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科學教學反思8篇 探究現有科學教學模式的優缺點:一個文輯的反思

本文將深入反思科學教學的現狀和問題,在探討教學內容和方式的同時,探索提高學生應用能力和綜合素質的途徑。同時,我們也會分析國內外科學教育發展趨勢,分享優秀案例,幫助讀者更好地掌握科學教學方法,培養具有創新和實踐能力的優秀科技人才。

科學教學反思8篇 探究現有科學教學模式的優缺點:一個文輯的反思

第1篇

“我們人體有哪些消化器官?它們都有些什麼作用?”這兩個問題,學生有一定的經驗,但大多是摸稜兩可的。學生對此作出猜測後,只能通過二手資料得以證實。現今查閱網路資料是最為快捷方便的方法,在此過程中學生開展自主學習活動,滿足了自身需求。通過這次的查閱資料嘗試學生已經掌握了簡單查閱處理資料的方法,提高了查詢資料的能力,為將來自主的課後探究活動打下了基礎。

在學生獲得對消化器官比較清晰的認識之後,應用powerpoint課件,學生可以點選圖片拖動滑鼠對各器官進行排列,再對照教師課件中的人體模型進行修正,這個活動讓學生對消化器官的認識更形象深刻,不僅減輕了教師課前準備工作量,而且也節約了一定的課堂教學時間

人體的消化過程受時空的影響,讓學生了解食物的消化過程是本課的難點。先讓學生猜測,再用課件演示,直觀而又形象,激發了學生學習科學的濃烈興趣。一路經歷了嘗、猜、查、做、說、看等體驗不斷刺激學生的感官,“玩中學”和“做中學”相結合,留給學生全身心的刺激,體會到科學探究的真諦,使學生始終處於主動探究的氛圍中。

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先讓學生說說自己在消化方面的病歷,再說說它們給我們的.生活與學習帶來了什麼樣的影響。回憶這些不愉快甚至痛苦的經歷,加深對消化問題的感受,從而意識到保護消化器官的必要性,也使得保護我們的消化器官成為學生自身的需要。

科學教學反思8篇 探究現有科學教學模式的優缺點:一個文輯的反思 第2張

第2篇

三年級科學課程是要以培養國小生的科學素養為宗旨,以改革學生的學習方式為重點的,適應全國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全新教材。所以,在教學過程中就要面向全體學生。同時,它充分研究到學生在性別、天資、興趣、生活環境、文化背景、地區等方面存在的差異,在課程、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鼓勵多樣性和靈活性。所以在科學教學工作過程中,我始終堅持為每一個學生供給公平的學習科學的機會和有效的指導。據此,把本學期的教學具體情景總結如下:

20__年7月教育部正式頒佈的《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實驗稿)》中指出,“國小科學課程是以培養科學素養為宗旨的科學啟蒙課程”,“親身經歷以探究為主的學習活動是學生學習科學的主要途徑。”所以,在科學教學中,同樣注重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團體主義精神、逐步構成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養成健康的審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為有夢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同時,更是加強對學生的實踐本事和探究本事的科學本事的培養。

2、明確課程理念、目標、任務,吃透教材,充分掌握教材的特點,從而做出與教材相符,與學生年齡特點相符的教學設計。

三年級科學教材的資料主要是生命科學方面的資料,是適應三年級學生的年齡特點的,1~5單元包括了“植物”“動物”“我們自我”“水”“紙”五大方面的生命科學和物質科學的資料,而第6單元是從學生最熟悉的事物——米飯出發,引發一系列的學習活動,這些都是貼近生活的資料。所以,教學設計便研究到三年級學生的生理和心理髮展水平,將重點放在發展學生的觀察本事和對科學觀察的理解之上。比如第一單元中“大樹的觀察”,就是培養學生觀察本事,初步瞭解科學觀察的意義的資料。所以,設計教案時,就儘可能地以激發學生的觀察興趣為重點,以引導學生掌握科學觀察的方法為難點,同時重視學生良好的科學態度,熱愛生命、保護環境等精神的培養。

三年級學生對周圍的世界的好奇心和探究欲比一、二年級學生更為強烈和進取,所以,在教學中都儘量放手他們主動參與科學的學習探究。因為,三年級上冊的教材十分貼近學生的實際生活。所以,在教學中,注重滿足學生髮展需要和已有經驗的結合,供給他們能直接參與的各種問題,讓他們更容易地進行科學的各種實際觀察和操作。這樣也比教師單純的講授訓練更有效,促進學生的科學本事的提高。比如,讓學生自我設計觀察方案,並經過戶外的觀察記錄自我的發現,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讓他們分享觀察和實驗的歡樂,也提高彼此觀察、實驗的本事。同時,教師在作為活動的組織者,引領者和親密的夥伴,對學生在科學學習活動中的表現給予充分的理解和尊重,並以自我的教學行為對學生產生了進取的影響。在這樣的開放的課堂環境下,學生對科學便會產生濃厚的興趣,經過多次的實際觀察和實驗活動後,自然也就提高了學生的科學本事。

4、設計好學生實驗與課堂演示實驗,要求學生掌握相關實驗的方法。

科學知識的掌握,很大部分都來自實際實驗中所得到的啟示和驗證。同時,實驗也是探究式教學與探究式學習的最主要的載體之一,依靠實驗,一些客觀的科學現實能夠轉變了學習探究的科學規律,從而使學習在科學的實驗操作過程中體會著科學規律有存在,體驗著科學知識的構成。所以,每一次的實驗都必須嚴格設計,同時,也教予學生進行準確的科學實驗方法。

1、雖有挖掘教材資料,但在拓展課外相關知識方面深度還不夠。

為了結合探究性學習方式的要求,轉變評價方式與知識的構成的方式,我充分挖掘教材資源,同時也儘量引導學生經過教材資源的學習去發現更多的課外知識,使知識更加全面,充實。比如,在探究水與液體的區別時,能夠讓學生結合自我的生活經驗去交流水,海水,油,飲料,浴液……凡是學生能夠舉出的事物都能夠放手讓他們去討論。可是在有些知識的拓展方面給予學生的自主探究就不夠,比如在米飯一單元中,沒有讓學生在初步區分石膏與澱粉同時,去拓展澱粉和石膏的各自不一樣用途等等。所以,在今後的教學中,應在把握好教材資料的同時,引導學生挖掘課外的'相關知識,讓學生的知識更全面,這樣才能讓學生對科學和生活有更深更廣的瞭解。

科學離不開實驗。所以,科學教學很重要的一環節就是要引導學生進行嚴謹的科學實驗。雖然在教學中,我都會設計一些觀察和實驗方案讓學生分小組去探究,但由於涉及到安全的問題,有些實驗未能讓學生親身去體驗。比如,澱粉加熱的實驗,由於要用火,就沒能放心讓學生親自去操作。所以,在接下來的教學中,我應當讓學生明確明白安全實驗的重要性,並嚴格遵守實驗的步驟,在教師的指導下進行安全的科學實驗。當然,能有另外的教師協助更好。畢竟,國小生的安全防範意識是比較弱的。所以,如果涉及危險性大的實驗還是由教師來示範比較妥當。

由於科學不是自我的專業,又是第一次執教。所以,在教學過程中難免有一些不足。在教學當中,還是有很多細節沒能夠很好的處理,造成教學過程的不完美。還需要日後不斷提升自我本身的專業知識。同時,還要不斷去探究如何去完善課堂,讓學生學得更開心。

要生存,要發展,就要不斷創新。我加強對教育教學理論的學習和研究,積極參加學校組織的學習培訓,進取撰寫教研論文,以提高教學質量,開拓教學更寬更廣的前程。

第3篇

?多彩的樹葉》是一節貼近幼兒生活,並且是幼兒特別感興趣的課題。

從剛入秋開始,幼兒園就可以看到四處的落葉,在散步的時候,有許多小朋友就會問:為什麼有些樹葉變黃了,有些樹葉落下來了,而有些樹葉還是綠綠的呢?因此,該課題是小朋友們感興趣的。另外,根據本班幼兒的水平特點,我制定了以下活動目標:第一,按大小、顏色給樹葉分類,並培養幼兒細緻的觀察力和熱愛大自然的情感。第二,通過觀察探索這個身邊隨處可見的小景物——葉子,來培養孩子們的`觀察、比較、分析綜合能力以及語言表達能力,從而讓幼兒瞭解自然,熱愛自然。

課前,我佈置了一個任務,我讓家長帶小朋友們去公園撿落葉帶到幼兒園,這為接下來的課程《有趣的樹葉》做了經驗上的準備和物質準備。活動中,我通過先讓幼兒對在公園採集來的許多不同的樹葉用看看、摸摸、聞聞等多種感官感知落葉樹葉和常綠樹葉的異同,再從大小、形狀、顏色、手感等方面進行比較並積極進行分類,不僅使幼兒在探索過程中,能通過看看、摸摸、聞聞等多種感官感知落葉樹葉和常綠樹葉的異同,讓幼兒能積極地給落葉樹葉和常綠樹葉分類,還能讓幼兒從不同方面認識更多不同樹葉。

在本次活動中,小朋友們收穫頗多,幼兒認識了楓葉、銀杏葉、茶葉等,知道了楓葉的形狀像手掌,摸起來軟軟的,入秋就會慢慢變紅;銀杏葉的形狀像扇子,小而薄,入秋就會慢慢變黃,茶葉的形狀是長長的橢圓形,摸起來比較厚實,一年四季都是綠色的,屬常綠樹葉,而且,茶葉晒乾能泡出美味的茶。另外,小朋根據大小形狀進行分類。在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較高,按大小顏色分類等都沒有問題,但是對於“常綠樹葉與落葉樹”的概念很模糊,但是對於初次涉及“常綠與落葉”的他們來言已經很不錯了。

另外,本班幼兒在感知葉子厚薄方面不夠敏感,許多幼兒對其中的細微變化把握不夠,因此,在一日活動中,我在平時會鼓勵幼兒儘量用多種感官,通過看看、摸摸、聞聞等感知外界事物,久而久之,不斷培養他們形成敏銳的觀察力。

第4篇

本節課中同學將就擺的快慢與什麼因素有關進行討論與研究,並且去驗證同學自身的一些猜想。同學在探究的過程中,逐步排除一些原有的不合理的前概念,修正自身的想法。在這一節課上,同學將丈量不一樣重量擺錘的擺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和不一樣長度擺繩在15秒鐘內擺動的次數。同學在對丈量資料進行分析的過程中會發現:影響擺的快慢主要是擺繩的長短。可是,在課文的最終又提出了新的研究問題,即:擺長也是影響擺的快慢的一個因素。所以說,本課的教學是讓同學從問題中來,又帶著問題離開。

修訂以後的《擺的研究》這一課,捨去了原教材中影響擺的快慢三個因素中擺幅大小的研究,教材將這一資料移到了上一課完成,應當說這樣的教材更容易教學。因為,原先的教材,是將三個因素一齊在一堂課裡研究,這樣時間難於控制,效果也不夢想。可是,由於今日這堂課是公開課,這一課又是第二教時,所以我還是適當地引用了“擺幅大小”這一因素,但不作為研究的重點。

?擺的研究》這一課,主要進行的是兩個實驗,一個是擺錘的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另一個是擺繩的長短對擺快慢的影響。在教師用書上,期望教師在同學的探究過程中起到一個從“扶、引、放”的教學思路。而在我看來,兩個實驗,要完成“扶、引、放”三個過程,很難。所以,我個人認為,這一課教師用書上的資料,至少是這一部的資料,仍舊停留在老教材的'框架內,還沒有和時地更新。所以,在今日這堂課中,我改變了原先的教學方法,採用同學自主的,有選擇的探究方式,教師只是整個活動的參與者和合作者。這樣的教學即能夠防止由於研究資料過多而造成探究時間不夠,又能夠讓同學對某一問題進行深入、細緻地探究。

資料的運用,主要就是對教具的運用。在課堂上供給有結構的資料,能夠使教學更加深入,目的性更加明確。在今日課堂上的第一個教學環節中,也就是讓同學測出15秒內各個擺擺動的次數時,我給同學供給了各個不一樣長短的擺,讓每組同學的擺在15秒內次數各不相同。這樣的佈置,能夠讓同學提出探究性的問題“為什麼擺的次數會不一樣?”、“擺的快慢可能與哪些因素有關?”從而更為順利地引入到了課文探究的主題。

第二個有結構的資料是,在同學進行探究擺的快慢的實驗中,大多數陣列我供給的是螺帽,但有一組我供給的是鉤碼。同學在探究擺錘輕重對擺快慢的影響實驗中,讓鉤碼一個一個的掛起來,從而得出了與研究不一樣的結論。為什麼呢?引起同學的共鳴,為下一課的教學資料“擺錘長短的研究”做了鋪墊。

第5篇

我在這幾年的科學教學中逐漸沉澱下來了一些自己的教學方法。我覺得教師應“引導學生去思考、創新,培養孩子們的自主學習能力。”自主學習能力是,一種發現問題、積極探求的科學精神。它要求學生主動探索問題、發現問題,具有敢於質疑、標新立異的品質,不拘泥於書本,不迷信教師,對所學知識善於獨立思考,樂於生疑提問,提出解答問題的不同方法。我們怎樣才能在科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談一些體會。

教學是師生雙邊活動,教學質量的高低直接取決於教學氛圍和師生關係的和諧程度。營造一個生動、活潑、民主的課堂教學氛圍是培養學生創新精神的重要前提和保證。

2、科學課上重要的是引導學生學會獨立提出問題,而不是解決問題。

好奇心是由新奇刺激所引起的一種朝向、注視、接近、探索心理和行為動機,它是人類行為的最強烈動機之一。好奇是孩子明顯的心理特點,他們對周圍任何事物都充滿探索求知的渴望,並善於主動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老師應抓住孩子的好奇心理,由近及遠,由淺入深地給予理解,並鼓勵孩子多思考,多提問題,有意識的保護和激發學生的好奇心。要想培養孩子的學習興趣,必須注意其好奇心與求知慾的培養。激發學生的求知慾,引起學生的探究活動,進而成為創新的動力。

3、解決科學課上同學們提出的問題要引導學生通過小組合作來完成。

怎樣通過小組合作完成呢?我們覺得科學小組的合作學習應遵循“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對學生進行分組,組成合作學習小組。即:一是小組人數要合理,一般以4-6人為宜;二是遵循“組間同質,組內異質,優勢互補”的原則,按照學生的.知識基礎、學習能力、性格特點、動手實踐能力等方面的差異進行分組,讓不同特質、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優化組合,以有利於學生間的進步。

合作意識等因素方面,具有很大的隨意性。要實現有效的小組合作學習,就需要將班級的學生按照學習水平、能力傾向、個性特徵、性別及社會家庭背景等方面的差異組成若干個異質學習小組。每個小組成員都有具體的分工,但角色應該經常輪換,讓小組成員有機會擔任不同的角色,以此來增強合作意識和責任感,並逐步形成一個有戰鬥力的群體。這樣組內成員各負其責:組織、記錄、操作、觀察、提問、解疑、彙報……老師負責觀察指導,這樣一節課井然有序完成了任務,又得到了知識。

第6篇

本節課通過引導幼兒去觀察、去操作、去發現、去主動建構自己的知識和經驗,從而使幼兒在活動中,知道輪子在生活中給我們帶來的方便、在操作中發現製作車輪材料的特性,並且樂於動手操作並大膽想象和猜測。幼兒既獲得了極大的情感滿足,也積累了豐富的感性經驗。

活動課前我給幼兒提供了各種各樣的汽車模型,他們高興極了。接著我提問:“你們看,所有的汽車都有一個什麼共同的特點?”他們很快的回答我:“汽車都有四個輪子”。接著我就開始做:“推重物”的實驗,經過仔細地觀察,他們發現了有車輪的小車跑的快,發現了車輪的作用。他們的結論是:小車上有輪子,是輪子起的作用幫助了我們,給我們提供了方便。

我的問題:“你們還在什麼地方見過輪子?他們都一樣嗎?”激起了孩子們的討論慾望。他們爭先恐後的回答我,見過的汽車有:汽車、卡車、自行車、溜冰鞋、滑板車、滑輪等,還真沒想到他們會知道那麼多有輪子的東西呢。並且他們也能夠說出很多不一樣的地方,如:大小、花紋等。

通過前二個環節的學習,孩子對輪子有了初步的瞭解,接下來我給孩子提供了幾個小車輪讓幼兒探索各種車輪的製作材料、發現車輪的特性。幼兒發現了所有的車輪都是橡膠做的,我請幼兒接著討論為什麼輪子都要用橡膠做,其他材料為什麼不可以。並且請幼兒動手捏一捏,按一按,把幾個輪子放在一起滾一滾,看一看。最後我總結:“因為車子要承載很重的物體,而橡膠的彈性好,在收到壓力變形後能很快恢復原來的形狀。橡膠對噪音和振動有減緩的作用,所以車子在凸凹不平的地面上行駛時,可利用這一特點來減小噪音和顛簸。”

最後,我給幼兒介紹了一些關於車輪的相關資料,並且幼兒給少了輪子的汽車新增輪子,要求孩子可用不同的方法如:貼輪子、畫輪子等。孩子可自由選擇,孩子的動手能力得到了充分發展。

本次科學活動《聰明的中國人》的教學思路是通過讓幼兒瞭解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進而讓幼兒感受到中國人民勤勞聰明的優秀品質,為自己是中國人感到驕傲。應該說,活動的思路很清楚,在活動組織時,教師只要給幼兒呈現有關中國古代四大發明的音像資料或圖片就可以了,再通過問題的設定來引導幼兒充分感受到中國人的驕傲。回顧今天的活動,我覺得一下幾點是我在活動組織過程中的收穫與體驗。

1.知識性強的科學活動也要注意動靜交替。今天的科學活動,沒有動

手操作的內容,大多數是讓幼兒看圖片資料來探索四大發明的內容,所以我很擔心這樣的學習形式幼兒會不喜歡,是否會因為知識的枯燥而感到乏味,而坐不住,聽不進。確實如我預想的那樣,指南針和火藥讓幼兒感到新奇,聽得認真,和老師的互動也十分積極,但當幼兒在看到第三個發明造紙術時,幼兒的專注性很明顯地下降,有一小部分幼兒開始了小動作,眼睛也遊離在課堂之外了,第四個活字印刷術的講解似乎也不受孩子的喜愛,他們的小耳朵都關上了一樣,課堂的常規逐漸的下降。我想,出現這樣的情況錯不在孩子,關鍵是我對活動內容的及孩子的興趣缺乏正確的分析。如果能讓幼兒在學習造紙術時用動作模仿一下,在學習活字印刷術時準備一些字卡,讓幼兒嘗試一下動手排版,做到活動中動靜交替,幼兒的.學習興趣就不會消退,注意力就會更加集中,活動也會走向高潮。

2.精神層面的引導需要有效的提問。如何讓幼兒在回答問題中一下子達到目標的要求,讓幼兒真正地感受到作為一箇中國人的驕傲,我覺得其中的提問引導,以及教師的語言提示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如何讓教師的語言成為最有效的指導,提問的設計十分重要。今天的提問有的是十分簡單的,比較膚淺,如你覺得這些發明好嗎?為什麼?雖然似乎老師要的回答是這些發明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了方便,影響了世界,但與目標的達成牽連不大,課後我想,如果我先進行小結,肯定中國人的發明對全世界的影響,然後這樣問:作為中國人的你,知道了這些發明,你心裡又會想到了什麼?這樣,幼兒的回答就比較寬泛,能有效促進幼兒的發散性思維,並可以引導幼兒聯想到其他方面有成就的中國人,並由此而逐步的幫助幼兒體驗到作為中國人的驕傲。最後的問題對於孩子來說真的很重要,我們老師一定要問“你長大後也願意做個發明家嗎?想發明什麼方便的、神奇的、有用的東西呢?”這樣能給予幼兒創造發明的鼓動,更有效地激起幼兒成為驕傲的中國人的積極情感。

本次活動讓我感到遺憾的是時間安排上有些缺憾,因為四大發明的內容多,不可過於羅嗦,要精簡地挑重點的來講,有詳有略,動靜交替,突出重點,合理安排時間,才能收到更好的效果,達到完美的有效課堂教學。

?先左腳,再右腳》是一節繪本閱讀課。主要目標是讓幼兒嘗試和同伴一起肢體協調地遊戲,初步體驗合作。同時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巴比和巴柏的深厚感情。在我上課之前,通過觀看了王紅裕老師的這節課,感覺在她講課時語言很親切,不像是在給幼兒上課,更像是以朋友的角色在與幼兒進行對話。在閱讀的過程中,體現了以幼兒為主體地位,讓幼兒自主觀察圖片,充分發揮了幼兒的想象力和敏銳的觀察力。閱讀中,請幼兒與自己的實際生活相聯絡,使幼兒更能深刻理解故事內容,感受巴比和巴柏的深厚感情,同時將這種感情很自然與自己家中的老人聯絡起來。

今天我在班裡開展了這節分享閱讀課,在課前備課時,把幼兒的實際反應和效果完全按照自己的思路去設想,當課堂上出現了一些意想不到的突發情況時,反應過慢,沒有及時給與迴應,為了順利將故事進行下去強行將幼兒拉回故事中去。

在匯入環節,讓幼兒分清左腳和右腳時,預先忽略了在幼兒面前應該鏡面展示,給了幼兒一個錯誤的引導。以至於在遊戲環節中,有很多幼兒左腳右腳依然分不清,在發現遊戲進行不順利時,急於將幼兒帶入到故事,沒有及時給孩子糾正。而且遊戲環節節奏的過於緩慢,沒有考慮到幼兒年齡小,平衡性差,很多幼兒在遊戲中已經站不穩,仍沒有觀察到這一細節,及時作出調整。

在講述故事時,沒有充分給與幼兒時間去觀察圖片,更多的是老師在講述故事內容,幼兒在聽。再請幼兒聯絡自己生活,如談談自己家中的老人和自己有什麼不一樣,或者是請幼兒說說自己在家裡是怎麼幫助老人的,引導不夠全面,沒有充分調動起幼兒的積極性,使思維只是停留在一個點上,沒有發散出去,個別幼兒沒有參與到故事的想象中去。

在故事語言的組織上也有很大的欠缺,環節與環節之間連線不夠緊湊。當幼兒的回答與我預期設想的答案背道而馳時,不能巧妙的將話題與故事情節相聯絡。

在最後的遊戲環節中,由於事先遊戲規則沒有講解清楚,遊戲環節比較亂,例如說在教巴柏走路的時候要慢一點,不然巴柏就會摔倒,又或者是巴柏和巴比要一起邁左腳,然後再邁右腳,以至於在遊戲中,同伴兩人沒有協調合作,有的邁左腳有的邁右腳。

通過自己時間上課與王老師的課對比,發現自己有很多不足之處,比如事先備課不充分,不能及時應對突發狀況,語言不夠簡潔等。我也會在今後的上課中多學習她人有點,積極彌補自己的不足之處,提高自身能力。

第7篇

時間轉輾來到臘月,俗話說得好:磨刀不誤砍柴工。靜下心來“磨刀”,為明年的教學開展梳通阻礙環節,提高工作效率。正是出於這種想法,教學的工作總結、反思更為重要。我總結以下幾點:

(1)加強新課程理論知識學習,用先進教學理念武裝自己。

現在的新課程,很多老師都感覺到處理教材有一定的難度。內容形式多樣,活動性、操作性的內容佔教材絕大部分比例。面對這種情況,我一是通過個人自學和集體討論學習相結合形式學習新課程理論,充實頭腦,深刻把握課標精神內涵;二是通過網路收看新課程解讀、新課程講座等專題影片,用理論與現實相結合的方式,力求做到融會貫通;三是提高網路研修、個人自省的方式,在網路上與教材交流群中的教師商討每課中的疑問和教學設計,利用讀科學課雜誌的機會,瞭解同行們對教學熱點、難點問題的處理策略,有針對性地處理好教學各環節,提高教學效率。

(2)科學課的內容繁多,涉及的知識面廣。

本來學生的學習興趣較高,若教師只是照本宣科,不去鑽研教材,瞭解學情,解決教法、學法中存在的問題,這樣的課一定是收效甚微。久而久之,學生的`學習興趣也不濃厚了。為了保持學生的這種學習興趣,一方面我努力做到—要求學生做到的自己先做到;另一方面,力求以最優的教學設計滿足學生髮展需要。為了尋求最好的教學設計,我一是瞭解學生性格特點和學習差異,在課堂提問、佈置練習時留有不同層次的問題,再次就是把握每課的重難點,力求人人掌握重點知識,絕大部分能突破難點,讓學生能較輕鬆地掌握知識。為了能讓學生更全面深刻認識科學知識,認識科學事物變化中的規律,在開學初就開始發動學生找備用實驗器材、材料,學生學習興趣較濃厚,掌握知識效果也較好。

教學中也存在諸如:對學生分析不透徹,實驗分組麻煩,課堂紀律難以調控維持等現象,今後還要多多與同班老師多溝通,學習他們的先進教學經驗。

第8篇

在《誰先落地》的教學中,我出示降落傘,引起幼兒興趣:小朋友們,你們看見過降落傘嗎?是怎麼樣的?然後鼓勵幼兒自己動手製作降落傘,(用手絹製作降落傘,幼兒可能不會自己打結,而且手絹降落傘效果不大好,因此,我改用輕而薄的塑料袋來製作降落傘。)幼兒在製作前我沒有告訴幼兒掛的東西要多還是要少,而是通過遊戲,讓幼兒在自由結伴,進行“誰先落地”的遊戲,通過比賽來探索。我發現有的幼兒站到小椅子上了,有的幼兒在比賽一次輸了後,趕緊再掛一片積木,這時我上前去詢問:你為什麼要加一片積木呀?他的回答令我很高興:加一片積木就重了,這樣降落傘降落時就快。我想這樣的結論是幼兒自己得出的,而不是我們教師灌輸進去的。

1、整個活動幼兒的參與度很高,興趣很濃,幼兒在自主的科學探索過程獲得

2、過去我們注重要求教師精心設計“活動”,讓幼兒對科學活動感興趣,能夠根據教師設計的活動得出結論或模仿教師操作。但是這樣做容易使幼兒誤以為科學只是事實的積累與概括,將會使幼兒只會使用科學而不會創造科學。而現在的教學注重的是幼兒的參與,並保持進一步探索的興趣。

幼兒天生就是好奇、好問的,但這並不是說,幼兒對科學的情感可以天然生成。幼兒對科學本身的探究與慾望從何而來?來自於教師的`引導與培養。情感不能灌輸,不能手把手地教,只能靠不斷體驗,形成心理“積澱”而成。所以,培養幼兒熱愛科學的情感,重在直接體驗,重在幼兒自主的科學探索過程。只有讓幼兒直接與科學現象接觸,以獲得獨特的、挑戰性的直接經驗才能使幼兒產生探究的需要。熱愛科學的情感正是源於幼兒對科學本身的探究需求,只有注重引導幼兒進行科學參與和探索,才能使其萌發有益的情感體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