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精選範文

歡笑盡娛,樂哉未央,皇室榮貴,壽考無疆,春節是我們一切感情的歸宿,那麼關於《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該怎麼寫呢,下面是本站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於《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範文三篇,供大家參考。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精選範文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我以為一節好課就是細膩,就是對課文重點語段進行感悟。是讓學生通過反覆的讀、反覆的想,再進行反覆說的訓練。最近看了一些教學參考資料,結合自己的教學認識到:其實一節精緻的語文課,在教學中還需要擁有大局的目光;需要擺正教學的詳略;需要謀劃適當的方法。

一、著眼於整個篇章

六年級是國小階段最高年級。六年級已擁有了一定的語感,能在教師的引導下對文章聯絡前後課文進行理解。我們的教學便更應該著眼於整個篇章。今天的教學,我有些糾纏於段的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片斷之間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著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

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七年級也忙,但相對除夕卻是無法比的。所以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時,還可把三個部分聯絡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是“燈”,如果讓學生先體會燈,再來體會觀燈時人山人海的情形,就不會在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

二、注意教學的詳略

看到老舍的文章,總覺得寫得太好,教學時這也不捨,那也不棄。語言特色要教,北京的人文底蘊要講,春節的傳統文化也要說……教學彷彿一鍋“熬臘八粥”。文中六個特別的日子真的不知如何取捨。“臘八粥”“臘八蒜”要讓學生讀和了解。其實學生一讀就明白,根本不用花功夫,可課堂上自己就是不敢放手,總忍不住要講。“臘八”如此,其他日子了更不用說。教學就躡手躡腳了。課後仔細地想寫作有詳略之分,教學也應有詳略之分,該捨得大舍。略不敢略,那麼詳總能詳了吧?可惜的是,對於原本應該詳細探討的教學內容,卻又顯得力量單薄。

三、謀劃適當的方法

在重點語段的處理上,我的“策略”往往是讓學生通過反覆讀,反覆地想象來展開。方法單一,效果自然不理想。因為這種方法,很大程度上要依靠學生的能力,因為班上學生能力不足,課堂很容易成為少數學生的舞臺。比如教“除夕”這部分時,我先讓學生讀這段,然後說說看到了哪些畫面,體會老舍一句一景的寫作方法,之後再通過教師的引導,體會這熱鬧是“家家”“人人”“處處”“時時”的熱鬧。剛開始時,學生還能說說看到的畫面,但是當讓他們體會“家家”“人人”等時,多數學生就沒有感覺了,課堂出現了冷場。於是,我只能通過再次引導讓學生去體會,總是希望學生能夠聽懂我的暗示。而忽略了自己是成年人,是多次解讀過教材的,我自然明白文章是怎麼寫的,可是學生年齡小知識有限,他們才讀了幾遍課文,即使是讀了多遍,又能指望他們讀得有多深呢?面對我的暗示,他們自然不明白老師的意思。更何況教學目標怎能以暗示來達成呢?

所以,對於重點段的教學,還需要可行的策略,讓學生參與思考,參與讀悟。這個環節,我還是應該讓學生通過比較來體會老舍寫作的用心所在。可以通過關鍵詞的理解,讓學生去比較讀,在朗讀中細細體會這些詞背後的含義。這樣教學,效果才會更好。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北京的春節》是20xx年教育部審定的人教版六年級語文下冊第一單元的一篇精讀課文。本組課文是圍繞著中華民風民俗這一專題編寫的。作者老舍先生運用樸實自然、京味兒十足的語言,展示了豐富多彩的北京春節的節日習俗,再現了老北京人過春節的隆重與熱鬧、溫馨與美好,表達了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同和喜愛。

針對本節課的教學,我作了如下反思。

首先在教學環節上,我做了如下安排:

1、溫故知新,引入新課

在教學這篇課文時,我首先用何東的一首《拜年啦》引入,讓學生在歡快的氛圍裡,在濃濃的年味中進入本節課的學習。接著引導學生溫故知新,瀏覽課文,回顧上節課內容,說一說老北京的春節給你留下了怎樣的印象,課文采用了哪一種寫作順序,理清文章結構。為新授課做好準備。

2、走進新課,感受風俗

新授內容重點放在研讀“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這五部分。在分析課文時,我先講述描寫“臘八”的部分,做個示範,引領學生了解臘八習俗及作者語言的豐富;其次讓學生採用探究學習的方式學習描述“臘月二十三”的內容,讓他們自己體會人們對小年的重視,送灶王的習俗;然後再帶領學生賞析描述“除夕”的部分,讓學生了解這一部分採用了先總後分的結構,從兩個方面凸顯了除夕的熱鬧;學習“正月七年級”這一部分時,讓學生合作探究,他們探究到了七年級和除夕熱鬧的不同之處:除夕是忙碌的熱鬧,而七年級是休閒的熱鬧;不同身份人物的活動也各不相同;學習“元宵”這一部分時,先讓學生知道元宵節是春節的又一個高潮,然後讓學生探究從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數量多?哪些地方體會到燈的種類多?並模仿文中語句用“有的……有的……”說一組排比句。

3、綜觀課文,體會詳略

北京的春節前後四十多天,有許多事情,可是作者只詳寫了臘八、二十三、除夕、正月七年級和元宵節的事情,而對其他部分進行略寫。因為這幾個日子最能表現北京春節的特點,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4、品味語言

老舍先生是北京人,用的是地道的北京方言。我用多媒體出示了一組句子,讓學生體會本文語言的京味兒十足,生動豐富。

5、閱讀拓展,隨堂練習

閱讀課後“閱讀連結”中斯妤關於春節習俗的描寫,將其與課文的相關部分作比較。讓學生體會到文章確立的主題不同,詳略安排也就不同;同時也體會到了“十里不同風,百里不同俗”的單元人文主題。

6、佈置作業,學以致用

讓學生課下了解家鄉風俗,寫一篇短文,做到主題明確,詳略得當。

這六個教學環節條理清晰,環環相扣,設計合理,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他們思維活躍,發言積極。較好地完成了本節課的教學任務。

其次,這一節課還有不足之處:

一、課前沒讓學生去搜集各民族過春節的不同習俗,沒有適時地拓寬學生的視野。

二、感悟老舍京味兒十足的語言程度不夠,老舍先生的語言是很有風格的,對作者語言的體會應該多結合具體的語句和語境來感悟,本課的感悟程度還不夠。

三、本課的教學中,學生讀得不夠充分,讀的形式也比較單一,這是以後必須重視的。

教學是一門的藝術,每一節課都有值得推敲、反思的地方。我會在一次次反思中總結經驗教訓,不斷提升自己。

《北京的春節》教學反思

進入六年級以來,感覺學生對知識的理解高了一個層次,擁有了比較強的語感,對文章的理解也不再侷限於一個段落,學會了前後貫通的方法。在《北京的春節》這篇課文的教學中,我深深地感受到了這一點。

教學“除夕”、“正月七年級”、“元宵”三個節日時,發現我糾纏於一個個獨立的段,沒能進行整體的瞭解與梳理。其實三個部分的寫作,是有著它們的共同點的。除夕重在一個“忙”字,正月七年級重在一個“逛”字,元宵重在一個“鬧”字或“燈”字,為什麼分別選這個特點進行描寫?因為這是它的顯著特色,除夕也掛燈,可是這不是它的主要特色,正月七年級也忙,但較之除夕自然比擬的了。正因為這樣,在教學“元宵”這一部分的時候,我大可以把三個部分聯絡起來進行比較,讓學生明白,老舍是選取了它們的典型特點進行描寫的。而元宵的典型特點便是“燈”再來體會燈,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之後再讓學生來體會人山人海的情形,也就不會像我的現實課堂中那麼淡而無味了。

對於畢業班的教學,我對每篇課文的教學都做到精緻細膩,唯恐漏掉一個知識點,縱觀《北京的春節》這堂課,我終於感覺自己錯了,一直指導學生詳略得當,可自己的課堂卻略而不略,詳而不詳,該舍的不捨,該抓的抓不牢,方法單一,學生學起來也索然無味。總感覺課文的每個方面都要學生掌握到,詞語、重點句子、表達方法、語言特色等等,不捨得撇開,就講解,結果卻適得其反,一篇課文下來,雖然學生學習狀態很好,興致很高,但真的能把知識都學會的沒幾個,可見,教師在教學的時候更要抓住文章的詳略,運用多而有效的方法,讓自己的教學過程實而有效。

以此為例,在以後的教學中,應該對學生放手,更要對自己放手,該舍的一定要舍,該詳的一定要落實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