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如何提升企業創新能力4篇 7個方法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企業創新能力是企業發展的根本。在全球經濟不斷變化的環境下,如何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已經成為各大企業必須面對的挑戰。本文將介紹幾種提升企業創新能力的方法,包括加強內部創新文化建設、推動技術創新等。

如何提升企業創新能力4篇 7個方法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第1篇

一是完善和落實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的相關政策。

進一步落實《規劃綱要》配套政策及其實施細則,特別是與激勵企業自主創新相關的稅收優惠、金融支援、政府採購等政策,加強政策的宣傳和培訓,使企業能真正享受到政策帶來優惠,激勵企業增加研發投入,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做好政策實施的評估督促,建立政策跟蹤研究和不斷完善的長效機制,在實踐中健全和完善政策體系。

支援企業更多地承擔國家及地方重大科技專案。鼓勵科研機構和高等院校面向企業開放共享科技資源。建設一批面向企業的技術創新服務平臺,幫助企業開發新產品、調整產品結構、創新管理和開拓市場,提升核心競爭力。構建一批產業技術創新戰略聯盟,促進產學研緊密結合。加大對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的財政支援力度,建立和完善支援中小企業發展的科技投融資體系和風險投資機制,發展科技中介服務機構,扶持和壯大一批具有創新能力和自主智慧財產權的中小企業。

三是加強企業研發條件和人才隊伍建設。

加快推進創新型企業建設。在具備條件的企業建立國家重點實驗室、工程中心等基地,鼓勵企業與大學、科研機構共建各類研究開發機構,支援企業研發能力建設。鼓勵企業引進海外高層次人才,開展各類人才的培訓,與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共同培養技術人才。鼓勵企業探索建立知識、技術、管理等要素參與分配的制度和措施。

四是組織和動員科研院所和高校的科技人員深入企業開展多元化的創新創業服務。

利用科技中介機構、技術轉移機構等搭建科技人員與企業雙向選擇的資訊交流平臺,形成科技人員服務企業的長效機制。從科研院所和高校選派一批科技人員進入企業,研發技術、開發產品。特別是鼓勵科技人員帶技術、帶產品進入企業推廣應用。鼓勵科技人員直接創辦科技型中小企業,促進科技創業。

如何提升企業創新能力4篇 7個方法提高企業創新能力 第2張

第2篇

一、提高軟體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目標和原則

技術創新是軟體企業的靈魂,是提高軟體企業競爭力的重要手段。知識經濟的到來和中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使中國的軟體企業面臨著世界上最強大軟體企業的競爭,技術創新越來越成為影響軟體企業競爭力的關鍵因素。進一步加強軟體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對於振興我國軟體產業具有重要的意義。 到2005年,加強軟體企業技術創新的目標是:促進我國軟體企業在作業系統、大型資料管理系統、網路平臺、開發平臺、資訊保安、嵌入式系統、大型應用軟體系統、構建庫等基礎軟體和共性軟體領域的突破,形成一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軟體產品和系統,培養一批具有國際競爭力的軟體骨幹企業,形成我國自主的軟體產業體系。 加強軟體企業技術創新,要以市場為導向,以企業為主體,以產業化為目標,以面向產業化的基礎性、戰略性、前瞻性和重大關鍵共性軟體技術研究開發為重點,以完善的軟體標準體系和軟體評測體系為保證,產學研用相結合,體制創新與技術創新相結合,自主創新與引進消化吸收相結合。

二、國家將採取有力措施,全面促進軟體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一)加大對軟體核心技術和關鍵技術研究開發的投入。

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計劃)經費將重點支援軟體開發平臺、中介軟體及其關鍵技術、嵌入式作業系統、構件庫、軟體質量工程平臺、行業應用中介軟體平臺以及以解決方案和系統原形式出現的關鍵支撐技術等。863計劃設立軟體重大專項,重點研製包括系統軟體(作業系統、資料庫管理系統)、中介軟體和重大應用共性軟體(如office、cad、erp)在內的我國自主網路軟體核心平臺,同時加強電子政務、金融系統、電信等行業應用軟體的開發和軟體技術標準體系的建設。 鼓勵以軟體企業為主體申請863計劃資訊領域專案和軟體重大專項專案。充分利用國際上開放原始碼運動帶來的機遇,支援發展linux系統軟體及基礎linux的應用軟體,加快構造我國軟體產業的自主基礎平臺和軟體應用產品。 科技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基金將逐步加大對軟體企業軟體專案的支援力度和資助金額,對軟體專案的資金支援比率將達到基金總額的20%。

(二)加強準制定、質量保證體系和中介機構的建設。

加強軟體標準的研究和制定,逐步完善軟體標準體系。加強作業系統、大型資料管理系統、網路平臺、開發平臺、構建庫、大型應用軟體等基礎軟體和共性軟體的技術標準的研究和制定,以國內骨幹軟體企業為主體,制定基礎軟體和應用軟體的標準體系。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關鍵行業的軟體應用標準,制定統一的電子政務、企業資訊化、網路教育等領域的應用系統的技術規範和適用框架標準,制定軟體質量評測標準規範,提高行業的軟體應用水平。加強軟體質量保證體系建設,加強評測工作。國家鼓勵軟體企業推行質量保證體系建設,逐步要求企業在軟體產品開發上遵循國際認可的程式和規範。加快培養軟體測試人才,開展軟體評測技術的研究。適應軟體產業專業分工和服務的需要,建立國家級的軟體測試機構,建設軟體質量評測平臺,提供軟體質量評測服務等,形成政府引導、社會各方參與、有效監督和管理的軟體評測體系。 大力發展為軟體企業服務的中介機構。重點扶持一批專門為軟體企業服務的生產力促進中心、軟體標準化推廣中心、軟體產權交易市場等中介機構,加強重大軟體技術或軟體企業的供需資訊庫以及軟體資訊網路等基礎設施建設,樹立服務品牌和信譽,提供資訊諮詢、軟體技術和產權交易等優質服務。

通過建設完善軟體產業基地,對區域內資金、人才、技術密集等優勢資源進行優化重組,加快軟體研發和成果轉化,形成區域性聚集和產業叢集效應,並利用其輻射效應,帶動整個軟體產業的技術創新。 在軟體產業基地建立軟體技術支撐體系,為中小軟體企業提供優良的基礎設施和先進、開放、配套的軟體開發和測試平臺,幫助提高軟體企業的技術開發能力和管理能力。國家重點支援一批軟體專業孵化器,培育新的軟體企業。

(四)鼓勵軟體企業加大軟體研發投入,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各級政府應認真貫徹落實《關於促進企業技術進步有關財務稅收問題的通知》(財工字[1996]41號),對符合條件的軟體企業研製開發新技術、新產品所發生的各項費用,計入管理費用,贏利軟體企業當年發生的技術開發費比上年實際增長10%(含10%)以上的,其當年實際發生額除按規定據實列支外,年終經主管稅務機關稽核批准後,可再按其實際發生額的50%抵扣當年應稅收所得額。如果稅收抵扣數額大於當年應納稅所得額,就不超過應納稅所得額部分予以抵扣,超過部分不再抵扣。企業從事軟體技術轉讓、技術開發業務和與之相關的技術諮詢、技術服務取得的收入,免徵營業稅。

(五)鼓勵軟體企業在技術創新時廣泛開展合作。

鼓勵跨國公司在我國與我企業、大學、科研機構等聯合設立或單獨設立研究開發機構,共同研究開發軟體產業發展的關鍵技術,實現較高水平上的技術跨越。鼓勵國內軟體企業廣泛開展產學研合作。

發揮政府在政策和資金等資源配置方面的優勢,集中力量努力培育和扶持軟體技術創新骨幹企業,支援建立一批新的國家軟體工程中心,為軟體產業發展提供共性技術支撐和服務。 鼓勵和支援國家重點軟體企業建立技術中心,推動以企業技術中心為主要方式的企業技術創新體制建設。以促進軟體企業參與國際競爭為目標,培育軟體企業核心競爭力,加大對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技術開發的支援力度。

三、軟體企業要不斷提高對技術創新的認識,努力提高自身技術創新能力。

(七)軟體企業要進一步提高對技術創新的認識,全面提高技術創新能力。

國家規劃佈局內重點軟體企業要建立健全軟體技術中心,加速形成有利於技術創新和科技成果迅速轉化的有效執行機制。要採用先進的經營管理方法和組織形式,面向市場需求不斷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

(八)推行軟體工程化開發,提升企業軟體開發水平。

軟體企業要積極推行軟體開發過程管理、專案管理、人力資源管理,重視標準化和質量保證體系建設,推廣軟體構建和複用技術,提高工程化管理能力,實現軟體工業化生產。 軟體企業要努力提高自身的標準化水平,積極開展質量保證體系評估工作和軟體測試工作,規範軟體產品的開發和生產過程,保證國產軟體質量。

軟體企業應積極聯合高等院校和研究機構建立產學研合作機制和機構,共同研究開發和推廣軟體技術和產品,加強資訊交流、學術交流、成果交流和創新經驗交流。軟體企業可採取合適的方式組成技術創新聯盟,加速技術創新程序。

(十)軟體企業加強技術創新要與制度創新相結合,以人為本。

在企業內部要營造尊重和重視人才的氛圍,制定人才培訓和培養計劃,因人施用。可參照《關於國有高新技術企業開展股權激勵試點的指導意見》,通過獎勵股權,出售股權和技術折股等方式,建立股票期權等激勵制度,穩定優秀人才,確保軟體企業的長遠發展。

第3篇

知識創造能力就是一個地區企業不斷提出和創造新知識的能力。雖然知識創造能力並不直接構成一個地區的kibs創新力,但它是形成地區企業kibs創新力的基礎。這種知識創造能力主要取決於該地區的研發創新投入、教育投入以及大學和科研院所的作用。因為知識和高技能勞動力是發展kibs的先決條件。

技術創新能力是指一個地區的新技術和新產品的產出能力。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的重要特徵就是服務的資訊化,而資訊化則是技術應用的結果。因而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的創新依賴於技術的創新。[4]技術創新是推動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創新的主導性力量。

創新經濟支撐能力是指一個地區支撐kibs進行創新的實力。一個產業的支撐力不但因資源約束可影響所有創新活動參與者的行為,而且對本產業創新意識、創新文化的形成和發展具有明顯的促進與制約作用。一般來說,知識服務企業是城市化和高新技術產業發展到一定程度後的產物,沒有資訊高度集中的城市經濟平臺和成為主導產業的高新技術,知識服務企業便失去了市場基礎、社會基礎和技術基礎。高新技術產業的發展為知識服務企業提供了強大的資訊化工具和手段,使知識服務機構真正成為高度資訊化、知識密集型的現代知識服務中介。

它是指kibs企業在創新活動中實現的產出水平。這裡我們採用4個指標來衡量地區kibs服務創新績效:①kibs增加值;②kibs佔第三產業比重;③人均電信業務量;④金融業生產總值。

要大力發展現代服務業,促進服務業加快發展。必須走現代製造業與現代服務業互為促進、共同發展的道路。這是因為:一是目前中國工業化的水平還很低,只有積極抓住國際產業轉換的機遇,大力提升現代製造業的水平,現代服務業才能在更高的起點和水平上找到依託與支撐;二是從現代製造業的現狀看,雖然在國內尚有一定的優勢,但與工業發達國家相比,無論在技術、規律、效率和質量上都還有明顯差距。要想在現代服務業方面達到世界一流水平,其現代製造業基礎當然也應該是世界級的。所以這也為現代服務業的發展提供了強有力的基礎。

增強區域金融服務功能,大力實施金融創新,加快集聚各類金融機構,發展金融市場,積極推動區域金融融合,全面提升面向區域經濟發展的金融服務功能,逐步建成多元化、多功能、多層次的現代金融服務體系。

圍繞構建和諧社會,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滿足居民多層次需求,充分發揮科技先導作用,著力建立和完善資訊與科技服務、商貿流通、中介服務、文化服務、社群服務、房地產業六個體系,提高全市現代服務業的科技含量、整體素質和發展水平。

1.完善資訊與科技服務體系,全面提升資訊與科技服務業能級和競爭力,建設“數字經濟”,深度開發利用資訊資源,加快建設公共資訊服務平臺,努力提升工程設計和研發水平,壯大軟體產業,拓寬服務領域,形成功能社會化、經營產業化、結構網路化、手段現代化的資訊與科技服務體系,為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提供技術支撐。

2.完善商貿流通體系,積極推行現代流通方式,大力實施結構調整,全面擴大對外開放,深入推進內外貿融合,形成深購遠銷、高效暢通的批發經營網路和佈局合理、業態先進的零售商業格局,建成和完善服務本市、輻射區域的現代商貿流通體系。

3.完善中介服務體系,著眼於提高專業化、市場化程度,服務經濟和社會發展,發揮中介組織獨立性、公正性、客觀性、權威性的特點,為各類市場主體提供服務,降低交易成本。加強行業自律,實現規範發展。不斷擴大對外開放,努力提高中介服務行業的執業水平,形成符合市場經濟要求、與國際通行規則銜接、門類齊全的現代中介服務體系。

4.完善文化服務體系,按照發展公益性文化事業和經營性文化產業的不同要求,在滿足市民基本需求基礎上,依託市場機制,加大對外開放力度,加快新聞出版、廣播影視、文藝演出、文化娛樂、教育培訓、醫療保健、體育健身等領域的產業化程序,不斷滿足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精神文化需求。主要文化產品消費量、公共文化服務享有量、人均文化消費值、外國留學生擁有量、國內外知名醫療機構擁有量、公共運動場地擁有量、大型體育賽事等核心指標處於全國先進水平。

5.完善城市社群服務體系,以滿足居民生活多層次需求,增加就業崗位,促進社會和諧發展為目標,堅持社群服務網路化、社會化和規範化的發展方向,整合政府、社會和社群資源,大力發展家政服務、物業管理、養老托幼、醫療保健、日常維修等社群服務,構建覆蓋全市的公益性、經營性、地緣性等多元化的社群服務體系。

(四)加快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的人才引進和培養

知識密集型服務企業的產業屬性是人力資本密集型的。現代服務業的管理是知識型、技術型的管理。要加快培養服務業所需各類人才,特別要加快培養社會急需的金融保險、資訊服務、物流、旅遊、各類中介服務、服務業政策以及熟悉國際服務貿易規則等方面的人才。要積極引進金融業、物流業、旅遊業、會展業、資訊服務業等領域較為緊缺的專門人才,包括吸引和聘用海外高階人才。要加強崗位職業培訓,全面推進職業資格證書制度,建立服務業職業資格標準體系,使服務業從業人員經過專業和崗位培訓提高職業素質。

放寬管制,擺正政府的管理位置,創造服務業發展的良好環境。全球服務業的管理趨勢是寬嚴有度,逐步放寬的過程。政府對服務業的管理也應順應服務業的變化趨勢。政府擺正位置,遵守市場規則。在管理服務企業時做到不越位、不錯位、不缺位;加強巨集觀調控職能,利用稅收、利率和匯率等經濟槓桿加強對服務企業的管理;放寬市場準入,促進多種經濟成份的現代服務企業的發展;打破部門壟斷,對於部門內外的企業,要貫徹“國民待遇”原則,使之在同一競爭起點,面對相同市場環境,享受相等的資源。

對國有經濟比重較高的旅遊、文化、電信、金融保險等行業,要逐步放寬對非國有經濟的准入限制。鼓勵非國有經濟在更廣泛的領域參與現代服務業發展。放寬教育、文化、中介服務等行業市場準入的資質條件,凡鼓勵和允許外資進入的領域,均鼓勵和允許國內投資者進入。

第4篇

科技資源共享的本質就是資源的合理流通和優化配置,而科技資源共享的有序建設和持續發展關鍵在於共享機制的建立。根據國際經驗,企業要成為技術創新的主體,企業技術開發投入佔銷售收入的比例要達到3%以上,高技術企業技術開發投入佔銷售收入比例應該達到1既以上。而我國企業的這個比例很低,2003年只有0.75%。陝西省的許多被列為高科技的企業甚至沒有專門的技術開發機構,其中的多數更沒有開展技術開發活動,產品技術完全依賴於引進,而對引進的技術並沒有促進其進行消化、吸收或者創新,更有很多企業僅僅只從事高科技產品的銷售業務,企業的生產和經營沒有任何的科技含量。在這種狀況下企業根本就不是技術創新的主體,怎麼能夠具備創新能力、具備競爭力呢?而我們國家長期以來計劃經濟體制下形成的科研、產品開發和生產系統彼此隔離、相互脫節、條塊分割、部門壟斷的狀況對於科技資源共享影響嚴重,適應市場經濟體制的科技資源流動共享機制尚不完善,限制了創新要素的流動和共享。

陝西具有非常豐富的軍工科技資源,高校研究資源,這些單位它們真正具備引進技術、消化技術的創新能力,可是地區內部、產業內部由於缺乏協調,雖然科技資源比較豐富,但引導和動員更多社會資源投入科技創新的市場機制尚未建立,也就是科研院所和企業嚴重脫節。由於技術創新存在諸多的技術風險、市場風險,生產企業因為追求短期經濟效益而採取了跟蹤模仿、技術完全引進的做法,缺乏以科技進步謀求可持續發展的長期規劃。而這樣的造成科技資源不能充分共享、科技資源的配置和利用效率低下,制約了創新要素的流動,嚴重地阻礙了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

大量的技術專利、科研成果、科技情報等科技資源,離散地分佈在不同的高等院校、科研院所、情報機構和政府部門,使得從事創新活動的高科技企業和個人無法快速有效對這些資源進行引用和開發。根據有關報告,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國內有些大學每年發表的sci(《科學引文索引》)論文數量甚至超過美國一些名校。但值得關注的是,我國有8既的國際論文卻分佈在低引用區和零引用區,這表明作為重要創新要素之一的科研院所,包括高等院校內設科研機構,未能受到市場機制的有效牽引和驅動,造成大量的專業科技人才沉積,知識應用水平不高,實用技術推廣普及率低下。由於科研機構、大學和企業間的創新鏈條尚未真正建立,缺乏將研究開發和產業化應用有效銜接起來的執行機制,長此以往,必將嚴重影響到高校、科研結構等創新資源豐富的陝西地區的科技創新的局面。

高校與科研機構績效考核機制過於單一。政府和高校人事管理機構設計教師職稱認定績效考評的主要指標為科研工作量,科研工作主要組成為縱向課題和各級刊物發表的論文,如此的考核指標對教師的科研方向是個錯誤的導向,誤導教師僅僅為評定職稱而關起門來完成科研任務,為了完成科研工作量而寫論文、寫報告,這樣的研究自然失去市場實際應用價值,也大量的耗費了教學與科研人員的有限精力,容易形成學而無用的不良的學術風氣。

而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課題多來源於政府計劃專案。使得研究是為計劃和完成任務而研究,而不是面對市場的需求,可轉化為現實生產力的技術成果很少。同時,高校和科研機構遊離於企業之外,缺乏轉化資金和中間試驗環節,而企業沒有研發能力,導致本應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的產業技術進步緩慢。科技成果難以有效轉化導致科技人員所具備的潛能不能正常發揮,是對科技人力資源嚴重的浪費。

2加強科技資洲共享,提升映西離科技企業技術創新能力

政府、企業、高效和研究機構是科技資源共享的利益相關者,要推動以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科技資源共享的技術創新體系建設,各利益相關者在科技資源共享中如何作為則是需要研究的重點。

政府應採取有力政策措施,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產業化。各級政府及相關部門要把推進科技成果轉化,實現產業化,作為科技創新的重點環節來抓。進一步研究制定促進科技成果轉化的政策措施和有效工作機制,狠抓落實。要產學研互動,多渠道、多層次地推廣應用新技術、新成果,開發新產品。

一是推進政府科技管理體制改革,構建區域創新體系。充分發揮政府在科技資源共享機制中的支援和引導作用,由政府為企業、高校或科研院所交叉提供資訊,政府協調組織企業、高校或科研院所聯合,組建行業技術聯盟,形成廣泛的、多層次的創新合作機制。二是建立成果共享及轉化平臺。由政府引導,依託高科技企業、高新技術開發區和高等院校、科研院所,建設一批產學研相結合的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力爭在科技成果轉化特別是在關鍵技術和核心技術攻關方面取得更多突破。

開放式研發平臺是整合科技資源、實現技術突破的至關重要的途徑。開放式研發平臺要求企業在產學研科技資源共享中處於主體地位,即構建以使用者為主導的緊密型產學研合作模式,其特點是確立企業出題、企業出資、企業決策、企業獲利、企業參與全過程的合作模式。有效的產學研合作一方面要充分實現產、學、研三方的緊密結合,另一方面要處處體現企業的主體地位,強化企業的主體地位和主導能力是能否保證和提高合作效率的決定性因素。

使用者主導緊密型產學研合作模式之所以有效,正是因為它滿足了這兩個基本要求,在合作過程中,參與合作的利益主體定位明確,通過高科技企業主動出擊,企業主導全過程(包括基於企業需求選題、提供全部或者大部分經費以及參與整個研究過程),由企業自身主持技術和產品的總體設計,通過自身對技術方向和市場需求的深刻理解,把技術構架進行分解(或者對產

品技術提出要求),並以合適的價格在大學或研究機構中找到合適的單位和人才,再將各項技術進行突破整合在一起,在合作中產生企業所需的成果,最終應用到產品中去。

首先,高校應與時俱進地改革和完善教學科研人員的績效考核指標體系,考核指標側重於橫向課題研究即高校與企業聯合開發的專案,使廣大教師和科技人員儘快從舊的科技管理體制“重成果、重論文、重評獎、輕知識轉化”的誤區中走出來,也使教師從單純的論文寫作中走進高科技企業,以市場為導向,同企業聯合進行科研開發。

其次,大學的縱向課題也要結合陝西的產業結構特點和經濟發展的戰略部署,結合本校的學科優勢,從而確定一批重點突破的科研領域和專案,鼓勵教師進行技術創新和發明創造。第三,高校要建立鼓勵發明創造的長效機制,設立科研創新基金,鼓勵支援科研人員將具有創新水平的專案及時與企業聯動,促成發明或實用新型技術不斷產生,並大力推動其產業化。第四,大學可以邀請政府、企業家共同舉行產學研合作論壇。通過系列活動,與地市簽訂科技合作和人才培養協議,與企業建立產學研合作基地。一方面有利於為企業提供科技服務,同時也有利於高校培養出應用型的專業性人才。

這樣以來教師的科研專案來源於企業、市場的需求,來源於陝西經濟發展的需要,科研成果又回饋於企業與市場並接受企業與市場在實踐中論證,不斷地修正和完善並最終成功地實現產業的轉化。產業與科研的有機結合能夠激發教師的研究潛能並調動其研發的積極性,同時其研發成果的轉化也能進一步提升陝西高科技企業的創新能力,從而推動陝西經濟發展向科技型、集約型邁進。

2.4以市場為導向,促進研究機構科技資源轉化一方面科研機構包括軍工研究院所應切實轉變舊有的分割獨立的觀念,主動融入到市場經濟建設和科技事業發展之中。通過政府協助,邀請相關的經濟學家、企業家瞭解自身的科研能力,同時也要了解市場發展動態,主動向企業尋求研發專案,建立產研合作基地:另一方面,加快科研院所研究成果產業轉化。根據市場的需求對自身的研發成果進行改進,並及時向企業進行宣傳推廣,積極尋求研發轉化的合作機遇。

陝西特別是西安地區大學、科研機構眾多,能夠為技術創新提供充足的人力資源和試驗、檢測等技術裝置。通過科技資源共享進行技術創新,能夠使高校和科研機構的研究和開發工作因直接結合市場的需求而更具現實意義:也減少了各種資源的重複投入,提高了資源的利用率:降低了高科技企業單方面研發的成本和技術創新的風險,加速企業技術創新的效率從而使企業的產品及時投入市場,增強陝西高科技企業的技術創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