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牡丹亭讀後感5篇

對於原作的深入閱讀能被幫助我們寫好相關的讀後感,在社會愈加發展的當下,很多人都開始閱讀,同時學會了讀後感的寫作,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牡丹亭讀後感5篇,供大家參考。

牡丹亭讀後感5篇

牡丹亭讀後感篇1

“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四百年前,杜麗娘被奼紫嫣紅的園中美景點醒“夢迴啼囀,人立小庭深院,可知我一生兒愛好是天然。”見“春光滿目,不能變數”的美景,更是引發了杜麗娘自我生命意識的覺醒。當她呼吸到在深閨中沒有的自由氣息的時候,又不由將心事和盤托出:

“吾今年已二八,未逢折桂之夫;忽慕春情,怎得蟾宮之客?”

“不得早成佳配,成為虛度青春,光陰如過隙耳”

是啊,在她的那個年代,封建禮教壓制著女性,使她們不具備獨立的人格,很多方面的權利都遭到了剝削。就連杜麗娘,雖貴為官宦小姐實際也不過是養在籠中的鳥雀。實際上,杜寶的家庭裡本來就充滿著腐爛黴臭的氣味,在理學思想的統治下,一切都喪失了自由,喪失了活力,喪失了生命。她的身上套著一個又一個的枷鎖。她因睏乏小睡一會就被認為是行為放縱有失檢點,她的裙子上繡了成雙成對的花鳥,父母也要大驚小怪。就連請一位教書先生都不是為了讓其學習知識接受教育,而是去讓杜麗娘“收其心”服於“理”;年已二八的她竟不知家裡有後花園。

當她身子挪出了閨房,思想就開始越出禮教的限制,她開始叛逆,開始對封建禮教不滿,她的生命意識開始覺醒。遊了後花園的她在此時清楚地意識到,她短暫的青春正在這個封建禮教吃人的年代中慢慢凋零,在禁錮中悄悄枯萎。在不自由的環境裡,她愈是感到青春的珍貴,愈讓她對易逝的青春產生傷感之情,也愈是讓她心痛從而發出了——

“花花草草由人意,生生死死隨人願,便酸酸楚楚無人願”的痛苦呼聲。

可她又能做什麼呢?她沒有勇氣和可能掙脫封建家庭的羈絆,又不肯放棄對幸福自由的追求嚮往。幸而,她尋到了柳夢梅。

杜麗娘因情而夢,因情而病,因病而死,死而復生。杜麗娘的死,是封建禮教的摧殘。但是,死對杜麗娘來說是追求愛情的開始。因為柳夢梅的無懼、對她的深情讓她死而復生。她和柳夢梅的美滿愛情不過是追求自由的載體。它表達出了封建社會的廣大女性對封建禮教的反抗對理想愛情的憧憬。

?牡丹亭》之所以能打動封建社會眾多年輕女子的心靈,主要是因為她真實反映了杜麗娘生命意識的覺醒。

在那個窒息人性的、沉悶的時代裡,這點亮色足以喚起眾多女性心中對青春美麗生命的感慨與珍愛。而其中優美的詞句,都成為千古絕唱,至今感動著中外讀者。

牡丹亭讀後感篇2

?牡丹亭》,早就聽說是一部將戀情寫的不錯的古代作品。我們且來看看它有哪些地方值得我們稱道。

?牡丹亭》中杜麗娘是一個知書答禮的富家小姐,而柳夢梅則是貧窮的文弱書生。文章雖然用極其荒誕的手法,讓杜麗娘死而復生,成就了一段佳話。但我們應該看到,即使他們不是富家小姐或貧弱書生,他們對對方的感情都是真摯的,是賦有責任感的。本書單此一點就值得我們學習。

當代中學生談戀愛,很大成分上都只是遊戲,圖得一時快樂。中學裡勤工儉學的學生還是很少的,大部分學生拿的都是家長辛苦掙來的錢,錢花完了,伸手向家長要,錢便來了,根本是衣食無憂。那些鴛鴦們自然不會考慮到出了中學校門以後的情況,即使明知是分手的結局,也還是樂不可止。培養出真感情的也不是沒有,但結局既然是分手,又何苦要傷了這份感情,要知道,身體上的傷痛不算什麼,心靈上的傷痛是無法彌補的啊!

感情本就是讓人難以琢磨的東西,而感情中的戀情又是一種特例。那是因為責任的存在,如果沒有弄清楚這一點,就不要談戀愛。也有人說:感情是可以培養的。話是不錯,但培養不是玩鬧開心,培養的目的到最後是要負責任的。我說不清楚,只道:那是別人的事,我不管,看不慣也無權過問。語文寫作能力差,也不去思考這些問題,我過的瀟灑快樂。既然沒有戀愛也能快樂,又為什麼一定要選擇戀愛的快樂呢?

牡丹亭讀後感篇3

?牡丹亭還魂記》(簡稱《牡丹亭》,也稱《還魂夢》或《牡丹亭夢》)是明代劇作家湯顯祖創作的傳奇(劇本),刊行於明萬曆四十五年(1617年)。

該劇描寫了官家千金杜麗娘對夢中書生柳夢梅傾心相愛,竟傷情而死,化為魂魄尋找現實中的愛人,人鬼相戀,最後起死回生,終於與柳夢梅永結同心的故事。該劇是中國戲曲史上傑出的作品之一,與《西廂記》、《竇娥冤》、《長生殿》合稱中國四大古典戲劇。該劇文辭典雅,語言秀麗。

女主人公杜麗娘長得天生麗質而又多情善感。她到了豆蔻年華,正是情竇初開的懷春時節,卻為家中的封建禮教所禁錮,不能得到自由和愛情。忽一日,她那當太守的父親杜寶聘請一位老儒陳最良來給她教學授課,這位迂腐的老先生第一次講解《詩經》的“關關雎鳩”,就把杜麗娘心中的情絲觸動了。數日後,杜麗娘到後花園踏春歸來,睏乏後倒頭睡在了床上。不一會見一書生拿著柳枝來請她作詩,接著又將她抱至牡丹亭成就了雲雨之歡。待她一覺醒來,方知是南柯一夢。

此後她又為尋夢到牡丹亭,卻未見那書生,心中好不憂悶。漸漸地這思戀成了心頭病,最終因此與世長辭。其父這時升任淮揚安撫使,臨行將女兒葬在後花園梅樹下,並修成“梅花庵觀”一座,囑一老道姑看守。而杜麗娘死後,遊魂來到地府,判官問明她至死情由,查明婚姻簿上,有她和新科狀元柳夢梅結親之事,便准許放她回返人間。

此時書生柳夢梅赴京應試,途中感風寒,臥病住進梅花庵中。病癒後他在庵裡與杜麗娘的遊魂相遇,二人恩恩愛愛,如漆似膠地過起了夫妻生活。不久,此事為老道姑察覺,柳夢梅與她道破私情,和她祕議請人掘了杜麗娘墳墓,杜麗娘得以重見天日,並且復生如初。倆人隨即做了真夫妻,一起來到京都,柳夢梅參加了進士考試。考完後柳夢梅來到淮揚,找到杜府時被杜巡撫盤問審訊,柳夢梅自稱是杜家女婿,杜巡撫怒不可遏,認為這儒生簡直在說夢話,因他女兒三年前就死了,如何現在能復生,且又聽說女兒杜麗娘的墓被這儒生髮掘,因而判了他斬刑。

在審訊正吊打之時,朝廷派人伴著柳夢梅的家屬找到杜府上,報知柳夢梅中了狀元了。柳夢梅這才得以脫身,但杜巡撫還是不信女兒會復活,並且懷疑這狀元郎也是妖精,於是寫了奏本讓皇上公斷,皇帝傳杜麗娘來到公堂,在“照妖鏡”前驗明,果然是真人身。於是下旨讓這父子夫妻都相認,並著歸第成親。一段生而復死,死而復生的姻緣故事就這樣以大團圓作了結局。

?牡丹亭》裡說:“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與死,死而不可復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成為廣為傳唱的一句話和被後人勇於追逐愛情的“金科玉律”。杜麗娘有情,看起來這一份感情的物件是柳生,但細細思來,實則是愛己,或者說僅僅是愛情的本身。

作者筆下的柳夢梅只是將包括杜麗娘在內的萬千女性形象投射到柳夢梅身上了而已。就像我們年少時期純粹乾淨的喜歡上了誰,並不是那個人真的有那麼好,只是我們把所有對於愛情和伴侶的最初的幻想一廂情願的投射到那個人身上了一樣。

杜麗娘身上的那種“至情”以至於整部作品中表現出來的“以情戰理”,那是一種超脫人世的感情。那樣的感情純粹虛幻卻又最堅貞真實,它可以穿透現實與虛幻,超越生命與死亡。這樣的感情已經不僅僅是愛情那樣的簡單了,這也就解釋得清所謂“至情”兩字。

在那樣的時代,發出這樣的聲音已經是難能可貴,明代戲曲理論批評家沈德符在《顧曲雜言》中說:“《牡丹亭夢》一出,家傳戶誦,幾令《西廂》減價。”《西廂記》和《西廂記》相比更為大膽,甚至沒有藉助丫鬟等外界因素,就是這兩個人大膽的去追求,甚至與生死相抗衡,最終“有情人終成眷屬”。

儘管最終的結局不是那麼的“合乎常理”,但就這樣又有何不可?留一份念想和美好在世人心中,留一份纏綿在世人心中而已。

牡丹亭讀後感篇4

?牡丹亭》這本由湯顯祖創作的小說,語言細膩,文辭華麗。文中女主人公杜麗娘一個有著聰慧之姿,落雁之貌的女子。一日在丫頭春香的慫恿下決定去遊園,遊園前還打扮了一番。打扮本是為人看,但她說“恰三春好處無人見,不提防沉魚落雁鳥驚喧。則怕的羞花閉月花愁顫。”又怕被人看見。這確實是青春期少女很典型的心理狀態。“不到園林,怎知春色如許”,春天的大自然喚醒了她的青春活力。她生活在籠罩著封建禮教氣氛,幾乎與世隔絕的環境中,眼睜睜地看著青春即將逝去,她卻無能為力,不由自主,只好把熾熱的感情壓制在心中。帶著無限的傷懷杜麗娘回到了自己的閨房,不一會就覺得乏了,伏於案几上,昏昏沉沉的睡去了。正因為這一睡,改變了她的命運,在夢中他夢見了一英俊瀟灑的少年郎,兩人情意綿綿,私下定了終身。在那之後麗娘因情而病,因病而死,真是莫道不消魂,簾卷西風,人比黃花瘦。麗娘死後葬於梅花樹下,雖在冥界仍不忘尋覓夢中情郎,歷經千般苦難,終得大團圓。

?牡丹亭》是一部催人熱淚的愛情小說。凸顯出了杜麗娘為愛情極力地掙脫封建枷鎖的勇敢形象。杜麗娘是個封建官僚的女兒,她的父親杜寶因膝下無兒,就對杜麗娘格外看重,竭力把她培養成標準的“淑女”,在家是個敬父母的溫順女兒,出嫁是個相夫教子的賢妻良母。因此,杜麗娘從小受著嚴格的封建教育,她不能自由行動,也不能自由思想,絕不允許有個人的意志和感情。她被嚴密地關在家庭裡,同外界社會是完全隔絕的;她同時被嚴密地關在閨房裡,同外界自然也是完全隔絕的。杜麗娘的內心深處卻積壓著長期的鬱悶最終在讀了《關雎》詩以後引發了出來。弗洛伊德說過:“夢是被壓抑的願望以一種隱藏的方式實現,是人們對於現實不滿的一種宣洩,是最真實的自我的內心表現。女主角夢中大膽放肆的行為正說明了這一點,為了幸福縱是死亡也無所懼,反映了其不屈於世的大無畏的反抗精神。小說也正是巧妙的借女主角的行為表達了一種反抗封建壓迫的思想,從而也宣揚了女性解放。表現了杜麗娘的堅持精神和執著態度。

牡丹亭讀後感篇5

?牡丹亭》主要講的是貧寒書生柳夢梅夢見一位佳人立在一座花園的梅樹下,跟他說他倆之間有姻緣之分,從此之後柳夢梅經常思念她。南安太守杜寶又一女名麗娘,才貌出眾,知書達理,喜歡讀書。她讀了《詩經·關雎》後傷春尋春,從花園回來後在睡夢中見到一書生持半枝垂柳前來求愛,兩人在牡丹亭畔幽會。杜麗娘從此相思成疾,一病不起。她在死前要求她的母親把她葬在花園的梅樹下,並囑咐丫環春香將她的自畫像藏在太湖石底。其父升任淮陽安撫使,委託陳最良葬女並修建“梅花庵觀”。三年後,柳夢梅赴京應試,借宿梅花庵觀中,在太湖石下拾得杜麗娘畫像,發現杜麗娘就是他夢中見到的佳人。杜麗娘魂遊後園,和柳夢梅再度幽會。後來柳夢梅掘墓開棺,杜麗娘起死回生,兩人結為夫妻,前往臨安。杜麗娘的老師陳最良看到杜麗娘的墳墓被髮掘,就告發柳夢梅盜墓之罪。柳夢梅在臨安應試後,受杜麗娘之託,送家信傳報還魂喜訊,結果被杜寶囚禁。發榜後,柳夢梅由階下囚一變而為狀元,但杜寶拒不承認女兒的婚事,強迫她離異,糾紛鬧到皇帝面前,杜麗娘和柳夢梅二人終成眷屬。

?牡丹亭》的愛情描寫,具有過去一些愛情劇所無法比擬的思想高度和時代特色。作者明確地把這種叛逆愛情當作思想解放、個性解放的一個突破口來表現,不再是停留在反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一狹隘含義之內。作者讓劇中的青年男女為了愛情,出生入死,除了濃厚浪漫主義色彩之外,更重要的是賦予了愛情能戰勝一切,超越生死的巨大力量。戲劇的嶄新思想是通過嶄新的人物形象來表現的,《牡丹亭》最突出的成就之一。無疑是塑造了杜麗娘這一人物形象,為中國文學人物畫廊提供了一個光輝的形象。杜麗娘性格中最大的特點是在追求愛情過程中表現出來的堅定執著。她為情而死,為情而生。她的死,既是當時現實社會中青年女子追求愛情的真實結果,同時也是她的一種超越現實束縛的手段。

無疑,杜麗娘是作者的光輝創造,而《牡丹亭》主題的基本傾向也就從中體現出來。杜麗娘的形象告訴我們,情愛決不僅僅是要一個稱心如意的丈夫。她之所以愛柳夢梅,並不像崔鶯鶯愛張君瑞那樣,僅僅因為他“年少多情”、“一品人才”,而是因為兩個人對人的本性有共同的追求。杜麗娘的父母反對他們相愛,也恰恰因為他們要求天然本性的自然發展。也就是說,在她父母看來,作為一個姑娘,自己想男人,有情愛要求,本身就犯了天條。鶯鶯的母親並沒有這種思想,只認為她找的女婿應門當戶對。所以,杜麗娘追求的是人的自然要求,“天然之情”,也就是“欲”:性慾、情慾,而不僅僅是男歡女愛的美滿婚姻。她父母恰恰不允許她有這種“欲”,不准她有人性、人的權利。雙方發生衝突,杜麗娘於是要反抗,甚至以生命來抗爭。這一衝突,矛頭直指封建禮教和程朱理學,直指壓制人性的封建意識,所以,《牡丹亭》所寫的愛情,遠遠超出了愛情的範圍,它公然倡導人性的復甦與迴歸,表現出追求人性,要求個性解放的傾向,即:滅天理,頌人慾,大聲疾呼衝破理學禁錮的枷鎖,以求得對活生生的自然的人的體認與尊重。

杜麗娘令人感動,不但因為她吐露了內心的情懷與對幸福的憧憬,還敢於起而行,走入夢的世界,去追求夢中情人,去實現她對幸福與快樂的嚮往。夢醒之後,她並不甘心放棄理想,還要去“尋夢”,還把自己的生命投入理想愛情的追索,為“情”而死,而且“雖九死而未悔”,在冥界也不曾忘情,終能因情痴而衝破生死界限,還魂復生,實現了理想的幸福,與夢中情人結合。杜麗娘的執著與百折不撓的信念,跨越千年,跨過地域,與所有等愛的人發生共鳴。縱使社會環境不容納,道德不允許,但在我們的內心世界裡,幸福的想像卻可以翱翔,可以像湯顯祖筆下的杜麗娘那樣去經歷美好的憧憬。“但是相思莫相負,牡丹亭上三生路”,就算此生無法得到,或許,還有來生吧?

?牡丹亭》除了有深刻的思想內涵外,其藝術成就也是非常卓越的。一是把浪漫主義手法引入傳奇創作。首先,貫穿整個作品的是杜麗娘對理想的強烈追求。其次,藝術構思具有離奇跌宕的幻想色彩,使情節離奇,曲折多變。再次,從“情”的理想高度來觀察生活和表現人物。二是在人物塑造方面注重展示人物的內心世界,發掘人物內心幽微細密的情感,使之形神畢露,從而賦予人物形象以鮮明的性格特徵和深刻的文化內涵。三是語言濃麗華豔,意境深遠。全劇採用抒情詩,傾瀉人物的情感。另一方面,具有奇巧、尖新、陡峭、纖細的語言風格。這些特點向來深受肯定。一些唱詞直至今日,仍然膾炙人口。表現出很高的藝術水準。

?牡丹亭》的主題在於一個“情”字,以“情至”、“情真”、“情深”的理念來發展:第一本啟蒙於“夢中情”,第二本轉折為“人鬼情”,第三本歸結到“人間情”。《牡丹亭》可以說是一部有史詩格局的“尋情記”,上承《西廂》,下啟《紅樓》,是中國浪漫文學傳統中一座巍巍高峰。《牡丹亭》的意義在於用形象化的手法肯定了愛慾的客觀性與合理性,並對不合理的“文明”提出了強烈批判。《牡丹亭》在思想上與《西廂記》有類似之處,但是,《西廂記》是先情後欲,《牡丹亭》則是先欲後情;《西廂記》描述的是情感的自然發展,更多的是表達“願普天下有情的都成了眷屬”的美好願望,而《牡丹亭》則特別突出了情(欲)與理(禮)的衝突,強調了情的客觀性與合理性。這種不同,是時代的差異造成的。

標籤:讀後感 牡丹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