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教學研討工作總結3篇 深度反思,助力發展 -- 我的教學研討工作總結

本篇文章是一份關於教學研討工作的總結,內容涵蓋了教學研討工作的開展情況及其效果、存在的問題和改進方向等內容,對於提高教育教學質量和推進教育教學改革具有重要意義。

教學研討工作總結3篇 深度反思,助力發展 -- 我的教學研討工作總結

第1篇

上午9點多,因為感冒而有點迷糊的我來到靖江一小,到了活動現場,看見聽課席上已經放好了本次活動的素材,而且依據材料封面的顏色分成了四個不同的區塊,真好,我們聽課的老師很自然地分好了組,我們要落實的課堂觀察專案,自然也一一落實到了老師們的身上,這減輕了不少前期人員調配的壓力。

指定了四位組長,進行了簡單的說明,我們進入了聽課的環節。

兩位老師,根據“感恩”的主線,分別演繹了《同學,有你真好》、《爸爸媽媽,我愛你們》的不同關注點的研討課。

在課的執行過程中,我注意地在觀察我們聽課老師的舉動,我真真切切的感受到,這一次的研討活動,實實在在地呈現出與以往不一樣的狀態:每一位聽課的老師,都在那裡依據自己課堂觀察的切入點,細細筆記、認真揣摩。

這一次的研討,在汲取聞堰鎮小活動的經驗基礎上,我們主要從“教師的評價語言、學生的參與度、生成性資源的把握藝術、教師的行走路線”等維度,對兩堂課進行深層次的解剖,期望在這樣的深入觀察中,明確教師在課堂操作中的細節性亮點和問題,促使教研活動的紮實有效。

整個教研活動完整的進行下來,我發覺,這樣的教學研討,老師們經歷了“幸福的教研”,同時,老師們擁有了“幸福的收穫”。

這兩個“幸福”,不是空洞的說辭,我覺得是源於以下幾方面的基點:

首先,這一次的活動,我們實現了“從投石問路向拋磚引玉”的轉變。

二月份,我們在聞堰鎮小舉行的`專題研訓活動,當時我們也是採用了分系類觀察並剖析課堂的研究形式,但當時在我們還是首次介入,大家心中都沒有什麼底,甚至於對於課堂進行怎麼的關注,都有些不太明確,因為,這樣的分系列觀察課堂,要求更細緻,而且在整個過程中,必須絲毫不遺漏,否則拿出的結論就缺乏科學性。

由於當時在活動預設中存在太多不清晰的因素,當時每個專案只安排了一位老師進行觀察和分析,導致參與活動的教師面,達不到最廣泛的程度;但是,在今天的活動中,我們每一位聽課的老師,都有具體的觀察研究目標,因為有任務,所以我們在聽課學習的過程中,更加的深入細緻了,我們要在小組內彙報各自的觀察結果和個人觀點,那麼,我們在聽課的過程中,很自然地呈現出了“欣賞+研究”的姿態,這兩者的結合,我覺得,是一種質的飛躍,因為從發言的結果來分析,我們完全避免了曾經慣用的“這裡好那裡好大多都好+適當補充不成熟的個人看法”之類的無關痛癢式的評點,而是在很客觀地還原課堂原型的基礎上,提出了大家的認識與思考,這不是心血來潮的虛假忽悠,而是依據大家深入的課堂解剖基礎上的集體智慧。

在這一點上,我們真正走向拋磚引玉的理想研究,因為今天我們所提供的研究的載體,必將對老師們今後的常態教學產生觀念上以及操作層面上的影響。

當一個教研活動每一個人都有事幹了,而且確實有收穫了,幸福之感油然而生。

其次,這一次的活動,我們實現了“從外圍關注向微觀深入”的轉變。

在解析這一觀點之前,我要強調的是,我並不是否認了原先我們所採用的教學研討的形式,這麼多年來的課堂教學研究,我們從中所獲得的收穫,大家應該是深切地感受到了。

但是教研發展到現在,我們發現多年來不太有多少變革的運作形式,確實也讓我們產生了些許的感覺疲勞,這樣勢必會讓大家更加渴求精品課堂,因為只有精品的課堂大師級別的課堂,才能夠觸動我們老師的神筋了。

但是,接觸大師、接觸精品的機會能夠有多少?我們改變了課堂觀察的關注點,因為拋開了許多潛意識裡的束縛,讓老師們真正意義上地去靜心研究一堂課,在深入觀察的同時,結合自身的經驗進行著積極的思維碰撞,這很明顯,這改變了聽課者的一個常態,確確實實促使老師們從原先意義上的一個旁觀者向著“我也是研討活動的主體”意識的轉變。

這樣的角色意識的變化,研究活動的整個環節,參與的熱情自然就高很多了,因為關注點的側重不同以及微觀深入,我們能夠聽到來自不同老師的不同聲音,絕對避免了“感覺疲勞”弊病的發生。

一個能夠不斷獲取鮮活觀點的研討活動,怎麼會不幸福?

當然,在享受這一份幸福的同時,我們也應該冷靜地發現,在這一活動形式下,我們還有許多值得進一步調整的結點。

我們在嘗試了新的教研模式之後,似乎完全丟棄了多年的傳統。

誠然,這樣的分主題的關注剖析,能夠使得教研活動更加的深入細微,但是,因為只有分的落實,沒有了整體性的把握,使得們在研討完後對一堂課的完整性把握沒有了一個具體的思維。

分塊關注,在解決某一些的實際問題上,必定會產生神奇的效力,但是,這樣的分解,會不會打破我們思維的完整性,所以,我個人覺得,還是要安排一批老師,在聽課學習的過程中,從整體上對課進行分析,這樣,分合聯動的舉措落實,也許會產生更加全面的研討的效應。

從兩次的研討中我們不能發現,老師們在進行具體評點時,對於課的原型的解析,相對能夠講得更為細緻周到一些,但是,對於這一現象的深層次理性分析,相比前面的觀察資訊的說明,就要遜色一些。

按照理想教研的要求,我們不僅要知其然,更得知其所以然,所以,這就對我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們要學習的真的還有很多很多。

如果說我們這樣的課堂教學觀察是在為改變教師的教學常態、促進精緻課堂的形成上積極服務,那麼,隨後的集體研討,是在為我們的教研活動走向精緻而探尋新的思維。

很顯然,就今天的研討中,針對“課堂的生成與把握”這一研究的專案,成為了本次研討活動的弱勢。

連續兩次的活動,好像對於這一關注點的觀察與解析,怎麼都沒有能夠呈現出一個很理想的狀況,無論是生成點的找尋還是生成建議的說明,都成為了一個很難一下子逾越的坎。

為此,這就迫使我們聽課的老師,能夠跳出純粹是聽者的單一思維,與上課的老師以及我們的學生一起感同身受,那樣,也許對於生成的把握就更為有自己獨到的見解了。

教學研討工作總結3篇 深度反思,助力發展 -- 我的教學研討工作總結 第2張

第2篇

3月2日,在我校進行了馮營子中心校的課堂教學研討活動,兩所中學的領導教師、國小的領導和部分教師及中心校領導參加了本次的教學研討活動。本次活動意在通過我校的三節公開課,展示研討高效課堂和五步教學法的內容。三節公開課依次是竇平的英語課,關文俠的物理課,張運枝的思品課。之所以選擇這三位教師上公開課,是因為這三位教師在上學期的課堂教學中,基本建立了自己的課堂教學模式,並在常態課中得到了很好的應用,並取得了較好的效果,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強了,學習的主動性增加了,學生的平均成績上升了,低差率降低了,學生整體得到了發展。

對於這三節課,只是我們課堂教學研究過程的一個成果展示,並非是最終結果的展示,這幾節課並非是課堂教學中的範本,只是展示了在課堂教學中一些方向性的要素,對於這些要素的詮釋,她們的課堂還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但三位教師在課堂教學中走在了大家的前面。現在就她們課堂中體現的值得學習和借鑑的因素總結如下,也可簡稱為“高效課堂的六個特點”。

一、情感的課堂。高效課堂注重課堂的“快樂指數”,實行“一票否決制”,對課堂學習氛圍不濃烈、學習參與度較低,沉悶壓抑的課堂一票否決。學生的生命是由無數個45分鐘組成的,課堂學習是學生成長和生活的方式,教師有責任和義務讓學生體驗到課堂學習的快樂。在這三節課中,教師激情滿懷,學生信心滿滿。即使學生對問題

回答不上來,展現在學生臉上的表情是一種羞澀、靦腆,而不是無所謂,教師給予的是理解、鼓勵、會心的微笑,學生感受著教師的情懷,呈現著一種健康的生命狀態。教師對學生生命狀態的關注才是對學生全方位的關心,讓學生感受到的才是融入心裡的濃濃的真情,由此,學生回饋給我們的才是全身心的投入我們所希望他們做的事上,否則片面的關注只會讓其部分的投入。張運枝那省掉學生姓的“雪飛”,關文俠那一聲“孩子們”都是教師愛的情感的體現,如果課堂教學的技術因素是骨,那麼課堂中的情感因素則是血肉,只有兩項有機結合,才會展現出靈動的課堂。

為此,我們要求教師每人包45名學生,把這幾名學生當作自己的孩子,讓教師成為學生在學校的家長,讓家長成為在家庭的教師,全方位的進行關心,平等的進行交流,產生融洽的相互關心的師生關係。由此我們還要求教師每天做到“三個一”,即每天對學生有一次微笑,每天對學生說一句鼓勵的話,每天找一名學生談話。要求教師儘量把微笑帶到課堂上,把鼓勵的話體現在和學生的每一次接觸中,每天找一名學生談話發生在自然而然的狀態中。

二、培養學生良好習慣的課堂。把日常對學生的要求變成學生的習慣,這是對學生教育的一種較高的境界。在三位教師的課堂中,隨時可以看到教師對學生的聽、說、讀、寫、合作、展示、思考等習慣的培養以及對所形成良好習慣的展現。只有對各種習慣有意識的培養,學生才能形成各種不需要提醒的自覺,才能形成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的課堂。各學校校長都對這三節課的大容量、快節奏、高效率

表示驚訝,實際展現在這個特點背後的是對學生良好習慣的培養,課堂上如果離開這種自動化的習慣,展現出來的則是課堂的生澀、不流暢、容量低,問題比比皆是。

三、有著固定流程的課。一位成熟的教師的課堂必然有著固定的流程。沒有固定流程的課堂永遠不會成為成熟的課堂,雖然固定流程不是成熟教師的最終標誌,但他是教師要成熟所必須經歷的一個過程。教學有法、教無定法、貴在得法就是對教師三種境界的經典概括。三位教師的展示課,雖然因科目和課型的不同有著不一樣的課堂教學流程,但是三位教師都體現了不同教學流程中核心的因素,即“自主、合作、展示、反饋”,教師的講授不超過10分鐘。他們的課都是從自學開始,然後讓學生最大幅度地“暴露”學習過程、學習情感、學習結論。然後在不斷的反饋矯正過程中得到提升。

四、動靜結合的課。真正的課堂要體現出生命的活力,散發著人性的光芒,無疑應該是動靜結合的,該動時則動,該靜時則靜,做到動靜相宜。高效課堂要求,自學時要靜中有動,反饋時要動中有靜,至於展示,實在應該是動起來。由於學生的動,課堂由一位教師變成6位教師甚至是每位學生都成為了教師。通過自學解決了會的問題,通過交流解決了不會的問題。也由於動,學生在同一時間解決了不同的幾個十幾個甚至是幾十個問題。同時,通過動靜結合,小組合作,解決了不同層次學生都得到不同層次發展的問題。優生得到鍛鍊,學困生得到了發展。

五、問題引導的課堂。如果用兩個字來概括一堂好課,那這兩個

字就是“思維”,沒有思維含量的課絕對不能算成好課。而要讓學生啟動思維,那則需要問題的引導。引導學生自學的問題,引導學生深入思考的問題、引導學生思考方向的問題、引導學生綜合分析的問題、引導學生髮散思維的問題、引導學生問題達成的問題、引導課堂氛圍的問題等等,沒有問題的花,就不會結出思維的果。這個特點,在張運枝的思品課上體現的尤為充分,一節課的問題數量達到了60個以上。我們把她的課命名為“問題引導式課堂”。

六、關注差生的課堂。現在的課堂教學理念要求我們對全體學生全面的進行關注,要讓每一名學生都得到發展。大家都知道,要讓中上的學生得到發展是理所應當的事,但是要讓學困生得到發展卻是我們每一位教師都知道但不容易做到的事。有些教師認為轉變學困生是費力卻無效的事。但在竇平的英語課上,在第一輪的展示之時讓外校的教師都看不出哪名學生是差生,關文俠的物理課回答問題最活躍的差生。張運枝的思品課對學生的提問也從不挑挑揀揀。正因為這三位教師對學困生的關注,才使得她們的課堂更活躍了;正因為對學困生的關注,才使得她們的教學的平均成績上來了,低差率下來了;正因為對學困生的關注,才使得她們的師生關係更融洽了,課堂的發展更和諧了。

課堂是教育教學與管理的交匯之處;課堂是學習與生活的交匯之處。教師80%的作用體現在對學生學習的點燃、喚醒、激勵上,20%的作用體現在對課堂技術流程的掌握上。一言以蔽之,只要是圍繞“學”建構的課,一般都是好課,反之,無論你表演得多麼精彩、講授得多麼透徹,我們只能說這是教師的課堂!

第3篇

本學期,學校決定在全校範圍內進行課堂教學改革,並把它作為本學期的一項重點工作。為此,教處和教科研處負責組織落實。本項工作已實施三個階段,現將活動情況作如下總結。

學校成立課堂教學改革領導機構,朱校長親自掛帥,全體學校中層以上領導幹部參加。以年級為單位組織學習了《e中學課堂教學改革實施方案》。還明確了該方案由教務處和教科研處牽頭組織各教研組落實實施。

學校把“探索課堂教學模式,實現有效教學”作為學校教研和教改的中心工作,開展了教學專題講座等校本教研和校本培訓活動,如印發了部分學習材料供教師學習,校園網上推出了“洋思”“東蘆”“杜郎口”的做法和經驗。1、明確重點學習洋思中學“先學後教,先練後講”的課堂教學模式,認識到它有利於因材施教、循序漸進,能較好地處理好教與學的關係,較符合學生的學習規律。2、學習東蘆中學的個性化辦學特色即“講學稿”的設定————這是東蘆中學制勝的法寶。東蘆的老師們會提前一天把講學稿發到每一個學生手中。講學稿既是教師的教案,也是學生課堂學習及課後預、複習所用的學案,它確保了學生能根據老師的教學目標有針對性的預習、複習與聽課,因而大大提高薄弱生的學習效率。3、學習杜郎口中學以人為本讓學生動起來的做法,學習他們進行“小組合作學習”的做法,學習他們師生互動、生生互動的做法。通過學習“洋思” “東蘆”“杜郎口”經驗,多數教師統一了思想,統了一認識,明確了課改的必要性和緊迫性。部分教師開始有意識地轉變教學觀念,優化課堂教學策略,提高課堂教學效率,改革課堂教學模式。

各教研組分別推出至少一名教師上研討課,全校共37位教師上了研討課(附件一),有的課教室爆滿,聽課人數眾多;課後教研組長牽頭本學科全體教師進行研討,學校也組織教研組長進行研討,研討氛圍較濃。20xx年11-12月,在借鑑多種教學模式的基礎上,37名年輕教師嘗試突破傳統教學模式的束縛,他們大膽進行課堂教學改革,嘗試先進學校的課堂教學模式,呈現了多種風格的課堂教學狀態。基礎性新課、提高性新課、複習總結課、講評試卷課都有一定的體現。課堂上出現了一些令人欣喜的變化,如學生成為課堂的主角,學會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佔據課堂大部分時間,多邊互動,合作探究成為課堂的亮點。

在研討課後,各組積極開展評課研討活動。教師們暢所欲言,紛紛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提出意見和建議,也得出了一些相對統一的認識:

1、 課堂教學的效率觀的變化:注意解決教書與育人的關係;既注意顯性知識,更注意隱性知識;不僅追求問題的解決,更要追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不加重學生的課外負擔,讓學生課外有更多的自由支配時間。

2、教學觀的變化:教學活動是師生共同參與的過程;是學生自我建構的過程,讓學生成為知識的探索者。

3、學生觀的變化,學生才是學習數學的主人——全員參與,在參與中自我探索,課堂上給學生充分發表自己意見的機會,引導學生再發現;教學設計要貼近學生的實際,教學內容更多的強調學生的感受與體驗,尤其要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快樂,感受到階段性的成功。

4、最大的收穫當是相當一部分老師動起來了。37位教師作為試驗員已付之行動,他們開了好頭必然會影響其他教師。從老師座談和學生座談中得到反映,相當一部分年輕老師對課堂教學改革有熱情有信心(附件二),認為是一個提高自己的良好契機。從學科整體對研討課的重視和準備程度,組織老師聽課和研討,撰寫研討總結等情況綜合比較,下面學科教研組做得較好:國中語文組、國中數學組、國中英語組、高中語文組、高中化學組、高中英語組等。這些為學校繼續探討課堂教學改革樹立了信心,也為學校課堂教學改革的成功奠定了基礎。

在研討階段還存在較多問題,一是領導幹部參與力度有限,重視程度不夠,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教師的積極性。二是聽課和研討的參與度前後有別,相對的後期好於前期,國中的積極性高於高中。三是研討的組織有所欠缺,教研組長對教師的引導還有偏差,多數還停留在評價階段,沒有去找課堂上的問題,如怎樣組織預習,學生是否願意學,是否會學,學生能不能自己學。對新課堂效率的探討也不夠。四是各學科開展研討活動很不平衡,從研討課的重視和準備程度,組織老師聽課和研討,撰寫研討總結等情況綜合比較,總體上國中好於高中,大學科好於國小科。

當然也暴露出一些問題,引發了一些爭論,如教師的主導地位如何體現,預習的必要性和實效性究竟多大,小組評價該如何科學合理更有激勵性等,這些課堂上生成的“小問題”實際是課堂教學改革中的大問題,對於下一步的模式探索十分有益。

新課程改革對傳統教材進行了重新的整合,由於增加了選修課的內容而高中三年課時基本不變,因此,絕大部分教材內容跟傳統教材相比壓縮了很多,有的甚至是將本來一個學年才完成的教學任務壓縮為一個學期來完成。而我們的教師往往擔心不能完成教學任務,具體到每節課則擔心不能完成教學計劃,出現了第一個矛盾——教材內容與課時不足的矛盾。

2、教學方式轉變與課時不足的矛盾。新課改要求學生能有更多的自主空間,往往對於一個問題必須採取探究式的授課方式來達到促使學生全面提高的目的,可實際情況往往是一個問題還沒探究完課就結束了,教師甚至於連點評的時間都沒有。同時有的課程就是以老師講為主,還要擔心課時不夠用,總擔心進度有壓力。

3、傳統教學方式與新課堂教學模式的矛盾,多數研討課還是以傳統教學方式為主,對新的模式只是淺嘗輒止,涉水不深。

4、教學手段豐富與學校硬體設施的矛盾,很多課需要展示,卻缺少多媒體裝置。目前,在重點班實施新課型的條件基本具備,在平行班實施存在較大困難,這主要是由其基礎薄弱與否決定的。

性的提升對重點中學的學生是個好處,但對於絕大部分學生而言,在管理上是個巨大的挑戰。

6、新課改的推行需要全體教師的參與和配合,研討前期聽課人數較少,參與研討的人數更少,後期跟蹤檢查督促較緊,參與聽課和研討的人數終於多起來了,有了一種氛圍。但是,有的教師對課堂教學改革的認識還比較模糊,也就是對課堂教學改革的目標認識不清。這在研討時有所表現,這跟一些教研組長對研討課的研討要求認識不到位有關。

7、新課程課堂教學改革需要建立比較完善的教師、學生評價機制,只看考試成績,不全面反映學生的學習實際。如有的教師提出國中地理課是否可以採用新的評價方法,把學生的考試成績和平時課堂表現結合起來,各自佔一定比例,這對學生的學習熱情也許有所觸動。

一是要把如何提高課堂教學效率作為一個教研課題來研究,在全校範圍內以教研組或備課組為單位廣泛深入開展研討活動。

二是可以組織部分教學管理人員和有志於通過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自己提高課堂效率的中青年教師到先進學校學習考察。老師外出學習必然帶回寶貴的經驗,並堅持在教學中實踐,不但能豐富和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也帶動組內其他教師一同進步。

三是學校可聘請教研部門領導和外校名師、骨幹前來送課、研討和交流,把好的經驗和做法及時的傳遞給一線教師,使教師不出校門也能學到很多東西。

四是把開展課堂教學改革,提高課堂效率的意識貫穿教學始終,每學年或每學期舉辦一次教學比武活動,讓更多的老師參與進來。

五是要加強教研組在學科建設和教學管理中的核心作用。

六是與上述四種模式相配套,學校要改革教案書寫模式,變教案為“導學案”,讓教師備課在導學上下功夫。同時儘快實現“班班通”,推行電子教案實驗,讓教師有更多的時間用於教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