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茶藝學習心得7篇 烹茶者的心,茶藝之道

茶藝是中國傳統文化的瑰寶之一,它不僅是一種習俗和禮儀,更是一門深奧的學問。茶藝學習不僅能提高品味,更能培養心靈的寧靜與堅韌。本文將以“茶藝學習心得”為主題,分享茶藝學習的感悟和心得,希望能為讀者提供一些靈感與思考。

茶藝學習心得7篇 烹茶者的心,茶藝之道

第1篇

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收穫很多。

茶藝並不只是簡單的泡茶、品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為人之道: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個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賦予了世間萬物生命與靈性,若給予它們尊重和理解,那麼它們也會給予你一樣的迴應。你愛戴生命,生命也會回饋你。

”倒茶要倒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對人或事。這能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覺到我們平和、與人為善的態度。

“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淨、幽雅,各種茶具的乾淨、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

“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

“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例如我們常常在泡茶之後洗壺,就是對茶壺的尊敬;

“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要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嚐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

茶藝學習心得7篇 烹茶者的心,茶藝之道 第2張

第2篇

20xx年8月18日至9月2日,我接受了為期半個月的中級茶藝師培訓。通過半個月的學習,我從態度上、文化素養上、操作技能上、教學能力上得到了全面的提高。現總結如下

一、從態度深刻體會了中國茶文化的核心“和”“敬”

?未參加中級茶藝師培訓之前,我對茶藝師的瞭解是“掌握了一套規範的泡茶技能,能對客人進行茶藝表演與服務”,但隨著學習的深入,我懂得,茶藝師不僅要有專業技能與服務能力,更重要的是通過習茶、事茶陶冶情操,傳承併發揚我國的茶文化。想要成為一名優秀的茶藝師,首先要有平和、恬然的心境,對茶的珍視和對茶人的尊敬。

茶文化是我國傳統文化中的一朵奇葩,千年的茶文化歷史,使茶文化己深深滲透進了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及至唐代“自從陸羽生人間,人間相學事新茶”,我國茶文化體系形成,並使之傳播四海。

茶文化與中國的傳統文化相滲透,互融互補。首先與儒家思想的“禮”。儒家思想是以孔、孟為代表,以中庸為核心的思想文化體系。我國茶文化中清新、自然、達觀、熱情、好客的'精神即是儒家思想最鮮明、充分、客觀而實際的表達。其次與佛家思想的“悟”。茶與佛的核羽是“茶禪一味”的理念。

禪,意為“坐禪”“靜慮”、。禪宗主張“直指人心,見性成佛”。通過品茶、喝茶提神、清心、去欲。再次與道家思想的“無為”,道家思想追求“天人合一”,茶文化中視茶為天地自然之精華,為“天含之,地載之,人育之”之靈物,從而在製茶、烹茶、品茶過程中,追求美感,追求意境,追求哲理。

在16天的學習中,共學習了茶的營養成分與功效,烏龍茶、紅茶、黑茶、綠茶、花茶的沖泡程式,每道泡茶程式都經過了反覆的觀摩、練習、考試

此次培訓中,我作為一個教師不僅努力學習專業知識,而且用心觀察農大茶藝實驗室的建設,各位老師的授課風格,收集了一些教學文字與影像資料,對我院旅遊管理專業的《茶藝服務》課程教學與學生的專業技能指導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第3篇

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7天的學習即將結束,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藝培訓學習開設這樣關於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為我們學員教授了茶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臺。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鑑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源於對“茶”的喜愛,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終於將學習茶道的小夢想付諸於行了。

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開啟“茶道”這隻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瞭,開啟更多愉悅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紅茶泡法、閔式沖泡四款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閱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閱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有時因為課時的原因,未能更為詳盡,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第4篇

這個核心就是唐代陸羽提出的“精行儉德”。以後宋代徽宗趙佶又提出了“清和澹靜”。到明代喻政又提出了“淡遠清真”。中國茶道傳到日本,千利休提出了“和敬清寂”。傳到韓國,韓國人提出了“和敬儉真”。傳到新加坡,新加坡人提出了“和愛謙靜”。中國當代茶學專家莊曉芳提出了“廉美和敬”。

這些茶道四字令就是茶道、茶藝的核心。雖然都有時代性和地域性,但它的核心都是道德修養。不論是茶道還是茶藝。最根本的兩個基礎是“茶”和“藝”,故稱茶藝。物質與精神兩個方面是茶藝的根本。茶就是科學泡茶,科學飲茶,使人們充分吸收茶葉的營養保健物質達到強身健體。藝就是把泡茶飲茶藝術化、人輕鬆愉快,達到精神上的'養生。綜合茶道、茶藝的茶道具,不外乎陶、砂、瓷、透(玻璃)四種形態。

陶:是指陶器。是我國最古老的茶具。今天用起來,古樸典雅,返樸歸真,迴歸自然,別有韻味。

砂:是指紫砂,有著名的宜興紫砂。它起源於明,興盛於清。有形美、神韻,氣質高雅形態各異的特點。

瓷:是指瓷器,有著名的景德瓷。白瓷早在唐代就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罄”的美稱。

透:是指玻璃等透明茶具。玲瓏剔透、泡茶可觀賞杯中的茶湯和茶芽,特別是看到茶芽直立、起舞的姿態。

無論是茶道還是茶藝表演必須具備六個條件,它們是茶、水、器、人、靜、雅。茶:這是最基本的一個條件。茶,不一定是最好的茶,但一定是客人最滿意的茶。

水:它不一定是名泉水,但一定要符合飲用水的衛生標準定無異味,無雜質。

器:是泡茶的工具,不一定是名壺金盃但一定要適合所表演的茶藝,要以茶定器。

人:是茶藝的主體,工農商學兵,三教九流,都能與茶融合,搞茶藝一定要文明、雅靜。

靜:品茶的環境要靜,這是進入茶藝境界的前提,茶道修養的環境。

表演:表演要自然、規範、熟練、優美。韻律舒展流暢與音樂相符。

解說:解說詞與表演配合恰到好處,詞語使用恰當。聲音流暢、語言簡煉優美嫻熟,要用普通話。

茶湯:所泡茶湯符合所用茶的茶湯標準。如紅茶紅豔透明,綠茶清澈碧綠等。

搭配:服裝、服飾、髮型搭配是否合理美觀。茶具組合是否合理,與所表演的茶藝是否配套。

交流:表演人員之間相互配合、協調,反映出整體的美感。

音樂:所配的音樂要同表演的茶藝相協調。音量大小適中,要優美動聽。

程式編排:整個表演自始至終的程式編排要科學合理,時間25分左右。

第5篇

我常常喝茶,但只是把它當做飲料而已。雖然有時會仔細品味一番,略能感覺不同茶湯之間的些許差異,但終因對茶瞭解甚少而不得要領。因此,也不存在真正意義上的品茶,茶道就更不必說了。在聽了羅蒙老師的講座之後,我學到了很多東西,也激發了我對茶文化的興趣。

對於品茶,分為三種境界。最初級的為識茶,即認識茶,是與“製茶”、“泡茶”相對應的名稱。識茶除了用眼識,還要用口嘗、用鼻嗅、用觸感。而這些對茶的認識除了用於市場上的買賣之外,重要的還在於享用,所以“識茶”尚包括了“評茶”、“賞茶”的內容在裡面。第二個境界為茶藝。茶藝包括:選茗、擇水、烹茶技術、茶具藝術、環境的選擇創造等一系列內容。茶藝背景是襯托主題思想的重要手段,它渲染茶性清純、幽雅、質樸的氣質,增強藝術感染力。最高的境界乃茶道。茶道是在茶事活動中融入哲理、倫理、道德,通過品茗來修身養性、品味人生,達到精神上的享受。茶道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來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在烹茶品茗的`過程中,老師特別提醒要心靜(禪靜)。老師還引用老子的話“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語中的地道出了茶道修身養性之作用。

通過飲茶使人能夠得到一種精神的享受和愉悅,從而完成個性品德修養,在剎那間體會到廉、美、和、敬之真諦和永久,正所謂“道由心悟”當然意境很重要,有一個很好的意境,再加上人們用心靈去體悟茶道的玄妙感受,正好比是:“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有的“浮光躍金”,有的“靜影沉壁”;有的“江清月近人”,有的“水淺魚讀月”;有的“月穿江底水無痕”;有的“江雲有影月含羞”;有的“冷月無聲蛙自語”;有的“清江明月露禪心”。有的“疏枝橫斜水清淺,暗香浮動月黃昏”,有的則“雨暗蒼江晚來晴,白雲明月露全真”。月只一輪,映像各異。茶道如月,人心如江,各個茶人由於個人的經歷和所處的環境不同,從而在心中對茶道自有不同的感悟,但有一點值得肯定,那就是返璞歸真,和誠處世,敬愛為人,珍愛人生。

第一次聽茶道的講座,不僅瞭解了很多關於茶道的知識,而且還喝到了老師親自泡的珍貴的茶,也很有幸得到老闆的贈茶。茶,不僅需要懂,更需要品,需要體悟。在以後的生活中,我想我肯定會不斷地瞭解茶,學會做一個懂茶、會喝茶的人,並以茶道悟人道。

第6篇

常言:今朝有酒今朝醉;我言:今夜有書今夜閱。閱讀茶藝先生大美推薦的《品茶圖鑑》,忽然記起要寫課後感想,腦海裡浮現善壯和大美在美好生活館門口送別的身影,現在才覺知原來茶藝課已經結束了。因為不清楚還有哪支古琴曲與茶有關,我聽著《酒狂》,寫“茶道”課後心得體會。

因為朋友丁丁引領我體會陶瓷和香薰的文人閒情逸致,我才略知道這個世界裡有一些人以茶會友,召集茶席雅集;有的通過茶參禪悟道,有的堅持做一個傳統的茶人。現代工業化的浪潮裡,還有許多人炒作茶葉猶如股票。在這樣的背景中,我想初步認識茶與人的世界。

從技能方面,我想考個證,或者有一天在有關國際文化交流的工作裡用得上。前幾年,我在日本大阪附近短期學習交流可持續發展的`教育實踐,當地民間組織就安排我們欣賞了茶道。那時候,與日本翻譯分享有關宋茶和建盞的皮毛認知,我感受到那位翻譯對中國文化的敬意。我有迴歸傳統的願望,在行茶儀式裡,與各色人等分享傳統的茶道,大有無聲勝有聲的妙趣。

聽課的時候,我覺得很愜意,聽得興致盎然,感受到一個茶人的心態和氣質。對照之下,大美老師每次都講了3、4小時的內容,包括茶的產地、茶的歷史、茶的化學成分、茶的分類、日本茶道、品鑑茶質、4種行茶法。這些知識在四次課裡,固然屬蜻蜓點水,略泛一圈漣漪。

作為一個學生課後功夫,我主要把握幾點:1)閱讀《品茶圖鑑》,2)觀想行茶儀式的點點滴滴,3)鍛鍊腕力,4)三五人湊一起喝喝不同的茶,模擬品鑑,從眼耳鼻舌意身去品鑑:

謝謝真誠分享茶人知識和茶之感官世界的大美老師,我也很喜歡精緻的美好生活文化館。

第7篇

茶的韻味,是由心的味道決定的,所以佛家常講“茶禪一味”。禪意太深,但弄茶時,專注於安處自在的深處,常常帶我走入青燈古寺的寧靜。

我經常會在嫋嫋的茶香中,聞到自己內心的孤獨,喜悅,但更多的是篤定。無論在都市的喧鬧中,還是在空谷幽靜的山野,那杯盞之間發出的清脆,有如鍾罄之聲,讓人洗盡鉛華。

當年學習茶文化,是因為生命裡一位摯愛的親人喜歡,於是也試著去品嚐。儘管苦澀繞於舌間,情境的愜意與美好,卻牽著我慢慢走近茶的深邃。

有人說飲茶時,茶的品質不是最重要的。泡茶人的心情,同飲人的心境,是決定茶道高低的根本。一人得智,二人得慧,三人就只能得趣了。想起最初學泡茶,茶是最普通的,老師的教導是真誠的',朋友的陪伴是最真實的,陪著自己慢慢的品,淺淺的嘗,心事說盡,茶也在此起彼伏的心境中,盡顯人生百態。

如今,學會了這份知識豐富了我的人生色彩,更讓我摸清了這個難走的隧道它的真正方向。如今,我同事雖然各據一方,倒真地體會到一點點物是人非的人生況味,但那份情懷,卻如這茶香,在心的最深處,揮之不去。茶的真味就是於任何情境下,都擁有一份不被打擾的心情;於任何因緣中,保持最真摯的情感,予人,予己,予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