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談讀書演講稿2篇 "探討讀書演講稿:從文字到表達的藝術"

讀書可以豐富我們的知識,擴充套件我們的思維,更讓我們受益匪淺的是,讀書可以幫助我們提高自己的演講能力。在此,本站為大家精選了一些優秀的讀書演講稿,希望可以激發大家的靈感,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談讀書演講稿2篇

第1篇

時間如白駒過隙,一眨眼,我在萬里就讀的時間只剩一年,很榮幸,我能最後一次站在萬里堅實的大地上,作國旗下的演講。高三,一個曾經讓我好生嚮往的年級,然而現在我分明感覺到了:父母的希望,老師的期盼,甚至建設國家的重任,都集中於“高三生”一身。面對學習上、心理上的重重壓力,我們會含笑面對,苦中求樂。樂?以何為樂?我想書可以幫助我們。

古人曾說過“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我想這其中含有“學而優則仕”的成分,未免太功利了;還有人說“書中自有黃金屋,書中自有千鍾粟,書中自有顏如玉”,這其中,物質滿足,精神享受同時享有,雖然連我們的祖先都同意“食色,性也”,但我想這未免太自私、太唯心了。我的觀點是什麼?很遺憾,我沒有“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的豪情壯志,但我懂得“書是人類進步的階梯”這一道理。我們人類就是順著這一進步的階梯一步步走到了今天的高度。書是我的知識源泉,它武裝了我的靈魂。它告訴我莊子曾經有過化為蝴蝶在大千世界逍遙暢遊的願望,他在無路可走時,面對楚王的邀請,在濮水邊“持竿不顧”!我懂得了這叫灑脫;它告訴我蘇軾在匈奴牧羊十九載,始終未放棄歸漢的努力;它告訴我文天祥在外族的屠刀下高吟“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我懂得了這叫氣節;它告訴我海倫在失明又失聰的情況下,毅然堅持學習,最終成為著名的作家,我懂得了這叫意志;它告訴我陳毅在百忙之餘,抽空回家看望老母親,寸步不離得守護她,我懂得了這叫孝順。同樣,書也是我的精神支柱。他重塑了我的靈魂。當簡愛說“我們是平等的,我不是無感情的機器”,我懂得了一個女性的自尊;當裴多菲說“若為自由故,兩者皆可拋”我懂得了做人的價值;當魯迅說“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我懂得了創造的重要;當杜甫說“何時眼前突兀現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我懂得了關心別人的快樂……每讀完一本書,我就完成了一次生命的感悟。沒有書的青春是不開花的青春,如果不與書結緣,就失去了和世界上無數優秀的人交流的機會。

談讀書演講稿2篇

第2篇

演講人:安楠,高一三班副班長、團員;在班內勤奮學習,認真工作,積極配合老師協調班級大小事務,踴躍參與學校的各類活動。在本次周朝會上安楠同學發出讀書的號召:"人不讀書,一日則塵俗其間,二日則照鏡面目可憎,三日則對人言語無味。"可見讀書的重要性。讀書提升人生境界,強化人文精神,真善美廣植人心。——團委

"人不讀書,一日則塵俗其間,二日則照鏡面目可憎,三日則對人言語無味。"可見讀書的重要性,所以我們今天就談談讀書。

大凡講讀書,首要的就是談談對讀書的態度。歸結起來,有兩個字可以作為統領:"莊重"。莊重是為人之本——對自然要有謙恭之心,對生命要有敬畏之心,對語言、文字、書本乃至一切文化都要持莊重的態度。不要跪著面對偉人,對待權威和曾經的輝煌歷史,我們致以崇高的敬意,但不能盲從。我們應該秉持事實和真理,堅持獨立的精神和自由的意志,做出恰當的判斷。

讀書有個前提:帶著問題去讀,邊讀邊質疑。等到學會了怎樣問,就自然會做得好學問。

我們讀書需要會比較。比較什麼呢?有兩層——我們需要比較出版社和相應的作者或者譯者。可不要小看這些。就拿文史方面的書為例,出版社的水平直接決定了此書的精準程度和譯註水準,從而決定了讀者在讀書時的愉悅程度。不同的出版社有不同的風格,比如選文史專著和古籍,當推中華書局、上海古籍和商務印書館三家為魁;選中外文學,當推人民文學、三聯書店等為魁。但是我們也不能拘泥於版本,就像有人好古籍,非宋版、元本不讀,那最後反而是鑽了死衚衕。

我們除了比較版本,還要比較書中的內容和思想。面對同一個問題,我們一邊要綜合我們所見的.不同觀點,一邊要據此以進行自己的判斷和提煉。舉個例子吧,陳寅恪先生在《唐代政治史述論稿》中指出唐代"關中本位政策"到武曌時才不復執行,關隴集團至此不復存在。但黃永年先生唱反調——他在《從楊隋中樞政權看關隴集團的開始解體》一文中,從唐代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中進行分析,得出了"關隴集團在入唐後便不復存在"的結論。那麼究竟是誰說的更有道理?我們就可以據此來深入的分析,甚至可以提出第三種解釋——這就是我們自己的智慧的結晶。

我們讀書也要會窮究。這大概就是所謂的"格物致知"精神。當初我讀《史記》,看到《秦本紀第五》中講到"孝文王除喪,十月己亥即位,三日辛丑卒,子莊襄王立。"可是《呂不韋列傳》中卻說:"秦王立一年,薨,諡為孝文王。"同樣的問題,《資治通鑑》說:"王即位,三日薨。"那麼其中的差別究竟是怎麼回事呢?後來我在日本學者平勢隆郎所著的《從城市國家到中華》一書中找到解釋:"子楚作為大王即位後,於逾年改成元年。"原來這裡是一個逾年稱元法的問題。至此這個問題才有了一個相對完整的解釋。

諸位或許要問:為什麼不上網查呢?網路上資訊太雜,也不見得準確。但更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養成獨立思考和獨立查資料的習慣,而不能過於依賴網路,吃現成飯可就沒意思了。

至於讀書的具體方法,我常用眉批和卡片。想要做好學問,資料的蒐集必須要重視,這就需要我們仔細觀察和積累。當然素讀書無定法,適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我們讀書不能夠固步自封,應該主動的培養"大視界",以世界的潮流衡量自身,進行取捨。

若說讀書非要有個"用處",我就歸結一下,在於"改變自己""影響他人""貢獻社會"。讀書並將書中的靈魂應用到實處,豐富自己,這是其一;在應用的同時,將自己的能量傳播給身邊的人,這是其二;最終為社會在各行各業做出自己的微薄的貢獻,這是其三。

我今天所講,在於開風氣之先,希望能借此機會,在同學中間形成一個追求真理、上進的學風。如果所講有什麼紕漏,歡迎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