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有關計算機教案計算機的教案3篇 "教你如何打造優秀計算機教案"

本文將重點介紹有關計算機教案的編寫,為教師們提供一些應用於計算機教育課程的教案資源,助力學生更好的掌握計算機技能。

有關計算機教案計算機的教案3篇

第1篇

2.通過用計算器求立方根,培養學生的類比思想,提高運算能力;

3.利用計算器求立方根,使學生進一步領會數學的轉化思想;

4.通過利用計算器求值體驗現代科技產品迅速、精確的功能,激發學習、探索知識的興趣

前面我們學習了用計算器求一個數的平方根,現在我們回憶一下計算器的使用方法.如何利用計算器求一個數的平方根?操作步驟?

在七年級學習了用計算器求一個數的平方或立方的方法?(由學生回答操作過程,並對比兩者的差別與聯絡)

對於用計算器求一個數的平方根的方法我們已經熟悉了,那麼如何用計算器器其一個數的立方根?與求平方根有何區別和練習?

對於求立方根和平方根的操作過程基本相同,主要差別是在開方的次數上,因此要注意其立方根時開方數是3。

分析:求解時要用到 上方的鍵 ,因此要用到“2f”功能鍵轉換。

小結:從這道題刻一個觀察出用計算器求立方根和平方根十分類似,區別是在倒數第二步的按鍵將 改為改為 ,只是次數不同。

小結:由於計算器的結果較精確小數的位數較多,在遇到開方開不盡的情況下,如無特殊說明,計算結果一律保留四個有效數字。

今天學習了用計算器求一個數的立方根,求立方根的方法與平方根的方法類似,但要注意開方次數。做題要細心仔細,嚴格按照步驟操作。

有關計算機教案計算機的教案3篇

第2篇

2、學生知道什麼是計算機軟體,瞭解計算機軟體的作用。

我們知道計算機又叫資訊處理機,因為它處理資訊的能力很強。那麼,同學們你們知道這樣高效能的機器它究竟是由哪些部件組成的呢?

1、先請同學們自己看書p.4-p.7上半部分,邊看書邊思考:

2、指名學生回答問題①,教師補充說明並注意糾正。

學生答後,追問:誰來用自己的話說一說什麼計算機的硬體和軟體?

教師說明:硬體是指看得見、摸得著的部件,像滑鼠、顯示器、印表機等;軟體是用來指揮計算機工作的命令語言,它是看不見、摸不著的,但離開了軟體,計算機就不能正常工作。若計算機只有硬體,就好比人有身體,卻沒有知識和思想,還不能為人們做事,要讓它“活”起來,還要讓它掌握“知識”、形成“思想”--這就是軟體。

從外觀上看,計算機由主機、顯示器、鍵盤、滑鼠器和音箱等部件所組成。

從功能上看,計算機的硬體主要包括中央處理器、儲存器、輸入裝置、輸出裝置等。

第3篇

教學內容選用中華人民共和國教育部制訂的《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20xx年4月版)中資訊科技部分的選修模組1“演算法與程式設計”第一章的第一課“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時數為1課時(45分鐘)。《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建議“演算法與程式設計”模組在高中二年級第一學期或以後開設。

根據20xx年4月版《普通高中技術課程標準》的闡述,“演算法與程式設計”是普通高中資訊科技的選修模組之1,它的前導課程是資訊科技的必修模組“資訊科技基礎”。學生在“資訊科技基礎”模組裡已經學習了計算機的基本操作,掌握了啟動程式、視窗操作和文字編輯等基礎知識。學生可以利用上述的基礎知識,用於本節課的啟動visual basic程式設計環境,輸入程式程式碼,執行程式等操作。本節課“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是“演算法與程式設計”模組的第一節課,上好這節課是使學生能否學好“演算法與程式設計”這一模組的關鍵。本節課的教學目的是讓學生理解分析問題、設計演算法、編寫程式和除錯程式等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認識其在演算法與程式設計中的地位和作用,它也是後續課程如模組化程式設計、各種演算法設計等課程的基礎。

與本節課相聯絡的舊知識是計算機的基本操作中滑鼠、鍵盤操作,啟動、關閉程式,視窗、選單操作和文字編輯等基礎知識,還有解決數學問題的步驟等知識。

1、讓學生了解演算法、窮舉法、程式設計語言、編寫程式和除錯程式等概念。

2、讓學生知道對現實問題的自然語言的描述,特別是類似程式設計語言的自然語言描述。

3、讓學生理解分析問題、設計演算法、編寫程式、除錯程式這一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步驟,認識其在演算法與程式設計中的作用。

1、培養學生髮現舊知識的規律、方法和步驟,並把它運用到新知識中去的能力。

3、培養學生合作、討論、觀摩、交流和自主學習的能力。

通過“韓信點兵”這個富有生動情節的例項和探究、講授、觀摩、交流等環節,讓學生體驗用計算機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

本節的重點用計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分析問題、設計演算法、和上機除錯程式等步驟。用計算解決問題的過程中的分析問題、設計演算法也是本節的難點。

3、印刷《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活動表(見附1)。

讓學生在人工解題中發現分析問題、設計演算法等步驟,並把它應用到用計算機解決問題中去,這是構建主義中知識遷移的方法。本節課還採用了探究、講授、觀摩、交流、閱讀材料等多種教學活動的有機結合的方法。

教師:“在科技發達的今天,我們到處都可以看到計算機的蹤影,感受到計算機給學習、生活帶來的方便。然而,在驚歎計算機的神奇和享受的歡樂的時候,你是否瞭解計算解決問題的基本過程?有沒有思考過其中的奧妙呢?下面我們先看一個古典的問題:”

學生觀看約1分鐘的電視劇《漢劉邦》片斷,內容大致如下:

“韓信是我國西漢初著名的軍事家,劉邦得天下,軍事上全依靠他。韓信點兵,多多益善,不僅如此,還能經常以少勝多,以弱勝強。在與楚軍決戰時韓信指揮諸侯聯軍,在垓下十面埋伏,擊敗楚軍,楚霸王項羽因此自殺。”

片斷結束時螢幕出現“韓信點兵”問題:“相傳漢高祖劉邦問大將軍韓信統御兵士多少,韓信答說,每3人一列餘1人、5人一列餘2人、7人一列餘4人、13人一列餘6人……。劉邦茫然而不知其數。你呢?”

“韓信點兵”問題1:求整除3餘1、整除5餘2、整除7餘4的最小自然數。

把全班分成16個學習小組,每個小組的同學一起探究、討論問題。利用已學過的數學知識找出題目已知什麼求什麼、明確已知和未知之間的關係和寫出求解問題的解題步驟。並填寫《計算機解決問題的過程》教學活動表中的“探究問題記錄表”。如下:

探究問題記錄表分析問題(找出已知和未知、列出已知和未知之間的關係)寫出解題步驟結果

給5分鐘學生討論,教師在這過程中到各學習小組中,引導個別學習小組分析問題、寫出解題步驟。

教師提問2~3個同學,從中逐漸引匯出類似如下的分析問題和解題步驟,並給出演算法的概念。

分析問題(找出已知和未知、列出已知和未知之間的關係)寫出解題步驟

教師解釋第3步“另x為x+1”並指出它與數學中的區別,並從上面的解題步驟中總結出窮舉的演算法。

教師:“剛才有些同學把題目解出來了,答案是67,韓信作為大將軍,統率士兵當然不止67人,下面我們來解決一個數據量稍大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