北京的元宵節?你準備拍攝成一個怎樣的元宵節?問題一出,學生們興致一下子來了,都熱烈地討論著。彙報時,學生們都能根據文中的描述,抓住關鍵詞句,如燈多、人多、熱鬧等特點進行佈景,營造出了一個處處張燈結綵的節日氣氛。完後,再以選旁白演員為名,讓生入情入境地朗讀此段,感覺學生們讀得挺有感情,超出了預期。可見,若在教學中真正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成為課堂的主人,讓課堂成為學生展示的舞臺,學生的表現會讓你大吃一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