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找規律》教學反思7篇 《觸類旁通》:《找規律》教學反思

本篇文章以“《找規律》教學反思”為主題,反思教學中的規律性內容。通過對教學反思的思考和總結,揭示出教學中存在的規律性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策和改進方案,旨在幫助教師更好地引導學生掌握規律性思維,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

《找規律》教學反思7篇 《觸類旁通》:《找規律》教學反思

第1篇

?找規律》是蘇教版國小數學五年級上冊第5單元的第一課時。教材涉及的具體內容是讓學生探索並發現一些簡單週期現象中的規律,根據規律確定是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這部分內容是在學生初步認識間隔排列的物體個數關係的規律的基礎上,運用學生原有的知識背景和生活體驗,讓學生在生動、具體、現實的情境中感悟新知,靈活運用。

根據本班學生對生活經驗及學生認知規律,結合新課程標準要求和本課知識特點,我將本課教學目標制定如下:

(1)讓學生結合具體情境,探索並發現簡單週期想象中的排列規律,能根據確定某個序號所代表的是什麼物體或圖形。

(2)讓學生主動經歷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過程,體會畫圖、列舉、計算等解決問題的不同策略以及方法逐步優化的過程。

(3)讓學生在探索規律的過程中體會數學與日常生活的聯絡,獲得成功的體驗。

(1)重視讓學生自己發現物體排列的規律。課堂上我激發學生找規律的興趣,讓學生說說盆花、彩燈、彩旗這些物體的規律。學生只有發現給定事物中隱含的簡單規律或變化趨勢,才能應用規律來解決一些簡單的實際問題

(2)讓學生自己感悟出計算方法的優越性。解決“第15盆畫是什麼顏色的”這一問題,方法很多,可以用畫圖、例舉、計算等方法。但是在解決“第105盞彩燈是什麼顏色的”這一問題時,畫圖、一一例舉比較麻煩,只有計算的.方法是很簡單的。課上我沒有強調學生非要用計算的方法,但是學生能夠感悟到計算方法的優越性。

根據本課的教學內容和教學目標,本節課我分為五個環節組織教學。

用兩組電話號碼,第一組:13600120012,第二組:13248612593。比比誰的記性好!

從而匯入,生活當中像這樣有規律的現象是無處不在的,那我們一起去找找這種規律吧!(板書課題:《找規律》)

在探索和發現規律的過程中,能用畫圖、列舉、計算等方法解決問題。學習要求:

(1)觀察情境圖,說一說你看到了什麼?(2)從左邊起,盆花是按什麼順序擺放的?彩燈和彩旗呢?(3)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是什麼顏色的花?

(4)通過小組交流能用畫圖、列舉、計算等方法解決問題學習方法:

出示教材例1的場景圖,讓學生認真觀察,通過觀察,找出盆花、彩燈、紅旗的規律。我特別注意語言的規範:每兩盆為一組,第一盆藍花、第二盆紅花;彩燈每三盞一組,第一盞紅色、第二盞紫色、第三盞綠色;彩旗是四面為一組,每組的前兩面色、後兩面黃色。為下面解決問題作一個鋪墊。給學生創設了這樣的一個平臺,先是提出這樣的問題:照這樣擺下去,左起第15盆什麼顏色的花?接著讓學生就這個問題自主探究、討論、交流得出解決問題的各種策略,即是畫圖、列舉、計算等等,“第105盞彩燈是什麼顏色的”這裡注重幾種策略的比較,通過比較得出計算的策略最通用,也很簡便。逐步優化解決這類問題的方法。最後引導學生歸納出用計演算法解決類似的問題的步驟。這一環節充分發揮了學生的自主性,培養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為了能讓學生通過適當的練習來鞏固新知,形成技能,提高思維能力,加深對計算方法的理解,設計了以下的練習:

4、照樣子擺一擺○○●○○●第21枚是白子還是黑子?

“數學的學習方式應該是一個充滿生命活力的歷程。數學課堂應富有探索性和開放性,讓學生能自主探究,猜測驗證,合作交流,充分發表自己個性化的感受和見解。”

反思今天這節課,除了儘量體現學生為主的情況下,在匯入的設計上,有層次,有對比,用兩組電話號碼,第一組:13600120012,第二組:13248612593。有規律與無規律的對比進行匯入,)

在學生找規律回答問題時,我注重培養學生規範的數學語言的表述。當第一個學生說出盆花的擺放規律後,我相機板書出來,並要求下面再說的同學要像第一位同學一樣完整準確的表述出來。在學生組織語言上,板書也起到一個規範、引導的作用。在提問時,我也很注重自身語言的規範、嚴謹。在讓學生探索第15盆花是什麼顏色時,我在提問時用了幾個連續的動詞“想一想,畫一畫,算一算”,這也算是對學生思維的一種導向。

為了使所有學生都能有一個思考的過程,我改進了以往所用的小組合作學習,採用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進行同桌或小組交流的形式,並在學生獨立思考時,留給足夠的時間。課堂的時間是有限的,也是寶貴的,但是我們不能因為時間的寶貴而剝奪學生該有的時間,一定要讓學生都參與到自主學習中去。

在教學中,也還存在著一些不足之處,在分析第15盆花是什麼顏色的計算方法時,我提出了一系列的問題讓學生來思考、回答。這樣做雖然使學生明確了計算策略的使用方法,但也忽略了學生的主體地位。在處理這一問題時,應儘量鼓勵學生提出問題,教師再做適當的補充。因為讓“學生提出有價值的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要更有效”。

在優化策略時,處理的有些太快了,應將節奏放緩些,讓學生來爭議哪種方法最好,這樣既體現了學生的主體地位,也使學生對問題探討的更深入,記憶更深刻。

總之,課堂是教學的主陣地,是學生展示的舞臺。教學要變學生被動學習為主動學習,讓他們積極主動參與獲取知識的全過程,讓他們認識到數學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數學,使他們喜歡數學,樂於學習數學。

《找規律》教學反思7篇 《觸類旁通》:《找規律》教學反思 第2張

第2篇

回顧本節課的教學,當我一出示例題的情景圖後,就有個別學生就把乘法算式脫口而出,但是當我問到:“為什麼這樣列式?”時,學生無語。本節課的要求是讓學生能夠根據實際問題採用羅列、連線和畫圖等方式,找出簡單事物的排列數,並發現一些規律,至於“用乘法計算”,教師不能急於提出,針對此,我把教學的重點放在了學生用數學語言的表達上,讓學生動手擺一擺,並通過連線來記錄不同的搭配方法 ,然後在小組中交流操作的方法,並結合乘法的意義,表達兩種思考方法:一種是一頂帽子和一個木偶搭配有3種搭配方法,現在有2頂帽子就有2個3種搭配方法,共有2×3=6(種);另一種是一個木偶和一頂帽子搭配有2種搭配方法,現在有3個木偶就有3個2種搭配,共有3×2=6(種)。然後學生通過學生觀察、討論並發現了木偶的個數、帽子的頂數和有多少種搭配方法是的關係,學生經歷了“實踐操作----方法提升----建立模型”的過程,教學效果不錯。

本節課引導學生探索兩種事物進行簡單搭配的規律。通過學習,指導學生有順序、有條理,由具體到抽象地進行思考,探索出多種搭配方法的.數量關係,發展學生的思維,並讓學生在解決問題的過程中體會到現實生活中的問題可以用數學方法去解決。在課前我讓學生準備好課上操作的木偶娃娃和帽子,(可在紙上畫,再塗色)我發現學生在課堂上自己操作搭配時方法多樣:有用實物的、畫圖的、有連線的,同時也注意到了按順序搭配,及連線時圖形的擺放位置等。通過學生自主學習交流後,再讓學生到前面演示,同學生們很會說,並且都知道有6種不同的搭配。在這個基礎上我引導學生列出乘法算式,即找出用乘法計算的規律。後面的練習,對於數量關係中幾個幾,我又作了重點強調,讓學生明白為什麼列出這樣的乘法算式,加深對規律的認識,進一步理解用乘法做的原理。

今天教學了找規律的第一課時搭配問題,這是繼間隔問題後的找規律問題。大家都認為本課教學很簡單,學生都通過連線找到結果。我在教學前就思考,在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解決例題後,師生共同優化方法,理解連線(搭配)的過程中的有序性。然後把重點放在讓學生有條理地表述搭配的過程,如“一頂帽子可以分別和4件上衣搭配有4中搭配方法,3頂帽子就會有3個4種搭配方法”,或“一件上衣可以分別和3頂帽子搭配有3種搭配方法,4件上衣就有4個3種搭配方法”。表述有困難的學生我讓他們連出第一步的搭配過程,就是隻拿出一類中的一種分別和另一類的幾種搭配的連線圖,再讓他看著這一“半成品”圖表述出搭配過程及算式的意義。這樣的過程在別人看來或許多餘,但我不這麼認為,因為這一課雖然看似簡單,但這一教學內容簡單的目的就在於讓學生在簡單中找出規律,理解這一規律的實質,而不是僅僅讓學生知道連線,知道用乘法解決,我們教學的目的不是在此。而且只知道連線的話,搭配的東西一多,連的線恐怕會自己都數不清吧。所以在內容較簡單時我更願意花時間幫助學生學會用數學語言表述算理及過程,正如課堂總結時我問學生,今天沒學時你會解決例題中的問題,但通過這一節課的學習,你有沒有收穫呢,學生自己也說,沒學時,我會一一搭配或通過連線找到答案,現在我還知道了這一答案的實際搭配規律。

第3篇

有部分學生覺得學習《找規律》這一單元,頭緒不是很清楚;還有部分同學覺得這一單元題型豐富,難於把握。造成以上兩種問題的原因是沒有掌握規律、缺少一定的想像能力。如何學好本單元的內容,本人覺得應從以下三個方面進行突破。

週期現象是有規律的現象,規律表現為一種周而復始、重複迴圈出現的結構,這種確定的結構就是週期現象。週期現象的教育價值在於培養學生髮現規律、遵循規律、利用規律的精神,通過眼前預料以後、通過部分把握整體、通過有限想像無限。例如有一列數共30個,按後面規律排列:4、3、8、4、4、3、8、4、……問:第30個數是幾?通過觀察,使學生髮現這組數列是按“4、3、8、4”這樣的順序迴圈不斷地出現,每一組數字排列順序又是一樣的,按4、3、8、4這樣的順序排列。讓學生能看出一組的數量和一組裡的次序,就發現了週期,對規律的理解就準確了。還要讓學生根據看到的規律,對現象的後續發展進行預測,從而對規律的確定性有更深的體會。後面的數字沒有全部寫出來,所問的第30個數也沒有寫出來。即後面的'數不能直接看到,只能依據規律進行推理。“用除法計算”要讓學生真正理解,30÷4=7(組)……2(個),學生要能理解除法算式中的“30”、“4”、“7”、“2”分別表示什麼,想一想,“餘數”在第幾組數裡,第30個數是第幾組裡的第幾個數。

教學本單元,應站在一定的高度把握本單元的知識,既然是《找規律》,一定要先找出規律,找規律即找出第一組數。只有把規律找出來,解題才能得心應手。下面以幾題為例,尤其是一些變式題,說明找出規律的重要性。

例1:20xx年11月1日是星期六,這個月有多少天上學?先寫出第一個週期:“星期六、星期日、星期一、星期二、星期三、星期四、星期五”為一個週期。30÷7=4(周)……2(天),要讓學生理解算式中每個數字的含義,餘數2,即最後2天,分別是星期六、星期日。所以上學天數為5×4=20(天)。

例2:下列數按如下規律排列,求第400個奇數排在第幾列?

同樣先要找出規律,注意,一組是八個奇數,而不是四個奇數。求第400個奇數是多少,400÷8=50(組),即500組的最後一個,與第一組的最後一個列數相同為第二列。

例3:20個7相乘,積的個位是幾?若干個7連乘,積的個位按這樣規律出現:7、9、3、1、7、9、3、1……注意:第一個積的個位應是7(即只有1個7),不能看成9。求20個7連乘積的個位是幾,只要用20÷4=5(組),即積的個位應是1。

有些題目運用規律前要將題目適當調整,做到靈活運用週期變化的規律。例如有這樣一道題:我國民間用12種動物表示不同的年份: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雞、狗、豬。已知公元1年是雞年,問公元20xx年是什麼年?解決這一題有兩種方法:一是調整屬相的排列順序,根據公元1年是雞年,將屬相以雞年開頭,即、雞、狗、豬、鼠、牛、虎、兔、龍、蛇、馬、羊、猴為第一組,後面都按這樣的順序排列。求公元20xx年的屬相,20xx÷12=167(組)……1(年),得出20xx年為雞年。

二是根據屬相調整公元年,將公元4年作為一個週期的開始,從公元4年到公元20xx年共有20xx年,20xx÷12=166(組)……10(年),同樣得到是雞年。

第4篇

5·4青年節這天,我在中心學校上了一節三年級數學《找規律》。課後,縣教育局教研室汪主任的點評可謂是一針見血,完全看透了我設計的思路和教學的安排,點評之處有根有據,讓我心服口服,受益匪淺。

第一,整堂課完全是以學生為主體,給學生一個大課堂,大空間。合作學習的設計有要求、有過程、有結果。從計算結果、發現規律到運用規律進行計算、最後進行規律的總結,整個流程一氣呵成。我想,專家能在這麼短的時間內把握了我教學的思路和流程,這是需要多麼深厚的功底和閱歷。

第二,能分清知識的易混點。“150×40=6000”通過這個例子向學生提問“為什麼乘數中一共有2個0,可是結果中卻有3個0”。我覺得這就是專家細心之處和研讀教材與眾不同的地方。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更要注意這個方面,把握知識的易混點,不要讓學生混淆。

第三:課前熱身活動讓學生自己來主持、當小老師;活動中學生自己動手操作並說出想法。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的設計思路。

第四,課堂上預留了大量的學生做練習的時間,減輕了學生課後的作業負擔。的確,這一點我是吸取了上次公開課拖堂的教訓。

為了減輕學生課後的作業負擔,我在今後的教學中應當在達到了基本的教學目標後,預留學生做練習的時間。專家的'點評很到位,有血有肉,鼓勵的話讓我更加自信。

第一,找規律上要把握住方向、標準的一致性。聽完,我有點疑惑,我讓學生找規律可不是漫無目的瞎找規律,而是將每兩個算式進行比較地去找的。但專家建議都應當以第一個算式5×1為標準來進行比較。我思考須臾,覺得的確是這樣,沒有必要將5×10和50×10進行比較,因為學生在計算5×10和50×10的時候,都是直接計算5×1的,然後在結果後面添上0就可以了。這一點值得思考,在四年級“商不變的規律”中應當要注意。

第二,在運用數學歸納法時,至少需要三個或三個以上的算式,才能得出一般性的規律,不然,得出的規律就是特例,不能算規律。這一點很重要,因為數學就是一門嚴謹的學科,我在高中和大學裡,學數學歸納法的時候,老師也是和我們說過找規律至少要三個例子。我在上這門課之前就思考過這一點,因為書上的確安排了3個算式讓學生找規律。可是,我為了追求整堂課的效率和新穎性,避免重複,我還是將後面兩個算式給避開了,只講了第一個算式。殊不知這是學習任何規律中最大的忌諱,我忘了最原始的原則。這一點很值得我深思,也是我學到得最深刻的教訓。

第三,在找規律和總結規律的過程中教授的太快,應當讓學生們暢所欲言後,教師適時給出提示性的話語進行總結。造成這種想象主要是怕一堂課的時間不夠,擔心學生暢所欲言後難以及時收場。

我在今後教學中需要在重難點的地方放寬時間,不要顧慮許多,讓學生們大膽的說想法,說到他們無話可說為止,我才進行指導總結。專家給出的建議會讓我彌補不足,羽翼豐滿。

第5篇

本課主要是介紹一些圖形簡單的排列規律以及數形結合下的簡單的數字的排列規律,培養學生用數學觀點發現規律的意識,通過物品的有規律的排列,使學生初步感知簡單的排列規律,並會根據規律找出下一個物品。體驗數形結合的規律特徵,能用數字表示圖形的規律。在此基礎上,再培養學生完整的語言表達能力,讓學生在發現規律的過程中能用完整的數學語言表達規律。具體體現以下幾個方面:

一年級的孩子還是非常喜歡做遊戲,喜歡活潑生動的課堂,以拍手遊戲匯入,讓孩子們輕鬆的.進入本節課的學習當中。通過拍手規律,認識到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找規律”。從而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在愉悅的情緒體驗下開始本節課的學習。

在教學例題1時,引導學生髮現聯歡會場有什麼?他們的排列有什麼規律?學生通過觀察發現圖中的人和事物都是按一定的順序重複出現的,以直觀圖的形式感受規律。

知道規律是按順序重複出現的。之後用貼彩旗的方式讓學生髮現重複的“一組”,加強學生對直觀圖形規律的理解。也為例題2的教學做鋪墊。

在例題2的教學中,先讓學生觀察直觀圖,在滲入數字規律,讓學生體會“數形結合”的數學思想。從圖形規律到數字規律的過渡學生易於接受理解。知道圖形有規律排列的背後是數字的有規律排列,也為後面學習數字等差排列做鋪墊

學習了找規律,也要會用找到的規律解決數學問題。由於課本上習題較少,就設計的答題紙。練習題涵蓋了兩個例題的練習,同時又比例題的難度稍微增加。意在讓學生對“找規律”鞏固提升。

多媒體展示欣賞一張張圖片的出現,使學生感受生活中有規律的事物,讓學生意識到生活離不開數學,數學是有用的,體現了“學生活中的數學、學有用的數學”的理念。本課的最後,希望同學們用自己的眼睛找找生活中的規律美,進一步體現了數學的生活化。

這個環節更體現的數學的生活化。也培養的學生語言表達能力。通過觀察學生髮現座位的排列是按照一個男生,一個女生為一組有規律的排列,頭頂上的燈是一個長方形的燈,兩個圓形的燈為一組有規律排列,連老師的衣服上也有規律。

第6篇

?找規律》這課我設計學生最喜歡的“六一聯歡會”為主線,通過觀看手拉手曙光國小“六一聯歡會”教室的佈置,找出彩旗,小花,燈籠的規律,匯入新課。通過“參觀聯歡會會場”——“取得入場券”——“參加聯歡會節目”(節目由一些找規律,藏規律等內容組成的遊戲活動)展開教學。學生興趣濃厚,整節課充滿童趣,學生學得愉快。貼近學生的現實生活。由於一年級學生注意力難集中,我採用小組比賽(比哪組紀律好,哪組同學搶答題快,完整)加分,把學生的注意力都調動起來了,每個孩子都隨著我的引導積極思考。學生思維活躍。體現了以學生為主體。整節課完成好了找圖形的規律。我開始準備把教材創造性地處理一下的`,把後一節課的找數字規律整合為一節課上的,但由於學生年齡偏小,接納不了,所以我還是準備分兩節課上。此節課培養了學生初步的觀察,概括和推理的能力,提高了學生合作交流的意識。使學生感受到數學就在身邊,對數學產生了親切感。達到了課前的教學目標。

第7篇

本節課的教學過程力求體現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從根本上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儘量發揮學生的能動性。

“材料引起學習,材料引起活動”。學習材料是學生解決數學問題、獲得數學知識、提高能力的基本載體。在本課中讓每個學生都準備好了若干水果圖片,白紙,等。學生通過畫一畫,貼一貼,擺一擺等過程,切實讓每一個學生經歷發現規律的過程。體現了數學和生活的緊密聯絡。同時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國小數學課堂是一種師生交往、積極互動、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本課中,既考慮到學生對知識技能目標的`落實,又考慮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實現。本節課下來,感覺到大多數時間學生思維活躍,暢所欲言,能夠積極投入到學習和探究中來。每當出現學生的意見不一致時,我及時組織學生相互交流,質疑、爭論,直到意見統一。並及時組織學生相互欣賞,評價。最後,讓學生欣賞生活中有規律的事務,體驗到規律在生活中的重要,在輕鬆、愉悅的氛圍中下課。

總之,在本節課的教學中,努力體現新理念,教學過程與教學方法體現以學生為主體,尊重學生個性化思維,注重合作學習,相互交流、啟發,面向全體,使不同層面的學生都有所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