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于丹觀後感10篇 心靈之旅

于丹是一位著名學者、作家和演說家,她以其深入淺出的語言、紮實的知識和獨特的見解而受到廣大讀者的喜愛。她的作品《論語心得》等暢銷書籍不僅豐富了我們的知識,而且激勵著我們追求人生的真善美。通過閱讀于丹的著作,我們可以得到啟發與感悟,進一步豐富我們的思想境界。

于丹觀後感10篇 心靈之旅

第1篇

今天我看了于丹老師的專家講座,十分有感觸。她教給我很多對我有幫助的人生道理。

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為幾個主題,分別是: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其中我最有感觸的是第2個主題。

在講這個主題的時候,于丹老師先講了一個小故事,這個小故事想必大家都知道,但它卻再一次的帶給我心靈上的震撼:從前有一個小男孩,他十分愛發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院子裡的籬笆跟前,對他說:“孩子,以後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在籬笆上釘一顆釘子。”這個男孩便照著爸爸說的去做了。第一天快結束的時候,小男孩去籬笆跟前看,他這一天就釘了30多顆釘子,他十分驚訝,怎麼自己一天中就發這麼多次脾氣呢?他自己都沒感覺到。這時,爸爸走到他的旁邊說:“要想讓釘子更少就只能學會控制自己的脾氣。”小男孩就盡力控制自己的脾氣,於是每天釘的釘子越來越少:十幾顆、十顆、五顆、三顆,終於有一天,他高興地跑到爸爸跟前說:“爸爸,我今天一顆釘子也沒有釘!”爸爸說:“那就把釘子全拔了吧。”待小男孩把釘子全拔了後,爸爸又對他說:“今天一顆釘子都沒定這固然很好,但你有沒有想到這上面的釘子孔還是會留在別人的心上的。”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不要亂髮脾氣,發脾氣就像在別人的心上釘釘子,釘子孔會永遠留在別人身上的。

轉過頭來看看我,整天對家人發脾氣,媽媽督促我學習我總嫌媽媽囉嗦,爸爸讓我幹什麼我總是不耐煩,想到這裡,我不禁感到內疚:我在親人的心上留下了多少個難以磨滅的傷口啊。我要改正亂髮脾氣這個壞習慣,聽爸爸媽媽的話,做一個好孩子。

于丹觀後感10篇 心靈之旅 第2張

第2篇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觀看了于丹老師關於感恩教育的講座:勇敢承擔愛與責任。于丹老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責任感的養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于丹老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著大樹走到了最後。聽完以後,我非常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責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實卻不是故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後,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呢?接著,于丹老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實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現在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麼貶義詞了,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標準”。孩子就應該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回家以後,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麼,這麼做到底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責任心。

“正為本,孝為先”,“孝為德之本”,這些古訓由來已久,都是古代聖賢,留給我們的良言金句。于丹老師給我們介紹了很多榜樣,例如我們敬愛的周總理,在父親過世以後,50多歲的他居然徹夜痛哭,讓人感動不已。還有“感動中國”當中的一些人物,他們的事蹟也讓我感到震撼。縱觀他們的成長經歷,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家境貧寒,自身艱苦奮鬥獲得成功,但是對父母都是無微不至,有始有終。難道是他們從小的家庭環境造就了他們孝順父母的品德和責任感?那麼普通家長,要如何才能讓孩子擁有一顆對社會和家人負責任的心,如何才能成為一個孝順的孩子呢?

接下來,于丹老師向我們講述了一個“仁”字,用來闡述孩子的責任感是如何形成的。“仁”從結構上來看是一個“人”加一個“二”,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要讓孩子有責任心,必須讓他們出去和其他人交流,看到別人的優點,發覺自身的不足,看到別人的困境,和自身的環境對比,從而受到感動,因此培養責任心,懂得去體諒人,關心人,對於自己的父母,就表現為孝順和關愛。講座中,提到一個例子,一個城市組織一個活動,讓城裡的孩子,去和打工學校的孩子一起讀書,當他們體驗到打工者的孩子,艱苦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以後,都發生了改變,懂得了去同情他人,關心他人,久而久之,他們就形成了自己的責任感。回到家中,對父母也是關心備至,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可見,孩子責任感的形成,重點在於他人的交流,這點對我很有啟發。

節目最後,于丹老師強調了,“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重要性。讓孩子開闊眼界,從人文古蹟中獲得人生的感悟。看完節目後,我感慨良多,也從中得到了很多收穫,認識到了以前自己做的不足的地方,對以後孩子的發展方向和教育思路有了更清晰的瞭解。

第3篇

我聽了于丹老師的講座,可以說是與于丹老師有共鳴吧。于丹老師總是圍繞著一個主題講,那就是如何讓孩子成長起來。

還記得我們的班主任曾講過,她們小時候都是玩跳皮筋,滾鐵環等體力遊戲,那是她們玩的十分輕鬆。可是,我們在體育課上的表現和班主任她們算是有著天壤之別!好些同學連滾的姿勢都不對,就算姿勢對了,鐵環也要滾歪,去尋找鐵環的“自由”。運動會上還專門進行了滾鐵環比賽,可是學生隊卻輸了,反而覺得老師和家長滾得輕鬆得多!說難聽點,家長和老師(尤其是體育老師)都算得上是“老一把骨頭”了,怎麼還贏了呢?答案是家長和老師小時候就在玩而學生隊的學生們在家要麼就是沒空間,要麼就是沒時間

沒空間?容易!沒時間?困難!不過,除了功課多以外,于丹老師還提出了一個值得我們去思考、去反省的問題——玩具奢華。是的,現在的小孩的玩具由滾鐵環變成了ipad,由皮筋變為電腦,由沙包變為遊戲機。現在的小孩不停地向家長索取錢,去買零食或上面提到的玩具。這可以說是一種極端錯誤的方式。一是孩子不應該去向家長買錢,二是不應該買這種玩具。難道說坐在電腦和書桌旁就可以代替遊山玩水和運動的快樂?于丹說她們的沙包壞了是自己來縫,而我們卻不是,說實在的,我還真替我們的下一代擔心她們玩的是什麼,他們又會與什麼朋友一起玩他們的“玩具”呢?或者,沒有朋友……

對於這個沒有朋友的可能性幾乎是百分之九十八!因為以前的老師和家長都是用他們的玩具結識的朋友,現在你守在電腦前、書桌前會有什麼朋友?有的人一定想說可以在qq聊天上結識,可是你能確保他(她)一定就是你的益友嗎?萬一他(她)……那你還有什麼辦法交朋友呢?也許不會有吧!

哦,我終於明白了:成長起來不是需要如山的作業,也不需要好玩的玩具,而是需要出去玩遊戲,在遊戲中尋找自信和朋友!

第4篇

今天上午八點,我和孩子一同觀看了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國小生人格教育》,于丹老師的講述有理論闡述、有故事啟迪、有古語名句,旁徵博引、令人深省。于丹老師的演講分為幾個主題,分別是:1.父母應怎樣認識孩子,如何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2.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應如何正確引導教育。3.怎樣教育孩子理解父母、尊敬老師、懂得感恩。4.培育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

第一講是:擬定合理的人生目標,首先人生目標必須是長期的,沒有長期的目標,你也許就會被短期的種種挫折所擊倒。設定了長期的目標後,起初不要試圖去克服所有的阻礙。其次你的目標必須是特定的。然後目標一定要遠大,沒有遠大的目標就會被微小的成績衝的昏昏然,不思進取最終一事無成。最後自己的的人生目標必須由自己來實踐。

第二講是: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作為家長我認為孩子的性格與家庭環境、教育方式、生活環境、社會實踐等方面息息相關。首先有認識到孩子發脾氣的緣由,不外乎不受重視、不受理解、意願得不到滿足和因知識量的原因對自然科學、社會科學、人文科學等學科的認識缺陷和片面造成的理解誤區,另外家長不能以孩子的視角去看問題,常以自己的角度看孩子的問題並伴以粗暴的教育方法造成溝通出現與孩子之間的所謂“代溝”也是造成孩子脾氣暴躁的原因。記得有一個例項是一位媽媽帶著自己的孩子去逛商場,孩子莫名去秒的發脾氣,媽媽蹲下去哄孩子時發現孩子看到的不是色彩斑斕商品而是晃來晃去的人腿。通過該例項我們要以孩子的視角去讀懂孩子的內心,再做出合適的教育方法。

第三講講了家長怎樣教導孩子學會感恩,記得有一首歌叫《感恩的心》,其中有幾句印象深刻:感恩的心,感謝有你伴我一生——讓我有勇氣做我自己;感恩的心,感謝命運花開花落——我一樣會珍惜。感恩是一種處世哲學,是生活中的大智慧。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豁達地處理。如何讓孩子學會感恩是一項比較困難的課題,讓孩子學會感恩,作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父母首先應該是懂得感恩的人。因為,父母在日常生活中的一言一行,都會潛移默化地對孩子產生影響,這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言傳身教”。教育孩子在學校應當感謝老師的批評,因為正是這些批評,你的人生才會減少遺憾和後悔。對於老師無私的幫助,利用點滴時間輔導你,應當用實際行動來對老師感恩,老師從早到晚,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了你們身上,無非是讓你們能夠成人、成才,能夠自立於社會,能夠擁有一個美好的前程。通過自己對老師的關愛言行,在不知不覺地中慢慢影響著、感染著孩子,這些關愛的言行舉止也深深地印刻在孩子的心靈中。

第四講講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意義,人生在世,不可能一帆風順,種種失敗、無奈都需要我們勇敢地面對、豁達地處理。這時,是一味地埋怨生活,從此變得消沉、萎靡不振?還是跌倒了再爬起來?英國作家薩克雷說:“生活就是一面鏡子,你笑,它也笑;你哭,它也哭。”在孩子的教育上一定要讓孩子有挫折意識和百折不撓的意識,讓孩子認識到生活對任何人都是公平的,只要付出了努力就會距離成功更近了一步,一個成功的人必定有很多次的挫折作為基礎的,挫折也是孩子今後成長過程中不可或缺的財富。

通過和孩子一同觀看于丹老師的講座我也深受教育給孩子一個健全的心靈恰似給孩子創造了一個步入快車道工具,會影響孩子的一生,是給孩子最好的財富。

第5篇

12月6日上午我和女兒一起觀看了于丹老師的講座《如何培養孩子全面發展》。于丹老師演講風格既大氣又通俗,語言平和自然又很有親和力,演講中常用一個個的小故事小事例比喻一個道理,我和女兒都被于丹老師的演講深深得感染,也很有興致的仔細觀看了下來。

于丹老師的演講的主題就是如何培養孩子的全面發展,從如何培養孩子的孝心和愛心,如何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人際交往觀,如何培養孩子抵抗挫折能力的重要意義再講到如何讓我們的孩子自立、自強、自信;內容生動有趣又蘊含著深刻的人生哲理,確實很有必要仔細認真的的多看多理解,多體會並實踐于丹老師演講的內容。

于丹老師關於孩子成長的所講述的一個事例就很有典型的代表意義和教育意義;“有三個煮著沸水的鍋,第一個鍋放入一個生雞蛋;第二個鍋放入一個生胡蘿蔔;第三個鍋放入一把幹茶葉。水煮開後第一個鍋的生雞蛋,變成了心硬皮薄的熟雞蛋;第二個鍋裡的的生胡蘿蔔也變成了軟軟的一塊橡皮泥;第三個鍋裡的幹茶葉,它放進鍋裡前是最輕最醜的,但是在沸水裡,他舒展看來了,不改變了自己,還把這鍋沸水變成一鍋香茶。”這鍋沸水就是一個社會,社會對每個人都是一樣的,他不可能因為自己

喜歡某一個人就把這鍋沸水變成溫潤的溫泉。第一個鍋裡的生雞蛋,他比喻著在社會裡浮沉久了,連心腸都變硬的人;第二個鍋裡的生胡蘿蔔,他比喻著社會中的老好人,永遠沒有自己的主見,一切以領導為先的人;第三個鍋裡的生茶葉,他比喻那些學會改變自己從而改變社會,為社會做貢獻的人。我們的思維態度決定我們看事物的角度,我們看事物的角度決定我們對客觀事物的判斷,我們對客觀事物的判斷決定我們的行為方式,我們的行為方式往往就決定了我們的事業、生活甚至命運。有時候在社會的舞臺裡我們不一定能改變這個社會適應自己,但是我們可以改變自己,改變自己的態度,改變我們的觀念。我們要以怎樣的姿態怎樣的方式走進社會,這需要我們抓住機遇,發現世界,當我們的知識閱歷達到一定程度時,我們的人格就會決定我們的成敗。態度決定一切,人格決定態度,讓我們學會走別樣的路,擁有別樣的人生。

第6篇

我看了于丹老師教育講座,受益匪淺。人要懂得孝順,還要仁愛。對於于丹老師的講座,我知道父母與子女之間關係和人在社會、在生活中,所需要的準則。

我知道了,人從小到大,都要建立兩兩關係。多在人群中學習、娛樂,而不是信賴於網路,老在家裡上網,不出去與同伴玩耍、交流,孩子要多動手,相信只要動手做,沒有不成功的。要信賴於用雙手實現夢想,實現未來。人從小要建立兩兩關係,多與同伴們在一起,不要老呆在家裡。要與同伴互幫互助,經常聚在一起聊天、玩耍。其次,做家長的,不要嬌慣孩子。于丹老師講了一個寓言故事。

從小有一個孩子,天天與大樹玩耍。有一天,孩子愁眉苦臉,大樹問:“孩子,你怎麼了?怎麼不高興了?”孩子說:“別的同學都有玩具,各式各樣。我也想要。”大樹慈祥地說:“孩子,你別擔心。你可以把我的果子全摘了,去賣錢。買你想要的東西。”孩子摘了全部的果子,買了想要的東西。時間一天天過去了。有一天,孩子仍舊愁眉苦臉。大樹問:“你怎麼了?”孩子說:“我的同伴們都出去,去世界各地了,而我卻沒有。”大樹說:“孩子,你可以把我的樹根做成獨木舟,去世界各地漂泊。”孩子把樹根做成獨木舟。孩子後來回來了,遊玩了世界各地後,坐在大樹旁,與大樹一同看每天美麗的日出了。這個故事告訴我,這個大樹就是父母,而這個小孩子就是我們孩子。孩子要什麼,父母就給什麼,使孩子享受了“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待遇,而不是靠自己的勞動獲取回報。而且,父母的教育與孩子的成長也有關係,俗話說“子不教父之過”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鼓勵。在人格中學會愛、學會尊敬。這樣一個孩子,不論在社會、在生活中,都有一個成功的生活位置,在等著他的到來。

一個人,在社會的煎熬下,舒展個人的生命。這才是最完美的。做人首先要孝,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做得很好。在爸爸或媽媽生病的情況下,送一杯溫水、一杯熱茶。足以表達女兒的孝心。其實,幫媽媽拿東西、洗幾次衣襪,就表現出來。不用做得那麼重大,只要從小事做起,從一點一滴做起,就會非同尋常。于丹老師講座點燃了我心靈的空間。讓我懂得、理解人生中的酸、甜、苦、辣。懂得做人如何孝、順。所以,人在這個世界上,在任何艱難困苦中,都不能低頭,要舒展個人的生命,才是最完美的。于丹老師的講座讓我懂得了很多道理。我非常感謝于丹老師的精彩演講。

第7篇

上午,我陪兒子一起觀看了湖北電視臺播出的于丹老師的感恩教育講座。《感恩教育》的內容很貼近我們的實際生活,于丹老師的講解很透徹,除了給了孩子教育外,更給我們家長帶來了啟示。

對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節目中講到如何培養孩子們的孝心和愛心,如何培養孩子們自立、自強、自信,提到了我們家庭教育的問題,“只知索取,不知付出;只知愛已,不知愛人,是當前獨生子女的通病。”對孩子進行愛心教育,就是要讓孩子懂得,這個社會不只父母疼愛他,還有許多人關心他,要使別人關心自己,首先自己要關心別人,給人以愛心。在家庭“仁愛”是人類最光輝燦爛的人性,最崇高偉大的品德,教子做人,首先要賦予他一顆仁愛之心。自小給予孩子同情心和伶憫心的情感,是在他身上培植善良之心,仁愛之情首先要做的事情。孩子最初的同情心和憐憫心是成人同情心和憐憫之心的反映,所以,父母同情別人的困難,痛苦的言行會深深打動孩子的心靈,感染和喚起孩子對別人的關心。比如,公共汽車上,家長對孩子說:“你看,那個阿姨抱著小弟弟多累呀,我們讓她們坐到這裡來吧。”經常讓孩子看到大人是怎麼同情、關心、幫助人的,對於培養孩子善良品質是最好不過的了。家長要以身作則,言傳身教,善待自己的父母和身邊的朋友,然後才能慢慢引導自己的孩子,如果孩子身上出現問題,你的批評教育才能讓孩子認可和改正,還有,你想讓孩子變的怎麼樣,你就常把他說成什麼樣,慢慢發現,孩子真的會變,再者,孩子平時學習你的行為,就會變得很有愛心和責任心。隨著孩子的長大,還要逐步擴大教育內容,教育孩子熱愛家鄉。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熱愛科學、熱愛勞動、熱愛事業,熱愛人生……一點一滴的培養,一言一行的引導,仁慈博大的愛心、人道主義的道德,就會在孩子心頭紮下根,就會隨著孩子的成長而不斷擴充套件和升騰。

孩子的愛心是稚嫩的,你在乎它,它就會長大;你忽視它,它就會枯萎;你打擊它,它就會死去。如果想擁有一個富有愛心的孩子,那就讓我們在生活中培養它、呵護它吧。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和培養孩子的愛心和集體意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堅持不懈的努力,需要不斷地探索和研究。我相信,只要我們每個家長都把培養孩子的責任心和愛心當作一項重要的工作,這個世界一定會越來越美好的!

第8篇

人生會面臨許多選擇,當你正處於十字路口,不知道該何去何從時,你將做出如何抉擇呢?在現實生活中,有許多人不能明辨是非餓,而選錯了道路,使自己後悔一生,當然,尤其是我們青少年。因此學校為我們組織了一節法制教育課——于丹教授的講座。

看完這個講座後,我的感觸很深。這個講座總共分四講:一是樹立目標;二是不聽話,愛發脾氣的正確引導;三是學會感恩;四是抵抗挫折。令我印象深刻的是第三講與第四講。

第三講講了家長如何教導孩子學會感恩,于丹教授講了孔子的學生問孔子孝是什麼?孔子只說了兩個字“色難”。意思是千難萬難都是要給父母一個好臉色看。所以,我們要學會感恩,學會感恩每一個人,沒一個事物。有的人想感恩卻不會感恩。我來說說,當別人幫你時,及時說“謝謝”。好好保護自己的身體對父母也是感恩。

第四講講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性。一次,于丹教授女兒的花籃破了,便嚎啕大哭。于丹教授把花籃用彩紙包起來,比原來的還好看。她女兒破涕而笑。我從中明白了道理:哭是最無能的表現。遇到挫折不要緊,可灰心喪氣很可怕。要像蟬一樣,是蛻變的開端。蛻變儘管十分疼痛,但可以換來飛翔、自由,挫折又何嘗不是呢?

我以後要克服于丹教授對現代青少年的主要病症,做一個積極奮進的快樂的自己。

第9篇

今天,我和孩子一起觀看了于丹老師關於感恩教育的講座:勇敢承擔愛與責任。于丹老師對孩子孝敬父母,社會責任感的養成,都進行了很好的詮釋,令我印象深刻。

講座開始,于丹老師講述了一個孩子和大樹的故事。這個故事中,父母被比喻成大樹,在孩子一生的成長過程中,無私的奉獻了自己所有的一切,而孩子也陪著大樹走到了最後。聽完以後,我非常感動,這不就是每個當父母的所追求的嗎?能擁有一個孝順,有責任心的孩子。再看看我們現在的父母們,哪個不是為了自己的孩子傾其所有,但現實卻不是故事,並不是每個孩子,都能陪伴父母到最後,看看當今社會,空巢老人,不孝順的子女,比比皆是。那麼,究竟是什麼原因,讓我們的初衷無法實現呢?接著,于丹老師又給我們舉了一些現實中非常普遍的例子,現在的家長,把孩子當成寶,物質方面都力所能及,生怕孩子受苦。飯來張口,衣來伸手,已經不是什麼貶義詞了,而是成為了一種新的“教育標準”。孩子就應該操心學習,其他的一概不用操心,不用過問。所以我們可以經常看到,回家以後,忙得不亦樂乎的父母,和在一旁悠哉玩耍的孩子。那麼,這麼做到底會產生什麼後果呢?只會讓孩子越來越缺乏對他人的關心,對周圍人的關心,形成不了任何的責任心。

第10篇

今天我看了北大於丹教授的感恩講座,看了這個講座我深受感觸,講座的主題是-----感恩教育。

于丹老師先講了孝道,說岳母刺字和周恩來敬母的故事,有一個人特別讓我感動,他為了救母親,偷偷給母親捐了一個腎。現在的小孩天天過著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日子,但卻只知道家長為自己付出一切,而不知道回報。有這樣一個故事,一個小女孩,因為父母天天寵著慣著她,所以得了“公主病”,一次媽媽燒水時不小心把手燙傷了,此時小女孩正在看電視,媽媽就把燙傷的手伸到小女孩眼前,只聽小女孩嚴厲地哄到:“去、去、去,別擋著我看電視!”雖然這是一個看似很平常的小事,卻能反應一個孩子的孝心。我覺得我在這方面做的就很好,我特別關心我媽媽,她要是哪不舒服,我就會想一切辦法讓她好一些。

第二點,于丹老師講的是發現,她講了一個故事讓我記憶猶新:有一個老師找來了10名同學,對同學說:“今天我們要走過一個小黑屋,一定要跟著我走,因為那裡有許多機關。”說完就帶頭走進了小黑屋。進了黑屋,伸手不見五指,同學們都緊跟著老師一直走到了頭。同學們想:這也沒什麼難的啊!這時老師打開了燈,同學們嚇壞了。原來他們剛才走過的是一根獨木橋,獨木橋下竟是一個鱷魚池!老師讓同學們走回去,沒有一個人敢,在老師不斷催促下終於有兩個同學回去了。這時老師又開啟四盞燈,同學們這才看清楚,原來鱷魚池上面有保護網。這時零零散散又過去幾個人可是最終還是有兩個同學沒過去。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生活中遇到的事情要勇敢的面對,要去發現,只有不斷地發現才能看出生活中的另一面。有人說生活像一鍋燒開的水,每個人融入到生活時的態度都是不同的,有人會被生活給煮軟了,有人會被生活把內心煮硬了,而有些人會融到生活這鍋開水裡,像茶一樣讓生活有滋有味。

父母給了我們生命,為我們默默地付出了一切,我們應該孝敬父母,不要把父母的健康置之度外,做一個講孝道的好孩子,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主動承擔自己的責任,長大後要主動尋找機會,而不是去等待機會。

在本週的培訓中,我們觀看了《于丹--莊子心得》,短短的時間內我們細細咀嚼、慢慢品讀,通過於丹的講解,讓我們領悟莊子的心境,並與實結合給我們以啟迪。

莊子諸子百家之“神人”,一生窮困潦倒卻能超越貧苦,樂在其中。他的文章天馬行空,充滿了尖酸刻薄的挖苦和諷刺,他能看破功名,不屑利祿,即便是面對死亡也有著獨到的見解。他的心境遠超於世俗萬事對他的束縛,不為鬥米、權利所牽絆,唯有內心的安寧才能提升生活的幸福感。

就像于丹列舉的例子:生活在快節奏的當今社會,生活、工作難免會遇到磕絆,從而由生一股“無名火”,不斷地抱怨、發洩、迴圈反覆形成鏈條。而適當的自我調節或者心態的調整就可以避免此類事情的發生。所以,人的心界大小決定了其對事物的判斷,也可以改變一個人的命運。

每個人的內心境界的'大小,決定了他的思維方式。人們常以世俗的眼光去看待事物、以金錢或者權利的標尺去衡量事物的價值,給自己畫地為牢,用世俗凡事束縛、牽絆自己。而只有大境界的人,才能看到事物的真正價值從而提升自己的幸福感。

順應外界,內心又有所堅持,才能在複雜的社會中不迷失自己!我們的眼睛總是看向了外界,卻忽視了內心!

人生自古誰無死,生死,是每一個都要面對的人生課題。那麼莊子是如何看待生死的?

對於生死,莊子有很多很多相似的故事,比如說他妻子去世的時候鼓盆而歌,這都是大家熟知的故事了,那麼莊子說,古之真人不悅生也不畏死,沒有覺得說生命在擁有的時候有多麼多麼可喜,他也不覺得死亡來臨的時候有多麼多麼可怕,他說真正的君子對生死的態度從來是不刻意的,不追問自己從哪裡來,也不擔憂自己往哪裡去,因為生和死只不過是一個形態的變化,這樣的態度說起來瀟灑,但是貫穿到每一個凡人的生命裡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所以,莊子裡面講了很多這樣的故事,他說呢,有這樣幾個人,大家活著的時候是好朋友,子桑戶、孟子反,子琴張,三個人結伴在一起,後來,這裡面子桑戶就先死了,孔子聽說了,就派自己的學生子貢去幫忙處理喪事,子貢去的時候看見子琴張和孟子反這哥倆,一個在那兒織草簾子要收拾這個靈柩,另外一個在那兒敲著琴,倆人都對著子桑戶的屍體唱歌呢,說挺好啊!

你現在已經回到本真了,你看我們還是人,子貢就非常不理解,回去跟他老師說,你看這兩個人他們對著好友的屍體這樣唱歌,他們到底什麼心思啊?孔子當時就說,他們這些人已經沒有生和死的邊界了,他們完成的是心神跟天地的共同遨遊,有沒有這個身體形骸對他們來講是不重要的,所以一個朋友走了,兩個朋友就像是送一個人遠行那樣是一種坦坦然然的相送,其實在這裡面他講了一個道理,就是在這個生命之中,每一個人可以以不同的形態活下去。

以莊子的這種豁達去穿越生死大限,也許在今天是比莊子那個時候更重要的命題,因為莊子那個時候物質太貧瘠了,人的選擇太少了,所以活下去會變成一個單純的願望,而今天人可能擁有太多的富足,但是在抉擇的迷惑中反而會不堪重負,也就是說抉擇過多,人生之累相對也多,所以在當下,不僅是抉擇生與死,外在的這麼一種選擇,更重要的是在自己的心靈中讓多少有價值的生命能夠真正活下去。

其實我們是可以在有生之年真正做到樂生,做到順應,做到當下的快樂,活好每分每秒,真正到生死大限來臨的時候,有一份微笑的坦然,可以面對死亡說,我此生無憾,其實這是我們每一個凡人可以企及的境界,這也就是莊子在今天的一個解讀。

?莊子》中講了許多寓言故事,于丹教授認為,這些寓言故事無論是尖酸刻薄,還是諷刺挖苦,其中的奧祕只有一個,那就是“大道合乎自然”。也就是說,人與人之間,事情與事情之間的比較,沒有單純的技巧高下之分,而只有境界優劣之辨,那麼這種境界的標準就取自於“大道合乎自然”。

那麼什麼是真正的天地大道呢?于丹教授認為,大道無非是一種規則,每一個人年齡不同、境遇不同、學養不同、出身不同,每一個人走過的歷練不同、滄桑各異,所以每個人貼合大道之法,只有你自己的,而不能去看別人。莊子最終要提醒人的,是叫做“喪己於物,失性於俗,謂之倒置之民”。

一個人如果把自己迷失在物質世界中,一個人如果把自己的性情流失在世俗之中,那麼這個人就徹底找不到自己內心真正的價值與力量。當我們為了一個輝煌的目標,或者為了一個誘惑的物質利益,一頭扎進去,到最後我們會發現沒有退路了。在這個時候,我們才想到,來的時候為什麼憑著一種激情,憑著一個目標的吸引,而忘記給自己的退路做一點記號呢?其實這就是我們在大千世界中真正的迷失。

那麼人怎麼樣不喪失?怎麼樣才能不迷惑?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流光真正進入不廢大道的自然呢?莊子的看法認為這個世界返璞歸真,也就是說要把外在提倡的道德先都少一點。作為道家的代表人物,莊子認為世間所有的道理法規,都應該是人們心中最自然的本真,而用不著任何外在的形式,而代表儒家的孔子卻告訴我們,禮儀是非常重要的。于丹教授認為,儒道相生相濟,孕育中國人格,儒家教給我們在世間的進入,一個人的自我實現,在土地上紮根,道家教我們在世間的出世,也就是說人格的超越,讓我們在天空上有飛翔的翅膀。

那麼我們怎麼樣才能讓自己有限的生命,真正進入莊子所說的自然的大道之中呢? 莊子說,虛無恬淡,乃何天德。一個人自己的行為做到虛無恬淡了,讓心靜下來,不慌亂,這就合乎天德。于丹教授認為,無論是西方的哲言,還是東方的智人,都告訴我們一個道理,那就是:生命有限,流光苦短,而在天地之間我們每一個人的心或儒或道合乎自然大法,最終每一個生命的成全就是這一句話,每一個人的生命在我們自己的手中。

主講是以一則預言故事而展開,每每聽到這個故事,都會一次一次地打動著我的心,我相信每一個父母對孩子的愛都是無私的,都是全身心的付出。而現如今,當孩子聽到這則故事,是不是真的能打動他們幼小的心,能夠體會父母含辛茹苦的將他們撫養長大呢?

父母和孩子之間既是愛的結合體,也是矛盾的結合體,往往因為有愛而產生各種各樣的矛盾,甚至會形成積怨。

我是一個母親,當我第一天看到我的女兒時,突然覺得我有了孩子,是一個孩子的母親,可就在昨天,我還是一個人的女兒,而今天我要負起一個母親的責任,要用自己的全部去愛這個孩子。在我小的時候,我的母親很忙,她要照顧全家,還要在外農忙,很少陪伴在我身邊,和我一起玩兒。就是在這樣的環境下,我漸漸長大,完成學業,參加工作,結婚生子,我將自己的業餘時間幾乎全部用來陪伴我的女兒,她一天天的長大,漸漸的有了自己的喜好,我們往往會因為生活上的一些小事而相互爭吵。孩子是任性的,父母是固執的,矛盾因此產生。有時,我在想:是不是對孩子管得太多了,總是一廂情願的希望,在她的人生道路上少走彎路,少碰荊棘,想給她的人生道路上點上一盞指明燈,但結果總是不隨人願。于丹老師講了他大學時登泰山的經歷,她走了兩條不同的路,最終都能夠到達頂峰。或許我們還是不瞭解我們的孩子,或許我們的孩子也想走一條不同尋常的路,完成她的人生目標。我們作父母的也應該反思,孩子不是我們的複製品,不應該一定要按著我們的路走下去,可能在她人生的道路上,幫助她選好自己的人生目標,鼓勵她堅強的走下去,是對她最好的愛。

于丹老師講到 “仁”,也就是兩個人在一起就是“仁”或“不仁”。對此我也深有感觸,人作為社會的一個個體,是不能脫離社會的這個整體而獨立存在的,父母有責任有義務教導孩子如何和周圍的人打交道。學齡前的孩子,大部分精力和時間都是和自己的家人在一起,如果我們經常和孩子發脾氣,打罵孩子,甚至不考慮他的個人感受,固執己見,這會對孩子的人格是一個很大的傷害。當他進入到校園,周圍有很多性格各異的孩子,她會很難和同學們建立和善的關係。試想一下,我們這樣愛自己的孩子,什麼都想給他最好的,可這是孩子真正想要的嗎?我們會經常在路上看到這樣的一個場景,有一個兩三歲的.小孩,掙脫了家長的手,一直往前跑,家長就在後面喊他,叫他,狠狠的批評他,死死的抓住了這隻小手。這個孩子在馬路上跑的時候,並不是他勇敢,而是他並不知道危險的所在,他的好奇心迫使他幹各種各樣危險的事情。我們家長也可能在這個時期,漸漸的打擊了他的好奇心和自信心,而沒有更好的引導他。這種好奇心和自信心的缺失,將會影響到孩子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人與人之間的相處。

現在的孩子在一起玩,不是跳皮筋、踢毽子、跳山羊,而是一群孩子圍在一起打遊戲,要麼就是追逐打鬧,要麼就是自己玩自己的玩具,互相攀比誰的最好玩,各誇各的好。就這樣孩子漸漸的獨立,沒有團隊競爭意識,以自己的意志為中心,當事情的發展違背了自己的意願時,往往會表現出手足無措或不敢面對困難,難道這就是我們家長花重金給孩子的愛嗎?

聽完這次《感恩教育》的講座,我深深的感覺到,在很多家庭,不是孩子不會感恩,而是我們家長在很大程度上讓孩子有了依賴,有了對物質的攀比,等等……,讓孩子們覺得一切來之容易,更不會珍惜,包括父母的愛。

教育好一個孩子真的是不容易,在我們還不是父母的時候,沒有一堂課教我們如何做一個合格的父母,可如今不論我們是不是合格的父母,都上了崗,所以,只有和孩子們一起學習,一起進步,才可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父母。最後,祝願家長“好好學習”,孩子“天天向上”。

今天有幸和兒子一起觀看了北師大教授、博士生導師于丹的關於《中國小人格教育》的講座,看後感觸頗深。

講座中我認真學習了于丹剖析的《論語》中的話: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她讓我從孩子的身上也深深感受到了這一點,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掌握它不如喜歡它,喜歡它不如快樂地接受它。是呀,一味的讓孩子去死搬的接受知識,並不利於他們的健康成長,相反的,久而久之,還會適得其反地厭惡學習。我們作為老師,雖然是傳道解惑的,但也要為孩子的快樂著想,在自己的課堂上加些作料,使得孩子能夠有興趣接受新知。

于丹老師講的一個寓言故事讓我印象更深:有個孩子特別愛發脾氣,他的父親就在牆上釘釘子來記錄發脾氣的次數,孩子看到一天之中釘了那麼多的釘子,自己也傻了,發誓要改掉這個壞毛病,控制住一次就拔掉一顆釘子,慢慢地釘子拔完了,父親語重心長地說:“孩子,釘子雖然拔完了,但是那麼多的洞卻永遠也抹不掉,你發脾氣的時候,讓多少人為你痛心呀!”是呀,現在的孩子大都是獨生子女,在家中都是小皇帝、小公主,衣來伸手飯來張口,在學校裡掃個地家長都要找老師論論理,試想這樣的孩子將來會是什麼樣的!

作為一名教師,在今後的教學中不但要交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交給孩子禮儀教育和挫折教育,以及生存教育,讓每個孩子能健健康康地為自己的將來而學習!

星期五上午8:25,大連少兒頻道播出于丹老師主講的《中國小人格教育》節目,我和爸爸媽媽早早的就坐在電視機前,等著收看這一頗具教育意義的講座。

講座一共分為四講,總結起來就是:擬定正確的人生目標,孩子不聽話、愛發脾氣的正確引導,學會感恩和抵抗挫折。給我印象最深的就是第二講和第四講。

第二講有一個小故事令我感觸很深。說從前有個小男孩,他特別愛發脾氣。有一天,他的爸爸把他帶到籬笆旁邊,對他說:“以後你每發一次脾氣,就往牆上釘一顆釘子。”開始,每天牆上都要釘三十多顆釘子,連他自己都很驚訝,自己一天竟然發了這麼多次脾氣!他開始學著控制自己,過了一週,釘子開始少了起來,最後一顆也沒有了。於是爸爸說:“你已經能控制自己的情緒了,去把釘子都拔掉吧。”小男孩把釘子全都拔掉了,牆上露出了許多小洞,爸爸說:“雖然你已經改了,但別人心裡的傷痕卻永遠還在。”聽了這個故事,我想到了在日常在家中,只要讓我一不順心我就會莫名其妙的亂髮脾氣,而且只要我一發脾氣,家中本來和諧融洽的氛圍一下子就不見了,爸爸媽媽都不快樂起來。事後想想,真是不應該。以後我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緒,不讓家人為我傷心。

第四講講了抵抗挫折的重要意義,于丹老師的女兒心愛的小花籃的一角破了,她號啕大哭起來,于丹老師用彩紙把破了的地方補起來後,比原來的更漂亮了。孩子很高興,並從中明白了一個道理:哭是最無能的表現,遇到挫折不要緊,可千萬不要灰心喪氣,學會在逆境中成長才是最重要的!,

講座結束了,留給我的卻是深深地思考。我拿自己與于丹老師講述中的的典型做計較,發現了在很多方面,我都存在缺點,今後,我要克服這些缺點,做一個健康向上、積極快樂的自己。

孩子是祖國的花朵,是世界的未來,孩子的教育問題關係著每個家庭的幸福、關係著一個民族的希望。如何用正確的方法培養孩子,是每個父母都必須思考的問題。在觀看了于丹的學生人格教育視訊後,本人感觸很深,現將我的一點體會淺談如下。

一、善於發現並培養孩子的興趣,讓孩子快樂地學習。

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作為家長,要善於發現並培養孩子的興趣,從興趣出發,讓孩子快樂地學習。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現在社會上有各種怪現象,那就是小小年紀,大多數孩子都要參加很多輔導課、興趣班,家長之間相互攀比,看誰報得班多,孩子大部分的雙休時間都花在學習上。很多家長不去考慮孩子學習效果如何,好象是學的內容越多,孩子離成才就越近,完全不考慮孩子是否願意去學,有沒有興趣去學,結果造成浪費金錢,浪費經歷,更浪費孩子天真的快樂時光。父母應該從孩子平時的生活學習中捕捉孩子的興趣點,加以引導,然後再給他們的興趣去點溫加油,讓他們燃燒起來,這樣才會獲取更加的效果。作為父母不要整天盯著孩子的分數,做孩子分數的晴雨表。孩子得了高分就心花怒放,得了低分就心灰意冷,弄得孩子整天心情緊張,誠惶誠恐,無心學習。

當今時代是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所以從小就要培養孩子的競爭意識,敢於迎接挑戰的精神,在學習生活中遇到挫折在所難免,要經常鼓勵孩子以積極的態度對待一切困難,調動孩子的學習積極性,當孩子遇到困難時,要不斷地給他打氣,此時家長也要和孩子一起努力,用實際行動感染孩子,也達到了品德教育的目的。

父母要放下高高在上的姿態,學會平等地與孩子交流,靜下心來傾聽孩子要訴說的一切,哪怕此時你再忙.再累,也要專心致志地傾聽,不時地詢問孩子:“在學校有什麼有趣的事嗎?上課時你對自已的表現滿意嗎?今天你的笑臉又增加了嗎?當孩子說出自已對某件事情的看法時,家長要學會尊重孩子的意見,給孩子足夠的信心和自信,這對培養孩子的品格十分重要。傾聽是一種藝術,也是一種學問。

由於我國實行的計劃生育政策,絕大多數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孩子的生活條件具有相對優越性。作為家長要多培養孩子的獨立能力,鼓勵孩子參加各種社會實踐活動,多做各種家務勞動,培養孩子的動手能力。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教育是人類文明誕生至今,永恆的課題。讓我們為了孩子健康成長,為了下一代的科學教育共同努力吧。

通過於丹老師的講述和舉例闡述,我受到了很大的啟發。我知道了“一碗米的價值因人而異,一個孩子的空間大小也因人不同,除了老師和家長能夠幫助他發現最大的價值空間,更重要的是他自己來認知自己的生命價值。”懂得了“一個孩子在很小的時候能不能擁有快樂的生命,可能比他掌握多少知識更重要。”“在學習一種知識的同時,完成自己的開發,其實這是我們大家都企及的一種教育的境界。”“我們能夠陪伴孩子成長,不是一種高高在上的姿態,而是讓孩子獨立去完成自己的發現,去完成自我成長的修復。”“真正愛孩子的老師和家長,不是教孩子怎麼去躲避挫折,而是教會孩子在面對挫折時,怎樣去修復生命。”“好老師和好家長完成的是喚醒,而不是灌輸,建立的是孩子的自信,而不是家長的教訓。”

是啊!一碗米可以有不同的用途,一碗水可以煮出不同的答案,一個孩子可以成就不同的人生。作為父母,我們不僅有責任教育孩子閱讀、書寫、學習,更要為他們創造一個健康成長的心裡氣氛。我們一定要遵從孩子的自然成長規律,為培養孩子健全的人格而踏實走好每一步!

教育是一個起點,是一種陪伴,是一種理念和鼓勵,而最終的成全,是每個孩子自我的人格和心靈。在人群中去學會愛,在山水中去發現永恆,在社會的規則中去勇於承擔,在這一切中,去建立人格!

今天午飯後,媽媽陪我 在網上看了于丹人格教育講座。

于丹老師首先講了要有快樂的生命,快樂的學習。而不是為了父母和老師才學習的。她用一句話來講就是“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我們要有興趣的去學習,這樣才能輕鬆愉快地掌握知識。其次她還講了不要輕易放棄。挫折是我們人生路上不可避免的成長經歷,只有折的磨練,我們才會更加成熟。如果放棄困難,放棄學習,久而久之,你可能放棄生命。這話說得很對,現在的電視、報紙上經常報道有一些中國小生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和家人、老師或同學鬧彆扭而自殺了。所以我們要學會自我控制,正確地認識自己、認識別人,使自己處於一種又快樂又樸素的狀態,在逆境中自我修復,快樂成長。

我還明白了許多:我們要學會自立,學會感恩,不要凡事都依靠別人。現在很多孩子都是家裡的“小王子”、“小公主”,被家長們視為掌上明珠,嬌生慣養,造成了他們自我為中心,眼高手低的特點,這不利於他們健康快樂的人格培養。我們還要在逆境中學會自我修復,不要只會哭,因為哭是無能的表現。也不要凡事只求父母給,父母做不到的就說是他們無能。我們更要孝敬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