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咕咚》的教學反思8篇 不能“咕”下去的教學反思:解析《咕咚》案例的啟示

《咕咚》是新時代最受歡迎的教學工具之一,但它的教學效果是否真如人們所期待的那樣高效?筆者對這一問題做出了深入反思,希望能為廣大教師提供參考。

《咕咚》的教學反思8篇 不能“咕”下去的教學反思:解析《咕咚》案例的啟示

第1篇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的童話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內容淺易易懂,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

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為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在匯入新課時,我先模仿自然界風、雨、雷的聲音,接著再故做神祕地發出“咕咚”的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這樣的匯入是為了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營造一種將閱讀期待。

針對本課生字較少,我對字詞教學的重點放在了讀好文中較難的四個句子,但是我對四個句子的要求是不同的,第一句要求讀出“拔腿就跑”的感覺來,第二句讓學生讀準“呀、啊、哇”三個較難讀的語氣詞。第三句則是讀準兒話音“大夥兒”。最後一句要求根據標點讀好停頓。四個不同的句子,四個不同的讀書要求,紮實地完成字詞教學,為課文的讀文做好鋪墊。

1. 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學生在感知課文的基礎上思考交流: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樣做?怎麼說的?接著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因勢利導,指導朗讀,如:兔子、小猴兒,大夥兒說的話要讀出驚慌緊張的樣子。這樣通過多次反覆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2. 角色演評,滲透德育。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昇華。在學生朗讀動物們的喊叫之後,我安排了一個角色表演,目的是讓學生對角色有所理解,在表演結束之後老師馬上進行現場採訪,問小動物們:為什麼逃跑?咕咚是什麼?在有趣的表演中再一次感受動物的盲目、可笑。

3. 抓住重點字,理解課文內容。在朗讀感悟、表演的基礎上,我引導學生抓住重點字“跟、跑、叫”明白兔子、猴子等小動物的可笑。抓住“攔、問”兩個字型會野牛的鎮定自若。同時通過重點字的對比引申到對動物們表現的進行對比。

本文的內容是較為簡單的',但是他所蘊含的道理是很深的,在學生笑過之後我安排了一個環節讓學生說說在生活中我們有沒有類似這樣的事情。通過說來訓練語言的水平同時挖掘課文的深層道理。

在今天的教學中學生的朗讀較為到位,把動物們的慌張、尖叫很好的感悟出來了,但是對於文中的深層含義:“遇事學會動腦不要盲目跟從”這一道理沒有很好的理解。以至於在最後的說話練習中學生不知所云。在今後的教學中還需要用心。

《咕咚》的教學反思8篇 不能“咕”下去的教學反思:解析《咕咚》案例的啟示 第2張

第2篇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講的是一隻兔子聽見“咕咚”一聲,嚇得撒腿就跑,其他動物也跟著逃跑,只有野牛問“咕咚”是什麼,而且要去看看,這才讓大家明白:原來“咕咚”是木瓜掉到湖裡發出的聲音。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

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為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在匯入新課時,我先用課件模仿大自然和動物的叫聲,讓學生猜猜是什麼聲音。接著故做神祕地發出“咕咚”的聲音,再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這課的匯入方式是為了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營造一種將閱讀期待。

根據低年級學生認知事物的特點,我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圖文結合,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仔細觀察3幅圖,把3幅圖連起來問: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圖文對照,學生自學討論:哪些自然段寫了1、2、3幅圖。這樣圖文對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自學,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意思以及它們的聯絡,並能看著圖,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意思說出來。

本文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讓學生在看懂圖意,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樣做?誰做的對?為什麼?接著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指導朗讀,如:小猴兒,大夥兒說的活要讀出驚慌緊張的語氣;野牛說的話應不慌不忙,表現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別人跑,弄清事實真相。這樣,通過多次反覆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昇華。教學《咕咚》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展開想象,進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強調對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態;表演後,讓學生進行角色獨白,並對角色進行評價,使學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評價中,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他們要學習獅子做事弄清事實真相的精神。

課堂永遠是一個充滿意外,而又總是留有遺憾的地方。教無定法、學無止境。每次的認真總結分析都可以幫助我在教學上更進一步.

第3篇

有人說,低年級的語文課難度低,好把握。但當我得知待評名師講課題目是《咕咚》的第二課時,卻不免有些擔憂。雖然課文故事情節生動有趣,淺顯易懂,但對於一年級學生來說,這是他們目前接觸的篇幅最長的一篇老課文,而且其中的對白較多,要講出新意並不容易。因此,我對教材內容的處理上頗費了一番功夫,力求讓學生在獲取知識的同時,拓展思維,提高能力,明白事理。自我感覺教學效果良好。

上課伊始,孩子們的心有的被草草收兵的遊戲牽制,有的被呼哧呼哧的喘氣羈絆,可謂是“魂不附體”,很難一下子安定下來。假如教師忽略這一點,急於按部就班實施教學,結果往往是“欲速不達”。其實能抓住孩子內心的匯入方式很多:比如談話、猜謎、畫畫等等。除利用上述方法外,我採用“科學坐姿”、“定點凝視”等提升注意力的方法,使學生的思緒很快集中到課堂上,保證教學順利進行。

新課標指出:“語文教學要注重激發學生的好奇心、求知慾”。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心理特點,形象有趣,鮮活的畫面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我利用多媒體課件出示湖邊的木瓜樹,並配以“咕咚”聲,學生猶如身臨其境,思維很快活躍。在回顧第一課時內容的同時,結合學生的回答,在黑板上貼上的一個個可愛的動物圖片豐富了板書內容,並再次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個個躍躍欲試,都想一吐為快。

識字、寫字是閱讀和寫作的基礎,是第一學段的教學重點;新課標對寫字教學提出明確要求:教學中“多認少寫”;強調寫字姿勢正確,掌握基本的書寫技能,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提高書寫質量。我採用以下策略:

(一)閃式詞語。用新奇的詞語出現方式吸引注意力,激發學生好奇心和求知慾,並運用開火車讀,合作讀,賽讀等多種形式讀詞,加以鞏固。

(二)識字。提出問題,引導多種方法識字。隨文出現的生字“跟”,分析字形識記。將“足”字與“足字旁”進行觀察對比;你想怎樣記住它?(換偏旁、熟字加偏旁……)你還知道哪些“足字旁” 的字?(跑、跳、蹲、蹦、路、踢)注重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和課前積累的好習慣。

(三)寫字。重點指導“跟”字的書寫。要求學生在教師板書範寫時邊觀察邊書空,注意每一筆的書寫規則;學生動筆書寫時強調寫字姿勢,要求書寫認真、正確,教師在巡視中進行個別指導和評價,保證了書寫效果。

閱讀是個性化行為。應引導學生鑽研文字,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薰陶,獲得思想啟迪,享受審美樂趣。強調有感情朗讀,學習運用恰當的語氣、語調加深對課文的理解。

(一)採用多種形式讀。在讀中思,在讀中知,在讀中悟。比如:師生合作讀,生生合作讀,比讀、領讀、讀後評價等。

(二)抓住重點詞語悟。學生對詞語的理解還處在懵懂期,很難用語言表述清楚,我採用靈活多樣的方法啟發引導。比如:“撒腿就跑” ――我們通常遇到什麼樣的事才會“撒腿就跑”呢?(體會緊張、害怕的心理指導朗讀;)

“亂哄哄”――平時什麼時候,什麼地方亂哄哄?結合圖片體會當時混亂的場面,感受慌亂的心理狀態。

理解“愣”一詞,讓學生邊做動作邊體會,在理解的基礎上,使學生準確把握朗讀的語氣語調。

(三)角色讀演,生生配合。由於課文篇幅較長,而且對白較多,通過分角色朗讀,能夠再現課文情境,幫助學生深入體會每個小動物的心情。我找出五名同學分別朗讀小兔、狐狸、獅子、小猴和旁白內容。而其他同學則邊聽邊根據自己的理解配合做動作。這樣生生配合,讀的同學聲情並茂,表演的同學入情入理,既發展了學生的思維,又培養了想象力。

新課標指出,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要善於通過合作學習解決問題。

(一)小組合作探究:讀一讀5-7自然段,邊讀邊劃出描寫獅子的語句。學生帶著問題讀文、交流,增強了動手能力和合作意識,問題很快得到解決。

(二)小組討論:在這個有趣的故事中,你最喜歡哪個小動物的做法?不喜歡誰的做法?分別說說理由。學生在小組內暢所欲言,在交流中受到啟發,語言表達得到鍛鍊,增強了明辨是非能力。

(一)小動物弄清真相之後都笑了,他們會邊笑邊說些什麼?

新課標強調語文課程的綜合性、實踐性,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全面提高。這兩個問題,既培養了學生想象力,又與生活實際相連,讓他們懂得,遇事要看一看,問一問,想一想,才能瞭解事情的真相。

朗朗上口的兒歌,便於學生記憶,在加深理解課文的同時再次獲得思想啟迪。讓學生牢記:遇事情,不慌張,看仔細,想明白,事情真相要弄清!

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昇華。教學《咕咚》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展開想象,進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強調對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態;表演後,可讓學生進行角色獨白,並對角色進行評點,使學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評點中,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學生要學習野牛做事弄清事實真相的精神。

教學是一門遺憾的藝術,沒有最好,只有更好,即使經過精心設計的課堂也會有不足。錄影課之後,我伏案沉思:儘管本節課的教學效果基本達到了預期目標,但仍需改進:

(一)學生在課上的書寫時間還應適當增加。進一步加強寫字指導和練習,力爭讓學生養成良好的書寫習慣,人人寫一手漂亮字。

(二)個別學生注意力不夠集中,注意力及興趣培養還有待提高。需進一步體現學生的主體作用,讓學生不但“學會”,還要“會學”、“樂學”。只有掌握了學習方法,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才能有的放矢,進一步培養興趣,發展思維,提升注意力,達到課堂有質、有效、高效。

第4篇

最近家長開放日上了一節《咕咚》,總算完完整整的上下來了,自我感覺還可以,但聽了師傅的指導發現還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從頭開始,第一個問題是給“咚”注音時“d“沒寫好,寫成了英語裡的.”d“,這個是我平常沒注意到的,但作為一年級的老師,這個是我的疏忽,老師一言一行,時時刻刻都要給學生做師範,拼音是低段教學的一個重點,所以在平常的寫時都要認真、規範。然後是文字讀得還不夠,讓學生找出不同小動物的反應,教案上是寫先讀每一段再找答案,但在實際教學中高估了學生,以為學生能找出答案,但從學生的舉手發言情況看,只有少部分學生能找到答案,大部分學生文字讀得還不夠,所以答案不能很快的找出,以後在教學中,還要再注重對文字的讀,在熟悉文字的基礎上再來分析文字,這樣會更有效。

第5篇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在教學本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為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在匯入新課時,我先模仿動物的叫聲,讓學生猜猜是什麼聲音。接著再故做神祕地發出“咕咚”的聲音,再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這課的匯入方式是為了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營造一種將閱讀期待。

2、文字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在教學時我著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文字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咕咚》是第二冊一篇圖文並茂的童話故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內容淺易易懂,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那麼,如何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學訓練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指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心理特點,形象有趣,富有懸念性的東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於是,我採用了實物作了一個實驗,用木瓜在高空仍進

水桶裡,發出咕咚的聲音,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麼聲音,你想知道嗎?接著板書:咕咚,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根據低年級學生認知事物的特點,我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圖文結合,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聽錄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3 幅圖,把3 幅圖連起來問: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圖文對照

,學生自學討論:哪些自然段寫了1 、2 、3 幅圖。這樣圖文對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自學,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意思以及它們的聯絡,並能看著圖,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意思說出來。

本文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讓學生在看懂圖意,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樣做?誰做的對?為什麼?接著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因勢利導,指導朗讀,如:小猴兒,大夥兒說的活要讀出驚慌緊張的語氣;野牛說的話應不慌不忙,表現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別人跑,弄清事實真相。這樣,通過多次反覆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昇華。教學《咕咚》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展開想象,進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強調對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態;表演後,可讓學生進行角色獨白,並對角色進行評點,使學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評點中,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學生要學習野牛做事弄清事實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導方法的結合運用,我的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發展了思維,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情操也得到陶冶。

第6篇

1、為了從一開始就調動孩子的積極性,我一開始就播放了一段和課文有關的動畫短片,同學們看了動畫中驚慌的小兔子,都笑了,我忙問:“你都看到了什麼?“看了動畫你想知道些什麼呢?孩子們都活躍起來了,你一言我一語地說起來,看來,他們真的非常想學習這篇課文呢,興趣被調動起來。

2、文字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文字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在教學時我希望著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文字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這堂課也體現出許多問題和不足,希望能對以後的教學起到借鑑作用。注重課堂朗讀,但形式不夠豐富,在課堂上分角色、分層次的朗讀比較多,但是相對缺乏集體朗讀,不能充分調動全體學生的積極性。在進行深入的課文分析之時,因為新課之前的匯入讓學生們感覺很新鮮有趣,而進入課文分析之後,要讓學生從剛才的熱烈中投入另外一個冷靜思考的氛圍是需要有耐心和信心的,課堂不能永遠熱鬧喧天,安靜地思考才能真正出現有價值的思考結果,而作為教師不僅僅要給學生積極引導,還要有等待的耐性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咕咚》教學反思國小一年級語文下冊《咕咚》教學反思。

在今後的教學中,我要繼續探索更有效的教學方法,真正實現有趣、高效的課堂。

?咕咚》是一篇童趣盎然、情節曲折的童話故事,講的是一隻兔子聽見“咕咚一聲,嚇得撒腿就跑,其他動物也跟著逃跑,只有獅子問“咕咚是什麼,而且要去看看,這才讓大家明白:原來“咕咚是木瓜掉到湖裡發出的聲音。這個故事教育學生:聽到或遇到任何事情,一定要動腦想想或去實地看看,不要盲目地跟隨別人。在教學本課時,我做到了以下幾點:

(1)低年級學生還是以玩為主,抓住學生這一年齡特徵,在匯入新課時,我先播放事先錄製的各種動物的叫聲,讓學生猜猜是什麼聲音。接著再故做神祕地發出“咕咚的聲音,再讓學生猜猜這是什麼聲音,從而引入課文學習。這課的匯入方式是為了設定懸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並營造一種將閱讀期待。

(2)課文的意義,只有在學生主動與課文對話的過程中才能產生,在教學時我著力讓學生參與有感情朗讀、看圖想像、即興表演、動作模仿等活動,讓他們能從各自的經驗和體驗出發,引領學生深入課文,使學生與課文之間建立起和諧的對話關係,使他們由讀文、看圖進入悟境、悟情、悟理的閱讀境界。

?咕咚》是第二冊一篇圖文並茂的童話故事。故事情節生動有趣,內容淺易易懂,很適合低年級學生學習。那麼,如何把語文課上成語言文學訓練課,讓學生在獲得知識的'同時,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呢?我主要採用了以下的指導方法,收到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興趣是學生最好的老師,是推動學生學習的動力。根據低年級學生的年齡特徵及心理特點,形象有趣,富有懸念性的東西最能吸引其注意力。於是,我採用了實物作了一個實驗,用木瓜在高空仍進水桶裡,發出咕咚的聲音,引導學生思考:這是什麼聲音,你想知道嗎?接著板書:咕咚,讀了課題,你想知道什麼?這樣,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了,積極性也調動起來了。

根據低年級學生認知事物的特點,我充分利用課文插圖,圖文結合,幫學生理解課文內容。在聽錄音的基礎上,引導學生仔細觀察3 幅圖,把3 幅圖連起來問: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然後圖文對照,學生自學討論:哪些自然段寫了1 、2 、3 幅圖。這樣圖文對照,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通過討論自學,很快地理解了課文的意思以及它們的聯絡,並能看著圖,用自己的話把課文的意思說出來。

本文的重點是通過朗讀訓練讓學生加深對課文中心意思的理解。我讓學生在看懂圖意,感知課文的基礎上,讓學生討論:當聽到咕咚聲音時,小兔、小猴、狐狸、大象、野牛等怎樣做?誰做的對?為什麼?接著我根據學生的回答抓住重點,因勢利導,指導朗讀,如:小猴兒,大夥兒說的活要讀出驚慌緊張的語氣;野牛說的話應不慌不忙,表現它做事不盲目,不跟別人跑,弄清事實真相。這樣,通過多次反覆朗讀品味課文,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了學生理解和運用語言文學的能力。

童話故事的教學運用“角色演評的方法,不但能加深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而且使學生對童話隱含的思想因素得到內化和昇華。教學《咕咚》這篇課文時,讓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創造能力,展開想象,進行角色表演。表演前,強調對角色的理解,注意角色的語言、動作、神態;表演後,可讓學生進行角色獨白,並對角色進行評點,使學生在有趣的表演和評點中,發展思維,提高語言能力,陶冶思想情操,教育學生要學習野牛做事弄清事實真相的精神。

以上指導方法的結合運用,我的教學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學生不僅獲得了知識,也發展了思維,提高了語言運用能力,同時情操也得到陶冶。

第7篇

首先我利用“咕咚”聲音調動孩子們的探索和求知慾,接下來利用小兔子擬人化以及ppt進行故事的講述,在故事講述過程中我運用誇張的肢體語言及豐富的表情將故事繪聲繪色的展現給孩子們,孩子們聽的也聚精會神,故事講完後通過幾個小問題引起孩子們的興趣,讓孩子們在回顧故事的同時對故事中的人物和發生的事件有了細節上的瞭解,孩子們在故事複述及扮演中表現的很棒,我通過一個指導者的身份參與到其中,不僅讓孩子們的思維得到自由發展,同時孩子們也逐漸緩和了緊張的氣氛,慢慢的與我熟悉起來,雖然積極參與的孩子不是很多,但每個孩子都會認真的聽其他人回答,本節課在角色扮演及創編環節中進入了尾聲。

本次教學活動讓我反思到,在今後的.語言活動中一定要充分調動孩子們的積極性,給孩子們提供一個想說,敢說,喜歡說的語言環境及空間,同時在今後設計課程環節時也要仔細反覆推敲自己的課程,按照領導的培訓及《綱要》中的要求將每個環節運用特色教學手段進行精彩的設計,不要過於心急,這樣一節好的語言課才能很好的呈現,也會給孩子們帶來樂趣和知識!

第8篇

故事是幼兒最愛的一種學形式。通過故事教學,能培養幼兒良好的品德,幫助幼兒發展語言能力。“咕咚了”這節我切合了語言活動的特點,讓幼兒多說,培養他們的語言能力,為了讓幼兒對於語言學的更加生動有趣,於是我加上了一些表情和動作豐富這節的內容,讓幼兒學的更快樂,所以,在目標中,我設計了“學說故事對話,並運用表情和動作大膽表演”這一個重要性的目標活動。面部表情,眼神和手勢隨著故事情節的發展而有所變化,這樣對於小班幼兒的語言表達起到了輔助性的作用。

在整個活動過程中,我以表情圖片的方式匯入,為了引出故事主人公的表情,為了表達故事中,小動物們聽到“咕咚”聲,而引起的害怕情緒,也為了切合目標,所以,在分段講述中,我都會在學完對話的基礎上,進行表情動作的`表演,使內容更加豐富。在遇到長毛獅之後,我讓幼兒自己去想象它的表情,從而讓幼兒感受故事想要表達的意思。讓幼兒通過表情加深語言內容的有趣性。

我感覺本次活動中,引導孩子猜測遇到長毛獅子時候,“長毛獅子也會與狐狸一樣跟著跑起嗎?”我丟擲這個問題後,孩子們從討論—以至於辯論起了,場面很激烈。雙方各執一詞,在老師的幫助下,學會一些通過對方理由的基礎上嘗試反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