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于丹觀後感9篇 《于丹觸動心靈》

《于丹觀後感》是一篇關於著名文化學者于丹的觀後感文章。通過深入分析于丹的思想內涵和對人生、修養的獨特見解,本文旨在引發讀者對於人類文明與個體成長的思考。從丹觀後感》是一篇關於著作以及作者的介紹出發,全文將以深入探討于丹的思想為主線,展現其獨特的智慧和哲學羅曼蒂克來為讀者解讀于丹睿智的思考。

于丹觀後感9篇 《于丹觸動心靈》

第1篇

?感恩教育》的內容很貼近我們的生活,于丹老師講解的也很透徹,不僅教育了孩子,也給我們家長帶來了許多啟示。

節目中講到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和孝心;如何培養孩子的自立、自強、自信。現在每個家庭差不多都是獨生子女,是父母的掌上明珠,爺爺奶奶的心肝寶貝,“含在嘴裡怕化了,捧在手心怕摔了”,生怕他累著了,餓著了,凍著了。在我們的精心呵護下,都成了“小皇帝”,“小公主”,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孩子所有得事情父母都一手包辦,遇到一點點挫折就又哭又鬧,只知道索取,不懂得回報;更別說弄懂“鴉有反哺之義,羊有跪乳之恩”這些小典故了。我覺得做為父母除了要對孩子進行一些道德教育外,更應該言傳身教。童話大王鄭淵潔的作品裡對家長有一句話:閉上你的嘴,抬起你的腿,走你的人生路,演示給孩子看。你什麼都不用說,就是做出樣子來。當別人幫助你時,你微笑地說聲“謝謝”;當別人困難時,你主動伸出你的雙手;要讓孩子知道孝順,光說沒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當著孩子的面孝順自己的爸爸媽媽。孟子說地“老吾老知人之老,幼吾幼之人之幼”就是這個道理。

在物質生活富足的今天,孩子們得到很多物質上的東西,但在精神上卻缺失了最根本的東西,為什麼當下越來越多的人去學習“國學誦讀”,這是一個讓我們每個人都需要思考的問題。

于丹觀後感9篇 《于丹觸動心靈》 第2張

第2篇

星期六早上我和媽媽一同觀看了江西三套于丹老師主講的國小生《感恩教育》講座。于丹老師是從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愛心和自立、自強、自信三個方面來講解的。令我感受最深的是小男孩和蘋果樹的故事。

很久很久以前,有一棵又高又大的蘋果樹,樹上結滿了果子。一個可愛的小男孩,天天到蘋果樹下,他爬上去摘蘋果吃,在樹蔭下睡覺。他愛蘋果樹,蘋果樹也愛和他一起玩耍。後來,小男孩變成了個少年,不再天天來玩耍。一天他又來到樹下,很傷心的樣子。蘋果樹要和他一起玩,男孩說:“不行,我不小了,不能再和你玩,我想要玩具,可是沒錢買。”蘋果樹說:“很遺憾,我也沒錢,不過,把我所有的果子摘下來賣掉,你不就有錢了?”男孩十分激動,他摘下所有的蘋果,一個也不留,高高興興地走了。然後,男孩好久都沒有來看過它。蘋果樹很傷心。有一天,男孩終於回來了,但他十分不開心。樹問他:“你怎麼了?”男孩說:“我的朋友們都成家立室了,我卻連房子都沒有,新娘也不願意嫁給我。”說完,就在樹蔭下哭起來。“抱歉,我沒有房子,”蘋果樹說,“不過你看,我的樹枝又粗又大,你可以把我的樹枝統統砍下來,拿去搭房子”。於是男孩砍下所有的樹枝,高高興興地運走去蓋房子。看到男孩高興起來,樹感到好快樂。可是,男孩比以前更久不回來了。這棵蘋果樹再次陷入孤單和悲傷之中。一年夏天,男孩回來了,樹太快樂了:“來呀!孩子,來和我玩呀。”男孩卻說:“我心情不好,一天天老了,我要揚帆出海,輕鬆一下,你能給我一艘船嗎?”蘋果樹說:“把我的樹幹砍去,拿去做船吧!”於是男孩砍下了它的樹幹,造了條船,然後駕船走了,很久都沒有回來。樹好快樂,但不是真的。許多年過去,男孩終於回來,蘋果樹說:“對不起,孩子,我已經沒有東西可以給你了,生不出果子來了。”男孩說:“我的牙都掉了,吃不了蘋果了。”蘋果樹又說:“我再沒有樹幹,讓你爬上來了。”男孩說:“我太老了,爬不動了。”“我再也沒有什麼給得出手了,只剩下枯死下去的老根。”,樹流著淚說。男孩說:“這麼多年過去了,現在我感到累了,什麼也不想要,只要一個休息的地方。”“好啊!老根是最適合坐下來休息的,來啊,坐下來和我一起休息吧!”男孩坐下來,蘋果樹高興得流下了眼淚。

聽完這個故事讓我不禁想到我們的父母就像這棵蘋果樹一樣呵護著我們,對我們的愛是無私的,不計回報的,父母對我們的教育都費盡心血,可我們平時又是怎樣對待自己的父母呢?想到這些,臉上頓時覺得火辣辣的。

我想我們不僅僅要對父母感恩,也要對我們的教師感恩。老師每天早早到校,把知識傳授給我們,默默地奉獻著,為班裡的事情操盡了心,多麼的累啊!今後我們不能辜負老師對我們的期望,好好學習,以優異的成績來回報老師。

通過這次聽了于丹老師的《感恩教育》講座,讓我深刻地明白了要學會感恩,感恩一切愛我們的人們!

第3篇

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為四個主題,一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二是如何培養孩子的愛心,三是如何培養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四是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自信。其中第一個主題是我最有感觸。

在講第一個主題的時候于丹老師首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顆粗壯的大樹和一個調皮的小男孩,每天小男孩都來找大樹玩,摘幾個果子吃、摘幾片樹葉玩,大樹都不生氣,每天都盼著小男孩來和它玩,大樹一天一天的盼著,但是有一天小男孩不再來找大樹了,又過了很久他已經是個國中的孩子了,小男孩很苦惱的嘆著氣,大樹說:“孩子啊,你怎麼了?”小男孩說:“別人都有錢買新玩具我都沒有。”大樹說:“你把我的果子都摘了去賣錢吧。”於是小男孩每年秋天都來收果子。後來,小男孩於是好久都不來看它,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大樹底下嘆氣,大樹問:“你又怎麼了?”“別人都有錢蓋新房子、娶新娘,我卻沒有。”“那你把我大的樹枝都看下來賣錢吧。”小男孩就照做了。小男孩又是好久不來看大樹,又有一天小男孩又在樹下嘆氣,“你學業也成了,房子也蓋了,還有什麼不滿意的呀?”大樹問,“別人都去海外了,我卻在家裡待著。”大樹說:“你把我的樹幹砍了做船吧!它能帶你去你想去的地方。”於是,小男孩就把樹幹砍了坐船了。有一天小男孩回來了,他已經是一個白髮蒼蒼的老人了,大樹問:“我什麼也沒有了,只是一個大樹樁,你肯定我不願理我了,哎。”“不,我回來,是因為想和你一起晒太陽,這是我的心願,一生的心願。”

父母無私地給予我們這麼多,我們應該懂得珍惜和回報。目前我能回報父母的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學習,不讓父母操心。于丹老師還講了周總理每次回家都給老父親餵飯,然後才自己吃,父親去世後好長時間都爺爺流淚。臺灣一個大老闆都習慣跪著給父母餵飯。

名人尚且如此,作為普通人我們也要孝敬父母,讓他們覺得幸福!

第4篇

感恩教育就是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激,或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的教育。國小生年齡小,喜歡形象直觀的東西,如果我們只是通過幾句話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那恐怕收不到什麼成效。那麼,怎樣對國小生進行感恩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是孩子最親的人,他們一直在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地默默為孩子付出,但孩子們可能不曾細細體會,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回憶一下,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是怎樣對待你的?都為你做過哪些事?他們是否曾做過下面這些事:放學後或天黑了不見你回家,四處尋找;下雨了,為你送雨傘;下雪了,為你送棉衣;你病了,他們趕忙找醫生……當孩子們想到這些事之後,他們就會感覺到親人的關愛。這時,教師可以讓孩子們討論一下,應該怎麼做才能回報親人的愛?

今天的孩子既沒有遭受過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痛苦,也沒有體驗過艱苦奮鬥的艱辛,教師可以組織孩子們看一些抗戰題材的電影,如《地道戰》《地雷戰》《董存瑞》《長征》等,這些影片形象直觀,感染力很強。另外,教師還可以帶孩子們到博物館、紀念館和烈士陵園看一看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用過的手槍,指戰員們用過的雲梯和機槍,烈士們的照片和事蹟以及其他相關的資料等等。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許許多多的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應該學會珍惜。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知恩圖報的美德故事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如韓信受漂母之恩,即以千金相贈;首陽之餓人受趙盾活命之恩,在趙盾危難之際,便捨命相救的故事。孩子們聽了這樣的故事,自然會知曉感恩圖報的美德。

我們常說“教書育人”,感恩教育實際上就是育人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人可以沒有讀過許多書,可以沒有許多知識,但是,他必須懂得做人最起碼的原則——知恩圖報。我們一定要在教書的同時育好人,讓孩子們從小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以後用更多的愛來回報社會。

也許是我們對孩子的愛太無私,以至於孩子對這份愛非但不珍惜,反而感覺父母嘮叨。因此父母要學會做“弱者”,創造機會讓孩子表達他們對父母的愛。如父母不妨告訴孩子,自己工作時會很煩惱、很辛苦,養育孩子也很辛苦。父母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是因為愛他,父母也希望得到孩子的安慰、照顧,等等。一旦父母學會了接受孩子的愛,孩子的價值得到了體現,他們就會懂得孝敬父母,對父母感恩。父母還可以有意識地和孩子一起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如捐獻活動、扶貧活動等等,讓孩子體會他人的辛酸與苦難,讓他們願意儘自己所能幫助別人。

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會離開父母,融入社會。惟有學會感恩,才會更加熱愛生活,關愛他人,收穫平和與快樂。

第5篇

今天,在學校的推薦下,我觀看了黑龍江衛視少兒頻道播放的《于丹講座》,于丹教授告訴了我們如何孝敬父母,建立人格。我聽了之後想到了許多……

于丹是北京師範大學的教授,博士生導師。她的講座栩栩如生,給人一種很親切、舒服的感覺。她向我們描述了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人在社會上的地位和建立人格這三個方面的內容,還舉了好多生動的例子:如胡蘿蔔、生雞蛋、和幹茶葉的實驗,孔融讓梨等小故事,讓我們更容易地領會其中的道理。聽過講座之後,我突然感覺到我們現在的幸福生活是多麼美滿、安逸!因為我們都是獨生子女,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生活,我們每個人都是父母心裡的一塊寶,要什麼,家長就給什麼,從沒說過一個“不”字。可是我們卻不懂得感恩,甚至認為這是天經地儀的事,更別說好好孝敬父母了,多數時候還任性地惹父母生氣!

這個講座讓我突然間長大了,懂得了很多。看著父母每天為我們操心,白髮漸漸出現頭頂,皺紋也刻上面容,心裡感覺一陣酸楚,接下來我們要做的就是好好回報父母,讓他們天天開心。現在我要對我他們說:“爸、媽,我長大了,可以體會你們的良苦用心,也懂得了感恩,現在起我決定要好好孝敬你們,讓你們為我感到驕傲和自豪!”

第6篇

今天早晨,我收看了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主講的中國小《感恩教育》。它令我受益匪淺,是我完美了自己的品質提升了自己的修養,完美自己的人生!

于丹教授是講話極富感染力,所說的話出口成章,令人醍醐灌頂,茅塞頓開。她精煉的語言和高度的概括能力,是人歎為觀止。

孝是什麼?于丹教授用一個寓言故事告訴我們孝就是當父母老了是去陪他們。那個寓言中的樹就如同我們的父母,用他的全部來成就我們的一生。但他們不求回報,只求在他們老時我們能陪在他們身邊。

人一定要有人際關係。在300個國小生中,有百分之五十點七的同學因缺玩伴而獨自一人在家玩電腦、看電視;百分之十三點三的同學喜歡喝保姆、家長等長輩玩;百分之三十六的同學沒有固定的朋友。在生活中,人一定要有朋友,不能在別人心中扮演一個可有可無的角色。

感恩,其實並不是那麼難做到,我們只要學習好,晚上在家時,給勞累了一天的父母倒杯茶,這就是最好的感恩方法。對大自然的感恩你只要保護環境,愛護花草樹木,植樹節那天抽點時間和家人一起去植樹,這就是對大自然最好的回報。

通過看于丹教授的講座,我明白了在人生中最重要的三大點:孝,良好的人際關係,學會感恩。

第7篇

看到一本好書,遇到一位良師益友,觀看一場有益人生的講座,都無疑是一次淨化心靈,提升人格底蘊的難得機會。很幸運週五寶貝從學校帶回一張電視節目播出預告單,是北大教授,文化學者于丹老師的《中國小感恩教育》專題講座。我們一家得以在這個週末,在這樣一個秋日的上午,圍坐在沙發上,用心傾聽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愛心,抵抗挫折感的能力,又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自信。

一直以來我們把自己的孩子寵愛著,嬌慣著,為其遮風擋雨,為其提供最好的條件,只怕她吃苦受累,更怕她受委屈,總想著能給她解決所有問題,然後讓她在人生道路上暢通無阻地行走。一味的付出下,孩子覺得這一切都是天經地義,無可厚非,家長的給予是應該的,不懂得生命的給予和接受都應該是相同。通過講座我懂得了家長應該將感恩習慣的養成教育滲透於日常生活之中。讓孩子從小就浸潤在感恩的環境裡,真心感受,再通過過家長的言傳身教,使之耳薰目染,並內化於人格之中。要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契機對孩子進行教育,如:每天新的知識都是老師教給你的,你要謝謝老師;爺爺每天接送你很辛苦,你要感謝爺爺;奶奶每天給我們做飯,我們一起感謝奶奶;好朋友給你的幫助時,你要謝謝朋友。時時言感謝,事事存感恩。

人一輩子都會遭受遇到不同的挫折困難,怎樣在挫折中修復才是至關重要的。也正如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提到的賴東進,他說,我對生活充滿了感恩的心情,感謝父母給了我生命,感謝苦難的人生,是苦難給了我人生的磨練,給了我這樣一份與眾不同的人生。對於我們孩子同樣也是,如何培養起抵抗挫折能力才是重要的。上次數學考試寶貝只考了89分,她回來情緒非常低落,生怕我們吵她。雖然心裡很氣但我還是控制住情緒,冷靜幫她分析錯誤的原因,最後抱住她,說只要弄懂了題目,仍然是媽媽的好寶貝。結果這次考了一百分,她開心的抱住我說:“我這次成功啦,考了一百分!”這只是人生中一次小小的挫折,但是我們應該培養孩子即使在挫折面前也要分析原因,戰勝自己,做生活的強者。

讓孩子學會感恩父母,感恩老師,感恩每一個關心自己,為自己付出艱辛努力的人們,也讓我自己更加明白在教子路上,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如何心存感恩的心,感恩給予我幫助的每一個人,感恩上天給予我溫暖的家,健康的寶貝,感恩孩子能在外小接受好的老師給予好的教育……就讓我們用善良的心懷感知這個世界,用感恩的心來回報這個世界!

第8篇

感恩教育就是對別人的幫助表示感激,或是樂於把得到好處的感激呈現出來且回饋他人的教育。國小生年齡小,喜歡形象直觀的東西,如果我們只是通過幾句話對他們進行感恩教育,那恐怕收不到什麼成效。那麼,怎樣對國小生進行感恩教育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呢?我認為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

爺爺、奶奶、爸爸、媽媽是孩子最親的人,他們一直在任勞任怨、無怨無悔地默默為孩子付出,但孩子們可能不曾細細體會,教師可以引導孩子們回憶一下,爺爺奶奶和爸爸媽媽是怎樣對待你的?都為你做過哪些事?他們是否曾做過下面這些事:放學後或天黑了不見你回家,四處尋找;下雨了,為你送雨傘;下雪了,為你送棉衣;你病了,他們趕忙找醫生……當孩子們想到這些事之後,他們就會感覺到親人的關愛。這時,教師可以讓孩子們討論一下,應該怎麼做才能回報親人的愛?

今天的孩子既沒有遭受過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痛苦,也沒有體驗過艱苦奮鬥的艱辛,教師可以組織孩子們看一些抗戰題材的電影,如《地道戰》《地雷戰》《董存瑞》《長征》等,這些影片形象直觀,感染力很強。另外,教師還可以帶孩子們到博物館、紀念館和烈士陵園看一看老一輩革命家的題詞、用過的手槍,指戰員們用過的雲梯和機槍,烈士們的照片和事蹟以及其他相關的資料等等。這樣一來,孩子們就會明白,今天的幸福生活是許許多多的革命前輩用鮮血換來的,應該學會珍惜。

幾乎所有的孩子都喜歡聽故事,教師可以選擇一些知恩圖報的美德故事對孩子進行感恩教育。如韓信受漂母之恩,即以千金相贈;首陽之餓人受趙盾活命之恩,在趙盾危難之際,便捨命相救的故事。孩子們聽了這樣的故事,自然會知曉感恩圖報的美德。

我們常說“教書育人”,感恩教育實際上就是育人教育中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一個人可以沒有讀過許多書,可以沒有許多知識,但是,他必須懂得做人最起碼的原則——知恩圖報。我們一定要在教書的同時育好人,讓孩子們從小擁有一顆感恩的心,以後用更多的愛來回報社會。

也許是我們對孩子的愛太無私,以至於孩子對這份愛非但不珍惜,反而感覺父母嘮叨。因此父母要學會做“弱者”,創造機會讓孩子表達他們對父母的愛。如父母不妨告訴孩子,自己工作時會很煩惱、很辛苦,養育孩子也很辛苦。父母把孩子照顧的無微不至,是因為愛他,父母也希望得到孩子的安慰、照顧,等等。一旦父母學會了接受孩子的愛,孩子的價值得到了體現,他們就會懂得孝敬父母,對父母感恩。父母還可以有意識地和孩子一起參加一些公益活動,如捐獻活動、扶貧活動等等,讓孩子體會他人的辛酸與苦難,讓他們願意儘自己所能幫助別人。

孩子總有一天會長大,會離開父母,融入社會。惟有學會感恩,才會更加熱愛生活,關愛他人,收穫平和與快樂。

第9篇

于丹老師在講座中主要是強調我們中國小生在完成必修課的同時,還要懂得孝敬父母,尊敬老師,關心他人,讓每一箇中國小生德、智、體全面發展。

于丹老師首先談到“孝”。百善孝為先,孝是中華文化傳統提倡的行為,一般表現為孝順,孝敬。要對生活充滿感恩的心,感謝父母,尊敬老師。孝不但是外在要求,也是內在的一種責任。

然後談到“仁”。仁就是要學會怎樣處理兩者的關係,要充滿愛心,和善待人。《三字經》裡說道:“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意思是說,人在剛剛出生時,本性都是善良的,性情也很相近,但隨著各自生存環境的變化,每個人的習性就會產生差異。教育孩子要與人和睦相處,懂得一個人的痛苦,由兩個人分擔,痛苦就減少一半,相反,一個人的快樂,兩個人分享,快樂就增加了一半,與人交往,多關愛他人,使自己健康,快樂的成長。

最後談到“自立,自強,自信”。樹立正確的人生觀會直接決定人生的軌跡,孩子的成長不是填鴨式的灌輸,知識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人的經驗和悟性。不要墨守成規,按部就班,而是要在這個處處混沌喧囂的社會中,學會發現其中的有效資訊。

通過於丹老師講的這堂課,讓我明白了一個道理:學生最重要的並不是學習,學會做人才是排在第一位的,如果不會做人的話,就算學習成績再好,也不是一個健全的人。

想想自己,有時爸爸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囉嗦,有時讓我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我總不情願,想到這裡,我不禁感到很內疚,爸爸媽媽為了我,不知操了多少心,受了多少累,我還不知道感恩,總惹他們生氣,傷心,太不應該了。在這裡,我想對爸媽說:“我錯了,我以後要聽你們的話,好好孝敬你們,好好報答你們的養育之恩!”

在以後的生活中,我要改掉以自我為中心的壞習慣,跟同學們一起快樂的學習,樹立自己的遠大目標,樂觀,向上,積極進取,做一個優秀的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