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實錄及反思2篇 「破解海峽隔閡的奇妙之路」- 跨校生命教育實踐與心得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一本富有溫情和教育意義的書籍,以真實故事為背景,介紹了兩岸家庭自閉症孩子及其父母為尋求治療而共同努力和奮鬥的故事。本文以該書為教材,結合教學實錄及反思,探討如何更好地幫助自閉症孩子和他們的家庭。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實錄及反思2篇 「破解海峽隔閡的奇妙之路」- 跨校生命教育實踐與心得

第1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的第二篇課文,講述了中國臺灣骨髓移植專家李博士在餘震中為一位中國臺灣青年抽取骨髓,輾轉數千公里,連夜救杭州青年小錢的故事。文章語言樸實自然,敘事生動具體,情感淳厚感人,表達了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應引領學生深刻體會文章中描寫李博士及中國臺灣青年的句段,想象畫面,讀出感受,領悟作者對比的表達手法,在潛移默化中感受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

2、整體感知課文內容,透過文字豐富自己的想象,通過對比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感受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

教學重點: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體會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在手術過程中表現出的對大陸同胞的血脈親情。

峽是什麼意思呢?請大家猜一猜。峽由山夾二字組合而成,表示兩山夾著水,河道在兩山之間,我們在第二課就學過《雅魯藏布大峽谷》,請大家查字典。在文章裡,海峽是指哪裡呢?(課件出示地圖,認識中國臺灣海峽)。今天要學的課文,講述的就是發生在海峽兩岸之間的一個故事(強調海峽兩岸),請你讀課題;這是一個感人的故事(強調感人),請你讀課題。讀文章就應這樣,帶著自己的感受讀,就能讀出味道來。

2、識記生字詞,初讀課文,整體感知課文內容,瞭解文章大意。

大家都預習了課文,這課的生字比較多,我把它們編成了一段話,請大家自由讀一讀。(出示生欄位,請四位同學讀)

在這些生字中,哪些容易寫錯呢?[凋與調的區別。凋零、含苞、綻放的理解]

下面請同學們合作讀課文,看看課文講了一件什麼事呢?(文章講到兩個地方:杭州、中國臺灣。提示學生:先講了……,再講了……,最後講了……。)

3、精讀課文,透過文字豐富自己的想象,通過對比體會人物的內心世界。

請大家自由朗讀課文,邊讀文章邊想畫面,看看哪些文字感動了你的心,畫出來,多讀幾遍,也可以在旁邊寫上你的感受。

(預設:學生會在描寫李博士和中國臺灣青年的段落裡畫線,也就是文章的3、4、5、6自然段,老師可有選擇地引導學生按課文的順序學習。)

在同一時刻,海峽彼岸的花蓮慈濟醫院,骨髓移植專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進手術室。

同一時刻指什麼時候?請你讀這句話,你有感動嗎?為什麼?在這一段,還有這樣一句話:

就在昨天,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此刻,大地仍地餘震中搖晃。

7.3級的地震是一種怎樣的地震?仔細讀讀這句話。聯絡大襲擊此刻還在搖晃,還可以聯絡下段的在這場災難中,理解這場地震的嚴重性。

此刻,大地仍在餘震中搖晃,請你再讀描寫李博士的這句話,說說你的感受。

同學們,我們這樣對比著讀,更能豐富我們的想象,更能體會出李博士焦急的內心世界。在下面的學習中,我們不妨這樣對比著讀,我們的理解會更深入。誰來讀讀課文的第4自然段,其他同學注意聽,看看是什麼使你深受感動。[指名讀]

他的家人是否平安無事,目前還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家人是否平安,目前還不清楚,不清楚不等於不掛念:大屏出示:

也許他的 ,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預設:也許他的爸爸正被壓在倒塌的樓板下等他來救,但是……;也許他的媽媽雙腿被夾在在震後的石縫中動彈不得,但是……;也許他的妹妹正孤零零地站在地震後的廢墟上哭泣,但是……)

期待……期待……這是一種怎樣的期待?能讓中國臺灣青年顧不上災難中的家人。讓我們來看看第二自然段,聽老師朗讀,這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期待?(配樂範讀第二自然段。預設: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充滿希望的期待。)

是呀,這生命的期待,牽動著中國臺灣青年的心,請大家再讀這一段段。

過渡:這生命的期待,這唯一的期待,這充滿希望的期待牽動著中國臺灣青年,也牽動著李博士的心吶。請大家讀讀第五自然段,看看哪些詞句打動了你的心?

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著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

(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病房裡多危險啊!看看文中的插圖,展開自己的想象,病房裡可能會有什麼危險?引導學生在想象中讀:此時此刻,病房完全有倒塌的危險,但是……;此時此刻,病床在搖晃,一不小心針頭就刺痛了骨頭,但是……;此時此刻,輸液瓶在晃動,桌上的暖瓶在晃動,隨時都有打翻在地的可能,但是……)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裡涓涓流出。大家注意看,後面是個什麼標點符號(省略號)? 從小錢身軀裡流出的,僅僅是骨髓嗎?

引導:這涓涓流淌的骨髓,對小錢來說,意味著什麼呢——生命的火種;這涓涓流淌的骨髓,對中國臺灣青年來說,僅僅是骨髓嗎——濃濃的愛心;這涓涓流淌的骨髓,對在餘震中做手術的李博士來說,意味著什麼呢——成功的喜悅;看到這涓涓流淌的骨髓,讀著這感人至深的文字,你是什麼心情呢——深深的感動

是呀,從中國臺灣青年身軀裡流出的,還是生命,是愛心,是喜悅,是感動。請大家帶著自己的感受,再讀這段話。

4 入情入境,觸控文字,體會生命橋的含義,感受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

感動來源於故事本身,感動是因為作者的文字,感動還需要我們用心去讀,請同學們帶著你內心的感動讀讀文章的第6自然段,看看哪些詞語感動了你的心。[奔波連夜]

同學們,課文學到這兒,是什麼感動了你,請你說一說。

預設:中國臺灣青年不顧家人一心想著小錢的精神,李博士堅韌的毅力,無私的奉獻精神……[隨學生髮言板書]

小錢得救了,兩岸骨肉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板畫]請大家齊讀文章的最後一段, 讓我們一起讀讀這感人肺腑的文字,讓我們一起分享這幸福的時刻。

故事講完了,留在你心中的是一座怎樣橋呢?[生命橋 愛心橋 親情橋]這座橋不在海上,而在你我的心裡,這是一座心橋。下課。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教學實錄及反思2篇 「破解海峽隔閡的奇妙之路」- 跨校生命教育實踐與心得 第2張

第2篇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向我們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課文先後描寫了同一時間海峽兩岸的兩個不同場景:第一個場景是在杭州某醫院的病床上,躺著生命垂危的小錢,他在靜靜地期待著那來自海峽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個場景是在中國臺灣花蓮的慈濟醫院,李博士正在餘震的危險中抽取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他們冒著生命危險,做著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這一切,為的是挽救海峽彼岸的一個年僅18歲的生命。兩岸同胞相距雖遠,心卻是緊緊相連的。我在教學本課時,主要注意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開始上課我就通過聲情並貌地朗讀將學生帶到了1999年9月22日,並通過環境的渲染來反襯小錢的處境。學生在這種情境的創設下,一入課堂就有感覺,激起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喚起了他們對小錢的關懷與同情之心。

給學生充足的時間讀自己感動的句子,一邊讀一邊理解,同時適時給予點撥,扣開了學生的心靈之門。

作者在細節描寫上多次運用對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學中,我有意引導學生進行對比體會、朗讀:將“燦爛的陽光沒有使他蒼白的臉紅潤起來”與杭州的美景聯絡起來,讓學生體會到景色雖好而小錢的生命卻即將逝去的悲哀;將“中國臺灣青年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無事”與“他知道小錢期待著骨髓”聯絡起來體會,讓學生感受中國臺灣青年的偉大。將“此時此刻跑到空曠的地方才比較安全”與“李博士的沉著”、“中國臺灣青年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聯絡起來,使他們一心為小錢著想的形象躍然紙上,海峽兩岸的骨肉親情體現無餘。

教學中,我設計了幾處想象說話,如“當地震發生時,中國臺灣的手術室裡可能會是怎樣的場景?” “如果有一天小錢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國臺灣相遇了,他會對中國臺灣青年說些什麼?”等,並注意了學生的讀寫訓練,使學生在深刻感受了課文情感之後,抒發出自己內心的真實情感,這既是對文字內容的延伸,又為學生的個性化閱讀提供了自我表現的舞臺。學生在經歷自我與他人的行為對比、體會手術危情和感受護送骨髓的辛勞之後,也真正體會到了海峽兩岸同胞的血脈親情。最後以歌曲《感恩的心》結束,昇華了主題,引發了學生對愛的思考,對人間真情的渴望。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講述的是這樣一個感人的故事:大陸青年小錢患了嚴重的白血病,臺灣同胞冒著生命危險,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本課教學的重難點是引導學生通過理解骨髓移植對小錢的重要,中國臺灣青年在餘震中捐獻骨髓的危險,以及兩岸醫護人員的奔波勞累,體會"跨越海峽的生命橋"的含義.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深切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國臺灣人民和大陸人民難以割捨的骨肉親情.

一,抓住"靜靜地"一詞體會他們的不平靜,初步感受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感.

在設計本課時,抓住課文中"小錢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國臺灣青年也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兩句話為切入點. 同樣是"靜靜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錢是因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引導學生理解"談何容易","輾轉"不僅僅說明了骨髓難找,還蘊含著醫護人員及他的家人在找骨髓當中付出了許多的艱辛.中國臺灣青年在持續不斷的餘震中,不顧自己的安危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是因為他知道小錢正期待著他的骨髓.這裡的"靜靜地"是他內心堅定沉著的反映,他為了海峽彼岸的小錢不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而將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後兩個"靜靜地躺在病床上",將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無私奉獻的精神躍然紙上.在教學中,讓學生感受小錢的不平靜,他生命的垂危,他對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國臺灣青年的不平靜,是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拋在腦後.通過研讀,讓學生感受到了平靜背後的不平靜和那份沉甸甸的愛.初步領會本篇課文的人文內涵,感受海峽兩岸人們的血脈親情.

二,重視朗讀訓練,引導學生在多樣性的閱讀,自主品讀,潛心朗讀中體悟文字,感受真情.

?新課標》中強調: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薰陶.確實,朗讀是語文教學中最重要的一種訓練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語文實踐活動.而《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篇課文情真意切,很適合感情朗讀.在這堂課的教學中,以"讀"為突破口,將"讀"貫穿了整個教學過程始終.

每一次的學生自主閱讀之前,向學生提出了明確的要求.通過"朗讀——體會——再朗讀" 的教學手段,使學生一步步理解課文內容,感受海峽兩岸人民的血脈親情.組織學生自主去讀,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評,儘量避免一步緊追一步的提問教學法.通過富有激情的導語,引導學生三次朗讀"但是,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使學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強烈地感受到中國臺灣青年一心為他人著想的高尚品質.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礎上,用課外資料來豐富教材內容,拓展學生學習的渠道.在這堂課上,我適時地補充白血病的資料,讓學生感受小錢病情的嚴重,以及對骨髓的迫切,學生對"靜靜地"一詞有更深的瞭解.當學生講到"一場里氏7.3級的大地震襲擊了中國臺灣地區."時,我及時地播放了"1999年'9.21'臺南大地震"的資料,使學生更加體會到中國臺灣的李博士和青年在餘震中進行抽取骨髓手術的危險性;當學到"小錢得救了,兩岸同胞用愛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 時,用課件出示幾個中國臺灣慈濟醫院向大陸白血病患者捐獻骨髓的感人事例,告訴學生這樣的事例還有很多很多,我們課文寫的,僅僅是其中一例.讓學生感受兩岸同胞的心是連在一起的,那血脈親情,如同生命的火種,必將一代一代傳下去,對理解課題中"生命橋"的含義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親情,愛心架起的生命橋.

雖然整堂課中在某個教學環節激起了學生心中的漣漪,但是總感覺沒有完全把學生的情激發出來,尤其是學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體會溶入到朗讀中.這也是我以後教學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時,感覺自己的教學語言不夠豐富,教學機智不夠靈活.這些不足都有待於我不斷向其他教師學習,爭取在以後的教學中能更上一層樓.

?語文課程標準》在"課程與性質地位"一章開宗明義:"語文是重要的交際工具,是人類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課程的基本特點."在這裡,"人文性"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現代語文教學重視知識傳授的同時,更重視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既是一種科學素養,也是一種人文素養.它重視語文教學過程,重視師生互動,重視學生的需要,重視積極的情感,態度,價值觀形成.

?跨越海峽的生命橋》是人教版課標實驗教材四年級上冊"人間真情"單元組的一篇課文.文中講述了一個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陸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中國臺灣青年冒著生命的危險,不顧家人的安危,為這位大陸青年捐獻骨髓;中國臺灣李博士冒著生命危險從中國臺灣抽取骨髓,兩岸人民用愛心挽救了小錢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峽的生命橋.這正是一個人文教育的好的載體.

師:這個年輕人的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卻不曾開放就將凋零,他的內心是怎樣的 你的心情呢

生:小錢肯定特別傷心,因為他快要死了,可是他還很年輕.

師:你為他痛心,跟著自己的感覺讀一讀這句話.(生感情朗讀)

生:從"唯有……才能……"看出小錢生命只有一線希望.

師:是啊,有血緣關係的人之間骨髓都有可能不相配,更何況沒有血緣關係,

在20萬人裡面才可能找到可以為他移植的骨髓.小錢生的希望多麼渺茫啊!請同學們再讀這段話,把你的心情表達出來.

閱讀期待是一種迫切求知的心理狀態,是一種探求未知的渴求.探求什麼

這是老師的責任.美國國家教育學會主席內爾·諾丁斯在《學會關心:教育的另一種模式》說,關心和被關心是人類的基本需要.關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圍繞關心來組織教學是諾丁斯教育思想的中心主張.那麼,對教育來說,又該從哪裡入手來教會孩子學會關心,學會愛自己和愛他人呢什麼樣的教育才是我們所需要的能夠培養孩子學會關心的教育呢本課開始,我就引導孩子直接探求,關注杭州青年的命運,一句"真讓人痛心啊"敲擊著孩子的心靈,激起學生讀書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喚起了孩子們強烈的關懷. 孩子們熱情投入,真情流露,以心契心,是收穫人文思想的時候.

二,在文字與心靈的對話中體驗感情價值——感受人文.

生:同一時刻,在中國臺灣剛剛發生過大地震,可是醫護人員卻在為小錢抽取捐

師:哪些地方讓你有了這樣的感受,請再次讀這段文字,用心去默讀,劃出

令你感動的詞句,先完成的同學可以與旁邊的同學交流.

生:這裡讓我感動,一場大地震剛剛過去,可中國臺灣的人們卻在為小錢忙碌著.

師:好,書暫時放下,一提"地震",你腦海中肯定會出現一幅畫面,描述一下好嗎

師:7.3級的大地震來臨,頃刻間就是牆倒屋塌.地震過去後餘震隨時可能襲擊人們,危險隨時存在,中國臺灣青年應該想的是什麼

生: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師引讀:中國臺灣青年為他人著想,這是一種優秀的品德——

生齊讀:"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

生齊讀:"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

師引:置自己安危於不顧,挽救一個素昧平生的大陸青年,這是多麼崇高的

生齊讀:"他知道,在海峽的另一邊,有一位青年正滿懷著希望,期待著他的骨髓."

?語文課程標準》一個重要理念就是重視語文的薰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學內

容的價值取向,發揮語文課的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獨特性;讓學生親密地感受語文材料,感悟人文內涵,從而受到心靈感動,情感的薰陶,人格的感化.從"讓我們讀讀這個故事,看看到底是什麼感動著我們 "來引導學生體會課文,悟情,生情.抓住了"這位青年仍靜靜地躺在病床上","此刻,大地仍在餘震中搖晃.", "經過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暫停的間隔,中國臺灣青年的骨髓,終於從身軀裡涓涓流出……"這鮮活的形象,銘心的場景,抓住 "沉著地站在病床旁,"等感情強烈的內容來注重形象感悟,情境感悟,心靈的感動.學生全身心注入在文字的人物身上,從而在情感,態度,價值等精神領域產生影響,感受到語文中豐富的人文內涵.

以上是對本課教學設計和教學實踐的審視.反思這節課,還存在著許多的不

首先,在課文學習中,對學生朗讀指導還欠缺.引導學生深入課文,體會語句含義,激發起學生的情感,讓學生用自己的聲音把感情表達出來.學生有時朗讀表達不夠充分,例如:重點理解"這個剛滿18歲的年輕人,患了嚴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將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這朵生命之花綻放".學生體會到生命的美好,可貴,體會到生命將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應讀出這些感受來,學生朗讀時並沒有把這種情感通過聲音表達到位.課堂上這一環節就讓學生讀了兩遍過去了,沒有達到朗讀的目的.如當時,老師能夠給予恰當的範讀,從聲音帶動學生,將會對學生進一步感受文字,提高學生的朗讀能力起到作用.

還有,學習中忽視了對關鍵詞語的學習和感悟.如:在學習本課字詞這一環節中,好多同學把間隔(jiàn gé)讀成了jiān gé,那麼對字音地糾正就可以聯絡這個詞的意思,但在教學中卻是採用了反覆讀詞這一原始的方法.還如"輾轉"一詞學生不易理解.為此我雖然引導學生體會到尋找骨髓的艱難,急迫與曲折.但沒有提出這個詞,讓學生理解這個詞的意思.老師在文字中發現"金子",告訴學生這是好東西,更應該把它交到學生手中,讓學生會應用它,這才是語文教學的目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