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雪地裡的小畫家》片斷賞析5篇 《雪繪童心》

《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一部溫馨感人的影片,講述了一個小畫家在雪地中創作的故事。片段中,小畫家用他的畫筆描繪出了美麗的雪景和生動的動物,引領觀眾感受到兒童純真的創造力和獨特視角。這部影片以其精美的畫面和細膩的情感描寫,給人帶來了無盡的欣慰和感動。

《雪地裡的小畫家》片斷賞析5篇 《雪繪童心》

第1篇

?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人教版九年義務教育六年制小語教科書中第一冊的一篇課文。同時也是一首優美的兒歌。文字既排列整齊又錯落有致,氣韻生動充滿兒童情趣。是一冊教材中不多見的一篇美文。文字不多,現將全文摘錄如下:“下雪啦,下雪啦!雪地裡來了一群小畫家。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青蛙為什麼沒參加?它在洞裡睡著啦!”本課的教學要求是:1.理解本課所學六個生字及其組成的詞語,學會一個部首“竹”;2.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小馬、小雞、小鴨、小狗這四種動物腳趾的不同及青蛙冬眠的特性;3、有感情地朗讀、背誦課文。第二課時著重完成二、三兩個教學要求,並且鞏固所學生字。課文的第三句是本課的重點,講雪地裡來了哪幾個小畫家,以及他們都畫了些什麼畫,也是課文的主要內容。而本課的教學難點也就是為什麼小雞畫的是竹葉,小狗畫的是梅花,小鴨畫的是楓葉,小馬畫的是月牙。

胡克芙、呂敬先兩位先生在《國小教學簡論》中說:“我們把教師的教學職能,按其本質屬性理解為三件事:一是以全面發展的、科學的教育理想為方向,解放學生的自覺的能動性;二是培育學生的自覺的能動性;三是促進學生自覺地、能動地全面發展。”從這段精闢的論述中可以看到,施教和受教的理論結合點就是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因此,教育教學的出發點和張結點都應放在這個“主觀能動性”上。改變學生僅僅作為“教學過程被動體”的狀況,讓學生在作為受教育的客體的同時,又成為自我教育的主體,增強主人意識,使教學變成師生共同的“創作”,這已成為現代教育的準則之一,即“學生的主體性原則。”

?雪地裡的小畫家》這篇課文位於第一冊教材的第七單元,也就是將近學期結束時講授。它在這冊教材中起著總結和提高的作用。學生通過一學期的拼音、字、詞及部分課文的學習、理解能力和朗讀能力都有了一定的基礎。又出於這篇課文極富兒童情趣,形象生動可愛且都是孩子們喜愛的小動物,特別容易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慾望,這些使得“學生的主體性原則”這一教學理論可以在這篇課文中實施,並且得到充分地體現,取得較好的效果。於是,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我以這一教學理論為指導思想,每一個層次都注意到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

課前準備四張小卡片,卡片上畫著竹葉、楓葉、梅花和月牙。另外再準備一幅與課文內容相對應的掛圖。教學時第一步是匯入新課。師問:“小朋友,你們見過下雪嗎?下雪的時候,你見到了哪些景色?”這裡讓學生充分表達大腦中所儲存的資訊,用自己的語言簡單描述雪景。既培養了他們的說話能力,同時又誘發了他們的學習興趣。接著追問:“下雪時,你們高興嗎?為什麼?”這一問題的出現,課堂氣氛一下子將被啟用起來,學生的思緒立刻被拉到雪地裡滾雪球、堆雪人、打雪仗那熱鬧非凡的世界裡。接著指導朗讀課文第一句。師說:“小朋友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早晨開啟門一看,外面下了好大的雪,這時你一定會高興地叫起來喊爸爸媽媽來看,你會怎麼喊呀?”待學生模擬喊話後,出示課文第一句:下雪啦,下雪啦!讓學生齊讀。然後過渡到講解課文第三句,也就是最主要的一部分。首先出示掛圖說:“不僅僅我們小朋友喜歡下雪,你看,雪地裡來了一群小動物,它們也喜歡下雪,它們是誰呀?你會用這樣的句式來回答嗎?”出示句式:①雪地裡有和。②和來到雪地裡。學生觀察圖用給定的句式說話。說完之後,教師範讀課文第三句,讓學生思考這些小動物到雪地裡來幹什麼。接著出示課文第三句讓學生自由讀這一旬。師提問:“小動物們畫了什麼呀?”學生回答時教師板書:“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在板書時複習鞏固生字詞。教師寫“畫”字時讓學生說筆畫筆順,板書“竹葉”時,複習“葉”這個字的結構和讀音。還有“小馬畫月牙”沒有板書,這個留給學生在黑板上完成,讓學生自己把板書補完。然後指導朗讀這一句。這一句是個排比句,讀排比句要指導學生讀得抑揚頓挫,但“抑揚頓挫”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是一個非常抽象的概念,所以我準備通過手腕的抬、壓進行暗示,以幫助學生提高感情朗讀的水平。指導了朗讀,教師出示課前準備的四張畫有竹葉、楓葉、梅花、月牙的卡片。讓學生把這些圖片貼在相應的板書下,當學生把圖片貼準確了,則重難點已解決了一半了。接著很自然地過渡到了課文第四句的講解,教師可以問:“小朋友,平時我們畫畫是用什麼工具的呀?”學生會回答:“顏料和筆”,這時又可以鞏固複習“筆”這個生字的字形。接著再問:“可是小動物們有沒有用這些作畫的工具呢?”同時出示課文第四句“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問學生:“從這句話中你知道它們是用什麼來作畫的?”然後指導朗讀。教師可以充滿感情地說:“小動物們可真有本領,它們靠自己的小腳就能作畫,多神氣呀!讀這一句應該用怎樣的語氣來讀呀?”通過這樣的提示和感染,學生一定能夠用驕傲的語氣充滿激情地讀好這句話。接著教師語氣一轉故作神祕地說:“老師有一個想法,我想請小雞、小鴨、小馬和小狗都來畫竹葉,你們說行嗎?為什麼呀?”讓學生討論討論。學生會說:“小動物的腳印有不同的特點。”那就順水推舟讓學生到講臺上來指著黑板上的圖說:“的腳印像。”學生講完後,教師作一個小結:“老師明白了,小動物們的腳印不一樣,所以它們用小腳畫出來的畫就不可能一樣啦!”至此,本課的難點已經解決。由於教師採取了“難點易講”的方法,學生理解起來當然也就容易多了,而且會深刻一些。因為我在設計教學過程的時候,為了能夠突出重難點的講解,採取了“變序”的教學法。先拎出了課文的重點部分直接切入,所以故意遺漏了課文的第二句“雪地裡來了一群小畫家”,這也是一個點題之句。接下來就講解這一句。我是這樣設計的。先講什麼是畫家;再講什麼是小畫家;最後問:“它們是在哪裡作畫的呀?”讓學生知道為什麼稱小動物們為“雪地裡的小畫家”。講到這兒,課文第一部分的教學已經完成。由於低年級孩子的注意力缺乏永續性,所以在這兒可以安排一個課中操。

在學生蹦蹦跳跳做完課中操後,引出課文的第二部分。教師說:“小動物們把畫畫好後在欣賞自己的作品呢!它們說著笑著,忽然發現少了一個好朋友,這個好朋友是誰呀?”出示句子“青蛙為什麼沒參加?”然後指導問句的朗讀。接著出示掛圖,讓學生觀察圖說說青蛙在幹什麼。學生會回答“青蛙在睡覺”。這時師故意問:“它是不是在偷懶,睡懶覺故意不來呀?”這個問題讓部分知識面較廣的學生來回答,讓他們來介紹有關“冬眠”的知識。既體現了主體性原則,同時對其他不瞭解這一知識的孩子又是一個促動,激發他們的求知慾望。待學生答出後,教師板書“青蛙冬眠”。接著出示課文最後一句,指導朗讀。“青蛙睡得真香呀!小朋友我們一起輕輕讀課文最後一句,可別把青蛙吵醒啦!”在讀“它在洞裡睡著啦!”可讓學生做一個睡覺的動作,激發他們把內心的感情充分地表達出來,學生一定會朗讀得極富情趣,非常可愛。講到這裡可以進行課堂延伸,讓學生了解一下其它冬眠的動物。最後總結課文。

說到這裡,不難發現,《雪地裡的小畫家》第二課時的教學特色不僅僅是以學生主體性原則為教學思想,同時還是以朗讀中理解主線進行講解的。《國小語文教學大綱》明確指出:“朗讀和默讀是最重要最經常的閱讀訓練,是理解課文的重要方法,也是必須具備的閱讀能力。”而低年級語文教學則以朗讀為主。朗讀的最高境界即為感情朗讀。感情朗讀是以理解課文為基礎進行的,使學生在加深理解的同時受到感染和薰陶;同時感情朗讀又反作用於課文的理解,當學生能夠把本來毫無生氣的文字元號通過朗讀折射出一定的情感光芒,則說明已把握了文章的情感基調。感情朗讀具有如此重要的作用,應當從低年級孩子抓起。但是由於低年級學生對語言文字的理解能力沒有達到一定的水平,故對語言的感知能力就比較差,所以指導他們有感情地朗讀困難較大。而《雪地裡的小畫家》第二課時中的指導朗讀則顯得比較自然有些特色。我採用了一些符合低年級兒童心理特徵的方法進行指導。一、生活經驗的遷移。就是把學生已有的一些生活經驗遷移到我們所要指導的文字上來。我在指導課文第一句的朗讀時就採用了這樣的方法。課文的第一句運用了反覆的手法“下雪啦,下雪啦!”。讀這個句子應該前一個短句語音稍低,後一個則高一些,方能表現激動喜悅之情。句子未出示時,我就先問:“小朋友,當你甜甜地睡了一夜,第二天清晨開啟門一看,發現昨夜悄悄地下了一場大雪,是不是開心得想立刻喊爸爸媽媽來看呀?能喊給大家聽聽嗎?”學生在模擬喊話時,正是前一個“下雪啦”音稍低,而後一個則提高了音量。這時,再出示文中句子讓學生朗讀,不提一字學生自己就已經把生活的經驗遷移至此,一定會讀得很出色。二、體態語言的暗示。在課堂教學中,體態語言可以輔助有聲語言更準確更生動地表情達意,而學生在接受資訊時更為明晰、清楚。作為一種教學語言,體態語言在課堂教學中的主要作用之一即為暗示作用。這主要是通過眼神和幅度不大的手勢來表達的。對低年級學生感情朗讀的指導較為適用。我在教這篇課文的第三句(排比句)採用了這樣的方法。此外,我還採用了“教師情感的傳遞”這一方法,以引起學生情感的共鳴。在指導朗讀課文最後一句時,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個性特徵,讓他們邊讀邊表演簡單的舞蹈動作,激發學生充分表達內心的情感以達到感情朗讀的效果。

這篇課文的教學設計中複習鞏固字詞也突破了傳統的方式。不是把複習生字詞和講解課文內容割裂出來,而是讓學生在理解課文的過程中,隨機地自然地指導他們複習鞏固。此外,這一課的板書設計也有特點。採用了圖文結合的方式,既是對課文的一種“再創作”,同時又以形式的美感吸引了學生,符合低年級兒童的審美情趣。具體的板書如下:

《雪地裡的小畫家》片斷賞析5篇 《雪繪童心》 第2張

第2篇

?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一首融兒童情趣與科普知識為一體的兒童詩。

1、具有濃郁的兒童情趣。具有濃郁的兒童情趣是兒童詩有別於成人詩的最顯著的藝術特徵,這首詩的作者程巨集明是一個成人,但他仍是站在兒童的立場去描寫生活。

2、具有鮮明的形象性。為了與兒童以形象思維為主的思維方法相適應,這首詩就採用擬人的手法,運用形象的比喻,根據幾種小動物踩在雪地上的腳印來介紹它們腳印的形狀特徵,因此這篇課文十分符合《語文新課標》第四條教材編寫建議:“選文要密切聯絡學生的經驗世界和想像世界,有助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創新精神。”

3、具有優美的語言和流暢的韻律。這是由兩方面的要求決定的;一是兒童詩語言的表達需要,即它必須是詩的語言;二是兒童詩還承擔著語言訓練的任務,即它必須規範、得體。《雪地裡的小畫家》文質優美,難易適度,適合學生學習。

1、這是一篇富有兒童情趣的朗朗上口的韻文,作者以生動活潑的兒童語言,講述了一群小畫家在雪地上畫畫的故事,學生一般比較喜歡讀。

2、識字教學是低年級教學的重點。這篇課文中的生字大部分都是“高頻字”,例如“啦、用、幾、為、加”等字,學生在生活中可能都接觸過,“認讀障礙”不大,因此,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防止“識字教學零起點”現象的發生,即預先假設所有學生都不認識這些字,要求所有學生統一經歷教師設計的“識字步驟”。

3、在內容方面,由於低年級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竹葉、梅花、楓葉、月牙”這些自然物學生雖然熟知,但與動物腳印之間的聯絡似乎還有一段思維的距離,因此教師應巧妙地設計教學環節加以啟發引導。

1、實現學問性知識向體驗性知識的重心轉移:新課程強調在語文閱讀教學中,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教學實踐,本課的教學就是要強調通過圖畫、表演、想像、朗讀等多種形式增加學生體驗的頻度,加深學生體驗的深度。尤其要強調讓學生通過“朗讀”這種語文形式加深理解和體驗,讓學生在朗讀中,在與文字的直接接觸中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享受審美樂趣。

2、實現內容性知識向方法性知識的重心轉移:“新課程標”明顯提升了“過程與方法”的地位。本課的教學志在讓學生在盡情的朗讀中體會“雪地裡的小畫家”的喜悅;通過“觀察”等方法理解為何“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副畫”;通過“查閱資料、討論”瞭解動物冬眠情況和冬天更多的特點。後面的結果固然要緊,但“朗讀、觀察、討論、查閱資料”等得出結果的方法和過程更是凸現在我們的教學視野之內。

3、實現學科性知識向綜合性知識的重心轉移:新課程標準倡導開展綜合性學習,綜合性學習體現為聽說讀寫能力的整體發展、語文課程和其它課程的溝通、書本學習與實踐活動的緊密結合。本課的教學鼓勵學生提出“真實”的問題,讓學生帶著問題有目的地收集資料,到大自然中觀察,進行討論。

1、知識與技能:認識11個生字以及“蟲、目”這2個偏旁,會寫“幾、用、魚”3個字,理解課文內容,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狀以及青蛙冬眠的特點。

2、過程與方法:在盡情的朗讀中體會“雪地裡的小畫家”的喜悅;通過“觀察”等方法理解為何“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副畫”;通過“查閱資料、討論”瞭解動物冬眠情況和冬天更多的特點。

3、情感、態度、價值觀:從內心喜歡這種朗朗上口的兒童文學作品,願意主動背誦;嚮往冬天,有一種要發現冬天更多祕密的迫切願望,渴望到大雪紛飛的冬天,到雪地上去盡情地嬉戲、玩耍。

師:學習小組請注意了,這裡有11個字,每位同學在小組內“驕傲”地讀

一讀自己認識的字,要多讀幾遍,並且要讀得響亮,讓小組內的其它同學都能聽清楚。

師:這麼多字你們都認識了?我們沒學過啊,你們是怎麼認識的?

生:我在爸爸吃的“洋蔘丸”裡看到過這個“參”字。

生:我發現所有的學習小組,都有同學全認識這些字,那麼請學習小組內的同學相互幫助來識字。

師:同學們,《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一首非常有趣的兒童詩,你們是希望老師一句一句教你們讀呢?還是自己把它讀會。

師:老師非常欣賞你們的選擇,你們自己試著讀讀看。

師:在讀的過程中,同學們一定碰到了“生字寶寶”,誰到黑板上來,把“生字寶寶”畫出來?

師:老師要強調,當自己確實沒有辦法時,可以及時請教別人。但老師不喜歡,自己一點也不努力,馬上就去麻煩別人。

師:下面同學們就以自己的方法去認識這些“生字寶寶”吧!

師:剛才很多同學在自己不認識的生字寶寶下面劃了線,現在如果認識了,就請上來把這條線給擦去。

師:既然都認識了,我就請一位同學讀讀這首兒童詩。

師:我還是不相信你們都會讀(表情誇張),因為讀整篇課文容易,讀不出的字可以順下去讀。

師:這些詞語誰會讀。(老師把詩中的有些字擦去,剩下了一些詞語和短句:下雪啦梅花幾步青蛙為什麼參加睡著)

師:如果誰能認得這些單個的字,那真叫有本事了。(老師把詞語中的有些字擦去,留下單個的字:啦梅幾蛙參加睡)

師:我不得不佩服你們,你們在這麼短的時間內就認識了這麼多“字”朋友。但是你們誰又能為這幾個字找朋友呢?

(老師和學生玩起了“一字開花”遊戲,例如讓學生給“參”這個“花心”組詞:“參加”、“參謀”等,學生每組一個詞,老師就增加一個花瓣。

學生在學習生字時起點是不一樣的,同樣是學習《雪地裡的小畫家》這篇課文,甲同學面對的可能是生字表中列舉的11個生字,乙同學面對的可能只有5個生字,因為其餘他在課外閱讀的過程中已經認識了,而丙同學可能面對的是15個生字,因為有些字雖然已經學過,但他已經忘記了。第一個識字教學片段承認這種差異的存在,甚至巧妙的利用這種差異,讓學生互助識字,課堂識字效率就比較高,至於教師追問學生“為什麼這些字沒教過你卻已經認識了?”志在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方法、多種途徑識字,例如看招牌識字,剪報識字等。

但是,第一個識字教學片段有一個明顯的不足,即注重了識字的結果,卻淡化了識字的過程,淡化了識字方法的指導,學生的識字主要以“聽讀”的方式實現的。而第二個識字教學片段在識字方法的指導上就比較注重,那種教學程式讓學生意識到可以通過“讀拼音、問同桌、請教自己信得過的朋友、聽讀、查生字表、查認字表、猜一猜”等多種方式來認識“生字寶寶”。而且,第二個識字教學片段在識字目標達成情況的檢驗上也比較落實,即讓學生識讀單個的字,因為對字真正的認識應該是脫離具體語言情境的。

總之,識字教學的方法有很多,前面兩個例子都是集中識字,有的老師要採用分散識字也當然可以;識字的程度也應根據具體的教學目標來定,不能一概而論,具體情況應具體對待。

生:老師,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為什麼會畫畫呢?

師:哎,這倒是個問題,但老師不回答。我要先看看大家課外收集的動物腳印。(老師在幾天前就佈置了一項有趣的作業,將小動物的腳塗上墨汁,把它們的腳印印在白紙上。)

師:聽說有同學把自己的手印、腳印也印在了紙上,讓我們看看好嗎?

師:你用手、腳畫畫的時候開心嗎?(生答開心,笑)同學們別笑,真有畫家有手畫畫呢,那叫指畫。

師:對了,剛才你提了一個什麼問題?(面向剛才提問的學生)

師:既然明白了,那我們就來讀讀它們師怎麼作畫的。

他們為什麼能在雪地裡畫畫?他們是怎麼畫畫的?——這些在我們看來不成“問題”的“問題”,對於缺乏相關生活經驗的小朋友來說,卻是需要探究才能得到答案的“為何”一類的問題。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時,建議教師用簡筆畫分別畫出小雞、小狗、小鴨和小馬的腳印,再畫上竹葉、梅花、楓葉合月牙圖案,請學生觀察,瞭解腳印與圖案的相似之處,連線理解為什麼稱小動物們為小畫家,最終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當然,也可以讓學生自己動筆畫一畫。上面這個課堂實錄中的教師,由於在備課時已經“預測”到學生會提這樣的問題,因此,他指導學生解決這個問題的過程,顯得由為巧妙,具有藝術性。整個過程教師都沒有作正面的解釋性回答,而是讓學生描述直觀的自己收集的小動物的腳印,在言語實踐中自然感悟問題的答案。

當然,一旦讓學生自主提出問題,問題就會五花八門,但學生的問題出來了,我們就必須重視,不能搪塞。因此,學生提的問題不同,教學過程就會有所改變,下面是對各類問題的教學建議,僅供參考:

“雪地裡的小畫家”是誰?他們畫了哪些畫?——一年級的小朋友經常會問這些能在文章中直接尋找到答案的“是何”一類的問題。當學生問出這類問題時,教師最好溫和地請他再讀讀想想,讓他自問自答。

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在雪地裡畫畫的時候高興嗎?——當學生提出這樣的問題時,教師千萬不能簡單化處理,而是應該引導學生回憶自己在下雪天的“幸福生活”,從而進入“小畫家”的情感世界。

青蛙為什麼在洞裡睡著啦?哪些動物也會像小雞、小狗一樣,來雪地“畫畫”呢?(你還見過哪些小動物的腳印?它們像什麼?青蛙為什麼在洞裡睡著啦?你還知道哪些動物是冬眠的動物?)——這是一類需要學生查詢資料或者到生活中親身觀察以後才能獲取答案的“為何”一類的問題。教師應該及時肯定這些問題的價值,利用這些問題把學生引發到大自然中去認識更多的事物,並且把認識事物與理解課文結合起來。

這是一篇富有兒童情趣的詩歌,朗讀時,要激發學生的朗讀情趣。讀前兩句可啟發學生回憶,下大雪了,你們怎麼做的?由此想象出“小畫家”們和我們一樣興奮地跑向雪地,邊走邊歡呼,朗讀時要把自己的心情表達出來。讀第三句的四個分句語速可稍快,語調一起一伏,表現出生動活潑的畫畫場面。第四句要表現出“小畫家”們的自豪感,突出“幾步就成”這個詞語。最後一句中“睡著啦”要讀得輕鬆、稍慢,突出青蛙在冬眠呢。

當然,可以運用多種形式讓學生讀出趣味,例如領讀、輪讀、邊讀邊欣賞、配著歡快的兒童舞曲讀等等。

指導背誦應在熟讀的基礎上進行,教師可以根據不同的情況採用不同的形式。可以讓學生看著課件或者課文的插圖來背誦;可以採用引讀的方式幫助學生背誦,如:下雪啦,( )。小雞畫竹葉,( ),小鴨畫楓葉,( )。不用顏料( )。青蛙為什麼沒參加?( );也可給學生一個順序:“一群小畫家來了——小畫家們畫畫——青蛙呢。”

一群 一副 一隻 一片 如果學生讀出“一群可愛的小鴨,一副美麗的圖畫”

小雞 小鴨 小狗 小馬 鼓勵學生連好後創造性地有個性地讀,例如“小雞在

楓葉 竹葉 月牙 梅花 雪地上畫竹葉”,“小雞的腳印像竹葉”等。

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動物類:小羊、白兔、松鼠等)

竹子、梅花、楓樹……(植物類:白菜、桃花、樟樹等)

3、你能將下面的詞語從新排列說一句話嗎?相信你能做到!

(2)非常腳印小狗梅花像(小狗的腳印非常像梅花。)

(3)腳印楓葉像小鴨紅紅的(小鴨的腳印非常像紅紅的楓葉。)

(4)月牙在雪地小馬留下腳印像(小馬在雪地留下的腳印像月牙。)

你的家鄉下雪嗎?如果下雪,和小夥伴們一起去打雪仗、堆雪人、滾雪球吧!

你的家鄉下雪嗎?如果不下雪,就和小夥伴一起去收集雪景的圖片吧!

小朋友,你聽說過指畫嗎?就是用自己的手指來畫畫。如果你有興趣,可以試試看。對了,用手指畫畫之前,你可以請教你們學校的美術老師,她一定會給你很多建議的;畫好之後,不妨向你的朋友說說,你畫了什麼。(如果有必要,可以插一兩副指畫作品)

第3篇

1,瞭解小雞,小狗,小鴨,小馬四種小動物爪(蹄)的特點及青蛙冬眠的特點,體會冬天的美好,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理解課文第三句(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

出示小黑板,師用溼的手掌印作畫,生上臺作畫.師:你們畫得真不錯,老師送你們一個詞語:小畫家(板書:小畫家)

師:雪後的山村真美啊!引來了一群小畫家!他們在雪地裡作畫,我們稱他們為:雪地裡的小畫家.(雪地裡的小畫家)

1師:小畫家們還為我們帶來了一份禮物呢!(看動畫配音朗讀.)

2,師:這份禮物就藏在課本里,我們快快把書開啟吧!(學生自由讀課文.)

3 ,師:看你們學得這麼認真,一定學得很不錯,小畫家們說要考考你們.(檢查自學情況.)

師:你們的表現真棒,小畫家們太高興了,他們決定出來和你們見面了!我們一起請他們出來吧!和小動物們打打招呼啊!

1,你們知道這幾位小畫家最喜歡什麼時候嗎 (下雪的時候)你喜歡下雪的時候嗎 為什麼 指導讀出高興的語氣:下雪啦!下雪啦!雪地裡來了一群小畫家.

2,師分別請幾個小朋友扮演小雞,小鴨,小狗,小馬.相機理解"一群".

4,老師有一個問題,為什麼是小狗畫梅花,不是小雞,小鴨,小馬畫梅花 是啊!小動物們的腳印都有不同的特點,畫出來的圖當然也就不同啦!

6,現在我們知道了:小雞畫( ),小狗畫( ),小鴨畫( ),小馬畫( ).

7,小動物們是怎樣畫出這些美麗的圖畫的呢 找出文中的句子: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師:小動物們可真有本領,它們靠自己的小腳就能作畫,多厲害呀!指導學生用驕傲的語氣充滿激qing地讀好這句話.

這裡這麼漂亮,這麼熱鬧,這麼好玩,青蛙為什麼沒有參加呢 看錄影瞭解青蛙冬眠的特點.介紹還有哪些動物會冬眠.

10,生上臺貼卡片,完成板書:小雞,竹葉,小鴨,梅花,小狗,楓葉,小馬,月牙.

想一想:還有哪些小動物也會來畫畫 它們又會畫些什麼

第4篇

?雪地裡的小畫家》這篇課文是以韻文的形式,不但形象地講述了四種小動物爪(蹄)的形狀和青蛙冬眠的特點,而且語言活潑,富有童趣。以下就是我對本節課的總結與反思:

在本節課的匯入部分,我播放了美麗的雪景圖,把學生帶入到了大雪紛飛的雪地裡,引起了學生情感的共鳴,導問:下雪時,你的心情怎麼樣?想做什麼?由此激發學生朗讀時的喜悅。然後讓學生展示讀,注意在輕快活潑的語調中,讀出“小畫家們”興奮的心情。

本課的重點也是難點就是要讓學生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這四種動物的爪(蹄)子的不同形狀。對於這一點,我是通過以下幾步來完成的。1、是讓學生通過自讀課文的形式找到“誰是雪地裡的小畫家”?2、在學生找到並讀出對應句子時,同步多媒體展示四種動物的腳印,讓學生有更直觀的印象;3、在此基礎上,我出示了這幾種小動物及它們的腳印,讓學生做“找腳印”遊戲。這樣層層遞進,學生就能在不知不覺中突破了這一難點。

在課外延伸環節中,針對青蛙冬眠一事,順勢引導學生思考:還有哪些動物要冬眠?並出示其他動物圖片,作為課外知識拓展。合理開發課外學習資源,也是語文學習的有效途徑,既提高了學生的語文能力,又培養了學生熱愛生活的情感。

但是縱觀整堂課,還有一些不足之處。例如:朗讀有些地方指導得還不夠到位,對學生的指導抓的不夠細,學生的說話練習不多,這都是在今後教學中應該注意的。我將積極彌補自己的缺點,極大提高課堂教學的實效性。

本課可以立足課文,培養學生對自然美的欣賞。在教學中,學生通過感悟書中的精美語言,被偉大與神氣的自然所吸引。在充分感知課文後,我引導學生課後找一找,在冬天,還發現了哪些“小祕密”,親身體驗,尋找冬天的小祕密,讓學生感受到自然的美好,學習的快樂。由此教師有意識地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增加學生創造性學習與實踐的機會,鼓勵並帶領學生走出教室,親近自然,觀察周圍的事物,引導學生用眼、耳、鼻、手等器官去感受自然,最後用語言表達出來,儘管學生的語言有些稚嫩,但那是學生真實的感受,自由的表達,心靈的花朵在盡情綻放。

?雪地裡的小畫家》是一篇非常生動優美的的課文,適於學生朗讀、背誦,本科的教學目標是:1、認識11個生字,會寫6個生字,背誦課文積累語言。2、調動學生的多種感觀,使學生知道小雞、小鴨、小狗、小馬四種動物爪(蹄)子的不同形狀,知道青蛙冬眠的特點,還知道哪些冬眠的動物。3、培養學生的審美情趣,使學生在雪的世界裡感知生活,激發學生親近大自然。使學生在情境的語言文字中受到薰陶,培養學生個性化的朗讀。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感情。

經過各位老師的指正後,我認識到了這節課的不足之處:

1.對整堂課的時間把握的不準,導致最後還剩下五分鐘。

2.這篇課文的朗讀形式有些單一,特別是第三句話,“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我已經做好了小頭飾,準備讓孩子們在讀到這一句時表演,可因為時間太緊,也沒有經驗,不敢大膽的放手給孩子,所以雖然準備的很好,但有點可惜,沒有用好、做好這一環節。

4.指導朗讀不到位。原打算讓學生跟著音樂朗讀,但缺乏指導,學生不知道怎麼讀。如果在讓學生讀之前我先範讀一次我想效果會更好。

5.沒有關注到全體學生,在講到雪地裡的小畫家都有誰時,我提問了一個學生,但沒有注意到其他學生也非常急於回答,我應該把這個問題分散,多提問幾個學生。

6 .對“不用顏料不用筆,幾步就成一幅畫”只是一筆帶過,沒有細講:“為什麼不用顏料?”

1.在放音樂時,應先給學生範讀,指導學生如何去讀。

2.在指導背誦時應做一個相應的課件,讓學生去填空,這樣既培養了學生背誦的興趣,又有利於孩子快速背誦這首古詩。

3.多向老教師學習,自己很年輕,教學經驗不足,需要學習的地方很多。

4.教授本課時很多細節問題沒有處理好,日後我要多留心一些細節,爭取把每個細節處理好。

我知道自己在教學上存在著太多的不足,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感謝各位老師為我提出的寶貴意見,我會認真總結,在日後的教學工作中不斷改進,爭取進一步的發展。

第5篇

師:小朋友們,你們知道我們家鄉哈爾濱有哪些美稱嗎?(冰城)我們家鄉冬天的景色是很美的,特別是滿天的雪花從空中飄飄灑灑的落下,把大地裝扮的銀裝素裹,同學們看,這幅圖畫就是下雪的場景,此時如果你置身於這幅畫面中,你們會做些什麼?說些什麼?

師:今天在雪地裡來了幾個朋友,看他們做什麼?(板書)

(1、小畫家指誰?2、他畫了什麼?3、他是怎樣畫畫的?)

師:你們想讀一讀嗎?要求:不認識的字要看清音節讀準字音。

生:我明白了小雞畫竹葉、小狗畫梅花、小鴨畫楓葉、小馬畫月牙。或小畫家原來是指……

師:我們來看一看真正的竹葉、梅花、楓葉、月牙是什麼樣的?

師:同學們看,這幅圖畫的是什麼?關於竹葉你知道哪些知識?

師:我們再來根據這些實物的形狀來判斷一下下面的這些畫是誰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