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可簡歷網

位置:首頁 > 熱點 > 其他文案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7篇 拓展學生思維: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探究與思辨

本文介紹教師針對“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課程教學所做的反思,深入分析了教學難點和學生易錯點,並提出了改進措施,以提高課程教學效果。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7篇 拓展學生思維: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探究與思辨

第1篇

上個週六、週日我們進行了兩天的學習培訓。聆聽了來自北京z、杭州z等全國著名老師的觀摩課,以及有關課堂教學的精彩報告。課堂上的輕鬆高效,報告做的精彩異常,使我們都受益匪淺。

來自杭州文海實驗國小的z老師做的關於優效課堂教學的報告,感觸頗深使我認識到:在備課時要思考兩個問題:教什麼和怎樣教?

老師說:一個成功的人首先知道自己一生該幹什麼;其次也知道自己該怎麼幹。那作為老師我們應該知道一節課該教什麼,也應該知道怎麼教;這之前備課時總是看看教參、教案,留心一下這節課的教學內容、教學重點、教學難點,教學環節怎樣設計的,做到心中有數就可以了。通過學習才覺得僅僅這些還遠遠不夠,在原來的基礎上還要深入思考以下幾個方面:

1、學生的困惑是什麼?學生最困難和最容易出錯的地方是什麼?不同層次的學生提出不同的目標要求。

3、練習題設計要有層次。基本的練習題、容易出錯的練習題、容易混淆的題、提高的.題型都要涉及到。

老師說:所有的好課都是當堂生成的!課堂一定關注生成,關注學生。他借用美國的一位教育家說:如果一節課他的教學設計和教學實錄一樣的話,絕不是一堂好課,因為這說明他沒有關注學生,沒有當堂生成。所以在今後的課堂教學中我們最應該關注的是課堂的主人--學生。在今後的教學中我會按照上面的這些去備課、去教學。力求讓課堂教學更優效,教學的的路上走的更遠一些。

最讓我感動的是劉老師作為一名知名教師,備一節三年級的《乘法分配律》,還大量瀏覽文獻資料。僅查閱有關乘法分配律的論文就達61篇,並做了探究、歸類整合。在自己的基礎上,廣泛吸取別人的經驗進行融合,他說這才叫研究。把知識進行橫向比較,拓寬知識面和眼界,使知識更為嚴謹系統。作為名師他這種求真務實、積極進取的精神更值得我們學習!

《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教學反思7篇 拓展學生思維: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探究與思辨 第2張

第2篇

本節課是人教版國小數學三年級上冊第三單元“四邊形”中的教學內容。本單元是在前面“空間與圖形”的基礎上教學的。它分三段編排,周長的含義及計算是第二段的主要教學內容。目的是通過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發現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

這節課,我主要通過小組交流彙報的形式,讓學生分組彙報長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並通過兩個例項加以應用。讓學生在探索中、在應用中,掌握它們的周長計算方法,並有所收穫。基於以上思考,我把教學目標設定為如下3個方面。

1、使學生知道周長的含義,探索並掌握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會計算長方形、正方形的周長。

2、通過多種活動,使學生逐步形成空間觀念,感受數學與生活的聯絡。

1、“課前小研究”的設計不僅對新知的學習進行了很好的鋪墊,而且有助於學生自主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並形成深刻的認識。具體設計如下:

出示一些圖形,用彩筆描出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 c.算一算:

(1)一個長方形的籃球場,長是28米,寬是15米,這個籃球場的周長是多少米?

(2)有一塊正方形的桌布,邊長是5分米,在它的四周繡上花邊,花邊的長是多少分米?

這一設計,通過量每條邊的長度和描圖形邊線,充分尊重了學生,瞭解學生現有的知識水平,鞏固了長方形、正方形的特點,以及周長的一般含義,為探索周長的計算方法,進行了很好的.鋪墊,同時又增強了學生學習的信心。

2、小組彙報的形式,給學生提供充足的時間和空間,給他們一個展示的舞臺,讓學生全員參與,充分發表自己的見解,上臺展示自己的思考過程,使學生在探索、交流、驗證的過程中,體驗了各種求長方形、正方形周長的方法。讓學生自己來解決問題,培養了學生的主動性。

概括出周長的計算方法後,安排了兩個與學生生活密切聯絡的籃球場題和桌布題。這一環節的設計,使學生進一步體驗到數

學與日常生活的密切聯絡,激起了學生應用知識的慾望。也為今後學習解決問題打下了基礎。

4、遺憾點:教學本節課的出發點是放手讓學生探索,在探索中發現、在交流中提升。但老師的補充說明仍然太多,教學的實施仍有不少操控的痕跡。

第3篇

整節課,我力求體現新課標的教學理念,有以下四個特點。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因此,上課伊始,我利用學生最愛看的動畫片《喜洋洋與灰太狼》匯入新課,極大地調動了學生學習積極性。良好的開始時成功的一半,一節課下來,學生學得津津樂道。教學效果很好。

2、要保證基礎知識,也要重視學習方式。

周長計算的方法可以通過學生練習、集體交流而獲得,但這樣的學習缺乏一種主動性。在課堂教學中,改變傳統的教師一味的教,學生聽的教學形式,學生是認識的主體,發現的主體,實踐的主體。教學中我給學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機會。我讓學生動手摸一摸手中長方形的長和寬,再計算長方形的周長。讓學生深刻地理解到求周長的必要條件,自己做完後與其他同學交流,同學間計算方法得到交流和互補。課本例題變成練一練,讓學生理解生活中處處有數學,以及數學知識的應用性。正方形的周長計算相對容易些,學生自己能總結出兩種方法,並能強烈地感受到用乘法計算的簡便。通過比較歸納,讓學生進一步明確求圖形周長的必要條件,理清幾種思路,併合理擇優。

對於長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方法,教材並未說明哪一種是最好的,要求學生根據自己的理解去選擇,每個學生都在學習中體驗到成功的喜悅,這樣做到了不同的人得到不同的發展。 通過交流想法,讓學生理解算理。用連加計算是基礎,用長乘2加上寬乘2是進步,用長加寬的和乘2是空間感理解上的一大步。對於長+寬的理解是個難點。方法的優化上雖說學生喜歡哪種就哪種,但老師應有所提煉,讓學生感受到第3種最簡便。在練習中鼓勵學生用第3種方法,當然,對一些不善於用周長公式計算的學生,也不必強求統一,隨著計算周長經驗的積累,他們慢慢也能悟出周長公式的意義的。

4、要考慮練習的層次性,也要兼顧應用的多樣性。

只有通過相應的練習,才能更好地鞏固新知,形成技能。我設計了闖關的練習過程,激發了運用知識的激情。

第二個層次是簡單算算,使學生明確計算周長的`必要條件,練習周長的計算方法;

第三個層次是生活中的問題,學生靈活運用周長的計算方法,解決不同程度的問題,使學生的學習更深入。練習安排要注重層次性,還要同時滲透多樣性,讓學生理解用所學的知識可以解決不同型別的問題,進一步提高解題能力。 教學的過程是一種境界,那就是要把學生推向採石場,令其主動地去探求尋覓知識。課堂無法做到完美,但只要把一些學習理念、學習方法落實到細節處,那必定是有效的課堂。

第4篇

本節課的教學內容是三年級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教學的著眼點不僅僅關注學生有沒有理解圓周長的意義,更是如何來激發學生的興趣,促使學生主動探索新知,從而發現求周長的的一些規律和方法。

在引進周長的概念時,正對國小數學枯燥乏味,我就帶學生走出班級,到學校的水池旁邊。我提問你知道這個水池一圈有多長嗎?你知道怎麼測量嗎

水池是學生非常熟悉的,貼近學生生活的實際,這個問題一提出,大大調動了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馬上就帶著問題去學習新的知識了。

等學生知道了繞物體一圈的邊線就是周長時,我再引到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計算上就輕而易舉了。有的學生在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時候,就採用上面的方法,把4條邊全部測量一遍,再相加,他們自己也覺得很麻煩。在這時,我就要學生想想有沒有更簡單的辦法?促使學生去尋找解決問題的辦法,又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激活了學生的思維,培養了學生的創新意識。

當然問題答案往往不是唯一的,有的學生總結長方形周長計算公式是兩條長加兩條寬,也有學生總結是長加寬的和再乘2,在這裡教師要鼓勵學生的答案。這樣不但培養了學生開放型的思維方式,還激發了學生去動動手的願望。

第5篇

本節課的教學,重在啟發學生運用已經學過的周長的含義,自己去解決問題。放手讓學生通過尋求策略、嘗試計算、交流、討論,自己找到計算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的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學生交流各自的`演算法,教師允許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法計算,較好地培養了學生的觀察、比較和分析推理能力。每個環節都是學生個體自主參與、合作探究的過程,通過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在合作交流中互相啟發,互相激勵,共同發展。給學生以充分的思考時間,對問題進行探索、嘗試、討論、交流,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學生對怎樣求長方形和正方形周長有更具體的感受,他們真正成為了學習活動的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品嚐到成功的喜悅。課伊始,讓學生帶著做花邊至少需要多少邊框料這個問題,展開求周長策略的探究,對於學生提出的各種方法,教師沒有簡單地加以肯定或否定,而是讓學生從實踐的角度對其可行性加以思考、比較和取捨。

在策略的比較中,促進了學生認知能力的發展。接著,學生自主量一量,算一算,在交流演算法時,充分讓學生髮表自己的想法,互相補充,使思維得到共同提高。到正方形周長的計算方法,學生的思維迸出了火花,培養了學生的遷移類推能力。

第6篇

長方形與正方形的周長計算教學,以長方形的周長教學為重點,正方形周長的教學可以略教,放手讓學生自己去解決,並說說理由。

在正方形的周長教學中,可以拓展,出示8分米長的繩子,讓學生想象,如果圍成正方形,那麼邊長可以是幾?

今天學生猜測:32分米、2分米、8分米,在學生的討論中,馬上否認了32分米和8分米。而對於邊長為2分米的,讓幾個學生合作,一起把長8分米的繩子拉成一個近似的正方形。使學生直觀認識到正方形的周長就是繩子的長,正方形的周長拉直了就是一條線,體會到周長一條線,為能以後與面積一個面的比較做好鋪墊。同時可以繼續利用這根繩子,如果這根8分米的繩子,要圍成一個長方形,大家猜測它的長和寬可以是幾呢?也可以讓學生一起示範動手拉一個近似的長方形,從而進一步理解長方形周長的計算公式。同時在拉的過程中體會到,不管形狀怎樣變,長加寬的`和是不變的。

在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時,學生基本出現的方法是:方法一:長+寬+長+寬;方法二:長*2+寬*2 ;方法三:(長+寬)*2在這三種方法中,需不需要優化?想想還是需要優化的,因為(長+寬)*2這種方法對於以後逆向思考的題目作用非常大。比如已知周長,求長和寬,就需要這種方法作基礎。那麼在優化的時候,如何進行優化呢?怎樣優化才能水到渠成?還是沒有很好的方法。

課中我讓學生通過用手勢表示(長+寬)*2,使學生理解(長+寬)是一份,長方形的周長有這樣的兩份。加深學生對這種演算法的理解。

第7篇

和雲同感,在計算長方形的周長時,學生基本出現的是:方法一:長*2+寬*2;方法二:(長+寬)*2。在這兩種方法中,需不需要優化?想想還是需要優化的,因為(長+寬)*2這種方法對於以後逆向思考的題目作用非常大。比如已知周長,求長和寬,就需要這種方法作基礎。那麼在優化的時候,如何進行優化呢?怎樣優化才能水到渠成?還是沒有很好的方法。

課中我讓學生通過用手勢表示(長+寬)*2,使學生理解(長+寬)是一份,長方形的.周長有這樣的兩份。加深學生對這種演算法的理解。

那麼是否在練習中設計一題:如已知長和寬的和是6cm,那麼長方形的周長?此時學生可能會感受到用(長+寬)*2這種方法具有普遍性。而用另外一種方法長*2+寬*2就有了它的侷限性,不知是否可以?

在學生得出長方形的周長=(長+寬)*2或長*2+寬*2後,進行了幾道的嘗試練習,我覺得需要進行小結。問:為什麼求長方形的周長要用上面的方法去做呢?目的想要使學生體會到長方形的周長就是求四條邊的和,所以不管是怎樣的長方形,都可以這樣去求周長。但是學生的回答卻是:長和長一樣,寬和寬一樣。卻不能回到我的設計意圖上,課中自己就去引學生思考這個方面。那麼問題該怎麼問呢?這樣問是否可行。