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7篇 青春航行,音樂點亮:《海上鋼琴師》的觸動與感悟

《海上鋼琴師》是一部讓人沉浸其中的經典電影,在情感、音樂和藝術的交織中,帶給觀眾獨特的觀影體驗。影片通過講述一個男孩的音樂夢想和他與海上鋼琴師之間的故事,揭示出人性的美好和醜陋。本文將結合自己的觀後感,分享對這部電影的感受和思考。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7篇 青春航行,音樂點亮:《海上鋼琴師》的觸動與感悟

第1篇

之前看過這部片子,但是當時沒有看進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覺還是引發了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託尼的講述中娓娓道來,這讓人接受起來十分舒服。

隱隱地感覺到影片傳達出的主人公的孤獨感,那種深陷其中的孤獨,在孤獨中出生,習慣孤獨,再到無法離開這份孤獨。這份孤獨裡面有藝術,也有一種心病。

整部影片,我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創始人鬥琴,1900最後一曲彷彿是四隻手在彈琴,甚至誇張到可以用鋼琴的琴絃發燙到可以點燃一支菸。

1900最美的曲子是寫給他一見鍾情的.女孩的,他透過船窗戶看到女孩的美麗,把自己的愛慕隱藏在音樂之中,刻錄成長篇並想找機會送給她。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他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一種藝術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他一遍一遍對著鏡子練習送禮物給她的臺詞,而每次他每次帶著羞怯的談吐,都被對方無視,知道最後一次他向她說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們分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讓人慶幸的是,託尼還記得他,或者也是導演或者編劇在傳達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們在說:這個世界只有一些少數派能夠理解那些大師級別的藝術。

這部影片裡,1900成了藝術的化身,他會沒有戶口的出現在底層社會中,也會出現在有盡頭的世界裡,但是他離不開有盡頭的世界,他也會消失其中,毫無功利地把自己炸掉。當然編劇也安慰著自己說:“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和一個能夠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我有的時候覺得,即便我們寫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為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不然我們好像真的一無是處。

《海上鋼琴師》觀後感7篇 青春航行,音樂點亮:《海上鋼琴師》的觸動與感悟 第2張

第2篇

你不試,怎麼知道自己不合適,懷著這樣的心態不知道試過多少次了,反而更加迷茫。海上鋼琴師給我的感觸就是這樣,我也想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但我知道,那真的不適合我。外面的`世界沒有盡頭,有各種各樣的選擇,可有時候真心希望自己沒得選。

有次朋友聚會的時候,來了個陌生人,還沒聊兩句,就開始對我說:你應該去考公務員。當時回了句:“我們不知道別人經歷了什麼,所以不要輕易去建議別人做什麼”。對1900,我們作為一個旁觀者,他的確應該下船,去收穫名利,去得到愛情,可這些並不屬於他。如果我是1900,我也不會下船,船上有我的一切,離開船,世界那麼大,我又是誰呢?

第一次看《海上鋼琴師》是大學的時候,很感動,眼淚止不住的流,畢業這麼久再看這部電影時,已經麻木了,一個人在電影院很平靜的看完這部電影。討論電影時,有個朋友問到,你是會選擇偉大而短暫的一生,還是平庸而漫長的一生?我選擇後者,我已經註定平庸,但還有很多地方我沒去,很多想做的事情沒有做,只有時間能給我答案。很羨慕1900這樣的人,有自己的興趣愛好,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哪怕一生短暫,對他而言已經足夠了。

記得一個科普片說過,每個人的神經系統都是不一樣的,即使是同樣一件事,也很難真正感同身受,所以想方設法討好自己吧,多聽聽內心最真實的聲音。世俗會要求你該做這做那,但沒關係,我的人生我自己走,我不會去傷害任何人,所以即使我錯了,也只是害了自己,我會承擔一切。

第3篇

看完之後,我稍作百度想看一下別人對這個電影的評價,又怕被引導了思維而得不出自己的想法,所有我先停止了。

1900,是對世界陌生感的恐懼,而不願意踏上陸地,無盡的世界沒有盡頭,琴鍵太多所以他不知道如何去演繹音樂?

他在對馬克斯闡述他在看懂了陸地之後,又回到了郵輪上,他是開心的,這是看破看透,對吧。

其實我也不甚懂得,魚般的7秒記憶,總是讓我難以回播記住整個過程,但是想記錄這種感覺。

那種眼神,看到女孩,似情竇初開的眼神。夜裡下到船艙,找尋著並親吻了女孩,這是一見鍾情嗎?那份沒送出的樂盤,是他對觸控不到而又渴望愛的體現,這麼形容對吧?可是這種愛,為什麼又不能讓他真的步下郵輪。

他只學會了在那片空間大小的環境下演繹他的人生,甚至隨著郵輪炸燬而結束自己的一生,為什麼不能嘗試去改變呢?

馬克斯跟我一樣,但是他最後是理解了1900嗎?他哭了,而且也離開了郵輪,也覺得自己很沒用。

有些疑惑,又似能理解1900一樣,無盡的盡頭,在清楚瞭解的情況下,這算是退縮的行為吧。

為什麼不能去嘗試一下呢?共同奔赴毀滅卻留下了自己內心最原始的追求。看完了,有些感慨文字的力量,也很佩服別人駕馭文字的能力,以及對“思考”所做的.反饋。而我還需要在點滴中慢慢積累,才能有一天可以自由隨意地把看過的感悟描述出來。

寫完這個,內心的恐慌感,空虛,還是沒能散去。藉著看電影消磨時間,也藉著記錄觀影感覺來鍛鍊文字能力,也消除內心一直惦念著的東西。

順道的,不明白為什麼,不能更好地處理自己的情緒,可能就恰恰是需要1900對內心真實地追崇吧。

第4篇

電影結束了,黑白字幕緩緩劃過,我卻不忍關掉視訊視窗。悽婉的小號聲,聲聲切入心中,悠揚,卻沉甸甸地壓在胸上。心中的憂傷像是濃茶,久久不散。我不願失掉這珍貴的悲哀,把時間條拉回他在虛空中演奏的一刻。

他,被遺棄在船上,被鍋爐工養大,他叫“丹尼·佈德曼·td·萊蒙·1900”。他是天生的鋼琴才子,在船的舞廳裡,他在風暴中與鋼琴起舞,他在音樂會上用音樂描述人心,他是鋼琴的靈魂。然而,他被環境束縛在船上,儘管世界從他身邊經過,他卻不敢走進這個世界。

他一生都沒離開他所生活的“弗吉尼亞號”。他也曾愛慕那位平凡但出塵的女孩,卻因自卑和怯懦失之交臂;他也曾想下船找她,卻在舷梯上看著無邊的世界遲疑回返;他也有一位真的`走進他內心的朋友,卻拒絕與他下船而選擇死亡。

如他所說:“世界是一架擁有百萬琴鍵的鋼琴,那是上帝的鋼琴。只是街道,就有上千條,你如何選擇其中的一條?如何選擇一個女性,一棟房屋,一塊地,一個生活?我無所適從,只能選擇一種辦法死去。”於是,戰爭結束後,他留在船上,在無聲的演奏中和破舊殘廢的船——他的世界一塊爆炸殆盡。

一架鋼琴,琴鍵是始,琴鍵是終。幸福是他心中的遠方,生活的夢想一直存在,可他一生畏縮至死。究其緣由,是由於他所缺失的與運勢抗爭的尊嚴和信心,使他習慣了孤獨,他的“不做”使他的幸福成為了一個永遠存於心中的悲劇。

看罷,我不由得想到遠方,想到自己。我也像1900,默默問自己:“活著到底為了什麼?”但內心還未告訴我答案。儘管我也像別的人一樣學習著,努力著,可我是不是隻不過容易地為活著而活著,心中卻沒那樣一個自由與詩意的遠方呢?還是,儘管我心中有如此的一個遠方,卻因理想與懶惰的矛盾而躊躇不可以呢?

第5篇

1900的出生,似乎已註定他孤單悲悽的命運,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一個囿於自己世界的天才鋼琴師。成長的環境,讓這名沒有身份、無師便能自通的天才鋼琴師與孤獨相伴。88個鍵盤是他唯一的快樂,也是他的全部,是他演驛生命存在的形式。

因為他的出生和成長環境,他情不自禁地囿於自己的鋼琴音樂世界裡,拒絕陸地常人的生活。他短暫的一生永遠沒能有勇氣走出弗吉尼亞號,因為來自內心對未來無法掌控的恐懼,讓他選擇現狀。最終,他安心了現狀,為每次旅行的20xx人次帶去快樂,消除他們旅途的乏味與不安,他認為這樣的生活是有意義的,他也以此籍慰自己的生活和人生。他認同並堅定他選擇的生活方式,連他唯一的朋友通過盡力也沒能改變他。

憐憫他的身世,同情他的處境。有三次為他落淚第一次是他的暗戀,那樣青澀又那樣的真誠,觀後感《海上鋼琴師觀後感: 一個囿於自己世界的天才鋼琴師》。看著他在愛面前表現出的懦弱,為他同情。他心愛的姑娘甚至沒有感知到他的愛憐!只差那麼一小步,他喪失了成功追求人生美好戀愛的機會。只因他不能走出弗吉尼亞號,他永遠地失去了他的`戀人,成為孤苦的人兒,那段愛情成為一生的懷念和傷痛。第二次為他落淚,是感動的淚水,是因為他決定要走出這個禁固他的大船,開始有了追求自己心中夢想的勇氣。當他與每位看著他長大的弗吉尼亞成員分手時,淚水奪眶而出。他站在舷梯中央,未來就會從他的腳下將要開始延伸,然而他卻步了。再次為他的懦弱傷感。第三次流淚,是他選擇與弗吉尼亞號同歸於盡。他臨死前的表白,讓人心碎,沒人疼沒人關愛,又那樣有才情。那伸在半空中空彈鋼琴的雙手,讓人嗚咽。可憐的人兒,選擇了讓人意想到又意想不到的悲慘結局。

宿命,其實是性格所至,是成長環境在心底無形留下的軌跡,讓他情不自禁的只能選擇自己理想的生活方式。為1900哀傷!

第6篇

他唯一的一張膠片唱曲是因為一個在他視窗留下影子的女生而存在,他的所有靈感都來自於人類,他不會讓他的音樂離他而去,本來想送給那個女生,但是最終沒有成功,然後他把膠片掰壞……最終,他下定決心為那女孩子下船的時候,看到陸地上高聳的建築時,斷然斷了上岸的念頭,從此不再想著下船,當然並不是高聳的建築讓他怯步,而是城市街道的無盡頭,不知什麼是城市的盡頭,他害怕他所看不到的盡頭。

有人說,1900他看透了人生百態,為什麼就看不透自己的人生,我是覺得他已經看透了一切,只不過他沒有留戀併為之存在而已。

我並不因此而遺憾或傷心。我瞭解1900孩子般的.純潔和簡單。完美的愛情就像純粹的自由,永遠只存在於想象。只是如你我這般平凡的人找不到像1900那樣寄託他想象的載體,找不到可以讓自己的夢想和靈魂如此安然而自由地棲息的港灣,於是無法永遠守護著夢想中的那座空中花園,於是不得不在紅塵俗世中為各種各樣的負累所牽絆。想到1900的灑脫和自由,想到他的看似放棄一切,其實卻在心中全部擁有,想到他的看似無根其實那麼充實而豐富的生命,真覺得那是我們永遠無法企及的幸福。

1900的經歷離我們的確遙不可及,而他所追求的東西,其實每個人都可以得到。那是一種平靜,一種自由,一種安寧。自由和快樂,也可以不來自於與世隔絕的環境,而來自於我們的內心。而這在花花世界中源自內心的寧靜,才會真正成為無法逃開現實的我們生命最大的動力,成為我們精神最溫暖的家園,成為我們心靈最安全的棲身之處。所以如果我們願意,如果我們努力,我們也可以成為1900,用我們內心的安寧,用我們內心的快樂,用我們內心的從容,play our love,play our hope,and play our whole life!

第7篇

之前看過這部片子,但是當時沒有看進去,今天完整的看完,感覺還是引發了一些思考的。整部片子都是在託尼講述中娓娓道來,這讓人接受起來十分舒服。

隱隱地感覺到影片傳達出主人公的孤獨感,那種深陷其中的孤獨,在孤獨中出生,習慣孤獨,再到無法離開這份孤獨。這份孤獨裡面有藝術,也有一種心病。

整部影片,我認為最精彩的部分就是1900跟爵士的創始人鬥琴,1900最後一曲彷彿是四隻手在彈琴,甚至誇張到可以用鋼琴的'琴絃發燙到可以點燃一支菸。

1900最美的曲子是寫給他一見鍾情的女孩的,他透過船窗戶看到女孩的美麗,把自己的愛慕隱藏在音樂之中,刻錄成長篇並想找機會送給她。對於一個藝術家來說,他會選擇自己擅長的一種藝術方式來表達自己對對方的愛慕。他一遍一遍對著鏡子練習送禮物給她的臺詞,而每次他每次帶著羞怯的談吐,都被對方無視,知道最後一次他向她說明自己的心意,但是船靠岸了,他們分別在熙熙攘攘的人群中。

讓人慶幸的是,託尼還記得他,或者也是導演或者編劇在傳達這樣的一種想法,他們在說:這個世界只有一些少數派能夠理解那些大師級別的藝術。

這部影片裡,1900成了藝術的化身,他會沒有戶口的出現在底層社會中,也會出現在有盡頭的世界裡,但是他離不開有盡頭的世界,他也會消失其中,毫無功利地把自己炸掉。當然編劇也安慰著自己說:“只要你還有個好故事,和一個能夠傾訴的人,你就永遠不會完蛋。”我有的時候覺得,即便我們寫不出好的故事,也至少要成為一個能夠傾聽的人,不然我們好像真的一無是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