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給予樹》教學反思7篇 精進教學,從“給予樹”開始:反思與啟示

《給予樹》教學反思是以加拿大著名作家謝爾曼·亞歷山大創作的童話故事為出發點,反思教育中常見的評比、打壓和限制行為,強調教師應該像故事中的父親一樣,為學生提供寬大的環境和資源、耐心的引導和細緻的關愛。這篇文章將深入分析故事中的寓意,探討教育中的問題和解決方法。

《給予樹》教學反思7篇 精進教學,從“給予樹”開始:反思與啟示

第1篇

?把鐵路修到拉薩去》是一篇略讀課文。文章結構比較清晰。在學習這篇課文時,按照閱讀提示的要求,以小組合作的形式討論了課文的主要問題,從大家的發言中,能感受出學生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比較到位。通過引導,自然而然地理解了那些建設者身上所具有的頑強、樂觀的精神。

在教學時,我首先出示句子“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確實不是一件簡單的事。”然後讓學生在整體感知課文的基礎上,小組討論從課文哪些地方感受到把鐵路修到拉薩去的不容易。學生在默讀課文的過程中找到了阻礙築路大軍前進的困難所在,並紛紛聯絡實際發表自己的看法。

“那麼,這些困難,我們的建設者們又是怎樣克服的呢?請從文中找出答案,並談談你的體會。”這個問題較好回答,學生能輕鬆得從第6、9自然段中獲取答案,並且抓住文中關鍵的詞語,如“晝夜、反覆、徹夜通明、廢寢忘食、夜以繼日”等,感受建設者充滿智慧,不畏困難、堅持不懈的精神。

這堂課快結束時,我還補充了《生命禁區的早晨》這篇課外讀物,在聽到“科技人員為了測量的準備性,早早起床去唐古拉山腹,而到中午才吃“早飯”,在山中,張嘴吃到的是沙土,眼睛只能睜開一條線”時,他們不由得面容沉重起來,於是讓他們帶著這樣的心情去朗讀全文,自然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從整體上看這節課,較好成教學任務。但有一些環節還很粗糙,比如教師的評價語、本課小練筆的安排、閱讀材料的出示等,還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希望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注意這些問題並及時、較好地解決。

《給予樹》教學反思7篇 精進教學,從“給予樹”開始:反思與啟示 第2張

第2篇

?給予樹》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在聖誕節到來之前,家裡並不寬裕的八歲小女孩金吉婭,在商場的給予樹上發現了一個素不相識的小女孩渴望得到洋娃娃的心願卡,便把應該給家人買禮物的錢買了一個洋娃娃,送給了小女孩。展現了金吉婭善良、仁愛的美好心靈。聽完洪老師的課,我想談以下幾點:

1、這是一堂樸實、紮實、情趣盎然的語文課。張教師充分解讀教材內容、準確定位年級特點、緊緊扣住語言文字,引領學生走進文字,展開心靈對話。寓教於思、寓教於情、寓教於法,讓學習過程進入認知與情意和諧統一的境地,使學生在學習知識、習得方法、自主實踐的同時,激發求知慾望、獲得情感體驗、推動心智發展。

2、以媽媽的情感變化為線索,組織教學。在品讀課文這一教學環節中,張老師請同學們讀課文,發現媽媽心情變化,劃出有關句子,讀一讀。學生在自主研讀的基礎上,與主人公進行情感交流,從整體上感受文字情感的變化線索,“感受”媽媽心情變化的過程,初步感知媽媽美的情感。使學生思維得到發展,情感得到尊重。接著,根據媽媽的心情變化,擔心、生氣、激動,組織教學。學生緊緊抓住“擔心”一詞,品讀課文的重點詞句,用美好的心靈去感受心靈的美好,用美好的親情去感受親情的美麗,用對母親的愛去感受母親對子女的愛,從而真切地感受到“擔心”一詞所折射出的仁慈、關愛、奉獻等美麗的品質,使詞句段篇都詮釋出人類的`文化精神,流淌出滋潤生命的情感之水。

在生氣這一環節的教學中,重點在於通過媽媽的情緒變化,引出對金吉婭內心世界的探求。引導學生關注金吉婭走在回家路上的神情──“沉默不語”,“金吉婭為什麼沉默不語?”讓學生咀嚼體味、交流碰撞,感受語言文字背後所承載的人文情懷,觸控人物豐富的情感領域,讓學生真切感受一個八歲的小女孩因沒能給家人買像樣禮物那種擔心、愧疚、難過的複雜心理。張教師用這些富有實效而又了無痕跡的指導,引發學生的思考,讓學生關注語言,關注情感,並且調動自己的情感,調動自己積累的語言。

3、深入研讀,引導學生個別讀、齊讀。一開始,深刻理解為什麼“媽媽說金吉婭不但送給我們棒棒糖,還送給我們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以及一個陌生女孩以願以償的笑臉。”這樣突破了課文的難點。又使學生在理解知識與提高能力的同時掌握了學習方法,昇華情感。

4、課文中還有幾種不易發現的愛,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找一找。例如,“母子之愛”和“手足之愛”,母親在家裡並不寬裕的情況下,仍然給每個孩子錢讓他們買聖誕節禮物,這是母子之愛的表現;媽媽聽完金吉婭的陳述後,沒有責備她,卻為她的行為而感動,也是母子之愛的表現。買禮物前,孩子們“希望送出最誠摯的祝福,收到最甜蜜的笑容”,這是手足之愛的表現;買完禮物後,孩子們“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這也是手足之愛的表現。這兩種愛,是為金吉婭對陌生人的愛做鋪墊的,更襯托出金吉婭對小女孩的愛的可貴。同時我們也可以感受到,金吉婭的“給予”行為雖然源於她善良的本性,但和她成長在這樣一個“愛” 的家庭氛圍中也有很大的關係。

高效的語文課堂,離不開教師的有效引導,離不開師生的互動合作。一切的努力都是為學生創造一個良好的情感體驗場。讓學生接受一次心靈的洗禮,靈魂的薰陶。教師就是那個知識的傳授者,更是那個帶領學生走向高尚精神世界的引路人。

第3篇

給予是快樂的,在語文課堂上,孩子們深深體會到了金吉婭帶給我們的一切!有的孩子在語文課堂上感動得哭了,有的孩子在那小聲地抽泣,因為有了共鳴,所有他們很感動。

將這個故事繼續,讓這份感動延續,這是我想要做的。在教學設計時,我以文中出現的援助中心作為故事繼續的載體,利用語文課堂中積累的情感進行教學。課堂上,學生的表現讓我體會到了幸福,學習不再是一種負擔,更是一種責任,一種自覺的活動。

在這次整合課堂上,對於這樣的教學模式,我又有了新的感悟。

一、利用課堂相關視訊和音樂資源,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故事是發生在聖誕節前夕,學生在歡快的聖誕節歌曲中進入教室,環境的給予讓學生融合在這樣的課堂之中。緊接著聖誕節視訊的播放,吸引了學生的眼球,他們的心便自然地融入到了聖誕節快樂的氣氛中了。所以說,音樂、視訊資源的合理利用,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有效教學方法之一。

讀陌生小女孩的心願,這是一個很感人的環節,在語文課堂上,深深地打動了學生。當資訊課上再次出現這個環節的`時候,孩子們的心被再次碰撞,他們的心與文章中主人公的心再次共鳴,就這樣碰觸了他們的內心。利用情感教學,就必須有一個情感的觸發點,而情景遷移正是一條好途徑。

三、利用故事的可再生性特點,實現課程資源的有效整合

故事性文章與資訊科技整合,在任務設定上出現了一個難題。思考後,發現整合可以從學科特點出發的,故事性文章的特點就是——再生性,當想到這三個字的時候,靈感就油然而生了。利用“援助中心”這個部門,將故事再編,使得資訊科技與語文課堂又有了新的結合契機。

在這次教學中感受最深的是,我沒有說:“今天我們要做是什麼,我們要完成的是什麼……”但是孩子們說:“我們要幹什麼……”新課程理念強調實現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學生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教學方式和師生互動方式的變革。這也許就是一種變革吧!

第4篇

1、瞭解聖誕節的意義,幫助理解課文內容和體會金吉婭在特殊的節日裡的“特殊”的行動。

2、感悟“給予”,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感受富有愛心給人們帶來的快樂,激發學生的愛心。

1、通過媽媽的感情變化,體會金吉婭的善良、富有同情心的美好品質。

a.孩子們你們聽完了這首歌后,能用什麼詞來形容你此時的心情呢?

c.你們喜歡春節嗎?為什麼?(預設;穿新衣服、放鞭炮、貼對聯、收壓歲錢、給長輩、鄰居、好朋友們拜年。)

d.孩子們我們中國最快樂的節日是春節,那麼西方國家小朋友們最喜歡過的是什麼節日呢?(聖誕節)

2、介紹援助中心,瞭解給予樹。(畫給予樹,並在上面貼上寫有心願的卡片)。

1、點同學認讀生字卡片,並且能帶讀,表現好的同學給予獎勵。

2、概括課文主要內容。(時間、地點、人物、什麼事?)

3、自由讀課文,誰給你的印象最深?為什麼?(過渡到對課文的學習,板書:金吉婭——棒棒糖(親人);——洋娃娃(陌生小女孩)。

1、找出寫金吉婭賣完禮物後回家的段落,讀一讀並把描寫金吉婭的句子劃線。“孩子們興高采烈,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出示課件)

a.“沉默不語”是什麼意思?同學們做一下動作,想??

想金吉婭什麼都沒說,什麼也沒有想嗎?她此時想的是什麼?(結合課文一至三自然段思考).

b、為什麼金吉婭沉默不語?(因為她只買了最便宜的`棒棒糖。)

c、媽媽為什麼看到金吉婭買的棒棒糖,有些生氣?(出示課件)

d、金吉婭辜負了媽媽,不是個好孩子,你們同意嗎?(找多位同學讀出原因,並出示課件)

2、自由讀第四自然段,想一想金吉婭為什麼要買洋娃娃給陌生的小女孩?“可是媽媽,我們已經可以得到很多禮物了,可那個小女孩卻什麼都沒有。”

d、師:此時此刻你們就是金吉婭,讓我們一起走進商場,走到給予樹前,拿起一張卡片讀一讀。(點一名同學上講臺,拿下黑板上給予樹上的一個心願卡片,讀一讀。)(播放背景音樂,渲染氣氛)

f、.從金吉婭的做法裡,你體會到了什麼?(善良、仁愛、同情、體貼……)

師:當母親聽完金吉婭的話後,母親的心情又是怎樣呢?

1、昇華給予樹的形象。在你的心目中,你認為只是一棵樹?

2、在我們生活中有許多像陌生女孩一樣需要幫助的人,當你看到或聽到他們的情況,你願意將自己的愛心獻給他們嗎?(出示圖片)

3、這樣一顆美麗的給予樹,應該把它種在哪裡?(種在每個人的心裡)

4、只要我們每個人心中都有一顆給予樹,那麼我們的世界就一定會充滿——善良、仁愛、同情、體貼友誼??(出示課件)

在《給予樹》這節課的課堂教學中,我扣住了“愛”這條情感線,讓學生在

讀書感悟的過程中,感受金姬婭的“愛”。本節課主要有以下三點體會:

?給予樹》教學中,讓同學們走進文字感受金吉婭的內心世界。直接讓學生品讀金吉婭買完禮物回家後的部分。“沉默不語”的金吉婭在想些什麼,結合一至三自然段。對比哥哥姐姐“興高采烈”的表情,體會金吉婭深深地自責、難過的心情。從而感悟出金吉婭是一個體貼、懂事的女孩子。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體會金吉婭的愛心和善良的品質。我設計了在背景音樂下讓學生扮演金吉婭來到商場,看到給予樹上的心願卡片後會想些什麼,做些什麼的環節。這種親身實踐,感同身受,更能激發學生的同情心理,從而達到讀懂人物的目的。理解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同情與體貼。

語文教學就要體現“聽,說,讀,寫”的訓練。本節課,在學習課文後,我還讓學生進行一個小練筆,讓同學們替小女孩給金吉婭寫封感謝信。通過小練筆,激發和陶冶學生的情感,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

第5篇

?給予樹》是一篇富有濃濃的人文情懷的課文,愛的教育是本篇課文的教學主題。圍繞“愛”字展開教學,是本堂課的主要特點,當然在這個過程中也不能忘掉語文字體,語言文字的訓練也要做到紮實,並要跟情感目標有機地結合起來。這節課的教學主要體現瞭如下特點:

在本節課的教學中,我引導學生思考、朗讀、討論、交流,並把字詞教學滲透於教學的各環節中。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由學生提出問題,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怎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著問題解決的過程,一層一層地感知文字,理解文字。通過讀課文讓學生思考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理解課文金吉婭對家人關愛的句子“只有八歲的小女兒金吉婭沉默不語”。我緊緊抓住“沉默不語”的意思,並教會學生通過聯絡上下文理解詞語意思,探究“沉默不語”背後金吉婭的.內心。

通過哥哥、姐姐“興高采烈”和金吉婭的“沉默不語”進行對比朗讀感受金吉婭心裡的想法,體會她對家人以及對陌生人的關愛。在理解金吉婭為什麼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最後一自然段是重中之重,讓學生反覆讀,以媽媽、哥哥姐姐的感情變化為主,從而更加突出了金吉婭的給予,進一步加深對給予樹的理解。通過情境創設、通過情感的共振,逐漸深入本。首先是,課文中沒有介紹那個小女孩在卡片上具體寫了什麼,為了使學生和文字的主人公金吉婭產生心理共鳴,課堂中我注意創設情境,拓展內容,出示心願卡,配上音樂讓學生讀讀上面的內容,通過生動而富有感情的語句的朗讀,激發了學生的同情心。

在此基礎上,再去讀讀金吉婭怎麼做的句子,說說新的體會,在說的過程中使學生的心靈受到了震動,與金吉婭產生了情感共鳴,實現了學生與文字的對話,潛移默化地賦予了文中人物鮮活的生命力,提升了學生的人文素養。再就是,在《讓世界充滿愛》的背景音樂中,播放各種貧困、戰爭、災難、無助的照片,讓他們瞭解在這世界上,還有許多人要比這個小女孩更需要幫助,讓他們把愛心送給他們,寫在“愛心卡”上,昇華了情感。在學習課文後,我讓學生進行了一個小練筆,讓學生替那個小女孩寫幾句感謝的話,這對課文的理解起到了深化作用,同時也昇華了情感。

上完此課,總還覺得學生雖能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並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並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字,與文字、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如在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麼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後,啟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這時再出示卡片,也許有前面的鋪墊,學生思維就可能一下子打開了。

此後,在後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麼會這樣做,並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在關注學生這一方面我很欠缺,太以自我為中心,很少關注學生說了什麼,對於學生的回答也沒有進行很好地評價與反饋。這節課對於語文味和工具性的把握還不是很到位。挖掘教材還需要進一步努力,課堂應對能力還需要鍛鍊。

第6篇

在本課教學中,我力爭做到課堂教學紮紮實實,注重讀說思結合。

如在理解“如願以償”時,喚起孩子的經驗儲備:你有沒有如願以償的時候?從而體會如願以償的意思,與小女孩產生情感共鳴。接下來以“如願以償為主線,展開教學:誰如願以償了,她的願望是什麼?誰幫的她?使教學環節流暢,一氣呵成。

二、 抓關鍵詞語,體會金吉婭的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 從“並不寬裕”和“陌生”體會金吉婭在並不寬裕的情況下,能毫不猶豫

地給予陌生小女孩幫助,更能體會到金吉婭的美好品質。為什麼給陌生的小女孩買洋娃娃時,讓學生體會"什麼都沒有"到底沒有什麼,去感受小女孩的可憐;

以詩歌接力的形式,孩子們用詩一樣的語言,詮釋出“給予”的真諦。孩子們的妙詞佳句讓人欣喜:給予是幫助、給予是別人摔倒時輕輕地扶起他、給予是一個微笑、給予是幾句鼓勵......

四、課文留白處,讓學生插上想像的翅膀。在讀到"一個陌生小女孩如願以償的笑臉"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教學環節:如果你就是那個陌生小女孩你想對金吉婭說什麼指導學生髮揮想象說一說。這是把讀說訓練結合起來,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的能力。結果,很多學生既說出

了對金吉婭的感激,又說出了對金吉婭的讚揚,同時還有愛心傳遞的回報。

上完此課,總還覺得學生雖能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有愛心,但並不很受感動。細想一下,並非我們的學生不懂感恩,只是他們缺少這樣的體驗。而要讓學生有較深的.體驗,教師就要想辦法讓學生完全進入到文字,與文字,人物進行三維的對話,應抓住語言文字,讓學生自己走進,而不是被老師拖進去。如在體會小女孩對得到這份禮物的渴望心情之前,可從理解"盼望"入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一個穿裙子的洋娃娃什麼叫'一直盼望'她盼望得到洋娃娃做什麼"引導學生體會小女孩盼望得到這份禮物的急切心情。然後,啟發學生想象卡片上的內容。這時再出示卡片,也許有前面的鋪墊,學生思維就可能一下子打開了。此後,在後面的學習中,他們就能輕而易舉地理解了金吉婭為什麼會這樣做,並深刻體會到金吉婭的善良,仁愛,體貼和同情了。

第7篇

這是我第一次參加這種大型的課堂展示,聽課的老師比上課的學生多一半,給予我的卻是收穫良多!對於《給予樹》的教學,也算是經過深思熟慮,精心設計,抓住主線——媽媽的情感變化為切入口,層層推進,引導孩子進入文字,逐步體會主人翁——女孩金吉婭善良、仁愛的思想境界,從而培養孩子們關心他人,仁慈待人的思想感情。

課文是一篇有濃濃人文情懷的課文。圍繞“給予”展開教學,從而體會“愛”是本躺課的教學主要特點。在設計教學時,我重點放在了憑藉文字體驗課文蘊涵的人文精神。

課前,我用說一個日子猜節日的方法來匯入課堂,創設與故事北京想融合的教學情境。

教學由質疑課題出發,學生提出問題,老師總結兩個主導問題:“給予”是什麼意思?“給予樹”是一棵這樣的樹?引導學生通過多種手段來解決這兩大問題。學生正是隨著對問題解決過程一層一層的感知文字,滲透情感。

品味“給予”的過程正是他們受到愛心教育的過程。教學中,我安排了三個步驟:

(一)初品“給予”。理解“給予”這個詞對於三年級的學生來說有一定的難度。為了

讓學生有一個直接的感知,我設計了三個環節來初品“給予”:一是憑直觀感覺,揣摩“給予”;二是結合生活經驗,說說“給予”;三是聯絡課文,理解“給予”。在這一環節,我讓學生在聯絡自己生活經驗的基礎上,通過默讀課文,找到文中的.相關句子,展現人物間的相互給予。如從“我給了每個孩子二十美元。”可以看出這是媽媽對孩子的給予;從“你給我一點兒暗示,我讓你摸摸口袋,不斷讓別人猜測自己買了什麼禮物。”可以看出這是兄弟姐妹間的相互給予等等。最後學生自然初品出“給予”就是“送、給”的意思。

(二)細品“給予”。在解決問題“‘給予樹’是一棵什麼樣的樹?”的過程中,我讓學生再讀課文,找一找課文中描寫給予樹的句子。引導學生對“一直盼望”一詞展開想象:小女孩為什麼盼望得到洋娃娃?她希望洋娃娃能陪她做些什麼?學生情不自禁地說出:“因為小女孩很貧窮,買不起洋娃娃,所以盼望得到洋娃娃。”“因為她喜歡。”“因為她很孤單,她希望洋娃娃能白天黑夜地陪著她,和她玩耍。”從而感受小女孩那種盼望得到洋娃娃的急切之心。緊接著,我讓學生再次想象“小女孩會在卡片上寫些什麼?”進而對文字的留白處進行拓展,引領學生走進文字的最深處。同時也深一層地感受“給予”的另一層含義――讓人如願以償。當金吉婭所剩的錢只夠買一些便宜棒棒糖的時候,她的心情怎樣?我讓學生通過重點詞句“沉默不語”、“低著頭”想象金吉婭此時會想些什麼,體驗金吉婭作出選擇時艱難矛盾的心情。從而品味“給予”不僅僅是送、給,讓人如願以償,還意味著放棄、失去。

(三)再品“給予”。這一環節,是通過精讀最後一自然段來完成的。讀完本段後,先讓學生體會媽媽擁抱時的心情,比較媽媽前後的心情變化。接著提出了三個問題:小女孩得到了什麼?金吉婭得到了什麼?我們得到了什麼?層層遞進,在對這三個問題的回答中總結“給予”所折射的深層含義:給予不僅是送、給,不僅僅是讓人如願以償,不僅僅是意味著放棄失去,也不僅僅是得到,更重要的是讓我們感受到善良、仁愛、同情和體貼。

上完此課,總覺得這節課的內涵不夠豐厚。儘管通過引導,學生對文字所蘊涵的人文精神有著深刻的體驗,暴露了本節課最大的不足:在人文內涵上費時,用力過多,以至擠佔了語文訓練的時間。尤其對語文教學中至關重要的環節“讀”的落實不夠紮實。整堂課問多讀少,學生對文字雖有體驗,但沒有進一步引導學生通過多種形式的“朗讀”來表達體驗。情感由文字生髮,但卻沒有迴歸文字。

可能不足還有很多,不過我還是很開心,因為通過這一次課,我學到了很多,包括一些以前可能沒有注意起來的問題被及時地發現,這為我的前進掃去了障礙。 相信在名師們的指導與幫助下我會很快地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