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3篇 荷葉母親教育方式反思與昇華

荷葉母親是一名普通的教師,她因堅持對學生的關愛教育而被讚譽為“母親式教師”。最近,她在微博上分享了一篇反思自己教學的文章,引起了網友的熱烈討論。文章深入淺出,觸及人心,值得一讀。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3篇 荷葉母親教育方式反思與昇華

第1篇

最近聽了特級教師林春曹老師的講座,感覺那是多高的境界。林老師把上課分為三個境界: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海是山,看水還是水。自問自己在何境界,自己有沒有能力修煉三重而得道?

晚上發現自己備課有三個步驟,因為膚淺,談不上什麼境界。寫出來只是希望得到同行的指正與批評,貽笑大方了。

前三年我備課,都是先通過各個途徑收集別人的教案,吸取精華,為我所用。渾渾噩噩,唾沫橫飛了三年。

這一學期聽了一些講座,越發對自己不滿意,一直在別人的精神營養哺育下能成長成什麼樣子呢?就想自己的課能有一點自己的東西,漸漸地養成了備課三個步驟的習慣。

首先,熟讀文字。我翻開這一課,細地讀,慢慢地品,每有感悟便圈出來,寫出來。一遍再一遍地讀,以前早就翻參考資料了。《荷葉母親》這篇文章讀讀,你就會發現這是一篇借物喻人,歌頌母愛的文章。文章的重點是從第四節到最後;“我”的心情隨著情節的發展也發生著變化,這些都不是很難。稍微要揣摩的是文章的1、2、3節有什麼作用呢?想一想,作用似乎不大,去了也行,了不得有點鋪墊作用,這也不是太難。讓我感到意外發現的是這篇重點寫雨打紅蓮,荷葉護蓮,為什麼會加上第六節的第一句:“對屋的母親喚我,我連忙走過去,坐在母親的旁邊——”經過考慮,這句話是多麼的重要。我認為有三方面的作用。第一、“我”坐在母親旁邊與紅蓮在荷葉旁邊是何等的形似;第二、“我”被母親喚回來是因為外面下雨了,母親怕我淋著,這和荷葉護花何等神似;第三、如果這句話刪去,那麼後文對母親的歌頌顯得太突兀了。簡單的一句話有如此作用,冰心真是獨具匠心啊。我在這裡著重做了標記。

第二步驟很簡單,還是和原來一樣,蒐集別人的成果,來消化,增強對文字的解讀,學習別人好的上法。當我對《荷葉母親》感覺憑我的認知能力再難有新的發現時,我的同事要把這一課作為公開課,聽了她對文字的解讀,感到汗顏,又虛心地沉下心去學習了一下。

最後一步是取捨的階段,文章可講的那麼多,我到底講什麼?能不能夠給學生留下印象。也就是我們王主任說的“走得進去,出得來。”《荷葉母親》最後我就圍繞夜晚看蓮,“我”的心裡變化及原因是什麼?其中穿插了第六段第一句能不能去掉這樣一個問題,然後直接過渡到最後一段,教給孩子借物喻人的方法。

以上是我現在備課的三個步驟,不當之處敬請批評指正。

荷葉母親教學反思3篇 荷葉母親教育方式反思與昇華 第2張

第2篇

作為一名新教師,每一次公開課都是一次巨大的挑戰,因為對冰心的喜愛所以選擇了《荷葉母親》這篇文章。荷葉,蓮花的葉子。文題之所以用“荷葉母親”,是因為文中作者借雨中荷葉為紅蓮遮風擋雨的情景書寫心中的感觸,抒發對母親的感激熱愛之情。文章語言清新自然,雋永淡雅,顯示出了深厚的文化底蘊。

在講授這節課時,我決心把課堂交給學生,新課程強調學生要“讀”,朗讀、誦讀、默讀、精讀……在課堂上,我加強了對學生的朗讀指導,運用多種朗讀方式,讓學生藉助朗讀把無聲的文字變成有聲的語言,使詩文中所抒發的情感叩擊學生的心靈,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既感受到語言文字表達情意的表現力,又提高審美情趣。以讀帶思,用朗讀聲貫穿整個課堂,使學生在朗讀中,去感受這篇課文的文質之美。在反覆對文章重點段落的反覆朗讀中,體味文章的情感,使學生對詩歌的賞析上升到一定的審美層次。

與此同時,為了讓學生能夠更好的感受文章的美,體會語文的美,在講課的過程中,配和柔和動人的音樂。如在引入新課時,教師在講述汶川大地震時候一位母親為了救自己的孩子而犧牲自己的故事的同時,配以舒緩感人的音樂。學生聽讀文章的時候,也有背景音樂的伴奏,使學生在音律和文字美中,迅速進入文章。在本課結尾學生做練筆的時候,播放《燭光裡的媽媽》,昇華學生的感情,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

此外,在本節課的講述中,我試著改變語文教學中解題、瞭解作者、梳理情節等傳統教學模式。在適當的時候,把作者介紹引入課堂教學中,使得學習作者不只為了單純的機械記憶,而將文學常識的講述變為進一步推動學生興趣,加深課文理解的一個環節。

在探究過程中,通過自主、合作的學習方式,讓學生體驗、感悟出荷葉對紅蓮的廕庇也就是母親對兒女的庇護,從而清楚地認識寄情於景的寫法,並且通過閱讀題目鞏固著一寫法。在課堂上學生動腦還動手,運用同類寫法發表個性化的見解,抒發對母親的愛。

以上對課堂的一些可取之處進行了分析,但本節課也著實存在著許多不足。首先,在準備階段過於急躁,一心所想的是自己想要的效果而忽略了學生的接受能力以及實際的教學能力。所以在教學設計時忽略了文字重點,在組裡老師的幫助下一而再再而三的進行了修改,才使得最後的教學較成功。

其次,在授課時與學生的交流及配合欠妥,對於學生的回答需要一定的時間消化,不能迅速的做以反映,並加以引導。這也說明了我的應變組織能力有待提高,相信這一點會隨著課堂經驗的提高而改善。自己通過這次的公開課,以後也會注意這方面的鍛鍊。

在新課程下的課堂教學,要求以學生為主體,教師的角色轉變成了組織者、引導者、啟發者,要求盡最大可能尊重學生學習的個性。這堂課之後,我自己覺的輕鬆,學生也學的愉快。我深切地感悟到,做為教育者,要不斷探索適合的教學方式,轉變教學觀念,使教與學成為一種生命的活力。

未來如果再上這一課,我會更加註重情感和美景的融合。如果能把這樣一篇優美的小文變成學生能夠借鑑模仿的範文,更有價值,若能夠多舉例類似的文章,更能讓學生頓悟。如史鐵生的《合歡樹》。

本文的教學效果總體不錯,源於有預案,工作細化。但實踐起來發現,還是有許多地方考慮不周。知不足,而後改,希望能促成教學的一點一滴的進步。

第3篇

其實本課就如一開始的時候分析的那樣,並不算難懂,在講前面問題的時候,學生就已經能咀嚼出更深層次的“味道“了,後面的那個分析三看紅蓮的圖表,就很多餘,完全可以分散在前面講解構思之美的時候帶過,不需要過多關注,因為學生幾乎是不費吹灰之力就找到了相關的知識點(都在書上),教師只要稍加點撥一下即可。

雖然用大圖片展示蓮花、荷葉,讓學生深深體味到了美的震撼和母愛的深濃。但是這還很不夠,在後面播放歌曲的時候,如果能加上展現母愛的溫馨畫面就更能夠融情入境了。可惜思慮未周,沒有想到這方面可以進一步慢工雕琢,失掉了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授課之前,就已經發現多媒體教室的投影儀色彩失真得很厲害,三蒂蓮的圖片投影上去,像是黑白底片一樣(實際上是顏色比較豔麗的彩色圖片),同時多張文字幻燈字也顯示得不甚清楚。因此,特地設計了一張浮雕效果的偏淺灰白色的圖片作為背景(是用一張荷葉蓮花的攝影照片作為原版底稿的),並且在打鈴之前,還稍稍對個別地方做出了修改。總之,一切為了學生,一切為了教學,絕對不為了所謂的美觀而買櫝還珠。此外,由於身體不適請假,其實在上課之前,筆者並未有任何時間來督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