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物理摩擦力教案8篇 摩擦力: 解開物理界的奧祕

本篇教案將重點介紹物理學中的摩擦力概念,旨在幫助學生全面瞭解摩擦力的產生原因、計算方法以及其應用。通過例項演繹和實驗展示,讓學生深入理解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程實踐中的重要作用,培養學生科學探究和問題解決的能力。

物理摩擦力教案8篇 摩擦力: 解開物理界的奧祕

第1篇

1.學生能說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和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2.通過實驗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的過程,提高動手操作和歸納總結能力。

3.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感受物理與生活的聯絡,提高對物理的學習興趣。

?重點】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和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

請學生將手舉在空中並嘗試前推,再請學生將手壓在桌面上並嘗試前推,引導學生髮現將手壓在桌面上前推時受到了某種阻礙。結合學過的`知識引導學生思考受到了阻礙說明其中一定有力的作用,那麼這種力叫什麼又有著怎樣的特點,進而引入本節新課。

問答:引導學生思考產生這種力時手和桌面有怎樣的位置關係,並得到手緊貼著桌面移動,手和桌面之間產生了摩擦的結論。

教師講解:學生回答後教師順勢提出“滑動摩擦力”並明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相對滑動時,在接觸面上會產生一種阻礙相對運動的力,這種力叫作滑動摩擦力。

自主探究:教師在大螢幕上呈現顯微鏡下物塊與桌面接觸面的微觀示意圖,引導學生觀察並思考顯微鏡下的接觸面與肉眼觀察時有什麼區別。

教師講解:學生回答後教師順勢總結滑動摩擦力產生的原因:正是因為接觸面凹凸不平,所以當相互接觸的物體發生相對運動時,就會彼此阻礙,產生滑動摩擦力。

小組討論:請學生思考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和哪些因素有關。

猜想與假設一:將手壓在桌面上前推時,發現手越用力壓桌子,滑動摩擦力就越大,所以猜測可能與接觸面壓力有關。

猜想與假設二:滑動摩擦力是因為接觸面凹凸不平產生的,所以可能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設計實驗:帶領學生回顧測量力的大小需要用到彈簧測力計,明確實驗器具,而後請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嘗試設計實驗驗證猜想

教師提示:教師提示學生設計實驗過程中要注意控制變數,並且因為是通過二力平衡間接測量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所以在拉動物塊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勻速。

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確實與接觸面的壓力和粗糙程度有關,接觸面壓力越大滑動摩擦力越大,接觸面越粗糙滑動摩擦力也越大。

教師向學生提問並引導學生思考生活中哪些情況下利用了摩擦力,哪些情況下需要防止摩擦力的危害。

作業:觀察生活當中還有哪些情況是利用或防止了摩擦力的危害,並想一想是怎樣增大或減小摩擦力的。

物理摩擦力教案8篇 摩擦力: 解開物理界的奧祕 第2張

第2篇

本節教材選自人民教育出版社全日制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物理2·必修)第五章《曲線運動》第六節《向心力》。

教材的內容方面來看,本章節主要講解了向心力的定義、定義式、方向及驗證向心力的表示式,變速圓周運動和一般曲線運動。前面幾節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這節講的是描述使物體做圓周運動的合外力,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昇華,為接下來萬有引力的的學習奠定了基礎。所以在整個教材體系中起了承上啟下的作用,並且這樣的安排由簡單到複雜,符合學生的認知規律。

從教材的地位和作用方面來看,本章節是運動學中的重要概念,也是高一年級物理課程中比較重要的概念之一,是對物體運動認識上的昇華,它把運動學和動力__聯絡在了一起,具有承上啟下的橋樑作用,也是學生知識系統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

在學習本節課前學生已經學習了曲線運動、圓周運動、向心加速度,具備了探究向心力的基本知識和基本技能,這為本節課的探究性學習起到了鋪墊作用。

高一的學生通過國中科學和第一學期的學習,具有了一定的物理思維方法和較強的計算能力,但接受能力尚欠缺,需要教師正確的引導和啟發。

在學生的生活經驗中,與向心力有關的現象有,但是有一些是錯誤的這就給學生理解向心力的概念帶來困難。

能說出向心力的定義、寫出向心力的定義式和單位理解向心力的`作用效果;用圓錐擺粗略驗證向心力的表示式;

通過對向心力,向心加速度,圓周運動,牛頓第二定律的理解與學習,相互聯絡,體驗對物理概念的學習方法

通過用概念前後聯絡的方法得出加速度的概念,感悟到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的興趣和學無止境的觀點;

通過向心力的教學引導學生從現實的生活經歷與體驗出發,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一些有趣的實驗實驗,加深學生的印象,容易讓學生理解,引起學生興趣;

重點:向心力表示式驗證,向心力來源與作用效果。設定一定運動情景,來驗證向心力表示式。來源進行舉例說明,進行受力分析。(重點如何落實)

難點:向心力表示式的驗證。通過用圓錐擺粗濾驗證表示式,通過圓錐擺做勻速圓周運動解釋原理,分析其在運動角度和手裡角度的合外力,測量資料與測量器材,一步步得出表示式的正確。

教學方法:演示法,講授法,討論法教學手段:多媒體,口述

回顧本章內容,複習向心加速度,放一個有關視屏,向同學提問物體為甚麼做圓周運動?

做小球做圓周運動的實驗,多問題進行思考,得出向心力特點進行總結

用圓錐擺粗濾驗證向心力表示式小結:向心力定義表示式

第3篇

3.瞭解並分析日常摩擦力的應用,培養物理興趣與正確的價值觀。

學生兩手相疊,用不用的力度按壓並來回摩擦,感受滑動摩擦力的存在,提出問題:阻礙手掌運動的效果來源於哪?引出新課?

學生操作:學生嘗試搓手、手按壓桌面向前滑動等,體會力對手的阻礙作用,教師輔助講解,得出滑動摩擦力的概念。

(1)當兩個物體不接觸時相對運動無阻礙作用,說明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需要兩個物體相互接觸;

(2)當兩個物體接觸但不擠壓時相對運動無阻礙作用,說明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需要兩個物體相互擠壓。

(3)當兩個物體接觸並且擠壓但無相對運動無阻礙作用,說明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需要兩個物體相對運動。

(4)當兩個物體接觸並且擠壓且相對運動但接觸面光滑無阻礙作用,說明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需要兩接觸面粗糙。

得出結論: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兩個物體相互接觸,兩接觸面粗糙,兩個物體相互擠壓,兩個物體相對運動。

鞏固提高(解釋生活中的滑動摩擦力的應用)我們行走靠什麼往前推動,車子靠什麼往前推動

小結:讓學生談談自己本節課的收穫,其他學生補充,教師總結,歸納本節課的內容。

第4篇

教學重點:應用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解決實際問題。

實驗:學生將手掌放在桌面滑動,腳在地板上來回擦動等。我們的手、腳運動受到阻礙的現象叫摩擦現象,這種阻礙物體運動的'力叫摩擦力。

猜想一:與壓力大小有關(可能有同學會提出與重力有關,可舉把黑板擦壓到黑板上所受摩擦力與重力無關來引導學生找到壓力影響摩擦)

摩擦有時有利,有時有害。因此有時我們要增大摩擦,有時又要想辦法減小摩擦。從理論上看該如何增大摩擦力,又如何減小摩擦力。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們對自行車上的摩擦瞭解了多少,請同學們分小組討論,比一比,賽一賽,看那一組知道的最多。(從教室外搬進一輛自行車)。

由於摩擦,限制了交通工具的速度,若要提速,你能想出什麼方法嗎?介紹水翼船、氣墊船、磁懸浮列車。

第5篇

1.具有對科學的求知慾,樂於探索日常生活中的物理現象和規律;

2.經歷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能簡單描述所觀察到的物理現象的主要特徵,有初步的觀察能力;能在觀察物理現象的過程中發現一些問題,有初步提出問題的能力。

以新課標要求為理念,教學過程以學生為主體,主要通過問題引導和實驗探究指導學生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規律,培養學生的實驗探究能力和物理思維方式。

(1) 認識靜摩擦力的規律;知道最大靜摩擦力與滑動摩擦力間的關係;

(2) 認識滑動摩擦力的規律;知道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

(1) 經歷探究實驗的過程,學習從實驗結果總結規律的方法;

(2) 學習通過查閱資料的形式,瞭解生活中的摩擦力現象;

(3) 通過對生活中各種摩擦的觀察與思考,學習結果表述的方法。

在理解摩擦力的利與弊過程中,領略自然界的和諧和奇妙,使學生的價值觀得到提升。

分組討論:生活中關於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例子有哪些?

思考與提問:你對靜摩擦力的認識有多少?你所知道的靜摩擦力的`規律有哪些?

以下根據學生道出的關於靜摩擦力的規律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和對錯誤觀念進行糾正,重點放在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和大小變化的規律,並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堂上小練:請分析以下三種情況木塊受到的靜摩擦力,並準確把該靜摩擦力在圖上標出(a) (b)(c)木塊受到水平方向的外力木塊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木塊受到水平向右的外力為0,保持靜止f=1n ,保持靜止 f=3n ,保持靜止引導學生利用國中二力平衡的相關知識分析靜摩擦力的大小,結合圖討論木塊所受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和方向,歸納出靜摩擦力與接觸面相切。

帶著問題完成實驗,並把有關資料填入課本p42表3-2-1中

①用彈簧秤水平拉木塊,逐漸增大拉力,靜摩擦力有何變化?與彈簧秤拉力讀數有何關係?依據是?

②觀察彈簧秤拉力增大到什麼程度木塊剛被拉動?(引入最大靜摩擦力)

③木塊被拉動後勻速運動,根據國中學過的知識,這時受到的摩擦力叫滑動摩擦力,如何讀出滑動摩擦力的大小?

實驗後小組討論,歸納規律,教師引導學生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引入:a. 剛才的實驗可觀察到滑動摩擦力是一個怎樣的力?(引導學生歸納滑動摩擦力是兩個互相接觸的物體有相對運動,物體之間存在著的摩擦力)

b. 剛才的實驗給我們暗示了一個測量滑動摩擦力大小的方法,是什麼?

實驗與探究二:探究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分析與結論:從實驗得知,滑動摩擦力與哪些因素有關?有什麼關係?

引導學生歸納: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跟正壓力n成正比:f = μn ,其中μ是比例常數,稱為動摩擦因數,它與相互接觸的物體材料和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

②用一水平外力f將質量為m的物體壓在豎直牆壁上,由於物體和牆之間有靜摩擦力,此時物體保持靜止,靜摩擦力為f。如果外力大小增至2f,此時靜摩擦力多大?若物體沿豎直牆壁自由下落,物體與牆壁間的摩擦力情況如何?

開展《摩擦力的再認識》系列探究性活動,教師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進行拋題。

本系列探究性活動按小組為單位進行,每班分為8個小組,研究不同的課題,要求兩週內完成,成果可以論文形式或課題報告形式展示,並要求製作成ppt檔案進行演示,安排兩個課時,進行交流答辯,互相學習。

教材從生活中的例項引入,摩擦力的例項在生活中比比皆是,但不必拘泥於教材,以學生生活的例項取代教材中的例子,目的是為了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要區別於國中的教學,讓學生上升一個層次,引導學生從生活中的例子歸納出物理規律。在國中,學生已接觸過有關摩擦力的物理知識,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應在尊重學生原有的知識基礎前提下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當學習的主人,增強學生的信心。

通過教學實踐發現,對科學探究學習模式的全面開展,目前仍存在一定難度。本屆高一學生除少部分是來自東山區外,大部分的學生國中階段物理的學習仍是採用就教材,因此過往傳統教學的模式對他們影響很大,要他們完全轉變這種學習模式,需要的是時間,教師新模式的教學思想和循序漸進的引導。從本節影響滑動摩擦力因素的實驗探究,不難看到,學生人數過多,從課堂管理的角度看,

第6篇

5、學生課前準備:預習課本,根據導學案初步掌握知識。

知道滑動摩擦力與什麼因素有關;知道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並能在日常生活中應用這些知識;進一步熟悉彈簧測力計的使用方法。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經歷探究滑動摩擦力與壓力、接觸面粗糙程度關係的過程,體會怎樣進行科學的猜想,理解在研究多因素問題中怎樣運用“變數控制”的方法。

培養學生實事求地是進行實驗的科學態度和科學精神。注重對學生探究能力、創新精神的培養,更注重讓學生主動獲取知識。

本節教材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進行探究。對於教材中的知識點,學生大都能理解和掌握,但更重要的是讓學生在探究能力培養和探究過程體驗方面,通過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各種因素的實驗探究,突出“猜想與假設”這個環節,同時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變數控制”的意義和方法。

本節課主要講述滑動摩擦力和決定滑動摩擦力大小的因素。在講述摩擦力時,為了不使問題複雜化,教材中沒有提出靜摩擦的問題,而是統稱為摩擦。教材對滾動摩擦也沒有單獨講述,而是作為減小摩擦的方法來介紹的。教材首先通過分析一些事例使學生認識摩擦力的存在,並在此基礎上說明摩擦力是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隨後研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跟哪些因素有關。“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是摩擦力在日常生活和工、農業生產中知識的具體應用,學會根據不同條件選擇增大或減小摩擦的方法,但這些應用都基於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大小因素的理解,因此,應充分重視研究影響摩擦力大小因素的實驗。

學生已經學習了力的初步知識,對力的三要素已經有所瞭解,同時還懂得了彈簧測力計的使用和勻速直線運動等知識。加上學生日常生活中經常與摩擦力的接觸,所以對於接受摩擦力的相關知識應該不會難。

就學生狀況來說,本班學生存在個體差異,喜歡老師用點撥式的教學方式,喜歡思考和討論;所以對於本節課中的難點理解突破應該不是大問題。但是由實驗現象總結歸納物理規律的能力不強,所以要注意引導。用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對學生來說也有一定的難度,要調動學生相互交流。

因此,在教學中應引導學生充分運用已知的物理知識和方法進行分析和探索,使學生在實踐中親自體驗實踐出真知的重要性,形成願意運用科學思維方法和研究方法去解決問題的科學價值觀。本節課的教學就嘗試採用實驗探索、問題啟發式教學法,加強自主性、探究性、合作性學習,使學生通過親自參與探究滑動摩擦力全過程,學習科學探究的方法,加深對物理知識的理解,使他們在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方面得到發展和提高。從而培養學生的科學探究能力、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敢於創新的精神。

同學們看到運動員用力一滑,能夠滑得很遠,但讓運動員在泥地上滑滑看,也能滑的遠嗎,同學們想一下這是由於什麼得緣故?

先請同學們把手平放在桌面上,手心朝下,一起來做幾個動手實驗。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運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2)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但保持手不動,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

(3)手平放在桌面上,保持手不動,也不用力推或拉,感受有沒有一個阻礙手運動的力;進而引入摩擦力的定義及種類。並進一步指出,滑動摩擦是國中學習的重點。

在學生認識到摩擦力的存在後,很自然地向學生們提出了問題:同學們猜一猜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呢?

有的學生思維受教材的影響,提出的是教材上的猜想;有的同學在課堂上思維很活躍,不侷限於書本,而會提出其它猜想,這時即使學生提出的某些猜想顯得很幼稚、很荒誕,也要發掘其合理因素並予以鼓勵。但同時要注意引導學生進行科學的猜想,在學生說出他的猜想後,可以問問他“你為什麼要這樣想呢?”在各種猜想均列出後,我向同學們指出,摩擦力產生的機理和制約因素都很複雜,對摩擦的研究已形成一門系統的學科“摩擦學”,其中一些問題至今仍在探索中。今天,我們只對四個猜想進行實驗探究:滑動摩擦力的大小是否與壓力有關?是否與接觸面的粗糙程度有關?是否滾動有關?是否於表面積的大小有關?

先讓學生獨立思考,再讓他們交流討論,然後有針對性地請了同學來說他探究計劃。在這個過程中,注意對學生進行適當的引導,啟發學生,問他們“大家贊同他的`方案嗎?其他同學還有沒有更好的實驗方案?”通過學生的思考、交流和討論、老師的點撥,學生都會制定出正確的探究計劃。

(3)學生進行實驗與收集資料,分析論證得出實驗結論

實驗前,提醒同學們注意實驗器材的選擇,提醒學生如果想讓彈簧測力計上的示數等於滑動摩擦力的大小,該讓木塊在長木板上做怎樣的運動?(勻速直線運動);在學生實驗的過程中,巡視,幫助學生解決實驗中遇到的問題。

實驗結束後請部分學生說出自己的實驗資料,全班同學共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無論學生的猜想是否與實驗的結論相符,都要對學生進行鼓勵,肯定探索精神。同時鼓勵有興趣的同學在課後繼續探索滑動摩擦力是否與其他因素有關。

並請同學們觀看視訊,比較一下自己做的和別人做的有什麼區別,自己做的在哪個方面沒有注意到。

在得到實驗結論後,繼續引導學生們總結實驗中採用的方法: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怎麼辦?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什麼。我們以前有沒有用到?試著回答一到兩個實驗。

很多增大和減小摩擦的事例學生都很熟悉,而且學生通過實驗獲得了摩擦的有關知識,所以組織學生自己進行討論,鼓勵他們提供更多有趣的利用摩擦、減小摩擦的事例,讓他們自己用學到的知識來解釋這些有關摩擦的現象,並總結出增大和減小摩擦的常用方法。

從上面的討論中,學生已經知道摩擦力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摩擦力也並不總是有害的,接下來我讓同學們繼續討論假如我們的生活中沒有了摩擦力會是什麼樣呢?試著說說將有哪些情景發生。

接著順帶提問:我們觀察到一般的交通工具如自行車、汽車、火車都裝有輪子,這是採用什麼方法來減小摩擦?而現在有一種新型交通工具——磁懸浮列車,它是沒有輪子的,但它的時速可達到500公里以上,是當今世界最快的地面客運交通工具,它又是利用什麼途徑來減小摩擦的呢?

觀察自行車上哪些地方存在摩擦,其中哪些是有益的,哪些是有害的,你能想出哪些辦法來增大或減小它們。

1、注重學生的探究活動,把科學探究的學習和科學內容的學習放到同等地位。這與傳統的教學不同,這節是按新課程理念和目標,將學習的重點轉化為知識的探究過程。

2、要轉變教學理念,不能走形式上的科學探究,要有效地組織學生進行科學探究,以達到教學目的。而這個教學環節對能否真正達到新課程的教學目標是極為重要的。所以教師在引導和提問時,要注意問題的目的性和語言的技巧性;對於學生的看法和觀點,要多使用鼓勵性的語言,增強學生的自信心。

3、本節內容分為兩課時來完成。第一節課完成科學探究,總結實驗的方法;第二節課再討論增大和減小摩擦的方法,以及討論“假如生活中沒有摩擦力”。

第7篇

1.知道滑動摩擦產生的條件,會正確判斷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2.會用公式f=fn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知道影響動摩擦因數的大小因素。

3.知道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能判斷靜摩擦力的有無以及大小和方向。

4.理解最大靜摩擦力。能根據二力平衡條件確定靜摩擦力的大小。

學習重點:1.滑動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並會用f摩=fn解決具體問題。

2.靜摩擦力產生的條件及規律,正確理解最大靜摩擦力的概念。

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上滑動時,或者在另一個物體上有滑動的趨勢時我們會感到它們之間有相互阻礙的作用,這就是摩擦,這種情況下產生力我們就稱為摩擦力。固體、液體、氣體的接觸面上都會有摩擦作用。

1.產生: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相對於另一個物體發生相對滑動時,另一個物體阻礙它相對滑動的力稱為滑動摩擦力。

2.產生條件:相互接觸、相互擠壓、相對運動、表面粗糙。

摩擦力與彈力一樣屬接觸作用力,但兩個物體直接接觸並不擠壓就不會出現摩擦力。擠壓的效果是有壓力產生。壓力就是一個物體對另一個物體表面的垂直作用力,也叫正壓力,壓力屬彈力,可依上一節有關彈力的知識判斷有無壓力產生。

②接觸面粗糙。當一個物體沿另一物體表面滑動時,接觸面粗糙,各凹凸不平的部分互相齧合,形成阻礙相對運動的力,即為摩擦力。凡題中寫明接觸面光滑、光滑小球等,統統不考慮摩擦力(光滑是一個理想化模型)。

特別注意:相對運動與物體運動不是同一概念,相對運動是指受力物體相對於施力物體(以施力物體為參照物)的位置發生了改變;而物體的運動一般指物體相對地面的位置發生了改變。

這裡的相對是指相互接觸發生摩擦的物體,而不是相對別的物體。滑動摩擦力的方向跟物體的相對運動的方向相反,但並非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①壓力fn與重力g是兩種不同性質的.力,它們在大小上可以相等,也可以不等,也可以毫無關係,用力將物塊壓在豎直牆上且讓物塊沿牆面下滑,物塊與牆面間的壓力就與物塊重力無關,不要一提到壓力,就聯想到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物體,認為物體對支承面的壓力的大小一定等於物體的重力。

②是比例常數,稱為動摩擦因數,沒有單位,只有大小,數值與相互接觸的______、接觸面的______程度有關。在通常情況下,1。

③計算公式表明:滑動摩擦力f的大小隻由和fn共同決定,跟物體的運動情況、接觸面的大小等無關。

5.滑動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個物體的接觸面上的受力物體上。

1.產生:兩個物體滿足產生摩擦力的條件,有相對運動趨勢時,物體間所產生的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叫靜摩擦力。

所謂相對運動趨勢,就是說假設沒有靜摩擦力的存在,物體間就會發生相對運動。比如物體靜止在斜面上就是由於有靜摩擦力存在;如果接觸面光滑.沒有靜摩擦力,則由於重力的作用,物體會沿斜面下滑。

3.大小:兩物體間實際發生的靜摩擦力f在零和最大靜摩擦力fmax之間

①所謂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是指假設接觸面光滑時,物體將要發生的相對運動的方向。比如物體靜止在粗糙斜面上,假沒沒有摩擦,物體將沿斜面下滑,即物體靜止時相對(斜面)運動趨勢的方向是沿斜面向下,則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斜面向上,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b.選參照物體----與研究物件直接接觸且施加靜摩擦力的物體;

c.假設接觸面光滑,找出研究物件相對參照物體的運動方向即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

d.確定靜摩擦力的方向一一與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

③靜摩擦力的方向與物體相對運動趨勢的方向相反,但並非一定與物體的運動方向相反。

5.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物體的接觸面受力物體上。

?例二】用水平推力f把重為g的黑板擦緊壓在豎直的牆面上靜止不動,不計手指與黑板擦之間的摩擦力,當把推力增加到2f時,黑板擦所受的摩擦力大小是原來的幾倍?

產生原因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發生相對運動時表面粗糙有擠壓作用的物體間具有相對運動趨勢時摩擦力用f表示

a.兩個相對靜止物體間一定有靜摩擦力作用.b.受靜摩擦力作用的物體一定是靜止的.

a.物體越重,使它滑動時的摩擦力越大,所以摩擦力與物重成正比.

b. 由=f/n可知,動摩擦因數與滑動摩擦力成正比,與正壓力成反比.

3.如圖所示,一個重g=200n的物體,在粗糙水平面上向左運動,物體和水平面間的摩擦因數=0.1,同時物體還受到大小為10n、方向向右的水平力f作用,則水平面對物體的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是( )

4.粗糙的水平面上疊放著a和b兩個物體,a和b間的接觸面也是粗糙的,如果用水平力f拉b,而b仍保持靜止,則此時( )

a.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於f,b和a間的靜摩擦力也等於f.

b.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於f,b和a間的靜摩擦力等於零.

c.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於零,b和a間的靜摩擦力也等於零.

d.b和地面間的靜摩擦力等於零,b和a間的靜摩擦力等於f.

在以牛頓運動定律為基礎的經典力學中,空間間隔(長度)s、時間t和質量m這三個物理量都與物體的運動速度無關。一根尺靜止時這樣長,當它運動時還是這樣長;一隻鐘不論處於靜止狀態還是處於運動狀態,其快慢保持不變;一個物體靜止時的質量與它運動時的質量一樣。這就是經典力學的絕對時空觀。到了十九世紀末,面對高速運動的微觀粒子發生的現象,經典力學遇到了困難。在新事物面前,愛因斯坦打破了傳統的絕對時空觀,於1905年發表了題為《論運動物體的電動力學》的論文,提出了狹義相對性原理和光速不變原理,建立了狹義相對論。狹義相對論指出:長度、時間和質量都是隨運動速度變化的。長度、時間和質量隨速度變化的關係可用下列方程來表示: ,(通稱尺縮效應)、 (通稱鐘慢效應)、 (通稱質速關係)

上列各式裡的v是物體運動的速度,c是真空中的光速,l0和l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沿速度v的方向測得的物體長度;t0和t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測得的時間; m0和 m分別為在相對靜止和運動系統中測得的物體質量。

繼狹義相對論之後,1915年愛因斯坦又建立了廣義相對論,指出空間時間不可能離開物質而獨立存在,空間的結構和性質取決於物體的分佈,使人類對於時間、空間和引力現象的認識大大深化了。狹義相對論和廣義相對論統稱為相對論。

第8篇

摩擦力是力學中的三大性質力之一,正確認識摩擦力對後面知識的學習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在摩擦力這節課中,要求會計算滑動摩擦力的大小和判斷其方向,以及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的判斷、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將學生在國中所學過的相關概念與本節內容相結合,與生活中的例項相結合,逐步引導、循循善誘,對兩種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判定有個清晰的認識、在探究過程中要充分利用國中二力平衡的知識,在物體從靜止到運動的過程中認識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大小變化情況,使學生的認識從感性到理性發生質的變化、由於本節課的特點,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要充分體現新課標的探究精神,讓學生多用所學知識揭示生活中的相關現象本質、

(1)立足於自主學習、合作學習、探究學習的多元學習方式相結合

(2)理論與實際相聯絡,讓學生理解生活、社會與物理的關係。

(3)確立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三位一體的教學目標。

(4)重視物理與科技前沿的聯絡,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情感。

(5)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課堂教學的靈魂。

1、知道什麼是靜摩擦力、最大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

2、能計算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的大小並知道它們的方向、

2在自己設計探究實驗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自主探究,創新意識。

3、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培養學生利用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4、在探究影響摩擦力的過程中學習用控制變數法研究問題。

三、情感目標:通過摩擦力大小的探究過程,培養學生科學的'思想方法,嚴謹的實驗態度。

學生通過設計實驗,並使用控制變數法對影響滑動摩擦力和靜摩擦力大小的因素進行實驗探究。

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或具有相對運動的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或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摩擦力、

(2)師生互動:進一步認識摩擦力,掌握摩擦力產生的條件。

(3)說明生活中我們遇到的摩擦力有三種,靜摩擦力,滑動摩擦力和滾動摩擦力,高中階段我們只掌握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

(1)學生閱讀課文明確靜摩擦力,小實驗說明相對運動的趨勢以及靜摩擦力的方向。

(2)演示實驗:拉人。探討靜摩擦力大小的影響因素,並認識最大靜摩擦力。

出示目標:運動的物體受的摩擦力就是滑動摩擦力麼?

當一個物體在另一個物體表面上滑動的時候,會受到另一個物體阻礙它滑動的力,這種力叫做滑動摩擦力、小實驗明確相對運動以及滑動摩擦力的方向。

如果一個物理量與多個因素有關,我們在研究某一個因素對該物理量的影響時,應控制其他與該物理量有關的因素不變,這種研究問題的方法叫做控制變數法。

⑥學生活動:學生分組計時實驗,並完成導學案第二部分。

⑦老師抽樣展示資料,並與學生一起對資料進行分析,最終定量得出壓力與滑動摩擦力的關係,並介紹動摩擦因數的物理意義及常見材料間的動摩擦因數。

⑧學生結合課文,自己小結:滑動摩擦力的計算公式f=μfn、並討論它的用途。

三、課堂總結:師生結合導學案第三部分歸納總結本節課的收穫。

四、動一動(為課堂還有空餘時間時用):拉書比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