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物理教學設計反思共物理教學反思及改進措施2篇 優化物理教學設計:反思與改進措施

本文圍繞物理教學設計進行反思,探討了教學中可能存在的問題,並提出了改進措施。通過對教學過程的梳理和分析,希望可以提高教學效果,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熱情。

物理教學設計反思共物理教學反思及改進措施2篇 優化物理教學設計:反思與改進措施

第1篇

高三學生學習語文缺乏成就感,與教學模式、教學重點、教師對學生的導向、學生主動學習的慾望、條件之間存在著因果關係。現在,已經到了思考以下問題並作出抉擇的時候了:① 為什麼語文知識和考點都比較少,但學生還學不出色,教師還教得不滿意?② 師生最需要的結果到底是什麼?為什麼我們在追求結果的路上常常迷失在手段的迷霧中?③ 大學聯考語文題總體難度不高,而我們的學生為什麼總是做得不盡如人意?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實驗教學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概念,理解和鞏固物理知識,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的實驗操作技能,使學生養成實事求是、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教師應把物理實驗作為考查內容,堅決防止那種只重講授而輕視實驗、輕視探究教學。監於我們學校的辦學條件(試驗器材甚少)和學生的實際水平及能力,探究教學是物理實驗教學的一大難題,在教學課時的安排和大部分學生沒有探究能力的情況下,我該如何更好的完成教學任務?如何體現新課標新理念?希望各位同仁給我點寶貴意見和建議,共同探討,共同進步。

物理傳統的教學模式偏重於知識的傳授,使學生將精力陷於知識點的學習和解題中,對技能、物理過程和方法則關注的較少或落實不夠,尚未體現提升民族科學素養、培養科學精神與科學價值觀的物理課程重要目標。傳統的教學模式還強調接受式學習,忽略科學探究方法的培養;強調統一性,忽視地區差異和學生個性差異,難以適應各地學生髮展多樣性的需求,因此物理課程改革勢在必行。根據新課程標準的要求,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始終體現“學生是教學活動的主體”這一觀念,堅持這一觀念,才能切實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重視對學生終身學習願望、科學探究能力、創新意識以及科學精神的培養。著眼於學生的發展,注重培養學生的良好的學習興趣、學習習慣。通過讓學生觀察身邊熟悉的現象,探究其內在的本質的物理規律,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實踐能力。

長期以來,物理教學的主要形式就是教師講解教科書,以使學生掌握教科書的內容,於是形成了這樣一種關係:教學時教科書通過教師的咀嚼餵給學生,考試時教科書經過教師的加工變為考題去檢查學生。

新課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探究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於自己的學習策略。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教師在教學中就要敢於“放”,讓學生動腦、動手、動口、主動積極的學,要充分相信學生的能力。但是,敢“放”並不意味著放任自流,而是科學的引導學生自覺的完成探究活動。當學生在探究中遇到困難時,教師要予以指導。當學生的探究方向偏離探究目標時,教師也要予以指導。作為一名物理教師,如何緊跟時代的步伐,做新課程改革的領跑人呢?這對物理教師素質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向傳統的教學觀、教師觀提出了挑戰,迫切呼喚教學觀念的轉變和教師角色的再定位。

新課程改革是一場教育理念革命,要求教師“為素質而教”。在教學過程中應擺正“教師為主導、學生為主體”的正確關係,樹立“為人的可持續發展而教”的教育觀念,完成從傳統的知識傳播者到學生髮展的促進者這一角色轉變。這是各學科教師今後發展的共同方向。在“以學生髮展為本”的全新觀念下,教師的職責不再是單一的,而應是綜合的、多元化的。

物理學科是一門綜合程度極高的自然學科,它要求物理教師具有豐富的物理知識和相關學科的知識,在專業素養方

面成為“一專多能”的複合型人才。新課程對物理教師的知識結構和能力都提出了新的要求,教師要通過不斷學習,充實完善自己。隨著科技的發展,物理研究的最新成果不斷湧現,並不斷融入到新教材中。所以,教師要學習這些新知識,完善自己的知識結構;新課程注重物理的教育功能,主張通過物理教育對學生進行素質的培養。但由於長期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多數物理教師在人文素養方面普遍缺失,因此,教師要學習人類社會豐富的科學知識,不斷提高自己的人文素養;新課程對物理教師還提出了新的能力要求,如要具有與人交往合作的能力、教學研究能力、資訊科技與教材的整合能力、課程設計與開發等能力。

在新課程內容框架下,絕大多數教師由於知識的綜合性與前瞻性不足,難以獨自很好地完成對學生課題的所有指導工作,要求教師之間必須建立起協作的工作思想。從僅僅關注本學科走向關注其他相關學科,從習慣於孤芳自賞到學會欣賞其他教師的工作和能力,從獨立完成教學任務到和其他教師一起取長補短。

在新形勢下,教師第一次處於被學生選擇的地位,必須重新審視自己的知識結構,將終身學習內化為自學行為,時刻保持學習、研究、反思、發現、探究、創新及總結的態度,力求成為一個學識淵博、具有紮實的基礎知識和現代化資訊素質的教育工作者

俗話說:教無定法。在教學過程中,學生的知識獲取、智力和非智力因素培養,不能單*一種固定的教學模式。教學模式涉及知識、教師和學生三大要素,教與學是一個共同發展的動態過程,應明確教學過程的複雜性,綜合三大要素,權衡利弊,博採眾法之長,靈活選擇教學方法。既要改革創新,又要著眼實際,積極參與創設啟發式、開放式、範例式、合作式的教學方法。

?故都的秋》是人教版必修第二冊第一單元的-篇寫景抒情散文,是現代散文中的名篇,本文通過對北平秋色的描繪,讚美了故都的自然風物,抒發了對故都之秋的嚮往、眷戀之情。“感情濃厚,意味雋永,文辭優美”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本課是散文鑑賞的起始課,對後面的散文教學有著領啟、示範作用。通過學習本文,將使學生學會散文鑑賞的方法,培養人文意識,進而閱讀名家名篇,從而步入散文鑑賞的規律之門。

在新課程改革中,智力因素的開發並不是素質教育的全部,學生的學習目的、興趣、意志、態度、習慣等非智力因素是推進教學程序與實現教學效果的動力系統,對學生的學習過程起著發動、維持、調節的作用。在授課中重視物理實驗和物理知識的講授,結合介紹物理學家的故事,物理趣聞和物理史料,讓學生了解知識的產生和發展,體會物理在人

類歷史發展長河中的作用;善於對比新舊知識的不同點,引發認知衝突,培養學生的質疑習慣,引導學生尋找當前問題與自己已有知識體系的內在聯絡,強化問題意識與創新精神;最後還應通過比較、分類、類比、歸納演繹和分析綜合等邏輯思維方法,向學生展示知識的來龍去脈,使之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學啟于思,思啟於問”。在新課標下的課堂應是這樣:課堂不僅是學科知識的殿堂,更是人性的養育聖殿,它是學生成長的殿堂,是學生髮揮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天空,學生品味生活的“夢想劇場”。在這裡學生有了探索新知識經歷和獲得新知的體驗,學習興趣、熱情、動機以及內心的體驗和心靈世界得到豐富,有了親身體驗,學習態度和責任,對個人價值、社會價值、科學價值等的認識就有可能進一步發展。通過生動活潑的課堂教學,激發學生學習物理的興趣與求知慾,培養學生髮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使之由“愛學”到“學會”,再到“會學”,最終掌握物理學習的科學方法與科學思維。

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學科,教學內容生動形象化是實現教學效果的重要保證。新課程改革是應時代之需而提出來的,重視實驗教學及現代化資訊科技的應用,積極開發和製作相應的教學輔助軟體和直觀性教具,有利於其有效實施。演示實驗、學生分組實驗、投影儀、計算機等現代化教學輔助手段為教學現代化創造了良好的硬體條件,它改變了以語言傳遞資訊為主的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把抽象知識轉化為形象的畫面刺激學生的感官,增強記憶。比如過去認為抽象難懂的物理微觀世界的東西,通過計算機的模擬演示,變得直觀、形象,有助於學生理解。網路的發展使物理網路教學成為可能,從而有利於豐富學生知識,完成探究性學習任務。

教師是新課程的實施者,而教師素質的高低是課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關鍵所在。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有了一流的教師,才會有一流的教育,才會出一流的人才。在課程改革不斷深入的今天,當代物理教師應認清未來教育中教師的職責和使命,儘快完成角色轉變,不斷提高自身素質,努力推進新課程改革的順利進行。

在物理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充分利用各種資訊創設情景激發學生思維的情境,引導學生提出科學的問題,鼓勵學生大膽想象,放開思維。在課堂教學中由於學生的差異,學生提出的問題參差不齊,有的層次比較低,有的比較有價值。當然教師應該以鼓勵為主,鼓勵學生相互提問題,承認學生有差異,教師應有價值導向,讓學生明確哪個問題有價值。讓學生體會如何提出有價值的問題。讓學生根據本課內容相互提問,然後將問題進行綜合。

就國中階段的學生所研究的題目來說,結論是早就有的。之所以要學生去探究,去發現,是想叫他們去體驗和領悟科學的思想觀念、科學家研究問題的方法,同時獲取知識。體驗過程具有教育意義,教師要花大力氣去組織探究活動的教學過程,讓學生有明確的體驗目標、科學的活動程式,讓學生在教師的指導下很好的分工合作,觀察、記錄、分析、描述都要實事求是,討論時要尊重其他學生的不同意見,鼓勵學生的新發現、新見解或提出新一輪的探究問題。千萬不要只關注結論的正確與否,甚至急於得出結論。重視過程是針對傳統教學中過分重視結論的情況提出來的,應當注意不要一談重視過程就走向另一個極端,變成只重過程而輕視結論。事實上,教學的結論也是教學所要達到的目的之一。

新課程強調實現學生學習方式的根本變革,轉變學生學習中這種被動的學習態度,提倡和發展多樣化學習方式,特別是提倡自主、探究與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的主體意識、能動性、獨立性和創造性不斷得到發展,發展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實踐能力。教師在體驗教學中要立足與培養學生的獨立性和自主性,引導他們質疑、調查和探究,學會在實踐中學,在合作中學,逐步形成適合於自己的學習策略。

一般認為,教學設計是指以獲得優化的教學過程為目的,以系統理論、傳播理念、學習理論和教學理論為基礎,運用系統方法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教學問題的策略方案、試行解決方案、評價試行結果和修改方案的過程。具體說來,教學設計是指教師以現代教學理論為基礎,依據教學物件的特點和教師自己的教學觀念、經驗、風格,運用系統的觀點與方法,分析教學中的問題和需要,確定教學目標,建立解決問題的步驟,合理組合和安排各種教學要素,為優化教學效果而制定實施方案的系統的計劃過程。由此可以看出,教學設計的過程實際上就是為教學活動制定藍圖的過程。通過教學設計,教師可以對教學活動的基本過程有個整體的把握,可以根據教學情境的需要和教育物件的特點確定合理的教學目標,選擇適當的教學方法、教學策略,採用有效的教學手段,創設良好的教學環境,實施可行的評價方案,從而保證教學活動的順利進行。所以,教學設計是教學活動得以順利進行的基本保證。

目標展示法,又稱“一課一得法”:要求學生在有限的45分鐘內能夠正確、完整地掌握一項重點內容。要想真正做到一“得”,就要求教師明確課文重點、確定目標、直切主題。一開始講課,就直奔主題,即目標展示匯入。

教學設計的反思是反思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也是實現

1、對教學設計的反思是反思教學的核心內容之一。華東師範大學教授熊川武先生在《反思性教學》一書中對反思性教學的定義為:“教學主體藉助行動研究,不斷探究與解決自身和教學目的,以及教學工具等方面的問題,將‘學會教學’( learning how to teach)和‘學會學習’( learning how to learn)結合起來;努力提升教學實踐合理性,使自己成為學者型教師的過程”。也就是說,反思教學的內容是豐富多彩的,可以從各個方面、各個角度、各個層次對物理教學進行反思。結合教學設計的內涵我們可以看出,在這麼多的反思內容中,教學設計的反思對“學會教學”和“學會學習”具有最具體、最現實的指導意義和現實的推動作用。

2、對教學設計的反思是實現反思教學最終目標的重要手段和依託。反思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促進教師成長。教師在教學實踐過程中,通常最著力考慮的就是教學設計,雖然有了好的教學設計不一定會有一堂好的課,但沒有好的教學設計一定不會有一堂好課。而反思教學其實就是教師跟自己、跟同事、跟經驗、跟教學理論等進行各種形式的“思維碰撞”,提高自己的過程。但教學反思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和筆記本上,否則只能是新瓶裝舊酒、穿新鞋走老路。切實的、紮紮實實的進行教學設計的反思,可以真正將反思教學落到實處,真正發揮反思教學的作用。

教材是《課程標準》的具體體現,是教學內容最重要的載體。全面、透徹的理解和熟悉教材既是教學設計的首要任務,也是教師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基本條件。通過對教材的分析與反思可以準確確定教學內容:即可以解決教師教什麼的問題和學生學什麼的問題。教學內容是計劃性和生成性的有機結合。計劃性自不必多說,所謂生成性,是指學生在進行計劃學習時,可能會面臨的問題和困難,可能會進行的活動,也可能是教材中沒有的知識。在研究教材、對教學內容進行分析與反思的時候我們不僅要強調教學內容的計劃性,更應強調教學內容的生成性,以保護學生難得的質疑精神和創新精神。就是說教材是重要的,但它不是唯一的,一句話,在對教材和內容進行分析與反思時,要確立: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的觀念。

(1)摩擦起電案例:出現了兩根橡膠棒相互吸引的情況。你是要教學生們什麼?如果只是教教材、教給他們課本知識,很好。但換一個角度看卻可以藉機加深學生對正電荷、負電荷兩個概念以及電荷間的相互作用規律的理解,為後面學習摩擦起電的原因打好基礎。經此一事,教學設計時就可以讓某個小組的同學故意進行這樣的實驗,製造疑惑,探究原因,合理安排,就可以起到很好的教學效果。

(2)平面鏡成像案例:準備兩根相同德蠟燭還是準備四根蠟燭?以前多數是準備兩根。我們的反思是:你想要教給學生什麼?如果僅僅是教材中物像等大?那麼夠了。如果想要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那麼就不能預設答案:就給了兩根相同的蠟燭,那不是在探究之前就告訴學生結論是什麼了嗎?所以在教學設計的時候一定要給學生準備四根蠟燭:一根長的,一根短的,兩根相同的,讓學生任選。

教學目標是期望學生在完成學習任務後達到的程度,是預期的教學效果,是組織教學、設計教學、實施教學的基本出發點和歸宿。簡言之,教學目標就是把對教材內容的分析與反思抽取其精髓並提出具體的要求,換言之,所謂教學目標就是要解決教師教什麼教到什麼程度、學生學什麼學到什麼程度的問題。在日常教學中,老師們對“怎麼教”研究的較多,但卻往往忽略了“教什麼”的問題。即:教學目標往往成為一種好看的“擺設”:你讓我分三維我就分三維,反正我就重視知識與技能,還是原來該怎麼教就怎麼教,認為過程與方法目標、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都是虛的,是可有可無的。我們在進行教學設計反思的時候就是要抓住這樣日常被忽視的環節,努力提高教師全面的教學素養。

(1)結合聲音的特性一課,我們探討一下過程與方法目標的設定與達成。很多老師將本節課的過程與方法目標定為:通過“音調與頻率的關係”、“響度與振幅的關係” 的探究實驗,讓學生了解和學習物理學問題的研究方法。當初我們教研組的老師們對這個目標進行分析與反思後認為:此目標及其表述都過於籠統。首先,這個所謂 “物理學問題的研究方法”是什麼?一節課我們不可能把所有的方法都學到,其實本節課是國中物理中首次正式的接觸到“控制變數法”,那麼就應該在目標中明確指出這一點:就是教給學生控制變數這一重要的物理問題研究方法。其次,既然是學生第一次接觸到控制變數法,一下子給出一個抽象的方法,學生接受起來是比較困難的,而教材內容又是分了兩個探究實驗,那麼在實現這個目標的過程中是不是就要考慮分分層次呢?所以我們將經過反思後的教學目標表述為:通過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係”和“響度與振幅、距離的關係”的實驗,引導學生了解、理解並基本學會運用控制變數法來研究物理問題。由此目標決定具體的教學設計是這樣子的:在探究“音調與頻率”的關係時,嚴格要求學生按照課本中的要求去做,順利解決此問題後,引導學生進行反思:為什麼要使鋼尺兩次振動的幅度大致相同?如果不相同的話會造成什麼後果?在學生思考、動手體驗、討論、交流後引出控制變數法,學生根據剛才的實驗會有比較深刻的理解。在下一步研究“響度與振幅”的關係時,可以在提出問題後要求學生以控制變數法的理念來分析此實驗,找出其變數的具體控制方法,??

後,在補充“響度與距離的關係”時,直接要求學生用控制變數法來設計實驗並交流其設計思路。這樣一個層層遞進的探究過程就可以很好的達到本節課“過程與方法”目標。

(2)結合速度的計算,探討一下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的設定與達成。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教學目標,是前兩個目標自然的昇華,是學生綜合素質真正提高的體現。反思這一目標的教學實踐,最常出現的問題是被忽略或者是生硬的灌輸大道理。忽略了這一目標你的課堂就達不到應有的高度,降低一個檔次;生硬的灌輸又會惹我們這些90後的學生們煩。所以實現此目標的最高境界應該是恰如其分、潛移默化、潤物無聲。

龜兔賽跑的計算:長跑米,t兔=10分鐘,t烏龜≈139小時:兔子要睡138小時多烏龜才能贏;短跑100米:t兔=6秒,t烏龜=秒≈小時:兔子連6秒都堅持不上就要睡覺,一睡得近14個小時。通過上面的計算學生們會自然而然的得出結論:龜兔賽跑只是為了對人們進行教育而編造的一個故事而已,沒有半點的科學性。在此教學過程中,不必刻意的去提什麼情感、態度、價值觀,也不必生搬硬套什麼“實事求是的科學態度”、“敢於懷疑一切的質疑精神”等,一切在簡單的計算中都是自然而然的得出。從對賽跑結果提出質疑,到查詢兔子奔跑、烏龜爬行的速度,到正確的物理計算,包括其中蘊含的對學生進行情感、態度、價值觀教育的素材:用科學的態度、知識,通過科學分析並結合實際情況對“故事”的真實性進行判斷,進而體現知識的力量並培養不盲從於習慣、權威的質疑精神等等,都不需要老師去做明確的說教,學生在教學過程中已經潛移默化,深刻理解了,最多老師點一點就可以了。

傳統的語文課,教師把課文條分縷析,弄得支離破碎,把語文課上成了純粹的工具訓練課,語文課堂上沒有思想的碰撞、心靈的觸動、情感的陶冶、審美的薰陶,一節語文課講下來,鍛鍊了老師,耽誤了學生。這些弊端是必須要革除的,但矯枉不能過正,我們不僅要從形式上,更要從思想上走進新課程。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最重要的變革,於是小組合作、討論就成了目前語文課堂上最常見的一種教學方式。它也許在一定程度上體現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學理念,但有的老師為了追求更“貼近”新課程標準,為了給課堂貼上一個“新課程”的標籤,時不時地就來個小組討論,動不動就來個合作探究。不是追求討論的效果,而是追求討論的形式,做了許多無用功。合作、討論並不是不可以使用,但老師應該注意的是需要討論什麼內容,怎麼去討論,如何展示和評價討論合作的效果。由於老師在討論之前缺少必要的引導鋪墊,缺少對文字必要的朗讀品味,在學生對文章的內容缺乏深刻理解的情況下就隨意地展開討論,那麼討論的過

教學資源多種多樣、豐富多彩,並不單指傳統的所謂教具。教學資源的合理開發和有效利用時實現教學目標的必要條件,沒有教學資源的廣泛支援,再好的教學理念、思想、課程也很難實現。教師應該突破傳統框架的束縛,將各種型別的教學資源加以有效開發、整合、優化,以適應新形勢下的物理教學。

讀準翹舌音、平舌音、前鼻音和後鼻音的字,準確掌握"找、看、放、升" 的字形。理解"到處、升高"的意思。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 提示生字音、形、義的聯絡,幫助學生牢固地掌握字形。

我們以《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一課為例。原來帶領學生上這節課的時候,自以為本節課沒有什麼可以研究的:不就是通過吹硬幣實驗和吹紙實驗得出流體壓強和流速的關係,然後再應用這個物理知識解釋生活中的相關現象嘛!課本本身的設計已經夠好的了,排著頭領著學生走下來就是了,最終的學習效果也不錯。然而經過建設“和諧高效思維對話”型課堂教學理念的學習及反思,發現原來這節課可以上得更精彩。本節作為一堂與生活聯絡非常密切的課,課本中給出的教學資源實在是太少了,遠遠不能滿足學生學習的需要。發現此問題後我又進行了深入的反思並開發整合了一些很好的教學資源:匯入新課時用試飛英雄駕駛su-27的特技視訊,迅速集中學生的注意力,調動他們學習的積極性;併為後面研究機翼的升力做好鋪墊,還可以借用試飛英雄的事蹟以及殲10、殲11等戰機的先進效能激發學生的愛國心和自豪感,潛移默化中滲透德育教育。增加了演示實驗,用漏斗向下吹乒乓球:除了將學生的思維拉回日常生活體現出身邊處處有物理外,還因為此實驗的結果和學生事先的猜想差異很大,有利於學生“思維的碰撞”,激發出學生探究的興趣和熱情。增加了許多學生小組選做實驗:如吹長紙條實驗、用漏斗向上吹乒乓球實驗、注射器向兩小船中間噴水實驗等,特別是增加了一個兩根蠟燭火焰靠近的實驗,是我在做平面鏡成像實驗時偶爾發現的:兩根蠟燭的火焰靠近到一定程度,火焰會互相吸引!這也是因為兩火焰間受熱膨脹上升的空氣流速加快壓強變小的緣故啊。為了突破機翼上方曲面空氣流速比下方大,還增加了一個手機視訊:兩個乒乓球在流水中分別通過機翼形狀物體的上下表面,可以清楚地看出通過曲面的乒乓球相同時間通過的路程較長,證明通過曲面的水的流速確實較大,解決了學生看不見空氣看不清水的流速大小問題。除此之外還給學生提供了一些文字材料:如飛機的發展史、鳥的翅膀和飛機(聰明的人類將“動力”和 “升力”分開)、賽車的擾流板等,並佈置了課外物理興趣活動:收集歷史上“豪克號”裝甲巡洋艦撞擊“奧林匹亞”

號事件的資料,並自扮“法官”判斷是非。補充了這些教學資源後,本堂課變得更加豐滿,可以更好的體現出“從生活到物理,從物理到社會”教學理念。

當然,教學資源也不是越多越好,關鍵是要適宜,要進行科學的“揚棄”。這就牽扯到我們下面要探討的問題:關於教學過程設計的優化問題。

教學思路和策略設計是教學設計的中心環節,此階段的設計必須建立在教學內容、教學目標及學情分析之上,要把教師的教、學生的學和教學資源有效地連結起來,對教學的諸要素進行優化組合,使其能夠在學生的學習過程中充分發揮出各自的作用和功能,從而實現教學目標。

以我曾聽過的《壓力和壓強》一堂課為例。首先聽說課,可以說是頭頭是道:從教材分析到教學目標的確定,到教學目標的細化與達成措施都很細緻很到位;教學資源也選擇了很多種:有圖片投影、有視訊資料、有演示實驗、有分組探究,總之,引經據典,洋洋灑灑,面面俱到,看似準備的十分充分。然而真正聽到這堂課的時候效果卻遠沒有想象中的那麼好,甚至都不能說是比較成功的一堂課。一節課40分鐘的時間,他花了25分鐘多的時間研究壓力的定義、與重力的關係,探究壓力作用效果的影響因素,終於引出壓強的概念,又花了5、6分鐘的時間得出了壓強的計算公式,學生鞏固新知後只有5分鐘左右的時間不能分析例題進行計算了,於是匆匆忙忙利用公式分析了一下減小和增大壓強的方法,佈置了學生課外尋找減小和增大壓強的例項就下課了。反思這堂課,不是這位老師沒有下功夫去研究教材、尋找資源、鑽研教法,問題就出在教學過程諸元素的整合和優化上。怎樣才能實現課堂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呢?

1、教師要站在高處,把握整體。就如同寫大字,僅僅盯著字的每一筆每一劃是不夠的,必須抬起頭來,在較遠的距離、較高的高度上審視整個字的間架結構,寫出來的字才能好看。

2、優選教學內容,分出內容的重點。以重點內容為依據,該增的增,該砍得砍。

3、統籌考慮解決“怎麼教”和“怎麼學”的問題。實施教學過程最優化必須根據具體情況選擇合理的教與學的方法。教師應該根據相應教學階段的任務、教材內容的特點、學生的學習可能性以及教師運用各種方法的可能性來選擇教學方法,並對教學方法進行最優組合,配合運用。要為教學過程的最優化創造必要的條件,採取合理的形式進行差異教學,在教學過程中出現意外情況時,需要迅速改變教與學的方法,時刻分析教學效率,確定最優速度,節省師生時間。

4、通過制定合理的教學流程將教學思路具體化。通常

可以通過畫教學流程圖的方法來進行。繪製教學流程圖的過程實際上就是將整個教學過程整合、優化、具體化的過程,將教學雙邊活動的程序、內容、結構、層次用直觀圖形的方式展現在教師自己面前。要善於取捨,有利於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的,不管是不是教材上的都要堅決加上去,凡是不利於課堂教學達到最優化的,無論多麼“動人”、多麼捨不得也要堅決的捨棄。經歷了制定教學流程的過程後,整個一堂課的脈絡在教師的頭腦中應該已經很清晰了,可以自信的走上課堂面對學生了。

以我們的教研活動經驗來看,對教學設計進行反思比較有效的方法是:個人反思與集體反思相結合,利用二次備課來落實反思結果,形成最優設計。粗略解釋做法。

其實在物理教學設計的反思中還有很多值得研究的地方,比如:對前後內容之間的聯絡的反思(流體壓強與流速的關係中氣體壓強差做動力與連通器原理中液體壓強差做動力的聯絡、電動機原理與奧斯特實驗之間的聯絡等)、對課堂引入方式方法的反思、對練習設計的反思、對教學效果評價方法的反思等,這裡就不一一贅述。

物理教學設計反思共物理教學反思及改進措施2篇 優化物理教學設計:反思與改進措施 第2張

第2篇

(1)能初步認識到聲音是由物體的振動產生的,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通過實驗與觀察,培養學生髮現與提出問題的能力。

(1)利用身邊的學習或生活用具進行簡單的物理實驗,觀察聲音發生時的振動現象,體驗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

(2)在探究活動中,進行合理的推理,學習並培養學生從物理現象歸納出簡單科學規律的方法。

通過教師、學生雙邊的教學活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科學的求知慾望,使學生樂於探究身邊的聲現象,對物理有親近感。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通過實驗和生活例項的分析,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條件是本節的知識重點。

揚聲器在外的錄音機、紙屑、小鼓、音叉與小槌、盛有水的大燒杯、鐵板琴、帶塞子的試管、注射器、音樂晶片(能放進試管裡)、細線、裝有金魚的魚缸。

同學們,剛才你們還在教室外快樂的活動,是什麼訊號使大家都不約而同的走進教室準備上課呢?(學生回答:鈴聲)許多科學家都曾經說過: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同學們對剛剛響過的鈴聲能提出什麼問題嗎?(學生提問題,教師選取其中有價值的問題進行板書: “提出問題:聲音是怎麼產生的?聲音是怎麼傳播的?”)要解決這些問題,就要學習我們今天的學習內容《聲音的產生與傳播》。 2.新課教學 (1)聲音是怎麼產生的?

讓學生把手指放在自己的喉部並說話,體會手指的感覺。並進行猜測:物體的發聲可能與什麼有關?

學生回答後教師評價並板書:“進行猜想:物體的發聲似乎與振動有關。”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通過什麼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彙報後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並讓學生進行實驗:

(自己沒有器材的學生利用教師準備的器材,其中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一,1/3的學生分組做實驗

一、把小紙片放在正在發音的揚聲器上,觀察現象並思考說明了什麼問題。

二、把敲響的音叉快速放入水中,觀察現象並思考說明了什麼問題。

三、將小紙片放在鼓面上,用力敲擊鼓面,觀察現象並思考說明了什麼問題。

學生分組彙報,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總結:小紙片在發生的揚聲器裡“跳舞”是因為發聲的揚聲器在震動;發生的音叉激起水花是因為發聲的揚聲器在震動;小紙片在鼓面上做“自由體操”是因為發聲的鼓面在震動。

舉出日常生活中的物體發聲時振動的事例,如:二胡、提琴等樂器的發聲是靠弓和絃的相互摩擦產生振動發出聲音的,笛子是靠管內的空氣柱的振動發出聲音的。

師敲擊鐵板琴並提問:你聽到了什麼聲音?鐵板琴是怎樣發出聲音的?鐵板琴發生時並不是直接貼著你們的耳朵,為什麼你們還能聽到聲音呢?(學生回答)

下面我們就來解決本節課的第二個問題:聲音是怎樣傳播的?

先讓學生說一說自己想通過什麼實驗證明自己的猜想?

學生彙報後,教師對正確的實驗進行充分肯定並進行實驗:

實驗一:(演示試驗)教師把音樂晶片用細線吊在軟木塞下,塞入試管中,晶片不能與試管壁接觸。先將注射器的活塞推到管底,再將針管插入軟木塞內。緩緩向外抽出活塞,聽到音樂聲有什麼變化?

設想,如果把瓶中的空氣完全抽出來,我們還能聽見聲音嗎?

這個實驗能說明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強調:聲音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但不能在真空中傳播)

實驗二:(演示試驗)將裝有金魚的魚缸放在講桌上,在一邊拍手,觀察金魚的運動.這說明了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液體中傳播)

實驗三:兩個學生合作,一個學生把耳朵靠在課桌的一端。另一個同學用手輕輕敲擊課桌的另一端,感覺聲音的傳播。(學生如果有更方便易行的實驗方案更好)

這個實驗能說明什麼?(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聲音可以在固體中傳播。)

思想滲透:據說,音樂家貝多芬耳聾後,就用牙咬住木棒的一段,另一端定在鋼琴上來聽自己演奏的琴聲,從而繼續進行創作的,《命運》等一系列名曲就是這時候創作出來的。他這樣做有什麼道理?(學生回答後,教師歸納:因為木、骨都是固體、都能傳聲。)

師:同學們要學習貝多芬敢於向命運挑戰的優秀品質。同學們在今後的人生道路上肯定有鮮花也有荊棘,不論何時何地,希望同學們都能堅定、堅強的面對生活。

同學們之間互相討論.舉出自己知道的一些有關聲音傳播的事例.

提問:同學們這節課有什麼收穫?(由學生自己小結) ①聲音是由於物體的振動而產生的。

②聲音的傳播需要介質,它可以在空氣中傳播,也可以在固體和液體中傳播.

(2)把正在走動的鬧鐘放在密閉的玻璃罩中,用抽氣機抽去罩內的空氣,在抽氣過程中,聽到鬧鐘的“滴答”聲是( ).

a 越來越響 b.越來越弱 c沒有變化 d都有可能 (3)古代的人在曠野裡常用“伏地聽聲”的辦法來判斷有無軍隊、馬群到來,這是應用了

(4)動畫片《星球大戰》中,神鷹號太空船將來犯的天狼號擊中,聽到天狼號“轟”的一聲被炸燬,神鷹號宇航員得意地笑了。你覺得這段描寫符合科學道理嗎?為什麼?

(5)有一個足夠長的鋼管(兩端開口),一個人在鋼管的一段用鐵錘敲擊一下。另一個人在另一端聽到幾次聲音?為什麼?如果知道聲速,再給計時器,能知道聲音在鋼管中的傳播速度嗎?

這節課是一節“探究型的課”。教師在教學活動中,應相信學生的思維能力,相信學生集體智慧,決不能將教師思考的結果強加給學生,剝奪學生動腦的權利。本節重點是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與動手解決問題”的能力。因此在教學中採用啟發式教學,讓學生通過分組實驗解決問題。在教學中採用了大量的日常生活中的事例及小試驗,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因此,通過這一節的教學使學生對聲音的產生、傳播以及接收有了一個全面的理解。

培養學生“提出問題”的能力是本節的重點,也是本節的難點。通過實驗和生活例項的分析,歸納出聲音產生的原因和傳播條件是本節的知識重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