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6篇 "探究生動活潑的語文教學: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

本文主要介紹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該說課主要涉及語文基礎知識、閱讀技巧和寫作能力的培養。通過本節課的學習,學生可以進一步加深對語文知識的理解與掌握,提高閱讀理解能力和寫作水平。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6篇

第1篇

?一碗水》是語文a版國小語文四年級下冊第3單元的第3篇課文,該單元以"人與自然和諧"為主題展開。《一碗水》是軍旅作家吳然發表在《兒童文學》中的一篇抒情短文(文章體裁)。他講述了密林中有一眼小小的泉水,它一年到頭都不幹涸,總是滿滿的一碗,為人和動物提供了甘甜的泉水,帶來了生活的歡樂,(主要內容)表達了作者對“一碗水”的喜愛、讚美(中心思想)。寫作特點是:文章生動流暢,充滿情趣,特別是描寫小動物來泉水邊喝水的那段,寫得很有感染力。課文字裡行間洋溢著景色美,人情美,文字美。是本文最大的寫作特色。結合單元教學要求和本課特點,我將本課的教學目標確定為。

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一碗水”給人和動物帶來的方便和樂趣。

會用“雖然……可是……”、“那麼……那麼……那麼……”造句;

?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的對話過程。”依據這一理念,設計本課教學時,根據兒童的心理特點和認知特點,尊重學生的主體,注重激發學生的內在學習潛能,讓他們在自主、探索的氛圍中學習課文內容,掌握技能,進行能力訓練,切實體現了“以學定教,以生為本”的教學理念。

體會“一碗水”給人和動物帶來的樂趣,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新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教學是學生、教師、文字之間對話的過程”,“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整體感知課文內容很重要。科學合理的教學方法能使教學效果事半功倍,達到教與學的和諧完美統一。基於此,我準備採用的教法是講授法,點撥法來突破本文的教學重點。講授法教師可以系統的傳授知識,充分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學法上,我貫徹的指導思想是把"學習的主動權還給學生",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具體的學法是討論法、朗讀法和勾畫圈點法,激發學生想象力的方法,讓學生養成不動筆墨不讀書的良好閱讀習慣。

為了完成教學目標,解決教學重點,突破教學難點,課堂教學我準備按以下五個環節展開。

有這麼一個美麗的地方,那兒如一個神話般的世界。今天我就做一次導遊帶大家去看看。多美的大自然呀!密密的樹林裡,陽光透過樹葉,照亮了爬滿石壁的過山藤,照亮了石壁上潮溼的苔蘚。在密林深處的石壁下有一眼很小的泉水,人們給它取了一個獨特的名字叫“一碗水”。(板書課題)

?設計意圖】創設情境是調動學生主動參與課堂學習的前提,這樣的設計使學生一開始就被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所吸引,再直奔主題,使學生的學習就有了明確的方向,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過渡:這一碗水人們不但名字獨特,老人們還給了它很高的讚譽呢!讀讀課文,看看人們是怎麼稱讚他的?用書中的一個詞來概括。

?設計意圖】將教學的切入口放在此處,由它為起因創設一個個生動的解讀情境,抓住了脈絡清晰地教學主線,以便於講解中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過渡:“靈泉”中的“靈”你是怎麼理解的?(靈性)一碗水靈性體現在哪?它有有什麼特點?

輕聲讀課文,畫出描寫一碗水特點的句子。交流、有感情讀。

2.默讀學習3-6自然段,感受這一碗水給人們、小松鼠、山喜鵲帶來的快樂,並標畫出相關詞句。學生自讀標畫。

(1)一碗水給小夥伴帶來那些快樂?(課文第3自然段)

抓住關鍵詞句進行品讀感悟。指導學生讀出自己的感悟。及時評價。

抓住動作和叫聲體會一碗水給小松鼠、山喜鵲帶來的快樂。指導朗讀。

4.還有誰會到這一碗水邊喝水?它又是怎樣表現自己的快樂的?

看到這一幕,我們都不忍心去打擾他們,只好躲得遠遠的,和他們共同享受這美好的時光。

7、想想說,你喜歡的動物或植物喝了一碗水會怎麼樣?

一碗水出名了,許多的遊客都要到這兒來觀光。請你以小導遊的身份把這一碗水介紹給遊客吧!

2.有許多人也想前來看看一碗水,請你給他們介紹介紹!試著寫導遊詞

四年級下冊語文說課稿6篇

第2篇

?鄉村四月》是宋代詩人翁卷所作。這首詩以白描手法描寫江南農村初夏時節的景象。前兩句著重寫景,先以“綠”“白”二字描繪出景物色彩之鮮明,再著“遍”“滿”二字讓人感受到景物中煥發出的勃勃生機,後以煙雨之中傳來的子規聲聲寫出如音樂般美妙的鄉村聲響,渲染出如餘音繞樑般的藝術效果,整個畫面有動有靜,有色有聲,有實有虛,有明有暗,勾勒出江南鄉村欣欣向榮的景象。後兩句寫人,“才 又”二字,化繁為簡,勾畫出鄉村四月農家的忙碌氣氛。不正面直說人們太忙,只是舒緩、委婉地道出“閒人少”,在一片繁忙緊張之中保持一種從容恬靜,與前兩句景物描寫的水彩畫式的朦朧色調保持和諧統一。整首詩既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圖畫,又如一首曲調清新明快的鄉村歌謠,不僅表現了詩人對江南鄉村風光的熱愛與讚美,也表現出其對田園生活的讚美和嚮往。

本設計根據古詩的體裁特點,採用了誦讀、想象、描繪、吟詠等方式,同時從學情出發,將整堂課分為意象鋪展,走近鄉村(即挖掘學生心中原有的鄉村印象)、感悟賞析,走進鄉村(即感受詩人作品裡的鄉村印象)、表達情感,勾畫鄉村(孩子描繪心中理想的鄉村印象)三部分,將聽、說、讀、寫結合起來,引導學生全身心地投入,盡情地感知、領略和欣賞詩中之景色如畫、聲音如歌、生活如詩等,感悟詩文中所蘊涵的畫面之美、音樂之美、情感之美,引導學生真正走進田園、熱愛鄉村。

本課教學設計的最大特色是“三三制”、“出入法”六個字。

整節課的設計分為意象鋪展,走近鄉村;感悟賞析,走進鄉村;表達情感,勾畫鄉村三個板塊。

第一板塊教學分為三個步驟,先調動學生的原有生活經驗,進入學生的世界,讓學生用詞語描述心中的鄉村印象;然後教師補充與鄉村、田園有關的一組詞語,通過聽、想、讀,既豐富積累,又能將學生引入多姿多彩的鄉村世界;第三步則因勢利導,匯出詩人翁卷筆下的《鄉村四月》。

第二板塊三個步驟是讀通詩句,勾勒鄉村;感悟賞析,走進鄉村;深情誦讀,吟誦鄉村。

第一步驟在解決好讀通、讀準的基礎上,重點抓住“蠶”字,以對對聯的形式記住字形,通過習字視訊來指導書寫。

第二步驟走進鄉村從景色如畫、聲音如歌、生活如詩三個方面進行品析。先透過一個“遍”字,讓學生通過朗讀、想象和描述來感受鄉村的“綠”無處不在,廣角鏡頭之後,再選其中一個鏡頭進行特寫,讓孩子盡情描述他看到的“綠”,感受景美如畫,整個過程先從“遍”字放開去,後由“綠”字收回來,而整幅畫面的賞析則先收於“綠遍”二字,再於“白滿川”、“雨如煙”處放開,收放有節,疏密有度。

聲音如歌則是讓學生閉眼聆聽,教師通過語言和音樂將孩子們帶進鄉村世界,讓孩子們想象並描述自己在鄉村聽到的各種聲音,然後引入一組描述鄉村聲音的古詩,讓孩子們在吟詠之中感受鄉村的特有音樂。

第三步,體會鄉村生活的忙碌而又閒適恬靜,體會詩人對鄉村生活的嚮往和熱愛,這是本課的難點,在處理上我採取了三步走的策略,先引導孩子們通過朗誦,抓住“才 又”二字感受農民生活的忙碌;再將三四句與一二句聯絡起來,將農民的生活與美麗的畫面、美妙的音樂聯絡起來,讓孩子們在誦讀中感受鄉村生活是美好的、是忙中有樂的、是富有詩意的;最後再引入詩人翁卷的資料,讓孩子們知道詩人的一生都是怡情山水,以寫詩為樂,加之詩人的家鄉永嘉正是地處江南,這讓詩人對江南鄉村更是多了一份特殊的情感,孩子們瞭解了這些之後,自然能感同身受。教師則相機引導孩子們包含深情,背誦全詩。

第三板塊先引入描述古代鄉村兒童生活的古詩一組,點燃孩子的熱情,激發寫作的靈感,在一番誦讀之後,讓孩子們將自己腦中的畫面、心中的情感訴諸筆端。

縱觀全課,三三制的教學步驟簡潔流暢,有收有放,有疏有密,有詳有略,先入生活,入文字,入文字,後出畫面,出音樂,出情感,整個設計抓住了文字,依託了文字,關注了文化,較好的把握了單元目標與文字細讀的關係,基本能達成課堂教學目標。

第3篇

上課伊始,根據在第一課時學生學習生字新詞、讀通、讀順課文,理清課文脈絡的基礎上,我以複習生字詞為目的引出學生說出“我們幹了一件愚不可及的蠢事”。然後引導:假設現在我們就是那一行遊客,跟著嚮導一起上島,看看在島上我們都做了什麼蠢事。回想自己所做的一切,覺得哪些行為已經是愚不可及?仔細讀課文找出有關內容,細細體會。

2、找出有關句子,說說自己是怎樣愚不可及的?把你的體會批註在書上。

我先引導學生推敲文字中的“欲出又止”和“躊躇不前”兩個詞感受小綠龜的處境,讀懂文字傳遞的資訊。然後提出問題:試想一下,弱小無助的幼龜面對如此凶猛的天敵,又是啄又是拉,處境多麼危險啊,此時你的心情是怎麼樣的?帶著這樣的感受一起來讀這段話!

學生通過讀,充分理解這段語言傳遞給我們的資訊了:我們真是愚不可及啊!緊接著,我引導學生想象補充,個性閱讀文字,體會遊客與嚮導截然不同的態度。我設計了四個引讀問題。

1、如果你就在現場,面對這樣緊張的一幕,你又會怎麼做?那麼同伴,嚮導又是什麼反應?體會我、同伴、嚮導的對幼龜處境的不同態度。

2、沙灘上真的沒有事嗎?(不是)是啊!我們著急,擔心,揪心,可向導卻若無其事,誰來讀讀嚮導說的話?

在我們眼裡嚮導是個什麼樣的人?那我就要採訪一下向導,看他怎麼說?

3、此時,我和同伴對嚮導所說的“自然之道”是怎麼理解的?

4、嚮導的冷淡,招來了同伴的一片的呼喊!同伴們會怎樣呼喊呢?你能用自己的話來勸勸嚮導嗎?再分角色朗讀。

(這段設計,體現學生個性的閱讀文字,體會文字,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在想象中充實閱讀體悟,通過生生交流,師生交流,分享別人的.智慧與成果,提高自己的認識,如能產生思想上的共鳴,這更是閱讀的一種樂趣。)

三、圖文結合讀,通過比較分析再讀,體會結局的殘忍。

這一環節的教學,我採用教師範讀,學生結合多媒體課件展示的畫面讀中想像,想象後再朗讀文字,補充文字,通過讀去填補文字中人物的情感、思想,通過想象讓學生走進文字、甚至超越文字。

如:我在出示“不一會,數十隻食肉鳥吃得飽飽的,發出歡快的叫聲,響徹雲霄。”這段文字的同時,我還展示了食肉鳥啄食幼龜的動畫,並配有食肉鳥響徹雲霄的叫喊聲,我問:看到這樣的畫面,聽到這樣的聲音,你的心情如何?嚮導的心情呢?我們再把書讀進心裡:嚮導心裡難受極了:(學生髮揮想象填補心裡的想法)

是啊,嚮導心理難受極了,我們救了一隻,卻傷害了無數只。

終於,嚮導發出了悲嘆:“如果不是我們,這些海龜根本就不會受到傷害。”

現在我們再來回想一下向導之前說的那句話(出示嚮導的話:“嚮導卻若無其事地答道:“叼就叼去吧,自然之道,就是這樣的”齊讀)還會指責他嗎?現在你該如何體會“自然之道”的含義?(大自然生存的方式)

學生寫完後交流,教師小結:我們都感受到了人如果遵循自然之道,就會保護幼龜,如果人違背自然之道,就會傷害幼龜。(板書:人違背遵循)這篇課文按事情發展的順序寫了我們好心辦壞事的故事。孩子們那,我們“我們只有遵循自然之道,才能使人類與自然和諧共存”。

為了鞏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進一步理解,我還設計了拓展延伸內容,讓學生內化“道”。師:回顧我們學過的課文,你還知道哪些違背“自然之道”的事情嗎?我們之前學過的,《一個小村莊的故事》《拔苗助長》《我要的是葫蘆》《“打掃”森林》,都是講自然之道的課文。學生講述自己生活中的自然之道的事例。

教師總結:其實,大自然的萬事萬物都有生存的規律,如果我們違背規律做事,就會得到與願望相反的結果。如果我們遵循自然之道,就能與自然和諧共存。

1、把故事講給家長聽,和家長一起探討有關自然之道的事情。

2、收集有關人類從大自然中受到過哪些啟發,有什麼發明創造的資料。

第4篇

?黃河的主人》是蘇教版第八冊教材中的一篇講讀課文。作家袁鷹在文中寫了自己在黃河上所見到的有關景象:艄公在滾滾的黃河上,憑著一根竹篙和羊皮筏子自由而鎮靜地出沒於驚濤駭浪之中,頓生讚美之情,用抒情的筆法著力讚頌了艄公的勇敢、沿著、鎮靜、機敏。作者運用語言老道、氣勢磅礴,更突出的是作者通篇運用一種反襯烘托的手法,從不同的側面來讚頌羊皮筏子上的艄公。文章的末尾直接抒胸意,讚頌艄公的偉大。

根據文章的特點,教學中我從以下幾方面入手來體現作者的意思,表達文章的主體意思:

一、 建構聯絡,多角度、多側面來了解說明有關內容。

文章對於黃河的介紹不是很多,但語言精煉,學生理解上有一定困難,學生對黃河的情況也會有許多的疑惑,有這樣、那樣的問題,這就需要調動學生從多角度,從課外去全面地瞭解黃河,建構多學科的課內外相聯絡的一個大課堂,鼓勵學生從社會、地理、文學等方面全面地瞭解黃河,教學時適時引導學生想像,學生就能輕而易舉地在自己的頭腦中構建了自己的滾滾黃河。

本文文筆優美,以讚頌艄公為主線,教學中我始終緊扣讚頌艄公這條主線,通過多種形式的讀,引導學生從文章的表層逐漸走向文章的核心,真正地做到了由淺入深,逐層深入,讀是理解內容的最有效的手段,同時也是最終目的,理解的程度如何最終體現在讀的表現上,讀得好了,理解勢必到位,也就是在讀中求感悟。開始從讀通文章開始,到精讀文章的第一段聯絡文章的主線,引導學生思,體會黃河的壯觀,而艄公更偉大,感受深入一層,又細讀羊皮筏子的段落,再對比、思考,體會艄公更加偉大,又激起一層浪,情到深處。以讀來讓學生展示內心的真情,頌艄公、敬艄公,水到渠成。

三、緊扣內在的“語言”,引導學生領會作者的“語言”。

學生學語文學什麼,僅僅是一兩個好詞,兩三句佳句嗎?更重要的作者的語言,作者的文學語言和作者的寫作方法,這些一定要引導學生去仔細品味、領悟,因為這些是學生學習的根本,是終生受益的知識,而不僅是一兩個死板的詞條。用語言是學語文的宗旨目的。對這篇文章而言,作者除了生動的文字語言,在寫作上,這篇文章採用對比、反襯的方法來烘托艄公的偉大,這一點教師在教學中一定要讓學生去通過各種方式體會到,也許不需要直接用語言表達叫什麼方法,一定要讓學生體會到這種方法的好處,有何優點。教學中,我就有意地安排了幾組對比朗讀:

2、羊皮筏子的輕小與讚美艄公,通過反覆的對比朗讀,使學生深深地體會到,作者寫黃河的壯觀,羊皮筏子的輕小不是浪費筆墨,不是廢話連篇,而是作者匠心獨運,高明之處。

學生從領會開始,也許就在他的以後的文章中不自覺的運用了進來,這樣不是錦上添花、學以致用,學活語文嗎?

第5篇

?飛向藍天的恐龍》是一篇科普文章,主要向人們介紹了科學家們根據研究提出的一種假說:鳥類很可能是一種小型恐龍的後裔。20世紀末,我國科學家在遼西首次發現了儲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為人們想象恐龍飛向藍天、變化為鳥類的演化過程提供了證據。文章既揭示了科學家們在古生物研究方面的重大發現,也向學生開啟了一扇探索古生物的科學之門,喚起他們對科學的濃厚興趣。

1.通過預習,讓學生認識13個生字,會寫15個生字,正確讀寫本課詞語。

通過反覆讀課文,運用小組合作學習,瞭解恐龍飛向藍天的演化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起學生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

教學難點:引導學生體會課文語言準確生動的表達特點。

“教有多法,但無定法。”在本課中主要採用情景教學法、多媒體輔助法和小組合作法進行教學。通過展示課件讓學生身臨其境,情寓其中,從而激起熱愛科學、探索求知的濃厚興趣,並讓學生在讀中感悟、品味,更好地理解課文。

讓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自覺主動地學習,遵循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三為主原則,引學生自主探究,合作學習。

②文中有大量描寫恐龍和鳥類的詞語,讀準這些詞語。③思考剛才提出的問題,說說你讀懂了什麼?

⑤恐龍和鳥類,一個天,一個地,這兩者應該是毫不相干的吧?(理解“毫不相干”)那它們有什麼關係?

1.輕聲的讀第一自然段,找出介紹恐龍和鳥類的句子,想想它們之間有關係嗎,找到告訴了人們重要資訊的一句話,

在中生代時期,恐龍的一支經過漫長的演化,最終變成了凌空翱翔的鳥兒。

2.抓住“一支”、“漫長的演化”等詞語,體會語言表達的準確性。

我國科學家在遼寧西部首次發現了儲存有羽毛印痕的恐龍化石,頓時使全世界的研究者欣喜若狂。遼西的發現向世人展示了恐龍長羽毛的證據,給這幅古生物學家們描繪的畫卷塗上了“點睛”之筆。

同學們,作者用真實的證據證實了,恐龍變成鳥的假說。但是恐龍是如何演變成鳥兒飛向藍天的,我們下節課再研究。

第6篇

?和時間賽跑》是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國小語文第八冊第十一組課文中的一篇記敘文,主要敘述作者小時侯因外祖母去世而過分憂傷,爸爸媽媽為早日結束他的哀痛,告訴他外祖母永遠不會回來了。從此,他感到時間過的飛快,感到著急和悲傷。為此,他常常和時間賽跑,養成了和時間賽跑的習慣,並使他在最後的幾十年裡受益匪淺,並捂出了一個成功的祕訣,那就是:假若你一直和時間賽跑,你就會獲得成功。

本節課訓練重點是理解文中父親說的話、有關珍惜時間的諺語和文章最後一段話,明白其中蘊含的道理,本課難點是通過文中具體事例明白時間可以爭取的道理,從而養成珍惜時間的習慣,這也是本課的教學目標。

由於四年級的學生有了一定的理解分析能力,根據課文內容和我班學生思維比較活躍的特點,教學時可以指導學生讀文體驗並展開探究的方法理解課文內容,然後讓學生聯絡自己的親身經歷或所見所聞談體會,感受時間的珍貴,形成珍惜時間的價值觀念和情感體驗。

培養學生良好的人文素養、語文素養以及合作探究精神、創新精神,是新課程標準的重要理念,為了實現這一目標,同時也為體現新課程標準中知識和能力、情感與態度、過程與方法三個維度的統一,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構建開放而有活力的語文課堂。教學時我採取引導法,以課文題目為切入點引導學生質疑,然後組織學生討論探究並體驗,最後結合實際進行閱讀反思談體會和收穫,從而體現教師的主導性和學生的主體地位,體現語文課堂的開放性和語文課與社會、與人生相結合的特點。

愛因斯坦說過:“問題的提出往往比解答問題更重要。”由於文章題目就是文章的文眼,所以上課伊始,我就引導學生從題目入手質疑,提問:作者為什麼要和時間賽跑?“我”是怎樣和時間賽跑的?邊學習邊解決問題。接著我讓學生快速的瀏覽課文,找出“外祖母去世後,爸爸看到我哀痛的樣子和我說了什麼話,畫在書上。”

探究定向後,我用信任而具帶鼓勵性的語言引導學生反覆爸爸的話,自主探究,學生在尋求答案的過程中難免碰壁或者片面,這時我再讓學生小組討論,學生有自主探究轉為合作探究。

學生通過讀文自主探究、小組合作探究明白了:爸爸的話。並從這些普普通通的生活事例中體會到了時間的一去不復返。學生在對文中“一寸光陰一寸金,寸金難買寸光陰”等諺語的探究理解中體會到了時間的珍貴和飛快。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合作探究之後,問題基本明朗化,這時我提問:“作者體會到了時間過的飛快,他當時的心情是怎樣的呢?”根據學生的回答自然過渡到和時間賽跑,這時順學而導“課文圍繞和時間賽跑寫了哪幾件事,用①②③標出”讓學生通過討論和交流來體會珍惜時間的意義,最後讓學生明白要節約時間,在有限的時間裡做更多的事情,從而體會文章的最後一段話,這時上課時提出的問題已經解決了。

新《課標》要求語文教學要加強對學生進行朗讀訓練,不但要從朗讀技巧上指導,而且要引導學生入情入境,表達出思想感情。所以在學生探究理解過程重,我及時引導學生進行朗讀體驗,邊讀邊議。

新課程標準要求:語文課要具有開放性和探究性,所以在學生讀懂課文內容並理解體驗後,我再讓學生交流自己的體會和感受,最後由教師總結全文。

學生在討論探究中,我相機板書,我的板書是這樣的:

這個板書一方面展現了文章的主要內容,一方面展示了文章敘述順序,為下一組瞭解文章的順序這一訓練重點做好了鋪墊,同時也反映了作者珍惜時間價值觀的形成過程和情感態度的轉變過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