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教師文案

力物理教案優質6篇

教案寫好了有助於提升課堂上的教學質量,我們通過教案的制定可以使教學更加精彩,下面是本站小編為您分享的力物理教案優質6篇,感謝您的參閱。

力物理教案優質6篇

力物理教案篇1

物理浮力教案設計

?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

1、理解物體浮沉條件

2、知道密度計、氣球、飛艇、潛水艇的浮沉原理

3、培養學生應用物理知識解決簡單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本節教學內容安排以科學探究的方式,讓學生親歷典型的科學研究過程之中的各個環節:問題――猜測――驗證――結論{檢驗、應用、推理、解釋}――創造――發現,使學生在科學學習的過程中體驗物體沉浮現象的樂趣,獲取物體沉浮的經驗認識,增長探究物體沉浮的本質的能力,培養觀察實驗,思考等科學能力,為後續乃至終生學習能力及達到高階的思維水平準備認識基礎。讓學生初步瞭解浮沉條件在生活中的實際應用,參與制作密度計的實踐活動和成果的展示活動,感受到科學――技術――社會的發展關係。

情感、態度與價值感

1、培養學生對科學探究的濃厚興趣,對實驗現象認真觀察和對實驗操作的科學態度,形成尊重事實、善於質疑的科學態度。

2、通過浮力知識應用例項培養學生理論聯絡實際的良好學風,激發學生學習情趣

3、通過學生自己的探究實驗,激發學習慾望。發展積極探索的精神,獲得謀求內部協調統一的成功體驗。

?教學重點及施教策略】

重點:物體的浮沉條件及其應用

施教策略:

1、創設新的教學情境,以打撈沿船引入新課,並利用flash模擬潛水艇下潛、上浮;巨輪在海上航行;飛艇在空中飛翔等現象引入到浮沉條件的應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2、通過邊學邊實驗,在實驗、討論的基礎上引導學生總結出物體的浮沉條件,並用flash製作動態的受力分析,幫助學生理解物體的浮沉條件。

3、用多媒體制作潛水艇、孔明燈等浮沉原理並結合演示實驗,讓學生掌握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教學難點及其克服策略】

難點:影響物體浮沉條件的因素

克服策略:通過學生自己實驗探究,討論、交流、總結得出,加深認識

?教學策略】

課堂組織策略:採用主體參與教學策略。具體應用:

1、營造民主、寬鬆、和諧的氛圍,形成相互尊重、信任、理解、合作的人際關係;

2、創設問題的情境;

3、要從多方面培養學生參與的意識和不斷提高他們主動參與的能力。

4、要善於發現每位學生髮言中的積極因素(哪怕只是萌芽),並及時給以肯定和鼓勵;

學生控制策略:創設與當前學習主題相關的、儘可能與實際相關的學習情景,引導學生帶著與自身相關的任務進入學習,使學生學習直觀性和形象化。要在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體現出學生的首創精神;讓學生有多種機會在不同的情境下去應用他們所學的知識(將知識“外化”);能根據自身行動的反饋資訊來形成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和解決實際問題的方案(實現自我反饋)。

教學設計策略:本課的設計採用以“學”為中心教學設計模式,通過各種學習媒體激發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在這種教學模式中,學生處於教與學活動的中心地位,從收集資訊、處理資訊、獲得資訊到使用資訊,將學到的知識運用到實踐中去,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教師對學生的學習過程進行指導,並提供必要的學習環境(如學生實驗,課件展示等),學生通過自己製作密度計等實驗不僅僅提高了綜合素質,而且讓學生有一種成就感,這種成就感可能會使學生終身受益。

?教學方法】

1、運用多媒體課件,創設教學情境。

2、運用演示實驗和學生分組實驗,使學生在實驗中學會觀察、在實驗中學會研究,初步學習探究式學習方法。

?課前準備】

1、準備學生分組實驗(2人一組):400ml燒杯,200 ml燒杯,50 ml燒杯,鹽,水,酒精,雞蛋,量筒,鉛筆,鉛絲

2、密度計,潛水艇模型,自制熱氣球(教師演示用)

3、製作powerpoint,利用shockwave flash object外掛插入。

?教學過程】

引入:你知道俄羅斯和“泰坦尼克號”沉船事件嗎?假如把打撈沉船的任務交給你,你將採取什麼措施?(開啟powerpointrt,學生瀏覽有關“庫爾斯克號”核潛艇的有關圖片,學生交流、討論)

(設計理念:開頭創設了一個問題情景:這個情景圍繞學科教學內容展開,是教學內容的拓展與深化,且與學生的生活實際有一定的關聯,而且稍高於學生現有的基礎,能夠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激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同時沒有一個明顯的正確答案或固定的答案,學生也許不可能一開始便獲得對提出問題的全面認識,學生根據自身的經驗提出自己的看法,這些想法也許很幼稚,作為教師,要肯定學生想法中合理的一面,進而進一步提出問題)

新授

一、研究影響物體的浮沉條件的因素

打撈沉船與物體的沉浮有關,今天我們就親自來來探究影響物體浮沉的條件。

探究過程一:將實驗桌上的石蠟塊、小瓶、牙膏皮分別投入水中,觀察它們在水水中的浮沉情況。

提問:你觀察到什麼現象?

探究過程二:請同學們想辦法改變它們的沉浮,並嘗試思考你是通過什麼方法來改變它們原來的浮沉情況的?(學生實驗,展開進一步的探究、發現過程)

結論:控制物體浮沉的途徑:

1、保持物體重力不變,增大浮力使物體上浮,減少浮力使物體下沉

改變液體密度

改變物體排開液體體積

保持物體所受浮力大小不變,減小物體自身重力使物體上浮,增大物體自身重力使物體下沉。

(設計理念:影響物體的浮沉的因素不可能只通過教師對學生的講授,教師的演示就能完全建立的,在本探究活動中學生不是面對教師和課本事先設計好的問題,而是需要自己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在本設計中,教者想盡量用學生身邊的器材如石蠟塊、小藥瓶、鉛製牙膏皮鉛筆等設計實驗讓學生先動手實驗,再由學生自己通過觀察和分析得出實驗結論。這樣的教學方式,一方面能充分調動學生各種感官的作用,使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學習,從而激發自主探索的學習熱情,另一方面也能讓學生感受到物理就在身邊,從而使“從生活走向物理,從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課程理念落到實處。)

探究過程三:探究物體在什麼情況下會下沉、上浮或懸浮,即探究物體的沉浮條件

研究物體的懸浮條件。

將雞蛋放入濃鹽水中,逐漸加入清水,使雞蛋懸浮在鹽水中。

改變雞蛋放入濃鹽水中的位置,觀察雞蛋懸浮時的狀態。

分析雞蛋懸浮在鹽水中的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懸浮在液體中時,滿足:f浮 g物

研究物體的下沉、上浮條件

在鹽水中加入 ,可使雞蛋上浮。

分析雞蛋在鹽水中上浮時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上浮時,滿足:f浮 g物

在鹽水中加入 ,可使雞蛋下沉。

分析雞蛋在鹽水中下沉時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在液體中下沉時,滿足:f浮 g物

分析討論得出物體漂浮時的條件:

分析雞蛋漂浮在鹽水中的受力情況

結論:物體漂浮在液體中時,滿足:f浮 g物

狀態 漂浮 懸浮 沉底 上浮 下沉

力的關係 f浮=g物 f浮=g物 f浮

g物 f浮

(設計理念:這部分內容是本節課的重點內容,設計的目的是要讓學生經歷新知識的探究過程和物理規律的發現過程,並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做進一步的探究實踐,通過學生自己的實驗體驗,逐漸認識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對科學探探究的意義,引導學生在探索中主動學習,在獲取知識的過程中提高素質,發展能力,在這裡,教師需精心創設一系列的教學情景,教師的功夫,主要花在設疑,導疑上,最後的釋疑留給學生自己解決)

多媒體演示:解釋下沉、上浮和懸浮所表示的運動過程.(由學生填入物體所受浮力,加強了師生之間的互動)

提出問題:產生漂浮和懸浮的條件都是f浮=g,它們有區別嗎?

啟發思考:兩種情況下v排與v物關係不同

(教學設計理念:在使用教學媒體時,考慮結合國中學生特點及教學的要求,選用能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主動參與的教學媒體,讓學生通過自己對現象的感性認識、到對問題的理性分析,從而形成自己的對概念、規律的正確的認知結構,使學生對物體在液體中的五種情況(“三狀態”:漂浮、懸浮、沉底。“二過程”:上浮、下沉)有比較深的認識。)

二、研究物體浮沉條件的應用

人類利用浮力從遠古時代就開始了,最初可能從抓住漂浮的樹木免於滅頂之災得到啟示,而抱住或騎在 一段樹幹上順水漂流。這是人類最早的航行,利用了密度小於水的木材受到的浮力。

你能舉出生活中有哪些利用物體浮沉的例子嗎?

(由學生舉例,教師利用簡報插入一個flash:大螢幕上展示萬噸巨輪在大海上航行;潛水艇在水中潛行;飛艇在空中遨遊等動畫,色彩鮮豔,聲象並茂,同時刺激了學生多種感覺器官,使學生對浮沉條件的應用產生極大的興趣。在此時提出問題:它們是如何利用物體的浮沉條件來工作的?)

應用一:密度計

探究密度計的原理的它的刻度特點

密度計(利用鉛筆和一小段鐵絲),要求:使自制密度計能豎直地漂浮在液體中

自制的密度計放入清水中,鹽水中、酒精中,觀察自制密度計浸入液體中的深度,你有什麼發現?

結論:密度計是用來測量液體密度的儀器,它是利用漂浮條件工作的。

(教學設計理念:課堂是學生學習知識,增強能力,完成個體社會化過程的主要場所,教師要開掘學生的創造潛能,最關鍵的問題是要敢於“放”。學生習慣了老師在臺上講,在臺上演示,學生在下面被動聽課,被動看實驗的慣常模式,教師在課堂教學模式上也應有所創新,把自己的三尺講臺向學生開放,使學生不僅能掌握知識,更重要的是感受與探索未知,學生自已製作一個密度計來探究密度計的刻度特點及原理的效果,事實證明不知比教師在講臺上再次強調效果好上多少倍)

應用二、潛水艇

介紹潛水艇:潛水艇能潛入水下航行,進行偵察和襲擊,是一種很重要的軍用艦艇。

問:採用什麼方法可以使潛水艇下潛、懸浮在水中或浮出水面?

2、 演示:潛水艇小實驗,簡介裝置,進行演示,使模型上浮和下沉。

多媒體演示,重點觀察潛水艇的水艙及水艙中水的多少對潛水艇浮沉的影響。

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結論:潛水艇――潛水艇的下潛和上浮是靠改變自身重來實現的。

(教學設計理念:在這部分教學內容中,教師呼叫多種教學方法,全面調動和激發學生的思維活動,引導學生五官並用地進行學習,同時藉助多媒體輔助教學的設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應用三:氣球和氣艇:

閱讀課文思考。

問:其體內充的是什麼氣體?這種氣體的密度比空氣的密度大還是小?它為什麼能夠升空?

問:節日氣球、熱氣球、飛艇能不能無限制升空?

問:若要它下降,可採取什麼方法?

(這部分教學設計中,筆者把教材中原來由教師講授的部分內容必為在教師指導下由學生自學、討論的學習方式,學生根據問題或綱要閱讀課文,找出重點、鑽研難點,針對學生遇到的問題,教師可設計實驗加以解決,筆者在上這節課時,用家用垃圾袋、酒精棉球做了模擬熱氣球升空實驗,教學效果很好,學生興趣高漲)

應用四:打撈沉船

在沉船下部用結實的鋼帶將其托住,在鋼帶的兩端固定浮筒,現在浮筒中注滿水,使筒沉到船附近與鋼帶結合,然後排出筒中水,水的浮力就把筒和船一起推向水面。

佈置作業

(1)課外小實驗:浮沉子的製作

(2)課外小調查:就我國在長江中打撈中山艦的故事寫出一個綜合報告,並就俄羅斯“庫爾斯克號”核潛艇和“泰坦尼克號”沉船打撈問題寫出建議,要求從報刊、雜誌、網路、電視臺的科學頻道和時事頻收集資訊,從科學書刊、科學雜誌瞭解浮力的知識,沉船打撈技術,過去的打撈案例等。

(設計理念:課外的學習活動是課堂學習的延伸,它們可以提高學生學習物理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增強創造意識和創造能力,而且有利於培養理論聯絡實際的學風)

力物理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知道什麼是合力,什麼是二力的合成.

2.會計算同一直線上兩個力合力的大小,並會判斷方向.

能力目標

1.培養觀察能力

通過觀察一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與兩個力作用在物體上產生的效果相同的實驗使學生明確實驗中應觀察什麼現象,並由此分析出這些現象說明什麼問題.進而認識到觀察物理現象應首先明確觀察目的,並根據觀察目的明確觀察什麼,觀察的各現象之間有什麼關係,這些現象是如何說明所要觀察的問題的.

2.培養運用物理知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能計算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力,確定合力的方向,能已知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力及其中一個力,求另一個力的大小和方向.

情感目標

通過實驗培養學生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和良好的意志品質.

通過同一直線上兩個力的合成的圖示,培養學生欣賞線條美的能力.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教材先通過“提水”和“推木箱”兩個例項說明兩個力產生的效果可以用一個力來代替,這個力就叫做那兩個力的合力,引出求合力的問題.接著研究兩個力沿同一直線作用在物體上這種最簡單情況下求合力的問題.通過 “研究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同的兩個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和“研究同一直線上方向相反的兩個力的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兩個演示實驗,得出結論.最後聯絡實際,應用知識分析兩個簡單的實際問題.

教法建議

教學中要注意從合力產生的效果與兩個分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相同來使學生認識合力.然後說明二力的合成就是求兩個力的合力.為了幫助學生理解合力的概念,還可以再補充其他的事例,例如,兩個人拉著一輛車勻速前進.也可以用一個人來代替這兩個人拉著這輛車勻速前進,後面一個人對車的拉力就是前面兩個人對車的兩個拉力的合力.

教學設計示例

重點、難點分析

1.合力的概念.

理解合力的概念關鍵是要讓學生認識兩個力共同作用產生的效果和一個力產生的效果相同.為了達到這一目的,除利用課本中的例子以及補充其他事例之外,可以通過實驗進行定量的研究,使學生對這個問題的認識能從感性上升到理性,並進而自己分析生活中相關事例,以加深對這個問題的理解.尤其要注意引導學生認識合力不是一般意義上的力之和,而是等效代替.

2.同一直線上同方向的二力合成,同一直線上反方向的兩個力的合成.

兩個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情況很多,首先應組織、啟發學生通過討論認識各種形式的兩個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例項,使學生對兩個力作用在一個物體上的問題有感性認識,然後對這些事例進行分析,區分不同型別,進而明確我們所要研究的問題,然後再組織學生進行課本中安排的實驗.

對於同一直線上同方向與反方向二力的合成問題,在進行實驗前可以讓學生思考,兩個力合力的大小和方向可能會怎樣,在猜想的基礎上進行實驗.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設計示例

(一)匯入新課

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遇到這樣的情況,當一個人用力推一個物體或者提起一個物體時如果力氣不夠,這時再過來一個人幫忙則往往會達到目的,但是如果換一個力氣比較大的人,他一個人也可以達到目的.這時我們就說一個人經過努力達到的效果與兩個人相同,今天我們就來專門研究這樣的問題.

(二)新課教學

1.同一直線上二力的合成

請同學們舉出生活中的例項說明一個人用力作用的效果與兩個人共同用力作用而產生的效果相同.

學生討論並舉例

例1 兩個小孩一同努力可以提起一桶水,一個大人就可以提起來.

例2 一個人拉一輛車拉不動,再有一個人在後邊推就可以把車推動,如果一個力氣大的人一個人就可以拉動.

力物理教案篇3

教學目的

1.通過分組實驗,使學生學會用伏安法測導體的電阻。加深對電阻概念的理解。

2.進一步提高綜合使用電學儀器進行電學實驗的能力。培養學生良好的實驗習慣。

教學重點和難點

伏安法測電阻。

教具

學生電源,直流電流表,直流電壓表,滑動變阻器(50Ω,1.5a),電鍵,繞線電阻(5Ω、10Ω各一個),導線。

教學過程

(一)引入新課

(l)歐姆定律的內容和公式分別是什麼?

(2)歐姆定律為人們提供了一種測定導體電阻大小的方法,這種方法叫什麼?

本節課將通過分組實驗,學習用伏安法測定導體的電阻。

(二)講授新課

(板書)三、實驗:用電壓表和電流表測電阻。

問:伏安法測電阻的原理是什麼?

(板書)1.實驗原理

分別用電壓表和電流表側出電路中某一導體兩端的電壓和通過它的電流,根據歐姆定律就可以算出這個導體的電阻。

(板書)2.實驗電路。

問:(1)採用伏安法測定某一導體的電阻,需要使用哪些器材?每種器材在電路中起什麼作用?

2.設計實驗電路,畫出電路圖,如圖所示。

3.要比較方便地改變導體兩端的電壓,以獲得三次不同的電壓值和相應的電流值,電路中應安裝什麼裝置?怎樣將它連入電路?(此問題機動)

在學生討論的基礎上,教師給出完整的實驗電路圖(如右圖)。

講解學生分組實驗的注意事項:

(1)為便於實驗操作,要考慮器材在桌上的碼放位置。

(2)實驗時,電源電壓取4伏,電壓表的量程取3伏,電流表的量程取0.6安。

(3)先用阻值為5歐的繞線電阻做被測電阻進行實驗,調節滑片的位置,使電壓表的示數分別為1伏、2伏和3伏,觀察每次的電流值,以求出各次電阻值和電阻的平均值,然後換用阻值為10歐的電阻重做上述實驗。

(4)其它注意事項同往常一樣。

出示實驗資料記錄表。

學生分組進行實驗。教師巡視指導檢查。

實驗完畢,整理儀器。請幾個實驗組的同學彙報實驗資料,教師將實驗資料填入表中。

討論:

(1)觀察表中的資料,在測定某一個被測電阻的實驗中,電壓、電流、電阻的資料各具有什麼特點?

(2)加在某一被測電阻兩端的電壓不同,通過它的電流也不同,但三次測定的電阻值卻相同(或基本相同),這說明了什麼?這又是為什麼呢?

(三)鞏固知識

1.有的同學根據公式r=u/i得出下面的結論:導體的電阻跟導體兩端的電壓成正比,跟導體中的電流成反比,你認為這種說法對嗎?若不對,錯在哪裡?

2.某導體兩端加2伏的電壓時,通過該導體的電流為0.4安,該導體的電阻是多少歐?若將此導體兩端的電壓加大到5伏,這個導體的電阻多大?若該導體兩端不加電壓時,通過這個導體的電流多大?此時導體電阻多大?

(四)課堂小結

(五)佈置作業

1.完成實驗報告。

2.課本習題。

3.預習:串聯電路電流的關係和電壓的關係分別是什麼?

【評析】

這個實驗教案是完整的,可行的,行文和講課中還應注意以下問題:

1.伏安法測電阻是一個很重要的實驗,以後的應用也比較多,因此要進一步強調這個實驗的重要性和用這個方法測電阻的實用性。

2.要通過這個實驗進一步說明電流表、電壓表的使用方法。

3.實驗中要向學生說明自己聯好電路後一定要經過教師檢查方可按下電鍵實驗。

4.通過實驗進一步證實電阻值不隨u,i變的物理實質,讓同學進一步體會數學中的公式和物理中的公式不能等同理解,要強調物理公式中各物理量的物理意義,不要犯電阻的大小跟電壓成正比,跟電流成反比的錯誤。

力物理教案篇4

一、設計思想

本節課打破以往的教學結構,將摩擦力作為一個整體來逐步研究,而不是分別研究靜摩擦力和滑動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方向和大小,使得學生更全面的從本質上掌握摩擦力的特點。

本節課的教學有三大特點:

1、採用“學習即研究”的理念展開教學,讓學生通過自己的觀察和感受來提出所要研究的問題,並圍繞提出的問題,設計實驗方案,來解決問題。讓學習的過程轉變為研究的過程,從而實現物理學習的本質。

2、採用體驗式的學習方法,通過就地取材的物品來進行小實驗,看似簡單易操作,但卻能帶給學生最真實的體驗,讓學生有最直接的感受。

3、採用知識教育和科學方法教育融於一體,通過實踐找規律,讓學生通過觀察與類比、猜想與假設、實驗與歸納、控制變數法、描點作圖法等探究物理問題的基本方法,歸納出摩擦力的特點。

本節內容是學生已具有一定國中知識背景下,進一步來理解摩擦力的產生條件,摩擦力方向的判斷以及影響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二、學情分析和教材解讀的深入

(一)學情分析

1.學生國中已經學習了力的概念並可應用二力平衡進行計算靜摩擦力的大小;

2.在國中階段對摩擦力有定性瞭解,但不夠深入高中階段加以細化;

3.在國中學習電阻時用到過控制變數法歸納出摩擦力的特點。

(二)教材分析

本節課選自人教版普通高中物理必修1第三章第三節p57-p61,本節內容是在國中摩擦力知識基礎上的延伸。是本章教學的重點,難點,也是高中物理中對物體進行受力分析的重點和難點。大家在國中已接觸過摩擦力的學習,高中應從更深的一個層面來認識摩擦力,靜摩擦力的問題很複雜,具體表現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有時似乎又是“若有若無,方向不定”。本節課,我力求使學生們可以正確認識靜摩擦力。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什麼是靜摩擦力;可以根據二力平衡的知識判斷靜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

2、可以列舉說明靜摩擦力在生活中的應用,明白最大靜摩擦力的決定因素有哪些。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演示及動手體驗,培養學生的觀察和操作能力。

2、通過對靜摩擦力的教學,可以使學生形成在生活中認識“力”的科學素養。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最大靜摩擦力進行的實驗探究及資料分析,使學生感受到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更好的培養學生尊重事實和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

2、通過分析靜摩擦力的應用,進一步體現出物理源於生活並服務於生活的道理。

四、重點難點

(一)重點

1、研究靜摩擦力大小的範圍。

2、研究靜摩擦力的方向。

(二)難點:如何對靜摩擦力進行方向的判斷。

五、教學策略與手段

講授法、實驗法、討論法相結合的實驗探究模式

實驗和多媒體教學:

(1)教師演示用:玻璃杯,大米,筷子,氣球,玻璃球,兩本交疊在一起的書,一端帶有定滑輪的長木板,紅墨水,細線,木塊,礦泉水瓶,ppt課件。

(2)學生用實驗器材2人一組:彈簧秤、毛巾;玻璃板,毛刷。

六、教學過程

(一)複習提問,匯入新課

1、趣味實驗演示

向壓實的整杯米中插進一根筷子,用筷子將米杯提起,將氣球放進玻璃杯內,向氣球內充氣,用氣球將玻璃杯提起。

發問設疑:將整杯米和玻璃杯提起的神奇力量是什麼呢?

2、深入分析:

對整杯米進行受力分析,受到豎直向下的重力作用,還有筷子對整杯米的向上的作用力,向學生提出疑問,這個作用力可能是什麼性質的力,進而給出在物理學中像這樣產生於兩個相對靜止的物體間的摩擦力叫做靜摩擦力。

(二)新課教學

1、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

①兩物體接觸且相互擠壓

通過回顧課前氣球提杯子的小實驗,向學生髮問,為什麼乾癟的氣球不能夠提起杯子?

對比分析,當氣球充滿氣時,氣球可以提起杯子,此時氣球與杯子接觸且存在擠壓,當氣球內氣體放出時,氣球與杯子不接觸且不存在相互擠壓,氣球也不能提起杯子,進而得出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之一是兩物體接觸並存在擠壓。

②兩物體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仍然由氣球提杯子的小實驗入手,當氣球與杯子都放在桌面上,且相對桌面靜止時,氣球和杯子之間不產生靜摩擦力。當氣球提起杯子時,氣球和杯子之間就產生了靜摩擦力,這是由於當氣球提起玻璃杯時,玻璃杯會“想”相對氣球向下運動,我們將其稱為玻璃杯有相對氣球向下的運動趨勢,進而自然得出靜摩擦力的又一個產生條件是兩物體存在相對運動趨勢。

③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夾玻璃球競賽:

競賽規則:誰能在十秒鐘之內,用筷子夾起的玻璃球多誰就獲勝。

十秒鐘過去,我們會發現,一位同學夾起了幾個玻璃球,而另一位同學幾乎沒有夾起玻璃球。引發學生的好奇心,進而追問,為什麼比賽結果會如此懸殊?

教師解密,這是由於老師給“獲勝”的同學所用的筷子提前穿上了一層“橡膠外衣”,進而使筷子與玻璃球接觸的表面變得粗糙,才使得“獲勝”同學順利夾起玻璃球。

由此自然得出靜摩擦力產生的第三個條件是兩物體接觸面粗糙。

2、靜摩擦力概念

通過得出了靜摩擦力產生的三個條件,可進一步概括得出靜摩擦力的具體概念,即:兩個相互擠壓且相對靜止的物體,由於存在相對運動趨勢而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物體相對運動的力叫做靜摩擦力。

給出定義後,教師提出一個將兩本交疊在一起的書分開的小遊戲,讓學生親身體會靜摩擦力“巨大”力量,進而對靜摩擦力有一個更直觀的感受。

3、靜摩擦力的三要素

①、作用點

引導學生通過定義直接得出,靜摩擦力的作用點在兩物體接觸面上。

②方向

①用刷毛彎曲方向表示刷子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在引導學生分析靜止在斜面上的刷子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引導學生運用假設法分析得出刷子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與刷子的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這一結論。

②對被氣球提起的杯子進行受力分析,引導學生利用已學過的二力平衡的知識逆向思考,分析靜摩擦力的方向。

③大小

實驗探究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

杯子與木塊相連,不斷向杯中加水,直到木塊滑動,可直觀定性的觀察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大小變化,自然提出猜想,靜摩擦力的增大存在一個限度,教師加以解釋說明,給出靜摩擦力大小情況:靜摩擦力的增大有一個限度,即fmax,這個最大值稱為最大靜摩擦力,其數值範圍fmax≥f≥0,且最大靜摩擦力大於滑動摩擦力。

4、鞏固提高

①引導學生利用定義判斷靜止在曲面上的物體所受靜摩擦力的方向。

教師加以總結概括,得出:靜摩擦力的方向沿接觸面切線方向並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②讓學生分析在超市電梯上的人的受力情況,和人走路及傳送帶上的物體所受到的靜摩擦力。

教師加以糾正和強調:受到靜摩擦力作用的不一定是靜止的物體,靜摩擦力不一定是阻力。

5、應用

教師給出靜摩擦力在生活中應用的相關例項,並給與解釋,讓學生進一步體會靜摩擦力的利與弊。領會自然的神奇力量。

七、知識結構或板書設計

靜摩檫力

一、靜摩擦力的產生條件:1、相互接觸、擠壓(彈力產生的條件)

2、與接觸面有相對運動趨勢

3、接觸面粗糙

二、靜摩擦力的定義:兩個相互接觸的物體,當它們發生相對運動趨勢時,就會在接觸面上產生阻礙相對運動趨勢的力,這種力叫做靜摩檫力。

三、摩擦力的方向:所以無論物體是靜止還是運動,物體受到的靜摩擦力的方向總是與相對運動趨勢方向相反。

四、摩擦力的大小[來靜摩擦力的大小0t;ft;fmax

八、作業設計

課後完成課後“問題與練習”中1、2、3題。

九、問題研討

(1)物理研究以實驗為基礎,我們這節課的學習過程中,利用身邊的現象設計小實驗的方法來探索物理問題,如何能更好的利用實驗讓學生探索物理問題?

(2)利用學習小組分組實驗並討論,如何運用小組評價機制?

以上就是差異網為大家帶來的9篇《高中物理摩擦力教案》,希望對您的寫作有所幫助,更多範文樣本、模板格式盡在差異網。

力物理教案篇5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彈力產生的條件。

2.知道壓力、支援力、繩的拉力都是彈力,能在力的示意圖中畫出它們的方向。

3.知道彈性形變越大彈力越大,知道彈簧的彈力跟彈簧的形變數成正比,即胡克定律。會用胡克定律解決有關問題。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在實際問題中確定彈力方向的能力。

2.自己動手進行設計實驗和操作實驗的能力。

3.知道實驗資料處理常用的方法,嘗試使用圖象法處理資料。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真實準確地記錄實驗資料,體會科學的精神和態度在科學探究過程的重要作用。

2.在體驗用簡單的工具和方法探究物理規律的過程中,感受學習物理的樂趣,培養學生善於把物理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的習慣。

教學重點

1.彈力有無的判斷和彈力方向的判斷。

2.彈力大小的計算。

3.實驗設計與操作。

教學難點

彈力有無的判斷及彈力方向的判斷。

教學方法

探究、講授、討論、練習

教學手段

教具準備

彈簧、鉤碼、泡沫塑料塊、粉筆、燒瓶(內裝紅墨水瓶塞上面插細玻璃管)、

演示胡克定律用的鐵架臺、刻度尺、彈簧、鉤碼等等。

力物理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①.學會使用停表和刻度尺正確地測量時間、距離,並求出平均速度。

②.加深對平均速度的理解。

(2)過程與方法

①.掌握使用物理儀器——停表和刻度尺的基本技能。

②.體會設計實驗、實驗操作、記錄資料、分析實驗結果的總過程。

③.逐步培養學生學會寫簡單的實驗報告。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實驗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認真仔細的科學態度和正確、實事求是記錄測量資料的嚴謹作風。

教學過程;

師:在上課前我們先來做一個實驗。(把銅絲作為斜面,讓滑輪滑下來)滑輪在前半程滑的快,還是後半程滑的快?生答。

師:前半程或後半程或一樣快。要想知道哪一段滑的快,就得比較平均速度。速度又怎麼知道呀?用路程除以時間,路程用刻度尺來測,時間要用表來測,那具體應測哪些物理量呀?今天我們就要用實驗的方法測出在斜坡上各路段的平均速度,從而來驗證斜坡上自由滾下的物體在前半程快還是後半程快。板書課題:平均速度的測量。

實驗器材可從實驗臺上選取。要求同學們以組為單位,先自行設計實驗方案,畫出實驗表格,進行分組實驗,收集資料最後得出結論。請同學們拿出實驗報告,分組討論並完成實驗報告上的第4、第5項內容,時間為5分鐘。

拿出一組同學的實驗報告在展臺上展示。

師:很好,那麼後半程的時間如何測量呢?生答。

總結:可以用總時間減去前半程的時間。那秒錶又如何使用呢?哪位同學知道呢?生答。

總結:很好,按一下開始計時,再按一下停止計時,再按一下回零。外面的長針走一圈是30秒,長針走兩圈裡面的短針走一格是一分鐘。我們會使用秒錶了,下面就開始進行實驗並收集資料,把資料填在表格裡。時間為10分鐘。開始:

實驗結束把一組同學的報告展示出來。

師:哪位同學發現他們的資料有什麼問題沒有?

很好,長度測量的結果要有準確值和估計值,他們這一組同學沒有寫出估計值。長度測量寫出估計值的同學請舉手。你們的路程測得怎麼不一樣呢?生答。你們是怎麼測量的呢(找學生演示他們是如何測量木板的長度的)?我們通過這個實驗就驗證了,物體從斜面上滾下來時,後半程比前半程的速度快。你們能比較出哪一組的小車滑的快嗎?不能,有什麼辦法嗎?有同學說比速度,怎麼比呢?請同學們完善你們的實驗方案,算出小車在斜面運動時全程的平均速度,時間為2分鐘。

再拿兩組實驗報告比較一下,哪一組小車滑的快。

?課堂小結】

這節課我們學會了使用刻度尺和停表正確地測量路程、時間,並通過實驗測出了前半程後半程和全程的平均速度。

下面請同學們思考如何測出1路公共汽車從河師大到火車站的平均速度呢?

?作業佈置】用一根米尺和一塊手錶,怎樣既方便又較正確地測出從你家門口到學校門口的路程?簡要說出測量步驟。

§2—1聲音的.產生和傳播

學習目標:1、知道聲音是由振動產生的。

2、知道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知道聲音在不同介質的傳播

速度不同。

3、能分析一些常見的聲現象。

重、難點:(重)1、學生對聲音的產生與傳播過程的探究。

(難)2、設計探究的實驗。

3、聲現象的分析、解釋。

關鍵:指導學生分析實驗現象、總結結論。

教學過程:

導學達標:

學生觀看第一部分錄像——各種各樣的聲音。引入課題:聲音是怎樣產生和傳播的?

1、聲音的產生

演示實驗:(1)、敲打音叉——音叉振動,發聲。

(2)、握住振動的音叉,聲音馬上停止。

(3)、放一段聲音的錄影。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振動停止,發聲停止。

(4)、擴充套件:錄製聲音

2、聲音的傳播:

(1)、得出:固體、氣體可以傳播聲音。

(2)、實驗14頁圖1-4示:得出:真空不能傳播聲音

指導學生分析歸納,得出結論:

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固體、液體、氣體都能傳播聲音,真空不能傳聲。

學生活動:月球上的宇航員如何交談?

學生活動:如何證明液體可以傳聲?

(3)、聲波:利用錄影讓學生知道什麼是聲波?同水波進行對比。

3、聲速:不同介質中的聲速是不同的。

學生活動:(1)、看15頁的表格內容

(2)、聲音在固體、液體、氣體中的速度誰快?

15℃聲音在空氣中的速度為340m/s。

學生活動:對著遠處的高山喊可以聽到回聲,為什麼在教室裡講話聽不回聲?

4、回聲:聲音的反射。

二、小結:

小結本節內容,明確目標,強調重、難點

三、達標練習:

完成物理時習線上中本節內容,因內容較多,可以留一部分作課外練習。

四、課後活動:

動手動腦:1、2、3題。

教學後記:

在課堂上對聲音的知識不能擴充套件太多,這只是聲音的第一節課,可降低難點。

要測一測學生的接受情況。

標籤:物理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