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認識計算機教案4篇 「探索計算機教育的未來」:認識計算機教案

《認識計算機教案》是一份面向初學者的計算機教學資料,涵蓋了計算機基礎知識、作業系統、辦公軟體等方面的內容,並提供了例項操作與練習題。該教案適合於在學校、培訓機構等場所使用,幫助初學者快速掌握計算機基礎知識。

認識計算機教案4篇 「探索計算機教育的未來」:認識計算機教案

第1篇

師:老師給同學們帶來了很多禮物,猜猜看是一些什麼禮物,《3、認識資源管理器》教案。其實禮物就在同學們的電腦裡面,請開啟"桌面"上的"禮物"資料夾去看看。

生:學生開啟桌面上的"禮物"資料夾,檢視各種型別檔案。

師:我們這節課就來學習管理檔案和資料夾的工具--"資源管理器"。

師:看看哪個小朋友最能幹,先把"資源管理器"找到,並開啟。

師:開啟資源管理器的方法很多,方法一:單擊"開始"選單,依次選擇"程式"子選單中的"資源管理器"命令,就可以開啟資源管理器。方法二:在任何資料夾的右鍵選單中選擇"資源管理器"命令就能開啟資源管理器視窗。方法三:在工作列的"開始"按鈕上單擊滑鼠右鍵,在快捷選單中選擇"資源管理器"命令。方法四:按住shift鍵,在任何一個資料夾圖示上並雙擊滑鼠右鍵就可開啟"資源管理器"視窗,並直接進入該資料夾,教案《《3、認識資源管理器》教案》。

師:現在我們已經知道了很多種開啟資源管理器的方法,學生實踐創作,教師給予點評。

教師指導學生梳理總結開啟資源管理器的方法,鼓勵學生繼續探尋其他開啟資源管理器的方法。

師:你能給"資源管理器"視窗的各部分找一個合適的名字嗎?(大螢幕出示:標題欄、選單欄、狀態列、工具欄、資源管理器的工作區)

學生四人小組討論各部分的名稱,交流識記視窗各部分的名稱。

1、教師指導學生認識各部分的名稱,講解標題欄、選單欄、狀態列、工具欄、資源管理器的工作區功能。

2、資料夾框中顯示了計算機中的磁碟或資料夾;有的資料夾或磁碟前會出現"+"號或"-"號。

3、在資源管理器右側的`當前資料夾內容視窗中,資料夾的顯示方式有四種。

教師梳理總結資源管理器中的標題欄、選單欄、狀態列、工具欄、資源管理器的工作區。鼓勵學生去探尋各部分的功能。

師:使用"自定義資料夾"命令能使資料夾檢視看起來更像一個web頁面,還可以為資料夾新增背景圖案和進行字型設定。

2、我們經常要對資料夾進行各種操作,如複製、貼上、重新命名等,在進行這些操作之前,首先應該選中要操作的一個或多個檔案物件,選中文件夾的方法很多,教師逐一介紹。

教師梳理總結用"自定義資料夾"命令改變資料夾的風格;選中資料夾的多種方法;複製和剪下檔案的操作要領。引導學生拓展檔案的其他操作。

認識計算機教案4篇 「探索計算機教育的未來」:認識計算機教案 第2張

第2篇

“認識資訊世界”是國中資訊科技課程的第一課,內容有資訊的概念、資訊的特徵、資訊的作用。如何讓學生把握資訊的本質特徵是掌握概念的關鍵。因為“資訊”這個詞雖然平常大家都經常聽到,如資訊社會、資訊時代、資訊爆炸等等,但到底什麼是資訊,學生就講不清了,而且資訊這個概念非常抽象,對於七年級學生來講有一定的困難。如何讓學生把握資訊的本質特徵是掌握概念的關鍵,必須讓學生從感性上去認識,再由資訊過渡到資訊科技,讓學生了解到資訊科技在現代社會的重要性,從而增強學生學好資訊科技這門課的決心。

3.知道資訊在人類社會中的作用以及懂得利用資訊為人類服務。

3.激發資訊科技的興趣,養成主動學習資訊科技的積極態度和習慣。

①師:“今天是我們的第一節課,大家知不知道我們這門課叫什麼?”

②師:為什麼以前叫電腦課,現在改為資訊科技課,什麼是資訊、什麼是資訊科技?(教師設疑)

2.播放課件:多媒體圖片和錄影(古代烽火臺資訊的傳遞、報紙新聞摘選、電視宣傳廣告、一些商品的商標等例子)

生答:古代戰事傳遞,奧運報道、娃哈哈、蒙牛、伊利牌等產品的廣告。

總結歸納“資訊”的概念:剛才大家從圖片、影像和文字中感受到的東西就是我們從這些媒體中得到的資訊。事實上,我們在現實生活中,無時無刻都在接觸資訊。對人類而言,五官能直接感受到的'一切,比如你所讀過的書,你所聽到的音樂,你所看到的事物,你所嗅到的氣息,你所想到的問題,你所做過的事情等,這些都是資訊。廣義地說,一切存在都是資訊。除了人類五官所能直接感受到的以外,我們通過各種手段、各種儀器感知到的一切也都是資訊。誰能用一句話來總結什麼是資訊嗎?

師:(補充)資訊是對事物的狀態、特性和運動變化,以及事物之間相互作用和聯絡的客觀描述。

師:你們在生活周圍中曾獲得過哪些資訊?(教師可引導學生從電視、報紙、廣播、網際網路、家庭、學校、社會等各方面回答。)

生答:學習生活用品、汽車、交通、動畫片、電視劇預告等等。

師:我們會發現,資訊有一些共同的特徵。現在讓我們一起來看看,資訊有哪些特徵?怎樣才是資訊呢?

播放課件:特徵一:當我們在傳遞資訊時,有的要通過紙張來傳遞,有的是刻在光碟上,還有的是靠我們的大腦來記憶儲存資訊,當我們需要資訊時,就從這些儲存資訊的載體獲取資訊。不管我們怎樣傳遞資訊,資訊總是要依附在一定的介質上,這說明資訊有怎樣的特性呢?

第3篇

1.能說出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及工作原理,並能歸納總結程式設計語言的發展歷程。

2.通過小組合作探討計算機的工作流程,提升邏輯思維能力。

3.通過學習計算機的工作原理,感受計算機執行工作的奧祕,培養探索精神。

?重點】計算機的基本組成、工作原理與程式設計語言的發展。

提出問題:在以往的學習中我們都接觸過哪些常用的資訊處理軟體?【word、excel、powerpoint、photoshop等】

教師總結:這些資訊加工軟體都是現成的程式,這些程式解決了我們生活中的通用問題,計算機為什麼這麼聽程式的話?它是如何進行工作的呢?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認識計算機與程式。

(1)計算機工作流程是怎樣的?【由中央處理器控制呼叫儲存器中的程式和資料,執行開機程式規定的一系列指令後,在輸出裝置上輸出提示資訊,等待使用者通過輸入裝置讓計算機執行新的指令】

(2)流程中提到了哪些工作部件?【中央處理器、儲存器、輸入裝置、輸出裝置】

教師總結:中央處理器簡稱cpu,它能向其它部件發出指令並控制其他部件進行資料傳輸;儲存器是用來存放資料的;輸入輸出裝置是用來輸入和輸出資料的。

(2)記憶體與外存哪個能與cpu直接進行資料傳輸?【記憶體】

教師總結:儲存器有記憶體和外存之分,外存是存放程式和資料的倉庫,可以長期大量地儲存資訊。記憶體通常位於系統主機板上,cpu可直接與之交換資訊,要執行的程式與資料只有調入記憶體後方可執行。

佈置任務,以資訊科技小組為單位,限時5分鐘,討論生活中我們常見的外儲存及輸入輸出裝置有哪些?【外存裝置:u盤、硬碟、光碟等;輸入裝置:滑鼠、鍵盤等;輸出裝置:顯示器、印表機等】。

教師總結:生活中有很多的領域都在使用計算機,會涉及到各種各樣的儲存、輸入、輸出等裝置,要善於思考這些裝置屬於哪種裝置範疇。

教師講解:計算機在工作過程中要按照一定的目的去執行就必須給它明確的指示,而這些指示就是計算機能夠聽懂的'程式語言。

(1)計算機程式語言有哪些?【機器語言、組合語言、高階語言】

(2)能被計算機直接識別的程式語言是哪個?【機器語言】

(4)機器語言為什麼採用二進位制來表示?【因為計算機中採用了大量的積體電路,儘管電路複雜,但是工作時每段電路只有兩種狀態,即開或關。正好可以用二進位制數碼0、1來表示相應的開關電路】

教師展示一段機器語言與組合語言,提出問題:哪個語言更加通俗易懂?【組合語言】

教師總結:機器語言難學難記又難用,於是計算機工程師把1、0程式碼轉換為有意義的字元程式碼,便有了組合語言,它與機器語言一樣,同屬於低階語言。隨著計算機的發展,工程師們相繼開發出許多貼近人們閱讀理解習慣的高階語言系統,如basic、pascal、c、visual basic等。但是用髙級語言編寫的程式需要經過編譯轉換為機器語言程式,才能被計算機執行。

同桌兩人探討,在進行1+1=2的運算時計算機的工作流程是怎樣的?

教師巡視指導,指導要點:資料傳輸的過程是否正確。

?先通過輸入裝置輸入“1+1”,資料儲存到儲存器中,中央處理器在記憶體中調取資料和運算指令進行運算,將運算結果存放在儲存器中,最後由輸出裝置輸出結果】

小結:師生互動總結計算機的組成、工作原理、程式語言的發展。

第4篇

教學目的:認識什麼是計算機病毒,計算機病毒的種類和防治

從廣義上定義,凡能夠引起計算機故障,破壞計算機資料的程式統稱為計算機病毒。直至1994年2月18日,我國正式頒佈實施了《中華人民共和國計算機資訊系統安全保護條例》,在《條例》第二十八條中明確指出:"計算機病毒,是指編制或者在計算機程式中插入的破壞計算機功能或者毀壞資料,影響計算機使用,並能自我複製的一組計算機指令或者程式程式碼。"

1988年發生在美國的"蠕蟲病毒"事件,給計算機技術的發展罩上了一層陰影。蠕蟲病毒是由美國cornell大學研究生莫里斯編寫。雖然並無惡意,但在當時,"蠕蟲"在internet上大肆傳染,使得數千臺連網的計算機停止執行,並造成鉅額損失,成為一時的輿論焦點。 最初引起人們注意的病毒是80年代末出現的"黑色星期五","米氏病毒","小球病毒"等。因當時軟體種類不多,使用者之間的軟體交流較為頻繁且反病毒軟體並不普及,造成病毒的廣泛流行。後來出現的word巨集病毒及win95下的cih病毒,使人們對病毒的認識更加深了一步。 最初對病毒理論的構思可追溯到科幻小說。在70年代美國作家雷恩出版的《p1的青春》一書中構思了一種能夠自我複製,利用通訊進行傳播的計算機程式,並稱之為計算機病毒。

未經授權而執行。一般正常的程式是由使用者呼叫,再由系統分配資源,完成使用者交給的任務。其目的'對使用者是可見的、透明的。而病毒具有正常程式的一切特性,它隱藏在正常程式中,當用戶呼叫正常程式時竊取到系統的控制權,先於正常程式執行,病毒的動作、目的對使用者時未知的,是未經使用者允許的。

1.傳染性 計算機病毒可通過各種可能的渠道,如軟盤、計算機網路去傳染其它的計算機當你在一臺機器上發現了病毒時,往往曾在這臺計算機上用過的軟盤已感染上了病毒,而與這臺機器相聯網的其它計算機也許也被該病毒侵染上了。是否具有傳染性是判別一個程式是否為計算機病毒的最重要條件。

2. 隱蔽性 病毒一般是具有很高程式設計技巧、短小精悍的程式。通常附在正常程式中或磁碟程式碼分析,病毒程式與正常程式是不容易區別開來的。病毒一般只有幾百或1k位元組,而pc機對dos檔案的存取速度可達每秒幾百kb以上,所以病毒轉瞬之間便可將這短短的幾百位元組附著到正常程式之中,使人非常不易被察覺

3. 潛伏性 大部分的病毒感染系統之後一般不會馬上發作,它可長期隱藏在系統中,只有在滿足其特定條件時才啟動其表現(破壞)模組。只有這樣它才可進行廣泛地傳播。例如:黑色星期五,“peter-2"在每年2月27日會提三個問題,答錯後會將硬碟加密。著名的"黑色星期五"在逢13號的星期五發作。國內的"上海一號"會在每年三、六、九月的13日發作。

4. 破壞性 良性病毒可能只顯示些畫面或出點音樂、無聊的語句,或者根本沒有任何破壞動作,但會佔用系統資源。 惡性病毒則有明確得目的,或破壞資料、刪除檔案或加密磁碟、格式化磁碟,有的對資料造成不可挽回的破壞。

5. 不可預見性 從對病毒的檢測方面來看,病毒還有不可預見性。不同種類的病毒,它們的程式碼千差萬別,但有些操作是共有的(如駐記憶體,改中斷)。

整個病毒程式碼雖短小但也包含三部分:引導部分,傳染部分,表現部分:

1、引導部分的作用是將病毒主體載入到記憶體,為傳染部分做準備(如駐留記憶體,修改中斷,修改高階記憶體,儲存原中斷向量等操作)。

2、傳染部分的作用是將病毒程式碼複製到傳染目標上去。不同型別的病毒在傳染方式,傳染條件上各有不同。

3、表現部分是病毒間差異最大的部分,前兩個部分也是為這部分服務的。大部分的病毒都是有一定條件才會觸發其表現部分的。

按破壞性可分為:良性病毒,惡性病毒 按傳染方式分為:引導型病毒、檔案型病毒和混合型病毒。 按連線方式分為:原始碼型病毒、入侵型病毒、作業系統型病毒、外殼型病毒。

⑽執行word,開啟文件後,該檔案另存時只能以模板方式儲存

⒁基本記憶體發生變化 根據上述幾點,我們就可以判斷您的微機和網路是否感染上病毒,如當前流行的病毒,通常也會表現為某些應用軟體經常發生宕機。

破壞可執行檔案,使這些檔案不能正常執行。 破壞檔案資料,造成資訊的丟失。 破壞系統檔案或引導記錄,使系統盤無法引導系統。 破壞硬碟的主引導記錄或分割槽表,使系統資訊丟失。 破壞檔案分配表,造成資料的丟失。 佔用磁碟上的可用空間或在盤上產生坡塊現象,使磁碟可用空間減少。 佔用系統記憶體,使記憶體可用空間減少,造成一些應用程式無法執行。 對整張磁碟或盤上某個扇區進行格式化,破壞磁碟資料。 佔用系統時間,使系統執行速度減慢,降低工作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