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心得體會

茶道課心得體會8篇

通過記錄心得體會,可以建立有意義的回憶,通過心得體會,我們能夠從生活中汲取智慧和經驗,以下是本站小編精心為您推薦的茶道課心得體會8篇,供大家參考。

茶道課心得體會8篇

茶道課心得體會篇1

一直以來對茶感興趣,喜歡茶在熱水中翻滾,漸漸沁出清淺不一得茶色,然後細細去聞茶香,品嚐或飽滿或苦澀得茶香。

以前對茶得理解便限於茶色茶香,也只是偶爾閒來,在家中沏上一些,或粗或淺地品嚐。不想,這次地茶道課上,讓我對不僅認識了更多茶的分類,更我讓體悟到的是茶的氣味所傳遞出來的更多的東西。

茶,生根於土壤,接受陽光、空氣、水分的滋潤,直到枝葉飽滿,被採茶人適時採摘,或直接揉捻、乾燥,或經過不同程度發酵,製成不同的茶品。由於製作工藝不一而茶色口感不同。本以為關於茶,到此,至少粗線條的可以理解了,卻不想,到此,可能才只有一半,甚至不到一半。

原來我們所品嚐到的茶香,除了來自它本身的氣味,還有的便是周遭與茶相互交流。一顆茶在它生長的過程中也會或多或少“沾染”上它周遭的味道,或是山澗的花香,或是石縫中的狂風。它只需靜靜地接受它需要面臨的世界,然後充分地向上生長。原來每一種茶都是在通過它的味道在向我們表達它的過往。正如我們每一個人一樣,每一份獨特的味道背後一定有它獨特地境遇。人們所做的`和茶一樣,便是,沿不同的軌跡,去見各自不同的風景,然後讓沿途的風景在身上刻下不同的烙印。下次品茶,可細細聞來,聞那生長所需的陽光,聞那大地傳來的樸實,聞那山澗的清香,聞那巖縫中的狂風。

所幸,能遇上好茶,遇上懂茶的人,才能有更多的可能去懂茶香的故事。

茶道課心得體會篇2

“一杯茶,品人生沉浮;平常心,看萬千世界,人生百年,宛如浮雲;若非宿緣,豈能相遇?”在茶文化課上,終於看到大益八式的現場表演,課上短短的幾十分鐘讓我們以益之韻之大益八式感受中華茶道的博大, 也品味人生海闊天空的淡然,下面就說一下我自己的一點感受和心得。 大益八式”給人的是一種靜心享受的過程,重在一個“慢”字,講究動作的輕柔、優美、連貫。大益八式分為洗塵、坦呈、甦醒、洗塵、養成、身受、分享、放下。 洗塵實際上是指茶道演習開始時身與心進入一個乾淨的境界過程。即包括入禮、禮拜宗師、禮拜客人等步驟;坦呈指向一個動作,即將茶席鋪開,在茶席上擺佈茶具的動作。這裡的坦呈有兩層含義,一是待客之坦白誠懇,二是茶具的呈現、展示。甦醒是指在泡製過程中“溫杯洗具”的過程。這一過程,茶具的溫度得以提升,可以使茶具裡面的能更好地施展色、香、味、型的特點;法度,是指取茶,所謂量不在多,適度就好,正是取捨有度,知足常樂,動作上要求輕柔;養成是茶湯沖泡過程中最為關鍵的一個環節,它對水溫有著嚴格的要求,水溫的掌握對茶性的展現極為重要,前面幾式均是為此做鋪墊;身受,它是茶者品茗感悟一杯茶的過程,先己後人,益己利人這是茶道所提倡的;之後是分享和放下。在這整個茶藝表演過程中,我更是深深體會到一杯好茶不是說出來也不是寫出來的,還是要動手泡出來的。所謂的鳳凰三點頭、懸壺高衝等等,來不得半點偷工減料。俗話說得好:臺上三分鐘,臺下十年工。中國茶道文化是一種包羅永珍、融會世間萬物、順乎自然的美學、哲學、綜合科學,是一種審美的意識形態。茶道是客觀存在的,關鍵在於如何發掘,如何尋求,如何品悟。茶人能品悟多深,茶道便有多深,這也是中國茶道的博大精深之處及它國茶道無法比擬之處。這些都足以令華夏子孫為之振奮,為之驕傲,為之盡綿薄。

清代鄭板橋詩云:

不風不雨正清和,翠竹亭亭好節柯。

最愛晚涼佳客至,一壺新茗泡松蘿。

寫的正是心之靜。在茶道中,靜與美常相得益彰。古往今來,無論是羽士還是高僧或儒生,都殊途同歸地把“靜”作為茶道修習的必經大道。因為靜則明,靜則虛,靜可虛懷若谷,靜

課內斂含藏,靜可洞察明激,體道入微。可以說:“欲達茶道通玄境,除卻靜字無妙法”。 喝茶能夠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對於很多喜歡喝茶的人來說,泡茶或許是一種烹茶飲茶的生活藝術,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一種以茶修身的生活方式。閒暇時,泡一壺茶,靜心、養性。茶藝是包括茶葉品評技法和藝術操作手段的鑑賞以及品茗美好環境的領略等整個品茶過程的美好意境,其過程體現形式和精神的相互統一,是飲茶活動過程中形成的文化現象。它起源久遠,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

喝茶品茶是一個好東西,而中國茶道是雅俗共賞之道,它體現於平常的日常生活之中,它不講形式,不拘一格。突出體現了道家“自恣以適己”的隨意性。同時,不同地位、不同信仰、不同文化層次的人對茶道由不同的追求。所以雖然作為普通人的我們可能不會精心研究茶藝茶道,但是我們還是可以通過閒暇時喝喝茶來達到修心養性的效果。

在現代生活中,以茶待客,以茶交友,通過茶來表示深情厚意,不僅已深入到每家每戶,而且也用於機關、團體,甚至成為國家禮儀。不論是宋代汴京鄰里的“支茶”,還是現在的人們以茶待客和茶話會,茶都是禮讓、友誼的象徵,都是親和、和諧的體現。

最後,真的很榮幸在大學生涯中可以選修茶文化這門課程,讓我從之前的只會喝茶如飲料的人得以明白茶文化的真諦,瞭解茶文化的歷史,茶的種類,好處多多。雖然時下一些酒文化、咖啡文化、可樂文化等這些在充塞在各種媒體的時尚版塊中大放異彩,但是我仍然相信,通過對新時代青少年的教育與薰陶,具有中國傳統文化特色的茶文化定能在今後為世界人所崇尚。願在茶文化的學習中,積澱更多安定優雅的氣質,平靜謙和的面對今後生活。

茶道課心得體會篇3

茶藝茶道我已學習了2個學期,在學習了這門課程之後,我對茶具、茶的種類,泡茶的基本流程都有了一定的認識。這門課和其他科目不同,它是一門實踐性課程,更注重的是我們的實際操作能力。老師先是對一些基本理論知識的講解,接著讓我們看視訊,然後親自給我們做示範。最後讓我們帶著問題和懸念進行學習和表演。因為是第一次接觸這門課,所以我們對這些茶具都特別感興趣。老師激發了我們積極思考、主動探索中國茶文化的興趣,感受求知帶來的快樂。另外,江老師教學方法在我看來也是非常有創意的。她讓我們4人一組,通過每個同學都擔任一次主泡、副泡、解說,來活躍課堂上的氣氛,提高我們的積極性和信心,讓我們都切身體會到在不同的場合下所產生的心理活動和感受。這樣,不僅僅加深了我們對這些知識的理解,更提高了我們各方面的能力。

這學期,我們主要學習了三種茶的泡法——綠茶、烏龍茶、花茶。

記得第一次綠茶實訓表演的時候,大家都很緊張,有些主泡同學的手都在發抖,畢竟以前從來沒有做過。我第一次是擔任主泡,的卻有些緊張。第二次烏龍茶,我擔任的還是主泡。雖然泡茶的時候,大家的目光都集中在我的身上,但我已經沒有那麼緊張了,更多表演出安然自若,全身心都投入在了泡茶的過程當中,非常享受這個過程。茶藝表演,令我的心靈更加純淨,令我的心態更加平和,令我浮躁的心情漸漸平靜下來。從第一次綠茶的生疏,到第二次烏龍茶的從容,再到第三次花茶的得心應手,我經歷了一個成長的過程。第三次的花茶由我講解,沒上場的時候還很緊張,不知為什麼,一上臺,反而鎮定自如了。泡茶,就是在我們熟悉的環境中展示優雅!

通過一個學期的茶藝茶道學習和表演,我對如何將茶藝表演做得更好也有了自己的心得體會。首先,準備工作必須到位,要準備好一切表演所需的茶具。其次,衣著應得體、端莊、大方,展現優美的儀容儀表和姿態。然後,表演環境應無嘈雜之聲,乾淨、清潔,所選音樂應該與泡茶主題相符合。最後就是適時精闢的解說詞。解說人員要聲音適中,語調柔和,口吃清晰。茶藝表演過程中,古典清幽的傳統音樂,悅耳動聽的茶藝解說,加上主泡的精彩表演,副泡的密切配合,使茶藝表演到達了一個完美的境界。

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我覺得自身獲益匪淺,學到的不僅是茶藝茶道知識,還提高了自身的耐心,使自己的心態更加平和,達到了修身養性的效果。當然,這和江老師的細心教導是分不開的。不知是何緣故,第一次看見江老師,她就給我一種親切,平易近人的感覺。在她身上,我學到了許多東西。當然,我也會在今後的工作和生活中也能保持這種良好的心態,平心靜氣的處理一切,就如品茗一樣,真正放鬆自己,放飛自己的心靈,放牧自己的天性,體會一份純真,收穫一份屬於自己的勞動成果。最後,非常感謝江老師一學期來對我的教導,謝謝您!

茶道課心得體會篇4

任課老師運用幻燈片和自身專業知識詳實地講解了茶的文化及分類、茶具的發展、茶藝與茶館經營。

對我來說,最受用的就是學習了茶葉的分類以及各類茶的特性。

(一) 茶葉根據加工工藝的不同,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烏龍茶

(即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根據季節的不同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根據薰花種類的不同分為:素茶和花茶。茶葉的製造程度不同,也可分為:初加工,深加工。

1) 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六

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

2) 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

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幹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綠茶。3) 紅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切)、發酵、

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開始創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鹼。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①,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徵。

4) 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是我國幾大茶

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5) 白茶,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區不多見。白茶是我國的特

產,產於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臺灣省也有少量生產。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的。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製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產出白茶。茶色為什麼是白色?這是由於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晒乾或用文火烘乾,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白茶最主要的特點是毫色銀白,素有“綠妝素裹”之美感,且芽頭肥壯,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沖泡後品嚐,滋昧鮮醇可口,還能起藥理作用。中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具有退熱降火之功效,海外僑胞往往將銀針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種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尤其是白毫銀針,全是披滿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狀挺直如針,在眾多的茶葉中,它是外形最優美者之一,令人喜愛。湯色淺黃,鮮醇爽口,飲後令人回味無窮。

6) 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黃色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

的結果。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芽葉細嫩,顯毫,香味鮮醇。由於品種的不同,在茶片選擇、加工工藝上有相當大的區別.比如,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採用的全是肥壯的芽頭,製茶工藝精細,分殺青、攤放、初烘、復攤、初包、復烘、再攤放、復包、乾燥、分級等十道工序。加工後的“君山銀針”茶外表披毛,色澤金黃光亮。黃茶具有“黃葉黃湯”的特色,屬於輕發酵茶。這種黃色主要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渥堆悶黃的結果。黃茶可分為黃大茶、黃小茶和黃芽茶三類。黃大茶:著名的品種有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黃小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南嶽陽的北港毛尖、湖北的遠安鹿苑、浙江的平陽黃湯等。黃芽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嶽陽的君山銀針、四川名山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浙江德清的莫幹黃芽等。

7) 黑茶屬全發酵茶。由於原料粗老,黑茶加工製造過程中一般堆積發酵時

間較長,葉色多呈暗謁色。主產區為四川、雲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採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製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佈,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雲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數民族飲用,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群眾喜好飲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藝上,黑茶也有自己獨特的工藝。

(二) 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

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1) 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認為:“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2) 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3)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4)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5)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6) 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7) 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8)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9)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核心是禪。

10) 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11)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我認為茶道不單單是一種烹茶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心的方式。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心性。日本的茶道精神追求:和敬清寂。和敬是敞開心扉、互相尊重的意思;清寂是不弄髒茶室,保持潔淨。日本茶道傾向於通過沖泡茶的過程呈現莊嚴的儀式感,表達日本人的內斂謹慎民族精神。而中國的茶道更類似於結合了對自我修養的提高,如朱熹所說“正心誠意修身”。在品味茶的香醇同時,尋找人生樂趣,體會人生哲理,提升個人思想境界。

茶道課心得體會篇5

這學期的茶藝茶道課程向我們具體介紹了綠茶、紅茶、黃茶、白茶、烏龍茶、黑茶、花茶的知識,重點學習了綠茶、烏龍茶、花茶的泡製技巧和方法。因為在我的生活裡多以礦泉水和飲料,很少用到茶(尤其是烏龍茶和花茶),而且以往我泡茶也只是憑自己的感覺來沖泡,也存在著很多認識上的錯誤,沒能泡出一杯好茶的精髓。而通過這一學期茶藝茶道課程學習,很好的幫助我彌補了這一點不足,使我對茶、對茶藝有了新的認知和體會。現就我個人的茶藝心得總結如下:

一、綠茶

綠茶,是茶藝課程開始後所接觸學習的第一種茶。沒學習之前,還真的不知道自己以前泡的那些個綠茶都是一種浪費,簡直就是茶葉兌開水。我最欣賞綠茶的純與淳,綠色的芽葉乾淨清爽、柔淳的茶水清香寧神,能讓人卸下一身疲乏,舒緩身心,有種迴歸自然之感。

二、烏龍茶

烏龍茶是我從未接觸過的茶類,相較於綠茶和花茶來說,於我是最最陌生的一類。而在烏龍茶的實訓中,我擔任的是主泡。因為烏龍茶的泡製比較繁瑣,使我經常忘記一些步驟,所以它是令我印象最深的一類茶。

最後我發現,它是最能鍛鍊人的心境的一類茶。因為無論時間多麼的有限,它還是得按照步驟一步步來,既不能增也絕不可減。就像我們的生活,生活裡無論你遇到多少困難,無論困難如何大、如何難以解決,無論所剩時間有多緊迫。事情還是得一件件來,問題還是得一個個解決。所以,浮躁的心難以泡出一杯好的烏龍茶。我覺得烏龍茶的茶盤就是一個縮小的人生,而我們練就的何嘗又不是一個張弛有度的人生。

三、花茶

“芳香四溢、倍感溫馨”是我對花茶最直觀的印象。當桌前擺起花茶茶具,無論是清潔茶具、投茶沖泡還是提杯品茗,自始自終都有那麼一種如春天般的溫暖圍繞在心頭,讓人能有種春日的盎然,無論心情、精神都頓覺美好。由於課程條件有限,在具體泡製時仍舊以綠茶茶葉代替,無法真正體會到花茶那甘甜的茶味兒、融暖的芳香,但我覺得在泡製時,只要我們心中懷以花茶,意入心,心入茶,杯中處處有甘甜,周身處處有花香。花茶的泡製讓我學會了感知,感知生命勃發的力量,感知生活裡那些溫暖的美好。

綜上所述,這學期茶藝茶道課的學習讓我有了不小的收穫——泡茶,最貴乎“心”。當然我也深知茶藝並非僅靠一學期的學習就能練就的,所以在今後的生活中,我會繼續的練習。同時,希望每一個泡茶人,無論何時何地,都能以自己的心入茶,泡茶一杯屬於自己的好茶。

茶道課心得體會篇6

因為個人對茶的喜愛,我報名學習了茶藝。

在7天的學習過程中,我對茶有了進一步的瞭解。無論是茶的歷史文化、茶的分類、喝茶的器具以及泡茶的方法,都是我之前所沒有了解過的。7天的學習即將結束,雖然當前我只是淺淺地學習了一些入門知識,但濃厚的茶興趣已被激發,我只迫不及待想要繼更深入的學習茶,讓自己融入茶的美妙世界。

茶藝培訓學習開設這樣關於茶的培訓課程,不僅僅為我們學員教授了茶文化,也為我們提供了一個良好的交友平臺。在當代社會,能有機會以茶會友,是很風雅的一件事,大家有緣坐在一起學茶、品茶、賞茶、鑑茶,就好似古代文人騷客一般,喝茶談笑,很令人享受,十分愜意。

源於對“茶”的喜愛,懷著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敬仰,終於將學習茶道的小夢想付諸於行了。

如中國傳統文化中任何一例皆淵源流長、博大精深,茶藝亦如此。初級班給了一把開啟“茶道”這隻潘朵拉神盒的鑰匙,將原來飲茶的習慣及愛好的淺浮和模糊,引向明瞭,開啟更多愉悅之情。

短短几日的茶藝課程,接觸到淺略的中國茶文化理論,學習到綠茶泡法、生活泡法、紅茶泡法、閔式沖泡四款茶藝表演。因為原本對茶的喜愛,淺閱過茶藝相關的書籍,學習中對茶藝的閱讀便有了更多的渴求與熱情。在老師授課時,我們也渴望老師能傳授更多的知識,有時因為課時的原因,未能更為詳盡,我想學習是個循序漸進的過程。

茶藝學習,對我來說,才是剛剛開始。

茶道課心得體會篇7

學期,抱著對茶文化的強烈興趣,我選修了校選課“中國茶文化”。通過一學期的學習,我對中國茶文化有了更加系統深入的瞭解。

任課老師運用幻燈片和自身專業知識詳實地講解了茶的文化及分類、茶具的發展、茶藝與茶館經營。

對我來說,最受用的就是學習了茶葉的分類以及各類茶的特性。

(一)茶葉根據加工工藝的不同,主要分為六大類:綠茶、紅茶、烏龍茶(即青茶)、白茶、黃茶和黑茶。根據季節的不同可以分為:春茶、夏茶、秋茶、冬茶。根據薰花種類的不同分為:素茶和花茶。茶葉的製造程度不同,也可分為:初加工,深加工。

1)中國十大名茶:西湖龍井、洞庭碧螺春、黃山毛峰、廬山雲霧、六安瓜片、君山銀針、信陽毛尖、武夷巖茶、安溪鐵觀音、祁門紅茶

2)綠茶,又稱不發酵茶。以適宜茶樹新梢為原料,經殺青、揉捻、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製成的茶葉。其幹茶色澤和沖泡後的茶湯、葉底以綠色為主調,故名。綠茶的特性,較多的保留了鮮葉內的天然物質。其中茶多酚咖啡鹼保留鮮葉的85%以上,葉綠素保留50%左右,維生素損失也較少,從而形成了綠茶“清湯綠葉,滋味收斂性強”的特點。最科學研究結果表明,綠茶中保留的天然物質成分,對防衰老、防癌、抗癌、殺菌、消炎等均有特殊效果,為其他茶類所不及。中國綠茶中,名品最多,不但香高味長,品質優異,且造型獨特,具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綠茶按其乾燥和殺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綠茶。3)紅茶,以適宜製作本品的茶樹新芽葉為原料,經萎調、揉捻(切)、發酵、乾燥等典型工藝過程精製而成。因其幹茶色澤和沖泡的茶湯以紅色為主調,故名。紅茶開始創制時稱為“烏茶”。紅茶在加工過程中發生了以茶多酚酶促氧化為中心的化學反應,鮮葉中的化學成分變化較大,茶多酚減少90%以上,產生了茶黃素、茶紅素等新的成分。香氣物質從鮮葉中的50多種,增至300多種,一部分咖啡鹼。兒茶素和茶黃素絡合成滋味鮮美的絡合物①,從而形成了紅茶、紅湯、紅葉和香甜味醇的品質特徵。

4)烏龍茶,亦稱青茶、半發酵茶,以本茶的創始人而得名。是我國幾大茶類中,獨具鮮明特色的茶葉品類。烏龍茶綜合了綠茶和紅茶的製法,其品質介於綠茶和紅茶之間,既有紅茶濃鮮味,又有綠茶清芬香並有“綠葉紅鑲邊”的美譽。品嚐後齒頰留香,回味甘鮮。烏龍茶的藥理作用,突出表現在分解脂肪、減肥健美等方面。在日本被稱之為“美容茶”、“健美茶”。

5)白茶,顧名思義,這種茶是白色的,一般地區不多見。白茶是我國的特產,產於福建省的福鼎、政和、松溪和建陽等縣,臺灣省也有少量生產。白茶生產已有200年左右的歷史,最早是由福鼎縣首創的。該縣有一種優良品種的茶樹——福鼎大白茶,茶芽葉上披滿白茸毛,是製茶的上好原料,最初用這種茶片生產出白茶。茶色為什麼是白色?這是由於人們採摘了細嫩、葉背多白茸毛的芽葉,加工時不炒不揉,晒乾或用文火烘乾,使白茸毛在茶的外表完整地保留下來,這就是它呈白色的緣故。白茶最主要的特點是毫色銀白,素有“綠妝素裹”之美感,且芽頭肥壯,湯色黃亮,滋味鮮醇,葉底嫩勻。沖泡後品嚐,滋昧鮮醇可口,還能起藥理作用。中醫藥理證明,白茶性清涼,具有退熱降火之功效,海外僑胞往往將銀針茶視為不可多得的珍品。白茶的主要品種有銀針、白牡丹、貢眉、壽眉等。尤其是白毫銀針,全是披滿白色茸毛的芽尖,形狀挺直如針,在眾多的茶葉中,它是外形最優美者之一,令人喜愛。湯色淺黃,鮮醇爽口,飲後令人回味無窮。

6)黃茶的品質特點是“黃葉黃湯”。這種黃色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悶堆渥黃的結果。黃茶分為黃芽茶、黃小茶和黃大茶三類。黃茶芽葉細嫩,顯毫,香味鮮醇。由於品種的不同,在茶片選擇、加工工藝上有相當大的區別。比如,湖南省岳陽洞庭湖君山的“君山銀針”茶,採用的全是肥壯的芽頭,製茶工藝精細,分殺青、攤放、初烘、復攤、初包、復烘、再攤放、復包、乾燥、分級等十道工序。加工後的“君山銀針”茶外表披毛,色澤金黃光亮。黃茶具有“黃葉黃湯”的特色,屬於輕發酵茶。這種黃色主要是製茶過程中進行渥堆悶黃的結果。黃茶可分為黃大茶、黃小茶和黃芽茶三類。黃大茶:著名的品種有安徽的霍山黃大茶、廣東的大葉青等。黃小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寧鄉的溈山毛尖、湖南嶽陽的北港毛尖、湖北的遠安鹿苑、浙江的平陽黃湯等。黃芽茶:著名的品種有湖南嶽陽的君山銀針、四川名山的蒙頂黃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黃芽、浙江德清的莫幹黃芽等。

7)黑茶屬全發酵茶。由於原料粗老,黑茶加工製造過程中一般堆積發酵時間較長,葉色多呈暗謁色。主產區為四川、雲南、湖北、湖南等地。黑茶採用的原料較粗老,是壓制緊壓茶的主要原料。製茶工藝一般包括殺青、揉捻、渥堆和乾燥四道工序。黑茶按地域分佈,主要分類為湖南黑茶,四川黑茶,雲南黑茶(普洱茶)及湖北黑茶。此茶主要供一些少數民族飲用,藏族、蒙古族和維吾爾族群眾喜好飲黑茶,是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在加工工藝上,黑茶也有自己獨特的工藝。

(二)茶道烹茶飲茶的藝術。是一種以茶為媒的生活禮儀,也被認為是修身養性的一種方式,它通過沏茶、賞茶、聞茶、飲茶、增進友誼,美心修德,學習禮法,是很有益的一種和美儀式。喝茶能靜心、靜神,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這與提倡“清靜、恬澹”的東方哲學思想很合拍,也符合佛道儒的“內省修行”思想。茶道精神是茶文化的核心,是茶文化的靈魂。

1)茶聯的集大成者《百茶聯》原創作者在天認為:“茶道,就是品賞茶的美感之道。”

2)吳覺農先生認為:茶道是“把茶視為珍貴、高尚的飲料,飲茶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是一種藝術,或是一種修身養性的手段。”

3)莊晚芳先生認為:茶道是一種通過飲茶的方式,對人民進行禮法教育、道德修養的一種儀式。莊晚芳先生還歸納出中國茶道的基本精神為:“廉、美、和、敬”他解釋說:“廉儉育德、美真廉樂、合誠處世、敬愛為人。”

4)陳香白先生認為:中國茶道包含茶藝、茶德、茶禮、茶理、茶情、茶學說、茶道引導七種義理,中國茶道精神的核心是和。中國茶道就是通過茶是過程,引導個體在美的享受過程中走向完成品格修養以實現全人類和諧安樂之道。陳香白先生德茶道理論可簡稱為:“七藝一心”。

5)周作人先生則說得比較隨意,他對茶道的理解為:“茶道的意思,用平凡的話來說,可以稱作為忙裡偷閒,苦中作樂,在不完全現實中享受一點美與和諧,在剎那間體會永久。”

6)茶道學者金剛石提出:茶道是表現茶賦予人的一種生活方向或方法,也是指明人們在品茶過程中懂得的道理或理由。

7)臺灣學者劉漢介先生提出:“所謂茶道是指品茗的方法與意境。”

8)1977年,谷川激三先生在《茶道的美學》一書中,將茶道定義為:以身體動作作為媒介而演出的藝術。它包含了藝術的因素、社交因素、禮儀因素和修行因素等四個因素。

9)久鬆真一先生則認為:茶道文化是以吃茶為契機的綜合文化體系,它具有綜合性、統一性、包容性。其中有藝術、道德、哲學、宗教以及文化的各個方面,其核心是禪。

10)熊倉功夫先生從歷史學的角度提出:茶道是一種室內藝能。藝能使人本文化獨有的一個藝術群,它通過人體的修煉達到人陶冶情操完善人格的目的。

11)人本茶湯文化研究會倉澤行洋先生則主張:茶道是以深遠的哲理為思想背景,綜合生活文化,是東方文化之精華。他還認為,“道是通向徹悟人生之路,茶道是至心之路,又是心至茶之路。

我認為茶道不單單是一種烹茶技術,更是一種修身養心的方式。有助於陶冶情操、去除雜念、修煉心性。日本的茶道精神追求:和敬清寂。和敬是敞開心扉、互相尊重的意思;清寂是不弄髒茶室,保持潔淨。日本茶道傾向於通過沖泡茶的過程呈現莊嚴的儀式感,表達日本人的內斂謹慎民族精神。而中國的茶道更類似於結合了對自我修養的提高,如朱熹所說“正心誠意修身”。在品味茶的香醇同時,尋找人生樂趣,體會人生哲理,提升個人思想境界。

茶道課心得體會篇8

茶道與身心健康是我們的一門選修課,在此之前我並未接觸過太多相關的東西,僅僅知道泡茶是很麻煩的一件事情。但我經過這個學期的專業學習,已然從中感悟到,當一個人的心由原來的浮躁變為平靜時,便可以看到生活中的很多美,這是一個人質的昇華。泡茶時的每一個動作,每一個心態,都是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的,只要用心去體會,便會收穫很多。茶藝並不只是簡單的泡茶、品茶,在整個過程中,我們對所有茶具的尊敬,也反映出了生活中的為人之道:彼此之間的相互尊重。我相信每一個茶具都是有生命的,我們要學會尊重它,理解它。上天賦予了世間萬物生命與靈性,若給予它們尊重和理解,那麼它們也會給予你一樣的迴應。你愛戴生命,生命也會回饋你。 “酒滿敬人,茶滿欺人。”倒茶要倒七分滿是茶道的基本,也是告訴我們做人要學會保留和謙虛,保留一份接納別人對你批評和建議的空間,對人或事。這能讓我們時刻擁有一顆包容的心,也能讓人感覺到我們平和、與人為善的態度。茶道有四個境界:清、和、敬、寂。“清”指的是泡茶的環境清淨、幽雅,各種茶具的乾淨、整潔,會讓人覺得舒服;“和”指的是泡茶和品茶的`人都心平氣和,氣氛也和諧融洽;“敬”主要表現在對別人的尊敬,對茶具的尊敬,例如我們常常在泡茶之後洗壺,就是對茶壺的尊敬;“寂”是茶道里最高的境界,它體現的是一個人泡茶的心境淡定、從容,是否可以忍受寂寞。人就像茶一樣,越泡越有味道,越泡越出其精華,耐人尋味。做人也應當像茶一樣,當還沒有被摘採的時候,要經得起風吹雨打;當被摘採下來之後,還要修剪加工;當被人品嚐的時候,要經得起評價和回味。茶的一生如同人的一生,經過荊棘與曲折的考驗才能達到人生的頂峰,才能把最濃郁的清香散發出來.

養身先養心,養心必須有善心,善是養心的良藥。人們常說:“善有善報,惡有惡報”。善與惡是一種意念,意念可以稱之為“念力”。念力產生之後,又迴歸到產生念力的人。老子說:“上善若水,居辱得寵。”善的習性雖然柔和似水,它卻力大無窮,它可以改變人的內在機制。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給幾十個人放映一部能引起同情心的電影,然後進行檢查,結果發現所有人的免疫功能急劇上升。人的免疫力增強,身體的抗病能力就會增加。所以說,善良的心態對養心是多麼的重要。

一個人只有常存善心,才會保持鬆靜的心理。只有身心鬆靜,才能接受宇宙間的良好資訊,才能與天、地、人和諧,達到天人合一的效果。

人善心靜,養血益氣。人在做善事時,常常感到有一股暖流通便全身。所以也可以這樣說,善是人體積極因素的啟動器,它可以使身體的每個細胞處於平和的狀態,平和的心態就能加快氣血流通,有益健康。善待他人,氣血暢通,可以延年益壽;有顆善心,還可以使人的容貌秀美。在現實生活中,有的人五官端正,相貌堂堂,卻因行為霸道,惡語傷人,一臉凶相,哪裡還有什麼美感可談?而有的人相貌平平,只因為人和氣,樂於助人,因而笑口常開,使人感到親切,這樣的人渾身上下透露出一種和善美。

標籤:心得體會 茶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