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精選】街道社群黨建工作的主要經驗做法2篇

加強黨員志願服務,推動各項重點工作落實到位;下面是本站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街道社群黨建工作的主要經驗做法2篇。希望大家喜歡!

【精選】街道社群黨建工作的主要經驗做法2篇

01

2018年以來,街道黨工委在區委、區政府的正確領導下,深入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精神,圍繞中心,服務大局,抓基層打基礎,選優配強農村基層班子,規範制度建設,以發展農村經濟為中心,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進一步改善村民的生產和生活條件,積極推進了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

一、抓班子,夯實基層組織根基

一是選優配強村“兩委”帶頭人。今年以來我街道把選優配強村“兩委”班子作為加強農村建設的基礎工作來抓,街道提前部署、統籌協調,黨工委領導班子突出重點、靠前指揮、相關科室、各村穩步推進、精心組織實施,於8月底完成了村“兩委”換屆選舉工作,此次換屆共選舉產生村“兩委”班子成員25人,其中婦女4人、少數民族9人,平均年齡46歲,高中以上文化程度15人,“兩委”成員連選連任11人,實現一肩挑的村兩個,一肩挑比例達到50%,通過組織發動、規範程式選出了一支肯幹事、願幹事、能幹事的村幹部隊伍,圓滿完成了村“兩委”換屆工作任務。

二是嚴肅黨內政治生活,狠抓支部制度建設。針對農村支部存在的有章不循、弄虛作假、觀念陳舊、黨員黨性修養弱化的問題,從2016年起街道黨工委狠抓農村支部制度落實情況,結合“兩學一做”常態化制度化學習教育,每月開展專題學習和“固定黨日活動”,嚴格執行“三會一課”計劃報備和全程紀實制度,落實黨支部三項制度,召開高質量的組織生活會等;

加強對農村黨建工作的督查力度,抽調街道精兵強將到各村黨支部“找毛病、查不足”,使農村黨支部認清了自身的短板、缺點,不斷進行完善整改,每半年召開一次村居黨建工作彙報會,落實管黨治黨政治責任,促進各村黨支部黨建工作不斷推進;特別是在村“兩委”換屆選舉後,街道黨工委在抓好農村支部班子教育培訓的基礎上,按照從嚴治黨的要求,狠抓新一屆村支部成員的作風建設及重點工作落實情況,建立相應的考評機制,對於今後工作中不勝任、不作為、瞎作為的支部成員要及時進行處理,確保一個風清氣正、幹事創業的支部班子。

三是多渠道開展學習教育,提高黨員幹部理論水平。針對農村黨員、幹部理論水平不高的實際情況,各村黨支部認真落實黨員專題學習制度,在集中授課的基礎上,利用黨員微信群,定期推送理論學習文章、圖解微視訊、微語音。通過網路與黨員互動,變“枯燥學”為“興趣學”、變“盲目學”為“選單學”,通過建立學習型黨組織,不斷提高農村黨支部的整體素質,以滿足新形勢下各項工作順利開展的理論需求。

四是加強黨務公開,增強透明度。街道黨工委把“陽光三務”系統作為黨員參與監督的重要方式,實行“黨工委統一領導、各支部協調負責、黨員積極參與”的領導體制和工作格局,成立了街道黨務公開工作領導小組,並下發了規範黨務公開工作實施方案。要求各村黨支部在加強黨員管理、監督的基礎上,嚴格落實“黨務”公開制度,凡涉及群眾利益的重大問題以及群眾關心的事項必須及時公開。增強了支部工作透明度,獲得了群眾的認可與支援,為支部各項工作的順利開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

五是規範入黨程式,嚴格標準,選好苗子。街道黨工委嚴格按照黨章規定的發展黨員流程,要求各村黨支部從思想政治、能力素質、工作業績、遵紀守法等方面研究入黨積極分子評選標準,防止以“能人”“富人”“好人”代替黨員標準,通過季度一點評、半年一評議、年終一考核的辦法,及時發現其身上存在的問題,抓好教育幫帶,確保培養不掉隊,成長不落伍。

二、抓陣地,豐富黨員、群眾文化活動

陣地建設是建設服務型黨組織的一個重要基礎,也是完善基層黨組織建設保障體系中的一個重要著力點,今年街道黨工委克服經費困難的問題,加大投入力度著重對後八里莊村黨群活動服務中心進行了打造,根據後八里莊村的實際情況,壓縮辦公區域,騰退出約四分之三的場地用於建設高標準黨群會議室、健身室、棋牌室、圖書閱覽室、文體娛樂室等活動場所,為轄區黨員、群眾提供全方位,多元化的文化活動及學習場所,豐富了黨員群眾文化生活。

三、抓服務,拉近黨群關係,促進重點工作落實

建檔立卡服務困難村民。通過前期的精準扶貧摸底排查,我街道沒有符合條件的“貧困戶”,但是還存在個別村民因病造成家庭生活低於普通村民的生活水平。針對此情況,街道黨工委要求各村支部積極開展“一訪二清三幫扶”的暖心行動,做好轄區的扶貧幫困工作。“一訪”就是入戶走訪,瞭解村民的家庭生活情況,“二清”就是底數清、情況清,給每一戶困難村民建檔立卡。“三幫扶”就是通過不同的平臺開展幫扶。對於有就業願望的村民,通過就業培訓,學習一技之長,依託各包聯單位、勞動社保部門、轄區企業幫扶就業。對於生活上有困難的黨員,逢年過節,街道黨工委都會上門慰問,並送去米、面、油等慰問品。通過“一訪二清三幫扶”,切實解決了村民生活上、工作上和學習上的實際困難,讓困難村民體會到了黨的溫暖、社會的關心。同時各村黨支部均建立了黨員幹部聯絡困難群眾一幫一臺帳,重點關注,定點幫扶,確保村內的邊緣戶真脫貧、不返貧。

加強黨員志願服務,推動各項重點工作落實到位。今年以來,街道黨工委要求各村黨支部充分發揮了各村黨員志願者服務隊作用,為轄區村民開展義務演出、義診、義務理髮等活動拉近了黨群關係,還在多項重點工作中充分發揮了黨員先鋒模範作用,如帶頭開展環境整治積極參加義務勞動;帶頭響應環保要求主動置換蘭煤;帶頭入戶進行掃黑除惡排查、宣傳工作等,為重點工作的順利推進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02

一、基本情況

xx街道xx社群位於xx街道辦事處的西北方,東臨景田路,南臨紅荔路,西臨香梅路,北臨xx路。社群佔地面積1.4平方公里,總戶數7979戶居民,人口約20895人,現管理黨員800名,其中離退休黨員563名、“兩新”黨員231名、社群工作站黨員6名。

近年來,xx社群緊密結合轄區兩新黨員多、來深建設者多、基建工程兵多、老年人口多,著力搭建“一核二體五服務”的黨建平臺,即:以社群黨委為核心,群眾、黨員為主體,提供5大專業服務,以黨建引領黨員先鋒志願,帶動黨群融合,打造“黨建引領+社群自治”新標杆,在營造共建共治共享上率先突破走在前列。截至目前,先鋒積分註冊黨員有1000多名,新增志願者230餘人,收集心願需求500餘個,認領心願230餘個,認領率達到46%。

二、主要做法

(一)機制建設標準化。延伸“黨員積分制”,以“奉獻-積分-激勵-回饋”模式,通過積分兌換服務或者禮品,鼓勵黨員參與志願服務,形成黨員激勵機制;結合社群實際,聯合專業技能黨員、群眾,組建“法律、心理、醫療、就業和綜合”五大模組“智囊團”,社群黨委書記任團長,轄區專業技能黨員和群眾為團員,制定標準化流程,規範心願收集、心願分流、心願認領、心願解決程式,建立群眾評價和服務考核獎勵機制,確保心願高品質快速落地。

(二)需求匹配精準化。xx社群黨委依託居民議事會、“兩代表一委員”進社群、社情民意等平臺,設立“心願漂流站”,在轄區內18個住宅小區懸掛固定心願箱,並設有2個流動心願箱,志願者定期開展上門收集心願活動;打造“心願牆”,黨員通過心願牆釋出心願需求或發起公益專案,實現資源交流;組建愛心信鴿隊,召集轄區“五老”家庭、小區樓長等熟悉社群情況的熱心群眾成為心願收集與傳播的“信鴿”,廣泛收集轄區居民心願需求,梳理成心願需求清單;引入轄區企業、學校、醫院、商會和行業協會等組織,根據服務型別填寫心願,梳理成服務清單,通過對接需求資源與服務資源,形成心願“雙向認領”清單,確保心願精準匹配,助力心願雙向認領。

(三)黨群服務人性化。xx社群黨委在心願驛站注入黨建“溫度”,以人文關懷融入“服務”元素,設立18個心願固定收集點,2個流動心願箱,併為行動不便的孤寡老人提供上門收集心願服務;根據不同物件、不同心願提供針對性服務手段,如針對老年人醫療類心願,提供心願認領者上門服務;舉辦“社群論壇”,以智囊團五大模組為主題,邀請社群專家、學者開展法律、心理、保健等講座,覆蓋社群各年齡、各層次居民心願需求。

三、經驗啟示

(一)黨員先鋒服務更有針對性,讓群眾呼聲有迴應。通過“心願驛站”專案,真正將黨建服務觸角延伸至社群,結合“社情民意平臺”、“三議三公開”議事制度、心願收集完成制度,將黨代表、人大代表吸納到志願服務隊伍中,拓寬“先鋒積分”長度與寬度,通過認領機制,迅速實現配對並及時反饋,使黨員先鋒服務以需求為導向,真正實現。

(二)基層治理更有落地性,讓居民自治有路徑。“心願驛站”把群眾納入其中,通過心願書寫、心願認領與心願評價,搭建基層治理新平臺,讓群眾真正參與其中,既成為社會治理的受體,又成為社會治理的主體,通過將群眾納入基層治理主體,推動社群治理能級提升,讓黨建向基層延伸、向家庭延伸、向社會延伸,逐步實現社群居民的自我服務、自我管理、自我監督,充分發揮多元主體自治作用。

(三)黨組織更有凝聚性,讓黨員落地有平臺。“心願驛站”以社群公益為紐帶,以服務民生為主線,串聯轄區志願者、企業、學校、醫院、商會和行業協會等組織,帶動企業參與公益服務,形成經濟效能向社會效能轉化,全面激發社群黨員活力,增強黨員群眾對黨組織活動的參與度和歸屬感,進一步強化基層黨組織凝聚力。

(四)社群資源更有整合性,讓共建共享有支撐。“心願驛站”專案以“精準有效”服務為主題,通過梳理需求清單、資源清單與服務清單,科學整合社群資源,結合民生微實事專案,打出“服務組合拳”,引入更多社會資源共同策劃公益活動、孵化公益專案,通過“感動社群”頒獎活動,對在心願服務中有傑出貢獻的個人或黨支部組織進行表彰獎勵,激發社群正能量並形成良性迴圈,構建“文明、和諧、秩序、有愛”的新型社群,讓居民更有安全感,幸福感和獲得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